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再见,南国

HD中字

主演:高捷,林强,伊能静,徐贵樱,高明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9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2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3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4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5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6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3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4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5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6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7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8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19南国再见,南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南国再见,南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高哥(高捷)接到小麻花(伊能静)的电话,赶到夜市见到被揍得鼻青脸肿的扁头(林强),没动手而是找到刑警欲讨公道,却被反抓,明白自己的尴尬处境——原来“弃武从文”只会使自己更难堪。可是以前混黑社会的日子,想想得来的也只有失落。  因为不懂与时俱进,高哥显得很“可悲”,天早换成了另外的天,他却仍固守着原来的那朵云。30岁的他顾家、重情义、有思想,不想在打打杀杀中混日子,可是却无力改变环境,只能想办法适应环境,然而适应的结果,是事业与爱情的双失败。当他和小麻花、扁头在一起,能短暂放松身心,但是他们在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的一环,能做的,也只是尽量要笑声持久一些。电锯少女血肉之华宵夜江湖第2季驯龙记:飞越边界第六季执法先锋粤语版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发财联盟真·恋姬无双约会大作战剧场版 万由里裁决一刀倾城粤语谜城麻辣隔壁·贰末日迷踪:下一代新画皮医生的假日拉布雷亚第二季因为爱情有奇迹DVD风月场第二季疑惑2019山庄2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给桃子的信国语圣诞特攻队2023一个船夫的故事让我再爱你一次空中浩劫第五季网络杀机天蝎 第三季毛子佩闯宫英雄之战我在故宫六百年哈里根先生的电话七十二家房客第二部粤语远方小女孩危险关系1990黄色大门:寻找奉俊昊被尘封的短片My Boy再生缘1983粤语旺角的天空2之男燒衣永不瞑目双子杀手(普通话版)猫和老鼠:胡桃夹子的传奇

 长篇影评

 1 ) 边缘人奋斗纪实,有关《南国》二三事

初识侯孝贤是在杨德昌的早期作品《青梅竹马》中的那位踌躇且迷茫的男主角阿隆,《青梅竹马》在记录城里人,《南国》记录着小村落,都直白的记叙了小人物的生活,对人生的深刻忧虑。但是在侯孝贤的电影中,总是带着些许诗意,使人在迷茫中感觉曼妙。

再见南国,再见 (1996),是侯孝贤第13部导演作品,也是至今的创作中相对中间段的作品,1994年杨德昌拍了《独立时代》1996年拍了 《麻将》跟麻将类似的是,本片也是讲述着4个人的故事。

小高,一个很有责任感的黑道混混,30多岁仍然在社会边缘徘徊,仅是帮老大打点生意,除了身上的些许刺青,基本感觉不到,这个人也会是个黑道中人。
阿扁,小高的马仔,典型的新青年,奇装异服,言行浪荡,无所事事。
小麻花,阿扁的女朋友,舞厅歌女,行为怪诞。
阿英,小高的情人,基本跟小高不是一个社会阶层,自然注定了要产生的某种结局,离过婚,还有一个女儿。

故事的开始,小高带着阿扁和小麻花去一个小乡村,咋一看去,有点举家旅游的意味,但是,实际上是去帮大哥的赌场收钱,其中那个看赌场的马仔一段电话,反映出,时下边缘人的生活窘迫,和正在清点的大把大把的钞票有着极强的反差。
赌局中飞来的竹蜻蜓,是揭示小高本性的一个道具,那几句佯装发狠的话,显得实在没有什么狠气,连小孩子都不怕他,可想而知,世间本没有什么坏人,别人说的多了,就成了坏人。
吃饭间的交谈中,也大致透露出,钱,对于新一代人的影响,和对传统的巨大冲击。
诗意随后而来,阿扁蹲在房顶上,一辆缓缓的火车,两个老人搀扶着上了车,火车驶入隧道,驶向森林。

