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

HD

主演:秦昊,辛芷蕾,邬立朋,江化霖,谭凯,王宏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长江图 剧照 NO.1长江图 剧照 NO.2长江图 剧照 NO.3长江图 剧照 NO.4长江图 剧照 NO.5长江图 剧照 NO.6长江图 剧照 NO.13长江图 剧照 NO.14长江图 剧照 NO.15长江图 剧照 NO.16长江图 剧照 NO.17长江图 剧照 NO.18长江图 剧照 NO.19长江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江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代,中国长江沿岸。  船长高淳(秦昊 饰)在驾驶货船沿长江送货的途中,不断上岸寻找艳遇。但他逐渐发现,这些在不同的码头遇到的女人,好像是同一个人——安陆(辛芷蕾 饰)。只是随着航程的上溯,安陆时而温柔,时而疯狂,但是变得越来越年轻。高淳迷上了安陆,不断停船与她相会,也渐渐发现安陆出现的地点,都与一本未知作者的手写诗集有关。  但是船过三峡之后,安陆不再出现了。  高淳疯狂地寻找安陆,在诗集和航线图中,发现了安陆出现的规律。船上发生变故,但他不顾一切地独自一人驾驶货船,继续上溯长江,直到源头的雪山,终于发现了安陆的起源,和长江的秘密。决战天门昨日重现死亡凝视大夏武魂落难千金杀疯了猫和老鼠旧版新父子时代粤语瑞奇宝宝第二季祖与占我不靠谱的白马王子梅花三弄之鬼丈夫闲着干嘛呢?寻找理查三世龙王令三之风云再起睡眠之夜兄弟2015天行九歌跑道终点里斯本之恋米花岛漂流记中元夜全台唯一2022恒春古城国际竖孤棚大赛伸冤人第二季轻舞飞扬法兰西西游奇遇外传最后判决粤语版欲之火战地青春之歌无法证明怦然再心动一位年轻医生的笔记 第一季桌球天王国语绿箭侠 第五季汪汪队立大功 第四季威尔和格蕾丝第十一季魔蝎女杀手Someway亲爱的夜王子英雄传说闪之轨迹北方战役顶尖手术刀 -天才护士的条件威尼斯商人2004香港,我们的故事青春如期玛雅帮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长江,图什么?

在这安静的一百多分钟里,我脑子不断回响一个词 ”urbanization“–城市化。 我并不确定杨超导演所想表达的是否如我所想,但我眼睛看到的,传递到大脑的,折射传导之后出来的却是这么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话题。可能我的口味已经很僵硬了,但我还是想就此讨论几点。

长江两岸,生生不息。时间如河流一般,洗刷的不仅仅是岩石,而是世界的维度。人类从古,慢慢进化,科技发展至九十年代年,长江母亲(安缀)已经死了。而女儿(安陆)代替她或者,也在变迁中失去了原本的模样。大城市的兴起,那个村子只剩几个种萝卜的老人和留守的孙子;三峡大坝的建起,江面的激情不在,徒留那些石上题字和浸没的旧城,就如一会在山崖上丛林间忽隐忽现的安陆,悬在崖上笼下的一点,高淳试图去寻找她,寻找他熟悉深爱的长江,可是却无能为力。船,始终要随着河流荡,高淳最后能做的也只是撕碎诗集,让过去的成为过去。

片中祥叔放走货物,其实就是那条惊鸿一瞥的乳白色巨鱼,虽然它有着独角兽般的尖刺,可我心里默默的还是把它当作白鳍豚的化生。人类的发展,其他物种的消亡,罗老板做到了对人类的经济担当,而我们呢,高淳呢,做到了什么担当?沉默与文艺的缅怀,一样是罪。

杨超在影片放映结束时,解释他想达到的也是亦真亦幻的效果。他希望安陆可以被看作长江,更也是一个有血肉的女人。而那些不被理解的逻辑,自杀的男人又出去给师太送棉被;船工突然的死;高淳夜间折返透过缺口偷窥播放着昆曲的屋内等等,整个故事情节真真假假,“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他用无数个长镜头,变焦,展现了他心目中故事该有的暗示和延续,以及长江该有的模样。冷色调的,杂着些许忧愁,静谧的,应该是不愉快的。在提问回答过程中,他提到当高淳站在三峡大坝的白色钢筋巨门下,情不自禁的开始流泪场景时,说这便是他第一次作客船经过三峡时的心境。两股极端矛盾的情绪从他心底生出,那种对历史消亡兴衰的感慨,还有对人类伟大建造的崇敬。这种矛盾,也是我在观看整部片子时候的反思,我们这些文艺的祭奠是否有意义?还是,自欺欺人,烧钱娱乐自己情怀罢了。
想想那我和杨导还颇有共同点,只不过他花了两千万去拍了心目中长江该有的样子;而我花了二十五港币,去看了已经烂熟于心的重庆森林,你问我们为的什么,我告诉你,这就是文青的怀旧情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时间漫长的河流中,我们所经历的经历也只不过是一小段。夏商周,一段情;南北朝,几个人;唐宋元明清,多少忆,我们该保留什么,祭奠什么。城市化就该被用冷色调批判吗?不,这是时间的选择罢了。观音阁说,不,我绝不上岸;可是上岸的一切就该被降罪吗?不,也只是不同的选择罢了。所有的维度里,长江图,应该是杨超对于记忆梦想的祭奠,文青的怀念。文艺的展现中国城市化,就这样淡淡的,流逝的历史。我们真正该去解读的,高淳所深爱的长江图,不一定要被保留,不需要去惋惜逝去,安陆便是一个结点,她停留在高淳那一刹两人相遇。而我们就是看客一般,笑着送走他们的背影,去创造自己的新的历史。

城市化的今天,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文青都在表达他们的怀旧之情,我也是。只不过,保留自己的记忆就好了,去批判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有它自己的选择,无论在你心中是好是坏。胡乱云了一通,也是纪念自己所想纪念的时刻和人。总之,就算你单看片子的摄影,就很圆满了。

