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大盗

正片

主演:布列塔尼·凯撒,戴维·卡罗尔,朱利安·惠特兰,卡罗尔·卡德沃拉迪尔,保罗·希尔德,罗杰·麦克纳米,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奈杰尔·法拉奇,查克·格拉斯利,唐纳德·特朗普,马克·扎克伯格,格雷琴·卡尔森,莱斯特·赫特,塞斯·梅耶斯,巴拉克·奥巴马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隐私大盗 剧照 NO.1隐私大盗 剧照 NO.2隐私大盗 剧照 NO.3隐私大盗 剧照 NO.4隐私大盗 剧照 NO.5隐私大盗 剧照 NO.6隐私大盗 剧照 NO.13隐私大盗 剧照 NO.14隐私大盗 剧照 NO.15隐私大盗 剧照 NO.16隐私大盗 剧照 NO.17隐私大盗 剧照 NO.18隐私大盗 剧照 NO.19隐私大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隐私大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数据已经超过石油,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产。人们正在利用数据作为“武器”,来发动文化和政治斗争。世界各地的人都在争相致力于保护我们最私密的个人隐私。《隐私大盗》由获奖电影制作人卡里姆·阿米尔和耶菡·妮珍儿倾情打造,通过剑桥分析/Facebook 爆炸性数据丑闻中关键涉事人员不可思议的个人历程,从不同方面揭露了数据利用背后的黑暗世界。  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阿米尔和妮珍儿(《埃及广场》、《控制室》、《天才网路梦》)通过这部引人入胜、错综复杂的电影,延续了他们探索社交媒体震荡的传统。《隐私大盗》让我们不禁去质疑我们每天利用的信息的来源,去思考我们在数字时代轻敲手机或键盘、分享自己生活的时候,我们到底放弃了什么。  《隐私大盗》于 2019 年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阿米尔和妮珍儿担任导演,卡里姆·阿米尔、格雷琳恩·德赖弗斯、朱迪·科林和佩德罗·科斯担任制片人。大红包英雄2019曼克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猎魔人 第三季许你情深深似海吸血鬼之吻明日家族3号房死去的女孩0.5的男人深水妖宅喧嚣这个杀手将有难边城生死恋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谢丽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一个美国女孩的故事-玛莉琳1955:非凡的圣诞节俄国小说大马帮一路前行顽固份子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牛气冲天的Riam三揭皇榜S-最后的警官:夺还忘掉莎拉·马歇尔这!就是街舞第一季怪医杜立德2拥挤的房间第一季于成龙加菲猫和他的朋友们第四季雷豹少年特工科迪碧海青天夜夜心战地神探第五季高海拔之恋Ⅱ粤语

 长篇影评

 1 ) 隐私不用盗,想要就能要

很棒的题材,但不是很好的影片,那些用在让密集恐惧症者无法忍受的字节特效上的精力和金钱,如果可以放在讲故事和更好的素材覆盖上,也许会让这个影片更加吸引人些。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数据的商品化以及被加工处理成足以影响我们行为选择的手段,在这个数字革命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并不陌生,只是无偿提供着数据以换取生活便利的我们,尚未意识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Cambridge只是被卷入了旋涡的中心,但搅动这场旋涡的,绝不会只有这一家公司。扎克伯格不可能去公布背后的金主们,这些金主们也绝非仅是宣扬民粹的政客。注意力和影响力,就是金钱和权力,从企业主,到政党,甚至NGO,都希望能拥有这样的力量。他们想要影响大众,但却不想让大众发现是这样不知不觉被影响,倘若扎克伯格开了这道口子,就是灭了自己的财路。况且他的野心绝不仅于此,毕竟最能利用Facebook获得权力的人是他自己,曾有媒体报道他也许会竞选总统,倘若他某天成功当选,我也不会感觉诧异。

相比科技巨头们财大气粗的傲慢和刻意的沉默,记者Carole Cadwalladr在TED演讲时的警示和呼吁显得那么无助和绝望,恐惧和愤怒的瘟疫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方式迅速蔓延,这些原本信誓旦旦要让我们彼此连接,兜售乌托邦梦想的科技天才们,造出了他们未能想象的庞然大物,善和恶被放大,人性的闪光和弱点都毫无遮掩的被呈现。然而,“民主”绝不会因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就失去了作用,倘若真是如此不堪一击,那这样的“民主”失去也不足为惜。科技的演变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已经无法逆转,人类需要新的制度来面临未来的挑战,从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种中,我们就能看到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共存,关键在于使用者的选择。未来如何,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人类,能否携手合作,在共商共议和有所妥协中创建新的规则。

