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美术馆

HD

主演:Leanne Benjamin,Kausikan Rajeshkumar,Jo Shapcott,爱德华·沃森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2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3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4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5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6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3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4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5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6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7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8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19国家美术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国家美术馆的现世神权

当又有一个陌生人对你说:“导演先生,我们这有一个有关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纪录片题材,您愿意为我们拍摄一部纪录片吗?”这时你会如何回应?像回应拍摄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室那样爽快吗?这难道又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先让我们做个对比。

灵长类作为活体动物的镜头感一定强于静止的画面,并且它还是一种与人类看上去相近的生物,与人类自身产生关联性想象的空间随时存在。它们的一举一动牵扯到人类对其他物种,乃至自身的思考。而国家美术馆这样的静物,除了艺术品,观众和美术馆工作人员这三种人,看似很难超越。这是吸引我看这部纪录片的地方,怀斯曼这次没那么好运气了,他面临一块硬骨头。再者,他的摄影师也没那么好运了,抛弃了16mm胶片,拿起5D的结果会是怎样?他的画面依旧可以如此严厉的审视吗?5D,或是任何数码摄像机对拍摄严肃电影都构成不小的挑战。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看完了《国家美术馆》,结果令人震惊。如果我给《灵长类》打4星是因为他多少讨了题材的巧,加上他手上令人羡慕的16mm胶片的话,那么《国家美术馆》则是精妙绝伦的。纪录片由此证明自身并不仅仅是画面的艺术,更是一种思想。画面只是到达这种思想的道路。有限的画面可能完全可以被克服甚至被完美利用为构成思想的零件。当然,关键就是此思想作为该片的统领地位,假若没有此思想,别说三个小时,《国家美术馆》那有限的拍摄场景,30分钟的时长就可令导演捉襟见肘,败下阵来。那么,又是什么思想能够使得《国家美术馆》最终成立呢?

虽然我不喜欢齐泽克,但在这里我还得利用他的话来引入我们对此主题的探究。具体他怎么说的我有些模糊了,也许不大准确,但大意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是唯一的现存的神权意识形态,以此来平衡资本主义世俗价值。资本主义世俗价值便是指类似金钱万能,有钱就有一切这样的论调。而国家意识形态不谈这些,他谈类似“中国梦”之类的话,以此赋予其存在的合法性。因此国家是某种超世俗的意识形态的现世化。这种超世俗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的,也可以是基督教的,或者是“中国梦”的。否则,国家便会坍塌为资本主义的附庸,除资本主义自身的法则之外再无其他法则。这一点在专制国家尤为明显,就如同曾经的教会垄断对圣经的解释权一样,只有国家有权向民众解释其意识形态,而民众无权加以质疑。

那么在作为民主国家的英国,情况又是什么样呢?显然他们不能拿出一套不允许任何人质疑的神权意识形态作为立国之本。即使他们有某种“神权”特征,但也像英国女王一样作为象征出现——一种很弱的神权。远未能达到强加其意志于个人的地步。可是这样的国家为何没有坍塌为最为世俗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呢?答案就在《国家美术馆》中。

在怀斯曼的直接电影呈现中,艺术馆工作人员,不论是讲解员,还是修画专家,或者是布展人员,做画框的,都如此投入,会为一些细节争论不休。这里观众可以有三种解读:1. 这些人是一些书呆子或者恋物癖,他们喜欢对这些几百年前的东西争论不休,还乐此不疲,该片呈现的就是他们这副可笑而自我陶醉的样子。2.这是一群多么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啊,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是有教养的表现,不论外人怎么看他们,但他们自己内心坚定,实为浊世中的一股清流。该片就是在暗暗赞美这样的工作人员。3.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投入,争论每一个细节的对与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一群追求真理的科学家,而是他们是一群没有穿华丽圣衣的神职人员。他们在英国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中起着及其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他们是自发的,还是无意识的。该片就是要证明国家美术馆在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不坍塌为资本主义世俗国家所扮演的角色。

