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

HD中字

主演: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周野芒,黄明昊,王影璐,宁理,张芝华,吴冕,冯玛娅,哈姆扎·穆罕默德·纳吉·萨拉米,孙思瀚,赵胤胤,卫莱,赵国云,杨蔚岚,白红卫,史航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爱情神话 剧照 NO.1爱情神话 剧照 NO.2爱情神话 剧照 NO.3爱情神话 剧照 NO.4爱情神话 剧照 NO.5爱情神话 剧照 NO.6爱情神话 剧照 NO.13爱情神话 剧照 NO.14爱情神话 剧照 NO.15爱情神话 剧照 NO.16爱情神话 剧照 NO.17爱情神话 剧照 NO.18爱情神话 剧照 NO.19爱情神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爱情神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离异多年的画家老白(徐峥 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离异,带着一个孩子的李小姐(马伊琍 饰),老白对李小姐一见倾心,可是李小姐似乎对这段感情有所顾虑,一直止步不前。老白在家里开设了美术班,教成年人画画,格洛瑞亚(倪虹洁 饰)是他的学生之一。热情奔放的格洛瑞亚虽然已经结婚,但是丈夫远在国外常年不回家,她似乎对老白有着超越了师生的感情。  蓓蓓(吴越 饰)是老白的前妻,两人虽然已经离婚多年,而且是蓓蓓背叛了老白,但老白的母亲还是希望两人有朝一日可以复婚。在上海的弄堂里,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徐拉开序幕。会长是女仆 特别篇玄笔录前传之异域魔道温暖的告别谁说反派不能当男主狂奔蚂蚁痞子大逃亡动物农场2021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谤法圈子实习医生格蕾 第一季柔情史封神:祸商寄生春消失吧,群青人人都爱雷蒙德第五季史泰登岛国王爱·杀2020逐个淹死你情我愿初恋从打嗝开始2009别惹德州野马奇迹反黑双虎将白象感知外星第九号计划独眼龙茶盗没有爱鲜厨100 下饭版被生活扼住了喉咙新抱喜相逢国语鲜血淋漓第二季贱民球场裸奔培训班夏季幸存者鲁滨逊漂流记义胆雄心国语圣诞脱单快乐第一季冰上奇迹美国刺客 2021闪婚霸总放肆宠最强番长是少女-GirlBeatsBoys-好男好女甜蜜复仇我们不是天使1989女人俱乐部国语黑暗入侵凯莉日记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王路:《爱情神话》的神话

不聊《爱情神话》的爱情,聊神话。

李小姐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挣到一百万是不完整的。

李小姐穿的什么鞋?差不多两万块的。好比穿两百块钱鞋的人说,这辈子没挣到一万块是不完整的。或者穿两千块的鞋,人生目标是挣够十万。真是蛮难为她的。尤其难得的是,她居然知道淘宝同款价。比尔盖茨曾在一档节目里,被主持人问起日常用品的价格,牙膏薯片那些,他猜得很离谱。

照李小姐的消费水平,照她见过的世面,100万后面加个0怕也太保守。但没办法,虽然编剧十分清楚,但顶破天也只能让她说到100万,不能再多了——再多,观众就要减少对她的好感了,因为阶层差距会更分明。虽然打工人也能偶尔奢侈一把,但两万块的鞋子对李小姐来说不是奢侈,只是日常。

更难的是,让李小姐说出鞋子是一两百块淘宝买的。这不关乎她喜欢不喜欢白老师。就好比问自负的书法家临谁的字,说庞中华或田英章,问傲岸的诗人读谁的诗,说汪国真或舒婷。这是很难为情的。有钱人也会穿便宜的用便宜的,李嘉诚也会戴块破手表并经常告诉别人表有多便宜,但他绝不会说戴的是低仿。便宜本身没毛病,“仿真货”是有毛病的。要强自尊的女人会爱一个男人,但让她扮低品位就难了。现实往往是,恨对方怎么不提高品位来匹配自己,所以这是神话。

《红楼梦》里,傻大姐捡到一只春意袋,王夫人料定是王熙凤丢的,气冲冲去找她,王熙凤一句话就把自己择清了:太太细想,这香袋儿是外头仿着内工绣的,连穗子一概都是市卖的东西,我虽年轻不尊重,也不肯要这样东西。

王夫人马上明白,哎呀,我真是气糊涂了。——王熙凤能要仿真货吗?

格洛瑞亚给白老师转钱,转了多少我没看清,印象中是2打头的五位数?那她编老公赎金的数也有点太低了。她去KTV消费一回,不管叫一堆小生陪侍的钱要不要她出,单看拿话筒唱歌的气场,赎金才五位数,确实有点神话的意思。

弄堂口的补鞋匠也是,闭着眼睛闻闻就能知道各种名鞋的真伪——不经手那么多真品,怎么鉴定呢?经手那么多奢侈品,怎么还在路边摆鞋摊呢?除非真实身份是个演员,为了体验角色,或者是个研究生,为了写学位论文。《水浒传》里潘金莲对武松说起武大:“他晓得甚么!晓得这等事时,不卖炊饼了。”

白老师也是,穿最便宜的裤衩,净买打折货,这种房东居然长年免掉租客房租,还允许租客往屋里带陌生女郎,也是神话了。

白老师、李小姐、格洛瑞亚、补鞋匠——这些不显山不露水的人,都持有平民消费观。这种平民消费观就好比,随便一个留学生到欧洲,都有机会跟最当红的明星睡觉,睡之前她殷勤帮你指路,睡之后她带你去梵蒂冈给你当免费导游。

极其奢侈的事情,在《爱情神话》里,被标上非常平民的价格。平民到你都不敢想。

李小姐能轻松搞定外滩画展的正规场地,格洛丽亚能在KTV里消费众多小生,而她们需要向一个开小咖啡门脸的老白儿子学习美妆知识。

平民消费观贯穿在这群隐形富豪身上。纵然《爱情神话》里的众多角色有种种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价值观差异、生活方式差异、性格差异、行业差异,可是,每一个人都能认同平民消费观,乃至马上要继承跨国企业的富二代,居然拖欠房租,白吃白喝,一听到房东提房租马上吓跑——可是他们吃的喝的,又相当讲究、上档次。

他们的真实生活体现在吃穿用度细节上,而具体数字一旦暴露,倒非常平民化。这和前些年郭敬明的小说电影恰好形成对比。不一定有钱的人喜欢露富,而吃穿讲究又追求心灵生活的人,消费观上落地成平民了。

这一点都不稀奇。唐朝诗人白居易,写《卖炭翁》,万人传唱,而白居易本人的生活很优渥。

《爱情神话》里,如果暴露了真实的消费账单,观众恐怕就没有太多心情留意爱情了。在爱情上,容易和剧中人物同理,在生活上,却很难和他们同频。爱情难道不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吗?所以是个神话。

真正眷恋前夫的女人,是没有心情和别的女人在前夫饭桌上拌嘴的。伤心难堪会让她坐立不安。想和男人开始恋爱的女人,也不会有心情和其他女人在男人饭桌上斗贫。愤怒失望会让她掉头而去。

可人们毕竟都爱看神话不是?就像《天龙八部》里,明明是段正淳出一大堆轨在前,为报复他才有唯一外遇的刀白凤,生的段誉倒比段正淳所有女儿都年长。

儿子都到了搞对象的年纪,男人爱穿什么裤衩也早定型了。白老师却听君一句话就彻底改变了穿搭风格。看来,相比爱情,人们还是更喜欢神话。

也许人们正是因为喜欢神话才向往爱情,可惜真实世界的爱情里很难存在神话。

 2 )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前情:在做后期的时候,我和作曲老师想创作一首属于老白的歌,他希望我写点东西描述一下想要的感觉,而我对角色的感觉也因为徐老师的演绎加工发生了变化。比之前的想象更加丰满和复杂。于是写了这篇小东西。不过最后因为时间紧急,写歌的事也就作罢。

最近看了很多影评,不乏深度之作,让我受益匪浅,凑热闹把它拿出来,供大家消遣一乐。(毕竟我拍电影是为了给豆瓣涨粉。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老白过得并不轻松,虽然他看上去比谁都悠闲,画画、教画、买菜、做饭。

老乌总说他是艺术家,他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骂他。还有朋友说他是生活家,他觉得这一定是在骂他。

没有人的梦想是“生活”,最多会有人梦想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

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甚至有时候也不想让自己知道:他总是处在深深的绝望中。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诚实地看待自己,绝望是常有的事。

人到中年,他才有点知道什么是艺术,但明确知道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这无疑是更深的绝望。

在羞耻心和虚荣心互相缠斗加持下,他只能心虚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杂家,什么都涉猎一点,不精通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精力有限。兴趣就是点到为止。

他调侃一切,消解一切,讨厌一切严肃的权威的神圣的,既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傻逼,那放眼望去谁不是傻逼?

