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爱河

HD

主演:奥野匡,高梨临,加濑亮,绪方义博,森礼子,洼田金子,中西良太,铃木美保子,岸博之,大堀幸一,辰巳智秋,春日井静奈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如沐爱河 剧照 NO.1如沐爱河 剧照 NO.2如沐爱河 剧照 NO.3如沐爱河 剧照 NO.4如沐爱河 剧照 NO.5如沐爱河 剧照 NO.6如沐爱河 剧照 NO.13如沐爱河 剧照 NO.14如沐爱河 剧照 NO.15如沐爱河 剧照 NO.16如沐爱河 剧照 NO.17如沐爱河 剧照 NO.18如沐爱河 剧照 NO.19如沐爱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如沐爱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会,日本东京。灯影暧昧的酒吧内,人们窃声交谈,笑语欢歌。酒吧一隅,穿着打扮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明子(高梨临 饰)面带焦虑。她是一名女大学生,为了学费而在声色场所出卖笑靥。此时此刻她正与多疑的男友(加濑亮 饰)在电话里纠缠。是日祖母突然来访,但明子犹豫不决是否该去车站看看老人。本就心情烦躁,加上店长(点点 饰)的工作安排更让她情绪失控。夜幕降临,失意的明子最终来至客人的住地。那是一位84岁的退休大学教授(奥野匡 饰),也许因为明子与亡妻容貌相似才让老人将女孩召唤至此。疲惫的女孩无暇享受老教授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简单交谈后便沉沉睡去,一夜无话。  次日,教授驱车送女孩回校,心与心的交流仿佛仍未停止……完美犯罪:狄列夫·罗威德遇刺案第一季四天王2棒球英豪嘻哈帝国第四季钟声第十个人1988卢尔德美少女战士Crystal第一季思美人[DVD版]漂流者美版爱情与阴谋的较量夜花火甜蜜蜜本皇应召而来武当2003天梦马男波杰克第四季我是牧本傲慢与偏见第一季嗨!道奇第三季兰闺惊变特搜9第五季爱在深渊里新:娇妻归来说谎的山歌尼罗河上的惨案 2022汤姆·帕帕:非凡之日亢奋 特别篇Mars-零之革命-入侵阿富汗熊逃末路影匿人生过年好我家王爷是异性王天虎突击队同命小鸳鸯机械师2:复活英语地狱边缘连锁械劫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2016电影版追踪猴子:奇妙的动物家族可能的任务

 长篇影评

 1 ) 『如沐爱河。』

迷离的夜晚,女孩,红唇。就是这样一张海报吸引了我,看完电影再去看导演才发现是阿巴斯的作品,完全在我意料之外但细想整个电影的铺陈又确实在意料之中。这部《如沐爱河》由法国投资,伊朗人阿巴斯是导演,全班底日本演员。
对于阿巴斯的印象:《生生长流》《何处是我朋友家》《樱桃的滋味》《白气球》…他善于从平凡的事件中揭示人类最深的情感。他的电影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简约的语言与深刻的观念并存。之前说意料之外是因为这个题材不是以往那种“乡土”气息浓厚的电影(抱歉我只看过阿巴斯早期经典作品),而说意料之中则是因为阿巴斯沉静的镜头把人深深代入人物情感与尴尬境地。
电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玻璃碎了的声响中开始上字幕,给人无限的遐想。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发生在24小时之内的故事,依靠援交赚钱在外地学习读书的少女,脾气暴躁小心眼爱吃醋的修车工男友,还有一位退休大学教授。三个主人公的交集就在人物的行为和角色假设上展开…代入感的角色,亦真亦幻。教授因为思念亡妻而选择了女孩子的服务;女孩在计程车上兜了一圈又一圈,只为了看看祖母,而她却不敢亲自去迎接她;男友对于朋友的爆料非常恼火,他很爱女孩却很自卑。从一开始的攀谈,女孩就说自己像教授的妻子,而教授看着熟睡的女孩,也不禁泛起长辈对孩子的爱。翌日,教授被男友误认为是女孩的祖父,教授不可置否,将错就错。直到事情败露,女孩被打,教授带她回家却被男友追打到楼下。剑拔弩张,一厢是女孩抱着头瑟瑟发抖,一厢是男友粗暴的拍门。教授在屋子里乱了阵脚,直到突然一声巨响,玻璃被砸碎,电影也就此结束。
后来发生了什么。男友冲上楼对二人大打出手?女孩拼死求饶?教授的尴尬解释会起作用么?整部电影的矛盾归根结底是源自于现代人生活的空虚和寂寞,女孩要生活学习需要做援交来贴补,以至于疏远了家人,男友知道女孩做了这样的事情怕她背叛离开自己,教授则一直独居,老伴去世了,子女也未曾多关心他。每个人都在光怪陆离的世间艰难的向前走,有的岔路口可以让一些人狭路相逢,有的岔路口则让一些人分道扬镳。
如沐爱河这电影名其实也挺粉刺,明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明明只是人情冷暖中的一丝丝尚有的人情味,谈不上那么深的感情。无论故事背景放在哪儿,其实骨子里是一样的。

