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

完结

主演:汤唯,朱亚文,邓家佳,乔振宇,王学圻,张艺兴,俞灏明,吴越,梁冠华,栾元晖,李昕亮,苏可,师悦玲,孙耀琦,赵樱子,唐鉴军,孙骁骁,隆妮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大明风华 剧照 NO.1大明风华 剧照 NO.2大明风华 剧照 NO.3大明风华 剧照 NO.4大明风华 剧照 NO.5大明风华 剧照 NO.6大明风华 剧照 NO.13大明风华 剧照 NO.14大明风华 剧照 NO.15大明风华 剧照 NO.16大明风华 剧照 NO.17大明风华 剧照 NO.18大明风华 剧照 NO.19大明风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明风华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明朝建文四年,朱棣率兵攻下帝都应天,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难,长女若微被副将孙愚所救,次女蔓茵为太子朱高炽所救。骨肉同胞,一在宫中,一在江湖,同时长大。十年之后,若微随一批靖难遗孤入城刺杀朱棣,刺杀失败,若微遭遇皇太孙朱瞻基,两个年轻人是敌是友,自有一份因缘。造化弄人,若微 与妹妹蔓茵同时嫁入宫中,目睹了国家正在从乱象中恢复,平关外,迁首都,通运河,郑和下西洋,扬威海外,编撰《永乐大典》,盛世将成。若微决心放弃执念,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朱瞻基,在丈夫死前发誓要替他守护好江山。她历经了北京保卫战等,重用于谦,救大明王朝于危难,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壮丽的一页。乡关何处世界末日2022体热边缘我神魔双修:制霸当世 动态漫画 第一季那些最伟大的比赛增速驱动裸婚大喜少年师爷之智慧丝路谍战深海之惊蛰神偷奶爸3豪门萌娃惹不得闪亮的日子1977圣诞恶魔五十度黑爱笑种梦室之东北佳人潘多拉的果实~科学犯罪搜查档案~ 第二季PICU 儿童重症监护室 特别篇 2024蔷薇少女序曲猎人公会之非你莫属布利特县大谷翔平 超越梦想最后的权利系列鸟的天堂融掉低等生物2威尔和格蕾丝第七季阿满的喜剧:多管闲事 多管闲事恶女们的刀左轮手枪莉莉我们的队伍向太阳2024百分百啱Feel致命邂逅2000四分卫 第一季我的军中情人Grand住去台北粤语妹妹别哭:同学你认错人了从拉莱米来的人国家利益2012自有后来人亚米斯德的未叙故事深圳合租记生于1990无足轻重渔王争霸你值得什么

 长篇影评

 1 ) 又当又立,蹭着历史人物的热度,还要踩人家一脚

官方微博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文案“重新定义新时代历史正剧”

yxh吹上天还原历史的服化道,结果就是特效化妆朱元璋!!猪圈吃屎朱棣!!被叔qb胡皇后!!真不怕朱重八从棺材里跳出来剐你九族啊

孙后本人的经历还不够苏吗?她跟宣宗不够恩爱吗?宣宗对她不好吗!她这一辈子除了儿子是个叉烧还有什么不顺心的吗?好好拍她不行吗?为了给玛丽苏女主抬轿连身份都改成靖难遗孤qtmd

“我要告诉天下人,我的妻子就是靖难遗孤”,朱瞻基说这话是找死吗?好圣孙你要上天啊?要不是你爷爷靖难这皇位有你p事?你爷爷不靖难你早就成建文帝刀下鬼了

后面还有太后披甲执剑上战场,我呸,北京保卫战有她p事,那是于谦的功劳,结果于谦转头就被孙后生的大sb朱祁镇给杀了

女主演盖章孙若微没爱过朱瞻基,男主演盖章朱瞻基一辈子都在想孙若微到底爱不爱他。还有女主和徐滨耳鬓厮磨你侬我侬的画面,nmd恶心谁呢?也就是说,朱瞻基这个短命但颇有作为的皇帝生前不被枕边人爱,死后头上还得青青草原是吗?就算想编女主因家仇一辈子不爱男主,为什么非要弄一个徐滨恶心人?玛丽苏女主光环?只能这么解释了

还有把吴贤妃生的朱祁钰硬塞给胡皇后,历史上胡后厚道无辜又可怜,剧里为了给女主抬轿强行编黑化线,这也罢了,写胡后被朱高煦qb是什么东西?这跟她黑化有一毛钱关系吗?胡善祥不是一开始就野心勃勃要傍上太孙吗?后面和女主相认之后不是联合女主处心积虑搞事业要报仇弄死朱家人吗?加一个没必要的qb戏码意义何在?还是被男主亲叔叔qb,编剧就是为了侮辱胡后是吧,为了抬高女主不惜任何代价也要抹黑女二。没来由的qb戏码让我觉得恶心

哈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编剧又突破下限,胡皇后流产,要借腹生子,怀四五个月的孩子说没就没了,就算借腹生子瞒天过海,不得怀五个月最多六个月就得生吗?生不下来怎么办?捶肚子打下来吗?当大明朝的太医女官都是废物?当朱瞻基聋的瞎的吗?本来以为把朱祁钰编成胡皇后的儿子已经很不靠谱了,结果把朱祁钰写成不是朱瞻基的孩子,直接变野种了?那后面朱祁镇回来之后名正言顺推翻朱祁钰的理由是不是就是血统不纯啊?

得,编剧野心真的很大吧,大明朝前几位皇帝都不够他祸祸的,朱元璋鞋拔子脸,朱棣吃🐷💩,朱高炽废柴,朱瞻基活活疯死,怎么还跨朝代碰瓷呢?

蝗虫梗明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好吗?

偷二凤的梗也就罢了,毕竟秦始皇曹操也中枪了,这还跨朝代黑上了?踩着二凤拿他当反面典型教育朱祁镇是什么鬼东西?朱祁镇荒唐的地方多了去了,想教育他拿太宗当反面教材?

文治武功第一流的太宗文皇帝还不如亲征被俘虏坑死三十万明军精锐冤杀于谦还带路叫门的朱祁镇吗?

打仗还成了错了?李世民年轻的时候不打仗李家拿头坐稳天下?他是初唐第一战神好吗?这台词的意思是他其实是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

气笑了,“不读书没文化”的太宗?

