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HD

主演:保罗·沃尔特·豪泽,山姆·洛克威尔,凯西·贝茨,奥利维亚·王尔德,乔恩·哈姆,妮娜·阿里安达,伊恩·戈麦斯,兰德尔·P·海文斯,韦恩·杜瓦尔,亚历克斯·柯林斯,迈克·普涅夫斯基,米切尔·霍格,大卫·莫拉蒂,比利·斯洛特,迪伦·库斯曼,肯德里克·克罗斯,施奎塔·詹姆斯,吉尔-米歇尔·梅里恩,大卫·安,查尔斯·格林,大卫·伦格尔,马洛里·霍夫,罗伯特·廷斯利,约翰·盖蒂尔,本杰明·韦弗,德克斯特·蒂利什,布兰登·斯坦利,瑞安·博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2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3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4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5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6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3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4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5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6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7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8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19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理查德·朱维尔作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中发现炸弹装置的保安,而被全世界所熟知。当时他迅速采取行动,拯救了无数生命而成为英雄。但在几天之内,情况就急转直下,梦想成为执法者的他遭受媒体和公众的诽谤,竟成为联邦调查局的头号嫌疑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 困境。朱维尔向独立律师沃森·布莱恩特寻求帮助,坚定地宣称自己无罪。然而,在为朱维尔洗脱罪名的过程中,布莱恩特发现自己对抗的是联邦调查局、佐治亚州调查局和警方的联合阻力;与此同时,他也不断提醒理查德不要相信任何试图毁灭他的人……敌友难辨第一季瞎眼战神(瞎子战神)命运的捉弄圣徒指南金属霸主焚天再世犯罪现场调查 第三季镜中邪魔阴阳路之凶周刊惊天激战哈布洛先生八岁龙爷闹东京破雾帕尼帕特废头危险关系世外桃源流星2022惠美李艺彩派飘香剑雨30正美丽眠山怪影风云变最后一个大侠新白蛇传之法海我才是宝贝钟无艳母亲2009突袭哥伦比亚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第4季无畏之心谋杀疑案2春夏秋冬风暴之乡的苔丝摇曳露营△ 第二季唐顿庄园:2011圣诞特别篇驴友阿凡提英国文物窃盗史谜考第一季她的城安妮卡豪斯医生 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罪人?圣人?正因为他,好莱坞才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文/铃鼓先生

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毫无疑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高龄高产高质量的导演,近年来以每年一部的速度产出优篇佳作,称其为“活着的传奇”毫不为过。作为“好莱坞最后的右派”,也许正因为他,好莱坞才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去年的《骡子》,实在抱歉,理应是进入各种年度榜单前列的作品,老年的伊斯特伍德对剧本、镜头以及导演相关的一切的控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精通用电影讲述故事的技艺。他并不试图追求新奇的形式,炫目的镜头,或者是故作深沉的艺术式的表达,他更看重通过电影来言说,他保持着对现实的关切,并始终有着呼之欲出的态度。因此,看完老爷子的电影有种令人惬意的“饱腹感”,不仅所有期待都被满足,但同时需要时间来消化它们理解它们。

1月10日上映的《理查德·朱维尔》,国内译名自作多情的对主题进行了解释——《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这真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原本的片名并没有“哀歌”,整个电影看完似乎理查德并没有多么哀伤,也没有谁为他唱响哀歌。我不得不展开这样的推测——自《萨利机长》后,国内不断上映老爷子的作品,而其它优秀的导演鲜有这样的待遇,是不是恰好是因为影片中透露出的“保守”的立场是“安全”的。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作品针对的是大洋彼岸的现实状况,是对此对的某种“修正”,在国内的语境当中则完全是另一回事。但不管怎么说,能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佳作,的确是观众的福分。

《理查德·朱维尔》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一个发现在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百年公园内的炸弹的人,从英雄到嫌疑犯,最后洗清罪名。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几乎可以说是平淡的剧情,观众能够从好几个角度去理解去获得启示。

显而易见的是,体制的腐败与媒体的进击,正如影片中母亲哽咽着所说“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抗着世界上最强大的两股力量:美国政府与媒体”。前者几乎可以说是“老生常谈”——大量的影片把这作为一个元素,这在荧幕上并不少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当庞大的利维坦想要碾压个体时,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而后者关于媒体的探讨,也不乏佳作,比如《夜行者》,它们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媒体追去的不是真相,而是热点流量。而真相总在各种信息的激荡中慢慢沉淀,这也就是常说的“让子弹飞一会儿”。那么,在事件爆发后不久的时间里,各种流言实际上是正常的情况,也是挖掘真相的必由之路。这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媒体争相的报道引导的舆论如果给调查施加了外力,这可能产生连带的伤害。

