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后

HD

主演:科林·法瑞尔,朱迪·特纳-史密斯,Malea Emma Tjandrawidjaja,贾斯汀·闵,Orlagh Cassidy,里特奇·科斯特,萨莉塔·乔德霍里,小克利夫顿·克林斯,Ava DeMary,Adeline Kerns,Ansley Kerns,海莉·露·理查森,王李,布瑞特·迪尔,爱娃林德丽,娜娜·门萨,黛博拉赫德瓦尔,泰勒·奥特加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杨之后 剧照 NO.1杨之后 剧照 NO.2杨之后 剧照 NO.3杨之后 剧照 NO.4杨之后 剧照 NO.5杨之后 剧照 NO.6杨之后 剧照 NO.13杨之后 剧照 NO.14杨之后 剧照 NO.15杨之后 剧照 NO.16杨之后 剧照 NO.17杨之后 剧照 NO.18杨之后 剧照 NO.19杨之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杨之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克(柯林·法瑞尔 Colin Farrell 饰)和卡雅(朱迪·特纳-史密斯 Jodie Turner-Smith 饰)收养了名叫美香的华裔小姑娘,为了美香能够接触属于自己种族的文化,杰克购买了仿生机器人杨(贾斯汀·闵 Justin H. Min 饰)。之后,杨成了美香最好也是最信赖的朋友,同时也成为了这个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米卡渐渐长大,而杨也因为零件老化等问题,机能发生了故障。杰克想要找人修好杨,但因为杨是一款“二手”的机器人,所以自然没有任何的售后保障。杰克通过特殊的手段获得了记录了杨自出厂以来全部记忆的内存条,在播放这些画面的过程中,杰克发现了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记忆。贪嘴意大利第二季薰衣草粤语混合欢天喜地七仙女明日1995异形总司令我和美女上司的荒岛生涯天堂岛之外大侦探波洛第九季傲世网红拜伦湾灵魂的领域血战虎门养母未生国语江湖了断粤语少女地球守护者矿山人家安家韫色过浓(速看版)威龙杀阵2女总裁竟在公司当保洁奶酪陷阱史莱克圣诞特辑:驴子的圣诞歌舞秀路易·卢米埃尔撒迦利亚人生中最霉好的周末毁婚二十一条其实不想走Love Live!封锁(2022)朗福勋爵宁静的清晨机器肉鸡第四季萦萦夙语亦难求泄密的心长白·太岁独眼龙新楚留香女人们的谈话2022嘻哈女王组第一季侠盗2020法国中尉的女人真爱

 长篇影评

 1 ) 《杨之后》: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是什么让你成为你?

是什么让你时常怀念另一个人?

是你看过的窗外阳光明媚,是你路过的大树绿叶葳蕤,是你藏起来的暖风春雨霏霏;

是你们呼吸过的沁人心脾,是你们摇摆过的轻舞飞扬,是你们挥不去的羞涩细语喃喃。

大概东方人最能感受、理解并细腻地表达出人与人之间微妙、内敛的情感。含蓄,是东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韩裔导演郭共达的第二部长片《杨之后》出色地演绎了东方文化视角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与人生。

在未来世界,一对美国夫妇,爸爸白人,妈妈黑人,收养了一名华裔女儿Mika,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他们买来一台机器人助手“杨”。某一天,杨突然宕机了,爸爸想尽办法修复他。当杨离开之后,他们才发觉杨已经成为家庭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寻找修复方法的过程中,杨储存的记忆也逐渐被爸爸和妈妈看到,他的过去不再是空白,他也有他的故事。

好的电影能让人忘记标签,种族混合的家庭,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克隆人,每个标签都有巨大的扩展空间,但在这部电影里,这些都成为背景。导演说:“尽管《杨之后》是科幻故事,但它仍然属于一个日常生活的世界。”科幻只是故事的壳,人的情感才是故事的核。

杨的记忆被一点点挖掘,我们也跟着爸爸逐渐走近杨的过去,带着好奇,带着不解,最终,带着不舍。

杨太爱大自然了。风,树,草坪,阳光,他的世界总是绿意盎然,香草芳菲。

杨也很爱Mika,他的生活里几乎都是她,陪她说话,玩乐,成长,告诉她什么是“嫁接”,让她理解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也是爸爸妈妈。

杨会和大家谈论中国文化,和爸爸谈茶叶,和妈妈谈哲学。他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中国人”,但他也会思考是什么让他成为中国人,成为亚洲人。

杨认识了一个女孩,金黄短发,沉睡的脸庞,酒吧霓虹灯下的眼神。

爸爸好奇地问别人,机器人会有感情吗,会因为和人类在一起时间久了就有自己的思考吗?