2016.4.2 香港

 2 ) 历史洪流中的一次逆行

2月15日下午,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的“中国选手”《长江图》,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这部表面上讲了一个“魔幻爱情故事”的电影,至始至终主角都只有一个——长江。电影无论是在视听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都对这个唯一的主角进行了多种阐释。

 

一部并不需要剧情和太多表演的电影

 

在解读《长江图》的故事之前,不得不说的是,这其实并不是一部需要剧情或者故事的电影。里面所谓的魔幻爱情故事,其实更像是负责构建起所有导演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核的一种“框架”。

 

秦昊饰演的高淳是一个船工,年轻时写过诗,因为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于是回到老家继承了父亲的货船。父亲去世后,高淳开船自上海向长江上游回溯,每次上岸都会遇到辛芷蕾饰演神秘女人安陆。高淳逐渐发现,安陆每次出现的地点都和船上一本诗集记载的地点完全吻合。

 

秦昊和辛芷蕾这一对在交错的时空中相遇的“旧日恋人”,呈现出的都是一种“去表演化”的表演,在大多数的时候,他们都是沉默的,彼此之间的对话不多,这大概也是导演杨超想要一种风格。饰演老船工的话剧演员江化霖就曾经因为有比较重的舞台腔,经常被导演要求“收一点”。

 

中间有很多情节碍于时长都被剪掉了,比如“小武”王宏伟饰演的“红卫”其实是一个保安,他和安陆之间的也有一段爱情故事。再比如张献民还客串了一个妻子患病在床的信号工,这段戏后来也被删了。

 

情节的删减也会造成叙事上的不连贯,但其实并不影响整个故事的走向。秦昊的表演算是正常发挥,有一个流泪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但比起更惊艳的《推拿》,其实并没有太多惊喜。辛芷蕾的外形和她在电影里的气质,有一点神似郝蕾,对于当时第一次拍电影的新人而言,对安陆这个复杂人物的表现虽然偶尔也有生涩之处,也算是难得了。

 

 

一部把长江的美感拍成音乐的电影

 

长江上行驶的货轮开得并不快,伴随着发动机“嘟嘟嘟嘟”的声音,两岸的风景缓缓向后推移,这是“广德号”的节奏,也是《长江图》这部电影的节奏。

不得不说,《长江图》是一部非常美的电影,在淡化了情节处理的同时,拍出了一种纯粹的音乐式的美感。想象一下,天色昏暗的傍晚,在这条有着太多过去的河流上,行船穿过弥漫着雾气的山林,再搭配上低沉的大提琴和黑暗的哥特音乐……这种设定给为影像制造出来的张力已经让这部电影在视听上成功了一大半。

 

导演杨超本身就是黑暗系音乐的发烧友,也为这部电影特地购买了美国大提琴家David Darling、德国哥特乐队永恒沉睡,以及法国一个黑浪潮乐队的音乐版权。

 

李屏宾的摄影为影片加分太多,胶片更加柔和的颜色过度和颗粒质感非常适合来拍雾气茫茫的长江。由于补拍时李屏宾已经进组《聂隐娘》,后来补拍段落均由数字摄影机拍摄,虽然看得出这些数字段落做过胶片化的处理,但是对比依然明显。 再加上导演采风时自己拍的一两个素质相差很多的DV空镜,“胶片+数字+DV”和“长江+哥特音乐”这两套混搭,无需任何故事,所谓的“魔幻”色彩味道已经够足。

 

除了影像和音乐,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诗文 也是这一整套视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0首诗中,有两首分别引用自胡适和网络作家乐小朵,其余的都是导演杨超自己写的。这些诗单看成色只能说一般,略显拙朴,但搭配画面足矣。

 

一部有着太多精神包袱的电影

 

在故事框架和视听系统已经建构出来以后,《长江图》也并不甘心只做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长江风光片。这部电影会被重视政治的柏林电影节选中,也并不是没有理由。

 

宗教信仰、女性主义、环保主题、失落文明……在一部电影里表现这么多议题既是《长江图》的牛逼之处,也是问题之所在。

 

货船穿过三峡大坝之后,高淳就无法像以前那样,在诗集中标注的地点遇到安陆。在接近尾声的一场戏中,高淳站在张飞庙里茫然望着江面,一个旅行团经过,导游介绍说现在的张飞庙是由旧址经过编号一砖一瓦搬迁过来的。偶尔出现的CG制作的水中巨兽,外型上极像是被很多人认为其灭绝是和三峡工程有关的白鳍豚。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和杜甫“江间波浪兼天涌”的长江都已经不复存在,《长江图》对于三峡工程所带来的改变,态度多少是惋惜的。

 

 

影片中也涉及到了偷运稀有动物的情节,那批谭凯交给秦昊的黑鱼苗其实就是暗示。货船路过秭归,长江的对岸,正在搭建一栋巨型的钢筋铁骨,上面写着“打造宜居之家”。这些类似的环保主题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辛芷蕾的角色所代表意象就更多了,一个反对体制化信仰的禅修者,一个带着一点基督气质,爱一切人也来者不拒的神性女性,以及“长江的女儿”?(在长江的发源地的雪山上,竖立着安陆母亲的墓碑)

 

在这个把抽象化的时空穿梭变得具象化的开放文本中,导演设立了太多可以解读的议题,也不惜用一些符号和旁白反复阐述,想说的太多,同时也说得太多,反而透露一种对自己和观众理解能力的不自信。

 

这并不是一部可以赢得大多数观众的电影,注定是一部爱的人会很爱,不喜之人也会厌恶的电影。它决不讨好任何一种观众,只面对作者自己,选择逆历史的洪流而上。也正是在批量生产的“山寨电影工业品”随处可见的当下,才更能理解到这部在精神层面上回溯长江的电影的可贵之处,以及我们如今的电影基因里到底已经失去了些什么。

 3 ) 長江文學枯萎了嗎?