李世民出身贵族,拥有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教育资源,《全唐诗》开篇78首,飞白体名家,欧阳询虞世南是他的书法老师,《威凤赋》,秦王府十八学士

骑马打猎斗鸡走狗怎么了?唐人尚武,贵族子弟骑马是基本技能,打猎是普遍爱好,他又没骄奢淫逸误国误民……这也值得拿出来当负面典型?

 2 ) “历史传奇剧”与“家庭剧”的混合体,打破刻板印象

《大明风华》上线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的豆友提到,这部剧有不少地方不符合史实,有过于“戏说”的感觉。对此,我倒是持有不一样的意见。前几集给我的观感,还算是可圈可点,尤其在情节和人物设定上,有着不同于其他古装剧的迥异之处。

虽然初看这部剧时,也会产生相似的疑惑,因为《大明风华》的确不是常见的类型——它既没有像很多古装剧般完全架空历史,又没有那种从史实出发的正剧般严肃。它介于两者之间,有着符合自身的戏剧逻辑。而也正是它的“少见”,令人产生了在类型上的新鲜感,和原先设想的老套的“大女主剧”的方向并不一样。

剧中的朱家,这个特殊的皇族家庭,有着和常见的“君臣父子”式皇族家庭所相似的地方,关键词包括:权力制衡、伴君如伴虎;但同时,它的特殊之处又在于有生活感、有人情味。

比如爷孙俩明成祖朱棣(王学圻饰)和皇孙朱瞻基(朱亚文饰),他们平日里的交流偶尔嬉笑怒骂、偶尔谨慎相向。朱瞻基生性活泼机敏,是他的父亲朱高炽的“智囊”;而朱高炽则天天在父亲朱棣面前装怂包,同时也是装给自己的二弟朱高煦看,堪称大智若愚的典范。

说起来,朱家的故事经常被影视剧所演绎,对于大部分观众都是不陌生的。但在之前的影视剧中,这一大家子好似每个人都是“野心家”,乃至骨肉相残都会无愧于心。这种约定俗成的演绎看似“正”、“严肃”,却也有着过于脸谱化、过于片面的一面。

相比之下,《大明风华》则挖掘出了打破刻板印象的一面,把君臣、父子、爷孙的关系刻画得很生动。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大明风华》中,我们看到的是非常鲜活、不死板的“朱家的日常”。

图上的这一幕,就是剧中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前一天晚上,朱棣震怒,抽出剑鞘让太子拿着剑对着老二朱高煦的脖子砍,闹得叫一个天翻地覆。不过,这其实也就是做做表面功夫,来试探自己的两个儿子。

太子回去对着自己的太子妃吐槽:“老二的头差点满地打滚”。太子妃问道:“你为什么不干脆砍了,也落得清净”。太子回答:“今天砍了他的脑袋,明天挂到墙上的人头就是我们”。这揭示出了家庭相处中的“退即为进”。

第二天,老二“先下手为强”,来对太子“道歉”,太子一句“让大哥看看你这脖子?”,叫人啼笑皆非。这种相处与寒暄的方式堪称清奇,却也是朱家上上下下的日常,隔三差五就会闹上一阵。和传统那种绵里藏针的古装剧不同,它更幽默外放,很难被预料到。

剧中的朱家人个个都是活宝,却也都心怀城府、暗中布局,表面的玩笑和背地里的暗流涌动,构成了鲜明的反差。老二在这之后动作频频,既有联合三弟企图逼宫,又不断逼迫自己收养的靖难遗孤对朱瞻基下杀手,可谓真正的心狠手辣。

于是乎,每个角色的人设与我们的刻板印象,都有着截然不同的、鲜活的一面。

朱棣虽然表面上对所有人都极其强势;但皇帝也是人,在他心中背负着“千古骂名”的枷锁,午夜梦回时经常梦到父亲朱元璋指责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加害怕自己的每个孩子也骨肉相残,走上自己的老路,只得时时刻刻留心、提防。

王学圻的表演,既有帝王的威严,又有人情味,把朱棣的外表和内在都表现得不错。

朱家的每个男人,似乎都活在他们父亲的阴影之下,除了朱瞻基。他因为父亲的“装怂”,反而活得不那么害怕,也是这个家里和朱棣关系最好的人,当然,这种关系也源于朱棣对他在能力上的认可。

朱亚文表现出了朱瞻基生性洒脱、有谋有略的一面,他多次帮自己的父亲和二叔在朱棣面前解围,又能帮朱棣排忧解难,时不时也会放下脸面撒娇,不断周旋在这个家庭的每个人之间,是家中除了朱棣外最精明的那个人。

而剧中的另一条主线,还在于朱瞻基与孙若微(汤唯饰)之间以一个个“圈套”开启的缘分。就目前剧集的发展来看,这条线并没有喧宾夺主,几个桥段虽然似曾相识,但发生地也算合情合理。可以看出,孙若微是一个聪明、敢作敢为的女子,背负着父母被杀的仇恨,但骨子里仍旧较为单纯。在之后的剧集发展中,相信这个人物的内心戏会变得更复杂。

依我看来,《大明风华》更适合被定义为“历史传奇剧”与“家庭剧”的混合体。不少人谈论的“不符合史实”,我却觉得没那么重要。

《大明风华》从朱家出发,打破了大家对古装、皇室的刻板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史实,并由此引申到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的人情层面。在这其中,一切的“戏说”也在戏剧的逻辑中得以成立,从而产生了一种戏剧维度的真实感。

对这部剧,我抱着看好的态度持续观望,希望后续剧情能发展得更加出彩。

 3 ) 朱家人挖您祖坟了?

(再次吐槽豆瓣为什么没有0分机制,这玩意儿我打一星都嫌多)

(事先声明我并非明粉)

我觉得编剧和朱家有仇。不,是和整个大明有仇。

您说说您,原本名字叫《大明皇妃孙若微传》,改编自一部网络女频小说,跟正经历史剧本来就差着十万八千里,非得改名叫《大明风华》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冠一个“历史正剧”的名头???

您正您马呢???(此处省略口吐芬芳一万字)

咱从这名字说起——大明风华——可能是大家对风华的定义不同吧,可是不管再怎么说,这大明的风华也跟明英宗以及明英宗他妈没什么关系吧???稍微懂一点儿历史的都知道明英宗干过什么好事,说他一句史上最窝囊最废柴皇帝绝不为过,风华?您怕不是在逗我。退一万步说,您哪怕拍“天子死社稷”的崇祯也比这货贴切不是???

