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清晨

HD

主演:赵君,胡亚捷,孔琳,解衍,巨兴茂,路辉,王光权,龚朝晖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199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血色清晨 剧照 NO.1血色清晨 剧照 NO.2血色清晨 剧照 NO.3血色清晨 剧照 NO.4血色清晨 剧照 NO.5血色清晨 剧照 NO.6血色清晨 剧照 NO.13血色清晨 剧照 NO.14血色清晨 剧照 NO.15血色清晨 剧照 NO.16血色清晨 剧照 NO.17血色清晨 剧照 NO.18血色清晨 剧照 NO.19血色清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血色清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地处偏远的贫穷山村之中,少女红杏(孔琳 饰)还未真正迎来自己的美好青春年华,便被两个哥哥李平娃(赵军 饰)和李狗娃(解衍 饰)以“换亲”的方式许配给了村里的万元户张强国(龚朝辉 饰)。  新婚之夜,张强国指责红杏并非处女之身,将她退了回去,并且强行带走了作为交换的姐姐。愤怒的李平娃将红杏暴打一顿,却问不出个所以然了。平日里,小学教师李明光(胡亚捷 饰)和红杏交往甚密,李平娃觉得一定是这个衣冠禽兽夺走了红杏的贞洁,于是发出了“杀人预告”。然而,由于李平娃兄弟两人平日里懦弱无能,所以并没有村民相信他们会真的将威胁付诸于行动,悲剧就这样发生了。新闻播音员第二季圣殿骑士团的海盗宝藏第一季崛起2021东京少年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五季独立愚连队中途岛战役蜻蜓2002好先生番外篇食梦者第三季嗜血破晓逆转杀局枪炮侯法内情大结局梅林传奇 第一季雪镇疑杀第一季少林寺之大漠英豪一杯上路暗夜藏心幽游白书70年代秀 第八季出差十五夜2:共助2:国际 特辑奇异世界历险记吉丽喜多找不到正确答案咖啡公社2016双面王妃印度连环杀手档案:血腥日记金刚经卫校男生:青春反击战你是星辰大海美少女的谎言:原罪第二季喜剧之王粤语龙马精神2023无法停止·病态收藏癖欧比旺:绝地归来天使之爱父与女2001为了你我愿意热爱整个世界海绵宝宝 第十三季少年苏乞儿大鳄无形伙头智多星国语2009湖南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两个俏公主

 长篇影评

 1 ) 思想处决生命

《血色清晨》思想处决了生命!一个冰冷的清晨,一桩荒谬的凶杀!很简单的剧情,但导演用了不同人称的多角度叙述,有力的增强了整个故事的悬疑性,也更充分的展现了每个人在故事中的行为动机,增强了完整性。毫无遮掩的揭示了人们的愚昧无知,无一幸免!1992年的作品能有这个程度值得赞扬,7.5分!ps:如果不采用大量的旁白,而用更多的镜头语言去表述应该会更好!

 2 ) 《血色清晨》:从文本到影像,从马尔克斯到李少红,从“谋杀案”到“血色清晨”

如何让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变成中国现实主义电影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81年创作了《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小说取材于1951年的一个真实事件。

和《百年孤独》不同,《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更注重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现实主义部分。

小说围绕着男权、父系、贞洁等词汇,讲述一个荒诞的悲剧故事。

马尔克斯通过一个凶杀事件,对权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小说反映了拉丁美洲存在过的陋习。

1992年,李少红根据这部小说,拍摄了《血色清晨》,导演借由一桩谋杀案,展现了包办婚姻、重男轻女以及男尊女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不管是文本《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还是影像《血色清晨》,都以“女性”为母题。

放在今天的环境中来看《血色清晨》,它的意义远不止“女性电影”四个字。

大龄产妇、全职母亲、二胎妈妈等跟生育有关的标签依然牢牢的贴在女性的额头上。

即便是在现在这个看似文明的社会中,女性的身份以及女性受到的压力和不公平待遇依然没有被解决。

当然,争取权利和平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抛开电影的现实意义,我想谈的是文学作品的改编问题。

最近《上海堡垒》频频上热搜,关于这部电影,观众嘘声一片,票房自然扑街。

《上海堡垒》改编自江南的同名小说《上海堡垒》,上映之后,很多观众都表示,这部科幻片看的人这尴尬。

这种尴尬一方面是文本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影像的原因。

从电影本身来说,后者的原因显然更重要。

从文本到影像的难度在哪里?