先說結論。《长江图》跟長江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跟長江文學有關;劇中這趟長江西行也不是表面上的載貨或邂逅女子之旅,而是一個活在21世紀的中年詩人企圖逆尋中國詩文學源流的魔幻寫實歷程。

這是很美的發想,然而太正確的發想碰上太脫軌的執行,最終讓全片的失敗成了必然。舉凡男女主人翁作為這部「偽公路電影」的主角實在欠乏動力、幕次的模糊,一路到太多特寫帶有疑似拍完才想到如何分場的異物感、過度的審美疲勞.....等等,戲劇上的缺失恆河沙數。然而較之戲劇性,對古典文學史其觀點的偏差,恐怕才是更嚴重的問題,畢竟,美學與詮釋可能是這類面朝影展的藝文電影唯一的看點了,不是嗎?

說明這種美學偏差前,得先論續一下《长江图》的本質。在論續說明這點之前,先來聊聊我第一次觀賞本片,即2016年7月6日台北首映後,本片倆位靈魂人物:導演楊超與攝影指導李屏賓的問答。

不誇張的說,《长江图》的台灣首映獲得的是皇帝級的待遇,不僅在臺灣極重要的台北電影節影展(北影)擔任重點放映,放映選在臺灣最大的西門中山堂,場次更是開了1122席兩層樓高,由影展主席親自出席全程。影展期間沒有任何一部華語片沒有(包括擔任開幕的臺灣本土大片《樓下的房客》,擔任閉幕的香港導演杜棋峰)享有《长江图》如此規格的待遇;這屆的北影主席就是李屏賓本人,或許有近水樓臺別開情面的「嫌疑」,但終究改變不了北影全副武裝迎接此片公映的事實。

不知是排場太大,亦或李屏賓主席真的接待有方,薰得導演楊超飄飄然了,他在《长江图》映後Q&A問答,竟然不只一次給出了指涉本片電影本質的答覆。這可不常見,因為映後Q&A場的問答都是無聊的,這種問答就是一群有耐性的劇組得給一票沒悟性的觀眾亂問發洩的場合,任何影展任何電影都一樣。但楊超不僅講真話,還講了至今也未見他在任何一家訪談講過的內容,所以我就記起來了。

那三個問答是這樣的:

Q1:最初的拍片動機?

楊:很多地方都說我花了十年在拍,其實我有這發想是在2006年,2009年寫完劇本,2012年籌到資金,去年2016年才是真的拍完。過程中很幸運能跟賓哥共事,最初是在中國大陸那邊兒認識的,我馬上被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給折服。後來在北京再次踫頭談劇本,我說想要「共創影像之先」,最後就合作了。我們對「水墨長江」之於歷代文人的意義也很感興趣,賓哥這方面的學養讓人佩服。

李:會應允「共創影像之先」,主要是因為我對長江有共鳴吧。小時聽到唱到《龍的傳人》就心跳得厲害,我對長江歷代許多的神祕故事與歷史一直很感興趣,覺得這些都是可以談的,所以聽到這劇本就心動了。不過拍起來確實辛苦,一條江跨兩大地,很怕自己拍到一半會體力不支。


Q2:詩與詩卡的意義?

楊:有人說我這片「宛如一首詠嘆長江的現代詩」,其實詩卡來自故事本身的需求,主人翁這位船長設定上是個失敗的中年文青,在1980年代末頻頻寫詩卻沒出版,是個loser的文青。他的詩風與現在的詩人也不同,所以這些詩只是為了替故事註腳,表達他個人一種對整個當代的質疑與否定。1989年作為故事的關鍵時間,是因為那是個白衣調調的時代,寫詩是可以泡到女孩子的(笑)現場有人說電影中的這些詩句,最終都通向「回頭依變」這主題,很有意思,因為這比我寫的好(再笑)。


Q3:女子的真面目為何?

楊:這個頻頻出現的江上女子象徵什麼,我想我不好說,女子的名字取自我的家鄉,或許女人是陸地,男人是海水,這或許是解答之一,但你們也可以自己想想。重複出現這這部份是想從男人的視角倒退著看女人成長的歷程。女子在鏡頭下要有是真也是幻的感覺,所以不能大方著拍,要故意把女子面容拍得虛幻,看不大出面容、歷練與年齡。我認為,最頂尖的電影拍得都不會是實景,而是心象。女子頻頻現身在廟宇與廢墟中談信仰,則是想表達兩件事情:其一,女孩是個修道者,其二,前世命定。這點是要看第二次的,大家回頭自己發現吧。

李:我不想讓畫面太靠攏西方所謂「門」的象徵,而想拍出更接近長江的感覺。當然,不是每次都如此,只有某些地方如此做。本片現在還在進行後製,這次放的是2k版本,我們希望在中國大陸上映時可以變成4k版本,那是更適合本片的規格。

(部分內容經過編排節錄)


《长江图》這部電影真正想要企及的美學本質,就在楊超與李屏賓口中「長江傳統」、「1980年代詩人」、與「虛勝於實的心象」三組詮釋中疊構出真實的變貌。全片真正的主線,便是透過視覺上的魔幻寫實旅程,讓(華人)觀眾親自完成旁觀者的使命。

旁觀甚麼?旁觀旁觀中國進入清末後就不停被反覆質難的難題--詩文化是不是早已斷絕,詩人是不是已經死了?

