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至下1923

DVD

主演:哈罗德·劳埃德,米尔德丽德·戴维斯,比尔·斯特罗瑟,诺厄·扬,韦斯科特·克拉克,Roy Brooks,Mickey Daniels,Richard Daniels,Ray Erlenborn,William Gillespie,Helen Gilmore,Wallace Howe,杰姆斯-凯利,Gus Leonard,Sam Lufkin,玛丽·莫斯奎尼,弗雷德·C·纽迈尔,查尔斯·史蒂文森,Anna Townsend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其它年份:19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2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3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4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5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6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3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4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5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6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7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8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19安全至下1923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百层……泪花……

剧情简介:本片中,罗依德扮演一名百货公司的店员。该公司为了商业宣传,请了一位特技演员前来表演从楼下爬到大楼屋顶的绝技,不料那位特技演员途中与交通警员发生了纠纷而无法赶到。百货公司为了向围观的群众有所交代,只好由罗依德权充演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特技。


经典回眸: 希区柯克曾经说过,默片的问题在于画面中演员张开嘴说话却没有声音发出。言下之意,除了这一点技术缺失外,他看不出有声时代能给电影带来多少本质性的突破。我们姑且将其中的历史局限性放在一边不谈,如果返回头仔细重温默片时代喜剧经典,确实会发觉大师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声音的确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后辈电影从业者在创作上想象空间。前段时间疯看基顿有这种感受,最近再看此片依然如此。
  《最后安全》一开场便是本人最爱的那种“利用镜头的特定位置用创造相似性”喜剧手法。初始画面上是隔着铁窗的伤感作别的青年男女,远景中是一个绳套。这些东西与一个疑似神父的人物组合在一起,使你不马上想到“执行死刑”都很困难。可出人意料的是,镜头一转来到了铁窗另外一侧,原来是众人在火车站送站。那绳套不过是站务人员和火车司机间传递信号用的工具。这一完美段落的唯一瑕疵可能是,当时的火车站真有那么像绞刑绳套的工具吗?哈哈,无论如何,如此单纯通过镜头位置构建的奇思妙想,在话唠式的现代喜剧电影里几乎再也见不到了。
  男主角哈罗德·劳埃德坐火车离开是去城里找工作。他打算在事业有成后再接女友进城完婚。但事与愿违,劳埃德混的并不好。受自尊心驱使,他不想让爱人知道自己的窘迫境遇,所以偷偷典当了室友的点唱机买了一条不带链子的首饰给女友给寄去……
  接下来影片表现的其实都是在圆这个充满爱意的谎言的过程中,劳埃德是如何依靠自己机智去克服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首先,他们要对付的就是上面催租的房东太太。这俩人逃避妙计,除了要有不错的体格之外,还要衣帽架的挂钩也足够牢固。
  上班迟到要躲避巡视的经理视线,他装衣架子模特,学土行孙,无所不用其极。而首饰送了,没有链子的借口也找了。但是终归还是要补寄去。领了薪水的劳埃德却发现,面临着倾其所有去买那条$10.5的链子,还是着用打半价的$0.5的丰盛午餐去填补辘辘饥肠。最终还是一咬牙,还是为了爱饿一次。这段情节镜头语言处理非常巧妙。劳埃德每犹豫挣扎地递出一枚硬币,他想像中的午餐锯就淡出一样。算不算出现在电影里的最早的心理描写?哈哈。
  看过哈罗德·劳埃德的片子很少,很难全面的将其与另外两位同时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基顿作比较。不过仅从这部号称是其最经典的作品来看,劳埃德更像一个普通人,他所塑造的角色在形象上缺少类似于卓别林的小胡子流浪汉和基顿那“永远不变的石头的脸(不是黄色的)”的标志性特征。这也许就是后世较少将其与上面两位并列的原因之一。但本片中与人物相关喜剧情节却似乎更具有戏剧表现力。本人就非常喜欢下面这段情节。
  女友受到了他补寄链子的来信,欣喜不已。可老谋深算的母亲在一旁提醒到:这种多金的单身男人在城里是很危险的(当然,她指的危险是女人)。女儿马上会意并决定要进城给他一个惊喜。这时镜头插入字幕,“妈妈的直觉太对了,劳埃德正处在危险之中”。什么危险呢?镜头一转,画面焦头烂额的劳埃德,摄影机后撤画面展开。哇,真是好大一群女人正把他围了个严严实实。但却不是围堵钻石王老五的富家千金,而是争先恐后地抢购布料的大妈大婶……印象中,这种用画外评论式的插入字幕产生喜剧效果的案例还真的很少。
  女友到来后,劳埃德的掩饰身份的困难加大:他必须要装成商店经理才可蒙混过关。期间自然少不了一连串巧合、误会的喜剧手法运用。总体上看,这段情节没有前面段落时出色。
  欺骗只能是暂时的,困境总需要破局。方法就是:劳埃德让自己好友爬大楼为商店打广告,然后获得1000美元酬劳并与女友完婚。可好事多磨,朋友被曾经戏弄过警察的盯上。所以哈罗德不得不亲自出马!
  到底是不是他亲自出马?对此,艾伯特曾在他的影评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加以讨论。却似乎也没有一个明确结论。从镜头分析上怎么都像是劳埃德的亲力亲为,而从他死后某灵通人士的口中又传出是用了替身。但无论如何,结尾的这场高潮戏对本人的触动不是很大。一来,太多的特写镜头没法让人理解为哈罗德是在作亡命特技表演,另一方面,每层楼出现的各种险象环生的设计也显得多少有些刻意。唯一让人产生共鸣的是他抓住表针的那个镜头。都说成龙是中国的巴斯特·基顿,但最经典的《A计划》中成式特技的灵感,却是来自另一位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哈罗德·劳埃德。