文本表现的内容并不具体,由文字构建起来的世界需要读者发挥主动能动性来进行想象和填充。

影像则是将抽象的文本进行了具体的表达,既要尽可能的呈现出原著的意蕴,也要带着创作者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兼顾观众的体验。

对于很多观众和电影人来说,从小说到电影都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

然而,在目前这种IP改编电影、影视作品盛行的年代中,很少有创作者会去思考文本和影像之间的关系。

而是对文本进行粗糙的理解,将内容交给流量小生,然后进行大规模的营销宣传。

遗憾的是,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高,整个市场对好电影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IP、流量并不能成为万金油。

从马尔克斯到李少红的难度在哪里?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严肃文学的黄金时代,以严肃文学作品为蓝本的电影也很多,比如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红高粱》、改编自《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还有改编自珂兰《深谷回声》的《黄土地》。

这些作品不仅让给文本赋予了更多的力量,也增加了影像的深度和广度。

李少红选择马尔克斯的这部《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作为改编对象,难度在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对接。

惊喜的是,尽管是来自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却完全可以溶于中国的现实社会之中。

李少红并没有完全剥离笼罩在《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身上的那层魔幻外壳,而是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中国独有的现实主义基调。

比如,愚昧的村庄、爱看热闹的群众、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有一些充满讽刺意味的小细节。

细节的设计让《血色清晨》完全脱离了《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所带来的限制,实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完美对接。

和一些网络文学不同,马尔克斯属于严肃文学。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阅读严肃文学是一种流行文化,而现在,碎片化的文学产品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严肃文学失去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主流沦为小众,而这也是很多电影人担心的问题。

从“谋杀案”到“血色清晨”的难度在哪里?

同样都是以“谋杀案”开头,从“谋杀案”到“血色清晨”的难度在哪里呢?

文本创作的自由度比较广,而且也更私人化。

影像则不同,影像依赖于市场,创作者在进行影像创作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观众的审美和接受度。

所以,从从“谋杀案”到“血色清晨”之间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让观众接受这种表达方式。

“谋杀”是带有悬疑性的词汇,电影一开始将讲述了一桩谋杀案,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但很快就抓住了凶手,有了结果,悬疑感就降低了。

不管是《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还是《血色清晨》并不是悬疑电影,只是借助悬疑的外壳来展现错误的价值观、女性的身份认同以及封建陋习等问题。

当观众意识到这部电影更深层的表达时,是否还可以对这部电影表现出热情。

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学和电影都是两种娱乐方式。

娱乐性才是观众阅读和观看的标准。

《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并不是马尔克斯最著名的作品,李少红选择改编这样一部电影本身就是一次冒险。

不过,这样的冒险是成功的,《血色清晨》撕开了文化的面具,提供了更多值得反思的东西。

看电影是在看什么?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到底是在看什么呢?

看电影的确是一种成本最低的娱乐方式,但不能仅仅是“看”。

电影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参与了我们的过去,见证着我们的现在,也预测着我们的未来。

随着文本和影像之间关系的越发密切,电影的问题归根到底是阅读的问题。

在欣赏一部电影的时候,如果仅仅只谈电影本身,意义并不大。

而是要以电影为窗口,看见一个更大的世界,这才是电影的意义,也是看电影的意义。

 3 ) 一程山路

1.念念当如临敌日,心心便似过桥时,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子莫吟诗 : 全民目击式de杀人犯,一念天堂否? 2.有时候很容易忘记,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黑暗中摸索,突然间天亮了,而人们却开始互相指责 3.被小叶教育着说,你以为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NO!那是因为你还不了解这个世界……一如宋庆龄当年的回答

 4 ) 贫穷导致愚昧,愚昧处决生命

这部电影我初中就看过了,多年来反复看,到前几天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因为我无法忍受它较低的清晰度。不可否认,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可惜看过的人不多。

电影改编自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讲述因新婚夜没有落红,女人被退了亲,假想中的“奸夫”也被无辜砍死的故事。