老白年轻的时候喜欢佛朗西斯培根,努力向艺术和艺术家的生活靠拢,但尝试失败,他向往的东西都是他不具备的,他骨子里也缺乏冒险、粗犷和堕落的勇气,他把这点归结在上海人的身份上,他也没法像培根,经历过二战,还是一个同性恋。时代和家庭都没有给过他什么创伤,对于做艺术来说,也是一种悲哀。

他用培根的方式画一些日常事物,器具、蔬菜和街坊邻居。没有表达也没有揭示。培根知道可能会疯。人们说这是老白追求美好恬静和对平淡生活的肯定,他心想这是狗屁。

“一个彻头彻尾无用的存在,却不得不莫名其妙的奉陪到底。”(培根)“但神经系统始终本能地追求喜悦和满足,哪怕那个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已近乎绝望。”

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是渴望终极融合的尝试,渴望与他人、与历史、与世界、与永恒的融合,极度渴望突破种种的限制、隔阂和交流的不可能而与他者融合。就像爱情。“于是人类创造一个神话,一个共享的幻觉,在这幻觉中潜入广袤的海洋,人幻想自己是一个温柔的泡沫,是一体的一部分。”

艺术的尝试失败,但爱情还有可能,这个对象就是李小姐。

她身上的脆弱、神秘、游离和某种向往击中了他。尤其击中他身上艺术家的部分。虽然她的存在也时常让他觉得自己渺小和可悲,比如有时候想想自己的斜挎帆布包和50块三条的围巾,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幸好没有听阿德的再穿Polo衫。他不知道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肯定不是自己这样。

但有时候,他觉得她和他是一类人,被一种无形的桎梏摁在原地,徒劳的打转,还要强打精神继续生活。

她还有一种对放荡的渴望,他心甘情愿成为她一件顺手的工具。

她比他见过的任何女人都干脆利落的要和他发生关系,甚至有点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只是她越干脆,他越悲哀的知道,他只是一个工具。甚至不是一个好的泄欲工具,她要发泄的不是欲望,可能是一种愤怒?一种绝望?

他想让她慢一点,再慢一点,去了解他的人,他的趣味,他和她共通的无奈和沮丧。也许他应该直接告诉她,说的更明白一点,把他心里的翻滚和幽深都告诉她,但是好几次,话衔在嘴边,看着她的眼睛,话又飞走了,因为他讨厌严肃的矫情的甚至深情的。

比做一个傻逼更危险的是,做一个暴露自己的傻逼。

好多时刻,他都知道了,她不爱他。

他所有能做的,只是让她开心一点。

后记:最早写老白的时候,他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里,他身上有很多我朋友的元素,比如画画烧菜打鼓。他的画来自另一个朋友在手机上画的随笔(我特意挑选了他最随意的涂鸦当成是老白奋斗终生的结晶)

但老白的本质是我自己,一个时刻为自己羞愧的人,一个慌张的无业游民,一个嘲讽一切的废物,也不是上海人,是一个异乡人,一个永远的他者。他的过去凝结的是我太多的挫败、失望和破碎的遭遇。我无法用女性视角去叙事,否则那将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当然,观众也不必看到这些,羞愧有多少伪装就有多少。

创作最好玩的是,我作为老白真身,也作为一个第二性,还可以从自己身上分离出一个第一性,也是我理想中的男性,得体,低调,谦卑,寡言,内省,不仅为自己羞愧,还为同胞羞愧,为同胞的冒犯羞愧。就算这样,可能也配不上三个可爱的女性,因为她们是我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愿景。

我总是很消极,但传播自己的消极是无意义和无建设性的,所以我希望故事是温暖的,失意的人都能靠它短暂取暖。不过语言比影像更具有欺骗性。影像出来,创作者所有的话都是废话,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3 ) 剪一小段生活,放在电影上,成年人的爱情特别有味道也特别真实。

首先,电影里插入的背景英文歌都好好听!有没有人知道歌单,我去找!真的都好好听!

这个片子让人想起法国的生活片,怎么说呢,就是好像就是从谁家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剪了一段时光,轻轻放在了大银幕上。电影里的大城小事,几个人之间嬉笑怒骂,有一种特别贴肤的熟悉感。你甚至能把某些人的某些具体特点和自己身边的谁谁谁直接对号入座!再加上上海老洋房、街边的外国人、路边摊档+小超市的组合,喝着咖啡的皮鞋固定摊位,夹杂着普通话和英文单词的上海话对白,有着一种浓浓的上海人家小日子里冒着烟火气的亲切感。

说真的,全片最让我有感觉的是老乌酒后的那段爱情往事与最后大家一起聚在一起看《爱情神话》来追悼老乌,却发现片子谁也看不下去的这个对比!

爱情是什么,就在这个对比中,给出了(包括观众在内的)每个人心里的答案。

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交代老乌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假的,只有老乌自己戏说了一句“编的”。不管资助老乌终身住宿的公司背后是不是欧洲国宝大明星,对于一生浪漫的老乌来说,他在罗马遇到的爱情都是他终身的神话。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这个是爱情在他身上产生的魅力与作用,与他人信与不信并无关系。并且最终他也将他的生命交给了这段爱情神话的女主角。从而让他的人生变成了“神话”。

而被老乌曾经的爱情感染的一群人在追悼老乌以及与他一起仙去的爱情时,一起播放《爱情神话》,却变成了护手霜传递接力……一下子就点出了“我们心中期望的不一定和现实是一致的”这一点!即便爱情也是如此。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成年人(过来人),每个人都特别明白这个事实。

但人呢,不管什么年纪,都是需要爱情而且渴望爱情的。

年少时我们爱的不顾一切,一句话就说到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的,但人生其实比年少的我们想象的长很多,也复杂很多。成年后,经历不同每个成年人多多少少都收敛了很多。

面对爱情,我们仍然渴望、仍然幻想,但现实中有人伤痕累累的步履蹒跚、有人且痴且狂尽情享受、有人自我矛盾得不堪回首。

所以当你开始有了一定的经历以后,你开始发觉这些生活的片段,成年人的爱情特别有味道也特别真实。

全片中最典型的一种独立女性,因该是“李小姐”,在上海我身边就有这种姑娘。

端庄、有魅力而且经济独立,看上去甚至有点高冷,上班的时候独当一面。永远见到她的时候,都是衣衫亮丽,不管是约会时的紫色,还是工作装的领带,没有一丝皱褶和倦怠。但就是这样的人,却生活在老洋房里(老公房?)!

是的,上海有好多建筑外观特别美的老洋房,当你看到精致的外墙和各种欧罗巴风格的门洞时,你会联想到各种花园洋房的小资生活,而真正迈步其中时,狭窄的楼梯,举措的格局,隐含的灯光,现实用“骨感”来形容都嫌这个词太奢侈

了。

(我曾经问过周围的上海人:为什么他们住在那样的地方,东西都怎么收纳放哪里……

回答我的人苦笑着说:出生在这样的地方也不是我们自愿的啊。所以人家说:“上海人把全家家当都穿在身上啊”。幽默却也自嘲。)

李小姐曾经奋起读书,曾经想出国留学,曾经嫁给英国老外,其实李小姐的人生中每一次努力都希望离开这个狭窄局促的家,和满嘴都是“房子和钱”为话题的妈。

然而她的努力并没有换得她想要的人生。

所以片头那段话剧的对白会让她感动得偷偷留下眼泪。

“排着长长的队,只为了领那一小把糖,可队伍太长……”,这个正是她的人生体会,并不是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拿着一副好牌,即便是烂牌也要努力打下去,不停努力争取,虽然未必有好的结果……

她的心酸和伤悲是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端庄美丽并自持的她并不希望把自己的柔弱会流露给别人。就算被话剧戳了心窝儿,突然觉得自己好脆弱,需要有人呵护,也只是散场后说出“去你家”。

但同时她也有小女孩一样的浪漫情怀,当老白把话剧原著的书送给她时,她突然感到“这个男人挺不错”,当老白作为手模替补上场时,她偷偷的凝视对方,却又马上藏好自己的好感。失败的婚姻让她有些举步不前,家里墙上贴着的女儿的涂鸦,爸爸的脸是完全涂黑的。是的,每一个在爱情甚至婚姻上有失败经验的人,都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犹豫。虽然仍然有不止一个追求者,她仍然很犹豫。

因为她经济独立,她对自己负责,她甚至可以不需要男人而很好的活下去……但正是这样的她,渴望着爱情。

她渴望着爱情里的浪漫与美好,天台上那一段对白:“我年轻的时候最吃这一套了”。

这个应该是这位经历过婚姻伤痛的女子,做出的最大最积极的表白了。有着对爱情的憧憬也有着对自己年龄的悲叹,还带着一丝犹豫不前的担忧。

做为成年人的她既希望有可能和老白又进一步进展,又害怕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不慎重。

租房子-抽烟-高跟鞋这几步,特别能表达她的情绪。

老白自以为好心的提出借自家房子给李小姐,作为男人来说,似乎只是好意帮助对方,但也抛出了希望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思。

但作为李小姐而言,这样发展的太快未必是好事。如果两个人合得来自然好,可合不来呢?难道要再带着女儿搬出来?