《理查德·朱维尔》很好地展现了舆论胁迫权力机关的后果,后果便是对个体的侵犯。媒体、舆论、权力机关,通过层层的传递,等到调查出现纰漏时,早以无路可退。记者与调查人员的交易,不管真实与否,可以视为戏剧化的处理,它们成为了共犯与同盟。我们从影片中看到FBI明明发现了问题,却也不得不要一股脑地一股脑地调查下去,一方面是要掩盖交易这回事,另一方面,承认自己错了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对一个人来说况且不易,何况是一个臃肿的机构。这并不是在为之开脱罪责,个人无论怎么做那叫做自由,而权力机关则不能。

本片最大的看点是具有强大的移情作用的主人公。这个人物高度还原,据说连走路的姿态也是模仿了原型人物的。片中在快速剪辑的镜头中,有一份报纸的标题为“罪人?圣人?”,这几乎是这个人物最为核心的描述。我们回到他的嫌疑被洗清前,这不像是一个正常人,说理查德劣迹斑斑也毫不为过。这是他被怀疑的理由,但也是他能够发现炸弹的原因——一个爱管闲事的人,一个过于热心的人,一个践行正义的人,哪怕这有所冒犯。我不禁感叹,蝙蝠侠一样的人物是真的存在啊,理查德和蝙蝠侠的精神气质是一脉相承的,打破边界又捍卫秩序,背负骂名却坚守希望。

他虽然没办法解释自己为什么离开离开了辖区而毫发无损,而自己的同事却受伤,但以他的人物性格,遭受如此的怀疑,如果可能,他甚至可以牺牲自己而换取别人的周全。可惜他不能。罪人!

理查德这一人物形象最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任你如何诋毁他,戏弄他,他始终在对正义对权力机构抱有希望,甚至是到了偏执的程度。调查人员想方设法地想要诓骗理查德,而他基本上是完全配合的。影片最后,哪怕他经历了如此荒唐的一切,仍然披上了制服,成为了警察。真正的信仰不是坚如磐石,而是久经风浪而不倒。圣人!

为此,他和律师发生了分歧,而理查德给出了他自己“不长记性”的原因——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不是你,所以我没法闭嘴。自此,律师不再为此阻拦他说话了,因为他道出了这个国家赖以强大的原因——尊重个体,包容异类。毫无疑问,理查德是罕见的极有说服了的自由主义荧幕形象。

影片虽然说着要“反击”,但似乎并没有什么高明的手段,这是尊重现实的表现,弱化了戏剧性。而影片的高潮,是理查德一段直击人心的质问,这显然是要满足观众对于胜利的期待。而事实上真正的胜利是很多年后,多年后的真相揭晓成为了影片的尾声,可见导演也并非是对事实的简单罗列,这种创造性的事件选择,正是导演最为核心的能力。

最后,祝福东木老爷子!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2 ) 有感

一部探讨媒体,司法,和个人关系的影片,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愤怒和难过,社会舆论创造英雄和毁灭英雄的门槛太低了让我愤怒,无良媒体为了流量把未经证实的情况放在头版头条,口口声声说自己只是在报道事实令人啼笑皆非,恶心(让子弹飞);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被无端质疑让我难过,电影后段的一个情节,联邦调查组询问理查德“为什么炸弹爆炸时你刚好在安全的地方?”这句话既可气又可笑,理查德的回答是:“我只是在做好我的本职工作,你们有什么证据可以指控我吗?我不知道下一次某个保安看到可疑包裹还会不会去上报,因为他们不想成为下一个理查德。”

不可否认,电影刚开始时塑造理查德角色性格的时候,成功的让我对他抱有偏见,一直持续到爆炸发生时,都让我对这个角色抱有过度泛滥的正义感的偏见。但是看完后又会想到剧中的几个细节,给孕妇和警察送冷饮,争吵后给母亲道歉,面对媒体沉稳应对,与其说理查德是一个过度正义的人,不如说他是一个老实善良的人,在爆炸发生后媒体将他塑造成英雄为他出书,但接踵而来的是调查组对他的质疑,以及无良媒体的虚假报道,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这样扣在了理查德的头上,这个发展趋势实在是充满了讽刺。

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女记者会在发布会上流泪,不排除剪辑的锅,我觉得是被那句“我并不是需要你。”把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她狠狠的拉回了现实,谁不渴求真相,在发现理查德根本没有作案时间后,听到联邦调查组说他有同伙时,我觉得她能感受到这只不过是调查组的挣扎罢了,电话亭这个细节已经在剧中多次出现,但是调查组选择忽视,因为我认为你存在问题,你就有很大的犯罪可能。只记得自己的偏见,却从未把理查德平时里善良正义的品行纳入参考。最后这位警察还在怀疑直至六年后真相水落石出,他们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理查德一家的命运,就像特百惠上的笔迹,不影响使用但确实存在。