全村人都事先知道这桩谋杀行动,但没有一个人去提醒受害者。婚嫁的交易本质、畸形的贞操观念、扭曲的道德规则,促成了一场具有表演性质的白日屠戮。

在这场落后文明对异端的绞杀中,愚昧用一种相当“仁慈”的方式扮演了帮凶,过于荒诞。

吓死我了,这类封建文艺片是真正的恐怖片。

 5 ) 我们仍然在重复

如果说 我们认定这是场悲剧无疑,那么 悲剧的始作俑者不是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杏儿,而是这个时代 整个的悲剧。(可让人难堪的是 我们现在仍在重复这种悲剧思想) 杏儿在影片中的失声,可以说是表象上的悲剧的原因,因为有甚多次的机会 杏儿说出真相 就会避免这场悲剧,但是 深层看来 这是不可能的。显然 杏儿并没有与明光有过什么瓜葛,影片中杏儿虽然喜欢明光 但任然保持着相当的克制,杏儿没有与明光 更没有与其他男人有什么说不清道不明的事。那么 为什么没见红,在一个众人已经有既定答案的情况下,无从辩解,或因为生理知识的匮乏,她也无法解释。解释 就是狡辩。狡辩 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在仍然落后愚昧的时代中,女性的话语权仍然匮乏,就仿佛被交换的毛驴一样 被交换的婚姻。 我们在回到悲剧的环境中,将近半数的篇幅从前面的倒叙插叙交代故事结局 发展中跳出 扎扎实实的揭示了一个悲剧汇集的高潮阶段,杀人——拯救。两娃在事先充分张扬 逢人便说,无疑,他们现时并没有下定决心 而是希望别人来阻止他们 也算面子上过去了,但是 全村人都知道了的事情 没有一个人真正的付出什么有效果的行动,唯一一个敢大声叱吓两娃 并想要拦下他俩的老人 也因为年事已高 而无可奈何,这是全村人正义的未老先衰,这是正义的衰败。 当代农村里人人自顾 不惹事的心态发挥到极致的是 在全村人的目睹下 明光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仿佛是一场大戏,我们看看是明光假装硬气 还是两娃假装凶恶。但最让人痛心与难受的,人的心底并非全部冷漠,而是人人都有些善良 人人都在出谋划策 做些事情,但这些事情仿佛是做给别人看 表明自己立场 你看 我是正义的,然而并不做出实际有效行动,这是我们国民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劣根性。

 6 ) 【转】《血色清晨》:颓坏的仪式与文化的两难(戴锦华)

颓坏的仪式

  如果说,1990年是一个被历史雾障所笼罩、所阻断的年头,那么,青年女导演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则是其中一片尚可辨认的血色印痕。这部取材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1的影片,事实上成了这一时代历史命名的失语症与文化的两难处境的直观呈现。如果说 1989年的震惊体验,使中国文化在九十年代初这一短暂的迷惘与悬置间“重回1984年”2的话;那么,八十年代中期文化反思命题的重现,已然失去了它强大而热切的社会语境与断言性的自信与明晰,而呈现得更为繁复或厚重3。

  同年,第五代著名摄影师侯咏执导的影片《天出血》4,在以主题的杂糅、混乱印证了第五代互本文关系网罗的同时,将八十年代中期经典的叙事母题﹕无水的土地、无偶的男人、弒父场景、乱伦故事、重写的历史场景中的政治指称,统统倾覆在一片漫延而来的沙海之中。在“天出血”时的几滴沙漠细雨间滑稽模仿式地送别了不无悲壮的八十年代。而一个对他人之妻的爱情、越狱以及夺宝故事的混杂叠加的情节框架,则呈现着九十年代初艺术与商业、个人与政治、社会间进退维谷的无奈和绝望。而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则置身于这文化网罗之中,又越居其上,以一种更为顽强的现实主义姿态,以及远为独特、细腻的艺术才具,直面着裂谷侧畔不无狰狞的文化断层。