也许读者已经猜到我支持哪种观点了。让我们回顾本片,看看怀斯曼是如何将他的观点通过直接电影这种不露声色,看似客观中立的方式构建出来的。本片的开头便提出了一组争论,是馆长和馆工作人员有关本馆是否应该更加亲民,让来参观的民众扮演更重要角色,而不是一味向他们进行单向艺术输出的职能的谈话。如同怀斯曼的其他片段一样,这看似是一个呈现工作人员内部交流的片段,展现美术馆的幕后工作,平淡无奇。馆长给出的是一个否定的意见。在另一个片段中,讲解员在一副宗教题材的绘画前对观众说:这副画是挂在教堂中的,想象一下,那时候没有电灯,在外疲惫,肮脏的人们跌跌撞撞来到教堂,透过教堂窄窄的窗口渗进来的一缕光线,看着画面上漂浮的基督和圣徒们。这些片段及其孤立,虽然个体都很精彩。直到影片三个小时即将结束,他们才“弃子如睡”全部复活。馆长为什么给出的是一个否定的意见?这里不光馆藏的是所谓名家,所谓大师的绘画,在一个“上帝死了”的社会,民众来到这不是来选择消费,来娱乐,来学习,而是再度回到那个有神的世界。国家美术馆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公司,也不是一个国家机构,而是现世的教堂,他们接受的看上去不像是中世纪那些饱受瘟疫,重税,奴役的农民,但也差不多,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争论的问题看似可笑,中世纪那些经院神学家们谈论的问题不一样可笑吗?恰恰相反,天堂的玫瑰到底有没有刺这个问题不仅不可笑,相反及其重要,重要到连英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能够运作都不如它重要的地步。怀斯曼的立意盘活了整盘死棋,将国家美术馆上升到了必须去拍摄,因为它是英国整个国家的核心和命脉的高度。

如果有读者认为我是在拔高国家美术馆的作用,不妨请移步街头,我们看到的是什么?铺天盖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导人巨大的画像,“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如果没有这些标语口号,这个国家能够成立吗?不能。当然还有它们后面坚定支持的钢枪。英国国家美术馆实际上扮演的是类似的作用,只是没有钢枪保卫,也不用铺天盖地,一切都在美术馆中。

恐怕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国家可以实现民主,而有的国家不行的原因。怀斯曼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改造,同时也绝不相信专制神权国家能够真正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恐怕只是一种恶来克服另一种恶的社会现象。他真心认同这样一种可以被称为自由神权的事物——国家美术馆。这恐怕是人类所能选择的最好道路,也是唯一的道路。

 2 ) 美术馆深度观察

这部电影刷新了我对美术馆的认知,围绕英国的国家美术馆,从策展、修复、布展、收藏这些幕后的工作,到现场解说、课程解说、解说词、解说的形式等台前的工作,在3个小时的电影中呈现出意想不到的细节和深度。印象很深的地方有3点。

1、人性化。国家美术馆对于不同人群的观赏需求,做出了不同解说方式的回应,这种人性化的方式也使艺术文化得到了最大范围的传播。包括盲人、小孩、教师、对修复感兴趣的人等。

(图片来自于豆瓣影评 )

2、多元化。无论是讲解员还是特展采访的评论员,透过他们之口,导演想传递给观众如何欣赏画作的理念似乎也是多元的,除了了解画作的色彩、构图、内容之外,绘画大师的人格精神、源源不断地创作动力也是令人感动的,另外,肖像画画家的创作与画中雇主的关系也是耐人寻味的。导演用镜头和对话(无旁白)真实地却是有组织地展现美术馆中发生的一切,拓宽了我们对美术馆的认知,以及今后理解展品的维度。

(图片来自于豆瓣影评)

3、民主化。主要是美术馆管理层做决策时体现的民主精神,各方充分讨论,慎重考虑细节的这种负责任态度,这可能与我国公有制博物馆体制下的决策是非常不同的。

(图片来自于豆瓣影评)

总的来说,非常耳目一新,要是在电视上看3小时的纪录片,我恐怕坚持不下去,但在电影院一群人一起安静地看,还是能专注于一部电影。留出时间,把自己交给电影,这是电影节带给我的独特体验,感谢晓怡的赠票!这是今年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电影,也可能是唯一一部。

 3 ) 背景杂音透露着现实的张力

除讲述艺术本身外,也呈现了艺术世界里的很多对立:在艺术的安静表面之下,仍潜流着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这一点特别意味深长。比如:保守的馆长与平民化的PR;寻找华托画中乐谱的研究者与头绪不明的事实(最后馆方研究员还向女宾小flirt了一下);看似最孤独的修复专家却发现了伦勃朗最有趣的秘密;VIP访客在提香作品前讨论着不痛不痒的上流八卦(而这可能恰好暗合了提香的某种动机);画框制作师向一群vip介绍名画的檀木画框(而这可能是他最得意的个人发现),他不善言辞或紧张无比,与雕刻木头时的自己判若两人,而看他那些听众的反应,似乎还不如木头自然。馆长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在介绍《Triumph of Pan》时,他说:普桑的画是给极少数学识渊博的人准备的,而“个人而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这幅画”。(John Berger一定会对此感到非常不屑)

