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决斗

HD

主演:朱迪·科默,马特·达蒙,亚当·德赖弗,本·阿弗莱克,哈丽特·瓦尔特,埃里克斯·劳瑟,马尔顿·索克斯,威廉·休斯顿,奥利弗·科顿,内森奈尔·帕克,塔露拉·哈登,布瑞恩尼汉娜,伊恩·皮里,迈克尔·麦克埃尔哈顿,山姆·哈兹尔丁,克里夫·罗素,朱利安·弗思,柔伊·布鲁诺,亚当·那加提斯,卡伊姆赫·O'马莉,约翰·卡瓦纳,泽利科·伊万内克,克莱尔·邓恩,保罗·班迪,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Peter Hudson,Dimitri Michelsen,科林·大卫·里斯,勃斯科·霍根,布莱恩F.穆尔维,Tho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德语,法语,拉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2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3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4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5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6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3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4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5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6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7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8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19最后的决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理解的罗生门

很多观众都说这是一个罗生门,可是很奇怪,三个人的讲述其实区别并不大,玛格丽特都是被强暴了,过程也并无区别,仅仅是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而已。卡鲁日的粗暴愚蠢?贾克·勒·格里的花花公子思维?如果是这些,有必要翻来覆去把故事说三遍吗?雷神拍这么个片子就是为了迎合政治正确,女权?

我是这样理解,真正的罗生门其实在故事之外。如果,这场强暴并没有发生呢?

整个中世纪的女性压抑、自我苏醒就如同发生了核爆炸一般,威力十足。所以,这才是雷神在故事之外要讲的故事,发生了?或者没有发生?其实不是在拷问片子里的伯爵、国王和法国人,而是拷问现在的观众。

举一个《白色旅馆》的例子,这个小说,或者说电影完全是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女主人公因性迷惘和性饥渴而患上的歇斯底里症,其实就是在分析一个女性性意识,或者说性自由的觉醒。小说描写的很精彩。

他从我身后溜过来

猛地进入我的体内

他探得好深

令我半是冰凉的心如鲜花怒放

我搞不清他进入的方位

只觉得白色旅馆和群山在晃动

原是洁白的视野中飞过道道黑色的闪电

荒凉冷酷的古堡中,玛格丽特遥望一个芬芳扑鼻,波涛汹涌的诺曼底,默默地写下自己心中的故事。

 2 ) 更加客观的真相——影片故事原型历史资料研究拾遗

关于剧情解读,请参考我的另一篇帖子(传送门 //movie.douban.com/review/14046836/

这个帖子主要是列出我在研究这部电影的故事原型时,从网上收集到的一些历史资料(多数来源于Wikipedia,如//reurl.cc/1oRmp9//reurl.cc/XlnVND等),以及影片内容的对照,如果你想对历史上这场决斗的前前后后有更清晰了解,欢迎继续向下接着看。

另外下面有部分涉及到中世纪欧洲司法制度方面的内容,是基于我对资料阅读后的浅薄理解做的推测,如有差错欢迎指正。

案件的审理过程

在卡鲁日向勒格里斯提出指控后,案件审理的第一步就是由皮耶尔伯爵主导的在阿戎坦(Argentan)举行的地方性审判。但鉴于勒格里斯与皮耶尔伯爵之间的亲密关系,且案件中唯一的证人是玛格丽特,卡鲁日两口子早就料到这场由皮耶尔主导的地方审判不可能有公平的审理过程,所以他们甚至都懒得参加这场审判,而最终皮耶尔也果然撤销了对勒格里斯的所有指控,并指责玛格丽特是捏造、甚至“梦到”了这次袭击——这些细节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

这段情节就是皮耶尔主持的“地方法院”的审理过程,你会注意到卡鲁日和玛格丽特都不在场

为了寻求公平审判,卡鲁日遂决定前往巴黎亲自向国王上诉,由于他很清楚自己的指控完全基于他妻子的证词,到时候在法庭上面临的情形肯定就是玛格丽特和勒格里斯各执一词,因此,卡鲁日并不要求进行正常的刑事审判,反而是申请以司法决斗(Judicial Duel)的方式向勒格里斯发起挑战(勒格里斯也接受了)。一开始,巴黎最高法院(Parlements of Paris)和国王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这一申请,而是决定先听取双方的证词再做决定,这个过程从7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了9月份(而不是电影中的两周),其中过程一波三折。

起先,勒格里斯的律师尚·勒科克(即电影中泽利科·伊万内克饰演的角色)建议他接受更安全对他更有利的教会审判(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而且正是由于这位律师当年对审讯过程做的大量细致记录,才使得后世人们有了对本案件进行反复研究的基础),勒格里斯却断然拒绝了这一建议,坚持他在法庭前受审的权利。这一做法为他在后续的诉讼过程中赢得了不少法国贵族的支持。

律师尚·勒科克在向勒格里斯解释教会审判的好处

但同时,也有说法称,勒格里斯这么做的另一个原因,是希望有机会能在法庭上对卡鲁日提起反诉,以诽谤罪向对方索赔40,000里弗尔(按1726年路易十五制订的货币标准,8盎司纯金折合为740里弗尔,大家可以自己算一下,按现在的金价差不多约等于人民币460多万)。