 2 ) 一场爱的华丽的冒险

电影的故事第14篇

安全至下

Safty Last!(1923)

弗雷德·C·纽梅耶/山姆·泰勒

过去很长时间我大抵是轻视喜剧的,可能跟成长的环境缺乏幽默感,和青少年时期看了不少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结束后的烂喜剧所致。所以这样浅薄的经验给我印象是喜剧是“浅尝即止”的,在事物的表面打转,只有关于即刻的满足,无关更深刻的“超越性”。

对喜剧的误读,要在成长过程中透过北方语系里二王的语言乐趣,品尝到幽默的好处,且意识到制造欢笑并不简单后,才开始慢慢解除。再后来,在电影世界里看到那些伟大的喜剧作品,例如前文的卓别林,后面将提到的巴斯特·基顿,以及雅克·塔蒂等的作品后,才算彻底地对喜剧放下偏见(甚至看待周星驰的作品都有了更多的不同体会)。

但在这中间就漏过了哈罗德·劳埃德,很多电影史都称劳埃德是卓别林的学徒,我心想哪怕是最优秀的呢,脑海里闪过的是电视里后世那些拙劣的卓别林模仿者,这多少折损了我对他的印象。直到这次写作计划的展开,我才第一次看劳埃德的作品,真是看得太晚了,但也正是这些新鲜的发现,让我觉得这个写作计划是一次的电影的探险之旅,受益最大的,可能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但哈罗德确实是从以卓别林为模板开始自己的表演工作的,如同卓别林以模仿麦克斯·林戴起家。伟大的艺术家最终都需要从“路径依赖”中摆脱出来,找到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几乎是从平庸到伟大的最难以逾越的鸿沟。当劳埃德1912年第一次在爱迪生的影片中露面后,他要历经近十年,几百部的喜剧短片的摸爬滚打,一度心灰意冷萌生换职业的想法后,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标签风格:黑框眼镜,柔弱书生样,懦弱却拥有运动员般的精力和能量。劳埃德自己也解释过对卓别林外形的改写:“我将卓别林的装扮,巧妙地颠覆过来,卓别林都穿得太大,我的都太小”。