 2 ) 谁教会了我们撒谎?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喜欢把电影当作艺术来看,希望电影能够像诗一样。诚然,他总会给我们带来具有诗歌意味的电影,但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是一名用镜头来描述人生,社会,世界,以及人的一位观察者。上一次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利用车窗这一道具的时候是在《樱桃的滋味》中,一心寻死的中年人,在枯焦而又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面,寻找能够掩埋他自杀后的尸体的人。吉普车在飞扬灰尘中一圈一圈地兜转在山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都在伊朗社会中扮演了相应的角色。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窥视这个受尽创伤的国家。

  《如沐爱河》的故事虽不像《樱桃》中涉及了死亡和救赎那般沉重的话题,但却让人更感到荒凉。同时,导演再次将车窗这一道具运用的淋漓尽致,来展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的生命被挤压改变的状态。这次,著名的伊朗诗人导演想要我们看的城市是东京。女大学生明子(高梨临饰)坐在去“客人”家里的出租车上,听着外婆给她的电话留言。从留言我们可以得知,外婆从叔叔那里打听到她的电话号码,似乎是听说了她和友人都在做援助交际,特意赶到东京来看她。外婆留了5通电话留言,希望能和她一起吃午饭。最后外婆也没能等到明子,自己在车站边的拉面馆吃了拉面。明子一条接一条地听着外婆的电话留言,窗外是东京的夜,繁华,喧嚣,哭了。东京的夜在这里失掉了神秘感。因为这次在镜头中,它离我们太近。而它倒映在车窗上的影子,又是那么扭曲。明子在唇上涂抹上大红色的唇膏,趴在后排座位上睡着了。

    女孩明子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无力感。这种被剥夺和束缚的地位不仅仅来自于影片给予她的这个特殊职业,还源于这角色在影片中的动作。明子出现在镜头中的时间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坐在车里的。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以静态的样子出现。在老教授家里,她坐在沙发上;进到卧室后,她坐在床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包括在出租车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她都在车的后排座位睡觉。毫无疑问,这是个十分疲惫且不开心的角色。不仅如此,她亦被剥削掉主动权和决定权。白天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老教授的车上。男朋友来找碴,她无力解决面对。逃到学校去考试。然后又听老教授的建议去了书店。之后谎言被戳破,老教授开车去街角接她,她背对着镜头,人还是坐着的。老教授去买药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楼梯门口的台阶上。影片中有显示老教授接工作电话的镜头,有下楼去便利店买东西的镜头,动作按照他的年纪来讲,算是十分迅速了;男朋友有较多肢体动作,也有在汽修行工作的镜头;只有明子,从影片开头在酒吧接听电话的时候,就一直处在一种凝滞的状态。没有一个符合她正常身份年龄,行走在东京街头的动作出现。如果有那样的镜头,她应该是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样子。在《如沐爱河》中,明子因为一些原因,是个彻底失掉主动性和生活动感的角色。



  我还没去过日本,但是经常听人说起日本。说那是一个有生之年值得去很多次的地方。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中,东京看起来不过就是另一个人类在此挣扎生活的城市。大家找寻自己不得,找寻爱不得,只学得了在社会中撒谎。这令人神往的国际都市,化身为一个单纯地使人与人产生关系的地方。 而在这里,女人和爱情,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的。

  如果说这故事没头没尾,这评价实在算不上苛刻。我们不知道明子所演的女大学生究竟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有人评论说她援助交际的原因是为了付学费,我们也许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从对话中,唯一能确切得知的就是她初到东京之时,就开始援助交际了。而对于另外一个主要角色,退了休的知名社会学教授,从他的邻居“窗口阿婆”那里可以得知教授有个女儿和外孙女。但似乎是发生过什么,教授和女儿之间没有往来。这些碎片透露出的人物讯息,似乎就是导演想要描述的东京。东京的夜景,远看原本是超越人世间一切的繁华。但当明子从车窗里面看出去,这夜却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孤独。东京的夜,又是如此寂寞。教授在他临街的公寓二楼,满室的书中间,摆着各式照片。有亡妻的,有外孙女的。女孩来了后进到他卧室,他只是一直叫女孩去客厅里坐。说给她煮了家乡口味的汤,配料是樱花虾。东京的白天,有个年轻男人,他是明子的男朋友。他充满着力量和莽撞,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觉得只有进入到社会中才能了解社会,在学校里是学不来“社会学”的。在日语中,只有开始工作的人才被称之为“社会人”。故事里面出现了几次“社会”这个字眼;老爷爷是有名望的社会学教授,明子所学专业是社会学,男孩子是地道的“社会人”。东京的日,是整齐的街道和更多的谎言,美丽干净的城市也终在阿巴斯的视角中失去了魅力。作为社会人,便要不停地在寂寞的夜和平静的日中穿梭,直到我们习得它的规则。

  明子必须要学会的规则是社会的双面性。在白天,明子是一名大学生。在晚上,她做援助交际。但可笑的是明子根本不会撒谎。在故事的刚开头,安静的酒吧中,聚集了过夜生活的男人女人们。女人们都长相颇好,妆容精致又浓重。明子在接听男朋友的电话,她在撒谎,但她并不擅长此道。男朋友怀疑她在撒谎。不依不饶地要知道她在哪里,连一同的女伴接听了电话也没能打消他的疑虑。最后,她在男友的命令下去洗手间数了地上的瓷砖。很明显,她所在的酒吧的洗手间和她声称所在的洗手间的瓷砖数是不会一样的,在她男友高超的侦查技巧之下,她的谎言在明日会被戳穿。女孩是裸妆,没画眼影,没擦口红。满室的春色,她像是一枝野花开错了地方。女孩一脸的窘色,不知道要怎么对付她的男友。