孙氏上位以及随后的明英宗土木堡之变几乎可以被看作大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了,您还风华个啥啊……

再说说这大女主玛丽苏剧,“靖难遗孤”,我勒个去,编剧到底是用什么样奇葩的脑回路写出来这个词儿,还把它安插在朱瞻基的台词里:“我要向全天下昭告,我的妻子,就是靖难遗孤!”

您好,您爷爷的棺材板儿压不住了。

为了洗白孙若微,这个史官盖章是个狐狸精的角色,使她不是狐狸精,就把素有贤名的胡皇后写成了一个工于心计、阴险狡诈、凶狠毒辣的反面人物,听说后面还要谋反。

您好,您闺女她妈的棺材板儿也压不住了。

诚然,史书未必全部正确,历史上的孙氏到底是个啥人咱也不知道。

可是您这是不是离谱了点儿???能对历史有一点儿基本的尊重吗???

不是说不让拍明朝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虽然服装也被扒出来各种不符合史实,但在剧情方面,服化道其实是次要。

也不是说,历史上的人物就不能有艺术性的发挥了。可关键是,您这发挥的,有点儿脱轨吧?之前那些瞎丁日拍的电视剧,大体上,还是挺符合历史走向和史书记载的人物性格的吧? 可是看看您写的这剧情???孙若微居然是景清的女儿!卧槽,要是真有这么号人物,朱棣没叫她一声“建文余孽”就已经很给面子了……结果呢,大女主剧啊,玛丽苏啊,分分钟攻略你啊!全皇宫的人都要对我跪下唱征服啊!

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宫锁心玉呢。

还有朱棣……成天就跟写罪己诏似的,一天到晚就是我有罪我错了我对不起列祖列宗——???我求求了,真的,朱棣要是这种性格他能起兵造反???他愧疚个啥啊???有必要吗???生存是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命题,他可不像建文帝那么软弱又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我不信一个能装疯卖傻卧薪尝胆的人,一曾经戍守一方战功煊赫,一个敢于篡位夺权并且赶尽杀绝的铁血皇帝会成天分享称帝的感受:“我有罪啊”!

气死了。朱棣粉丝表示真的有被冒犯到。

朱棣才是最像他老爹的那个儿子啊。造反弑君,何等的魄力。

结果编剧安排朱棣他说:“我真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

……

(此处省略两万字口吐芬芳)

这部剧里其他的一些细节问题都不用我一个门外汉来抠了,什么“爷”“圈禁”“铁帽子王”……还有傅满洲版朱元璋……编剧您答应我,您这么热爱大清您就写大清剧吧好吗??放过大明,你好,我也好。


从这个剧开播起我就愤怒地在微博上骂了好多次。但是没办法,螳臂当车,挡不住这个上星剧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我也不否认这部剧里大多数演员都是很厉害的好演员。其实我一直很喜欢朱亚文,从当年朱传武之后。但现在我看他演的这个角色只觉得痛心。我觉得这几年他多少有一点儿飘了,自打声临其境里火了起来,之后演的剧出的镜都越来越油腻。扯远了,演员我并不想议论,演戏是他们的本职,而且演得好坏都和这个剧本身存在的问题并无关系。

何况真正令人痛心的并不是演员到底如何、造型如何糟心,甚至也不是剧情台词多么没有下限——

而是给这个剧洗白的所有人。

我看到很多人说,一个电视剧而已,图个乐而已,何必那么考究,至于这么上纲上线的吗?

是啊,一个电视剧而已,其实大可不必。

大明风华错就错在,非要往自己并不存在的脸上面贴金。什么狗屁历史正剧?你就老老实实地拍古偶能怎么地?为什么非要说自己尊重历史???你尊重到狗肚子里去了???这就是你尊重历史的方式???我看是侮辱明朝的方式吧!

或许剧方也知道这年头说自己尊重历史能吸引到更多粉丝?可是有的观众并不是傻子!像这样的剧,顶多也只能吸引住演员粉和一部分只管看剧别的一概不管的人。但是有这样一批人就够了——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演员本来就有一大圈粉丝足够支撑一下收视,顺带还能免费在网络上和较真党对线。

是啊,一个电视剧而已,何必这么认真。

可你不知道,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开端。

这样的电视剧,丑化污蔑历史人物、扭曲历史事实、台词毫不讲究、服装一塌糊涂,就凭着勉强过得去的摄影和演员自带的热度,还有不知道是不是恨死大明的后台,居然堂堂正正地上了星。然后买点儿热搜造点段子,妥妥地火上一把。

现在的电视剧上个星多难。我想不通,既然大明风华都能上芒果,延禧攻略如懿传为啥不行。反正都是扯淡,谁比谁高贵?

今天这种剧都能得到支持,明天这种低级烂俗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

如果拍不好大明,为什么要拍?

最后我只想问,编剧,夜里睡觉,不怕朱家人敲门哪?


如果有剧粉想反驳我,您也大可不必。

网络世界,互不相识,更不需要互相说服。

烂剧就是烂剧,挽一万遍尊它也是烂剧。一星都嫌多了,好气哦。

 4 ) 有一种烂剧,烂得很精致

屎味儿的巧克力,和巧克力味儿的屎,哪个危害更大?

这几天,我被一部剧气的脑仁儿疼,就是那部被称为创下了汤唯演技和颜值双低谷的《大明风华》。

我爹是个明史爱好者,他每天兴致勃勃地看这部剧,然后还喜孜孜地跟我讨论剧里那些脱缰野狗一般的剧情,最常用的句式是:“哎我怎么记得历史上没这一出呢?

我忍不住要翻白眼:爹啊!这就是一戏说的剧,连历史顾问都没有,您就当一乐行吗?

直到中午,我们看到最新的预告,汤唯扮演的太后孙若微披甲上阵打响北京保卫战,顿时被雷的外焦里嫩。

这年头,为了塑造女主的高大形象,连于谦的功劳都要抢了吗?

对了,这里说的不是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谦儿哥于谦,而是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取得了北京保卫战胜利,“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一代名臣于谦。

你以为太后上战场就是最骚的了吗?