深夜中李小姐对着窗外默默吸烟的侧脸,已经把这个单亲妈妈的各种思绪都表达出来了。窗外掐灭烟头的那个瞬间,就是她的“断舍离”——如果必须如此神速地发展,不如不开始。

年少时的我们会为了爱情中每一个进展而欣喜雀跃,而成年后,面对爱情,成年人学会了时不时给自己浇凉水,尽量保持冷静的慎重探索。

也最终出现了故意把真货说成“淘宝货”的那个说辞。

经济独立和外表的高冷之下是内心的柔弱、对爱情的渴望以及自我(包括女儿)保护模式下的小心翼翼。

她的人格应该是整个电影里最复杂的,但也有“最像身边人”的真实感。

前妻

前妻最经典的就是这一句了

这句话带着强大的男女不平等的暗示,对她并没有说自己做了什么错误。但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心知肚明。

爱情和年龄无关,有时候也可悲的与婚姻绝缘。即便是婚姻进行时的男女也会渴望配偶以外的爱情。

虽然前妻与老白之间的爱情早已不存在,但现实生活并不是不爱了就快刀斩乱麻,儿子、婆婆甚至东西、房子……一切一切都有着诸多剪不断的关系。

其实前妻和李小姐一样是个矛盾的混合体。

明明已经在感情上和老白分手了,却提出“夜猫和剩饭”的隐喻。恐怕自己当初走错了一步而分手的前夫,现在像是个香饽饽一样被不止一个女人看上,她心里是有不安和不适感的。

明明自己前男友是北方人,却反对儿子和现在的女朋友交往。理由竟然是:“吃不惯北方的东西”。这种自我矛盾的言辞,难道不是表现出:因为自己和北方人爱情的失败而害怕儿子爱情也遭遇挫折吗?

有人说男人的思维是直线的,而女人的思维是曲线的,我想大概前妻她所表现女性就是拥有曲线思维甚至是拧巴的曲线的缩影。

然而内心深处,她很识大体,也清楚她是谁,她想要什么。最终儿子和女友和好她并没有再站出来挑拨,前婆婆关于儿子再婚的担忧,作为前妻她也打算从中说和,其实某个程度上来说,她的内心已经不再纠结老白是否要谈朋友或者结婚了。

不得不说,身边这样的有点拧巴的女生真的不少。但细细思量,她貌似处处作对的行为是有其背后的心理意义的,就好像前妻蓓蓓一样。

格洛瑞亚刚开始登场的时候,我不是很喜欢她,可能是作为女生本身不喜欢这种个性张扬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到处狂撒桃花还疯疯癫癫的女人吧。

老公失踪、老公遭绑架、2万5人民币的赎金、老公贩卖军火……她的老公听起来已经像是一个神话了不是吗?她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里面的相夫教子,服服帖帖不惹事的女性要求。

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做作也不怯懦。不受任何人甚至规则的限制,自由自在。

她的酒后留宿的结果是主动2万5买了老白的画,就这一点就突然有一种:“我对我的行为负责”大佬的感觉。

从这个情节然后,我就开始有点喜欢她了。

外加后面她和李小姐共同撑起了老白的画展,越来越觉得这个角色是个亮点。她很清楚她想要什么,敢爱敢恨,也许在别人眼里他是疯疯癫癫,但她自己却乐享其中。

这三个女人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好。

三个女人一台戏,而戏台中心围得团团转满头汗的就是男主老白了!

老白这个形象特别可爱,其实他儿子都成年了,有洋房花园,还养着给不起房租的老外房客,会画画、会写诗、会打鼓、会做菜,自称杂家。人生已经没有太多需要他必须努力拼搏的确切目标了。然而他在全片中,是最最渴望爱情的人。

就在看完话剧的第二天,清晨冲下厨房做着心型太阳蛋的那份喜悦,那个紫杉女子的确在他心中点燃了爱情的火种。

而画室中不停看短信、查看对方朋友圈,并努力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出可能引起对方好感的话,在最后被点赞后心情大好,这一切的一切,他都可爱的好像刚刚开始谈恋爱的高中生。面对爱情,和李小姐比起来,他主动很多,也正面很多。

老白的爱情也同时体现在面对现实的勇气上,虽然电影里只是一句老妈的话,点出:“又要帮人养小孩,你没那个体力”。可见其实养儿子成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如果和李小姐在一起,孩子那么小,又要从头辛苦来过。可片中反复出现老白带着小玛雅吃东西、写作业、聊天、上下学……貌似都是鸡毛蒜皮但不得不说,爱情真的需要勇气,接受现实生活的勇气,接受再次抚养一个不是自己的小孩的勇气。在这一点上,也很钦佩老白的勇气与正面。

与此同时他也是个非常负责的男人,酒后和格洛瑞亚的事情,让他仿佛思索应该如何“负责”,甚至想到要把对方老公从土耳其救回来以表示他的责任心。虽然这个行为的逻辑有点古怪,但爱情中的人们就是做出点古怪荒诞的事儿,才合情合理不是么。

老白的责任感同时也体现在李小姐的鞋上。因为老妈弄丢了鞋子,就真的去重金买了一双一模一样的正版鞋,然而当对方提出断舍离的时候,却又无法开口,干脆直接把新鞋送给老妈。没有死缠烂打也没有大发雷霆,一切的苦恼仅仅是自己皱着眉头无言的接受。面对爱情他有少年人的可爱也有成年人的包容与内敛。

另外他还有对于女性的体贴与尊重,特别是外滩画廊的那一段红色背景的三人对话,如果老白是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他恐怕无法接受自己开画展这个目标实在女人的背后支持下实现的,然而,就在两个女人的半开玩笑中,也慢慢展现出正是因为欣赏、尊重才欣然接受两位女子的帮助,让自己的人生清单中有多实现了一个目标。

当然,老白并不是完美男人,那和李小姐一样,没有办法和自己老妈搞好关系,与此同时,也无法理解儿子化妆的喜好,更时不时因为自己的词不达意以及情绪矛盾而和自己的好朋友绝交一阵子……

老白同样是个各种特点矛盾综合体。老白的爱情也是这样,复杂而有味道。

也正是因为老白这样的一个人格魅力,再外加一个老乌的妙语连珠,才能把三个女人聚拢在一起,并最终甚至彼此较好起来。

最后,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本身那个讲故事的方法,自然不做作。

故事既没有明确的开始,也没有规定发展的方向,更没有所谓注定的电影结局,因为这就是一段生活,刚好被剪下来放在大屏幕上,里面有你,有我、有他……有好多认识的人的缩影。在生活的节奏中,演员们粉墨登场,随着生活的节奏,踏出自己的舞步,表现着自己的角色该做的事、该跳的舞,没有必须如何,只有本该如此……

PS:电影结束的时候,千万别错过字幕后的那一小段微信对话的彩蛋,一定要看老白下面输入后又纠结删除修改的部分,你会再次会心一笑,再次觉得这男人挺不错的。

 4 ) NO.59【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爱情神话》

人到中年,可以不顾生活的一地鸡毛,只去简单地谈个恋爱吗?