▲劳埃德花了很久才找到属于自己的外形标签

劳埃德就是以他所言的这身装扮开始自己的原创之旅的。卡曾斯在《电影的故事》里没有犹豫的把它推到“作者”的高度:劳埃德虽未在影片里挂名导演,但在实际的制作中却深具影响力,对演出或摄影的角度时常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套论述对中国影迷来说倒不会陌生,后来经常看到它被挪用到评价周星驰对它主演电影的影响。

《安全至下》讲了一个典型的有关美国梦的故事:咸鱼谋翻身,发财方能定乾坤。考虑到影片上映的1923年,美国总统沃伦·哈定在任内去世,自由派柯立芝接任,减赋税的同时“一带一路”的指领美国人:最要紧的事就是做买卖。此后的技术狂潮先是让美国人目睹林德伯格驾驶飞机横跨大西洋,然后福特汽车走进千万家。宽松的金融信贷,信用卡、无处不在的广告都在催促美国人花掉手中的钞票。近一百年后,互联网狂潮,让中国梦看起来也有些像美国梦的当下,这个故事背景使人加倍熟悉,请别忘了狂飙的美国梦同样也是伴随某种保守的禁令:禁酒,我们对禁令当然更不陌生,禁娱禁低俗也禁文身。

▲福特T型车的问世推动汽车进入寻常人家

“节外生枝”的讲述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实际上是想讲电影的故事是也是普世的。卓别林扮演的夏洛尔的淘金,劳埃德饰演的罗克从乡下到城市打拼的故事,事实上是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以来,人类加速趋同的,一种共同的命运。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安全至下》就是一部有关生活,生存的喜剧。

故事讲述劳埃德饰演的青年告别未婚妻,从乡下到城市谋生,期望能打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但光明未可知,沿途是荆棘。为保住自己百货公司店员的工作,劳埃德全力狂奔,筋疲力竭。他积攒微博的收入为女友买礼物,女友一家却误以为他在城市已经混的风生水起。牛皮即将吹破,劳埃德想力挽狂澜,提出请朋友来做爬楼的特技表演为公司做商业宣传赚取成家的钱,但阴差阳错的,朋友无法亲自上阵,劳埃德被迫赶鸭子上架,在女友和众人的注视下,完成“安全至下”的爬楼表演。

故事本身就是一出辛酸的底层奋斗史。伟大的喜剧,总是在欢笑中也让你感到困境中的张力。要在欢乐的松弛和困境中的角力间取得幽微的平衡,是所有喜剧大师的“责任”。《安全至下》里劳埃德尝试着做到这样的平衡。

当你看完电影,要是还记得电影的开场,你会感到这真是一个绝妙的开篇啊。它利用剪辑与摄影机的运动带来的景别的变化,捉弄了一把观众。一开场圆形镜头中铁栏构筑了一个像极监狱似的场景,随后圆形遮罩淡去,摄影机后拉,主人公头边悬挂一根挽圈的绳索,身旁站着穿制服的男人,和一名像牧师装扮的男子,“牢房”外站着神色黯然的亲友。我们以为这将是一场行刑戏时,摄影机被搬到栅栏的另一面,我们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牢房,而是是火车站内,而那根绳索不过是月台传达信息的工具。这真是一个电影化的开场,属于场面调度的魔法时刻,带着某种善意的欺骗的玩笑时刻。

▲电影开篇的欺骗性

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场面调度,将“劳埃德影像”和“卓别林影像”区隔开来。我们当然知道卓别林是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芭蕾舞者”,他生动的姿态几乎是超越电影的,这也是为何他在电视中、舞台上的模仿者层出不穷。而劳埃德当然也有肢体表演,他那笨拙的、生涩的却有些运动健儿般冲锋的表演当然也很“好看”,但劳埃德在充分利用摄影机属性做“障眼法”的方面,无疑走得更远。同时代的作者当中,在喜剧电影制作技术上的实验与精进,他可能只落后于巴斯特·基顿。