在法庭上,除了卡鲁日、勒格里斯和玛格丽特以外,法庭其实还传唤了其他证人出庭,这其中包括玛格丽特的一名女仆以及勒格里斯的侍从亚当·卢维尔(就是事发当天去敲玛格丽特家门的那个家伙,亚当·那加提斯饰)

就是这个助纣为虐的小伙儿

而根据当时中世纪的习惯,像他们这样出身低下的人都被施以酷刑以验证证词的真实性,但最终没人能提供出对勒格里斯不利的证据。

期间,勒格里斯还一度提供了自己的不在场证明,但由于后来提供这个证明的证人犯下强奸罪被捕,造成该证词的采信力度被严重破坏。而玛格丽特在面对诉讼所带来的耻辱的情况下仍然毫不动摇地向勒格里斯提出指控,反而让法庭认为这是指控成立的一个有力理由。

最后,双方始终未能提供更加有效的证词,彼此说法相互矛盾,法庭于1386年9月15日下达判决(而不是电影中由国王下达判决。历史上此时查理六世正在法兰德斯准备和英军开战):由于他们无法确定案件的罪行,因此同意两人在11月27日(后被推迟到12月29日)进行比武审判。

皮耶尔和查理六世的关系

皮耶尔的父亲查理二世与法王菲利普六世是亲兄弟,而菲利普六世的继承人是约翰二世,再接下来是查理五世,再接下来才是查理六世,那么皮耶尔和查理六世之间的辈分,应该是爷孙的关系。

因此电影下面这个场景中,皮耶尔说国王是他的Cousin(表弟),这种称呼是有错误的,因为按照时间推算,此时在位的国王应该是查理五世(卡鲁日第一次为欧奴勒福孔跟皮耶尔打官司是在1377年,而查理六世即位是在1380年),根据前面列出的辈分关系,皮耶尔对查理五世应该称为nephew(侄子)才对,所以这里有可能是电影的一个Bug。

卡鲁日让家臣和朋友散布消息的原因

虽然卡鲁日在电影中交代了一句说“如果这件事在诺曼底人尽皆知,那么皮耶尔就必须为我们展开审讯”,但这句话中的因果联系却没有进一步解释。

因为这使得勒格里斯拥有了“公共恶名”

根据我查询到的一些研究资料(中国社科网 //reurl.cc/1oRmqY),这其中的联系可能可以作如下解释(注意,如下内容是我个人的理解,恳请法学专业的朋友进行指正,班门弄斧有错误之处望海涵)。即在中世纪欧洲的司法程序里,“重罪如杀人、强奸案,事先要经过一个‘邻里指控’程序,‘陪审员’的宣誓是针对坊间是否存在‘公共传闻’,尔后再决定适用何种神明裁判”,也就是说,如果不能证明被告人“公共恶名”的存在,在中世纪法官作为公诉人就无法针对这个刑事诉讼启动调查程序。因此电影中,面对勒格里斯这样一个伯爵面前的红人,如果卡鲁日不想办法把这件事(虽然是一件丑事)搞得天下人皆知,那么皮耶尔完全可以不立案,甚至卡鲁日接下来即便绕过皮耶尔找到国王,他的指控在法庭上也不会成立,因为法官可以在调查之后可以说,我在当地并没有发现有传言说这个名声良好的人犯下了如此臭名昭著的罪行,所以指控不成立。甚至即便卡鲁日说服了法官跳过这一步开庭审理了,勒格里斯也完全可以在诉讼过程中以否认有关他犯罪的传闻众所周知这一事实为理由,来否认法庭对其犯罪指控的有效性。

所以,卡鲁日做这种选择的原因并不是他不管不顾自己老婆的名声而鲁莽行事,反而的确如他所说,这么做是向勒格里斯提出指控的一个必要前提。

影片故事从利摩日围城战开始的原因(16年前!)

说到中世纪的诉讼程序,就要提到接下来这个问题了。

作为故事的起点,不论是卡鲁日的Truth还是勒格里斯的Truth,它们都是从16年前利摩日围城战讲起的。明明是在审理一桩强奸案,为什么这俩人的证词要扯到这么远的事情上?

在我翻看前面提到的资料时,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个说法:在中世纪司法制度中,如果被告人在刑事诉讼里能够证明证人是卑鄙之徒或心怀叵测,法官就会因为缺少调查犯罪事实的基础而无法启动诉讼程序。所以,不管是利摩日围城战前在面对英军挑衅时的情绪反应,还是贝莱姆城堡受封仪式上的嘴炮对骂,亦或是在尚·克雷斯潘的庆生宴上的重归于好,这些看似与强奸案本身无关的细节,实则都是关于卡鲁日提出这项指控本身是否“正当”的争辩。换言之,如果勒格里斯能说服陪审团相信,卡鲁日早就因为对自己的嫉妒和愤怒而发狂,他的指控是试图通过诬告自己来恢复他的家庭财富(如欧奴勒福孔庄园),那么这场官司压根就打不起来。