第59期放牛班的春天周限定,年轻人来品品中年人的甜蜜与苦涩。

《爱情神话》豆瓣开分8.1,一路上涨到8.4,影片之外还发生一点小插曲,相比另一部年度惊喜,风浪并不算大,还是希望大家要抛开非电影因素去享受一部电影,“荧幕里的故事就留在荧幕里不好吗?”(鬈毛毛)。关于这部电影的好已经有太多人称赞了,可以发现,除了“灵啊”,在评论中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年底惊喜”(来人呐,谁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

为什么本片是个惊喜? 首先,由于《平原上的火焰》撤档,几乎所有人看衰这个圣诞档,我都打算提前写2021院线总结了,结果突然杀出个年度最佳的种子选手,惊不惊喜? 其次,“生活不是费里尼的电影。”(奔兔吉尔),但导演敢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去“碰瓷”费里尼的电影,还“碰瓷”成功,相比《关于我妈的一切》之流,惊不惊喜? 最后,故事一反中年爱情片鸡飞蛋打的特点,用接地气的台词串起每个角色的感情,表现了当代中年离异男女啼笑皆非的互动,放在王朔之后的国产院线片序列中都算佼佼者,惊不惊喜?

拿全员到齐的那场饭桌戏举例说明剧情上的惊喜。 老白约李小姐来家期待感情更进一步,但应门而去发现来的是哭哭啼啼的格洛瑞亚,期待落空,危机来临,直到李小姐登场,观众关心的是老白如何让格洛瑞亚离开,但李小姐如约而至,气氛瞬间紧张,观众还在期待老白如何在两个女人之间周旋,此时老白前妻杀来,而在观众担心故事往闹剧方向时,损友老乌嘻嘻哈哈招呼大家落座,不速之客接连而至,一场精心准备的约会变成大锅饭,但饭桌上的绵里藏刀、妙语连珠,却让观众大呼过瘾。“最爱第一场饭桌戏,群戏拍得真的好棒,台词写得也精彩。”(starlight.) 整场戏节奏控制很到位,每个人都很有戏点,比如野猫剩饭那里,Gloria和老白同时反驳,给了李小姐一个看戏的表情,比如讨论女人这辈子完不完整那里,两个外人说的起劲,却给了一个蓓蓓尴尬而若有所思的表情,台词的准确,镜头的准确,惊不惊喜?

除去惊喜,本片强大的剧本探讨了两个问题:

第一,中年人配不配再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中年代表情欲衰退,不意味会丢掉爱的能力,只是成本太高,不会轻易付出,片中几个角色在感情中的算计和犹豫,正表现了中年人不会像年轻人那样不计后果地说爱,反倒会在暧昧中如履薄冰。以老白为代表的中年男性并不是吃锅望盆的那类人,因为本片设置老白从始至终只想跟李小姐更进一步,所以“一男三女”的戏码不显油腻,突出他对爱情的定义。相对的,老乌这类花花公子,不断换女友只为填补“索菲亚·罗兰”留下的空虚(或只是吹牛掩饰自己),他对爱的理解好像更深刻,所以核心问题会变成你相信老乌说的故事吗?再换句话问,你相信爱情是神话,还是一个笑话?因为有人证明老乌曾被赠予欧洲房产,所以本片叫《爱情神话》而不是爱情笑话,也因此灌了我们一口不咸不淡的鸡汤,“不管几岁,爱情万岁”。 “也许等我到了某个年纪我会相信索菲亚·罗兰的故事,会期待爱情有神话。”(Fairy🍹) 另外一个中年男性形象小鞋匠清心寡欲,因为背景相对模糊,不好判断,小鞋匠在老白迷茫时提点一二,仿佛爱情中的高人,可以看出他是鼓励去爱的,只是自己不爱,也许他才是最理解爱情的那个。

而女性角色更突出这个主题:中年人值得一场认认真真的恋爱。

第二,造反的女人才完整 “老白是点,带我们看见不同女性的面,看她们的交流,看她们的生活态度。”(叶底藏花) 导演邵艺辉用她的敏锐和故事构筑能力表现了离异中年女性的恋爱现实,凝视了男性的凝视。故事以老白的视角出发,走了与《爱情呼叫转移》相反的方向,随着三位女主角的陆续登场,我们发现一直主导生活的白老师突然变成被动而没有选择的老白,男性表述在三位当代女性中玩不转了,导演借助这个故事讲明白了另一件事:当中年男性评判中年女性的同时也在接受中年女性的评判,尤其在徐峥这个符号性演员在电影中替广大男导演向女性道歉的时候,这个主题尤为突出。 自强自立的李小姐,敢爱敢恨的格洛瑞亚,质疑男性特权的蓓蓓,三个女性角色十分令人信服,她们不是时刻把女权挂在嘴边的女性,她们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女人,而是打破了传统社会枷锁的完整女人。造反只是相对男权社会来说,对于自己,她们只是做自己而已。

“疯也是正好,灵也是正好。”(tangerine)

本片被诟病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腐朽,可相对骄奢淫逸的古罗马,本片对当下上海市井中年饮食男女的塑造不可谓不成功,需要注意的是,这类离我们生活很远的角色却能让我感到“人”味儿,导演说灵感都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很有温度,要比那些卖惨电影真实得多,比如最后大家一块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观影状态实在太写实了,“最后以看不懂原版电影而收场不落俗,没陷入自我感动的怪圈。”(mdr skywalker)。 本片采用全片沪语对白,也绝对算得上优点,或许也是导致上海本地以外票房不高的原因之一,相比粤语,“沪语对大家来说比较陌生,没什么共鸣点。”(浪漫血液)虽然没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没有生存压力,但作为外地人去看本片,听着吴侬软语,会有切身实地观察他们生活的感觉。“在没有快节奏生活没有高楼林立的上海,且看她的烟火气从小洋房从街头巷尾从指缝中袭来,轻盈曼妙、风趣从容。”(故景丰)

真正称得上问题的,是它的散装叙事,作为处女作,电影有很多方面的不成熟,部分段落不够电影化表达,唯一印象深刻的调度,就是老乌诉说自己那段,从特写拉到全景再回到特写那里,电影质感不够强,全都是电视剧化的角色底调。 另外让我不适的是好听的配乐,出现得太频繁反倒打破了那种舒适感,应该多收录些市井环境音。

本期周限定共20位团友参与评分,平均分7.72分。 本期团友评分及完整短评:

@叶底藏花:8.5/10 生活里哪有这么多爱情神话。全程沪语不是观影障碍,反而更能让我们去进入那个时尚又有烟火气的上海,去感受精致而又世俗的上海生活。老白是点,带我们看见不同女性的面,看她们的交流,看她们的生活态度。而我们也终于在电影里看到属于这个时代真正成年人爱情。生活饭桌上的交锋,美术馆里的“道歉”,以及其他的妙语,都让我全程笑得前仰后合。看完谁不会去感叹一句太灵了呢。

@Anyslus:8.5/10 尝过爱情的苦,也体验过爱情的甜。鞋子难辨真假,故事难知虚实。可以为爱而死,亦可为爱而生。电影看不懂可以快进,感情要长久却不能急于求成。哪有什么爱情的神话,只不过需要我们用心慢慢经营。

@starlight.:8.5/10 即使带着很高的期待值去看也依然没有失望,虽然不清楚上海土著会有怎样的观感,但作为一个暂时生活在这里也很喜欢这座城市的外地人确实是看得很开心很舒服。台词能够做到密集且足够口语化已属不易,内容又丰富有趣更是增添好感;几乎全员演技在线,原本很容易令人感到不适的角色也因为演员们足够自然顺滑的表演而展现得让人喜欢。最爱第一场饭桌戏,群戏拍得真的好棒,台词写得也精彩;美术馆会面一段的光影与调度也蛮惊喜,有种舞台剧的既视感;另外片中每首bgm也都超好听!结尾部分为了顾及全面倒是略显啰嗦了些,但还是有想打五星的冲动,当然,如果白鸽这个角色能换个更好的演员的话。

@ 🍑Polaris.J:8.5/10 太灵了啊!喜欢,今年国产院线最佳,内地电影之光。可惜上海的电影没在上海看…今年学了不少上海话竟然能听懂很多了~熟悉的街道,永康路等,还有TeAmo的tango店,竟然是我去学过的那家。应该是上海最有名的tango舞会的地方了,不过不适合去学习,镜子真的很小!餐桌戏离婚局开始就特别妙了,邵艺辉牛蛙,让徐峥代表广大男导演给女性道歉hhh,调侃自己买电子烟,厚积薄发真的厉害。喜欢老乌的浪漫形象和鞋匠的哲学形象。坦然面对生活中不高级的东西,一个生活化的没有高楼大厦的市井上海。女性意识,女性自己定义自己。三位女性都很酷,也变成好友。去除性别刻板印象,比如懂美妆爱化妆的男生和不化妆酷酷女孩,老白最后也用了护手霜。看老白做菜莫名地舒适,可能和自己最近学会做饭了有关,甚至还有点上瘾…然后我真的很喜欢上海男人