那是你还没看到太后跪自己的皇帝儿子,太后唱戏给臣子看的桥段呢!(我已经懒得向编剧科普剧中出现的京剧、昆曲等戏种纯属穿越了。)

看着我爹风中凌乱的样子,我劝他还是认真考虑下弃剧这件事,免得气到自己个儿就不值当了。

可我爹还有点依依不舍,说:这部剧收视率不是排第一吗?

我说:收视率第一也不能代表它是个好剧啊,当年《娘道》的收视率也是一骑绝尘呢!

在我看来,《大明风华》就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烂剧,上豆瓣一看,和我持同一观点的观众不在少数:

但很多人,可能跟我爹一样,不太能确定这种各方面硬件条件看起来很唬人的剧,究竟能不能算烂剧。

毕竟,昨天《中国青年报》还吹了一波彩虹屁,说它是「没有时代隔膜的大剧」呢,在采访中,编剧兼导演张挺志得意满,觉得自己打造的是一个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作品。

对于张导这种盲目的自信,我很惆怅,为了他和很多导演未来的创作不再跑偏,我决定要说几句真话,好好掰扯一下《大明风华》这类型的烂剧到底烂在哪儿?

有一种烂剧,它烂的明明白白,它抠图,它五毛特效,它给资源咖加戏注水,它的剧情逻辑出走主角智商下线,它让最脑残的粉丝,都无法为它挽尊,我将其称之为「低级烂剧」

△一键抠图的巨制《孤芳不自赏》

很多「低级烂剧」是静悄悄地拍,静悄悄地播,观众连吐槽的兴趣都没有,但如果有些烂剧烂的实在太奇葩,例如抗日神剧《箭在弦上》、《一起打鬼子》那样的,也会因为「裤裆藏雷」的剧情刷一波存在感。

这样的烂剧,普通观众都很容易分辨,它就像屎味的巧克力,远远就能闻到味道,除非内心极其强悍的人才会用心去品尝。

但有一种烂剧,却是巧克力味的屎,它包装考究,高端大气上档次,非常能迷惑人,你可能吃了好几口才发现它本质还是一坨shit。更可怕的是,有的人吃完了还会觉得味道还凑合,甚至误以为真正的巧克力就该是这个味儿的,这就是所谓的「高级烂剧」

近年来,这样的高级烂剧还不少见,之前我写《庆余年》的时候就提到过,包括但不限于《天盛长歌》、《鹤唳华亭》等狂吹服化道精致,戏骨流量加持,却连个基本故事都说不好的剧。

以《大明风华》为例,高级烂剧们大都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大IP改编,女频文里狂塞流行因素

《大明风华》原名《大明皇妃孙若微传》,改编自莲静竹衣的小说《六朝纪事》,原文很简单,就是女频的宫斗文,主线简单明了。

但是《琅琊榜》这个爆款的出现,以及广电对宫斗剧、宅斗剧的禁令一下,导致纯宫斗戏没法拍了,于是出品方们一拍脑门,都往《琅琊榜》的权谋路线上去靠,同时既不放弃对男女主纯洁爱情的塑造,又不放弃女主的宫斗戏份,自以为就此可以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成为合家欢的大剧……

我只能说,他们在想peach(屁吃)。

什么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什么都不纯粹。

男主前一秒钟在朝堂上还是个心思深沉的政治家,后一秒钟就要去后宫里霸总附身说些小学生水平的羞耻台词,这不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造成了割裂,在剧情上也造成了严重的割裂感。

看《大明风华》,你会感觉到剧本风格和逻辑是不自恰的,像是编剧得了精神分裂,前朝政斗是一种画风,朱家父子的家庭伦理大戏是一种画风,后宫和爱情戏又是另一种画风,看起来像是不同的三部戏混剪到了一起。

△就观众的接受度来看,目前最受欢迎的是老朱家的男人们的家庭伦理戏,女主被边缘化了。

这就是编剧笔力不足造成的,他无法将原著那种本质上是玛丽苏大女主的爽剧剧情,很好地融入到严肃的历史权谋剧的框架里去,才会出现我开头吐槽的,费劲巴力地塑造了朱家五子及一堆文臣武将的形象,到了北京保卫战,却还得靠太后披甲出战,激励民心的桥段。

△编剧和导演大概对「神化」这个词有什么误解,你这样篡改史实的写法何止是在「神化」女主呢?

那么成功的作品是如何处理前朝后宫剧情的呢?

以同样是将故事背景设置在雍正年间的《雍正王朝》和《后宫甄嬛传》为例,《雍正王朝》是男人戏,以前朝夺嫡的政治斗争为主要线索,后宫一笔带过,只塑造了年贵妃和虚构的乔引娣这两个女性角色,宫斗戏份无。

而《后宫甄嬛传》里,前朝的政治斗争是虚化的大背景,很少有正面表现雍正上朝、权臣争斗的剧情,年羹尧的得势和衰落大多是通过人物对话进行交代的,着重刻画的是前朝的风云变幻对后宫诸人命运的影响,让观众清晰地意识到,皇帝的宠爱,并不仅仅与情爱相关,更多的时候要考虑到势力的平衡,和安抚人心的作用。

简单来说,前朝和后宫戏要分清主次,谁是主力,谁打辅助?戏眼落在谁身上合适?是编剧和导演在改编女频文时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女性作者善写情感,权力角逐并不是她们的特长,《后宫甄嬛传》、《六朝纪事》、《凰权》(《天盛长歌》原著)等文绕开了权力争斗的血腥,重点写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和成长历程,正是原著得到女性读者认可的原因。

如果改编时拎不清原著为何受捧,只是一味地往里加各种流行的佐料,势必落得个几头不讨好的下场。

2、流量+戏骨双保险,掩饰不了人物的苍白单薄

自从老戏骨们在正午阳光的剧中大放异彩,倪大红、王劲松、刘奕君等中老年演技派演员的出场率肉眼可见的高了起来,用演技精湛的老戏骨来为人气暴涨们的流量保驾护航,投资方吹「良心剧」的底气都更足了。

问题是,戏骨们并没有得到匹配他们演技的、有深度的角色,他们只是玛丽苏大杂烩上一圈华丽的镶边,他们的表演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剧作的质量,本质上是在消耗演员的人气和多年的经验积累。

近两年王劲松老师几乎处于霸屏状态,但在《扶摇》、《鹤唳华亭》等很多戏里的表现像是复制粘贴的一样,你很难说出这些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有什么具体的不同之处。