  第二天白天,男朋友在学校门口围堵她。女孩好不容易冲进学校去考试。男孩坐进了阿公的车里,问:你是哪位?老爷爷很巧妙地回答,你觉得呢?男孩子涉世未深,说,是外公喽。老爷爷也没纠正他。因此严格意义来讲并不算说谎。明子考完试出来,坐在车后座。老爷爷娴熟地说,啊,你刚才不是说要去买书?明子十分紧张,一直问老爷爷他和男朋友说了什么。两人把男友留在汽修行后,她担心地对老爷爷说,可是我以前和他提过,我的外公是个渔夫。老爷爷说,没关系啊,你又没说是你爸爸这边还是妈妈那边的。明子一脸恍然大悟,轻松释然的表情:啊,对啊。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日夜交替中,学到了撒谎的必要性和便利性。人们说在恋爱中的人爱撒谎。这部电影也的确叫Like Someone in Love。讽刺地就是这三个人,没有一个“in love”。明子对男友的感情应该连喜欢都不是,只是不讨厌的同时外加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迷茫。男友不相信书本,只相信自己的社会经验。但是他的社会经验实际上少得可怜,他对爱情的理解就是把明子娶回家,因为他认为这样明子就必须尽到妻子的义务,包括向他汇报自己所有的行踪。显然,言语中他也是不支持明子读书的。而作为有声望的社会学教授,特意挑选了明子来他的家,主要原因是因为明子长得像自己的外孙女。明子将自己宽衣解带,坐在卧室的床上,邀请老教授去“温暖她”。教授只是一直坐在椅子上说,去外面坐吧。

故事快结尾时,明子嘴角被男友打破。坐在教授家楼下的台阶上。邻居是个只能从窗口看世界的阿婆,因为她有个智障的弟弟需要照顾。阿婆问她是不是教授的外孙女,明子面带微笑,流利地撒着谎。阿婆问她,你的嘴怎么了?明子停顿了一下,说道:我牙疼。

也许"Like Someone in Love" 是想说我们在社会中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样子就好比是恋爱中的人吧。

 3 ) 城市孤独症

这部电影对话平白冗长,场景较为封闭而狭小,剧情如文火慢炖,炖一锅没太多内容的清汤,最后终于在结尾处沸腾,满溢,玻璃的破碎声让一直平稳而隐含骚动的局面崩坏。但矛盾在突破临界点后,电影却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们一片不安的好奇与担忧。
    整部电影很有日本的感觉。日本的一些文学影视作品,取材往往来自日常,细碎细腻,带着小家子气的忧郁,少见大开大阖的宏阔场景,剧情温吞而沉闷。阿巴斯身为一位伊朗导演对于日本文化的把握可以称得上是不着痕迹,精准深刻。
    城市孤独症不知自何时而起,或许从城市与农村相割裂开始,或许从人们分居进单元房开始,或许从利益渐渐压倒人性温情开始……这种忧郁的气氛不仅笼罩在东京的上空,也是世界上每一座城市都有的乌云。
    小秋许久未见家人,少与家人联络,难得决定见一次祖母,却又因为援交的事只能在出租车路过时看几眼老人家的身影。渡边教授在他人心目中颇有声誉,但他的小辈似乎早与他断了来往,他找来援交女,似乎只是想有个人能陪他说说话,吃一顿温暖的饭。小秋的男友想多了解、保护小秋,最终引起了小秋的惧怕和疏离,结局处他打破了玻璃,打破了隐瞒,估计也将打碎这份恋情。教授的邻居一生都怀抱着对教授的爱慕,凝视着窗前的身影几十年,从一个男人的盛年到迟暮,这个女人始终没有走出她的小屋,只能沉浸在一个个假如构建的幸福里。
    人人都被拘束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像一座孤岛,只能通过遥望和想象来了解他人的世界,很难踏上对方真实的土地。人们因为疏离感而觉得不安与孤独,可一旦彼此的世界相交叠,习惯了孤独的心灵又会变得尴尬、局促,恐惧自己的秘密为他人所洞察,于是只能编织出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树立起一道又一道的围墙,将自己保护在安全的寂寞空间里。

 4 ) 在小空间格局里拍出丰满而高级的视听感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凭非母语电影《合法副本》将茱丽叶·比诺什送上戛纳影后宝座的两年后,带着新片《如沐爱河》再次入围戛纳竞赛。这仍然是一部非母语影片,只不过从意大利托斯卡纳来到了日本东京。阿巴斯似乎对日本一直情有独钟,自从1993年《何处是我朋友家》在日本上映大受欢迎,他便开始经常前往日本,而这个原创的故事就是他在日本访问期间而获得的灵感。