影片最后20分钟的高潮戏真是影史经典啊,我们目光跟随劳埃德攀爬大楼的外墙,一层层的关卡:枪弹、罗网、狗、老鼠、桌板,日常的或非日常的事物都一一出现成为我们情绪的阻隔。这也在一个最日常的物品到达荧幕的中心时到达了最高潮—时钟。他紧抓住时钟指针避免跌落身亡已经成为无声电影时代最经典的场景之一。劳埃德在宣传中坚称自己亲力亲为,在危险中完成了伟大的冒险可能也成功的欺骗到了《电影的故事》作者卡曾斯,和那个被称为“最伟大的影评人”的罗杰·伊伯特。他们都以为劳埃德是在有限的保护措施下,搭建临时脚手架的保护下完成这一切的。但从近年流传出的信息看,劳埃德估计还是使用了替身、借位等多种手段才完成这个伟大的时刻的。

▲影史经典时刻

这个经典的电影时刻,也被后世很多电影模仿与致敬。就我目光所及,能浮现出的就有四部:功夫迷津津乐道的成龙的《A计划》里有相似的桥段;另一位中国影迷同样很熟悉的动作巨星史泰龙主演的《弹指威龙》用了电影海报做致敬;科幻名作《回到未来》里布朗博士也有悬挂在指针的场景;马丁·斯科塞斯的《雨果》(我们之前提到过他也致敬了梅里爱)里通过直接播放《安全至下》的这个段落,以及随后主角同样被困于大钟上的情节来完成双倍致敬。

▲四部致敬《安全至下》的电影

还有劳埃德基于自己的眩晕症而设计的,撞线前的最后的桥段也堪称伟大。经历千难万险的他终于爬到屋顶后头脑袋却碰到风向仪,被撞得头晕眼花的他在旋转摇晃中从屋顶掉落,旗杆上的绳索(想想电影开篇的绳索)不但不是索命绳,在这里反而成为救命的稻草。这根绳子缠住劳埃德的脚载着他,并以他的对手即“囚禁”并使他蒙羞的城市的建筑物为背景,划出一道惊险而美丽的弧线,将他送入未婚妻的怀抱。这是一个伟大的、诗意的happy ending。《电影的故事》说连同这个不可思议的表演过程,以及劳埃德作品整体,深深的影响了1920年后期的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

▲迷人的快乐结局

是的,结局不是情人的眼泪,而是情人的怀抱。他为情人爬楼,冒险,爱你就顾不上“安全第一”,而将“安全至下”,这是电影的爱的华丽的冒险。电影外,劳埃德也和女主角米尔德丽德·戴维斯喜结连理。他也借助《安全至下》的巨大成功,在20年代无论是作品的产出数量和商业票房上都胜过了卓别林。

而这个单元的选片将迎来喜剧三连拍,下一篇我们将会来去到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的喜剧世界。你可能要坐稳,他在喜剧电影中的锐意进取,展现的不可思议的魔法将会让你在笑声中惊叹连连。

第3节电影风格的世界扩张(1918-1928)

1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20),罗伯特·维内

2北方的纳努克 Nanook of the North(1922),罗伯特·弗拉哈迪

3寻子遇仙记The Kid(1921),查理·卓别林

4安全至下Safety Last!(1923),弗雷德·C·纽梅耶/山姆·泰勒

5福尔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巴斯特·基顿

6铁路的白蔷薇La roue(1923),阿贝尔·冈斯

7贪婪Greed(1924),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

8战舰波将金号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谢尔盖·爱森斯坦

9大都会Metropolis(1927),弗里茨·朗

10日出Sunrise(1927),F·W·茂瑙

11群众The Crowd(1928),金·维多

12圣女贞德蒙难记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卡尔·德莱叶

13兵工厂Арсенал(1929),亚历山大·杜辅仁科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dong-movie

 3 ) 一个小人物的“奋斗简史”