影片结束,电流声停止,让人感觉刚才的观看是那样真实,而安静的周遭反倒变得怪异了。

 4 ) 维米尔的魔力-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维米尔画作的一部分吸引力,就像十七世纪其他类似画作一样,是画家们在其中营造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一幅理想的蓝图,这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当然也是非常美丽的,你会沉浸在她所营造的美丽中。
我觉得不光是二十世纪的我们会受到这幅画的震撼。十七世纪的人们也同我们一样。
当然,一部分原因是维米尔作画的方式。他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手法,这种手法不知何故在写实和抽象中找到了平衡。
从远处看,哪怕仅从稍远一点的地方看,你会惊异于这幅画写实的程度。你会想,哇哦!那个画中的女人,我好想走近一点去认识她。但当你走近了之后,就像印象派画作一样,那种写实感消融转化成了抽象感,然后就一直保持着难懂的抽象感。
再一次,在画中展现了他营造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屏障。
我认为维米尔是故意这么做的。他注重并保持着他在画中所做世界的完美。
并且,就像许多维米尔的画作一样。这幅画也非常的朦胧。因为对女性的限制,因为绝对的规律性,以及几近紧缩的组合。我们很难确切地知道这幅画表达了什么,这幅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艺术史学家可以在关于这幅画背景的象征意义的问题上永不停息地追寻下去,还有什么这个的角度,那个的并列关系。
但是我们怎么知道维米尔就是这么想的?
当然,就像其他艺术史学家一样,我也会写这个代表了这个,那个代表了那个。
但永远会出现有歧义的元素,会出现令人不解的地方。我坚定地相信,这些顶尖级的艺术家是故意这样做的。
因为他们会设法让你感到好奇,好让你能够不断地回到这里来,认真细致地观赏这幅画。而且每一次你来的时候,因为你情绪的变化,房间里人群的影响,甚至是你吃了什么午餐,都会使你对这幅画的体验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它会对你产生一种吸引力,你会感到与这幅画融为一体,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

 5 ) 长的怀斯曼往往是好的怀斯曼

1.在我看来,怀斯曼叙事功力匹敌顶尖剧情片导演,看过的他每一部作品都显出这是一个思路清晰、绝不感情用事但总能捕捉到人情之光的人。而篇幅较长的电影(2.5-4小时的)更能体现他遴选素材和剪辑的高超水准。

他所选取的对象,从来不是一个焦点现象、热点话题,而几乎全部是一个持久的存在,他带着摄制组与其共生数月,给你看到一个时间中的断片,一些人生活的段落,因此你无从知道影片中拍下的人物哪怕是命运令人极为忧心的(《家庭暴力》中逃进安全屋的女人、《廉价住房》中求助的吸毒者)事后将会如何,甚至他们的名字都几乎不会交代。但这一断片本身是个丰富的多面体,这些段落都是其中一面,而出镜的每一面都是在几乎与拍摄同样耗时的剪辑过程中以某种内在逻辑组合在一起的。

他的影片是观影参与度极高因而有趣的那种,没有解说没有面对面的探问回答,你必须在观看过程中逐渐发掘它的内在逻辑——尤其是本片这样的长片中,几个主题如交响曲的几个“动机”一样先后交错出现,当你在一个小时后逐渐把握这一节奏、反复辨认出那几个动机,会有一种得到回报的愉快。

本片中最显著的动机起码有这几个:修复、布展、面向观众的各类教育,它们的交织则烘托出一个共通主题:如何看到岁月对画作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作品创作之初的实态,哪怕这是一个无限接近而无从达到的目标,当今博物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自己能力的限度作为保存工作的基础(完全是一个可以上升到哲理性高度的主题)。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组合拳”:a.在修复部,主管介绍一大幅伦勃朗还是谁的骑马贵族像的修复原理,清漆发黄如何影响画作乃至历史上的修复可能造成的损害等等;b.而后,中世纪展厅调整布光试图消除厅中央祭坛三联画上半的画框投影(任务没有完成);c.再后,讲解员细说当下的人工光源与展品们问世时的纯自然光条件对画的呈现会有多大不同,举例是鲁本斯《参孙与大利拉》,这幅订制画最初挂在贵族家大壁炉上的原始光线条件(左侧窗户进光)会如何凸显大利拉而将右侧兵丁没入阴影(所以参孙右侧的腿部上色也较潦草)。

a-b-c,求原貌-布光-布光-求原貌,几段素材就此完成了一个循环。追溯更前面,另有女讲解员从画面人物神态设置角度讲过同一幅《参孙与大利拉》,再结合全片大量的讲解员解说段落,由表现讲解的多种途径,千人千画说不完(我个人当然是觉得c段讲解员更靠谱)。