2019.09.17

 2 ) 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

看了这部纪录片,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以前对ZUCKERBERG的喜爱和敬佩全然消失。以前天真的认为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类的连接,为了网络社区,但一旦这个目标和现实中政治、利益等发生冲突,才能看出他真的在乎什么。从这点上来看,中国市场不让FACEBOOK进入是多么正确的事。

FACEBOOK 最近的负面新闻不少,上个“黑色星期五”它的股价刚刚大跌8.32%,市值蒸发约558亿美元,今天开市继续跌。这次的负面新闻主要是数百家公司和品牌参与到“停止以仇恨牟利”的运动中,批评FACEBOOK和TWITTER对平台上的假新闻和煽动性言论无所作为。ZUCKERBERG立即紧急宣布修改平台的广告政策,禁止在广告中发表仇恨言论。

现在的FACEBOOK在各国经常有负面新闻,各国监管机构都对这个最大的网络社交平台颇有微词,认为它们利用市场的垄断地位,非法使用用户数据,没有采取必要措施抵制假新闻等等。

这部纪录片的重点是CAMBRIDGE ANALYTICA, 一家数据分析公司,FACEBOOK是它的数据源和操纵地。我相信这类数据分析公司不止这一家,其他的依然在各种掩盖下工作。CAMBRIDGE ANALYTICA从2013年开始,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遍布着它利用数据对政治的成功操控。最成功最成熟的案例就是特朗普当选总统和英国成功脱欧。

它们的操作手法:

1. 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泄露。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用户数据不仅被泄露,同时被售卖和交换,成为商品。

2. 第三方对用户数据进行行为分析,找到摇摆立场的选民作为目标群。

3. 对目标群进行非事实信息轰炸洗脑,操纵政治。

结果就是利用数据对特定群体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操控。

互联网时代最有价值的资产是数据,而对数据的使用和监控成为最重要的两件事。但目前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人类对它的监管水平。

这部纪录片叙事本身比较凌乱,拍摄也没有很出色,但它让我从多方角度看到了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加了知识,引发了思考,是和看新闻所能带来的思考深度和形象度所不能比拟的。

但公民自身对数据的权利到底如何维护?政府该如何监管科技巨头们?时间又过去了四年,貌似根本的东西还是没有改变,坐等这次美国大选的科技黑幕。

 3 ) 把你的隐私交出来

网飞出品的纪录片《隐私大盗》,讲述了英国剑桥数据公司,如何运用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帮助特朗普赢得大选的故事……科技发展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时光倒退10年,这个素材可以编一集科幻的《黑镜》,但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 计算机建模对数据进行分析,描摹人物性格图谱,划分人性类型,在竞选的摇摆州,对精确的对象释放个性定制的信息,影响其心智和行为,从而赢得他们的选票。剑桥公司和FACEBOOK涉嫌侵犯“个人数据权”,敏感的学者和记者开始深入调查,剑桥公司的核心员工反水,给剑桥致命一击。 这是一片未知的海洋,剑桥公司除了一些见不得人的动机和操作手法,从纯粹技术角度讲,兴许还认为自己应用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为自己所遭遇暗暗叫屈呢。普世价值观依然还有力量,扎克伯克在听证会上,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谨慎自己的用词,回头看《社交网络》,他可没有会受道德约束的性情。 隐私泄露并被利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的担心,未来或许完全不成立,这是一条单向的没有返程的路。家里请一个保姆,他了解越多你的生活习惯,也许就服务得更好,透露隐私是去获得方便的一种交换。如果他拿你的隐私去和第三方交易,或者超出了使用用途,这是偷窃。但在网络,信息如流水,极难甄别,界限更加模糊。 今天,只要你与社会发生关系,个人信息就不可避免被提取并被运用,消费、识别、定位、出行、社交,交付隐私不说心甘情愿,应该说是迫不得已了,不交付你简直寸步难行。百度、微博、抖音通过算法推荐觉得有用于你的信息,大家一方面认为利用了隐私,另一方面也慢慢成为习惯,觉得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任何语言都是为了对别人施加影响,只是不同时代使用不同的技术;任何语言也都有表达技巧的高低,使用和怎么使用就是一种竞争。数据挖掘,行为预测与影响,几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曾经探讨所谓智慧城市,有一个观念特别有吸引力。城市不仅是政治家、规划家的产物,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因为交付自己的数据(隐私),而动态的改变城市的现状,哪儿的路应该拓宽,哪儿的红绿灯时间该调整,滴滴不就是运用数据参与城市规划的案例吗。从这个角度讲,人人都是规划师,你不用画图,不用表达意见,只要交出数据,便参与了规划。所以交付隐私是个双刃剑,利弊均沾,看如何应用罢了。 但令人担忧与恐怖的是,象征未来财富的“数据财富”,看不见摸不着,也许更没有公平分配的机会和机制,也许早已被寡头占有,被权力机构独吞,信息引导民众舆论,更容易操控了。而这一切更加的不知不觉,民众不仅不会觉得自甘为奴,还会觉得都是自己的想法。 朋友说,看了纪录片,都不确信自己的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的了。这真是一个哲学问题:如何界定想法是自己的呢。