           Harold Lloyd在这部电影中扮演一个可怜兮兮的公司小职员。善于且勤于以自己过人的“小聪明”来解决人生中面临的所有难题。
   在我看来,影片其实可以被分为四段,几乎可以说,段段都是经典!(除了第一段,男主角为了避免上班迟到,不得不“马路狂奔”。虽也能被称之为精彩,但却不免俗套)。
   第二段:男主角在属于自己的职场(面料商场)内,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麻烦顾客与上司与老板对他的吹毛求疵。虽然只有数十分钟,却有三场让人印象深刻的戏码:
   男主角为了应付两个为了争抢一块紧俏面料几乎要大打出手的顾客,适时剪断了这块面料,让他们“各取所需”。(油滑之至!)
   为了让一位年老体弱的老太买到一块布料,男主角不惜声东击西,欺骗其他顾客(此人本性纯良啊!)。
   领班对男主角的工作状态极为不满,把他暂时调离“工作岗位”。男主角对跑来接班的同事勾肩搭背,握手寒暄,极尽关心,慰问之能事,(看到此处,直让人心生无限感慨,真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知何必曾相识?)此人甫一接手,即刻被蜂拥而上的顾客所包围与蹂躏。
   其三:男主角的女友进城了!(此处指的是“国际大都市”纽约)男主角的“谎言”立刻就要被拆穿!要知道,许多男人在女友面前都撒过这样的谎,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如何如何了得,只是男主角的谎吹得太大了一点(妄称自己是商场经理)。
    Harold Lloyd之后的表现简直就是默片表演的经典范本!他近乎完美的运用了身体上的所有外部器官(此时此刻观察Harold Lloyd的面部表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简直就是一个普通电影观众所能得到的最极致享受!)。闪转腾挪,几进几出总经理办公室,居然最后还能全身而退!还得到了女友的“结婚”承诺!
     其四:也是影片中最精彩的段落,男主角为了搞到足够的财富和女友结婚,不惜以身犯险,攀爬摩天大楼!此处的戏份,实在是惊险到了极致!
   在此不想讨论“爬楼”的究竟是不是Harold Lloyd自己(本人缺乏有关历史资料,不敢妄下断言)。在此,我只想说,男主角的这种惊人壮举,就像是对“落魄骑士”唐吉坷德冲击“大风车”的一种另类解读,但不同于我们读“唐吉坷德”时所感受到的感慨与悲怆,你此时此刻虽然可能为男主角担心到手心出汗,肾上腺素爆棚!但却总是觉得男主角会得到最后的成功与胜利!
  因为,他是 Harold Lloyd!一个永远乐观的小人物!

 4 ) 简单解答下爬楼那段是如何拍的

首先远景就是Bill Strother(片中躲警察的那个)替身的。


大钟只是个道具,高楼的攀爬完全是靠借位完成的。



另外相信大部分人在看完时都没发现Harold Lloyd的手有问题。在1919年8月为罗奇工作室制作宣传影片时,道具中误用了真的炸弹,导致他失去了右手拇指和食指。所以他在以后的电影演出中,戴了一只特殊的假肢手套来掩饰。

注意点看可以发现他的右手拇指没动过。


本片给成龙的灵感就是《A计划》中真的从钟塔上摔下来3次。
而根据国外网友的说法,最早出现这种爬高楼情节的电影应该是Roscoe Arbuckle 1920年的《The Life of the Party》。

 5 ) 《最后安全》喜剧中的悲剧核心

一个男人为了博得女人欢心,不惜欺骗、捏造假象,虽然从戏剧冲突角度确实足够让观众捧腹,但其本质是非常悲剧的——即一种隐含的拜金趋向和功利至上安全至下的社会

影片中还有不少细节也暗含着资本家的唯利是图,印象最深的是当哈罗德爬到第五层左右的时候,一条狗冲了过来哈罗德,而富人冲出来,说“狗冲下去摔死了怎么办?”而不是关心人会不会掉下去摔死。视无产阶级如草芥,人不如狗。哈罗德只能苦笑一下。

当然影片最大的冲突,小伙子在爱情的作用冲击,情急之下想出了爬楼的念头。而爬楼出自一个商业噱头——以高危自杀性的猎奇演出吸引观众。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人民的意识形态要以流血冲突来获得刺激感以冲淡平凡生活的空虚,和奴隶制时的血腥竞技场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这很可能暗示着作者从喜剧中暗讽社会的倒退。