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对王劲松老师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大明王朝1566》里的杨金水,和《琅琊榜》里的言侯爷。

我无法谴责王老师是在偷懒交行活儿,实在是在这些剧里,老戏骨可以发挥的余地太少太少了。

现在的网络小说,即便是大受欢迎的网络小说,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缺点,就是人物塑造扁平化,尤其是反派和配角,像是游戏里的NPC,毫无人性,是为主角加点或是送人头涨经验的功能性角色。

老戏骨们往往得到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如果碰到的编剧是王倦,还可能将不出彩的配角,例如滕子京、沈重等人改出人味儿来,遇到其他编剧,就……主角都立不住呢,哪有能力好好写配角了。

歪一句,网文里的反派们总是莫名恶毒卑劣集体降智,人生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找主角的茬然后把脸送上去给主角一遍又一遍地打,至死方休。

更可怕的是,因为无脑反派的「恶毒」,读者和观众认为女主们更恶毒的报复行为就是爽,对那些将反派挖眼、打胎、毁容、送去与猪/驴/马交配、做成人彘的行为拍手叫好,这是一种何等扭曲的三观啊?

说起来,通俗小说的思想性和文学性现在整体是在下降的,男频小说无法对标金庸,女频小说,真的连琼瑶奶奶的一根手指头都比不上。

现在大家都把嘲笑琼瑶剧的三观当做是政治正确,但是仔细想想,人们之所以能够挖掘出琼瑶剧里反派们的魅力,例如认为《新月格格》里的福晋雁姬、《还珠格格》里的太后和皇后、《一帘幽梦》里的绿萍才是三观正常、心智健全的女性,正是因为琼瑶从来就没有将她们处理成脸谱化的人物。

像何书桓和梅若鸿那样的「渣男」,即便是主角,琼瑶也没有美化他们的意思,反而将他们那些隐秘的小心思剖析的明明白白。

在琼瑶的言情宇宙里,没有纯粹的正派和反派,每个人都是有缺点、会犯错,但是也会闪现出人性高光时刻的普通人

大家可能会因为观念的不同而针锋相对,但这些都是对事不对人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当观念转化时,「正派」和「反派」是可以握手言和的,例如还珠里主角团和皇后的和解就是如此。

也只有这样层次丰富的人物,才有演员发挥的空间,单薄的扁平化人物无论是谁去演,都无法散发出任何人格魅力啊。

3、一掷千金的服化道,实则错漏百出贻笑大方

我现在已经得了张叔平恐惧症,哪部剧请了张叔平,大概率是高级烂剧。

很不幸,《大明风华》、《鹤唳华亭》、《天盛长歌》和《如懿传》都是他的杰作。

当然女明星也一样被梳平,啧,真是看得我头皮疼:

看看早年间张叔平封神的那几部电影,《蜀山》、《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就能看出他的问题在哪里,他的设计天马行空,放在架空的时空里靠演员过硬的颜值还可以撑得起来,一旦落实到具体朝代,他浅薄的历史知识就完全不足以应对「符合史实」这一基本需求。

△张叔平对于东厂帽、梳平大光明发型以及波点蝴蝶结的热爱,早就暴露无遗,这么多年一直在重复自己,或者说吃老本。

我暂且不说他给汤唯设计的妆容发型好不好看,贴不贴本人的脸,因为审美是比较主观的事情。

我就举两个明显与历史不符的设计:

①明代官帽没有帽正,也就是镶嵌在帽子上,表示帽子正面的一种装饰物,多半是珍贵的宝石。明朝剧只要看到帽正就可以直接给服装设计打不及格了。

可这剧里无论君臣的服饰都有帽正。

②明初翼善冠没有二龙戏珠,中后期才有,但是剧中朱棣就已经戴上了二龙戏珠的翼善冠。

另外,有明一代皇帝日常都佩戴的是黑色翼善冠,只有万历皇帝死后有一顶金翼善冠作为冥器陪葬品,活人是不戴的:

△首都博物馆里展览着从定陵出土的这两顶翼善冠

但是剧里面,活着的朱元璋和朱瞻基都戴上了冥器:

△至于这个猥琐的朱元璋形象更是赤裸裸的抹黑了。

钱没少花,道具的质量看起来也挺精致,但实际上做出来的全是异想天开粗制滥造的东西。

明代离现在并不遥远,皇家服饰的样貌有紫禁城里留下的明代孤本《明宫冠服仪仗图》,里面有皇帝、后妃、官员的服饰细节介绍,且都有插图,不同时候该怎么穿都是很清楚的,再不济也完全可以照着近年来的科普书籍《Q版大明衣冠图志》抄,张叔平先生拿着天价的报酬,却连买本书学习一下都做不到,难道这是什么很过分的要求吗?

偏偏出品方们还总迷信权威,对他不思进取、应付式的行活儿照单全收,连起码的审美和历史常识都没有,以为花大钱请了张叔平就可以大吹良心、精致、一流的服化道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4、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肆意篡改历史

这个问题是《大明风华》独有的,因为《天盛长歌》和《鹤唳华亭》本质是架空的,可以逃过一劫。

这也是为什么《鹤唳华亭》的评分比《大明风华》要高的重要原因。

《大明风华》打着新世代高端历史正剧的幌子,对标的是《大明王朝1566》那样的作品,实际上拿出的还是《戏说乾隆》那种调调的东西,连《铁齿铜牙纪晓岚》的水平都比不上。

历史剧创作的原则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合理把握历史逻辑与艺术逻辑,可《大明风华》却是大事也虚,小事也虚。

各种史实上的错漏之处,就算是只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都能察觉得出来。

剧中编剧处处夹带私货抹黑朱元璋、朱棣父子,名正言顺继位的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也被写成了要用阴谋手段才能登上皇位的阴谋家。

朱棣成天大谈自己吃猪屎,称自己是「反贼」「罪臣」,还要尊建文帝为太上皇,甚至连他手下最重要的谋臣姚广孝也成天当着他的面骂他乱臣贼子,我想说,excuse me 啊?这是哪个时空的正剧啊?

与之相比,将「奸妃」孙皇后和无辜被废的胡皇后人设对调的这种事儿都不算事儿了,反正《如懿传》已经开过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先河了。

有人说,看剧图个乐,如果没有这部剧,可能很多人搞不清楚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是谁谁谁呢?