小麻花的,《夜上海》像梦一样,金光闪闪,伴随朦胧的镜头,是响起的雷光夏,小高在勾勒一个梦一样的想法,去上海开餐馆。
外地的投资随之落空,餐馆就更像一场梦。
雨夜行进的车灯,风雨过后,平静。
绿色的镜头下,又有诗意,又有憧憬。搬家时和一个满是纹身的搬运工聊的兴起,纹身,有时候就是一种颓废的艺术,拿自己做实验,说的很直白。

抡起炒锅的小高,更应该去当一个厨师,怎么看都觉得,比当混混靠谱。接下来的情节更是让人觉得,诡异非常。喜哥,想到去搞些猪来占大企业的便宜,这真的是有点像是靠山吃山的味道,可见黑道的同学,早已饿得饥不择食。然而公关事宜理所当然的交给小高去处理,这场拍的很有意思的是,用的是阿扁的第一视角来观察周遭的一切,昏昏晃晃。

“我怎么跟阿英求婚,搞了十几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我操!我怎么跟人家谈将来”一番酒后的真言,小高那些底层人为的挣扎更凸显。

长长的,蜿蜒的,林间小道,靡靡菲菲的乐曲,浪漫无序却有又着那默默的规则。
坐在铁轨边吃饭,嬉戏,对着狗说:没了,真的很自嘲。没了,确实都没了。
阿英的劝告对小高来说显的很苍白,离开了这里,就不在有小高了,就像鱼离开了水,就不再是鱼,他会离开吗?他能离开吗?
扁头被打,打他的是他的堂哥边骂边喊:叫你在台北当流氓,云云。就行为而言,所谓流氓,警察就已经很模糊了。
找枪,复仇,朋友,出卖,大哥,队长,政客,像是一个大火锅,统统煮沸其中。

直到最后,车冲入乡间的田地,景色又是何等浪漫,太阳正自缓缓升起,鸟叫虫鸣。阿扁从车里蹒跚走出,试着去唤醒几位同伴。

看完这部作品,直观的感觉是: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个体的生活状态来透视社会。
从小高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的可以找到我们自己,至少有理想,有盲从。
回想小高,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小武,都是以边缘人的身份在故事里,展现一些,在主流意识形态下,都有些嗤之以鼻的破事,确实是些破事,看罢觉得太过平淡无奇,平实乏味。
估计就是因为太简单,简单的就像一个细细的钢针,趁你看着看着走神时,轻轻刺入你的心,没有知觉,观毕只觉心里面隐隐的伤痛。

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跟“安宁”这两个字有什么瓜葛,包括吃饭,睡觉,就算是工作吧,基本没有在同一个地方发生过,流离。
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将来,没有,,,
难怪有人说:人生就是在享受挣扎!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插曲,大部分的歌曲是由本片的男二号,也就是林强,创作的。
就曲风而言绝对是鬼才级别,风格多样,且融合到位,震撼深刻。
此人在电影配乐上有一定的造诣,金马电影音乐方面也是多次获奖,还签约了摩登天空,近期与贾樟柯合作尤为密切,贾导多部作品的配乐出之他手。

                                                                                                          2010.1.21

转贴著名:

http://www.chinafilmcritics.com/read.php?2

 2 ) “难得这些年许多雨水”

像散文诗,段落与段落之间松散,故事进展如此缓慢以至于到了近结尾处才“生出事端”,但回头去看短句长句衔接的如此精妙幽微,生出况味。

几次“移动中”的转场,高哥的位置关系从中心到主导到副驾驶再到最后被羁押着驶出镜头,正如人生的一步步丧失——而车驶出道路正如人生彻底的偏航停摆。数次“先从看者的眼睛看再看看者”的镜头顺序(扁头看火车/瑛姐看高哥/餐馆侍者看游客)也昭示着最终被剥夺主体的结局。

人人看,人人被看,困在南国的溽热与忧愁中,他穿拖地的喇叭裤,她背透明的铃铛包,狗饿得吃葱,人闷得打人。上海的餐厅我势在必得,你却说你要去美国。想起火车梦的结尾——“那个时代过去了”,如此怅惘如此无梦不得摆脱的南国。