这也是电影中勒格里斯在陈词时特地讲这句话的另一层原因

电影中提到的瘟疫

在影片开头,卡鲁日决定要通过打仗来摆脱自己破产局面的时候,勒格里斯曾劝他说:“这场瘟疫夺走了你的妻儿……”,这里的瘟疫指的就是发生在1347-1353年的那场欧洲黑死病瘟疫。据估计,瘟疫爆发期间欧洲约有占人口总数30%-60%的人死于黑死病。

卡鲁日获胜后骑马走向的建筑物

在决斗后,卡鲁日和玛格丽特两人骑马走向的那座还在修建中的建筑物,是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600多年后的今天,巴黎圣母院竟然依然是相似的模样

这个镜头也回应了卡鲁日在决斗之前告诉玛格丽特的那句话——“I will not appeal to the King, I will appeal to God."

电影剧本原著

影片的剧本改编自2004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教授埃里克·雅格(Eric Jager)所著的《最后的决斗:一个关于法国中世纪比武审判的真实故事》The Last Duel: A True Story of Trial by Combat in Medieval France 一书。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参照了勒格里斯的律师尚·勒科克 (Jean Le Coq,电影中亦有出现)对案件审判过程所做的细致记录。

 3 ) 一个中世纪外壳下的现代电影

昨天在电影院看了这部影片,对于视角切换这个手法真的大大点赞!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和男配和好的那个宴会上,在男配的视角下女主和丈夫跳舞时频频看他并面带微笑好似在挑逗(表达爱意),但在最后的女主视角下这么做只是为了帮助丈夫与男配和好,面带微笑都是装出来的(假笑女孩hhh),正是这样的种种误会才导致最后的悲剧。在最后男主比武取胜之后,女主并没有很高兴,因为无论结果如何她的心已经死了,所有她以为爱她的人其实都是那么冰冷自私(背后捅刀子的女闺蜜,永远冷冰冰的婆婆,爱慕虚荣又极其大男子主义的丈夫,以及迂腐的宗教审判庭)。这是一个包装上历史外壳的现代电影,本质内核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看完后我在想:如果14世纪的女主知道在21世纪这些问题还是如此的话,她是会替我们遗憾还是心寒呢?Anyway, 这是我今年看到的最深刻的电影,希望国内可以引进(但估计关键的镜头会被剪掉很多)让更多人看到!!!

 4 ) 其实,这里并没有你们想要的真相

(我在另一个帖子中写了一些关于影片的历史背景、故事原型,以及情节方面的细节说明,欢迎大家跳过去看看 //movie.douban.com/review/14046859/


当第三幕标题画面上其它字符逐渐隐去,唯有“The Truth”二字留在屏幕上时,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之后玛格丽特讲述的才是事情唯一的真相,而与之相对,从这一刻开始,勒格里斯和卡鲁日的故事,就变成了两段纯粹的丑恶谎言而已。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发生在尚·德·卡鲁日雅克·勒格里斯之间这场决斗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历史上是并没有定论的。围绕勒格里斯是否真的有罪所展开的激烈辩论,本身也是这个故事能历经600多年还长盛不衰,并最终成为法国重要的文化传奇的原因之一。

所以你告诉我说,雷特利·斯科特老爷子,一个拍片计划表都已经排到了2030年的工作狂,放着全世界影迷都在催更的异形前传和银翼杀手续作不着急,反而在耄耋之年拉着马特达蒙和大本俩人写了一部只为怒骂臭男人都是SB的剧本?

祝老爷子长命百岁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其实雷导以往的作品中女权主义色彩也很浓重。这话没错,不管是《末路狂花》还是《异形》,女性主义元素的确在雷导过去的作品中并不鲜见,但正因为此,我才更不认为这个雄风不减当年,创作力仍处在高峰的老男孩居然会陷入原地打转,自我重复的死胡同。

在我看来,《最后的决斗》这部电影中,很有可能是不存在“真相”的。

第三幕开头浮现在屏幕上的“The Truth”二字,与其理解为导演提前终结了悬念,还不如说,这更有可能只是导演对观众内心渴望的一种外化,或者说,这是一个观众所期待的“真相”(比如前段时间某互联网大厂性侵案前前后后的多次反转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一旦把这个镜头剪掉,或者忽略掉导演给出的“标准答案”,你就会发现,不管卡鲁日、勒格里斯、还是玛格丽特,他们的故事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只是三个证人各自在法庭上说出的一面之词而已,电影中那些初看来言之凿凿的“事实”,其实全都会变得模棱两可。而至于事情完整经过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

或者说,完全取决于你更愿意相信哪个版本而已。


比如,我们就说说卡鲁日与勒格里斯决斗的动机吧。

(再次提醒,以下所有内容都是不再把玛格丽特的故事当做是唯一的真相为前提展开的,你如果接受不了这个假设,那就不必再看下去。)

卡鲁日在得知玛格丽特被强X之后,虽然最终同意对勒格里斯提出指控,但从夫妻二人对这场对话的不同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他做出这一决定的真实动机其实是难以确定的。

在卡鲁日的描述中,他这么做是因为妻子蒙受屈辱,所以誓要为此讨回公道;

卡鲁日的版本

而在玛格丽特的描述中,卡鲁日却是因为自己感觉受到了羞辱,想要借机完成复仇。

玛格丽特的版本

虽然结果一致,但其背后驱动的情感却迥然相异,如何判断真假对错?