  事实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故事为李少红提供了一个借口,一个别致而独特的事件依托来重现并改写八十年代“文明与愚昧”的经典命题;影片核心的被述事件﹕“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不再是一种魔幻,一种荒诞不经的偶合与残忍,而正是一场至为残忍的愚昧对文明的虐杀。不再是风流倜傥的富家子圣地亚哥,影片男主人公的姓名﹕李明光,无疑是一个象征/文化符码。作为这一锁闭、贫穷、荒芜小村中唯一的民办小学教师,李明光是这里愚昧生存状态中唯一的一线光,唯一一扇洞向外部世界的狭小而残缺的窗口(以《大众电影》等杂志的订阅为指称),唯一一个对文明朦胧的向往者(“诗作”《我是一片绿》、《大水坑放歌》)。然而,在叙境中,明光并不足以充当与愚昧生存相抗衡的文明使者。与其说他是文明透入的一线光,不如说他只是映出外部光照的一块残片。明光所拥有的文化,是一个已经退潮的时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副产品”﹕“过去村里住过城里的学生,明光就是和他们学出来的。如今教村里的娃娃……”5闭锁的山村曾在灾难时代的震动中瞬间裂开一道缝隙,而后又沉重而深刻地封闭起来。于是,明光的存在便成了小村生活中的一个畸胎,一阙遥远的回声,一个不谐的音符。因其如此,他“命定”地、而不是如原作中那样偶然地成为“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的牺牲品,成为愚昧巨大的毁灭力量的施暴对象。于是,当红杏(另一个纯真、美丽的献祭品)未曾交出她身为处女的证据时,明光便成了绝无仅有的嫌疑犯、罪人。毋需指控或起诉,愚昧/传统的生存逻辑自身已然完成了它全部审判程序。愚昧终于虐杀了文明,黑暗吞没了这线细小的光与希望。

  然而,在《血色清晨》的意义网络中,对这一“谋杀案”的呈现远非如此的单纯或直露。圆睁着恐怖、困惑、无辜的双眼倒在利斧下的明光,确乎是愚昧、传统势力的牺牲品,但不仅如此。从另一个角度上,明光亦因传统/愚昧生存方式的解体而丧生。尽管他“命定”地被指认为这一无端悲剧中唯一一罪人;尽管势必是他,而不是别人,将为这愚昧的“审判”所指认,但是,在本文的叙境中,他并非必然将他的血淌尽在那贫瘠的土地上。只是因为一连串相关之典仪的未完成、或曰颓坏,明光才会悲惨地死去。事实上,这桩“谋杀案”的双重意义在影片的片头段落已然清晰地呈现出来﹕环绕着清晨破败的古庙/今日的乡村小学,一个长长的运动镜头,依次呈现出这一别具意味的特定空间。似乎是古老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部;然而,尽管喧闹的孩子们给这古旧的空间添加在几分活力和动感。但衣衫破旧的小学生仍不可能掩饰古庙(传统文化的指称)的衰败﹕运动镜头滞重而细腻地呈现出无头的佛象,巨大而残破的古钟,已然看不清铭文的石碑,朽坏的殿堂;直到一声叫喊﹕“不好了!李老师被杀了!”、孩子们纷纷奔出,这座废弃的、并将自此再次被弃的古庙才更显出它的荒芜、破败。

  影片中破损的典仪之链以红杏的新婚之夜为开端。其中古老的婚俗,因新娘处女的证据、也是男人/丈夫初夜权的印证——白被单上的血迹既告阕如而崩溃。且不论此间男权文化的暴虐、荒诞与脆弱;显而易见的是,这与其说是不贞的铁证,不如说是一种愚昧、过时的偏执与幻觉。现代生存、现代农村妇女的生活(姑且不论妇女解放的意义、更与性解放风马牛不相及)已然取消了这一古俗存在的依据。但这一古俗瓦解后的空白却不曾为现代文明的内容物所填充,它与其说被废弃,不如说被悬置了。于是,在这一古俗的逻辑中,“上面啥也没有”的白被单,只能意味着失贞,意味着存在一个未曾出场的罪人,一个“奸夫”。继发的下一链环便是雪耻复仇。退亲行为决定必须去雪耻的是新娘的家人。另一典仪、或曰乡俗必须出演。它规定此时新娘的父兄应扬言复仇,并执刀叫骂、威胁“奸夫”;而后,村中的长者——在此应是村长率领民兵夺下凶器、捆绑并关押扬言复仇者,直到风波平息。因这一典仪的出演,伤风败俗者背上了恶名,蒙耻的家庭修补了名誉、重获了体面。在传统的、有效的社会体制中,这与其说是愚昧、野蛮与残忍,不如说只是维系古老生存的一个典仪,一项不无表演色彩的程序,一个因事先张扬而不必发生的谋杀案。充其量它只是一个陋俗,一个其势汹汹、却不必血刃的的闹剧。然而,现实社会的变化,传统文化的解体,权力结构的更迭,再次造成了典仪的颓坏。尽管李平娃、李狗娃兄弟依例行事﹕从红杏处逼供出“同谋”,立刻磨刀霍霍,大肆张扬,并坐定清晨村庄的集散地﹕早点铺中插刀狂饮。但最重要的环节再告缺失﹕ “都啥年月了,哪还有民兵?”而被唤来的村长,则只是把平娃兄弟的刀“下了”,“咋也没咋”,“打发他们家去了”。这不仅在无言中宣告了典仪的无效,同时将表演指认表演﹕“都以为咱不敢”,“都看不起咱”,“不说清楚?不说清楚就真干!”凶杀因之而不再能避免。否则,平娃一家将背负双重耻辱。能洗净这一切的,只有明光的鲜血。“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便具有了双重意义﹕明光是传统文化/愚昧索取的献祭,同时则是传统社会解体所必需的代价。