看完之后让我想到了两外两部影片《狩猎》和《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电影好像就卡在这两部片子之间,没有狩猎悲哀,没有恶距离黑暗,在两部片子之中达成了平衡,让我反省和思考,庆幸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种情况,至少主流媒体不会将一个未经证实的信息发布,即使发布也会迅速做出纠错声明,但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每一个人,这部片子省去了民众对于男主的看法,剧中没有过多的情节来表现民众对他的认知,但不影响我们思考,对于网络信息一定要让子弹飞一会儿,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马丁路德金曾说:“手段代表着正在形成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的目标,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带着偏见去执行所谓的正义的人必将被人民所不齿----无良媒体和不公正的执法者以及键盘侠。

 3 ) 英雄泪

好莱坞属于自由进步派的重灾区,两部近年来罕见的佳作在奥斯卡颗粒无收:《佛罗里达乐园》(2017)挑战儿童保护的政治正确,《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 (2018)不仅没有土著拯救白人的鸡汤,还涉嫌丑化土著和“身体受到挑战者”,政治严重不正确!

因此,《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仅获得一项奥斯卡安慰性质的女配提名,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1996年7月27日晚,作为亚特兰大奥运会庆祝活动的中心,百年奥林匹克公园人山人海,保安理查德·朱维尔发现一个背包里藏有三枚炸弹,马上通知警方,并开始疏散人群。片刻,炸弹爆炸,炸死两人,100多人受伤。

朱维尔的果断行动避免了更大的伤亡,一个无名小卒至少拯救了上百人的生命,成为令亲朋自豪的英雄。然而,仅过三天,朱维尔的噩梦降临,从英雄变成恐怖分子嫌疑人。在FBI的策划下,朋友来他家吃饭都藏着窃听器。

在自由进步派的眼中,朱维尔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想当英雄的可笑的牛仔,吹毛求疵,爱出风头,“试图以轻微违法写出史诗般的警察报告”。

玩枪战游戏,朱维尔得分很高,他本身就是一个神枪手,职业理想是做FBI特工,保护他的国家和人民,这让他的律师朋友都觉得古怪和肉麻,瞬间让人想起伊斯特伍德《美国狙击手》引发笑场的台词:“保卫地球上最伟大的国家。”在自由进步派看来,不让政府伤害祖国才是唯一正确的爱国方式。

FBI向《亚特兰大宪法报》透露朱维尔有重大嫌疑,24小时监控,乖乖,这下可了不得,媒体如获至宝,捕风捉影的报道和犯罪心理侧写铺天盖地:朱维尔人生失败,一心想搞大新闻、逞英雄!

朱维尔是自由派媒体最厌恶的那种保守派青年,肥胖、妈宝男,家中的武器足以装备一个排。FBI将他家搜了个底朝天,一次不够就两次,连他母亲的保鲜盒都不放过。

客观而言,严密监控和搜查嫌疑人都是FBI的职责所在,但他们千不该万不该在没有切实证据的情况下就故意泄露怀疑对象,记者蜂拥而至,给朱维尔母子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媒体的长枪短炮锁定了朱维尔家的前门后院,NBC在直播中为朱维尔安上莫须有的罪名:“有人猜测,FBI即将提出指控,他们现在可能逮捕他,也许足以起诉他。”

面对媒体审判,母亲哭了:“我无法保护你。”朱维尔也在流泪:“对不起,妈妈,应该是我来保护你。”在律师的建议下,他顺利通过了测谎仪最高等级的的检测。

1996年10月,朱维尔总算洗清了罪名,开始起诉那些诽谤自己的媒体。1997年7月,美国司法部长公开表示,FBI不该泄露案件信息给《亚特兰大宪法报》,应当向朱维尔表示歉意。

2001年,朱维尔被授予印第安纳州卡梅尔独立日游行大元帅的称号,成为“无名英雄”的象征。2003年5月31日,制造了百年奥林匹克公园等多起爆炸案的恐怖分子鲁道夫被捕。

2006年,佐治亚州州长桑尼向朱维尔表示敬意,感谢他在爆炸案中的救援行动。2007年,朱维尔因病去世,年仅44岁。母亲认为,儿子之所以英年早逝,与媒体审判带来的身心伤害密切相关。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仅是朱维尔的英雄泪,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进步派、多元化的强烈抗议:欧美媒体和大学、政治精英,塑造了一种弱即正义的社会氛围。

以艺术品质而言,《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不算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但在政治正确的氛围中为真正的弱者呐喊,对自由进步派嗤之以鼻,这是一个老牛仔最后的倔强。

 4 ) 为了销量和热度,他们甘愿抛弃良心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拍电影的速度真的很快,而且质量也很高。