说实在的,太难了。虽然人们总是下意识的会去相信弱者的说法,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却都知道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浑身布满纹身的九尺凶汉可能虎嗅蔷薇,白净斯文的文弱书生却会笑里藏刀,客观真假都难以分辨,更勿论充斥着大量灰色地带的感情世界了。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在这场对话中,夫妻二人各自内心的情感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恐怕连当事人自己也都说不清楚。

在勒格里斯的预期中,卡鲁日会有更加过激的反应

所以,与其去纠结这些难以证实的主观因素,我们还不如跳出来看看卡鲁日做出这个决定之前,摆在他面前的都有哪些客观的收益和风险。

先说风险。既然是生死决斗,自然只要输了就是当场毙命。而且自己妻子也会跟着被活活烧死,再加上他身后没有留下子嗣,卡鲁日家族也会随之消失,风险可谓巨大。

而收益呢?除了勒格里斯的项上人头以外,其他什么都没有。(这里不考虑恢复名誉的问题,因为卡鲁日如果选择不提出指控,反而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情)

所以……赌上全部身家性命以及家族未来,难不成就为了搞死一个竞争对手?

虽然卡鲁日的确鲁莽固执,但我认为他还不至于傻到这个程度。即便说卡鲁日就是为了跟勒格里斯争个高下,但此时他刚刚从战场上获得了骑士身份,已经在贵族等级上高于勒格里斯了,虽说他家里经济状况的确不佳,但此时也完全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说必须要破釜沉舟放手一搏不可。

卡鲁日此时是骑士,勒格里斯是侍从,从贵族阶层上讲前者比后者高一级

因此我认为,促使他做出决斗这个决定的,更有可能是别的原因。

根据历史记载,由于这场决斗的胜利,卡鲁日在日后受益良多(当然事前他并不可能预见到这一点)。这其中包括:决斗结束后皇帝当场赏赐的奖金,几个月后法国议会又奖励给他的大量金币和王室职位,以及四年后晋级为国王保镖,同时还获得荣誉骑士称号,等等。

简而言之,卡鲁日在决斗之后,一路加官进爵,可以说是财富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但是接下来,他却做了一件让人很无法理解的事情——他再一次向皮耶尔伯爵发起法律诉讼,要求拿回欧奴勒福孔(就是卡鲁日岳父当初在嫁妆中许给他的那块地),当然,这一次的结果依然没有什么不同,皮耶尔伯爵再次在法庭上击败了卡鲁日,从他手中夺走了庄园。

这里讲的就是卡鲁日第一次为了欧奴乐福孔提起诉讼的事情

自打第一次为了这块地向皮耶尔提起诉讼,这都已经过去六年了(1380-1386),卡鲁日现如今已经功成名就,却依然锲而不舍地追求这同一块土地,到底图了什么呢?就算欧奴勒福孔庄园再怎么值钱,卡鲁日是不是也有点过于执着了?若说第一次诉讼还是因为自己面临破产,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索性跟自己顶头上司撕破脸皮莽一把碰碰运气,那10年后在要钱有钱有名有名的情况下还选择继续跟皇室宗亲对着干,这无论如何都无法再用扩大自己财产的目的来解释了。

因此,这块土地背后会不会藏着什么其他的原因,才造成卡鲁日这种不寻常的举动,而也正是这个原因,才是卡鲁日前前后后所有行为的真正动机呢?

我们来回忆一下,在影片第一章卡鲁日的描述中,在得知皮耶尔把欧奴勒福孔送给了勒格里斯时,他的情绪其实并不算很激动,跟勒格里斯发完感慨之后还能一起骑马去吃饭,说明他当时并非无法接受这个事情,至少远不及后来得知自己未能继承父亲的贝莱姆城堡时所表现的那种反应激烈。

二人俯瞰欧奴勒福孔
一起去吃饭

而到了下一个场景中,他跟玛格丽特围绕这个庄园展开的一段对话反而耐人寻味起来。

玛格丽特反复提及自己对这个花园的恋恋不舍

玛格丽特一连三次向卡鲁日倾诉自己对欧奴勒福孔的怀念之情,卡鲁日则一再地宽慰她说,我们在自己家里也可以重建你记忆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想劝玛格丽特不要再纠结下去。

卡鲁日不断地想绕开这个话题

但格丽特却对这个话题却始终不肯放弃,最终卡鲁日只能沮丧地坦言道,庄园现在已经被皮耶尔送给了勒格里斯,而后者已经是伯爵身边最受信赖的红人。

在妻子面前承认失败无疑是一件让卡鲁日觉得难以接受的事情

玛格丽特虽然没再说什么,但这个话题背后的挫败感却无疑刺痛了卡鲁日的自尊,于是他很快向妻子表示,自己绝不会就此甘休,并且还信心满满地说“我的力量可能比你想的更大”。