 4 ) 现在人为什么都越来越圣母婊!

其实我不太喜欢这部纪录片,因为它在传达一种单一价值观。

第一,先说隐私。

隐私?这个东西在未来会存在吗?

只要交流,只要信息传递,那就难免会开放自己的隐私,如果你认为是隐私,请隐瞒,请销毁,请不要放到任何平台上。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希望别人知道的秘密,但任何秘密往往都是有某个人跟你共享,只要有共享就一定有泄露的可能,但在未来,但隐私真的那么重要?如果未来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变了呢?如果你老婆不介意你开房,如果领导不介意你兼职,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多元化,生活形态更包容,那现在可能95%的隐私在未来都构不成隐私,甚至因为信息技术的发达逼迫人们价值观发生改变,让那些需要大听小怪的事变得稀松平常。那信息其实是完全可以公开共享的,那我们彼此之间不是更深入了解,我知道你的露阴癖,你知道我的SM倾向,我们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同类!

第二,再说Facebook。

脸谱也好,俄罗斯也好。他们根据用户习惯和数据分析去有针对性的发布消息,这个我觉得没有问题,哪个宣传不是具有导向性,哪个广告不是在强调自己好的一面,但他们说什么你就信吗,你在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受到宣传的影响,但你个人也一定会有判断力和分辨力,去做出更适合自己的决策,有时可能错了,那也是自己判断的问题。

但有一个问题我是坚决反对的,那就是制造假消息,散播夸张言论、谣言等等,这就直接击穿道德底线了。所以我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信息被公开,而是信息被公开的不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如果信息都公开,我既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又能看到某些人不想让我看到的,这个才是客观公平的信息环境,这需要信息透明化。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信息被泄露,而是信息被泄露的太少,所以Facebook才能针对个体做差异推荐。

第三,这个纪录片没有说的问题。

这个纪录片还一直在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待隐私问题,非常圣母婊,非常把自己当回事,与其纠结隐私问题,也许有一天隐私不再隐,反而没有问题。所以通过这个剧我们应该讨论什么?

我觉得是为什么某国希望特朗普上台,从特朗普上台后的表现看,特并没有亲俄;为什么有人要干预英国脱欧,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去深挖这些问题,这才是那些别有用心的根源。

 5 ) 「不语051」恐惧自省——《隐私大盗》影评

看记录当下的纪录片,如同一场自我反省,恐惧如雨点般渗入本就没有遮蔽且不完整的内心。其实中文的翻译不太恰当,当然这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正确问题。Hack是题眼,但其实不只关乎技术的这场“入侵”,为未来的魔幻打开了一道观看的门。

以火人节的“开放”开场,联通了时间轴上的一种传承。一个学者的维权诉求和一个参与者的洗白斗争,还有媒体的揭露和当权者的喊冤,这一切都像极了yny剧情中的暗潮涌动。Facebook的信息泄露、特朗普的意外当选、还有扯不清的脱欧公投与全球各地线索不足的政治事件,这些事实以时间顺序穿插其中,提供着探索真相的视觉语言。不过个人觉得多一些人物的视角可能更丰富影片的客观性,而且过往参与者的戏份明显后半段增多从而没有能使维权这件事的深度持续下去。