這是一趟巫術之旅。男主角高淳實質扮演的不是一個船長,而是一介讀者,一位自當代重審古代的臨時見證人。他這一趟二十天由東向西的長江海運,實質上是他從己身曾為文人的時間起點1989年,朝著千年前的長江古典文學逆行的閱讀過程。高淳啟程的主因是一本名叫《长江图》的詩集,一本標籤遍滿長江地名,有作品無作者的巫書。無名,是因知其忌諱,透過朗讀標籤這種儀式,高淳實質成了無名詩人本人(當然也就是導演楊超本人)的乩童,召喚起1989年江上的亡魂,逐漸在中國宣告死去的古典文學碎片,正確來說,是古典詩的碎片。

這些古典詩的碎片隨著巫術成了精,擬人化作安陸,一個先老後青的漢族女子。

當安陸首次在長江第一站上海登場,是以老娼妓的身分在暗無天日的骯房接客。這個畫面本質上便是對古典文學在當代最沉痛的否定,古典詩賦文典在最能象徵中國現代性的上海淪落於與三教九流交合,被二流三流下九流的當代墨客輕易進行有體無心的交溝,這些墨客貪圖的只有外型,對內在靈魂與本質一點也不關切,不難讀出對某些後現代與當代藝術之流的影射。

這必然不是史實,而是高淳自己對於古典詩投射的觀點。在接連不停的詩卡中,我們能逐漸見到他真正的質難,在於他對詩在這個世代的定位曖昧所感受的無力。當整個當代的生活體驗都以西化與工業化,根植於舊時代經驗的舊文學是轉型,亦或消逝?詩人曾作為中國傳統中與理性辨士相對的至高點存在,與高淳這個當代移植西方且早已地位大落的落魄詩人大相逕庭,唯獨失意與詩意貫通。

《长江图》為國畫名題,許道寧、吳偉、張大千都曾繪製。巧合?當然不是。這便是楊超自己用銀幕展演,李屏賓扛著2k發電機在沿岸四處跑的二十一世紀新長江萬里圖,只是生氣死絕,一如高淳手持一本失去作者的《长江图》詩集,正顯示詩人在現今已不能留名的窘態。楊超與高淳放不開詩,想往詩人曾輝煌的古典年代前去追尋尊嚴。於是他們選擇了遊長江,一個南方文學的物質發源,一個楚國遺地,一個千年前以鍛劍與鳳歌打入中原文明體系的詩鄉,至少他如此以為。

然而隨著返祖愈繁,答案也慢慢脫離高淳的掌控。高淳從江口一路朝武漢直行,安陸的年齡則持續倒退,顯示了古典文學逐漸破敗的逆反。詩被现代性(modernity)磨合的窘態,轉為對自己內部的實存存疑,他召喚出的心像安陸與曾親暱的,一切非現代性的傳統價值下逐一告別,她自我犧牲、對佛念經、離開婚姻、離開漁村.....高陸想看見的古典之尊嚴並未現身,反倒是古典詩最終選擇離開書寫她的人,也離開了生命本身,儘管詩人不願捨棄(「你躲不了的!這是我的長江!」)卻愛莫能助。最終,高淳抵達長江的最上游重慶,眼前餘留的一片荒蕪乾枯之死廟之墓碑,便是他這趟文學史追尋的唯一盡頭,被天地宣告長江詩學已經枯萎的事實。

王爾德道:在詩人描摹前,倫敦沒有霧,對於高淳來說,在詩歌問世前,中國沒有長江。中國人如李屏賓對未曾目睹的長江懷抱如斯憧憬,不惜跨海接案,就是長江詩學深入人民與歷史的活蹟。然而物換星移,儘管脫離了上海與一切現代性的景致,詩卻著實仍在死去,亦或還沒重生。下游愛眾生的妓女與上游無生氣的墓碑,成了古典詩與現代詩同時瀕臨的苦境。長江文學枯萎了,詩枯萎了。導演楊超也在此刻意象中,將自己的當代文學觀鏈結到古典文學的系譜之中,捨棄作為一個旁觀者,默默退居於同病相憐的創作人,一位「傷古悲秋」傳統在二十一世紀的延續。


乍看下來,《长江图》這樣的發想其實相當不賴,人文情操宏圖,較之古裝YY片的暴發戶式虛榮與現代自溺劇以拼貼為能事,終究是道高一尺。

然而這樣正確的發想,實際執行上卻是錯誤的,至少也是偏差的美學詮釋。

戲劇結構的問題在開頭就說過一遍,多如恆河沙數。別的不提,高淳跟安陸絕對是我看過史上最乏味的公路電影主角--對,《长江图》是一套公路片,它完全依循公路電影的文脈,要觀眾跟在旅行者的步伐之後尋找終點,然後反過來被歷程修正、重塑終點的意義,一如高淳在次次與安陸的會面中逐漸修正對她的印象與那本「無名詩集」的內容。毛病就來了,公路電影的主人翁往往即視點,觀眾也並非旅伴,而是跟在主人翁屁股背後跑上的苦命跟蹤狂,假無被虐的癖好,主人翁的屁股值不值得我們花上數小時買票觀之跟之,可是公路電影能否產生共鳴的大事。高淳,一個無姿色無特長無性格無輪廓,內心說的話比嘴上說的還少的男子,除了他那幾首爛詩外,有甚麼理由讓觀眾跟隨?加以先以心死姿態入鏡的安陸,倆人相處看得我頻頻想刷手機,整部片第一個小時的節奏只能以屍積餘氣摹之。

楊超/安淳對於長江文學與現代文學鏈結的美學理解是對的嗎?恐怕也不是。

首先,除了恰好生在中國,有漢族血統,寫著同樣叫詩的文學外,高淳真的有真切理解古典詩,也帶領觀眾一起理解的資格嗎?恐怕沒有。應該說,現代詩真的能稱為古典文學的某種移轉嗎?在清末持續開端的,詩語文學「橫的移植」(取經西學)與「縱的繼承」(繼承中學)的倆個極端,僅是時間與空間上的單純累積嗎?這個寫著拙劣現代詩句的中年詩人,只因他想要而且剛好得到無名巫書的門票,就能肩負全觀眾甚至全中國的責任,成為對古典文學淵流大河的正統旁觀者,比手畫腳,甚至與之交溝嗎?只怕不行。高淳的繼承祖業隱隱透漏長江之於他們家族有如母親,然而他對長江文學的態度,卻比船上小夥子買春的對象差不多疏離,高淳之於他所想像的古典(安陸)間的關係並非古典的旁觀者,更讓入侵者,猶之那些強行打破視覺敘事的詩卡,每次都天降銀幕焦點,與長江的萬年景觀難以天成更搭嘎。