至此,玛格丽特脸上才挂上了笑容。

所以你看,至少在卡鲁日的记忆中,他对欧奴勒福孔的追逐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玛格丽特撩拨起来的,如果不是玛格丽特对这个话题的再三强调,或许这件事情在他心里就已经过去了。

但有意思的是,在第三章中,玛格丽特的Truth里却压根没有涉及到这段对话。甚至如果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不管是卡鲁日如何为了庄园跟皮耶尔打官司;

国王驳回了卡鲁日第一次的申诉

或是后来失去贝莱姆城堡后,听卡鲁日回家后的抱怨,等等这些全都一概没提。

从勒格里斯的受封仪式上回来后,卡鲁日憋了一肚子的气

玛格丽特所回忆的内容,从夫妻二人的洞房花烛之后,就直接跳到了尚·克雷斯潘的庆生宴。而按照电影的说法,这中间至少过去了得有1年之久(在历史上其实是经过了4年)。

并不愉悦的洞房体验
one year later,然后就跳到了二人参加朋友儿子庆生宴的情节

一年时间,回忆一片空白?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我们要岔开先提到心理学中一个叫做“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的概念。

认知偏差列表,左上角就是记忆偏差相关的内容

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会根据主观感受而非客观资讯建立起主观以为的社会现实所导致的判断偏差,说简单点就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其实并不是你以为的”——听起来很玄乎,但其实这种事情每时每刻在每个人身上都发生着。我们总会不自觉地篡改自己的记忆,去强化、弱化,甚至改变记忆的部分内容,使其更加有利于自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警察在查案的时候,一定要调取不同的人证进行交叉比对的原因——即便不考虑故意作伪证,所有当事人也会觉得自己才是最有道理的那个,错的是对方。这就是在自我中心偏差的影响下,人们不自觉地将回忆扭曲了。

所以回到电影中,既然影片三个章节大体对应的就是三个人在法庭上的呈堂证供,那人性使然,每个人自然都会捡着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说,以在人们面前塑造自己想表现出来的形象。

而玛格丽特的记忆,就像卡鲁日和勒格里斯在各自回忆中对自己的吹嘘和美化一样,她所浓墨重彩讲述的也同样是对自己有利的细节。

比如,她会强调自己对卡鲁日和勒格里斯重归于好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破烂翻译,这句话应该是:你给了我很好的建议

比如,她是如何把庄园打点的井井有条,与仆人们相处的其乐融融。

再比如,也有埋怨丈夫在床笫之欢上是如何粗鲁自私,等等。

男人的蜜汁自信

但是,她讲述了这么多,却偏偏在丈夫为了自己心爱的庄园而与顶头上司和好朋友打官司这件事情上,自己都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产生过怎样的影响,统统隐而不提。

这种厚此薄彼的选择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大家对此理解自然不同。但总之,我是想通过这一点说明,虽然导演天外飞仙般在第三章开头为玛格丽特的故事打出了“The Truth”二字,但其实,就跟前两章卡鲁日和勒格里斯的故事一样,这其中一样也有虚虚实实挑挑拣拣,你想怎么拼凑想如何理解,完全看各位自己的喜好。

比如,我说个极端点的,基于影片给出的这些线索,我也完全可以说,卡鲁日在心里是深爱着妻子的,他在妻子眼中的粗鲁浅薄,只不过是由于性格导致的爱在心口难开,或者说他的表达方式跟玛格丽特所能接受的方式不尽相同,所以才造成了情感体验上的天差地别。

老母亲对儿子的吐槽也可以认为是卡鲁日对妻子感情的一种间接证明

而案发之后,为了能帮妻子伸张正义并一道夺回她梦寐以求的儿时乐园,他毅然选择了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和家族的前途命运也要杀掉这个鸠占鹊巢的登徒子(当然,妻子的性命也是赌注之一,但为了讨回公道他也没有其他选择。这一点我在另外那篇帖子里有进一步解释),甚至在自己凯旋而归后,虽然已经坐拥荣华富贵登堂入室,但也依然无法忘记当初对妻子许下的诺言,一旦积蓄力量有了资本,他就会再次向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发起冲击,哪怕明知是以卵击石,也会为了那一丝的可能性而奋不顾身在所不惜……

说实在的,写到这里我自己的鸡皮疙瘩都已经冒出来了,的确很恶心很肉麻甚至很可笑。但是,由于没有办法证伪,这种推测就有它存在的可能,不是吗?

所以,我们会天然地拒绝这种善意的推测,却更加笃定另一种丑恶的可能,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基于事实推断?还是说,我们其实已经悄悄地在心中用道德审判先入为主地选出了自己喜欢的答案呢?