KTV那段《男人复仇》听歌词以为是陈奕迅《new order》看MV才发现是《忧伤的嫖客》,但“台”风太浓,让我在这种相似中看到更深刻的不同。

(以父亲昏倒为开始的)猪的一段又有趣又荒唐,非常喜欢。骑摩托上山的长镜头是如此打动我,以至于看到高哥的笑容还是忍不住哭了,那一瞬间的松口气说不定就能拯救灭顶人生——当然没有这么乐观,最后的最后是台南的黎明,抛锚的车,无回应的呼喊,没有答案的答案。

我的“南国”,也到了要说再见的时候了吗。

 3 ) 活着累啊,渐渐地心就死了。

小高和阿扁开摩托上山的镜头酷毙了。录小高酒醉后的伤心话:
“我对不起我爸.阿瑛一直叫我开餐厅,操他妈的,算命的说我他妈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我只是开餐厅,我他妈的那么累,我他妈的还要过五关斩六将,我只是开餐厅而已.”
活着累啊,渐渐地心就死了。建议对比参看朱天文的小说《炎夏之都》

 4 ) 先离开风柜,再离开南国

在这次台湾电影作业当中,我想通过侯孝贤早期转型作品《风柜来的人》和他后期风格成熟后,对于当时台湾社会观察后的发声之作《南国再见,南国》两部电影的并置分析,浅析一下侯孝贤的美学创作风格与情感意识表达。 先简单描述一下关于侯孝贤的创作阶段和主题类型划分以及阐述一下我为什么要用这两部影片去分析的原因。这一个月以来,我看了他十一部作品,我认为其创作阶段基本上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早期的商业阶段,这期间主要创作的是轻喜剧《风儿踢踏踩》、《在那河畔青草青》等,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侯孝贤“诞生”之作《风柜来的人》;第二阶段是对于“个人”(还有吴念真和朱天文)的映射表现并由此转移到对“父辈”台湾历史政治的思考,主要是乡村三部曲和生活三部曲;第三阶段是对他人的偷窥和将视角转向都市的迷茫,有《好男好女》、《南国再见,南国》和《千禧曼波》。而对于他的主题表达的不同,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关于个人情怀的涉世与乡愁,包括《南国再见,南国》、《风柜来的人》;第二类是属于侯孝贤父辈的遥远记忆与历史,包括《悲情城市》、《戏梦人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其为数不多的历史片《海上花》和《刺客聂隐娘》不属于他第二阶段的“历史”而属于第三阶段,对于边界和自身身份的探求,通过对世纪末的浮躁和迷茫的刻画,侯孝贤交出了《千禧曼波》、《最好的时光》拷问反思自己以及社会的作品。关于为什么要通过《风柜》和《南国》这两部作品呢?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内容同为侯导涉世之后对于家园的思考:是乡村也好,是城市也罢,甚至是“无家可归”,可以说在主题情感表达上二者有共同之处,但是在创作阶段却不同。从1983年的《风柜》开始,侯导将镜头对准了自己:旧镇乡村的成长经历,蓝天白云的天真无邪,但是从1995年的《好男好女》和1996《南国》之后,侯导开始以都市为背景,以一直他者的眼光审视。综上,二者兼有异同之处,而且在这异同的比较当中,我们似乎能够隐约的窥探到一个完整的侯孝贤。 讨论侯孝贤的美学风格似乎是老且旧的问题,从小津安二郎来,影响了贾樟柯、是枝裕和甚至是毕赣,还可以与法国新浪潮进行跨越时空的遥远比较。在孟洪峰的《侯孝贤风格论》中他的电影创作风格被总结成了“闷、愣、浑”。他的长镜头注重人文表达和情感寄托,看似很有距离感、像是具有理性冷峻客观的上帝视角,实际上这里面却蕴含着侯孝贤、朱天文、吴念真甚至摄影师陈厚坤对镜头“远处”的人、事、物、景最深沉的爱。《风柜》是他公认的转型作品,是侯孝贤的诞生之作,他说:“拍完风柜后,我对电影重新认识,我感受那是另一种语言。”在这部电影中,他的长镜头比《儿子的大玩偶》中的散文似的创作更加成熟,他开始有了距离感,这种距离的假象让观众看电影中的人情事物的时候,有了很强的参与感,希望能够像看其他电影一样,“感受捕捉”对话中角色的情绪波动和动作,好似这样能够让观众感触更深,实则不然。