不知道,没人能回答。

杨的修复逐渐成为不可能,他正在分解。

爸爸偶然打开了他的深层记忆,那些来到自己家之前的记忆。

他们不是杨的第一个家庭。

那是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小儿子,儿子逐渐长大,离家求学,孤单的妈妈,伤心,落寞,生病的妈妈请来护理师Ada,Ada照顾妈妈,热情开朗,与杨分享秘密,杨的眼睛离不开Ada,Ada的遗照摆在树下,年轻的笑容依然灿烂,曾走过的草丛依然葱茏。

Ada和金发女孩长得一模一样。女孩是Ada的克隆人。

偶尔,杨会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在想什么,亦或难过,亦或迷茫。

杨喜欢收藏蝴蝶标本。

杨对妈妈讲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人认为,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妈妈笑了,说,我喜欢这句话。

妈妈问,你真的相信吗,结束也是一种开始。

杨说,我不知道,我没有被设定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你呢,你相信吗?

妈妈说,我愿意相信。有时候我会想,人类被设定为相信这样的事情,但我不知道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最好的。

杨说,我想对你说实话。我不介意最后化为虚无。

妈妈疑惑,是吗?

杨说,也许我是被这样设定的。

沉默。

妈妈问,你因此感到过伤心吗?

杨低头,笑一笑,说,有无相生。

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

爸爸妈妈很困惑,杨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是从何而来,是制造者帮他设定好的,还是经历了聚散离合之后感悟到的。

面对生死,面对过往,人和机器人,陷入同样的迷茫。

是记忆让我们彼此牵绊,让“我们”成为“我们”。

没有存在,就没有记忆。

存在是什么,不是种族,不是民族,不是人与克隆人、人工智能。

爸爸,妈妈,女儿,决定向杨告别。

女儿一直喊杨“哥哥”,杨的确很小,只是有一颗历尽沧桑的老灵魂。他爱着曾遇到的每个人,感受着每个人的爱,由浓烈到消散,由消散到浓烈,每段爱都如彩霞,如朝露,转瞬消逝,只有他留在原地,千回百转,无言诉说。杨能做的,就是对得起每次轮回。

从头至尾,杨都是最孤独的。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爸爸理解了杨的孤独,最终放弃了努力,不再执着于让他回来。

记忆太多太多,离开是种解脱。

电影里充满了深深浅浅的东方文化符号,难得的是并不违和,嫁接的水果,茶文化,蝴蝶,老子,民间传说,面条,绿树浓荫的庭院,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动人的是大提琴版的《盛夏的果实》,虽然原作是日本歌曲,但中文版的歌词却很奇妙地匹配这部电影的氛围。

也许放弃 才能靠近你 不再见你 你才会把我记起

时间累积 这盛夏的果实 回忆里爱情的香气

我以为不露痕迹 思念却满溢

或许这代表了我的心

不要刻意说 你还爱我

当看尽潮起潮落 只要你记得我

 2 ) 东方哲思包裹下的认知觉醒

近些年接触不少亚裔导演,像是赵婷、李·伊萨克·郑。也接触不少含有东方元素的影片,像是陈冲主演的《意》,王颖的《喜福会》。在华语影迷圈,这样的作品总能引起关注,我们始终在探索民族电影的拓宽与融合,期望能相逢一部令人会心的作品,开凿出东方文化渗透世界的另一条路径。

郭共达这次拿出的《杨之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直击观众:软科幻的外衣披在了古老东方哲思的骨架之上。影像好比血肉,填充在了衣物与骨架之间,使之不见得干瘪无形,反而饱满莹润。好似“Under the skin”博览馆中陈列的骷髅艺术品,焕发着久远而深邃的生命力。

杨是一个文化类型的机器人,意味着它被灌输了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它的智慧来自于历史渊远的中华文明。在未来世界,这是人们为了机器人能更好的融入各式家庭而做的特定输入。