片子本身没有刻意制造恐惧的意图,特效的部分依然显示着科技进步的魔幻现实。可能应和了开头学生的那句话: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就不觉得有什么困扰。数据在当事人的口述中一遍遍被强调着价值,而我们无所谓地享受着网络的便利,也无所谓地接受着被记录、被使用,无法逃离的新宇宙。

其实片中发生的事实早已通过社交媒体被许多人知晓,而告知并不是本片的内核,引用学者开头的用意在我看来是需要更深一层的思考,而片子留白较多的节奏也适合更多的反省。被逐渐数据化的未来,是否已然形成了一种新的、未知的、虚拟的人类?数据形成的我们,是否比我们本身更真实?这些问题,才是细思极恐的。

时下新兴流媒体的磅礴气势,堪比摄影出现时对绘画冲击,而在Netflix播放的这部片子,提供了新的矛盾性趣味,仿佛去年年末的《黑镜:潘达斯奈基》。

最后的最后,7分,中规中矩的纪录片。值得反思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6 ) 我们全都被监视?135分钟看完我双腿发软

  • 前不久,一个消息突然冲到了热搜第一,内容非常疯狂——

王一博手机号泄露。

据亲身验证过号码真假的粉丝称,王一博的手机号被黄牛公然的贩卖,不只贩卖还有slogan:价格公道,绝对是本人接听

还贴心的告诉粉丝们,要的抓紧,过了这村可没这店了。

这边粉丝是爽了,那边可苦了王一博。

在手机有规律的响了194后终于忍不住发了一条微博。

我明天换号

如果更换手机号码,就意味着支付宝、微信还有各种绑定着手机号的软件都得连着一起换。

这还不算什么,“博君一笑”的另一位肖战更惨。

某私生饭私自盗用了肖战的身份信息,把他的飞机航班偷偷的取消了,导致肖战凌晨滞留在机场。

而这位私生饭这么做就是为了逼迫肖战和她乘坐同一架航班,一起度过飞机上的几个小时。

瑟瑟发抖。

并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贩卖明星的个人信息早已形成了一个黑色产业链。

从几块钱到一百元不等,而如果你肯花五百元就能得到上百位明星的身份证号。

毫无隐私可言。

但,如果说明星的隐私是按条买,那么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隐私就是按G卖的。

想想“猜你喜欢”,想想“个性定制”,想想每天接的骚扰电话。

是不是觉得有些恐怖?

别怕,看完这片你会更说不出话——

《隐私大盗》

2018年,美国,Facebook陷入重大危机

爆料者是英国《卫报》:“脸书涉嫌泄露用户信息,涉及人数高达数千万”

不是栽赃,也没有夸大其词,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全世界的轰动。

这是何等的惊天丑闻,因为脸书不仅涉及到泄露隐私,更可怕的是,和两年前的特朗普选举挂上了钩。

他们摊上大事了。

各方怎么可能善罢甘休,直接把脸书的一把手扎克伯格送上美国国会接受质问。

就在今年,最后的结果下来了,Facebook被罚50亿美金(折合人民币344亿元),创下民事罚单记录。

我们把这场史无前例的案件称为“Facebook顶级数据泄露案”

不过,要想知道脸书是成为“大盗”的,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2016年,美国大选,特朗普意外战胜希拉里克林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

看到没,一个词,意外

特朗普在一直以来总票数都低于克林顿的情况下,突然逆袭,翻身做主人。

但,这真的是一场意外吗?

很显然,不是。

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的结果。

是谁权力大到能左右民众的选举?

是他们——剑桥分析公司

美国最大的数据营销公司。

在投票前,剑桥公司的CEO就曾和特朗普签过一份合同。

你办事,我给你钱。

事儿办成后,这位特朗普的军师还洗脑式的跟大家分享了成功的秘诀。

其实要想让特朗普击败克林顿很简单,大体分为两步。

第一,找人。

第二,投放对家黑料。

第二点很好理解,和现在的粉丝经济一联系就知道了。

怎么搞垮和自己爱豆相克的艺人,猛放黑料就ok了,用的就是大众的舆论。

这里,一样。

怎么制造舆论?放不利于对手克林顿的视频就是最好的办法。

什么邮件门、骗子门、心理变态门,五花八门。

先抹黑,再一步一步击垮他。

那么再解释第一点,找人。

这里的人,指的就是精确的受众

什么人看完会给特朗普投票或者是坚定的改变投票。

摇摆派,成千上万美国人中的一小部分。

分析得知,只有7万名左右的人能决定最后的结果,这些属于墙头草类型的民众。

最后,要说到最重要的一点了,如何分析

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剑桥分析公司和Facebook。

2013年,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开发了一款性格测试软件"this is your digita llife",并上传到脸书。