其次,即便現代詩人論續古典中國有著我不清楚的正當性(畢竟這是個大陸詩派的故事,我熟悉的臺灣文壇是另一套),《长江图》本身是部電影,以電影旁觀文學的旁觀性,本身就是一種接近後現代(安陸在上海一景所否定者)的出發。攝影作為世上誕生最晚、最接近西洋科學(攝影機與底片)的藝術品種,即便拍/描敘的對象一致是地理的長江,它仰賴視覺的敘事系統與文字敘述的敘事系統本身就帶有一種需要解碼的旁觀作用,而非單純拍攝就能視之繼承,尤其有劇本的虛構故事更是如此。

在Wim Wenders執導的公路名片《愛麗絲夢遊都市》(Alice in den Städten,1974)裏出現過一道設計:男主角Winter在旅行途中一路拍照,觀眾卻從未見到他所拍的照片是甚麼模樣。WIinter相信照片可以保留住現實生活,也成為他曾活過也拍過的證明;直到電影末尾,他與旅伴愛麗絲循著祖母宅邸的照片跨越荷蘭,驚覺宅邸裏住的是陌生人,才理解到照片永恆是無稽之談,因為照片僅有空間沒有時間,他一路隨筆的文字筆記反而更接近他要的現實。但只有文字嗎?電影也是。鏡頭不拍到Winter的照片,是從影像形式上就否定了照相本身觀察現實的正當性,認為它們在具備時間也具備空間的攝影中僅是不足「觀」之的缺陷,觀眾只需眼見銀幕,便該也應理解這趟公路旅的一切;主角名Winter在德語中與導演Wenders同名,更無疑是進一步以平行世界的後設強化這種否定。

《长江图》卻對這種電影形式與文字形式間轉換的問題視若無睹。楊超在接受《深焦》訪談時說道:「詩是一種不該輕薄的美學,詩是漢語的一種高級狀態。」這話不錯,然而,既然詩是如此在語言上凝鍊的美學,又該如何轉碼為另一種狀態--影像與錄像的美學?他沒有提,或著根本想不到。「我拍的是長江,自然就是講長江的一切哩,怎麼不算長江文學了呢?」這或許才是他的真義,認為錄像本身便是可以輕易說服觀眾的前提;但,當然不是如此。這反倒是把自己也把故事逼到絕境,讓企圖博覽整個近代文學史的立意,成了僅以物理上的景觀與張張拙劣現代詩卡去以管窺天的狹隘窘態。


以管窺天,上不接下,沒正當性--這就是《长江图》揚名國外,卻終難取悅它真正主旨的受眾:華人與華文學愛好者的主因。

當然啦,必然有影迷會說:這種粗糙與拙劣也是設計詩意的一環,是「自己替自己送葬」。高淳寫的爛詩頻頻出鏡、結尾在四川的枯萎苦景,都是在替己身挖墓碑,顯示當代詩確實不如古典詩,劣者確實不如古人,是以進為退的藝術展現。但,有嗎?這部電影感受得到這種足夠的謙卑嗎?再說,平心而論,這樣一些爛詩、這樣一座墓碑,送去柏林影展,以中國景觀與民族文學為號召,在結局暗暗把自己接上中國千年藝術傳統的尾巴,作一個讀者,能感受到此舉除了吃豆腐外的其他意圖嗎?即便長江文學的生命力著實枯萎了,又淪得到《长江图》這樣的貨色用電影來代言嗎?

我是不行啦。

或許,《长江图》帶給觀眾的最大收穫,便是以柏林影展獎主之姿暴露出當代某些華人創作「自以為是危機」的危機--絲毫不顧自己除了血緣或地緣外有何資格,就硬生生把中國古典文化的斷層無端當成自己的使命,說自己續之承之,然後把自己缺乏自覺又糟糕透頂的二流三流下九流的文本使勁兒黏上中國文學史的系譜,就拿去投獎項投國外了。假使這些人真有自知,發現這種作為其實是在墓碑上立墓碑,用皇城瓦續糟糠的話,或許還能以解嘲視之;可惜不然,他們的心智除了成名,其他都是空的,比古典文學的枯萎更為枯竭。套一句豆瓣友鄰恶魔的步调對《长江图》的精準結語,這些人在作品裡竭力高喊的心聲只有一種--「快來解讀我吧,快啊!」

唉。

 4 ) 负向的旅程

逆流而上对长江的溯源形成一套首尾接合的闭环叙事。从地图、红卫、以及主人公高淳和安陆的妆发变化不断地提示故事是以倒叙发生。

在内容的设计上虽然有诸多细节禁不起琢磨,但内容的浓度还是有的,能在要求快速变现的今天一磨十年,作者还是值得被尊重的。令人遗憾的是,因为1/3的删节,自怨自艾的诗人行走在江上,孤绝的自嘲,又难以克制的流露出文化的优越感。

在长江图中最为向外的表达是诗。然而诗歌在《长江图》中的作用更像作者的脚注,并非仅仅为了“彰显诗意”。诗作为“物”的元素,在电影中充当着“船长日记”功能的道具,与作为事实补充提示的导演旁白相当。

女人、白鳍豚、母亲三个意向的三位一体清晰的指向片中的核心——长江之殇。负向的陆上行舟,以人类意志扭转的新地貌没带来文明和勇气,带来的是反复被强调作为代价而产生的贫穷破败、乡村失血、信仰沉没。