杨有着丰富的中国茶知识,当其与杰克交流茶道的时候,却没有用它丰厚的知识存储道出一些古老的小寓言,而是醉心于茶杯在杰克手中发出的清脆碰撞声,水流从茶壶中倾泻而出的悠扬之韵。它期盼着能有漫步雨后森林的感同身受,能有与杰克相似的爱上茶道的过程,不仅止于对于茶的客观认知,更渴望主观记忆。彼时,杨失去了它的思路,这是自我认知的第一步。或者说,开始意识到,作为一个本体,应该拥有自我认知的第一步。这里,镜头非常巧妙地转场:杨面对镜子自我微笑。

拉康的镜像理论指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当一个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他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此时,不该继续用“它”来指代杨,转而用“他”来称呼杨,不可否认的是,杨与杰克的距离愈发接近了。

也许这不是杨的第一步,只是观众的第一步。郭共达通过存储卡的记忆倒叙层层揭示谜底。杰克在庞大恢弘的记忆卡星云里寻找线索,Alpha压缩包被解封的瞬时,巨大的生命信息扑面而来,仿佛尘封几世的人生画卷被杰克的一个趔趄统统摔倒在地。余下,只有对人类记忆的赞颂。转场依旧来到在镜子前自我微笑的杨,这样的第一步重复了无数次。身为一个二手机器人,杨很像被嫁接的树枝,不断地与新的家庭进行融合与落根,实现生命的延续和轮回。说悲欢离合也许太满,说人间沧桑也许太深,杨至少对于生命开始有了认知,不止于镜中自我的外形和轮廓。他逐渐与中华文化指尖相触,由浅入深,完成了从目的到根源的探索。由此看来,郭共达对文本结构的掌控是如此精准,通过克隆人艾达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使观众对影片的认知与杨的自我认知产生共情。

喜欢朋友对《杨之后》的引言:电影《银翼杀手》的原著《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指出,机器人也有直觉。它们不只是飞快运算的机器,它们也会思考、睡觉和做梦。看完《杨之后》,你会对机器人有新的认识。它们不仅具有人类的情感和记忆,还能和你探讨哲学和终极问题。无论我们称呼它们为智能机器人或仿生机器人或人造人,我们都终将不得不承认它们也是“人”。(by 追忆)杰克承认了,郭共达用一次互文告诉观众,杰克承认了。杨准备拍摄全家福,在他视角里的杰克催促自己赶快站过去一起拍照,彼时观众与杰克都表现出一种焦灼感,画面呈现出类似机器卡壳的质感,而事实上,杨确实也是一个机器人。当杰克用杨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回忆时,他读到了杨脸上停留的一丝恍惚,我们可以赋予此时杨的内心活动以千百种解读,但是杰克与我们都必须承认,那份恍惚是属于人类的精神领地。他的自我认知始终在生效和发展。

老子曰:“毛毛虫眼中的世界末日,我们称之为蝴蝶。” 杨终究到达了他的使用期限,他关机了。杨是否能重生为蝴蝶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他完成了自我觉醒的过程,至于之后的认知之旅,郭共达则用充斥全片的生命指示给出了描绘:天空,流水,树木,鸟鸣所营造的东方禅意世界。不禁联想到河濑直美作品中的呼吸感,我与杨一起进行着吐吸。

 3 ) 用科幻片致敬小津安二郎,余味无穷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这条道路之前,作为当下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经典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论文式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美籍韩裔导演郭共达

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极为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2017《在哥伦布》

影片《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他依旧克制、轻盈,同时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而随着《杨之后》《弹子球游戏》等作品的成功,郭共达也已然成为影迷们心目中的潜力股。

2022《杨之后》

郭共达的电影无意于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在他的诸多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他的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

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影片《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

考虑到影片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更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者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影迷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是来自于跟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

小津安二郎和野田高梧

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2012《小津:过道》

2016《小津之道》

在电影《杨之后》当中,郭共达努力地尝试着对小津电影美学的继承。影片所展示的是一个很奇妙的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这个独特的四口之家的构成,天然就带有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

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总是在微妙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

2016《小津之道》

相比之下,小津的主人公总是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着某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则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的事实,正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