文明·文化·文物

  然而,李少红的明敏,不仅在于她准确而独到地捕捉了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更迭、权力结构的变迁如何造成了典仪的颓坏;传统文化及生存方式的解体,如何使典仪的执行成为赤裸、嗜血的疯狂。更为重要的是,她准确地发现并有力地表述出,典仪的颓坏与其说造成了一处权力的空白,不如说这处空白中充塞着远为繁复、丰富的内容物;与其说它是一处未死方生的空白与裂隙,不如说它是历史幽灵与现代魔鬼出没同乐的空间。在此,典仪的颓坏与复活,是《血色清晨》中谋杀事件意义的正反面。

  在《血色清晨》的意义网络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并非明光、红杏、平娃狗娃兄弟;而是新郎张强国。和原作不同,故事中的新郎不再是出身显赫而神迷莫测的外乡人,在影片所呈现的元社会中,强国作为一个引人瞩目的特殊人物,是一个走出复回到小村的、“见过大世面的”农村青年。他“出外打工,赚了大钱。”与其说他因此而成了现代文明的代表,不如更为准确、直白地说,此行只是使他成了现代社会唯一的令牌、动力和润滑剂﹕金钱的执掌者。这个“尝过城里女人滋味”的男人在金钱的支持下做出了他的价值判断﹕“找老婆还得咱乡下女人”。这判断的潜台词里已明确地包含了对贞洁的苛求。在金钱魔杖的点化下,一个古老的典仪必须被复活、被完成﹕洁白的被单上,必须点染上处女殷红的的血迹。这与其说是古老典仪的要求,不如说是千金一掷的奢侈。尽管在古老的社会结构中,婚嫁始终是一种以女人为中介物的交换、“流通”行为;但在《血色清晨》的叙境中,古老婚俗的启用,却明确地具有了一种“商检”性质,是对“价有所值”的确认。失贞意味着赝品。是张强国袋里的金钱,使他实际上成了这一历史断裂处正在即位的“新神”。是他无所不在的精明与自信,使得年长的李平娃无地自容,在百感交集中反复地称张强国为“哥”、“大哥”;也是他在自己的婚礼上为乡亲们请来了戏班子,用百元大钞钉成双喜字样,并以此捐资村里办学。显而易见,在此张强国接替了传统文化中尊者的角色,开始行使特定的权力功能。清晨的惨案与血污,事实上,是以张强国为元凶的。于是,这桩谋杀案与其说是愚昧对文明的戕害,黑暗对光明的肆虐,不如说是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金钱之手所书写的罪恶。

  而平娃兄弟、尤其是平娃的的复仇行动,与其说是一场“单纯”的典仪,为了家族的荣誉与体面;不如说有着更为真实与利益的动机。作为对原作的重要改编之一,这场以张强国为间接但唯一导演的清晨血案,其前史却是他直接导演的一笔至为“划算”的买卖﹕不出彩礼娶到红杏,同时嫁出、或者不如说是甩掉自己病残的姐姐秀娥。于是,这场嫁娶采取了最为原始的婚姻形式﹕换头亲。尽管木肭的李平娃也一眼看穿了这无疑是一场极不平等的“交易”,但这却是他这个三十六岁、一贫如洗的汉子唯一一个得到女人的机会,这样他才能过上一份庄户人无甚奢望的生活,才有可能了却含辛茹苦、多年守寡的母亲的心愿。事实上,当村口土岗上,两支迎亲、送亲的队伍交错而过、喜乐齐鸣时,场景中 乎充满了别一番喜庆。但是,一如“换头亲”所孕含的原始婚姻的意义﹕一旦红杏被验明为“赝品”并遭退亲,秀娥势必被抢回。喜融融的亲上加亲的表象即刻破碎,买卖、交易的内容暴露无遗。于是,平娃仍可拥有秀娥,但必需是“拿钱来领人!”这显然是全无希望的。因此,臆测中的“恶棍”明光的罪行不仅在于夺去了红杏的贞操、玷污了李家的声誉,更重要的在于,他的“行为”毁灭了平娃一家全部微末而寒酸的希望与未来。明光之死,因之已不只是典仪的颓坏所造成的悲剧,而且是与贫穷相伴生的绝望、愚昧制造的暴行。