 6 ) 安全至下

第一次看劳埃德的电影,然后在看的时候,看到有人说,他之前因为拍另一部作品,炸伤了右手,但他为了不让观众看出来,所以戴了义肢,但是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都没有发现,突然觉得他们为了电影,为了自己的目标,作出了太大的牺牲。

和女友分开,去努力挣钱,好功成名就。但是事实上却并不像他在给女友的信里写到的那样。给女友送去了宝贵的项链吊坠,没有项链,却在信里写到是因为认为项链搭配的不太好,拿去修了。突然觉得这男的好会忽悠啊。

然后在这边工作,也是状况百出,莫名其妙的被一辆送货车送到了百里之外,等到了又急急忙忙往回赶,怕被辞退。但是回去的路上,火车已经挤满了人,私家车里又被开了罚单,不得已突然看见有辆救护车,假装自己受伤了,于是他们飞快的返回,一路上还到处偷瞄看到了哪里,等到快到的时候让他们停下,莫名的吓了其他人一大跳。

回来了到售货铺,先是为了不让主管发现,偷偷改了大厅里的挂钟的时间,又躲在一个柜子后面想要悄悄的溜走,没想到却刚好碰到了正在巡场的主管。给顾客拿布料,准备裁剪,却又不小心剪到了主管的衣服。后来还碰到一位顾客,几乎看完了店里货架上的所有布料,却回过头来说还是喜欢第一次看的那个布料,并且也只要一点点。看的人真的挺火大的。😂😂

等他出来之后,遇到了他的一个同乡警察,警察在一旁打电话,他却和他朋友吹牛说能够对警察为所欲为却安然无恙的离开,让他使绊子。没想到这个时候他的朋友警察已经离开,换成了别人,而他却毫不知情,导致最后那个警察和他朋友势不两立,还爬上了那个高大的楼上面。

后来,他终于花了大价钱买下了那条项链,寄回去送给了女友,而此时因为受他人影响,女友决定来看他,等到她到这里的时候又发生了各种荒唐而幽默的事情。

不管是最开始假扮主管又还是后来的经理,总是假扮没有和女友说实话,直到最后囊中羞涩,看到总经理在和他人讨论方案,被他偷听到,为了那1000块钱,决定和他的好朋友开始大计划,在总经理面前许下承诺,要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但是没想到出现了意外,当初他们戏弄的那个警察出现了,一直追着他的好朋友,导致最后爬上那高楼,不得不他自己上。直到最后,不断出现各种惊险的意外和刺激。好在最后,一切都有惊无险。

他的女友是真的爱他呀!

在整个电影里,也确实发现了男主的右手得不上力,有点难受。

 短评

装上司那一段 眼泪都笑出来了😂😂😂

7分钟前
  • Country Mile
  • 力荐

劳埃德跟卓别林、基顿还是有点差距。

11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看了影评轨(信息量真尼玛不是一般的大),才知道攀爬部分很多都是HL真实去爬的,而且很多楼层都是真的站在那么高的地方拍的,很多高难度动作都是真实在楼边缘做出来的,这真是太让人震惊了!!!太疯狂了!无愧于被称为经典~HL用精益求精向后人证明了,什么是搞笑,而什么才是幽默!

12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力荐

哈罗德·劳埃德代表作,一部伟大的默片喜剧。1.从头笑到尾,笑果横扫基顿,险胜卓别林。2.爬楼戏紧张刺激,悬吊于分针上的眼镜男是默片标志性镜头。3.大量借位镜头,如片头铁窗绳套=火车送别,及登高特技。4.小人物乐观追梦历程,正能量满满。5.光头"镜子"与消失午餐叠印。6.挂衣钩,边沿跳舞。(9.5/10)