这幅《长江图》是有着明确野心的:安土重迁的人民被迫失去土地、被吞噬的房屋和两岸的背信弃义,三峡大坝的人工奇迹轰然沉入水底,化作一阵刺耳的尖叫。只是这份野心藏得太深,被过度包装成一个精巧的唉声叹气,披挂一套奇幻色彩的外衣,将89年的悲怆形容为“第一次看见你的微笑”,难免被人误认作是情殇。而片中导演有意夹带的民间传说、乡土离散、社会新闻等诸多私货,甚至没法成功抵达大多数的观众。对时代痛处的指摘被迫变形为一套过气知识分子的酸楚,只能尴尬地隔靴搔痒。

我相信布罗茨基,“诗人都是民主主义者”。只是时代的创伤强加给个体的悲伤肯定会成为鱼缸里的鲸鱼,是不合适的。好在《长江图》的电影时空中恰好不必追求合理化。因为其复现的历史本身就是荒唐的,合理从未发生过。

 5 ) 《长江图》解读·个人不完全版2.0

之前说过这不是“散文电影”或“诗电影”,它是“故事片”,要是粗暴地用一句话剧透整个故事的话,可以这样描述:“男人逆流而上,通过一本诗集和一条江穿越到女人的时代,女人则顺流而下,虽然邂逅但追寻比爱情更多的东西;爱情的错位,让两人往不同的方向奔去。”但显然这不是影片的全部,甚至都算不得正确的主线,只能算一种叙事逻辑,因为故事打破了常规的线性结构,并不断将它变得更加疏离。多次看过影片并且结合了导演的访谈加以映证:“一个互动的旅程。”


对女人的解读:
女人安陆是一个因为诗集而不断出现的“意向”,也是一个或多个真正的“爱人”,同时,她可以解读为长江的化身。

逆流而上,其实整个行程浓缩了安陆生命中的一段时期。对安陆的讲述也是逆向的,随着一站一站的航行,不断截取她更早的过去。顺序来看大约是这样:安陆在母亲去世后,从长江源头出发,在宜宾搭乘高淳父亲的船一路向下游走,最终来到了长江入海口。

换句话说,安陆既可以是一个真人,又是高淳通过“诗意”想象出来的人。诗只是将一个个地名作为记号,抒写一个个状态,因此高淳通过这些文字想象出“安陆”(理想女性或者“接触过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在那个地方的生活、状态、爱情、思想,诗是模糊的,可以经得起读诗的人解读的。这个女人不一定真的出现在“小洲的芦苇荡”、“荻港的万寿塔”、“铜陵的和悦洲”,但他可以想象文字背后的世界:她在小洲游过江面、她在万寿塔辩难、她在被人们遗弃的小村和他偷偷生活……他一定要上岸,不惜让祥叔嫌弃也要上岸,实地看看那个被诗书写的地方到底是怎样的。

同时,她就是长江的化身,或者说是长江本身。她和长江有共同的起源,高淳弃船徒步来到楚玛尔河,“希望能遇到童年的她,看到她无忧无虑的样子,他从未见过的样子”,也是我们从未见过的长江的“童年”。影片结尾:“他的目光顺流而下,他终于理解了她的道路。带着尊重与向往,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而此时配合的是长江的纪录片的画面,所以这里的“她”理解为“长江”是绝不过分的。所以说,她不会只属于他自己:“她的理想是不属于任何一个人,但不拒绝每一个人,接受每一个人……”长江正是以这样的“胸怀”接受着每一个跟她发生关系的人,通过船、通过性;人们用她赚钱、靠她生活;爱她、玷污她——这何尝不是这条被现代工业和人类文明一直改造、污染、赞美的长江的真实境遇。她和长江也有共同的终点:“她在长江尾,她的目光看向东海。她不会再回头,但也从没忘记他”。

也有人将她解读为“河神”,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她站在一堆神像、菩萨的轮廓中,甚至她还说过“这是我的长江”,所以这样的解读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她的出现也时常跟宗教有关,她在“塔中辩难”时还提到“神迹”。

所以说,导演有意识地将以上所有的意向提供出来,他用影像发出邀请,并且没有给出绝对的单一答案,供你解读玩味,这种玩电影的方式我是接受的。只要在影像提供的线索之内,解读就不算过分。


长江既是空间又是时间,影像实现了这两个维度的际会。
电影的影像,本来就可以跨越时空,用同一个空间的画面展现不同的时间,这种用法也并非独创。影片巧妙的地方是通过画框的分割,让两人出现在同一个人画面中的不同画框:;男人在洗澡,从舷窗中看到一个女人在夜色中游过江面;女人可以透过玻璃注视船通过;或者她在房间做其他的事,透过她身后的窗口,观众看得见广德号通过……原本应该出现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的人,通过画面的安排“穿越”了,于是二者产生一种既明显又隐晦的联系。画面的前后景构成了一个通道,使影像的“穿越”成为可能。这个设置还是很喜欢的。

看了卫西谛老师与杨超导演的对谈,也找到对上面观点的一些印证,杨超导演说:“长江现在已经被当代生活改变了,被我们某种程度上不负责任的行为伤害了,长江的美感正在消失,长江魔幻的属性正在消失。长江变得只有空间性了。李白杜甫的长江已经见不到了。”


父亲的鬼魂仍在船上
从找到诗集的那一刻起,父亲的鬼魂其实就活起来了:刚刚停止运转的发动机(高淳和祥叔检修时发现了盛装诗集的盒子)却在高淳翻开诗集的时候重新启动起来。还有船上的小工武胜冒犯黑鱼并跟高淳发生冲突后,莫名被船绊倒落水,又被螺旋桨绞死。而祥叔也一直说:我知道你父亲的鬼魂没有走……黑鱼没有死,离开了。这些设置都绝非无意。或者说,这条船就是父亲——他粗重的喘息,驮着沉重的货物,在江面缓缓而行,沿着亘古的航道,走向自己既定又不可知的命运。