这两部非母语作品都有意识地用最通俗的叙事去传达他的观点与影像理论,而且他的创作手法已臻化境,既让普通观众沉浸在故事里流连忘返,也留下诸多空间线索,足以让高级影迷深入研究而乐不思蜀。《如沐爱河》这个讲述东京援交少女和退休老师的故事说不上惊心动魄,情节也是再简单不过,但不知怎的在电影大师手上,却能玩出生动有趣的况味,将一部近乎情感喜剧的题材拍成睿智的艺术片,在极小的空间格局里拍出极为丰满而高级的视听感。

阿巴斯在这部情感小品里饶有兴致地尝试画外空间的叙事实验,从开场的第一个镜头便已奠定了这个基调。画面上是一个酒吧的环境,坐满好几桌客人,然后听见一把女声开始讲话,仔细寻找画面中究竟是谁在讲话时,观众开始陷入一阵迷茫,最后有一个女人望向镜头时,我们才发现是一个画外音的女子在打电话。镜头固定在酒吧靠出口的位置对准内部环境,女主角迟迟未露脸,以这种形式介绍女主角出场的设计相当高明。首先迫使观众不仅要留意画面上出现的人物,更暗示观众画面外的信息才是关键。事实上,这种叙事策略贯穿整部作品。女主角在影片开头与未婚夫男友通电话的内容,也引出未婚夫极端控制欲的性格,全程只听见女主角电话聊天的对话,观众完全看不见未婚夫的模样和声音,却令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为之后人物的发展乃至那个令人猝不及防的结局埋下伏笔。

另一个明显的画外空间处理是老人、女孩、未婚夫三人驾车前往修车行之后的情节,镜头固定在驾驶室里瞄向外面,随着未婚夫下车之后,观众开始听见老人和女孩在车上焦急对话的内容,却有意只让未婚夫出现在镜头前,凸显出老人和女孩的秘密关系。最经典的莫过于最后一幕,老人和女孩之间的秘密败露,未婚夫找上门算账的高潮戏。我们完全看不见未婚夫怒气冲冲的模样,却透过他在门外和楼下弄出的噪声,他的愤怒情绪变得立体化,从而营造出一种极其紧张的氛围,而击碎窗户而扔进来的砖头更猝不及防地吓人一跳。

声音的运用绝对是画外空间叙事的重要表现手段,阿巴斯故意将自然环境声混入到画面,使之成为故事情节的配乐。第一幕在酒吧的情节相当典型,整个环境都沉浸在宾客的聊天话语里,门口不时有宾客进进出出;女主角第一次上老人家时,几乎全程都听得见窗外吵杂的人声和呼啸而过的汽车声。这种画外声音的处理准确捕捉到东京这个繁华大都市的脉搏,无疑为这个情感小品渲染出真实的环境气氛。

除了实验性的叙事手法,阿巴斯这部的主题似乎与上一部《合法副本》有重合之处,之前是假扮夫妻,这次是假扮爷爷和孙女。导演似乎钟情于探讨这种真假难辨的人际关系,透过刻画这种变幻流动的关系而引出要探讨的主题:在高速发展下的日本,老年化问题日益严峻,单身老年人所面对的孤独和情感空虚变得尤为普遍。剧本采用一个诱导性十足的情节,让人以为这位退休老师召来女孩进行性交易,甚至连女主角也认为如此,殊不知老人准备了一桌饭菜、浪漫的烛光,只不过想跟她聊天而已。从女主角这个角度来看,她为一次援交挣钱的机会而狠心错过了远道而来的奶奶,剩下她一人孤独地在车站广场上等待。阿巴斯用不动声色的两个细节(女孩在出租车上收听留言,以及出租车在广场上兜圈)简单而残忍地刻画出日本年轻人对老年长辈的情感忽视,却无能为力的无奈感。

阿巴斯用一两拨千斤的手法,将老人内心孤独而渴求情感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个通俗的故事里娓娓道出。从两个世代不断错位的价值观念,到老人伪装身份训斥后辈,再到最后被识破而闹剧收场,残酷地道出日本老年人所遭遇的社会问题。虽然这不是由一位日本导演拍摄的作品,却无比精准地揭穿日本老龄化问题的核心,足以证明阿巴斯完全克服了文化和语言障碍,在异国拍摄的非母语影片和在伊朗拍摄的同样得心应手。

经历了极简主义实验的第一个千禧十年,没想到阿巴斯竟然可以在2010年代转向国外拍摄时,让观众目睹他在90年代巅峰时期的灵光再现。尽管这部作品当年在戛纳空手而归,但仍然不得不让人钦佩陌生的文化与环境给他带来的源源不绝的灵感刺激。阿巴斯导演晚年的创作力不减,他的突然离去让人感到太过遗憾!

 5 ) 到日本也很阿巴斯

“电影起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好多年前,法国大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看过这个伊朗人的《橄榄树下的情人》和《樱桃的滋味》后,不免发出其典型革命性口号式的赞美。

曾几何时,阿巴斯以及其所代表的伊朗电影,几乎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代名词。它们以简单的故事、朴实的形式,再现出社会生活的面貌,并让观众每每深入背后隽永的主题,独立于政治、战争等话题性内容,处处体现着艺术自律性。那么阿巴斯就是伊朗也只能是伊朗吗?