2018年圣诞档才上映了《骡子》,2019年圣诞档又有了新片《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上映。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身为保安的理查德·朱维尔在公园发现了炸弹。

虽然炸弹还是爆炸了,但是由于理查德和警察们在此之前尽可能疏散了人群,从而减少了伤亡。

然而理查德还没当几天英雄,就被怀疑是爆炸案的主谋。

人们说他自导自演了这场拯救百姓的戏码,由罪犯摇身一变成了英雄。

“成为爆炸案的嫌疑人”是怎样一种体验,远远比我们想象中残酷得多。

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在人们眼中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犯罪证据。

你和母亲一起住,那你一定心理不正常。

你不可能在报警后及时回到公园,所以你一定有同伙。

所以你和大卫是同性恋情侣,你和他一起策划了这场爆炸案。

还有大卫小时候为了炸鼹鼠制作过土制炸弹,理查德好几年没缴税了,理查德曾经假扮警察被逮捕,在学校当保安时经常被投诉,家里有手榴弹,哪怕它是空心的,甚至保留了公园里的椅子碎片作为纪念……种种迹象都被认为是理查德就是罪犯的证据。

理查德根本解释不清楚,因为FBI已经认定他是罪犯,无论他说什么FBI都不会相信。

或者说,无论理查德说什么都不是FBI想听的,FBI唯一想听的就是“是的,炸弹就是我做的”。

只要理查德不说这句话,FBI就绝不放过他。

FBI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理查德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一切都是他们的推测和猜想。

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

比如现在的结论是理查德就是罪犯,而事实上理查德现在是一名保安,他很想做一名警察,所以他策划这起拯救百姓的英雄行为很符合逻辑。

但是这种“先假设他是罪犯,然后反推他的作案动机”是很不科学的,而且也是不符合规定的。

唯一符合规定的做法,就是讲证据。

如果你没有证据,就应该把他放了,没有权力叫他签一些对他不利的文件,也没有权力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套路他。

其实FBI怀疑理查德是正常的流程,在案情水落石出之前,任何人都可能是爆炸案的主谋。

那么事情闹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FBI怀疑理查德后,也许会暗中调查理查德,最后发现罪犯不是理查德,就会排除理查德的嫌疑,将怀疑的对象转向其它人,直到抓到真凶为止。

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变数:肖探员违反规定泄露了机密,随后媒体又发布了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的文章。

这就让事情变得复杂了。

既然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最终结果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任何证据,也不肯宣布他们不会起诉理查德,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

所以这就是一个“执法人员违反规定,媒体人抛弃专业素养,结果无辜百姓为他们的错误买单”的故事。

FBI唯一考虑的事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人们会怎么看待FBI。

他们只在乎颜面,不在乎这么做会对理查德和他母亲产生怎样的影响。

而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报纸的销量和热度。

之前他们跟风说理查德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仿佛理查德就是罪犯的事已经实锤了。

当肖探员把局里的机密泄露给凯西后,凯西立马就将它刊登在了报纸上。报纸的销量就是一切,至于理查德和母亲会面临什么关她屁事。

眼看报纸刊登这则新闻,她高兴得哈哈大笑,仿佛今天是她的生日一般。同事们也纷纷向她鼓掌,仿佛她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

这不是恐怖片,但是这一幕却比任何一部恐怖片更加恐怖。因为鬼不可怕,人比鬼可怕多了。

凯西在新闻中写道FBI“怀疑”理查德,如果下一家媒体再这么写就没有噱头了,所以之后的媒体为了博眼球不断造谣传谣、添油加醋,传到最后“怀疑”变为了“实锤”,人人都认定理查德就是罪犯。

包括理查德的母亲很喜欢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汤姆·布罗考也是如此,今天他可以跟风赞扬你,明天他也可以跟风诋毁你。

在收视率和金钱面前,真相和良心一文不值。

88天后,FBI写给理查德一封信,宣布不再怀疑理查德。

这个时候餐厅里只剩下理查德、布莱恩特、肖探员,媒体去哪儿了呢?

首先,这件事已经过了整整88天,早已没有了热度,媒体早就去追更新的新闻了。

这种现象在2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任何改变。

那些轰动一时的热点事件,有哪一个是有后续进展的?