@浪漫血液:8.5/10 偶然与想象,纠缠与分离。是谁疯疯癫癫泣诉往事是假,是谁踉踉跄跄笑谈爱情是真。一曲歌短,一夜情长,睡着在影院里的梦,迷失在城市中的人,去哪里寻一座喷泉。

@奔兔吉尔:8.5/10 生活不是费里尼的电影。

@mdr skywalker:8.5/10 果然是年末惊喜多,关于爱情的那些事被导演和编剧融进了台词和情节中,充分融合上海的市井气和知识分子的小情调,观感上很舒服,方言很加分。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非常出彩,坏掉的高跟鞋用的巧妙,饭桌和画廊两段对话戏写的太猜彩,结尾老乌的故事既大方致敬了原版电影,还巧妙点了题,最后以看不懂原版电影而收场不落俗,没陷入自我感动的怪圈,作为处女作完成度非常好,推荐一看。

@Fairy🍹:8/10 可能是最有欧洲电影气质的国产片,很灵很有趣,上海市井和小资的完美融合,浙北人民的胜利!(真喜欢沪语) “这故事好听吧,是我编的。”你说我信吗,说实话没有,但也许等我到了某个年纪我会相信索菲亚·罗兰的故事,会期待爱情有神话。 这个电影好吗,好像也没有那么完美,但是舒服,很舒服。

@tangerine:8/10 关于爱情那些点点讨论,认不认同其实都好,鞋匠那句话说的挺好,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喜不喜欢。导演确实是博学多识,文艺范儿举手投足间俯仰皆是,还不忘夹杂点市井气,啥都有一点,疯也是正好,灵也是正好,那些东西看似都是曾见过的,却都不在意料之中。

@故景丰:8/10 布尔乔亚也有春天,灵巧且不失个性的年度院线惊喜之作。在没有快节奏生活没有高楼林立的上海,且看她的烟火气从小洋房从街头巷尾从指缝中袭来,轻盈曼妙、风趣从容。由演员的妆发衣着突出人物个性,女性角色是为最大亮点,她们可以说出“我只是犯了一个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可以在小聚酒醉后的早上给男人模棱两可的微信转账。导演的反传统类型小手段在这部电影里的确用的是得心应手,更不说那些四两拨千斤的趣味梗。两场饭桌戏无疑成为爆点,争锋相对的、戏谑嘲讽的、情意绵绵的,坦然又精准。这部电影的调性像下午茶或者似afterparty,轻松一点去看,也许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或者说仅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也便足矣。 “希望尽管会令人上当,但它至少能带领我们沿着一条轻松愉快的路走到我们生命的终点。”

@大宝魚:8/10 乌是没有脚的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

@亲切的昊子:8/10 观感全程轻松惬意,市井气息和小资情调相得益彰,对白处处彰显生活的精髓和真谛,几段人物关系和情感也相当深刻铭心,还有方言魅力的加成,不愧为年度惊喜。

理易封:8/10

@wild life:7.5/10 年度喜剧 人物写的太灵了,就是活,从里到外都透着机智,还不是抖机灵,是因为每个角色是真正有智慧,会反击,会思考,有感情,不是一种呈现观点的工具,实在很难想象徐峥和周野芒的角色要是换个男导演或者普通导演来拍的话估计直接油到爆炸,其实邵艺辉这片里想输出的有点多,还好这些角色的点全弥补上了。 不得不说它贡献了自《让子弹飞》之后我看过最牛逼的一场饭桌戏,诶我实在是太牛逼了,尤其是那举一反三的台词,直戳笑点,后段美术馆的片段也很精彩,伴着巨大的红色灯光,三人分别谈着当代两性议题,不得不说这两场戏给全片加分不少。 导演还挺会自嘲,借着角色不仅吐槽自己,还直接吐槽自己老师们,实在是牛逼。 就是剪辑实在不太好,有的转场非常不自然,这种感觉出现了三四次,希望导演下个戏可以改进一下。

@一级特工:7/10 喜提四周黑边,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好像并不需要特别在意。很适合像结尾的主人公们一样,聚在一起,用家庭影院,边吃边看,看的时候也可以快进哈哈哈哈哈哈。

@笑语在午夜场:7/10

@二十. :7/10 今年的最后一场影院观影,用这部美妙的《爱情神话》来做结尾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一个虚构而成的爱情故事,一段迷茫有趣的找寻之旅,一次轻松自在的观影体验。属于上海人的生活化影像,是博学多才的杂家老白,也是能说会道的乐观老乌,是三个女人间的勾心斗角,也是年轻情侣们的打情骂俏,是小弄堂里面的过往云烟,也是饭桌上的欢声笑语,是生活,也是幻想。也许我们都看不懂费里尼的“爱情神话”,但是对于情感我们都有一种共通的内心感触,那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语,也是日久生情的探戈舞步。属于爱情的故事还在谱写,属于神话的预言还未到来,我们的生活当中还充满着质朴的气息,那是文艺的绘画,也是一夜的情欲,在晦涩难懂的影像面前,一切日常性的话语都是最有趣的存在,绘画来自日常,电影源于生活,而我们永远是荧幕前的观众,享受此刻。

@要丸:6.8/10 中国难得的城市电影、爱情电影,哪怕是离我有点距离的上海local老克勒的小布尔乔亚生活,我还是要点个赞。其实以前我们也有很多城市电影,但现在这种市井,人味,暧昧正在被某种大力量给消解和同质化,就像老乌说的“这地方我是越来越呆不下去了,我要走了。”最后索菲亚罗兰的噩耗送走了老乌,也送走了一个romantic时代,毕竟生活哪里有什么神话啊! 灵是灵,就是前面也太不电影了,内容也很空,全都是电视剧化的角色底调,人设感太过了,目的性太强了。直到后面美术馆三人戏之后才开始逐渐电影和真正灵气起来,之前是只有台词灵,但这种灵气在华语商业片范畴里确实是数一数二了。

@野凡:6/10 韩寒初次执导电影,把自己在生活中不同瞬间蹦出来的段子当金句放在电影中成了主要脉络去串连整个故事。邵艺辉执导处女作,将自己积累了小半辈子的品味一股脑塞了一大半进去。音乐塞得太满,趣味也显得私人。平时的许多见闻或者是没有直接展露的不满,也借由电影人物的行为与语言进行较为直白的讽刺,所以偶尔跳出几个格格不入的讥讽向段子,似是想以小巧之姿表露生活愤懑。此外迷影向相对浓郁,但是在侯麦的电影中,人们谈论艺术与电影总是水到渠成,人们不会觉得刻意,而本片则不。

@鬈毛毛:5.5/10 不喜欢散装叙事,但肯定影院需要这样的电影。舒适的观影体验,不太成熟但不带工业感的行云流水太难得了。离别的悲伤刚刚好,读不进费里尼的大众仍一样,让期待着大道理和深层次观众落空去吧。不是那种导演按头接收信息的电影,所以某一观众的如何不认可、无共鸣之类都不会对另一有过多影响:荧幕里的故事就留在荧幕里不好吗?老拿现实抨击他干什么。

感谢大家收看第59期春天的放牛班周限定,这是一个无门槛、无下限,注重观影及观影以外所有快乐的观影团,我也不知道现在还收不收人,具体请咨询@鬈毛毛

 5 ) 这是一条来自于妈妈的好评

和妈妈一起去看了爱情神话,妈妈发了她的影评,让我发在我的社交平台上,希望留下她的痕迹。

正文:

说说昨天看的电影《爱情神话》。

首先,它是城市的。其次,它是喜剧的。再次,它是中年的。最后,才是爱情的。

这几组关键词,组合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但这部电影完成得很不错,轻盈、自如。

这部电影尽管没有明确的主线,慵懒随意,人物之间插科打诨,没个正形。但是,笑着笑着,你又似乎可以感受到他们背后的寂寞,孤独,试探与伤感,好像很多时候的自己。

明明全片笑料不断,却时时弥漫着一种“空落落抓不住”的失落感,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对生活的走向“吃不准”,所以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争执和取舍。老乌的那段深情本就是个虚妄的羁绊,格洛瑞亚的投怀送抱不置可否,老白与李小姐的爱情也是若即若离,就连那双Jimmy choo的高跟鞋,也始终不明确是近两万块的正品还是两百多的A货。

这就像是最后一群人坐在沙发上,郑重其事地来观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从一本正经到意兴阑珊,似乎啥也没看懂,可回头却又打了个高分,这不就是中年人的爱情观,高调的激情过后,总是那么无所适从、言不由衷。

以下是我的一部分碎碎念:

我喜欢看电影,妈妈也喜欢看电影,大概这是遗传自妈妈,我喜欢偏文艺的东西大概也是遗传自她。她喜欢的电影都会写我很喜欢的影评,只是每次看她的文字都让我很疑惑,她那么文艺的一个人为什么当初会和我爸那个大男子主义的工科男结婚呢?