2010年,这位大师的电影故事首次离开故土,走向意大利托斯卡纳,并首次运用明星朱丽叶.比诺什,完成了电影《合法副本》。我们发现虽然场景是意大利的,但电影风格甚至电影本身依旧是阿巴斯的。这次在戛纳的新片《如沐爱河》,一个彻彻底底说着日语、讲述东京援交文化的故事,依然是完整阿巴斯模样的。

故事关于一个靠援助交际在东京学习生活外地女生的一天,她的专业社会学也有着某些可以延伸想象的空间。夜晚到来,她得被黑社会模样的中介安排一单新生意,去城市的另一端,找一个“肯德基爷爷”模样的老教授。她实在太累,又不敢去火车站直面突然来访的奶奶,好不容易到了教授家里,倒头大睡。第二天,教授开车带女生回学校,遭遇了姑娘的正式男友,于是,不解真相的小心翼翼试探让有趣的剧情渐渐展开。

一个不能再简单的当代城市故事,肯地基老爷爷几乎成为了女生的心灵导师,都还没来得及和自己花钱找来的姑娘有哪怕一丁点的实际接触,故事就在高潮的到来中嘎然而止。

“如果我在日本拍电影,人们就无法指责我在为迎合西方观众而拍片。在日本拍电影就和在伊朗一样,不管演员是说日语或是波斯语,对于西方观众来说都需要字幕才能理解。”阿巴斯解释到日本的原因。而在此片的法国制片人马林•卡密兹多年的观察中,他发现,“对阿巴斯来说,拍摄《如沐爱河》期间时刻留意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在故乡伊朗之外的地方忘记原来的自己。我认为所有的艺术家在本质上都是扎根于自己的故土,但同时我们却希望从他们身上看到全世界都能接受的东西。如何避免让身处夹缝中的他迷失方向?他怎样才能坚持真实的自己?阿巴斯在《合法副本》中已经交出了完美的答卷,甚至有些美国和巴西的影评人评价这部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伊朗片。”显然,这一次说着日语讲述日本文化的《如沐爱河》,依然是一部只有阿巴斯模样的伊朗电影。

那么,什么是阿巴斯模样呢?它就是那些超长镜头下微妙发酵的人物现实关系和情绪变化。体现于《如沐爱河》中,它是援交女生在酒吧中与男友漫长的电话辩解,是出租车穿越东京中看到奶奶身影的悲凉心境,是老头在自家房间中谨慎的行为活动,是开车去学校时的嘘寒问暖。