要我说,这样胡编乱造的戏说不要也罢,在《雍正王朝》之前,大家心目中的雍正是个什么形象?

是把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的、不务正业喜欢结交江湖人士玩血滴子的残酷帝王,最后死在了侠女吕四娘手上。

这和历史上真实的雍正有一毛钱关系吗?留下这样一个错误的印象,比不知道这个人物更严重。

说来说去,像《大明风华》这样精致的烂剧,是烂在了剧本这个根本上,如果剧本能把故事讲得逻辑自洽、详略得当、高潮迭起,那么即便是主人公三观有问题(参考《知否》),或是史实有误(参考《康熙王朝》),或是服化道粗糙(参考《庆余年》),观众都会给予最大的宽容。

但是不好意思,一旦故事都讲不好,却妄图借服化道和堆砌戏骨这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来掩盖内里的问题,无非是绣花枕头一包草,观众是绝对不会买账的。

你看,连编剧自己都搞不清自己写的是个什么东西,难道还指望后期能「大力出奇迹」拍出个好东西来吗?

思来想去,张挺说无法为《大明风华》找到准确的定位,因为它不是大男主戏,也不是大女主戏,又不是板着面孔说教的所谓传统正剧,也不是《还珠格格》《戏说乾隆》式的喜剧。via《热播剧《大明风华》的初心:“没有时代隔膜的大剧”》

 5 ) 《大明风华》男性角色面面观

与一个女性朋友聊起男女差异的话题,说起处在同样环境下的男女,在想要谋求什么的时候,会采用不同的策略。男性更倾向于直来直往,女性则更喜欢让别人去猜。这种对迂回路线的偏好,会让人误会女生更喜欢耍“心机”。这种误读。体现在许多女性为主的电视剧集里。

之所以说这是误读,是因为在“耍心机”方面,我认为,男性绝对“须眉不让巾帼”。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曹操的“梦中杀人”,诸葛亮的“空城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都是男性“明晃晃”的心机表现。只是,相比女性的委婉,男性的“心机”没那么隐晦,路人皆知,却又毫无办法。

决定看《大明风华》,最初是因为卡司阵容对我来说极有吸引力。老戏骨王学圻、梁冠华、吴越,中生代的朱亚文、乔振宇、汤唯,《爱情公寓》的邓家佳,快男出身的俞灏明(《那年花开月正圆》后我对他路转粉),都值得期待。与常见的以女性为主导的后宫戏不同,这部剧,至少在前四集,是围绕在男性群戏的基础之上的。

这几集里,有对权力欲望的展现,也有皇家内部的暗流涌动。看完前四集,几个主要角色的个性都浮出了水面——朱棣的多疑好杀,朱高炽的仁慈懦弱,朱高煦的不甘与野心,朱瞻基的狡猾与隐忍… …在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诠释和演绎下,这些男人的性格特质一目了然。

故事伊始,朱棣破城而入,建文帝失踪,满城硝烟,旧臣流离失所。由此,便有了女主这样的“靖难遗孤”,也有了接下来的剧情。最初,女主是带着复仇的任务出现的,但她很快发现,她与自己的伙伴也都不过是别人手中的棋子,做着毫无意义的牺牲。但究竟谁才是幕后黑手?为什么要利用这些靖难遗孤呢?这些疑点,还要随着剧集的展开去逐步解密。

我喜欢这种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如果把一切都大喇喇地摆在台面上,反而无趣。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曾讲,叙事高手,不会把一切都一股脑儿地倒给你,而是通过对白、情节、冲突、矛盾表现出来,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前两集刚放出来,就开始有人质问为什么朱瞻基明知孙若微是个叛贼,还不立马抓了她、杀了她?我觉得这种质问有点片面了,到三四集出来,剧情已经给了解答。他们两个彼此接近,各怀鬼胎,谁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想通过靖难遗孤刺探建文帝的消息,一个想利用对方的身份优势去解救朋友。二人一步步地接近,一层层地了解,在各自密谋的目的里,互相欺瞒、展开冲突,蛮有趣的。

王学圻老师已经不是第一次饰演这种多疑、狡诈、残忍的角色了。无论是《天地英雄》里那个“神不神鬼不鬼的坏蛋”,还是《剑雨》里的扭曲变态的“太监”,他的演绎都令人不寒而栗。而《大明风华》里的朱棣这个角色,赋予了王学圻更多的发挥空间——

他是从侄子手里夺国的贼人,也是功勋赫赫的战将;他是严厉多疑的父亲,也是和蔼温柔的祖辈。他是不可一世的皇帝,内心也有着对侄子的愧疚、对死去的母亲的挂念、对死去的父亲的恐惧。

关于第四集备受争议的朱棣的梦,我有不太一样的看法。

我们回想一下,《大明宫词》开篇就是从武则天的一场梦开始,阴森且恐怖。萧淑妃、王皇后对武则天的斥责,武则天无力的反驳,令人脊背发凉。

而昨晚《大明风华》里播出的朱棣的梦境,也着实吓了我一跳。这种惊吓,不只来自于“3D真人版”的朱元璋,更多的也来自朱棣内心的恐惧与害怕

梦境,其实都是人内心情绪的投射与夸大。朱棣对朱元璋的情绪,有恐惧、有失落、有愤怒、有愧疚… …如此一来,再结合到梦境里朱元璋的形象,是不是就更容易接受了呢?

目前传世的朱元璋画像,有几种,而且差别非常大。一种是电视剧表现的那张“鞋底长大麻子”脸,一种是圆润润、胖乎乎的富贵脸。

有人说,朱元璋长得没这么吓人,言之凿凿,好像他见过似的。《明史·本记第一·太祖》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我觉得这十六个字里的“奇”字很关键,中国传统的相学认为,奇异于常人的面貌是大富大贵之相。不知你听没听过“当年枉杀毛延寿”这个典故,既然画工能把美人画丑,自然也有本事把不好看的人画美。

暂且不论朱元璋的相貌真相如何,至少在这个场景里面,“紫皮长脸大麻子”更易于营造恐怖的氛围,也更能明显地表露朱棣对父亲的复杂心情。这是朱棣的一个梦境,是他潜意识里的惧与怕。平日里的嚣张跋扈是真,暗梦里的恐惧与忧虑,也是真。这些现实与梦境的缠绕与纠结,意识的明确与潜意识的投射,才构造了角色的完整。