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跟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这样一个让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着影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该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贩为寻求最佳绿茶走遍整个中国的故事,而《杨之后》里的杰克则是在追寻杨的秘密。

2007《尽在此茶中》

在三次呈现回忆的段落当中,郭共达又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

这就像是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时,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

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莫文蔚的代表曲目《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竟然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电影片尾处,妹妹美香独自来到哥哥的空房间,跟他做最后的道别。妹妹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曾经有一个小男孩也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美香:我想你了,哥哥。

2000《一一》洋洋:婆婆,我好想你。

落幕时,妹妹哼起哥哥生前最喜欢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2001《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

导演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之外,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同样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小津安二郎在片场

在影片《杨之后》当中,数次出现了夫妻俩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

影片中演员们的表演都极尽克制,正如小津在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的:“导演最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对小津的召唤之外,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反复”。除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地重看着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记忆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

它让我们真正相信,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我们的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记忆注定会重新焕发新的光彩,生命的联结终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记得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而影片《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位观众的记忆宫殿中。

作者| 晚不安;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好悲伤的一部片子,在晚上看甚至一度因为过于致郁而终止。

这部电影的内涵十分丰富,观众被带着经历一场关于死亡与悲痛的体验,同时还叠加着关于文化历史背景的探讨。一个被西方家庭收养的中国女孩,如何能与她的根保持联系?同为移民的导演郭共达通过这个故事展开自己的思考。这个家庭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的组成冲淡了建立在人种上的或者殖民文化上的矛盾对这部电影的潜在影响,避免观众被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分散注意力,而去引导人们追寻更深层次的东西。电影中还包括了对死亡的解读,“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at the end.”杨说道,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不过是导演的一种自我宽慰。

这部电影真实的分数应该在7.5左右,成本的有限实在是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看起来不够精良,配乐有些喧宾夺主,但是出于我因为导演前作《在哥伦布》而对其的热爱,和在一些哲思上的共鸣,决定给一个8分。

 5 ) 追寻记忆与情感的旅程

在正式踏足影视创作道路之前,作为最出色的视频论文作者之一,郭共达精于寻找和锚定电影中的基本元素或常用技巧,从而通过一支支短片迅速提炼作者导演的风格。这些短小精悍的剪辑实践,已然将他对电影的细致观察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无怪乎在长片首作《在哥伦布》中,这位新人导演初出茅庐即显露出高级的审美水平和成熟的控制能力。经由外在的建筑空间,他富于设计又不着痕迹地建立起独特的影像空间,并在这个精密的空间中,松弛地展开对一段都市男女情感关系的刻画。

《在哥伦布》(2017)

《杨之后》是郭共达暌违四年的软科幻新作,电影的叙事场景从外景转向大量内景。他依旧克制、轻盈,更有野心,也更具智慧。他无意构建一个大而无当的世界观,而是尝试探索更加浩渺、幽深的心理空间,在家庭关系中思考人与机器人的联结。

在郭共达的影像作品里,我总能看到和视听技巧一样丰沛的情感表达。

一、美学的师承:小津安二郎

相比于其他近未来的低成本科幻片,如《降临》和《机械姬》,《杨之后》的特效含量显然更低,“机器人”的科幻母题也相当常见。但郭共达感兴趣的并非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他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记忆。

在戛纳的采访中,主创进一步透露了电影的基础设定与创作理念:因为一场巨大的气候灾难,所有城市变得面目全非,因此故事不再发生在原著中的底特律,而被进行模糊化处理;考虑到叙事场景大多在室内空间,导演希望“科技是不被察觉的,未来是有机的”,所以在美术设计方面倾向于自然主义的装潢,而非硬线条的极简风格或是光怪陆离的赛博朋克;而在摄影风格上,导演和摄影师将小津安二郎的电影画面作为参考,着重使用全景和中景镜头。

熟悉郭共达视频论文的观众一定知道,小津安二郎是他最喜爱的导演之一。事实上,Kogonada(郭共达)这一化名,就来自于和小津合作多年的编剧野田高梧的英文译名。在2012年与2016年,郭共达曾两度推出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视频论文:前者名为《小津:过道》,以双屏的形式匠心独运地关注小津对过道空间的使用;后者名为《小津之道》,更以三屏的形式详尽地解析了小津作品中反复运用的镜头范式。