这个问题,不必回答,这里并没有你们想要的真相。

 5 ) 800年前的故事其实如今依然在发生

#最后的决斗# (The Last Duel)(B+)我看了一下微博和豆瓣上对这部电影的简介,没有一个人写出了这部电影真正在讲述什么. 这是可以理解的,宣传物料颇具迷惑性,看起来是一场男人之间的战争,但其实却是用800年前发生的故事来映射现在依然可能发生的、一桩强奸案背后复杂的多面性,特别是探讨了男性与女性对于“性自愿和性强迫”看法的不同,以及女性在当时社会、乃至现今面对这类事的无力感。

开场前半小时可能大部分人会以为自己在看一部类似《角斗士》的电影,残酷的战争,阳刚的战士,男人之间关于权利的争夺。。。然而这其实是一部在男权社会背景下,探讨男女对爱、性与强奸不同视角的电影。别看它发生在800年前,是一部古装片,但其故事在如今社会上也十分常见。比如很多强奸或性侵案,都会有他说、她说,至少两个不同的角度,然后还有“旁观者”的第三视角。而不同人可能对同一个场景的认知是相差甚远。比如,女方说自己不是自愿,是被强迫的;男方却认为女方是欲拒还休,一直对他有意思,只是不好意思开口,需要他主动;而外人看来则是“两个都不是好东西”。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很常见?

《最后的决斗》其实就是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故事的三种不同的视角。故事因此分为三个章节,虽然是同一个时间线,却是分别从马特·达蒙出演的丈夫、亚当·德赖弗 出演的强奸嫌犯和朱迪·科默出演的妻子(被强奸者)三个角度去叙述故事的原委,每个人都说自己说的是“真相”。而观众就可以看出在每个人的眼中,即使是同一个微笑,同一个回眸,同一个亲吻,同一个“No” 都有着不同的解读。

观众也可以看出,达蒙出演的骑士Jean de Carrouges与亚当·德赖弗出演的Jacques Le Gris即使立场不同、道德准则不同,但在他们眼中,女性地位都很低,只是发泄和生孩子的工具,根本不在乎她们的想法。最后的战斗与其说是为了受害者伸张正义,不如说是两个男人之间为权利和面子的争斗。而朱迪·科默出演的Margerite虽然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她的视角,但可以看出她基本没有任何能力去掌握事情的发展,从被父亲安排嫁人,到侍奉丈夫、被强奸,再到等待判决,都是由男性决定她的命运。无论是她是否有从婚姻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感,还是究竟喜欢谁,都是男性自己去任意解读,根本没人真正关心她的感受。

本片还是本·阿弗莱克 和马特·达蒙编剧,但你会发现编剧里也加入了女性,是出于对女性的一种尊重。即使故事依然以男性为主宰,有很多很阳刚的决斗场面,但如果不加入女性视角,全由男性电影人创作,肯定会饱受争议。然而,只能说,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即使加入了女性视角,所能改变的还是有限,最终还是达蒙与司机两人角色之间的一场肉搏决定正义与邪恶。

观看本片时,常常会听到场内一些笑声,都是对当年一些荒谬言论的嘲讽。比如,律师会在法庭上说出“强奸不会导致怀孕”、医生会说出“生不出孩子是上帝旨意”这类毫无科学根据的话,这在现今看来是十分好笑的。但对于女性感受的忽视,缺乏对女性内心真正想法的尊重,这些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自以为她对我有意思”的强奸类行为依然常见。当一个房间里没有任何证人时,也还是很难说清什么是出于自愿。

不过,这样的电影出现确实反映出了时代的改变。比如,雷德利·斯科特会从拍摄《角斗士》那样展示阳刚之气的电影变成拍摄《最后的决斗》展示“阳刚之气”负面影响的电影;本·阿弗莱克 和马特·达蒙会愿意写一部女性为核心的剧本;好莱坞诸多男性演员也从出演英雄类角色转而甘愿出演并不尊重女性的男性角色、让男性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再看一下今年的颁奖季,大部分电影里都出现了男性在床上“取悦”女性的内容,无论是直接塑造大女主的爽片,还是以贬低“阳刚之气”来衬托女性,大部分今年颁奖季中的电影都是在探讨女性的权益。以上这些改变已十分难得。

最后的大战拍得确实不错,真实、残酷而且好不敷衍,比司机(Adam Driver )在《星球大战》系列里的动作戏惨烈多了lol . 话说,本片再次证实司机是一位无畏的演员,他不仅不惧怕出演反面角色,而且从不介意拍摄裸露和床戏,什么尺度都无所谓。He is really up for anything。我想这也是为何作为编剧的大本(Ben Affleck)没有亲自演这个角色,而是找司机来演。从这个角色本身的外形条件来看,大本完全可以胜任的,但他最终只是选择演出了一个配角。不过三位男演员都很很明显地展示出了角色所需的“阳刚之气”,真的是半点对女性的柔情都没有[允悲]。

用阳刚外表包装女性核心的故事其实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新尝试。因为它会吸引到更多男性观众。比如本片,显然很多男性会为了几个男演员和导演而有兴趣,并愿意看冷兵器时代的肉搏,然而与此同时,可以对于影片探讨的女性视角进行反思。但是这可以造成多少改变就很难说了。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结束后观众席传出掌声但不是在片尾,而是在银幕上出现 “她后来没有再结婚”这个字幕时,仿佛是观众对她这个选择的认可。