他的这部电影中,角色和对话都离观众很“远”,我们关注着四位青年从风柜来到高雄,经历爱情、事业、欺骗、未知,我们与他们保持着一个“安全距离”,我们能够看到的得更多,想的更多。演员在他的电影中似乎并不是主导情绪的那个,他们的任务不过是消融在环境当中。去讲述故事的时候,也许在注重天气和景色的侯导看来,也许演员的作用和天边的一朵压得低低的云的作用是一样的。 而在《南国》当中,侯导依旧使用长镜头,但流动感更强,与早期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当摄像机从“自己”身上离开之后,几个主创似乎变得更有责任感,他们在长镜头中加入更多元的内容,开始试着在移动的长镜头中讨论着扭曲的城市和迷茫的内心。洞察着在都市内的不安定的浮躁,甚至用镜头去反思自己:在好莱坞冲击下的台湾电影,自己该何去何从的迷茫境况进而映射到电影中的身份寻求。实际上,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变化,侯导的故事背景离开乡村的蓝天白云之后,来到了都市中“绿色墨镜”带来的迷幻和变色。但他们没有像《风柜》中那几人一样迷茫谨慎,也不像《恋恋风尘》那样被城市的规则无情地改变。而是以一种“他者”的眼光审视。他的风格更加纯熟,他用距离制造美感,用远处的未知和疏远去影响观众,用类似绘画中留白的技巧去构建属于他和他一代人的乡愁。 关于他的情感表达,在前文所述的美学风格中便可瞥见一二。一个风格鲜明的作者导演往往是美学形式服务于情感内容的,侯孝贤便是如此。他的主题表达中最成熟,最引人注目,最与美学创作风格相融的是“涉世与乡愁”。在《风柜》中,导演在这个陈旧却有活力的小镇风柜里“放置”了几个二十啷当岁的青年,他们正在成熟,正在无忧无虑的吸收来自乡村的养分、欢乐与安稳。之后从风柜走进高雄,他们不会坐公交,不敢进电影院,甚至对于城市的女人也对村子里的女人的方式也不同。他们正经历着地理和年龄上的双重变迁,“难以适应”成了影片后半段的主调。他们不能无忧无虑的放纵,只好学会谨慎,学会在行为上受到了压抑,虽然没有库布里克镜头下那种在鲜嫩多汁的橙子中安置冰冷机械的发条那样强制和摧残,但侯孝贤也表达出了这个充满喧嚣和欺诈的城市对人的异化。这四个人虽然迷茫,虽然对生活感到无助,虽然对成长中遇到的艰涩感到困惑,但是却没有堕落、沉沦。因为他们还有乡村还有精神家园,乡村此时成了他们的坚实的后盾。 如果《风柜来的人》中几人的 港湾和精神家园是有着少年记忆的风柜,那么《南国再见,南国》里那群无家可归的人呢?侯孝贤好像给出了一个不确定的答案:在电影中,南国这个意向的表现似乎传达出了一种对于乡村的动人凝视,却不像是《风柜》中那样有浪漫的乡愁,那样理所应当的寄托情感;城市更不是他们的理想归属。他们的家园是模糊的,他们的家园在时间意义上的“过去”。在电影中骑摩托车的那一段,我们很容易感受那种离开乡村,辗转于城市的迷茫和情绪失控。还有几处能够窥见到侯孝贤这些年一直在讨论的母题情节:高父与小高总是谈论起自己在上海的过往、小高自己利用在黑帮的就关系去谈生意以及回到乡村去做种猪生意。这些这些都在告诉观众这群孤独的人的身份:是流浪者,是农村人,是城市人,是黑帮更是家族餐厅的老板,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一直在转换的,这种在转换过程当中往往会进入困境,这是经验转换的不衔接。黑帮中的人脉并不能帮助他在餐厅生意上如鱼得水,当小弟扁头受到城市的上海也不能利用乡村的旧方式去处理。这种经验转换过程中的难以适从感似乎会让人联想到他十年前的《风柜》,可是侯孝贤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在《风柜》中他们有归属,《南国》是无根的。还有一处令我动容和感触:镜头模仿在开车过程中所带的绿色墨镜的长镜头,这一段像是梦幻般的漂浮像是幻觉一般,在车窗外迅速闪过的高架、广告牌和民居都发生了变形和倾斜,侯孝贤似乎在通过城市景观的扭曲来移情到都市和新时代的规则对人心的扭曲。 在这两部作品当中,我们好像能理解一点侯孝贤了,侯导从年轻到中年、从乡村到都市,从和谐安稳的到世纪末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浮躁社会。侯孝贤改变了许多吗?他在《南国》中对乡愁的寄托,只不过放在遥远的过去。