和我们平时做小测试时需要选择用微信登录还是QQ登录一样,这款小测试需要用脸书账号登录。

可能还会有一个“我已阅读并同意协议和条款”,而此时大家应该看都不看就会打勾。

这一小小的举动,你的隐私就能全部被研究人员看到。

随着登录账号的民众陆陆续续的做完每一项选择,研究人员了解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

这是最直接的性格分析,还有间接的。

比如朋友圈中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条评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分析一个人,连带朋友的信息都能知道。

就这样密密麻麻的织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网络。

接着,剑桥分析公司用100万美金就轻轻松松的买下了这张织好的网。

所有数据通通被他们握在手里。

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分析,最终挑选出那7万名摇摆民众,投出自己宝贵的一票。(可能心里想的是,你不投我不投,特朗普何时能出头...)

也难怪,事儿成之后剑桥公司的投资人会如此自豪地说着“我们站在世界之巅”

不只这一个案例。

中美洲小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举行国内大选时,印第安人PK非裔

印第安人为了赢得选举,又聘请了剑桥分析公司。

这次他们制定的计划是更加具有煽动性的“DO SO!”运动。

不投票即正义。

可想而知,印第安人赢了,18岁到35岁群体的投票率,印第安人比非裔高出了40%。

又一场真人秀。

民众一次次地被玩弄却并不自知。

但,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全部都是被大数据所控制的人。

当我们把自己分成无数个碎片,渴望从各个网站获取到更多信息的时候,往往回馈给我们的更加单一。

这些碎片再次排列组合后,是一个比自己更像自己的人

随便搜索一个关键词,明天你打开网页全都是这个关键词;

随便看一件衣服,明天某宝上全是类似的衣服。

还有网友说过一个特别可怕的事情:面对面随便的跟室友说起想买什么东西,竟然明天微信广告就给推荐这个东西。

是不是细思极恐?

手机,网络,怎么在如今全变成了盗窃犯?

但,仔细想想,是他们在盗,还是你心甘情愿在卖?

就算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泄露,还是会去使用,最多在接到垃圾信息时想一下,我的手机号什么时候被这些打小广告的知道了,可能也就是几秒,随即又抛在脑后。

你一样,我也一样。

那么,最将变成一个被操纵的透明商品

一起拍拍胸脯,我们愿意吗?

 短评

值得深思的几个点:Facebook做垄断,拥有Instagram,WhatsApp,人脸识别等无数技术/软件,并在持续买断/抄袭所有新兴科技,而在他们革新技术(获取用户数据,对号做广告)的早期阶段,就直接非法非道德的导致英国脱欧, 川普上任,那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个技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会到什么地步?以及有多少人意识到Facebook这个曾经把人链接起来的正面形象,现在本质是一个隐藏的全民公敌

10分钟前
  • zy_
  • 推荐

那女的看着总有种走了狗屎运的劣等人的感觉

14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When everything is falling apart, Kaiser接到Alexander的短信 她说 “actually, I’m really sad.” 光怪陆离的信息时代 这种情感往往无处安放

17分钟前
  • Pronoia
  • 推荐

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要记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同时自己心里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不要做墙头草,稍微有风吹草动就改变立场。大数据改变人是恐怖的,每天给你坚持喂屎,让你最后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

22分钟前
  • viking
  • 力荐

剑桥数据到底泄漏了多少数据没人知道,却因为支持Trump而破产,Facebook道歉之后活得好好的,Trump选了总统之后也好好的。这个公司曾经也做过奥巴马的竞选数据分析,而当时却没事。说白了,这是一个政治站队的问题,而无关于泄露数据或者侵犯隐私。互联网将社会分裂,不是大数据的错,而是全体人类的平均文明水平,还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而已。