  至此,《血色清晨》已不再是对八十年代“文明与愚昧”主题的重现,而且成了对这一主题的解构。如果说红杏之不贞的确认,以及她遭到退亲、毒打、最后疯狂自尽,是传统文化/愚昧肆虐的证据,而这一悲剧的制造、执行者张强国却是叙境中可悲复可憎的现代文明的指称;如果说明光之死是传统、愚昧力量对文化的践踏与扑灭,但他确乎因传统文化的解体、失效而丧生;在这一切背后,是以金钱为先驱者、驱动力的现代文明的进军步伐。于是,和八十年代的类似主题不同,不再是现代文明作为唯一的历史拯救力,现代文化则是这一切的前驱;而是现代文明与文化的、潜在的彼此对抗,前者以以张强国及其金钱为指称,后者则以以李明光和小学校为标示,于是这显然是文化力不胜任对抗。在此存在着一种金钱与愚昧及传统势力间的潜在共谋。《血色清晨》因此更为深刻地切入了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大陆文化困境。不再是一份断言,而是一次陈述、些许困窘。在这个彻底改写过的悲剧中,历史与现实不再陷溺于命名的失语与混乱之中。

  影片有着一个别具匠心的结局。当这一大悲剧终于“成就”﹕明光丧生利斧之下,红杏投水身亡,李平娃被处死刑,李狗娃终生监禁,刑事调查员无奈而痛苦地离去之时,他在昔日明光的小学校/古庙前慢下了脚步。失去了孩子们活力的古庙此时更为破败、空寂,几个已然失学的孩子在附近徘徊。而两个陌生人正将一块崭新的木牌钉在庙门旁,上面书写着“静慧寺 国家二级保护文物”。犹如一声凄婉而哀伤的拖腔,回声般地暗示着一个悲剧中悲剧﹕这里不再是一个虽寒酸无奈、但毕竟生机勃勃的校舍,而是一个死亡文化的遗迹﹕文物。这是双重毁灭的印证﹕诡计多端的历史之手在扑灭了文化/文明之使的微光的同时,断裂了一个悠长丰满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文物化,或许也可以名之为一种“进步”,但它同时索求着超值代价。