 6 )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身为女性,真的好难

雷德利斯科特老爷子的影迷有福了,如果你喜欢《角斗士》、《末路狂花》和《罗生门》,那么这部卡司堪称豪华、编导演俱佳的《最后的决斗》不容错过。个人年度十佳预定。

电影精彩、动人,而且深刻。它从正面、反面以及女性三个视角对同一个故事进行了不同的揭示。是的,那场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最后的决斗,远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它不但涉及到家、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勾连着人性深处的晦暗和幽微。

那两个男人为什么决斗?公平?正义?尊严?荣誉?家人?真相?……很可惜,都不是。真相令人唏嘘,结尾令人感叹——无论古今还是中外,身为一个女人,真的好难!

时至今日,女性依旧或显性或隐形地被歧视、被欺侮、被压迫,要彻底改变这一点,女同胞们依旧任重道远。

让我们先从勇敢发声开始!Say No!

 短评

比起戳破强奸犯的谎言,这个片子更精彩的部分是戳破丈夫的谎言。嘲讽拉满,特别悲凉的地方又特别好笑。女主演得太好了!

7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影片以章节式的结构,从三位主角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这一著名的真实事件。剧本稳扎稳打,恢弘的场景和配乐一瞬间恍惚到《权力的游戏》。在观感方面,即便这类主题里女性的悲剧是注定的,看完依然难免感到悲哀。在男人面前,女人的挣扎和呼喊是如此不值一提。在女人受到苦难之后,男人最先想到的也不过是自己的荣誉。不管是法庭还是决斗场,女人的命运一直都由男人来掌控。最后的决斗以女人的苦痛起始,却以男人的凯旋为终,何等讽刺。Jodie Comer的演技随着剧情层层递进,从男性视角的一件件漂亮衣服,到女性视角里噙着泪与痛的眼眶,对感情的转换游刃有余。从《杀死伊芙》开始为人所知,到现在登上大荧幕演女主,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啊。

12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最令人窒息的是贵瓣评论区居然有人觉得马达演的角色是好男人

16分钟前
  • Ophelia
  • 力荐

自命不凡的骑士以战功和勇猛为荣,将口无遮拦看作耿直忠诚,将野蛮暴躁说成正义仁慈。风度翩翩的才子以征服和奸淫为乐,将拼命挣扎看作嬉戏挑逗,将野兽之行说成天作之合。街头巷尾的传言令人如芒在背,王公贵族的质询让人怒火中烧,人人都以神的名义起誓,却无人在意真相与公道,无人察觉背后的煎熬。雷德利一如既往的稳重,甚至过于保守了,借由A面B面的正反打描出故事轮廓,由C位女主如利剑一般将A与B的伪装一刀切开,但并未如想象般锋利,反而有些迟钝。前半段堪称职场教科书,直接展示了什么样的依附与顺从才能升官加爵,什么样的鲁莽与虚荣让人内外皆输,对两位男主针锋相对的成因深入刻画,反而削弱了主题本身的尖锐。但雷老爷子八十岁高龄依然在拍摄女权电影,已经令人肃然起敬。反而是讨论区里面一堆人在争论孩子到底是谁的,真让人哭笑不得。

20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看到朱迪科摩被强奸的戏份我后排的摩洛哥男人哈哈大笑 一种和电影的恐怖互文

21分钟前
  • 胡呦呦
  • 推荐

三位男演员的对手戏构成主要冲突,看优秀演员配合真的非常过瘾,任意搭配都充满惊喜,但故事核心以及最吸引人的部分无疑是jodie饰演的Margerite。不同视角的挑战在于如何以不同方式表达具有相同对话的场景,男性制造矛盾,jodie则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填补细节。她跟随观察者的变化切换人物性格,实现男性凝视和真相探寻。整部电影如同画面呈现的法国中世纪灰蒙阴暗的景象一般压抑沉重,Margerite是暗调里唯一的亮色。她灵动、智慧、善良,在荒谬制度中寻求公正,在看透虚伪时的破碎和坚强又让人怜惜。场景恢弘壮观,主要人物塑造丰满,通过男性凝视、性暴力和司法不公为女性发声,152分钟的时长做到面面俱到的同时虽然相对减少了女主的戏份没有着重刻画女性意识,但我想没有人会忽视jodie comer。

26分钟前
  • 夜奔
  • 力荐

4.5。胜利的决斗是属于男人的荣光,无人在意受侮辱的女性,但斯科特给予了女性最大的关怀,《罗生门》式的结构设计精巧,每个chapter还原的都是部分真相,但从各版本差别中更能看出问题所在。亚当视角下女性的反抗也是自愿;达蒙视角女性是权力的工具;只有玛格丽特,在受损害后一无所有

28分钟前
  • Ducournau
  • 力荐

在道貌岸然的强奸犯眼里,女人的社交善意是别有用心的勾搭,逃跑时跌落的鞋履是刻意脱下的诱惑,床上的抵死反抗是欲拒还迎。在他看来,这场蓄谋已久的强占只是水到渠成的情投意合。