她的骨子里是个极其文艺极其浪漫的人,我小时候在家看到过很多本她画的旗袍和婚纱设计稿,姥姥和我说妈妈高中时期就在自己画设计稿,大学期间在学业以外学习做衣服,只是结了婚以后再也没有过,小时候的我问过她“为什么不继续了呢,我更希望我有个设计师妈妈”,她只是说因为生活,因为不喜欢了。

后来,长大了看过很多次她的文字的我,问了她“为什么当初和我爸爸在一起呢,你们性格不相配,现在过得也都不高兴”,她的回答是“起初是因为爱情,后来是因为我”,我再也不敢问。

爱情神话电影出来后看了预告和大家影评的我一直想看,但我觉得妈妈应该会喜欢,一直等到昨天才有了机会带着妈妈一起去看,她果然很喜欢。而看了她这条影评的我,大概也明白了她的爱情和中年生活。

其实我一直明白的。想她看,也带着私心,我想让她更坚定一些,中年人不只有无所适从和言不由衷,电影不只是电影,不要因为我放弃爬山的机会。

 6 ) 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近日,正在院线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成为岁末年初国产电影的黑马。它由邵艺辉导演、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和吴越等人主演,宣发低调、又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在上映后引起热议,也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讨论。

大部分影迷给予了对这部电影的肯定,认为它精准地表现了“上海性”,同时是一部难得的国内女性主义佳作。批评者则认为《爱情神话》对上海的描绘是悬浮而失真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上海。

作者认为,实际上《爱情神话》的问题并不在于失真,而在于创作者过度的沉浸。它选择呈现的是上海布尔乔亚街区的景观,然而它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但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有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尤其是在同行的“衬托”下,更显出它的可贵之处。但一味的吹捧赞扬,甚至说它是女性主义电影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在这篇影评里,作者从最被热议的“上海性”和“女性主义”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批评,来聊聊这部电影具体的优点和缺点。

《爱情神话》豆瓣评分页面。

撰文 | 宗城

01

《爱情神话》是对上海的虚假还原,还是如实呈现?

这部电影被人热议的第一点是它的“上海性”。电影对上海景观的呈现是值得一提的,它从台词中可见一斑。片中台词“白相”“十三点”“灵啊灵啊”“嫑提这西男宁”“女人一生必须拥有一双吉米丘”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表达,比如白相就是上海话里玩的意思,十三点就是脑子有病。不仅如此,片中还混合了一些苏北或苏南的表达,比如“脱底蛇篓”,这是烂人的意思。影片在上海取景,处处可见海派街道,片中出现的海苔花生是老大昌的,徐峥说的蝴蝶酥就是天钥桥路买的。

《爱情神话》剧照。

片中的人物也具有典型的上海味道。徐峥饰演的白老师是上海文艺中产的典范。大抵上海有不少这样的“文艺中年”:理想未成,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点钱,有点闲,但生活总缺了点什么。

《爱情神话》剧照,图为老乌。

老乌则是老克勒的代表。这类人属于老上海,有钱有闲,具有绅士品味,但又没有太大野心,喜欢弥漫着品味和人情味的生活。老乌平时好像没工作似的,四处晃悠,帮好朋友忙,神神道道,欢喜拉缸,他看起来潇洒,又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感慨老上海的味道渐渐消逝,嘴上逞强自己有多少个女友。这个人物其实有他悲剧的一面,他是今天不合时宜的一类人。

电影反映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中年离婚男女的世俗常态。情欲和爱情之下,激荡着生活的滋味。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婚姻故事》侧重于讲述结婚到离婚的过程相比,《爱情神话》聚焦的是中年人离婚后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爱情神话》里有一个隐喻。影片提及:老乌1989年曾经出国,这个生平如迷的男人自诩有过很多外国女友,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分别来自苏联、德国,和他念兹在兹的索菲亚·罗兰。罗马向来是西方浪漫神话的伊甸园,苏联则是二十世纪最盛大的政治实验,两个德国的合并,则与苏联解体一样一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老乌在意大利邂逅了索菲亚·罗兰,随后他与苏联女友分手,结束异国漂泊又重返上海。这个男人总说自己只是在编故事,他的一生和他1990年起免费居住的房屋也是一个迷,但我们不妨用编故事的思路来做一个脑洞。如果与象征着1990年代感伤与迷惘的《苏州河》做对比,那么《爱情神话》或许可理解为《苏州河》之后文艺青年怎么走的一个解答。

《苏州河》剧照。

所不同的是,《苏州河》刻画了一个永远停留在1990年代(甚至他个人的精神是1980年代的结晶)的悲剧人物,《爱情神话》给出的则是岁月静好解法。当现实已成定局,追忆过去只能沦为虚无主义或时代旁落者的忧愁,另一批具有有闲阶级烙印的文艺青年,在中年之后走向了“世俗的慰藉”:有点钱,有点闲,又有点具体的生活实感。

这种亦舒式的解法,虽会遭到嘲讽,却又是当宏大层面困境无法解决,个人治愈己身的无奈之举。所谓《爱情神话》,亦是人如何直面惨淡的精神处境。繁花似锦的金句交织,堆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生活。

有评论指出,《爱情神话》过于失真,但至少在还原一座城市气质的角度来说,它已经做得比国内大部分同行要好。这本来是电影的基本功,但被急于挣钱的人淡忘了。有评论指出鞋匠喝咖啡、谈论哲学是很虚假的处理,真实的鞋匠怎会这样?可是,如果我们落实到具体分析的角度,在上海这样一座咖啡馆数量世界第一的城市(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喝咖啡早就不是中产的标志,而是不分阶层、随处可见的,仅仅是淮海中路就有50多座咖啡馆。喝咖啡、谈论哲学,在上海的打工人群体里并不少见,此前在现实生活上演的“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不该局限于符号化,鞋匠凭什么不能谈论哲学?农民工凭什么不能读海德格尔?对一个群体粗浅的印象,暴露出的是草率和傲慢。

电影全程沪语也不能作为它失真的证据,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化的处理。一种简单的现实主义观点,认为电影就应当完全照搬生活,否则便是失真,然而古往今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满足机械现实主义的要求,电影只要有叙事、剪辑的存在,它就必然不会是对现实的机械照搬,电影的目的也从来不是如史书般还原现实,而是穿透现实的表层,进入到精神真实、氛围真实,乃至对于生活本质的探寻。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充斥着粤语和手持摄影、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流连于贵族生活和文人精神世界,我们能说它们展现了全部真实吗?它们所做的其实是对现实的艺术化处理,是竭力在时间之流中捕捉永恒的一瞬。

因此,无论是从“全程沪语”的角度来批判《爱情神话》,还是从电影只表现有闲阶层的角度,都会落入一种套路式的批评范式,而无法展开对电影更精确的分析,这种话语,同样可以复制到对张爱玲、曹雪芹、王家卫、布努埃尔、普鲁斯特等人的批评,毕竟在1940年代,当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上演时,它就曾遭到集体炮轰,可事后却证明了《太太万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电影。

02

对女性议题的呈现,不够立体

我们再来说说本片第二个被热议的点——女性议题。笔者在走出电影院时,最初认可于导演对女性人物的诠释。但是在这些天仔细思考后,如果我们仔细地梳理剧作,会发现《爱情神话》对女性议题的呈现是讨巧而简化的。它有小聪明、有小趣味,但对于女性议题的认识,导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一位新人,严谨而善意的方式不在于一昧捧杀,而是具体地指出优劣。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以男性视角展开的叙事,但它对男性凝视不乏嘲讽,当电影进行到马伊琍、倪虹洁与徐峥三人对峙那场戏时,戏剧台词看似云淡风轻,却充满了对男性凝视的反叛。片中马伊琍、倪虹洁、吴越主演的三位女性不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而是三个具体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她们也没有上演争风吃醋、讨好男人的戏码,反而是徐峥饰演的老白,在她们面前不再是以大男子主义的形象出现,而是一个透露着一股中年小憋屈的上海男人形象。