25分钟前
  • 竹取的实时通讯
  • 还行

既然网飞放首页了那我就看吧,虽然拍得比较散,但是主题确实好我怎么都能看完。我依旧更喜欢卫报Peter Bradshaw的report。之前一直好奇Cambridge Analytica他们的针对性ads轰炸是怎么起作用的,现在明白他们完全是用数据分析找到关键选区的摇摆选民轰炸,用明确的非事实信息轰炸,成功铸造2016两个意外,即brixet和美国大选。之前上data mining的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过行为预测,准确率90%+,结合性格分析找到容易洗脑的人群,done。既然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现在看各种用户协议都觉得像是魔鬼协议。

28分钟前
  • Karo
  • 推荐

在论文截止只剩70几小时还没想到选题的我,靠这部纪录片拯救了,就写这个题目了。。p.s.纪录片本身只值两星,视角浪费选题+奇怪洗白感。多一星感恩星吧。。

2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真正躲在问题背后的大佬和重点触及到了吗?凯萨到底不像斯诺登。“数据权利”的争议远比呈现的要复杂。

32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的本意是链接,但是现在却是利用数据去分化人群,操控人群。人到了18岁,会有7万个数据点,我们处于这个数字时代,能有权利去拒绝被操控吗?#20190807

34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离得太远,我们这儿即没有挑战体制的人,也没有保护隐私的法律环境。简单来说,我们这儿,什么都没有。有些不受控制的东西,无形的大手,在笼子外面,为所欲为肆意狂奔,他们野蛮,傲慢,无礼,并且毫不遮掩。

39分钟前
  • 寡狗
  • 还行

如今全世界最有权势的公司是科技公司,因为他们掌握用户数据,现在数据可比石油值钱多了,所以科技公司是最富有的。

40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俄罗斯的例子证明了,只要你找对方法,你照样可以反向输出,问题是你那套要能说服人,自己都不信的搬不上台面的东西就别扯什么禁facebook太好了这种无脑言论了。facebook的问题恰恰在于垄断,无论是政治还是科技公司一家独大的弊病就在于此,好在西方还有新闻媒体和言论自由的监督,百度这么做恶有人管一下吗?回到片子本身,片子其实拍得一般,比起谴责这些平台,制定法律以顺应时代局势,对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控制数据流出的意识,和鉴别假新闻的能力。

4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拍的挺棒的 最令人害怕的是 很多广告针对的就是容易被说服的低教育低收入区域 当泡沫里的人还在困惑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的时候

45分钟前
  • amiko
  • 力荐

几年前就有说电商通过互联网获取我们的信息跟我们精准投放广告,这不,这边刚浏览完某网页,那边首页推荐就来了类似的了。只是没有想到选择也能左右。那国内的流量大头,BAT,还有新浪等等,又是怎样使用我们的数据呢。还真想知道我的完整数据是怎样的。只是可惜啊,data right这种东西,在我们这里可能还要好几代人才重视。有点疑问的是后面Brittany Kaiser为什么要逃离英国?那个跟阿桑奇讨论美国大选的消息一出有什么后果?

47分钟前
  • Jafe
  • 推荐

安利一个个体层面可执行的防范措施:https://tosdr.org/ 提供主要网站的用户协议重点概要,有浏览器插件。

50分钟前
  • 低端XC亲自
  • 力荐

个人数据也是人权!!!为勇敢站出来的人点赞!!!!2019闹起来的港独苍蝇也是被外国社交媒体操控的吧????

51分钟前
  • Raphael C
  • 力荐

看过之后想去学信息分析技术!既然不能避免数据被滥用,那就多了解下。。

52分钟前
  • 小贼
  • 推荐

大多剧情都在新闻里读到了,最震惊的是Cambridge Analytica在Trinidad and Tobago的campaign操作上的例子。

56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一定要知道我们的数据是被监控、被利用的,在每一次判断、选择前尽量经过冷静思考再行动。多读书,多了解这个世界,警惕被洗脑、意识操纵、群体冲动,尽管人类是否存在独立思想与自由意志,也被质疑。

59分钟前
  • 樱子🪵
  • 力荐

大数据滥用一直被用来支持极端主义,发动局部战争,分裂国家,从来没有在意过。直到有一天大数据被滥用于英美选举作弊,全世界都炸了。中国禁脸书,防隐私开矿防的太好了,半世纪以后全世界都要那中国作为课题学习。愿中国人智慧,多读书,有辨别力,不被蒙骗滥用,不被大数据说服。

1小时前
  • 涵哥吉祥🌈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