除了王学圻老师,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也充分地呈现了角色的多面性。在爷爷面前,他是乖巧的长孙;在父亲面前,他是机灵多智的儿子;在叔叔面前,他又会把精明都收起来,故意让对方低估自己。

就算是面对孙若微,他也表现出许多面。一会儿是撩妹高手,一会儿就是令人生畏的锦衣卫;上一秒还在游湖饮酒,下一秒就把孙若微丢进天牢。这种一人多面的表演,很精彩,朱亚文不只是行走的荷尔蒙,还有柔软的一面。

我觉得这种角色的多面性是立得住的,“见人下菜碟儿”虽然不是褒义词,但在那样的环境中,想要如鱼得水,就必须“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梁冠华老师饰演的朱高炽与俞灏明饰演的朱高煦,充分表现了“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一个是懦弱仁慈的皇太子,一个是精明强干的二皇子。这种性格的对比,在屠杀旧臣的时候、在面对皇位的时候、在面对父亲的时候,都有体现。一个看起来是病弱的,没有野心和欲望的;一个是野心高远、欲望膨胀的。

他们同在父亲的威严、猜忌下,寻找不同的求生之路。一个屡次想要辞去太子之位,一个为了不交兵权,准备效仿父亲去造反。

这种对比很有趣,也很真实。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慢热的、渐入佳境的剧集,至少到现在为止,几位优秀男演员的表现尚佳,角色、故事和冲突都立得住,期待接下来的表现。

 6 ) 既无大明,也无风华,却偏偏起名叫《大明风华》

“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几把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在《中国历朝通俗演义》中,蔡东藩如此评价明宣宗孝恭孙皇后(明宣宗登基时,孙是贵妃,皇后是胡氏,后胡被废,孙成了皇后)。

在涂改了孙皇后的出身(本是永城县主簿之女)、籍贯(本为山东人)和履历(年幼时便入宫),肇赐嘉名(变成孙若微)后,再带上一口宝剑,将谈恋爱、谋杀和治国三重任务集于一身,便成了《大明风华》——一部“侦探+古装+穿越”的奇剧。它融合了几乎所有能想到的、当下的电视剧流行套路,并将它们的缺点全部继承下来。

《大明风华》试图重新评价“蟋蟀皇帝”朱瞻基(朱亚文饰),并将明代初期治理的主脉捏造成“明成祖—明宣宗—孙皇后”,可创作者们无法指出三人的共同治理思路和风格,只好一律套上关心民瘼、维护稳定、反对阴谋、当机立断、顾全大局之类套子,从而又回到忠奸之辨的旧逻辑中——用对人,国家兴旺;用错人,国家危殆。

不必绝对否定忠奸之辨,但它是用简单思维来图解复杂历史,由此揭示出来的东西远不如它遮蔽的多。可问题是:“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有何难懂,为什么历史上的好皇帝却如此之少?难道仅仅是个人素质问题?

任何治理都建立在具体条件之下,明宣宗能取得一定成就,因为他利用了被长期打压的政治资源——文官集团,而且找到了控制文官集团的办法,即强化内官系统,予以制衡,但这也为明朝后来的衰亡埋下两大隐患。所谓“仁宣之治”,并不是好人战胜了坏人,而是理性设计与操作的结果,并未超出传统治理的框架。

《大明风华》自称“历史正剧”,却刻意回避这段历史运行的真实逻辑,只好在翻案、奇情、宫斗、阴谋上下功夫,则在细节上再用力,服饰与场景制作得再奢华,演员表演再努力(应该承认,剧中王学圻、朱亚文等人的表演非常出彩),依然难脱虚假二字。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大明风华》上线后,如此多的观众指责其中的细节失误。其实,历史剧是艺术,不是学术,有些瑕疵并非不可原谅。

比如朱元璋的形象,既然在古代肖像画中存在较大差异,则电视剧选择其一也无不可。

再如片中出现了朱棣率军攻打南京城的“安定门”(并无此门),也可解释成艺术处理。

又如在服饰、礼仪中出现了较多错误,特别是忽略了明初胡服、胡礼风行的大背景,亦无需以专业标准来批评。

观众对《大明风华》如此苛责,恰恰是因为:该剧主题过于薄弱、平庸,给人以强烈的虚假感,而普通观众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只好揪住细节,吐槽不断。

应该承认,《大明风华》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一定功夫,但主题立不起来,细节经营就变成了贴片——创作者把自认为有趣的东西放进来,以转化观众们的注意力,进一步扩大了虚假感。

在片中,孙若微(汤唯饰)在回答朱棣问题时,竟然高谈“大明土地虽多,却没有一寸是多余的”。在为朱棣挡住暗箭后,孙若微竟然像中枪一样,做了一个豪华的180度大转身,准确投入朱棣怀抱中。更过分的是,孙若微还将过度做作传染给了洋人,她率领洋士兵成功混入天牢救人,离开时,那些葡萄牙人(或西班牙人)竟排成两列,用英语高呼“left—right—left”(相当于汉语队列口号一二一),扬长而去……此时利玛窦还没来中国,秦淮河上洋人们竟已能狂饮、胡闹,更别说近代英语直到16世纪才进入发展期,出现了英王詹姆斯钦定《圣经》英译本和莎士比亚戏剧,此时朱瞻基已去世上百年了。

为了让细节贴片闪闪发光,《大明风华》把倭寇、西洋人、火枪之类“爆点”统统塞了进来,结果却弄巧成拙——卖弄太多,出错的可能性也多。观众确实很少注意到主题上的缺陷,但细节缺陷被放大,亦属得不偿失。

相比于历史基础知识不合格,《大明风华》的故事知识却能拿高分——将亲姐妹(孙若微、胡善祥)设计成从小分别,一起进入皇宫,先后当上皇后;赋予她们反思能力,拥有现代独立人格,却投入最传统的宫斗中;为争皇位,霸道总裁与老实人、阴谋家和狠人的博弈,再度被搬进了明宫中;为增加紧张感,一群“靖难之后”组成的刺客在京城四处招摇,成功将朱瞻基牵扯到三角恋中……这些构思都很专业,只是在不同剧本中已被用滥,组合到《大明风华》中,“风华”遂成杂货铺。