《小津:过道》(2012)

《小津之道》(2016)

在这部新作中,郭共达尝试继承小津的电影美学。《杨之后》展示了一个重组家庭:白人父亲,黑人母亲,华裔女儿,以及机器人“儿子”。这个家庭的构成先天地带来一种多元族群的张力。“家庭”也是小津安二郎电影中恒久的叙事空间,他在微妙的变奏中不断讲述着“嫁女”的故事。家庭成员的离开,无疑将破坏先前保持的稳态,从而引出“接纳”的主题。小津的主人公在离开与否之间拉扯,怀恋一种旧秩序;而郭共达的主人公试图接受离开这一既成事实,一如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的台词,“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二、短路的记忆:尽在此茶中

杰克(科林·法瑞尔 饰演)在和杨(贾斯汀·闵 饰演)谈论茶道时,提到了一个他难忘的纪录片段落,他模仿片中的德国人形容茶的滋味,“我会想象走在森林中,地上有落叶,刚下过雨,现在雨停了,空气潮湿,而你就这么走着,不知怎么,这种感觉都在茶里了”。

《尽在此茶中》(2007)

这个段落的原片出自2007年由莱斯·布兰克执导的纪录片《尽在此茶中》,杰克模仿的德国人则是在片中短暂出现的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尽在此茶中》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商人为了寻求最佳的绿茶走遍中国的故事,而杰克则在《杨之后》里追寻着杨的秘密。

在三次呈现回忆段落时,《杨之后》出人意料地用不同素材的声音和画面制造出细碎的重复。这好像一种记忆的短路现象:当你努力回忆某个过去的场景,回忆的画面却仿佛被灼伤,无法被清晰地呈现;每次回忆之间带有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它们回旋往复、相互交织,就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

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出茶的滋味。

三、情感的秘境:盛夏的果实

坂本龙一为《杨之后》创作了一首《Memory Bank》,并被安插在电影最重要的叙事段落上。而本片的配乐师松宫飞鸟则根据这段主题音乐,发展出全片完整统一的配乐。

配乐中有一首《Mizuiro》,改编自日本女歌手UA的《水色》。在中国,这首歌有一个更著名的翻唱版本,叫作《盛夏的果实》,“时间累积,这盛夏的果实,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当看尽潮起潮落,只要你记得我”,几句歌词与这部电影意外地相配。

很难想象会在一部美国科幻片里听到这首歌,仿佛经年之后,在岁月的荒原上与故人重逢,才发现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大提琴如泣如诉,许多一厢情愿的回忆在颅内炸开,如同也打开了记忆宫殿,霎那间泪如雨下。

片尾,妹妹来到哥哥的空房间,与他做最后的道别。小女孩用笨拙的中文说,“我想你了,哥哥”。我想起二十年前,在另一部电影里,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一一》(2000)

女孩哼起哥哥生前最爱的歌,"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那也是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片尾曲,惨绿少年站在青葱的麦田戴着随身听,幻想生命的可能性。

他渴望着爱与被爱,但终究只能孤身一人离开。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

四、电影的文法:碎片与反复

小津安二郎认为电影没有文法和定式。除了世人皆知的“榻榻米视角”,对话戏中越轴的正反打也是小津作品的一大标志。——不同于一般的过肩镜头,他让两个演员在对话时正对摄影机,这样一来便破坏了经典的180度轴线原则,却也因而重塑了影像中的空间关系。

《杨之后》中几次出现了夫妻直面镜头的视频会话,郭共达也由此在形式上“正当”地致敬了小津,对轴线的破坏则强调了两个角色的疏离感。片中演员们的表演极尽克制,正如小津指导演员的方法论中所说:“导演应该关心的事,不是如何引导演员流露感情,而是如何引导他们收敛感情。”

在对小津的召唤之外,《杨之后》最大的亮点是“反复”。除了上文提到的“记忆的短路”,杰克在读取杨的记忆画面时,由于存储空间的限制,每次只能播放一个几秒钟的片段——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

观众跟随主角不断重看这些碎片化的生活影像,这些片段是通往真相的线索,也是打开情感的钥匙。随着画面交叠,剪辑和配乐的加入,让电影的魅力充分浮出水面——只有经过认真的凝视和组织,生活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出它的意义。记忆会重新焕发光彩,生命的联结因情感的存在而更加珍贵。