至于其背后是否还有没有什么隽永主题,那就全看观众自己的解读。

 6 ) 如沐爱河,到头来却是一盆凉水

一 《如沐爱河》的叙事节奏、拍摄手法与剪辑都让人误以为它出自一位日本导演之手。但它独特的叙述视角恰是很少日本导演所具备的,而这正是阿巴斯这位伊朗裔导演的长处。 在影片中,生活的残酷在精致的酒吧、街道和楼宇间划过,整个过程被叙述地从容不迫,不经意间让人代入到人物的命运中。但当电影定格在最后一幕,随着片尾曲不失时机的响起,导演又一次提醒了想要自欺欺人的世人: 如此光鲜的世界是虚幻的,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勉力维持着那个得体的形象,却无法正视自己也是这个虚伪世界的参与者。 影片第一幕的设计颇为耐人寻味。在镜头中央,心怀鬼胎、道貌岸然的嫖客,与两位衣着光鲜、气质颇为优雅的姑娘共坐一处,抽烟谈笑,外人一眼无法看出他们间的“不正当”关系,很可能假设他们仅是工作结束后联谊的同事;而在画外音中,妒火中烧的男友与女主人公在电话中的争吵,却道破了镜头中人彼此间心照不宣的关系。而“画里话外”,男性对女性的绝对占有(婚姻或者援交)这一残酷的主题,被悄然摆到台前。可以说,这部电影想要交代的第一个主题,就呈现出来在了电影诡异的开场镜头中。当然,这也包括那个“多腿蜈蚣”的冷笑话,传统的父权下的男性对于女性的态度乃是一种全然出于“性”的态度,因此,那个梗——“公蜈蚣太累、而嫌弃母蜈蚣腿太多的”梗,投射出的乃是女性在妻子或情人的位置上,仅被视为“性伴侣”的残酷事实。 也因如此,当年近七旬的“教授”(影片的另一个主人公)将女主人公开车带回他过去工作的学校时,影片的反讽达到了顶峰。正是为了支付高昂的学费,以便探寻生活的真相(学习“社会学”这门科学)与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女主人公反而不得不走向援交,靠着出卖灵魂与肉体换取通往真理与自由的门票;而促成这一切的,某种意义上正是教授这个“精致”阶层。但当这些“教授”们终因孤独而试图寻求慰藉时,却还想保留着体面与优雅、仿佛自己不是一个肮脏的嫖客,而是一个优雅的、体面的贵族绅士。这种反讽如此刺骨,让人感触到了阿巴斯散文化的叙事影像风格下那锋利的刀口。 对这种“儒雅体面”生活的“温柔撕裂”,乃是这部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也是这部电影最具女权色彩的地方。如果我们看女主男友这个角色,我们就能察觉其中的微妙。“男友”与“祖父”一般教授的谈话,按照女主的话说,“也是如同朋友一样”。如果不是他们二人因女主而有了那么令人尴尬的关系的话,男友对教授似乎也有晚辈对长辈的崇敬,而教授也有对男友质朴情感的认同,这可以善意的,也可以是伪善的。当然,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的老教授,自然也从内心深处看轻这位年轻人,认为其观念守旧、头脑简单、愚蠢固执,继而保持着一种社会精英的傲慢的姿态,也保持着一种过来人对年轻后辈的优越感。 不过,在这位身强体壮的年轻人面前,教授也难掩内心因衰老而产生的自惭形秽之情。当他问及女主是否是因喜欢这位年轻人“强壮的体魄”并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却加了一句非常突兀、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自问自答:“你到底看中他哪一点呀?”可见,在儒雅却文弱的教授心目中,女性对于男性在体魄上的“欲求”似乎是不可思议的,更加刻薄的说,女性的欲望在他的意识中从未被真正的尊重过,而这也是整个日本社会一贯的文化传统。 更可怕的是,他似乎也很难启齿并正视自己的情欲(这似乎与日本传统对性的态度不同),继而在对女主“性伴侣”与“女儿”错位中有意模糊了自己的真实欲望。这当然有对于身体的不自信,但也有他的教养给他的束缚与要求。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位“绅士”,然而这位绅士在骨子里与一心只想占有女主的愣头男友相比,他们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究竟又有怎样的不同呢?(毕竟,那车中瞌睡的镜头,不就是暗示他前一晚春宵一夜而体力透支的证据?) 当然,仅从一种非常有限的意义上说,这部电影可谓是非常“女权”,这不仅是“教授”与“男友”各自代表了“父权”的两个维度——慈爱‘父权’(祖父)与缠人的‘夫权’(男友),也体现在“邻居”大妈颇为絮叨的自白中。大妈无法释怀自己不被教授所选择,而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同时照顾教授,以及她残疾的弟弟”,从而达到同时掌控“夫权”与“父权”(弟弟代表着娘家意义上的父权)的人生高峰。这种志向,其实是女性在这个父权制社会下的一种典型的、“扭曲”的价值观。这样生活无疑是不幸的,只是这种不幸在不同的人那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有不同的滋味罢了。 二 如果我们能明白女权这一层的线索,那么也就能更好地进入这部电影所建构的影像世界。“女权”这个电影价值观上的设定,在这部影片的作用,并非是为了批判现实,而是服务于对取自现实世界的电影世界的建构。《如沐爱河》所要着力呈现的是,这个华美精致的世界(二战后高福利下的日本社会)已然是废墟,而身处于其中的人们,只能在孤独中以谎言的方式来达成利用和占有他人的目的。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如沐爱河》的内核,所包含的乃是对现实与谎言、孤独与信任这类古老主题的再度言说(如《哈姆雷特》)。毕赣导演曾经在访谈中说过:“电影是极为写实的,因此影像是颇为笨拙的东西。”可见,在电影创作时,创造世界的华美只需要写实与克制的笔调,而这并不困难,但欲求表现这个世界本身的脆弱,则必须完成“观念输出”。而这个“输出”的过程,在这部影片中乃是导演在电影视角切换上下所下的工夫。 我们还要回到电影的开头那个奇怪的主观镜头。在这个镜头中,导演用“画外音”的方式,告诉观众面前对话的男女,并不是声音的来源,继而完成一个“主观”视角的构建,这有别于一般导演习惯的以第三人称的“上帝视角”来作为电影开场的惯例,从而以一种“反套路”的方式给出一种叙事上的突兀感。这一手法看似炫技,但却足够精准,因为真正要完成上述的这种共情关系,必须诉求于主观镜头后的一系列铺垫:与上司(皮条客)对话的正反打镜头、与好友(同乡兼同事)对话中呈现的完全不同的情绪、以及与周遭环境并不相匹配的服装与打光(女主身着学生气的常服,高度打光)。