全都是不出三五天就会被新的热点事件覆盖,于是旧的那件就不了了之了。

其次,媒体知道“一个人成为英雄”远远没有“英雄就是罪犯”更具话题性。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前者可能只有1万阅读量,后者则可能是10万+。

相比于英雄被捧上神坛,人们更喜欢看到英雄跌落神坛。

相比于英雄的诞生,人们更喜欢看到英雄的毁灭。

而且谣言永远比辟谣更具话题性。谣言往往有很高的阅读量,辟谣却没多少人看。

经常会遇到长辈被朋友圈的谣言文章所欺骗,花高价去买根本没有任何用的保健品。如果你去给他们科普,阻止他们购买,他们还觉得你在害他们。

所以当媒体宣布FBI怀疑理查德的时候,理查德家门口的记者比三天前他刚成为英雄的时候多了十倍。

而当FBI宣布不再怀疑理查德的时候,他和布莱恩特身边却没有记者了。

也许第89天,第90天,第91天……邻居、同事、好友还会对理查德进行指责、侮辱,因为没有几家媒体发布理查德洗清冤名的新闻,他们不知道自己错怪理查德了。

当理查德被冤枉的时候,当他最想清静的时候,无数记者在他家门前围得水泄不通。

而当他恢复声誉,重新由犯罪嫌疑人变为英雄的时候,当他最需要人们的道歉的时候,人们却消失了。

正如《让子弹飞》中,他剖开自己的肚子,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凉粉的时候,看热闹的人们却散了。

你挖开身体,把血淋淋的真相展示给大家,才发现人们并不在乎真相,都是看热闹的。

凯西被布莱恩特批评后,并没有坚信自己是对的,而是去走了那条公园到电话亭的路,发现自己错怪了理查德。

理查德的母亲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凯西也留下了悔恨的眼泪。

导演还是太善良了,他最后还是给凯西安排了一个良心发现的剧情。

但是我们都知道,当一名媒体人尝到人血馒头的甜头后,可能再也不愿回去吃粗茶淡饭了。

正如FBI已经宣布不再怀疑理查德,肖探员却说他仍然怀疑理查德,仍然觉得他有一个同伙……

FBI审问理查德的时候,肖探员提的问题让人后背发凉:

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

发生了爆炸案,所有人都对遇难者表示同情,也对幸存者感到幸运。

而肖探员竟然质问理查德为什么能够幸免于难。

正如前面所说,当你成为了爆炸案的嫌疑人,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

理查德和母亲住在一起是错的,有一个小时候制作过土制炸弹的朋友是错的,收藏椅子碎片是错的……甚至连在爆炸案中活下来都是错的。

所以理查德才会做梦梦见自己当时没有离开炸弹,而是抱住炸弹,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人们。

有时候他甚至会想,他不应该在爆炸案中活下来,他应该因公殉职,这样人们就不会怀疑他、质问他了。

理查德和母亲没有在爆炸案中受伤,却成为了第113个和第114个受害者。而事实上,他们本该是及时发现炸弹、减小伤亡的英雄。

“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13年前,也有一个法官用同样的问题,伤透了好人的心:如果不是你撞的她,你为什么要扶她?

正是这句话,从此让老人讹人有了理由,也让人们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哪怕这次是真的。

因为他们不想成为第二个彭宇,不想做完好事后被人质问:如果不是你撞的她,你为什么要扶她?

理查德·朱维尔案之后,不难想象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会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

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不想被人质问“如果不是你放的炸弹,你怎么知道要到塔的另一层,从而躲过炸弹的袭击”,不想让自己做的一切都是错的,连活着都是错的。

 5 ) 一个小人物引发的政治大战

看了电影后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这部电影在颁奖季没有什么水花,所以便在网上搜了搜评论。在烂番茄上,这部电影的媒体评分只有73%,远远不及《利剑出鞘》等电影。我更疑惑了,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些媒体的评价。最终引导我看到了一个来自亚特兰大宪章报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批评主要针对电影中女记者Kathy Scruggs的塑造。这位女记者不折手段的用性交易的方式从FBI探员那里获取了他们即将对理查德·朱维尔展开调查的消息,从而一手导致了朱维尔从“英雄”到“凶手”的噩梦之旅。实际上,大部分对电影的负面评价都针对于这个女记者的形象。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已经预感到了,这个女记者的形象触犯到了不仅仅是媒体的职业道德问题,而是已经触犯了目前最敏感的性别政治问题。

这部电影像老爷子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以展现事实真相为中心。所以批评者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女记者用性交易来获取信息这一细节是否是真的事实?毕竟人已经去世,之前也没有任何证据。所以很多批评者嘲讽这个电影是“太过戏剧化”的处理了真人真事。有的评论直接点出了“抹黑女性”。以至于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奥利维亚·王尔德不得不站出来撇清:她作为一个演员无法决定和改变剧本的内容。个人觉得老爷子确实不应该在电影里包含这一幕。但同时也认为这可能就是老爷子的一种讽刺。毕竟当年FBI在撤销对朱维尔的调查后,朱维尔转头就控告了包括NBC在内的多家媒体,大部分媒体都和他庭外和解了,只有亚特兰大宪章报坚持认为他们的报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推论,并没有捏造和污蔑的地方。所以,一个FBI内部的消息,是怎么被一个女记者知道的呢?老爷子如此推理,恰如当年的记者们通过朱维尔这个笨拙肥胖还与妈妈合住的单身白人男子形象推论他是凶手一模一样。其实这个电影里处处都是这种嘲讽。因为朱维尔本身就是一个不完美的小人物,他除了被不公正的对待外,还有过激的历史,不交税和一屋子的枪。即便到了最后FBI找不出任何可以指控他是凶手的证据,那位FBI的探员还是铮铮有词的指责朱维尔:我知道你就是凶手,虽然我没有证据,但我知道你就是。那位FBI探员并不仇恨朱维尔,也没有理由仇恨朱维尔,他只是对自己深信不疑,这种态度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如果最后不是真凶浮出水面,多少人会一直怀疑朱维尔的清白?