另有一条不太重要但趣味性的线,是“制作画框”,一开始只是木工师傅雕画框,过了几十分钟后开始贴金(女师傅拿着刮刀超精确地手动平分金箔,一刀一个准),又过了快一小时,讲解员手持画框样本讲解画框了(虽然这先生是全片口才最差的讲解员- -)。怀斯曼对于“工艺”、“生产流程”之类的总是很有兴趣,因此颇会分拨时间给这类工作。

影片摄制期间国家画廊办了三个重要特展:a达芬奇展、b透纳与克劳德展、c提香展。影片对三展的呈现做了不同截取。a有开展期间内外盛况(日常不会出现的排队人龙)和闭幕后收拾展厅拆除临时展板,b没有交掉其开闭情况但透纳画作在日常展览和特展期间均有出场并被各种解读,c则是开展筹备、各类花色宣传手段(三幅月神戴安娜题材画作的经纬与布展理念、以其中一幅大熊星座来由为题进行的诗朗诵、以特展展厅为背景表演芭蕾<-一小时前的布展筹备原来是为这个事件做的准备),应该是截止于预展当日。

将不同主题分门别类分段呈现是个办法,按时间前后剪也是个办法,但我还是更喜欢怀斯曼的办法。

2.怀斯曼电影几十年不变的一些特征。

结构相同:全部由十-十几分钟不等的段落组成,每个段落的对象都是“人的活动”,段落之间以较快速剪切的一组空镜头衔接。这样没花头的结构,对摄影师是极大考验,拍得好不好看绝对影响观影体验。幸运的是,他现在合作了二十几年的御用John Davey(英国摄影师)水平很高,构图佳,抓拍特色群众的能力强,对焦稳准狠。这么说吧,现在大部分美国独立小片假如能换他摄影,平地加星一颗,我就是这么爱他。但也有遗憾,最近几年换成高清数码摄影16:9后,图像质感终究不如原先16mm胶片4:3,原先那种极其美丽的光感现在找不到了。

作为镜头后的人不与被摄体发生直接接触:没有任何采访、人物对镜头诉说。但他往往会巧妙利用被摄者接受其他媒体采访的机会,公然剪辑进正儿八经的“采访”让被摄者直抒理念而不坏自己规矩。

同理,其影片只用环境声,无配乐。但只要情况允许,他会插入一两个音乐段落(播放歌曲、舞会、音乐舞蹈表演等)作为调剂。还记得《高中》里老师播放Simon & Garfunkel唱片、镜头伴着悠扬歌声退出空落落的走廊,好一段课间休息般的时光。而《国家画廊》里利用展厅办的钢琴演出、或是收尾的配合宣传提香特展的现代芭蕾,既呈现当前博物馆宣传教育手段的特色又可让观众放松,音画结合也美。

 6 ) 一幅画可以以光的速度给你讲述一个故事

很慢的节奏,每个talk都很值得回味~挖坑等二刷



 短评

上海电影节2019

8分钟前
  • 懒得懒了
  • 力荐

怀斯曼以不介入的方式(无旁白、无采访、无配乐)纪录了一间博物馆的方方面面:日常展出、各色观众的凝视、面向不同群体的讲解员、讲座、与同行交流的馆方专家、向艺术生授课的专家、特展的策展与运营、专家接受媒体采访、媒体制作艺术纪录片、开幕嘉宾社交专场、布展调试的细节、艺术品的修复与研究工作、画框的制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收支预算的讨论、观众的绘画课、展厅中的钢琴表演、特展上的现代芭蕾演出、与特展配合的诗朗诵。其中作为主线、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是先后完整纪录了十来位讲解员对十来件作品的讲解。我想导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向观众宣传博物馆的精品或介绍如何欣赏一幅画,而是服务于他所要展现的方方面面。比如,不同讲解员面对的观众群体不同,讲的侧重点也不同,还与画框制作、布展打光等方面形成呼应。只可惜印象派篇幅太少。

1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感觉视角还可以再多一点,比如关于美术馆本身,关于看与被看问题的再挖掘。目前这个感觉大半部是知识性内容,但知识又很大众化(至少于我而言除了修复的知识外基本都在意料之中)。但终究还是不错的,仍旧比大路货质感的纪录片强很多,隐性叙事结构也做起来了,是我看过的美术馆纪录片中最好的。