 5 ) 无

流氓,古惑仔,边缘人,社团分子,不良少年,很多种不同的称呼,大陆,香港,台湾。电影中出现的热带植物让我想到了阿飞正传中的南越雨林,潮湿的南方,闷热的南方,口音各异的南方,是长不大的孩子,热带总是缩短童年,却永远停在青春期的燥动里,张国荣用骄傲却哀伤的背影让我看见南方的雨林,高捷用机车开出了同样的雨林,颜色绿的那么深。路边饭店的招牌名字总是那么奇怪,和大陆的取名方式不一样,那是南国,那里的流氓穿特别花的衣服,纹日式的刺青,想着大陆的生意,那里的领导叫议员,爱骂干你娘。
吃饭,电影中多次出现吃饭的场景,很有意思,欧美电影里绝不会这么拍吃饭,几乎没有台词,只是吃饭,小津爱拍做家务,侯爱拍吃饭,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也常出现吃饭,我觉得吃的没有流氓这么香。
找钥匙,影片最后放了大哥和阿扁,黑夜里,只看见阿扁和大哥在一辆车里进进出出,最后一片漆黑的到田里发出手电筒的微光,他们在找车钥匙。大哥又一次说了一句什么时候了,还玩。三个人在漆黑的稻田里,找钥匙,好像之前的事早已忘了,可夜依然那么的黑,电筒的光显得那么微弱,他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开出马路的汽车,北野武的坏孩子的天空也用开出马路的汽车送走一个迷途少年,这里,也是这样,大哥挂了。人生容不下走离正轨的流氓,马路也容不下开离正道的汽车。
红色老款宝马,重复出现的道具。
火车,候心中的浪漫所在。

 6 ) 没有什么比生活更难

我们常说,一部电影好看,是因为它反映了现实。
一部文艺电影好看,是因为它放大了现实。
这么说来,电影便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演员要够自然,剧情要够合理,手法要够熟练。
我们常会发现,只要一部电影具备以上几点,一般都不会让人选择快进或停止,因为我们还不至于厌恶活生生的现实。
但是回到生活本身,又怎是自自然然就能轻易过关的。你可以在电影里演自己,但不能在生活里演别人,过五关斩六将,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哪怕真正地经历了,若要真明白恐怕还需要好几十年。


这些都是题外话罢了。






其实侯孝贤的电影是中国最自然的,我认为。

他的长镜头角度总是很另类,主要的人物总不在镜头主体位置,就像导演会安排一个男人跟人在镜头右后方打架,然后安排一个女人在镜头左前方发呆。主体陪体的颠倒错乱,现实与戏剧的随意交融,这么远那么近的长镜头表现艺术。
无可否认我对长镜头有着深深的热爱,说到底是可能是因为喜欢偷窥。我喜欢看一个人做一连串的动作,你做,我看,不紧不慢。印象最深刻的一组长镜头来自杨德昌电影《爱情万岁》里最后杨贵媚的哭泣,没有直接原因的哭泣,没有观众的哭泣,没有结果的哭泣。