小津有一句箴言:“所谓电影,拼的就是一个余味。”我想,《杨之后》的余味,就藏在每个观众脑海的记忆宫殿之中。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6 ) 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

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 看完后我脑子里反复循环这一句,和Yang说这句话时的表情,不知道怎么描述既不是懵懂无知,也不是看破红尘的深刻,就是I’m fine。我相信这句是他自己的话,是他小心翼翼说出来的自己的话,而不是程序设计的计算和反应。

而后面那句there’s no 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更像从系统里提取出来的,成为一种无力的哲学解释。毛毛虫或许可以变成蝴蝶或许只是毁灭,simply die。

那一句老子的引用,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 的智慧不是在于caterpillar之小世界之大,而是必须和I’m fine结合起来解读,在于caterpillar能说一句 I’m fine if there is nothing in the end.

 短评

一早便宣告了死亡,在搜寻秘密的过程中,对Yang的记忆被逐渐修正。貌似摆脱了“哥哥”的附庸身份,却始终假借人类之口,其主体意识注定残缺,仅留下一抹不动声色的悲伤和慰藉。多点光源、空间切割、远观固定镜头、人物动线调度,一切构成了与主题错位的人造景观,但无须怀疑导演的影像设计能力,未来仍然可期。

6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Sundance 2022】老子曾说:“What the caterpillar calls the e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calls a butterfly.”这到底是哪句?PS.这版的《盛夏的果实》真好听

8分钟前
  • Mr. Lei
  • 推荐

建议a24出一些家具catalogue。

12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3.5 像是维伦纽瓦拍小津,站在唐人街街口,但好像又没进去。韩裔导演用日本办法拍了个中国女孩和仿生人的事情,风格不太突出,进三大主竞赛还有一段距离,好在剧作完整层层递进情感纤细,比《小小乔》好一点。

1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葱郁的空镜是有多么摄人心扉……栖息于背景中的人物和影像一样温柔细腻,韵律清澈飘散在折射的每一段棱光审视中,剥离的记忆带来了缺失的印象,存在本身就远胜于生死的虚无。与「在哥伦布」中建筑人文式的借物喻景不同,杨的虚构故事更多是依附于无尽时域内提供了一个可供遐想的思绪宇宙、一个如此饱满的情绪影像空间,依然可达深河隽永。静谧敏感的言语为电影赋予了独特的天然介质,温柔的记忆联觉起鲜活的场景,诗一般的家庭剧叙述。乔装后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看似进行着人与机器的软科幻议题探讨,实则与未来普世族群的集体融合提供了伦理情感上深入的可能。郭共达已然成为了美式作者中不可忽视的崭新创作论代表,甘愿身处其中的观看是他电影中最重要的一环,戴着眼镜穿梭在熟悉的日常特写,而后被身旁的人所唤醒,如此才深觉奥妙完成触发式的真实体验。

19分钟前
  • 低级趣味
  • 推荐

杨记住了什么呢,女孩的侧脸,漂浮的茶叶,午后打在室内的光,妈妈抱着孩子的宁静,人类的解读并不重要,是消逝重构出了生活。

20分钟前
  • 夏目
  • 力荐

一篇家庭科幻散文。非常A24出品的风格,另类小众独立思辨,神秘寂寥暗流涌动。不错的影像质感和优秀的演员让本来PPT般的片段有了良好的统一性。伴随着科林法瑞尔对杨记忆的不断追踪,本以为会有更冲击情感的剧情,结果依旧落在了一个更大的命题上,导致结尾共情上有点空中楼阁,以至于片子更像是一个影像论文而不是一个真正鲜活的故事。

23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还行

能不能让拍文艺片的远离科幻片与恐怖片,别霍霍行吗?