1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NYFF 52 #5 如果说Oppenheimer是在纪录片语境下制造戏剧化的大师,那Wiseman则是截然相反,专注做“墙上的苍蝇”到84岁,实在老当益壮。3hr全景式呈现NG:刷墙布光,预算教育,策展修复,当然最重要的是看着你的画,和看着画的你。对艺术永葆热忱者不会腻歪的絮叨,也是一场朴实的致敬。

14分钟前
  • Sico
  • 推荐

三个小时全英文对白无字幕,听懂了十分之一。电影聚焦了参观者对画作的欣赏神态,帮盲人摸画,讲解员向大家叙述介绍的过程,美术馆高层对经营问题的探讨,还展示了画作的修复……其中对于一些名作品的讲解尤为趣味横生,深刻独特。其实作画就是对慢慢流逝的时间的展现啊![4.4看的]

17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还真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多视角展现美术馆。其中一个男性讲解非常有趣,对艺术的解读确实是因人而异的。因为这些经典作品年代久远,所以后人的研究角度可以非常多,从作画顺序,画作的构图,揣摩作者的创作心态等等,当有更新技术的时候,比如给名画拍个X光,就给一些好奇的人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1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英国国家美术馆云看展,还有专业导赏解说,从作品创作背景、作者经历、到修复技术、作画材料、甚至画框选择都有详细展开。而欣赏作品时,重点一半来自作品本身,另一半则来自作品与看展人的生活链接,因此我们可见每个讲解员对作品的理解中都或多或少带有自己的观点。扣回一个观点:只有置身其中,打破美术馆的严谨性,才能降低门槛,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对作品的喜爱。受益匪浅!

22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嚮往做conservation restoration的職業 #求職廣告看到請豆郵我可厲害了

26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看到第二部便了解了Wiseman的纪录片性格——永远给最少的导引和最原始的材料,同时对观众的要求就自然高了起来。观影过程真实感到在被这些久远画作跨越浩瀚时空回以凝视。艺术管理专业学生对他们所探讨的话题实在不能再熟悉,无论marketing还是budgeting完全是课堂讨论的现实版。

28分钟前
  • Line
  • 还行

游刃有余的大师之作。讲修复的段落特别有意思,如表层画布之下的隐藏画作、颜料随着时间的变化、当代修复技术遵从的「可逆」原则,一堂生动的艺术课。不过怀斯曼似乎偏爱Old Masters,对印象派一笔带过。

33分钟前
  • btr
  • 力荐

一部对艺术史专业内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分分钟高潮的电影。但这种博物馆系列的电影,本来局限性就很大。就像不懂古董的人,肯定不懂玩古玩的乐趣般。熟悉每个大师,每件镜头闪过去的作品,然后大脑无意识的弹出作家名字的感觉。哈哈哈,懂得人才会懂那种感受。

37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一窥艺管文博专业日常,运营、修复、布展、讲解……国内馆最大的差距不在藏品,而在对待公众的态度上

40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我的2011。我的冬天的国美。复原画的部分很有趣。喜欢看开会。

44分钟前
  • 忆秋
  • 力荐

对于曾经流连于这座美术馆的人,我到底从中获得了什么?

4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又一部集大成作,多种主题的重奏,令人赞叹的剪辑功力。对博物馆运营感兴趣,特别是对绘画修复理念感兴趣的话更会看得津津有味。音乐场面再度成为升华之笔。

49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随着时代的推进 博物馆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藏品收集之地 它们渐渐成为各个城市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时而拍画时而观察游客 讲座画室会议穿插交错 就像是展现出当代博物馆的不同身份 【纪录本身 便大于题材

52分钟前
  • MR.Charles
  • 力荐

归到去年的吧,看得迟了点,算是整年不太丰富的纪录片中,相当有趣的一部!不仅第一次了解到油画修复的各种细节,还旁听了给盲人的绘画介绍课,很动人。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看展品的眼神都闪着光。有时候真的很难向人解释为什么自己那么喜欢去博物馆,只要有空就去,这部电影说是答案,也不尽然

5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2014/12/25 看Wiseman纯为装逼,因为每回必睡着。这部似乎比At Berkeley好一点,还是因为比它短?

56分钟前
  • livinglow
  • 较差

了解到很多油畫修復的內幕,受益匪淺。大段的講解非常多,也是體驗性的。但沉默凝視的片段略嫌不夠,可能也因為所展現的大部分都是敘事性的、宗教主題的作品。

1小时前
  • 介意
  • 推荐

补标。怀斯曼依然弱化主观导向性,坚持以画面和剪辑中的内在逻辑带动叙事,多主题渐次展开相互交织,对观影者的专注度要求非常高,而他的片趣味正在于此,意义皆在空隙之中。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