《爱情神话》剧照。

女性主义的立意从主创的发言中也能觉察出来。这部电影出自邵艺辉的First创投作品,她自编自导,剧本赢得马伊琍的喜爱,随后马伊琍邀请徐峥、倪虹洁、吴越等人加入。马伊琍在谈到自己的职场女性角色时说:“目前承认家庭主妇的宝贵地位还是有点难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各位女性观众慎重放弃自己在职场的位置。……我们诠释的只是一种人生,一种关系,也是想让大家看到积极的东西,不能因为不想经营情感而去逃避。”

无独有偶,邵艺辉和吴越、倪虹洁也谈到了女性视角在片中的分量。例如吴越说:“其实我们都想去尝试打破刻板的叙事,去呈现女性的全新形象。”所以,女性视角是这部电影不可被忽略的一个要素。

相比起《繁花》《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男性叙事者展开的电影,与《爱情神话》的女性视角更贴切的或许是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佳作,处理的同样是中年生活。1947年,张爱玲在《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上发表了《<太太万岁>题记》:

中国女人向来是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太太万岁》是一部关于“哀乐中年”的故事,而它的后续之作,同样疑似张爱玲编剧的《哀乐中年》对中年有进一步的探讨。《哀乐中年》尖锐地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人为何容易“未老先衰”,为什么初生牛犊的青年,用不了多久也能像老人一样世故、圆滑乃至更为保守?

《太太万岁》剧照。

《哀乐中年》剧照。

《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是喜剧外壳下的悲剧,相比之下,《爱情神话》的遗憾不在于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对问题的呈现浅尝辄止。在老乌讲述“爱情神话”这个升华点后,电影滑落到了用一团和气化解问题的简单叙事。主人公的现实危机实际上被“有钱有闲”这个大前提化解了大半,电影对他们精神危机的呈现则点到为止。它是一部良好的小品电影,一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但如果拔高到女性主义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

《爱情神话》做得好的地方,是它对上海中产气质的呈现、对男性凝视的反转、饭局里的金句段子,以及老乌与索菲亚·罗兰这个富有寓言性的故事,但是金句的堆砌不能掩盖它结构的松散、滥用抒情音乐进行叙事缝合暴露出导演的局限。作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老乌之死仅仅用两三个镜头就潦草带过;作为电影所着力烘托的女性主义典范,我们却只能看到李小姐浮光掠影的职场生活、格洛丽亚纸醉金迷的潇洒与无奈、吴越饰演的前妻功能性的出现。但是更具体的呢?在电影中要么没说,要么被蜻蜓点水般地略过,淹没在灵啊灵啊有闲有钱的潇洒中。

导演和主创谈到大法官金斯伯格、波伏瓦,金斯伯格之所以能鼓舞人心,在于她人生一步一步用坚实的行动去捍卫女性的权益,但在《爱情神话》里女性主义的呈现只停留在金句的维度,纵然观者不去苛责电影缺乏对贫困女性的呈现、对上海其他阶层女性的交叉指涉,哪怕是聚焦到李小姐、格洛丽亚、蓓蓓三个人,电影对她们女性困境的呈现也只能说隔靴挠痒。

《爱情神话》剧照。

在对女性议题的深挖中,纪录片《女大法官》、日本记者中村淳彦的书籍《东京贫困女子》、改编自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美剧《婚姻生活》都是不错的例子,放眼国内,仅仅是上海题材电影这一路,《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对于婚姻生活和中年人未老先衰的探讨、《苏州河》里周迅饰演的少女牡丹对于一种理想主义幻灭的隐喻,也都能为后者提供灵感。两相对比,观者就能发现《爱情神话》在呈现女性议题上并未着墨太多,其实还是着力塑造了丰满的男性形象,而三位女性则更加抽象化。她们的生活在需要纵深的地方,常常都用金句绕过了。

03

笑是生活的麻药

至于五原路、常熟路、巨鹿路、淮海中路一带的景观,就是电影的模样,当部分批评者用悬浮、失真、被建构来评价电影的景观时,他们忽略了上海的真实本就是在悬浮与建构之中完成,或者说,那个实际上只占上海三分之一不到的布尔乔亚街区、那个将自己置身事外、悬浮于沉重历史之外的“例外部分”,它自20世纪以来就存在于上海的血液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多数人不是市中心或网红景点的人,而是环市中心的外来务工人员,上海被建构的形象是干净的、无尘的、中产阶级的,上海多数人的生活却又是与尘土为伴的、劳动阶层的。上海的自我阶段可以追溯到明代、宋代,更遥远的时候,而今天的上海,是在一个个混血儿的繁殖中杀死了本体,又诞下新的现代性的子嗣。上海的本体早在婴儿时期就消亡了,它在近代后被动成为了他者的形象,成为欧洲、美国与日本资产阶级景观在东方的一重重镜子,这些镜子原本不是上海,在现代又形塑了上海的模样,一种人们很容易辨认,又无法具体概括的上海气息。

《爱情神话》选择仅仅呈现布尔乔亚街区那一部分,然而它的问题在于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而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我认为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左翼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真正的问题在于,《爱情神话》展现了局部的真实,但它既无力把真实朝向全景深挖,也没有对这种景观的、高度同质化的真实提供任何一种认真的审视,而只是艳羡地把它描绘出来,渴望,享受,岁月静好,一切问题悬置。

《爱情神话》剧照。

这个布尔乔亚街区是否能代表上海?这种有闲有钱、把一切问题悬置的生活是否就是我们对生活真相追索的终点?一个严肃的创作者,她在注视这一干净、无尘的布尔乔亚景观,除了亦舒式的解法、《小时代》或张嘉佳式的解法,能否进行更艰难而深刻的求索?

如果不能,如果我们把一切追问都堵在“你不能对电影太挑剔”“她已经很不容易了”,那我们在大银幕上就活该看不到更具有艺术性或思想价值的电影,只能一次次被愚弄观众的烂片喂食。放弃对复杂的求索,沉溺于金句、悬置、碎片与岁月静好,这是一种当代的特质,但存在本身,不意味着我们理所应当体认存在。

《爱情神话》是一部“但求一笑”的作品,它的苍凉和悲哀都淹没在简单的和解之中,而我们不难发现,白老师等人之所以能对生活和解,能选择这样潇洒、有品味的生活姿态,到头来离不开他“有钱有闲,在上海有房”的经济基础。仅仅是这一个大前提,就已经把大部分人区分开来,白老师的释怀之路,因此对普通人也不具有指导意义。

归根究底,《爱情神话》并不差,但也不够好,它是一部6.5到7分的电影,在同行的衬托下,被打成了8分。观众受够了一次次烂片投喂,看到一部差强人意的电影,能够开怀大笑,能够解解闷,也就欣然送上了五星。有人会反问:“何必对电影那么苛责?图个乐呵不就行了。”

《爱情神话》剧照。

但或许,当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乐呵。这让我想起在一档脱口秀的衍生节目《某某与我》里,演员呼兰说:“我们之前说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

说到底,《爱情神话》是一剂新冠疫情时代的美好麻药。今天的银幕上并不缺乏麻药,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麻药遍地的时代,但是,那种敢于将麻药刺破的影像,正在越来越稀缺。因此,我乐于看到《爱情神话》这样幽默的布尔乔亚喜剧,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银幕上不只有布尔乔亚式的悲喜剧,也能有属于无产者的《爱情神话》,或许是更难能可贵的事。

毕竟,我们在银幕上那个看到太多王侯将相和有闲阶级的生活,可是真正属于大多数人,反映普通劳动者,又并非廉价抒情、符号化呈现的作品又是极少的。然而进一步说,它指向当代生活的大哉问是——无产者在今天是否还能相信《爱情神话》?当生活的重负压在肩上,我们是否还发自内心,憧憬属于我们的“爱情神话”。

本文参考资料:

1、先生制造:《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疯狂的一年》;

2、邵艺辉:《<爱情神话>的话》;

3、深焦艺文志:《导演邵艺辉:一个专属上海的“神话”》;

4、深焦艺文志:《光鲜城市中产奇观,俘获众人心》;

5、李南心:《<爱情神话>:上海空中楼阁》,澎湃思想市场;