不过亚特兰大宪章报的那个批评最有意思的其实是后面的读者评论,多达四百多条。而这四百多条评论的焦点大部分转向了特朗普。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提到了"quid pro quo"。这句话最近不要太火。其实这个电影的剧本早在几年前就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是在特朗普被弹劾调查之前就已经完工了。但是谁让老爷子pro特朗普呢?!整个美国的媒体都在骂特朗普,老爷子却说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肯定要选特朗普”。这简直就是媒体公敌了。就算没有那个女记者,估计老爷子的这个电影也不会受到媒体的好评。但是有了这句台词,媒体又可以推论:老爷子在借电影讽刺民主党对特朗普的调查。其实个人认为老爷子并非真的支持特朗普,他明确表示过不会以资金或其它任何形式来支持特朗普,他只是表明在希拉里和特朗普之间,他觉得特朗普至少是比较诚实的。个人觉得美国媒体和“言论自由”简直就是矛盾的两级。鲜有媒体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但是你不能有和他们对立的立场。我天天听崔娃的节目,这个节目的立场不要太鲜明,各种嘲讽丑化特朗普,采访希拉里各种夸奖赞美,还要多有倾向性呢?但是你不能批评媒体不客观,这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和“政治正确”。

关于这个电影,它所产生的真实背景,以及现在的舆论背景,都让对它的讨论不可能再是对电影的讨论了。很有意思的是,在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触是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人与人之间会有多么多的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而我们每一个人在言说自己的感受时就在改变事实的真相,也许下一次的世界大战真的就是“口水战”吧。

 6 ) 理查德·朱维尔并不那么哀的哀歌

今晚看了Clint Eastwood大爷的片子《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居然想写点东西。

先说说影片讲述的故事。

这是根据真人实事改编的电影。男主角Richard Jewell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周边演唱会场馆的保安,某天晚上他发现了一个可疑的背包,然后叫来了警察,确认是炸弹之后协助疏散人群。最后炸弹还是爆炸了,也造成了伤亡,但是如果不是Jewell及时发现,后果会严重得很多。

于是Jewell一夜之间成为了英雄。

但这并不是一个关于一夜成名之后守不住内心的故事。Jewell面对荣誉依然谦逊,认为自己只是碰巧在恰当的时候出现在恰当的地方,然后做了职责该做的事情。

故事的走向是,FBI认为Jewell符合为了出名而自导自演的炸弹客的特征,所以把他列为头号嫌疑犯进行调查。吃瓜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反转被媒体知道了,于是大肆报道,Jewell又一夜之间成为了千夫所指。Jewell要持续面对执法机构的调查,住所也被媒体24小时包围,且祸及家人朋友,面临崩溃。

说实话影片的前半小时挺闷的,但是熬过去之后就渐入佳境了。东木老爷子水平在那,把影片里的“正面人物”包括Jewell、Jewell他妈、Jewell的律师及律师的助理兼对象,都塑造得骨肉丰满。

相对的,“坏人”就都挺平面和脸谱化的。

其中一方“坏蛋”,就是以FBI探员Tom Shaw为代表的执法人员。他坚信Jewell就是凶手,领导对Jewell的调查,而且采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试图对Jewell进行诱供。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想的话,Jewell确实符合嫌疑犯的特征,Shaw在法律框架内对其进行最大限度的调查是不是也是职责所在呢。

碰巧的是,刚看完电影,就看到了金宏伟律师的文章《刑案通识 I 怀疑是证明力最强的证据》,如果金律师看了这部电影,可以把它作为论据写进文章了。

另一个坏角色,是最先写出反转文的《亚特兰大宪章报》女记者Kathy Scruggs。影片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完全失败。而且影片加入了她用与Shaw探员上床换取爆料的桥段引起很大争议。

同样,换个角度,反转文的标题大概是“炸弹‘英雄’被FBI作为头号嫌疑犯调查”之类的。不知道内文是怎么写的,如果只是按照标题这样的报道,虽然引发后续其它媒体针对Jewell的持续骚扰,但Scruggs是否有权发表这篇文章呢?她对Jewell受到的伤害,需要承担多少责任呢?Scruggs确实是在报道一件事实(Jewell被FBI调查),虽然这件事实是基于某些人一些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推论(Jewell是炸弹客)。现在写那些“33年前的凯歌”的瘤量自媒体自然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还是秉承严肃的新闻伦理来考量的话,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什么呢?