撕掉诗集也可以视为高淳和父亲甚至和自己的一种和解。尽管没有明确线索表明诗集是父亲写的。但高淳终于可以踏下心和这条船一起前行了,这之后,长久写不出诗句的他也再次动笔(被刀捅之前他在写东西)。


运的到底是什么鱼
运的不是鱼,是白鱀豚,所以才“有风险”。而片中提到的鱼苗是给白鱀豚的食物。秦昊在江中抛锚,一开始怎么也无法把锚拉起来,后来有东西在船下一撞,锚也拉得动了。应该就是白鱀豚的“报恩”吧。在秦昊被捅了一刀,痛苦地倒在船舷上之后,有一个白色的巨型身躯从江水中略过,正是那只被放生在白鱀豚。“他没看到这一幕,这没什么可惜的”被捅的秦昊没有看到放生的白鱀豚从他身边经过——“一切都是转瞬即逝……”
“有了这条鱼,江就活了”尽管天真,也算是愚蠢的人类的一点救赎意识吧。

可以看出影片试图容纳的东西太多了:爱情、命运、宗教、信仰的缺失、工业体现出的文明进程、人们的生活状态、环境问题、一种被时代逐渐抛弃的表达方式:诗……而它的节奏又是非常缓慢的。很多镜头之间是有密切的联系的,留下很多线索,但是由于单个镜头的长度较长,有点颠覆大家的观影体验,所以容易忽视镜头之间的关系。比如秦昊被捅伤的那段:一开始是从一个高出俯拍,看到远处一个提着红袋子的人匆匆走过来,可是他在画面中太小了,即便是画面中唯一运动的物体仍然难以引发我们的注意;下一个镜头,他假装问路捅伤秦昊;再一个镜头,河水和大烟囱交叠的画面,河水的映像褪去后只有岸边的烟囱留下,一个人从烟囱上打手电往下照,这时我们知道第一个俯视的视角是这个人的。就是这样,但是这几个镜头每个单拿出来都有点长,所以大家很难把它们联系起来。

正是这样的节奏使得很多的点出来的主题变得松散;但既然导演抛出了这些命题,就可以启发有心人进一步思考。

全片是有一种神秘主义色调的,女人的身份不明,男人的态度不明,对他们的关系并没有急于解释,也无需解释,甚至刻意增加模糊性和不确定。旁白是导演亲口念的,于是那个“他”也不仅仅是一个文绉绉的“我”的代称。喜欢这种神秘主义的调调,你说是“魔幻现实主义”也成,但我觉得不够魔幻。

可是我实在无法理解王宏伟的角色。虽然看出他是安陆的“正经男人”,而且发现安陆和高淳偷情后在晚上割腕自杀。但,这有什么意思呢。不知道。所以就只是个“不完全”解读。其实影片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太确定太明确了也就没有意思了,我接受这种不确定和模糊感,也相信有东西是有迹可循的。


#本文转载于《长江图》官方公众号《长江图Crosscurrent》2016年9月27日#

 6 ) 请不要让“艺术电影”成为庸才导演的避难所

短评写不下,删了好多。
再也不能接受艺术电影评论圈对人情的纵容。
那是皇帝的新衣,不好就是不好,庸才就是庸才。
这在平行影像周时的杨超讲座就能看得出来,对于自己处女作《旅程》中的一个非常平庸没有灵气的镜头都能王婆卖瓜式地讲那么久,真正的好导演都露拙,杨导的片子却处处是刻意露巧。说真的,今天那个时时入画的黑色衣角加诗句然后点烟的长镜着实让人不禁哑笑。秦昊当时会怎么想?我和那艘船有什么区别?
根据之前的接触,想到会不好,想到会眼高手低,想到会金玉败絮,但没想到会到这样一个地步。导演心里装不下哪怕一个人物,更别说一条长江,归根到底,他的心里只有他自己。
演员不是工具,角色不是小心灵小格局单方面的幻想,叙事更不是纸上谈兵似的倒转拼贴搞点花样就能成大师。让一个人自杀您知道是多难的事么?呈现的都是表象,演员也真是够辛苦。拍电影的不易,我太清楚,能力撑不起来或体察不深情不切很容易就会拍成长江图这个样子。
一方面也不能怪导演,这是祖师爷不赏饭,另一方面后天我们电影人也要多努力,更不能沉浸在自我以及附庸者帮您构建的感觉良好的幻象里。身不由已的影评人都只能先列十句好话,再加一句真话,还好杨导演在四月资料馆的QA时有一定的清晰认知。
观后谈某教授好不容易搬出个魔幻现实和政治,准备开始进入套路捕风捉影硬性拔高。依我看,杨导这部片子既不魔幻,也不现实,瘦小的身躯顶着一个庞大的头颅,何况这头颅不痛不痒,创作者本身的世界观就是混乱而不自知的。不能因为说强调了影像就回归了电影本体,这只是一堆没有脊柱的骨头罢了,意义像江水一样划过河岸。怪不得杨导的电影都需要导演本人亲自在场,随时暂停,拉着片子讲这为什么好,想表达啥,恩,片子也确实是一套好的ppt模板。
请原谅我的话说得那么重,矫枉必须过正。我看到好电影都会夸,不遗余力地夸,一般的作品我也会多鼓励,发现闪光点。但这次尤其是看完各种创作谈之后真的是忍不了甚至很难受,用手机也得打完这些字。首先这部电影跟空间叙事学一点儿都不沾边,请杨导不要往上硬靠,更不是贴个大标签就可以自立一套评价体系。另外请杨导以后多些对人物和生活细节的体察,艺术电影也不是天宫上的无源之水,拍得越大越多越暴露您灵魂的贫瘠。别说电影中镜头师法的那些导演,随便拉来洪尚秀的一条马路都比您一条长江容量大。
本来中国艺术电影就已经徒有其表多年,未来的中国电影新生代不能再走这条老路,大师都不是上来就是大师,自欺欺人的桥段也早该结束。艺术电影的观众群体需要培养,但不应以能否看懂这部片为标准,真正人类的珍贵精神财富不是这样的,看这样没有营养的片子也不需要动用我的“智性”。导演有那纸上谈兵织皮毛的功夫,还不如省下钱来多踏下身子来出去走走,仔细触摸一下这个真实的丰富而驳杂的世界。