选择看《南国再见,南国》,是因为我要离开南国了。
我以前从来不会认为我离得开它,我在这里有父母有爱人有朋友,我怎么舍得离开它。但原来我舍不得的不是南国,是在它之上的那些人。现在,那些人离开的离开,放下的放下,我才发现自己那么渴望外面的世界。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去流浪,后来我却一听见别人说去流浪就觉得不可思议,到现在我才有机会去看看这到底有多么不可思议。




没有什么比生活本身还难吧。
片中的高捷,厌恶了打打杀杀尔虞我诈但收获甚微的黑帮生活,打算到大陆去开餐厅做生意,想和冲动但善良的阿强,古怪又抑郁的小麻花,一起找寻自己的生存空间。但现实就是,在你还没本钱的时候你就要签下一百万的债款,开一家餐馆都会如战场般身心伤透。
“我不就是开一间餐馆嘛,我他妈的不就是开家餐厅嘛我为什么这么他妈的累啊我!”
高捷在哭诉出这一句话时,我差点流下眼泪。
我不就是想做自己嘛不就是想得到些什么吗我他妈的怎么活得那么累。

怎么会他妈的这么失望他妈的这么累。
我他妈怎么会要强颜欢笑。
怎么会怎么会怎么会。









再见吧南国,我希望是再也不见。


 短评

公路电影。铁路的几个镜头都跟“恋”一样,陈怀恩+李屏宾这种组合结果就是变化尺度大了,既有中远景固定机位,又有挤到人边上一直跟着的,还有了POV,在不动和动之间似乎在犹豫叙事还是非叙事。车头大雨那个长镜头怎么拍的啊不沾水啊?ps烟原来还能倒过来这样抽- -长姿势了(后来知道是跟特吕弗学的)。有种无力感,改变背后的无力

7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高捷实在是有型。侯导的电影越来越好看了,但总觉得比过去少点东西。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弃我去者,昨日南国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北地多烦忧。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絕對同意是侯導最好的, 開頭一段火車鏡頭經已震撼無比!是我大銀幕第一次看人這樣拍,不是以前沒類似的鏡頭, 但那些很為情節服務制造緊張的,這里是無拘無束的!! 全片都太多這樣的鏡頭! 最經典在三人行那段, 真正主角是寶島是土地是樹林是鉄路是狗是摩托車是南國, 她們全都是故事……

18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力荐

回不了的乡土,去不成的大都市,未来之KEY又被抛之暗夜荒野,一抹手电弱光的寻求,如微尘的摇曳游荡,飘忽,无定。而最终车子的抛锚失控,开着的车门也改变不了被遗弃的境地,进退,两难。情感失控一说在侯导这里永不成立,但这部确实意图稍稍明显一些。

21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每一个场景都高妙至极,或许某些层面上可以称之为一部当代版《海上花》。1. 对演员的调教能力令人瞠目结舌,不存在任何一个不生活化的表演细节,自然真实到令人发指,归根结底还是每个人身上自带的烟火气(颠勺儿大师高捷,撒娇撒痴伊能静…);2. 大师级的场面调度,前后景的安排出神入化,声音的使用进一步强调后景的重要性和全局的视觉民主化——最高妙的是不做引导,和盘托出,每一个画面无比丰盈;3. 从此上溯至《恋恋风尘》,人的苦闷和命运对人的嘲弄从未断绝,侯孝贤的成功处,在于他的编剧是一个知人晓命、懂得人情世故的文学家,而他自己也十分懂得怎样让自己的小世界退居次席,让更宽广的生活登上舞台。

2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永远也吃不完的饭,嚼不完的槟榔,抽不完的烟,没奔头的人生...