1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相当了得的广告宣传,如果不违反某某行政法规,很多大型企业和商场或是房地产都可以善加利用,估计如今都会被取缔。2.两条线索,登高与追逐,紧张、惊悚和各种小俏皮,一过程都是惊险十足。3.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爱情的力量真伟大,一切都是为了爱,生命什么的都是浮云...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作为一个喜剧明星,劳埃德生得太帅了,因此要付出比卓别林和基顿更多的努力,尽管如此,影片深度还远不及后者,但是片中的喜剧元素已经很成熟了,有些梗远比现在的喜剧桥段要有趣

22分钟前
  • 罗夏
  • 力荐

默片时代的经典喜剧都这么绝妙,后半部分的爬楼实在太厉害。这片同时还无意中记录下了早已逝去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纽约街景,成了一份珍贵的时间胶囊。 8.2分★★★★

25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I'll be right back~~~Soon as I ditch the cop.

30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SIFF#重看,4.5;即使已知最后结局,一层一层不同的惊险仍让人手心出汗,这个最终的冒险举动之前已铺设到位,剧本和人设非常完美;强调夸张肢体语言和细微表情,默片表现喜剧是多么合适啊,本片叙事之丰富、桥段之巧心思,实乃先锋。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伟大的喜剧。90余年后的今天,电影院的观众依旧被笑料逗得前仰后合,也被爬楼的惊险紧张吓得连连惊呼。哈罗德劳埃德融合了巴斯特基顿矫捷的身手与卓别林对爱情的执着。爬楼的错位拍摄让无数后人模仿致敬,扮老板桥段的巧妙构思让人叫绝,了不起!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全盘交响乐的画内音效和剧情配乐十分出色,而片里除了最广为人知的爬楼大戏外,其实还有不少有趣的桥段,例如绞刑误导和经理圆谎……不过,最让我折服的倒是劳埃德的敬业表演——在1920年短片《阴魂不散》的拍摄中,劳埃德的右手被道具炸弹炸断,从此他都得装上义肢才能参与工作,尽管如此,他的演技也还是达到了观众若不仔细辨识便都难以察觉右手义肢的程度,因为他也唯恐观众发觉他卖命表演背后的危险而让观众分出不必要的神。这部1923年的作品,正是他在戴着义肢的情况下拍成的!

41分钟前
  • 子非材
  • 推荐

最忠诚的有声主义战士也会在Harold Lloyd的表演前动摇堕落。

44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是男人就上一百层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电影史·默片】上课观看。被爬楼抓绳那一段吓死了...

5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基顿始终在电影中不畏艰难险阻、义无反顾、信念坚定地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劳埃德则更倾向于通过各种鬼机灵、小聪明与小把戏来蒙混过关弄假成真,这就是泡妞儿境界的巨大差距。

53分钟前
  • 喷子
  • 推荐

曾经看过关于一个黑白默片如何拍摄爬高楼“特效”的长动图?然后上个月偶然看到此片的海报,知道刚好是那部电影就纳入观影片单。—— 遥想,在1923年的时期,片中爬楼的段落,想必会让不少观众看得胆战心惊吧?——《安全至下》在故事、情节、表演等方面相当无厘头、荒诞、夸张,如果以我看现代彩色有声电影的眼光去分析的话,那这片子会让我觉得好多细节太假、设计痕迹太重。

5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大概是最早的“圆谎”类电影了吧,遍布牛叉的创意,后来多少喜剧电影的包袱来源于这里啊。小人物引人发笑又惹人共鸣,制造麻烦,解决麻烦,HaroldLloyd说:喜剧就是征服障碍的过程。哈哈,那段巨牛无比的爬楼不知道是怎么拍的啊,好玩命啊~

60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真是一部早期默片“不够电影化”的大全,与之相比基顿和卓别林显得多么才华横溢又有创造力。

1小时前
  • 撕撕撕
  • 还行

看的是Live Event,劳埃德孙女提供的胶片,因为是默片就请来了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好莱坞黄金年代的配乐,连火车声、警笛甚至塑料袋的爆破都模拟得惟妙惟肖。高潮迭起的为爱爬大楼故事,劳埃德自带满格喜剧效果,完美视听体验,赞!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史上最值得拥有的主角光环。想变成一个活在1923年的人,坐在电影院体验一部这样的电影。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