 短评

感觉能拿摄影奖

3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路边野餐太好看了

7分钟前
  • 洛的来
  • 还行

提前鉴定了《长江图》,语言好剧本好,一组诗,旧长江和新长江两个时空交叠,“她”是个姑娘,寓意却是这条沧桑女人河…所以主角不是人,是景和事,涉及信仰。有一个缺点是旁白太诗意也太多,情感都被讲了出来,角色的表演空间也就小了。柏林基本演技奖无望,摄影奖极有实力拿。私人很喜欢。

10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电影不太够,摄影来凑。。其实就是空虚迷茫想靠把妹解决嘛,放在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敏感年份下(顺便:其实不必这样吧,电影一不当心被封咋办呢...),再放一个忧郁的秦昊,于是弄出一点娄烨那部禁片的味道... 不过李屏宾的摄影的确不是盖的,非常美

13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万寿佛塔里,佛不能让塔内落雪,却能让信仰本身成为神迹;巫山新城内,人可以把每处物品复原,却无法回溯江水漫过的土地;白鱼引来杀身之祸,黑鱼却能祭奠魂灵。安陆是一场逆流时间的艳遇,长江是一段沧桑变迁的征程。一本意味深长的诗集映刻着一代人的迷惘,一处功过难辨的大坝截断了一个民族的心率。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八零末一代颓丧低落症候群知识分子的沿江还魂游。诗歌、性、情爱、吊丧包裹着的内心悲沧,在最后一刻依然无以释怀。旧世界素材群像延伸出这个国家民族的时代苍凉,而三峡区域的整体失魂与缺席,即是游魂流离失所的现状,亦是世纪罪证的另一个犯罪现场。罕见的华语独立电影工业代表作。

18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近来大陆文艺片的三要素:佛经、诗歌和旅行。

19分钟前
  • 九個9
  • 较差

遮遮掩掩、不伦不类,不是所谓“疯狂的叙事”而是“分裂的姿态”,在并不恰当处削弱正常叙事性,摆出了拒绝观众的姿态后,又用拙劣文字热切倾销阐释自以为高深的隐喻,企图最大理解。十年真的是残酷卓绝的创作历程,然而与其淹没在自己的洪流里,丢掉了尚好的立意与宏大的视野,不如及早上岸。

22分钟前
  • 朱马查
  • 较差

渺小与宏大两种叙事并行与长江之中,她从头走向尾,他从尾找到头。用一条江的时间怀念一个人,而人像承诺一样、像水流一样、像历史一样,终是寻不回了。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看简介很写意很有看的欲望。上影节终于看到了。景很美,新旧长江时空交错,感觉故事主要在讲景和物,并不是人。缺点是旁白太多了点。

30分钟前
  • 奔跑忘记忧伤
  • 推荐

看完也说不上来的感觉。但就是喜欢沉沦在这样的摄影、画面与诗句中,昏昏沉沉,就算睡去也不觉得可惜,似乎梦和影像有了重合。诗与航线,女人与执念,结束也可以是起源。

34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寒江烟渡,惊起一滩欧鹭,日星隐曜,山岳潜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摄影美得心颤,光束照进暗夜潜流如神迹显现;他带着漂泊的灵魂(长江的旧精魂)渡过漫漫冥河,她在每个港口守候,却依然无法修得同船渡;幽灵船驶过三峡,灵魂出窍,如是我闻。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拍长江的男孩运气总不会太坏。

3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三峡控、长江控真的受不了那些从未见过的视角和影像,无边的江面、开闸的大门、两岸的叠山……又长又大又宽。过闸时缓缓升起的水面,如晨勃的丁丁沉重挺起。消失的荒洲,遗弃的孤岛,是欢愉后最迷幻的空虚。“他爱她,所有痛苦、低贱和荣耀的时刻” 相遇,恢弘如同命运。

4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也有些许生硬与讨好,但杨超胸襟气魄明显更为开阔,远山如黛,清冷孤绝,独行寒江,海潮至此回头,余路只能逆流而上,本身已然具有粗粝的浪漫诗意,凭借无意中拾得的诗集,打通了人生、历史与地理隔阂,实现三重穷源溯流,过三峡大坝科幻惊悚感神来之笔,白鳍豚声呐悲鸣,红尘凡俗之苦如影随形

4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故事性支离破碎,简直就是灾难。但好在胶片拍摄的质感简直好到哭,水面上的雾气氤氲,层层叠叠的山峰,船舱的锈迹斑斑,冷暖色调的交融显得非常迷人。。。镜头非常好,但有几处好像有点瑕疵,像是“卡带”一样的感觉。

4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宾哥现在真是不挑活儿,不过这片的摄影他只负责了大部分,并不是全片……导演的话,我只能说,野心可以有,但是也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够撑得住多大啊omg……隔壁野餐说实话强多了

49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3.5星,路边野餐有钱了以后……

51分钟前
  • Mumu
  • 推荐

山河水域才是真正的主角,流动着的行歌溯回,关于诗关于旅程关于消散的记忆关于长江的逻辑。导演将每一个游魂妥帖安置于江流,也将每一处韵脚轻藏在影像。没有神灵让人信服,所以需要一个女性。没有流逝可以逆转,所以需要一部电影。

52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长江图》与《路边野餐》展示了两条不同路线:未能完成的空间-影像/诗-影像如何被迫转换为观看影像与阅读影像。

53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