33分钟前
  • littledepp
  • 推荐

年度有毒男性气概批判大片,老公以为自己是“老实人的复仇”,万人迷以为自己是遇到“欲拒还迎”,但站在女性叙事立场才看清这是千百年来最烂街的女性被利用、被压抑、被凌辱的故事,而正义伸张的前提首先是“滚钉板”,三位主演奉献了精彩表演(但是稍不满意的是本马达和司机的美音真的令人出戏,更不要说本马达的扮相哈哈😂)好在最后运气在女主这边,死了丈夫好出门再活30年~

38分钟前
  • alty
  • 力荐

我的麻省竹马CP能收获一尊最佳改编剧本小金人吗?Rosebud的经典模式让这个古老的故事有了充满女性色彩的新生。结尾的戏处理得多好啊:这场决斗的胜利对男人来说意味着光荣和欢呼,对女人来说不过是一场叹息罢了。

39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马特达蒙虽丑,但实在没有丑到能把亚当司机衬成大帅比的程度。

41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他说,他说,她说,并为事情画上句号。这个想法是有了,可是拍得也太偷懒了,从镜头语言上几乎没有展现视点的不同,只是用事实细节、演员表演来体现女性与男性对一场强奸及其前因后果的认知差异,完全没有通过视听来从生理层面剖析身体和心理体验差异。讲述者变了,作为观众的眼睛的摄影机却没变,甚至机位都复制粘贴,那观众与这三个叙述者的距离又能怎么变化?要是缺少在此类案件中应将更相信女性作为权宜之计的共识,那单凭三段的顺序并不能真的将讲述真相的权利交给女性、使女性的叙述更有说服力吧?只能强加一星以示我依旧鼓励 Ridley Scott 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支持性别平等。

43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威尼斯非竞赛单元全球首映,超爱雷爵爷的《天国王朝》,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他再次指导历史题材电影。男人的行为永远是为了争夺脸面,为了宣示权利,无人关心受伤害的女性,她的发声遭到质疑,她的命运身不由己。

47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恳请朋友们坚持看完!俩男主视角之后的女性视角叙事,将这部电影拉高了好几个度。我也是看到后来才明白,原来这竟是一部优秀的女权主义电影!#Venice

52分钟前
  • //
  • 推荐

老雷亲手通过对比告诉你其实某些爽文版的爱情故事,只是来源于一种虚假自负的讲述视角而已今晚要点一杯marguerite🥂

57分钟前
  • Mia17230
  • 力荐

昨天在影院看完,三个视角 故事情节层层铺垫,并在最后一章达到高潮,历史书没有给勇敢的玛格丽特发声的机会,人们只会为决斗胜利的男性欢呼 却不会关心真正受到伤害的女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善良 可爱 勇敢的女性,为玛格丽特鼓掌👏🏻

1小时前
  • New Romantics
  • 力荐

没有愉悦就不会怀孕。——多希望是真的

1小时前
  • VVVG
  • 推荐

将中世纪文化历史与当代女性主义观念恰切融合的精湛之作。三段式多视角叙事,看似"罗生门",实则最终的女主视角才是痛切无比却又屡遭延宕与遮蔽的真相。乍看之下接近于“偷懒”的重复叙事,实际上每一场景的构图、运镜和节奏都有微妙差别,在叙述内容上三段也呈渐次递进与多面互补的关系。两位男主的自恋、虚伪、臆想与自我美化在第三段均昭然若揭。不过,比起宗教-政治权力体系中男性的相互包庇与沆瀣一气,女性间的嫉妒、恶意与互害行为更令人胆寒,甚至连曾经的受害者也自觉内化父权制的思维,对新一代的受难者也饱含敌视,但这却是古往今来人类难以真正摆脱的暴虐行为模式。决斗戏拍得惊心动魄,让人不能不与女主同呼吸共命运,而国王、贵族与群众的猎奇看客心态亦是刻骨讽刺。本片服化道十分精良,朱迪·科默人美演技佳。(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三个人物,三个角度呈现三段故事,真相只有一个!老雷还是老辣,借位运用了微妙的角色视角,从三个层面剖析真相,有别于《罗生门》天差地别对”真相“的诠释,《最后的决斗》用三个角色的故事,去叙说真相对于被害者,加害者,受害者之间的利益权衡。决斗戏份因为此前全部的情绪铺垫和积压,两男人对打的时候看得人血脉膨胀,感觉自己就像在现场!影片最后升华到女性对于不公不义,以及争取真相和公平正义的思考,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背景虽然放在中世纪的法国,但却映照了当今女性正在面临的困境和呐喊和抗争。虽然这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性题材电影,但老雷的作品从来不缺乏坚强,勇敢无畏的女性,《最后的决斗》再到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末路狂花》的那股狠劲。PS:被朱迪·科默美到!

1小时前
  • 大聪
  • 力荐

太有意思了!一个中世纪背景包装下的关于“不要靠近男人你会变得不幸”的故事,老爷子牛逼!以及,大本编剧的那一章给自己加了场4P的戏,优秀!

1小时前
  • Din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