24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所谓文艺就是灰尘扑扑的真实

28分钟前
  • 苏格
  • 推荐

据说科波拉在电影节看了三次的片子,拍的一群混混的故事。侯導谈到:“我的创作焦点是存在的个体,一些边缘人,小人物。《南国再见,南国》里三个主人公,假使你妈妈看到的话,一定说这些人是人渣,每天不干好事,就在那边混……但有生命的本质。我的电影最后呈现的就是这个。至于苍凉不苍凉,苍凉是我的一个角度,因为我感觉人存在本身就是非常的不容易,这是我对生命的一个看法…但那不意味我的人生观是痛苦即人生。我感觉有人生味道的时刻是人困难的时候,这也是最有人生力量的时候。那绝对不是太平盛世,那会是很boring(无聊)的人生。在那个观念里面,因为人活着本来就不容易,这就是苍凉的意义,活在那一刻是那么不容易,在那一刻是有时间、空间,你是存在的,你是有能量的,在那儿对抗,我感觉这个东西才是活着的,才是过瘾的。”

29分钟前
  • 还行

混混和文化人的一个相似之处在于,他们以为自己摸清了社会的底细,其实只是踏进了暴力的深渊。所以他们是黑帮的同时,也是厨师,是舞女,是表哥的表弟;有职业有家庭,来自乡土,没于城市,是有盲点的目光和有死角的生存。

32分钟前
  • 57
  • 推荐

侯孝贤的公路片,仿佛漫溢着迷离的气息,一如剧中人的迷茫、挣扎与漂泊。除了侯导标志性的中远景长镜与画外调度外,片中的各种"车辆"段落都使人印象深刻,如开车的主观镜头、为[路边野餐]承袭的飙摩前跟镜头、令人想及[意外的春天]的洗车镜头,以及恍若[薄荷糖]的片头-火车倒行出隧道。(8.5/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不去混黑帮的演员不是好厨子,高捷演戏前就是圆山饭店的专业厨师,片子里还露了一手,故事也源自于他。粗野脏乱的原生态展示,在唱夜上海时有些只能困在那个破地方壮志未酬的感觉,为父亲也实现不了回大陆开餐厅的梦想鸣不平。但火车汽车摩托穿越丛林雨夜时搭配狂放音乐后的波澜壮阔又是那么的豪迈和生机勃勃,栓在一起毫无希望的人物过五关斩六将依然碰得一身伤跟狗共进午餐,更是找不到方向并陷入无尽的黑暗中毁灭一切。到城市后侯孝贤用了一些滤镜的实验更显前途虚无,而且就在身旁的摇曳长镜头,以为会离他们很近,其实效果反而放大了那种疏离感却越来越远。林象郎园清晰版。

3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我他妈开个餐厅,都要过五关斩六将。

40分钟前
  • 阿树
  • 推荐

后来采访林强问到《南国》,他用舒展的表情慢慢说“梦一场”。那个瞬间眼泪马上涌出来。

45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侯孝贤也可以拍这么时髦、这么躁动、这么无可奈何的后青春期的摇滚诗啊。摄影风格也不是《风柜来的人》那种长、固、远了,手持、第一人称、滤镜纷纷上阵。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同样都要面对生活无情的封锁和围剿。没有希望等在前方,只是刚刚从一个狼狈的处境里逃出来,又陷进另一个泥沼,电影也不由分说地结束了。好男好女们,未来在哪里呢?骑摩托的段落配上雷光夏的《小镇的海》,把我震得目瞪口呆,好像生命中拥有那片刻的恣意和自由就已足够。

49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KTV請議員喬事那段不能再台!

53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侯孝贤把摄影的复杂性全部塞进了每一个景别的配色打光人物站位中,而镜头运动本身却化繁为简【很惊艳的几个手持和俯瞰镜头】而镜头里的这一批真实自然的演员,如同台湾那一个年代火车汽车摩托车走过的绿色台北,红色乡村,山间雨林,音容笑貌都已模糊不清。

5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在技术上(镜头感、背景声)都非常牛逼,故事上差一点,有一股湿热感,这个感挺撑整个电影气息的。带着对小人物的刻画,表现出侯孝贤电影里独有的孤独感寂寞感,还有隐没的悲恸。

6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有理想,又盲从;有美貌,无场合;有气力,怕对手;要侠义,爱金钱;有青春,会没有。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