叙事·结构·修辞

  和原作一样,影片选取了回溯、或曰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但与原作不同,不是一个友人数十年后的追忆,而是惨案发生后立刻开始的刑事案调查。于是,调查员的行动构成了影片中的现实行为线。但事实上,关于这桩案件并不存在着任何谜团或疑点﹕因为它不仅是事先张扬的、而且是在众目睽睽下完成的。凶杀 认无疑、凶手确认无疑。于是,调查的重点便转移为对犯罪动机的确认。而动机同样昭然若揭﹕雪耻复仇。事实上,调查的重点围绕着犯罪动机是否真切,即红杏、明光间是否存有“奸情”。对原作所作的另一处重要改编正在于此,在原作中,新娘安赫拉之婚前“失贞”是一个确凿的事实;而在影片中,这则是一个不曾确定的无解之谜。尽管创作人员无疑将它作为一种愚昧信念中的无稽之谈,但无解的原因在于它无关宏旨﹕影片《血色情晨》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而显然不是一个侦破故事。于是,围绕着影片中的调查,红杏是否“失贞”,明光是否有罪,便成了一个结构影片叙事的虚假的悬念。而在对这一悬疑的调查中,创作者成功地组织起一个多义而丰满的现实乡村生活画卷,一幅远非明媚动人的现实主义景观。对于影片的叙事而言,这正是一场极为成功而深刻的调查。它所揭示出当然并非隐秘或“奸情”,而是明光悲剧更为深刻的社会成因。事实上,正是诸“证人”的证词与他们指认明光、红杏有罪的方式,使《血色清晨》较之八十年代的同类影片远为深刻地再现了 “文明与愚昧冲突”主题。诸多证词表明,村子里的人们以或兴味盎然、或漠不关心的态度接受了对明光“有罪”的指认,因为他独有的身份、爱好与稍有差异的生活方式确定了他是村中的异类。他的破旧小屋确实长时间地吸引着两个年轻姑娘,但人们不能、也不愿去了解的是,吸引她们的,是明光生活中那一点点来自外界的信息(《大众电影》)和菲薄的文化“氛围”;在他们看来,那更象是一种无耻之徒的诱饵(“半夜三更也去,能干啥好事儿?”),或者干脆是诲盗诲淫的渊薮(少女的泳装照片)。不仅如此,人们对明光的“共识”,还建立在长期愚昧生活中形成的、极为深刻的对文化的敌意与轻蔑。一个种不好庄稼的小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异类,而且是一个次等村民,一个毫无价值而言的废物﹕“瞧他那几亩地种的!”“就为一个教书的,就把条命搭上了?!”“那人就跟豆腐似的,真不经戳,三下两下就完了……”。而作为本文一个极为有趣的修辞方式,叙事人在查询证人、确认犯罪动机的大组合段中,进行了声画错位的处理﹕在多数证人言之凿凿的证词间,出现的是几不相干的画面,而这些场景都以声称为目击者的证人之缺席为前提;而与展现真实场景的自然光效不同,呈现证人陈述的场景则出现内景、人工光的阴影之中。这与其说是提供并展现证词,不如说是以声画错位的方式揭示着一种极为深刻而潜在的悲剧冲突;这与其说是一种无耻的伪证,不如说是一类偏见的共识,一次关于愚昧的曝光,某种集体潜意识的呈现。

  影片在调查员的查证过程中,以一个外来者的视点,缓慢、细腻、甚或冗长地展现着谋杀案的前史与后果,直到推出了影片的“高潮戏”﹕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这已是全然不复悬念的叙事行为;但在这一完整的顺时叙事组合段中,全知视点张驰得当地组织起令人窒息而悚然的戏剧张力。这无疑是全片充满残酷诗意的华彩乐段。如果说,在马尔克斯的小说中,圣地亚哥‧纳赛尔终于成了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的牺牲品,是魔幻现实主义图景中荒诞的一幕,是阴险、邪恶的人类心灵的一次曝光,是种种命运的巧合、微妙的心理动机、怪诞的机遇之偶然的汇聚;那么在《血色清晨》中,明光之死则是沉滞而又变迁中的社会、坍塌或被改写的权力、信念体系,以及愚昧的、“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6共谋的必然。正是在这一大组合段中,叙事人以不动声色的冷静,勾勒着鲁迅先生所谓的“麻木的国民灵魂”7。尽管在这一段落中包含着最为重要的一次典仪的颓坏,但叙事人所着力表现的,是村民们的“群像”。是他们如何以典型的“看客”8心态,在旁观、默许、甚至怂恿着平娃兄弟对明光的谋杀。一如原著,“事先张扬”的目的,正在于使谋杀计划流产、而不是实施。但是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拒绝在获取消息之后,采取有效的行动,实际上这已然是在促使谋杀行为的实施。事实上,当平娃兄弟磨刀霍霍,扬言杀人之时,在村民中引起的并非慌乱与恐怖,而恰恰是一种兴奋,一种幸灾乐祸、却不动声色的欣欣然。人们或迟缓(以示其漠不关心)、或积极(以示其尚有良知)地“行动”起来,相互传递、印证消息,渐渐汇聚为“看客”的、颇为壮观的阵容。仿佛人们在一夜之间都传染了“大结巴”的生理疾患,于是在人们对明光的预警中,最关键的词句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被遗漏了(“不知道也好,看吓着他”!)。影片在原作的两种说法﹕谋杀之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或一个阴霾的早上之中,选择了前者。于是,明光在这个阳光明媚、似乎一片祥和的清晨,在众人的默许里,在一无所知之中走向残酷的死亡,便构成了一次极为强烈、饱满的视觉与心理冲击。明光与平娃兄弟相遇、即谋杀的地点选在村口石台旁,村口的小路、石台、错落的石阶形成了这一场景的舞台式格局。而聚集在石台上的人群便成了“天然看台”上惨案的看客。人们对夹着课本、如往日一样走来的明光发出的仍是“起哄”式的、语焉不详的警告﹕“你怎么出来了?”“都说你知道了!?”“还不快跑?!人家都来了!”对明光略呈惊异的疑问﹕“出啥事儿了?”“知道啥?”人们的回答是﹕“你干的好事,你还不知道?!”“自己作的孽……”这一片渐次升高的噪音终止在一声高喊之上﹕“报应!”这无疑不是示警,而是宣判,一种自得其乐、急不可奈的“观众”席上的宣判。人们已在明光缺席的时刻判定他有罪,并依据有罪推论判定了明光的死刑。在噪音嘎然而止的时刻,明光迎面看到了手执利斧、柴刀、杀气腾腾的平娃兄弟。这“寻常”的相遇给明光带来的是安全感,他松了一口气﹕“是平娃哥呀。”当绝望地冲过来,试图哀求哥哥住手的红杏终于使明光意识到异常与恐怖时,一切已经太晚了。当明光在极度的恐惧中试图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他已在一片血泊中倒在平娃兄弟的柴刀、利斧之下。高速摄影呈现出的凶杀场景将其中的残忍、野蛮与荒诞推到了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而在这一镜头段落的最后时刻,明光对来的太晚的村长说出了他的“遗言”﹕“大叔,他们……把我杀……了。”一如原作,极为精当而别具匠心地,明光的“遗言”是一个陈述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人们陈述了一个已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实。与其说他是在向人们陈述,不如说他是在让自己相信﹕因为这一切对他说来,是如此的不可能,如此的荒诞不经、耸人听闻。他无法相信或明白。他也不再需要相信或明白﹕在他的语声断掉的时刻,他已蜷缩着身躯,倒在自己的鲜血之中,圆睁着一双无辜、恐怖、要求解答的眼睛。