“轻视主题,重视细节技术”,这是当代创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大明风华》中,在电视剧领域普遍存在,也不仅体现在电视剧领域,在小说、诗歌、舞蹈、绘画等领域中,也是广泛存在。

一方面,现代社会表达意见的渠道更多,呈现出众声嘈杂的面相。艺术作品已很难开启新主题,即使开启了,也很难得到受众的积极回应,给了“为艺术而艺术”“增加专业度”更多的空间。只是“专业度”往往会抵消“创造力”,而缺乏“创造力”,作品只好围绕娱乐性、刺激性做文章。

另一方面,现代化是一个日渐脱离历史智慧、历史逻辑的过程。过去500年间,人类生活发生了剧变,古今之变的效果远远大于历史沿革,这使现代人很难从历史中找到自我定位,产生出戏谑历史的情绪。遗憾的是,这份情绪得到了资本加持,《大明风华》等只能投其所好。

换言之,《大明风华》的故事可以安放到任何时代中,既不反应时代特色,也不承担以史为鉴、实事求是的义务,明代只是包装。通过华丽的宫殿、相对陌生的二线历史名人,创作者们真正想讲的,是一个“爱情加阴谋”的故事。从这点来说,《大明风华》的硬伤在于它的东拼西凑、自甘平庸,而非对历史细节把握不力。

有八卦却无历史,《大明风华》的困境并不是单独的,而是许多自诩的“历史正剧”所共有。批评《大明风华》不难,难的是如何摆脱批量生产《大明风华》式作品的氛围。

 短评

原著党对造型持保留态度,官宣的阵容还可

6分钟前
  • jsygncbl
  • 推荐

狄胖胖真的太萌了,就是一大把年纪了,在父皇面前依然惨兮兮的,只能靠卖萌才能生存。

8分钟前
  • 一星期的你
  • 力荐

清宫戏此起彼伏的时候,有个明朝的戏一下子就亮起来了,从题材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张挺执导让节奏和剧情的流畅度都不错。明宣宗的故事挺新鲜的,一开场朱亚文这个又苏又腹黑的小太孙也是很有意思。画面质感古意十足,极佳,算是美术置景的典范了。

10分钟前
  • 蓥鄞一米
  • 推荐

这节奏,这剪辑,这台词,稀巴烂

11分钟前
  • 尼莫幸运鳍
  • 较差

史诗级灾难片。历史虚无主义这里怎么没适用呢

15分钟前
  • 寂寞三叹
  • 很差

果然动起来的造型比静态图片好看,服化道置景还挺精美的。实力派演员真的多,汤唯和朱亚文都是原声很好评。既靠着明史,又在乱编乱造。

16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男主扮相好像公公呀,女主也不怎么样,造型师出来挨打

18分钟前
  • 士多啤梨酸奶球
  • 较差

汤唯的男装扮相挺有气质的,确实撑住了这个造型,开始期待这部剧了。感觉也有好多熟悉的老演员出演哇。

21分钟前
  • 泪染霜
  • 力荐

汤唯是李安打造的一次性筷子,她的生硬和造作正好符合王佳芝假定的表演情境,不得要领反而是画龙点睛,一旦脱离就是灾难,属于文艺片里的古月刘劲王伍福,特型就看怎么用,遇到编剧出身的文本型导演,九成九是祛魅。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较差

写了一大堆最后还是删了,槽点多到不想吐,我算是看明白了,中国真正缺的是好编剧,可惜了这些好演员。别叫大明风华了,您可当不起《大明》二字。看王学圻,梁冠华的面上给两星。

30分钟前
  • CRITIC
  • 较差

但凡花80块钱买一本大明衣冠图志和看看明史都不会拍出这种烂剧

34分钟前
  • 温九斩华雄BJJ
  • 很差

我太好奇燕王闯入宫城那一晚,朱允文究竟在想什么?会恐惧还是后悔?可无论怎样,我都不希望他是这样…减分…朱棣对子孙一字一泪,对比隔壁,鹤唳华亭的太子是充话费送的吧…这部剧难得在讲帝王家时添了许多烟火气,一家人说话像极了宅门百姓的苦辣酸甜。这个风格独特,有趣。ps:感情线和老朱家的鸡飞狗跳相比,真是无聊到死…而且汤唯的演技…俩人站一起,一丝cp感都没有…连带着朱亚文都要被质疑演技了…

39分钟前
  • 碎碎念
  • 还行

超乎想象的观剧感受,汤唯演技在线,朱亚文和梁冠华演的父子太逗了,大明王朝的故事太逗了,家长里短的故事另一个角度去看,特别好玩。

43分钟前
  • 科克托马斯
  • 推荐

朱亚文太让人上头了!和汤唯两人在酒楼上相互试探非常可,你用酒试探我的身份,我也赌你不会真的让我死。聪明人就该这么对戏,假风流真腹黑,假小子真少女,人设一下子就立起来了,编剧可以。

48分钟前
  • 英华
  • 推荐

梁冠华老师确实不一般,朱高炽就是朱高炽,跟狄仁杰完全分得开,不出戏。

51分钟前
  • TheStanshady
  • 力荐

皇帝和太子这对父子关系堪称是最难搞的,特别是像朱棣这种特厉害的老爹,太子当的跟孙子似的。

54分钟前
  • Little etialb
  • 力荐

汤唯演技太尬,台词是烫嘴吗

58分钟前
  • 拳拳带风
  • 较差

第一集开篇就来个鞋拔子明太祖,然后又是剃发和尚跑路的段子,必须0分差评

1小时前
  • 闻言
  • 很差

刺杀朱棣三毛特效,假得不行,刀还没砍上人就飞出去了,OMG,还好小时候一笔带过,不过汤唯怎么了,演得咋咋呼呼的反而邓家佳令人印象深刻,演的灵气逼人。朱亚文演的也很奇怪,像个中二青年,虽然我是冲着朱亚文和汤唯去看的,但真的觉得不吸引人。

1小时前
  • 你不来我不敢走
  • 较差

一代废物孙皇后被改成历经六代呕心沥血为国为民的玛丽苏大女主,我就知道明史官的棺材板压不住了。但凡孙皇后长点脑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儿子都不至于亲征被俘虏。别大明风华了,叫大明疯话吧!大明虽好不容易有个剧但也不是像你们这样糟蹋明史的。衣服丑绝人寰,张叔平做个人吧!

1小时前
  • 少绾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