2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有种特德姜的味道,披着科幻的外衣,用伤感抒情的方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关于过去也关于未来。原来你不只是我们的一员,我们才是你的家人,而你属于更多人。盛夏的果实很惊喜,那一刻我们眼前也浮现起不少以前珍贵的片段。

26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推荐

这是部被称为软科幻的美国电影,导演是个韩裔的美国人,喜欢追随日本小津安二郎的风格,故事里却用了许多中国元素,可谓美国亚裔电影因素的集合体。作者是个视听造型技艺、风格的创造痴迷狂,作品有着极大的实验、探索成分。可看,但很闷。近来几部美国亚裔作者的作品显露了他(她)们不凡的才气,只是这才气以“奇特”著称,而非“大气”。可能《骑手》、《无依之地》的赵婷好一些,但还要看她未来的发展。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杨的缺位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家庭之中,转化为建筑/空间意识,郭共达尝试在一部美国影片中捕捉某种属于亚洲的情绪,令其吞没作为fun fact的东方刻板印象,以及两位非亚洲的主人公。然而郭共达却最终例示了一种软科幻,独立电影版本的cultural Sinofuturism,东亚的家族观念成为了一种建立在记忆术/宇宙学之中的技术哲学,因此导演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作为某种技术性的读取,而沉默,充满外太空声音的车内镜头则如同在意识的太空中不断穿行,将影片建构为一个memory bank,是database的人类化版本。只有在这种持存的读取之下,杨才能真正被生成。由于持存的存在,《杨之后》拒绝了预设以成为“真正”人类作为目标的匹诺曹叙事,后者建立在人类(指一个18世纪建立起来的观念)中心主义基础之上。

3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为什么不进主竞赛???

37分钟前
  • 德小科
  • 力荐

Memories make us human. 置景和空镜真的好美,“杨”是live photo拍摄大师。

39分钟前
  • Wendy Zhu
  • 还行

小孩把机器人当可以依赖的人,大人把机器人当提取记忆的工具,有点《克拉拉的太阳》的意思,就是质感有点网大。

43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后现代宁静哲学。“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人之间、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皆是如此——因为记忆的点点滴滴,才成其为独特的生命体。 郭共达和毕赣一样,都是处女作让我冷漠脸、第二部反而打动我的导演。所以说再好的概念也需要资金和技术加持啊~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太喜欢了,《降临》后最打动我的科幻片,但特效量其实非常少。在老生常谈的机器人题材里找到了一个小而美的切口,不谈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或受到的压迫,而是不疾不徐地拆解家庭和生命的意涵,诉说记忆和情感的珍贵。《在哥伦布》之后,郭共达建筑电影的方法更加笃定和精细了,记忆宫殿如星河璀璨,可记忆本身却不过是一支支短暂的视频片段。对声音的勾勒更让我惊艳:记忆的短路导致细碎的重复,带来逻辑重音和情绪的微妙区别,那种感觉难以言表,就像你无法描述茶的滋味。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响起,或许是我一厢情愿,许多回忆在颅内炸开,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小女孩说,“我想你了,哥哥”,我想起二十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在葬礼上说,“婆婆,我好想你……我觉得,我也老了。”

50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克拉拉与太阳》的另一面,成为一个机器人的幸运来自在死后被学习和认知,记忆的永存使生命永存。唯独不是很喜欢decitate to a certain nationality这一点,I mean, what for? 无论是文化身份还是政治身份都没看出太大的必要性。记忆的画面呈现令人惊叹。大提琴版盛夏的果实(就是莫文蔚那首)一出来太动人了,Meyna Co写的旋律非常不俗。

55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喝下这杯美籍韩裔泡的日式中国茶,心疼黑镜里被扔阁楼的同款机器人

5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个电影踩到我的雷区,讨厌装腔作势的导演,故弄玄虚的重复台词,讨厌从头到尾故作深沉脸。画面感不错。

60分钟前
  • JC
  • 还行

宋词般的哀伤,婉转,清雅,美丽,尤其那段《盛夏的果实》提琴要把我弹哭了。电影的观感,有点像我过去看霍普的画,画是不动声色的,看画的人站在画面前心却孤独地碎了。也有点像特朗斯特罗姆,用最简单的呈现击中人。淡漠的诉说,疏离的表演,和有极强空间意识的镜头步调一致,多媒体影像搭配钢琴曲进行抒情,在缝隙中流淌出浓厚的“愁”的味道,它仿佛在说,生命体本是不同的,正因为不同又何其相似。它是一份饱满的情感,是茕茕独立之姿下的对世界的向往,是站在未来生活图景里的对过去的乡愁。

1小时前
  • 南悠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