经过88天的折磨之后,FBI正式终止对Jewell的调查。

在现实世界里,Jewell马上与各个媒体对簿公堂,随后大部分的媒体都和Jewell和解赔偿了。但是始作俑的《亚特兰大宪章报》则坚持自己发表的就是一篇基于事实的报道,拒绝和解。

影片的原名是《Richard Jewell》,台湾译名是四平八稳的《李察朱威尔事件》,香港则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译成《李察朱维尔:惊世疑案》,而大陆/内地的译名《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则是明显加戏了。虽然那88天对Jewell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好受,但是执法机关只是礼貌地骗他去录口供,一旦被他发现不对头也只好放他回家,后来为了搜集证据把他家几乎搬空,甚至连他妈妈的内裤都被作为证据收走,被摘走25根头发,备受屈辱,但是起码他人身是自由的,可以和家人朋友律师呆在一起。最后FBI找不到证据,也只能终止对他的调查。他也如愿当上一名片警,甚至8年之后真凶落网,他彻底洗脱嫌疑。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Jewell有幸活在另外一个法治国家,事情会怎么进展。首先,他会被会被拘留48小时,期间不能联系任何人。然后会被批捕,进入看守所,期间不能主动联系任何人,只能偶尔见一下律师,而且这种案子可能会作为恐袭或国家安全相关来定性,那么律师也见不到。在孤立无援的情形下,Jewell估计最后会给执法机关交待出一个完美的犯罪流程。然后他会被移交检察院,再等几个月,被起诉,然后慢慢等,终于等来了开庭,这时候才有可能能远远见到自己的亲人,一句话都不能交谈,开完庭慢慢等等来判决书,移送到监狱,死刑执行。几年之后,真凶落网,沉冤得雪。

那,才真是一曲哀歌啊。

 短评

律师和老妈开新闻发布会女记者落泪 乃 一 大 败 笔

4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老爷子依然恐同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6分钟前
  • eros
  • 推荐

李文亮的哀歌。因为这部电影,事件发生二十多年后,美国人还记得一个拯救了几十人性命的小小保安。再过二十多年,会否有任何载体让中国的下一代记住我们自己的吹哨人

9分钟前
  • 水脉
  • 推荐

好莱坞每个导演都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却无一如Eastwood一般润物细无声。

13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推荐

几近满分。东木于二十一世纪这糟糕的第二个十年的尾声发出了自己的最强右翼宣讲。理查德·朱维尔不再是士兵、机长、官员、罪犯,而是一个最普通的人,甚至形象欠佳、背景灰色、生活保守、处事粗糙,东木以此人物为石子,以此事件为弹弓,从最底层射穿了上层建筑的玻璃。保守派维护本能的善意与真情,即使留有被反攻倒算的弱点,也毅然诚恳昂首,坚守真相和尊严。成群结队的媒体与政府调查员,是这个虚假民主先进时代的丑恶嘴脸,带给众生的并非平等博爱,而是群起而攻之的污蔑征缴,东木对他们的态度,是放弃的,这是一个九十岁高龄的斗士所做出的抉择,并在又一个十年新纪元即将开启之际,将这呼声传递给下一代。

1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这要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最后绝对会反转说男主真的是凶手吧……Sam Rockwell 好迷人哦,眼镜+衬衫的组合绝了,上回《恐袭波士顿》里的Kevin Bacon 也是靠这个组合狙击了我的心!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片场大概是老爷子最好的归宿了吧。

21分钟前
  • Jsbe
  • 力荐

除了Richard本人有一点层次以外,其它角色都非常脸谱化。Clint Eastwood的保守派政治倾向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非常明显:右翼好人vs丑恶的政府与媒体。其实最后爆炸的真凶也是极右翼分子,但是影片选择性省略了。金球奖提名这个都不提Queen&Slim和US?摸不着头脑。