这一系列的调度与服化道的设计,都旨在烘托出女主此时的处境——极致的孤独。而“祖母来访”这一事件设定,更是为女主此刻的处境做足了铺垫;于是,在出租车上,当女主一个从耳机中听取祖母的语音留言时,观众在祖母慈爱关切的语气中,彻底融入了女主本人的角色中;导演还不失时机地在语音信息里穿插来自“银行”的电话信息,不动声色地交代了我们女主之所以走向“失足”的原因,让观众很好的接受女主的人物设定。于是,当女主要求出租车绕行于火车站广场以便让她确认等候她、相信她并真正关心她的祖母时(这里暗示了女主父母的空场),观众能深刻体会到女主的辛酸与无奈;当女主看到自己原来被强行要求去赴会的“客人”乃是一个如她祖父年纪般的老者时,我们也感到了这个现实世界的恶、荒诞与无情。顺理成章的,与所有的”性工作者“一样,女主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开始了自己的表演。当女主娴熟地与教授攀谈与撩拨后,她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选择了一种最为彻底的方式,来打破一切预先安排的暧昧与套路。当她将脱下所有衣物,直接钻进教授被子的那一刻,仿佛宣示了一种无声的抗争——她要以一位“援交女”的“直接了当”,来回击嫖客教授的“虚情假意”,以保留自己在这一虚假世界面前仅有的自尊。 电影视角的转移,也是另一位主人公出场的过程,这也始于女主进入教授房间,“褪去衣衫”的那个魅惑瞬间。通过前一女主视角的铺垫(如出租车的后视镜、来访的电话),教授的形象被逐步树立了起来。一方面,他是一个颇受人尊重、掌控相当社会资源的大学教授,另一方面这层身份又使得他当下所为背离于世俗对他的期待。在矛盾的心理下,他似乎有意将“性交易”装扮成一次重逢、一次寻爱之旅。在精心准备与忐忑不安的心境中,他期待接受一位与自己孙女同龄、却又可能撩拨情欲的“淑女”,并在她的专业“引导”下,完成从精神到肉体的恋爱与性爱重温。这种心态当然有虚伪的一面,却也能逐步让观众感同身受。面对散落满地的年轻女子的贴身衣物,教授内心的暗流涌动,实际也是(尤其是直男)观众的内心波动,二者的同一,使得观众与教授之间完成了代换,继而从女主的视角切换到了老教授身上。而当教授帮女主盖上被子,拔出电话并关上灯的那个时刻,观众才最终接受了这个七旬的老者,不再仅仅将其视作为一个“龌龊”且“伪善”的买春客。不过,这一过程本身也是矛盾重重的,教授内心并没有放下“欲求不满”的怨念,只是一时的高尚感让他重新获得了心理上的优越,继而获得了一种高于性满足的快感。从教授自己的内心来说,他和观众一样,完成了对自我形象的确认,也不再将自己视作为一个“龌龊”的好色之徒。但显然,导演在白天车内的一个镜头揭穿了教授虚伪:当女主不得不在副驾驶座上穿上丝袜而抬起大腿的那一刻,教授脸上又重新挂起了应有的“猥琐”(这似乎暗示了他最后并未放弃这桩交易)。这些细节的设置,为之后教授“英雄救美”的动机做足了铺垫,也为迎接影片最后一幕到来埋下伏笔。 然而,电影并不打算抨击教授的道貌岸然,反而保有了一种克制的同情。这是这部电影超出“女权”题材的范畴,也是它更深的用力所在。在影片的结尾处,导演又一次故技重施,通过邻居的主观镜头,完成了又一次的视角转换。邻居大妈的自白暗嘲了教授的不自量力,挖苦他觊觎年轻女性的身体,以求欺骗自己只配与同龄老人结为生活伴侣的事实。但这段颇为絮叨自白,无疑助导演借第三方之口,讲出了整个社会安置鳏夫与独居老人的一般逻辑。此时,教授不再作为一个“男权”的形象出场,而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老人”,他没有勇气面对世俗的流言蜚语与指指点点,也没有体力面对入侵者的暴力。在这一情境下,导演才能重新安放教授的人物设定,使之能第二次被观众同情与代入。作为一个孤寡无助、并夹在难以进退位置上的老者,是否能够去拥有和保留自己精神与生理上的“爱河”,还是听由社会的声音任其干涸呢? 三 阿巴斯的克制与隐忍,使得整部影片绵里藏针,将爱欲与孤独的主题表现的平静如水,润物无声,却又同时暗流涌动,惊心动魄。难怪中译版本的片名要叫“爱河”了。影片对人物的设计是成功的,在描述比例上也恰如其分:前半段为女主人物的塑造,以近乎白描的方式交代了其生活的困境,并借此勾勒出社会范围内的现实与荒诞的“大世界”;中段通过叙述视角的转换,通过将镜头限于教授寓所、私人汽车的空间内,构建起了一个孤独的、私人的、却也是表面温馨舒适的“小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勾连,则交给了纸片单薄的“女主男友”。然而这一单薄的人物却也是厚重有力的,因为通过男主身上的暴力与粗蛮,突出了小世界无力对抗大世界的宿命。影片还从另一条线索暗示了这一点——对大学的态度。作为大学生的女主,和作为大学退休教师的老人,都无力面对来自底层工薪阶层的冷嘲热讽,后者身上带着反智的情绪。如男友在车里所嘲讽的那般:“大学里能学到什么,不过就是几本过了时的洋书。又有谁带她去见世面呀?”从某种角度说,教授默认了这种态度(尽管心中鄙夷),才无可奈何地用探讨人生经验的方式来与男主沟通。而这一视角在“修车厂”这一幕中得到了强化。在车库中,当教授偶遇了在警校授课时所教授的学生,并得知他不再从事警察(公务员类的)工作,而是转向了“创业”时,教授自己也颇为感慨与唏嘘。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类似韩寒式的道理:“读了那么多书,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你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也暗示了日本知识精英阶层在精神层面上的整体衰弱,因为他们原有东亚式的“唯有读书高”的价值体系,在当代社会已经难以承受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与商品拜物教的冲击。导演选用一个社会学教授的设定,无疑暗讽了整个知识精英阶层的迷茫与沉沦;而与此同时,女主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女性的自我意识虽然觉醒,却并未如同西方工业社会兴起时那样,以斗争的方式获得独立与尊重,反而是在商品经济与男权等级秩序的合谋下彻底失去前进的希望,夹在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中。当然,这些宏大却也容易陷入空洞的主题,被阿巴斯导演很好地内嵌于人物的私人化的心理活动与朴实的对话中,无疑是非常巧妙和高明的。