6、程宇琦:《锐评<爱情神话>合集》;

7、王路:《<爱情神话>的神话》;

8、张骏祥:《中国新文学大系·序(1937—1949 第49集 电影 卷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此书内有《哀乐中年》剧本;

9、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楚、陈捷:《张爱玲编剧电影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11、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舒:《<编剧张爱玲>(二):中国太太万岁》,李舒个人公众号《山河小岁月》,2020-08-25;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宗城;编辑:走走;校对:陈荻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短评

在《爱情神话》当中,我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成熟爱情。近些年来,国内大银幕上的爱情片大多刻画的是青春故事,少有对成熟男女爱情的呈现。地域上,更多的影片则选择北方作为背景,但这部片子用吴侬软语的上海打底,弄堂巷尾,也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活质感。除此之外,影片中对于男女角色的新定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格外有趣的。当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脱离传统的刻板印象,他们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坐到《爱情神话》的观众席,一探究竟,这的确是今年年末的一出好戏。

6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没想到年底还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个不再年轻的女演员各有魅力,影片刻画的上海,让人心生向往,街边的咖啡馆,进口食品小店,穿着睡衣的邻居,狭窄的弄堂,非常细腻但又不刻意。台词金句频出,从头笑到尾,作为一名女性观众,有被理解和感动。

10分钟前
  • 瓣豆
  • 力荐

就是上海女人不知道皂基和氨基酸的洗面奶有点扯。

15分钟前
  • 周绍钦
  • 力荐

肉眼可见地有不少小缺憾,但本精神上海人还是狠狠爱了,全程咧嘴姨母笑谁懂?聒噪的阿姨,嘴碎的大叔,狭窄的弄堂,还有街边的梧桐树,这不就是我生活过的上海吗。这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包袱,导演没有包袱,一众演员也没有包袱,所以显得特别轻盈自在,以至于看完回过头再去想,这么举重若轻的女性视角,这么单纯呈现状态的爱情片,国产片实在是有点少见。调侃自己曾经的“争议点”,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男生;调侃两性关系,“十三点”、“野狐狸”藏匿在家长里短茶余饭后;甚至冒犯经典,索菲亚·罗兰是口中ONS的谈资,费费的《爱情神话》也是众人吃蝴蝶酥时的消遣,特别不摆架子,特别不高高在上,又特别触动人。即使经典让人完全看不懂,也能像一个开关,啪唧一下触动更多可能。正所谓,生活可不是神话,但爱情却处处有神话,喜欢。

16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上海,对于离婚和不婚的女性是天堂,对于想要结婚的女性是地狱。

20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好难得看到这么特别的爱情小品电影,老灵老嗲了。你说这是爱情吗?是,但似乎又不是,更多还是那种生活,爱情恰好是生活里的一环。每个演员都好对,选了上海以及包邮区的人,状态都好对。连黄明昊都是那种包邮区现在男生的调调,真的老舒服了。导演真的是把城市融入在电影里,城市和电影相辅相成,不是纯粹地在某个城市拍电影,而是在拍城市的呼吸。

23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中国大银幕上太稀缺的城市电影(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与城市融为一体),通过女性视角去展现属于成年人的两性情感关系,虽然是小人物、小情调,但蕴含着极大的生活能量。作为爱情轻喜剧商业片来看又比很多同类影片(无论中外)多了一丝灵动,这得益于导演的一些调度小心思为影片质感做了有效提升。今年小荧屏上有《爱很美味》,大银幕上有《爱情神话》,国产爱情喜剧影视作品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群成熟的中年人在上海说着abc,保持体面又复杂的生活状态,有着精致冷清又不饶人的上海味道。也不知道现在评论为什么刷过去,大体都是好评,疑惑于为啥自己看得云里雾里,我只觉这部电影讲了一堆废话,没什么内涵。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态度,可这部电影拍得太浅显,令人看完以后只觉乏味无聊。有时候玩艺术,一旦玩得看起来很高级、故弄玄虚,往往就是最令人反感的样子。一群小资中年人端着过来人的姿态,叉着手吹牛皮。

28分钟前
  • 千山远行客
  • 较差

李小姐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高跟的名牌鞋,格洛瑞亚的那一夜只能是需要收款的画作,蓓蓓的那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她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乌讲起他的那一夜,原来爱情可以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爱情终究属于神话,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高考的时候差三分上同济,后来毕业差点儿去纽大,然后就这样留在上海做个广告制片(好像是这个,我记不太清了),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路。” “那我改天约你去爬山啊” 这段对话真得让我疯狂心动💓

36分钟前
  • 人间在逃小魔仙
  • 力荐

讽刺隔壁翻拍电影,调侃导演北电毕业卖电子烟,让徐峥代表中国男导演向女人道歉,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十几年后再续《爱情呼叫转移》,却已经改造成彻底当下的——不仅让女性意识大抬头,更有意让男女处境互换。可能真是国产片离伍迪·艾伦最近的一次,台词写得几灵光,你来我往全是机锋和化解,沪语和取景则大方强调地域性。老克勒周野芒老师不拿个最佳男配角真说不过去了呀,那个推拉长镜全靠他的独白撑起,人物弧光拉满,亦真亦假点了片名的题。最后投影放费里尼,不迷影也不自我感动,电影看不懂,爱情也摸不透。美中不足是插曲有点满,长片首作用力稍猛,再自信点可以砍掉一半。

40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电影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打折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如果加只猫就更完美了。

45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对徐峥刮目相看(更多是导演的功劳),终于演了一部严肃的电影,每个人物都很立体。私房菜变大锅饭,野猫吃剩饭,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这给中年男人的耳光打得又响又灵。王小波有一本书叫《红拂夜奔》,电影里拆开来做了咖啡馆和杂货铺的名字。

50分钟前
  • 非相君
  • 推荐

看之前以为无非是个爱情类型片,结果处处都是反套路、反常规的小妙笔,有人说像海派伍迪·艾伦,能感觉到导演一定是个很会生活、脑子很灵的年轻姑娘(之前她就靠写文章红出圈过),就是传说中那种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接触过导演本人后,更会被她的可爱脱俗打动。这是一部纯沪语电影,上海浓度极高,把魔都的精致、文艺、烟火气、多元文化包容力,以及上海人的精明、世故、温软、飒爽拍得很生动,看完片很想马上飞去上海钻进小巷咖啡馆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小资却不拜金,文艺而不矫情,致敬大师但不装逼,有对消费主义热潮的反思精神,也有非常现代独立的女性视角,方方面面都很合我的口味。三位女演员都美丽动人,徐峥的形象耳目一新,宁理老师戏份不多但超有魅力!看这群人聊天,会让人觉得中年人的世界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国产片怕是会发展出小红书流派。

52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上次遇到这么疯狂切歌的导演还是郭敬明

57分钟前
  • 图图
  • 较差

红拂的临期商品;夜奔的小资咖啡——全程沪语、中西混血的正宗海派风情,出自一位非上海的女导演之手,嗲额!剧本也是老卵,金字金句接踵而至,不乏唯上海人才能听懂的本土笑料。外滩18号,两个大相径庭的女宁面面相觑,恭候这个自以为老懂女宁额上海囡宁多时——用轻松幽默、四两拨千斤的调性论述两性关系的争议主题,颇有看点。缺点是插曲多,有滴乌苏。市井上海人×明星意大利人,门到一股海派米道。周野芒的故事如电影般迷离梦幻、亦真亦假——人生如影、影如人生。侠气欢喜个则结尾,情敌变同盟的三两男男女女望着银幕,透出的光洒落在身上。阿拉则不知不觉融入了电影里,成为被观看的角色,字幕悄无声息上升,简单自然又耐人寻味。白辛苦不辛苦,费里尼额老多电影,吾啊看伐懂~紫亿到伐?最后《爱情神话》校对和翻译:一额是红拂;一额是夜奔

5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太喜欢了,私心给个五星,轻松愉悦的女性群像戏,但又完全不狗血不做作不尴尬,还是女导演会拍女性啊,三个女性都太有魅力了,而且完全不雌竞,男性怕是很难get这类电影吧,而且中年人之间那种直接甚至目的性明确套路满满的感情线不比小年轻的矫情造作无病呻吟好磕多了,中年人的感情也很可爱嘛,最近院线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了,推荐给小情侣,看完绝对不会吵架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momo
  • 力荐

看完只想说一句,灵啊,灵啊!

1小时前
  • 即兴放映
  • 推荐

王家卫的《繁花》肯定也不会有这么灵了!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