26分钟前
  • 普通人类材料
  • 还行

庆幸自己没能因病请假,只让自己享受了3天的骄傲。庆幸母亲没在世纪公园,却让她经受了88天的爆炸。记者享受同行掌声,忘记用脚步丈量事实真相。探员戴着神圣徽章,在保鲜盒涂上抹不掉的记号。一百美元交换不被权力侵蚀的本心,他是英雄还是嫌犯,是圣人还是暴徒,是舆论的幸存者,还是爆炸的受害人。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老爷子拍的很轻松,片子很流畅,情绪很到位,看不出一丁点用力的东西,也没什么野心,可能这就是他那个年纪的心态吧,导演工作完成的如此轻松。不过这年头很少有人这么拍,片子整体上很棒,但也找不到什么记忆点。这个改编没什么特别之处,对于生活在高墙内的人来说,自己正水深火热呢,谁在乎美国人在折腾些什么鬼,美国大众自己都不关心。这样的改编中规中矩,但人物的脸谱化和功能性也略重,编剧在中间安排那个女记者抹眼泪就很不幸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好莱坞叙事教科书。一个镜头不多,紧凑到塞不进片头credit。89岁的老爷子依旧稳健,技法和良心都是业界标杆。我要能活到这个岁数,只求大小便还能自理。second thoughts: 看到了Kathy Scruggs的争议,想来确实有不少MAGA circle jerk的点。相信是人上了年纪politically tone deaf而非本意如此,赶上弹劾大戏开幕的时候上映被解读成辩护川普实属冤枉(要是过几天川普发推"great film #witchhunt"可就太糟了)

33分钟前
  • Anubis
  • 推荐

新闻媒体膨胀的时代,作为普通市民我们应该静一静了。

38分钟前
  • 🫥
  • 力荐

看完之后,你要问问自己,在这个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的世界的压迫下,你改变了什么?是像男主角,还是女记者?

42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B】东木是个真正的爱国者,和有怜悯心的人,他总能在被忽视的人群,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嘲笑,厌恶,鄙夷的一类人身上找到强大的人性,这很令人折服。朱维尔是一曲对“善”最朴素的赞歌,它的单纯让世界的聪明显得愚蠢。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这部和骡子一样,都有点高开低走,收尾乏力。

4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仍然是死硬派的东木头,这个选题太适合老爷子了,又是怼天怼地的故事。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主题,也更容易让观众同情。男主选得特别好,表面看起来憨憨的,却始终坚持着他的人生观。他可能生活上或性格上有很多问题,但是,他努力捍卫着自己的正义。所以最后还是挺热血的,以及,这片骂媒体也是骂得很狠了。最后,山姆·洛克威尔的表演,真是每次都不同,演什么是什么,真厉害。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东木是美国导演伊斯特伍德中国影迷在网上的称呼,名字英文直译。近日还知道了“奥利给”,说是网语“给力”的意思。真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啊!本片是东木导演89岁时新拍的电影,一年一部,部部扎实,可看,今人佩服!再现了1990年代美国一次媒体暴力及FBA的歪曲真相的真实事件,有认识价值。给大我一轮的老导演赞一句:奥利给!

4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如果你成为了案件的嫌疑人,那么你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们过度解读。你的一切正常的行为都是你的伪装,你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在他们眼中都是你的犯罪证据。他们会翻出八百年前的陈年往事,会编造你根本没有做过的事,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证据。他们没有证据,也不是根据证据来查案,而是根据结论来反推证据。因为媒体已经大肆宣传FBI怀疑理查德是罪犯,假如理查德不是罪犯,就会显得FBI办案能力太差,所以FBI不愿向人们承认他们没有证据,一定要逼理查德承认他根本没做过的事。媒体根本不在乎真相,他们只在乎销量和热度。之前跟风说他是英雄,现在又跟风说他是罪犯,甚至直接问他“你的同伙是谁”。不难想象,从今以后警察看见可疑背包都不敢上报,会假装没看到,因为他不想成为第二个理查德。正如彭宇案之后,没人敢去扶摔倒的老人。

5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怎么办,越来越喜欢Sam Rockwell

57分钟前
  • kerenfang
  • 推荐

89岁的东木,一如既往的稳健,尤其是对演员出色的控制。主演Paul Walter Hauser如果不是因为本片,估计一辈子都只能在好莱坞演white trash屌丝男的角色了。关于新闻媒体和执法机构在“舆论法庭”里扮演的不光彩的角色,本片在当下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东木近几年的电影越来越平、稳,但仍旧能全程牵着人走。理查德·朱维尔看似遇到的是一件层层“偶然”酿就的不幸,却也正是特例中的“必然”,就如同《我叫布莱克》里“鲨鱼与椰子”的难题一样:在一个即便较为成熟的社会系统下,每个“齿轮”做着自己的“份内工作”,在一定几率下就会将好人逼上绝路。有人提到这次东木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无论是FBI还是无良媒体这两条线都较为脸谱化;我却觉得这其实也不是重点,毕竟东木不是肯·洛奇,他还有着他“反英雄式英雄主义”的这条路径,最后理查德·朱维尔眼神里那种“我对这个世界怀有善意并希望得以回报,那是我所甘愿的;但如果误被平庸的恶意所反噬,也不后悔我曾报以善意”也是很重要的。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