 短评

相比名義上致敬小津的山田洋次,阿巴斯這次才是真的致敬了小津。他拍出了小津電影中的永恆主題——孤獨。最後那一刻,電影完全用聲畫展現了老人心理的複雜性——他的憐愛,慾望,恐懼……就在他慌亂的步伐中隨着那一聲戛然而止。阿巴斯看穿了“人”,看穿了“電影”

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情节和人物关系张力型电影,首尾两长场景音画交错有意思,车、窗玻璃倒影等惯常使用方式工具重现。个人认为丰富性不如《原样复制》。描述女生的无知愚蠢有点过了。据说又是向小津致敬。资本化社会,年老有资源可享用年轻身体,年轻无资源只好出卖身体,工人阶层年轻男只好歇斯底里…

6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阿嬷点好了荞麦面等她吃饭,她绕行两圈忍泪离开;教授准备了香槟虾汤请她吃饭,她钻进被窝沉沉睡去;男友约好了一点钟带她吃饭,她嘴角流血落荒而逃。刚来东京时清理过的色情广告,总有漏网之鱼,烟视媚行地面对生活,难免惹上尘埃。真正沐浴爱河的却是窗口那女人,遥望幸福延宕一生,一蔬一饭皆无憾。

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火车站广场戳中泪点。

13分钟前
  • phenomenon
  • 推荐

浮华的城市背后,可以聊以慰藉的却是陌生人,而熟悉的人也逐渐变得陌生。阿巴斯镜下的东京,迷离暧昧令人着迷又让人迷失~

17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纯真的导演 过滤掉了所有不堪

19分钟前
  • 普普
  • 推荐

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一直没看,直到出了CC版,二十四小时内的故事,功力很稳健,酒吧、出租车、公寓、私家车小空间调度做足,摄影美得自然,几处镜面反射迷离而优雅,高梨临的小动作很多,也美。奥野匡老成持重。以为是个纯日本式的片子,关于沟通的,结尾一个小炸裂,不太喜,打破了欲说还休的暧昧。

2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就好像有个人一直不痛不痒地摸你的痒痒肉 到最后抄砖头照你脑袋来了一下

26分钟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我想从现在开始我会一直想念阿巴斯,他在平凡的环境和极简的布局下拍出了电影的极致,复杂的声音和精准的影像,是真正的当代新电影,行车时的情感令人无比动容,整部电影又透着危险的悬疑感(看过他的一些实验短片,没有人能比他更能把最小的事拍出悬念来),人物关系又是巧得不行,真棒啊。

31分钟前
  • TWY
  • 力荐

呃,看到援交两个字还以为是情色重口味,没想到是话唠小清新啊(不过阿巴斯么就是这样。。。)。女主角演技很生硬啊,还是加濑亮专业点儿。故事么。。意思不大。。

34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對本片我不特別迷(論深度及不上我看過的任何一部基氏前作,但結構依然無與倫比),但有話要說。很多觀眾/影評人詬病影片突如奇來,而且 un-conclusive 的結尾,因為他們忘了電影也是文學/藝術作品,不一定要講完整故事。本片之結構與手法,在小說尤其短篇小說中屢見不鮮。影片的結構,幾乎就是內容。

36分钟前
  • makuranososhi
  • 推荐

援交少女沐爱河,电影止于阿巴斯。

3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1.计程车里向外观望姥姥的外孙女,她让司机再绕一圈,她泪眼婆娑;火车站雕像下的姥姥,周围只要有年轻人经过,她便不停环顾,寻找外孙女的身影;那5封电话留言,是一个淳朴老人发自内心热忱的期盼与等待,让我听着,内心不停的发酸难受;2.结尾处,老人慌张迷茫的步伐亦是让人心痛。两片段5星。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enfin...on vit dans l'imagination de l'amour...如沐愛河的關鍵字在于一個“如”字,“如果”,一種假象,給生活罩上一層安穩有序的輕紗,教授的“如果”是已故的妻子而汽車修理工的“如果”是安分上學的女學生,而如果一不小心一陣狂風吹落了掩蓋事實的輕紗,是嚎叫、狂怒、破碎、倒地……

45分钟前
  • 小艾
  • 推荐

最后那一下好突然啊,吓我一跳。用对话铺情节,本身故事的张力和情绪是够的。这个片子真正的空间在于电影外,那一下之后的故事以及给观众的想象空间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她:像画中人-像女儿-像妻子。他:可能是祖父-可以是祖父-原来不是祖父-居然还是祖父。

51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SIFF2013最后一部。我在开场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热泪盈眶,然后中间哭着哭着睡着了(估计有二十分钟),醒来不久就遭遇了“最后那一下"。。。——无法打分,还是要重看一遍

55分钟前
  • 4cats
  • 还行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家,不会找到另一片海洋/这个城市会永远跟着你/你会走过同样的街道,在同样的/街区里徘徊,在同样的屋子里头发变白/你总是来到这同一个城市。——卡尔菲斯《城市》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关于孤独与爱的幻影交叠纠缠难解,演员的感情细腻、鲜活又准确。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我也就是看在竞赛单元的份上,瞜两眼这片子,给个面子……

1小时前
  • 小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