  作为对马尔克斯小说的重要改编之一,不再是十七年之后,当年的新郎带着两千多封安赫拉十七年间写给他的情书(情书按时间顺序排列、用彩带扎着、一封也没有打开)回到了她身边,此时,圣地亚哥在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遇害已成了遥远的传说;而是红杏投水自尽,平娃兄弟伏法。事实上,平娃兄弟被公安机构押走的场景成为影片中另一个撕人心肺的时刻。李平娃留给他孀居的、将失去全部儿女的母亲的、最后的话是﹕“妈,买化肥的钱在炕席底下。不够你再跟人借点儿!” 而绝望的母亲已哽咽不能言。没有无耻的邪恶与嗜血的疯狂,没有歹徒与恶棍。有的只是太过普通的普通人,“普通”的善良,绝无奢望的微末希望。除却消失在事件进程之中的张强国,这是一个以牺牲四条年轻生命为代价的无端惨案。无所谓元凶,却有着太多的被害者。在影片的规定情境中没有人能从中获救。

  老中国的历史景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画卷,在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为素材的影片《血色清晨》中成功的缝合在一起。不仅是历史的控诉或现实的曝光,而是历史叉路口文化与现实的两难处境。退路已然隐没,前景尚未明了。李少红便如是以《血色清晨》为1990年的中国留下了一部令人难忘的影片,留下了一份历史的、冰川擦痕式的社会档案。



批注
1.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译文刊于《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2. 参见荣韦菁《重回1984——评影片<天出血>》,《文汇电影时报》,1990年11月。
3. 有关论述参见笔者《碎裂与重建的镜城》,《先锋》创刊号
4. 《天出血》,导演﹕侯咏,编剧﹕吴启泰,摄影﹕王小列,主演﹕常戎,深圳影业公司1990年出品。
5. 内文中未经注明的引文为影片中对白。
6. 《鲁迅全集》卷一。

 短评

还挺牛逼的。又无聊地考证了下:根据广播里的农历日期、星期和新闻,可以推算出故事发生在1980年。

7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竟是改编马尔克斯的小说,倒是十分的“中国特色”。此片村民一如鲁迅笔下的人性种种,令人可怖的愚昧无知,本质上就是儒家夫权社会封闭环境下强大的性保守造就的一场荒诞悲剧。结构上几处闪回倒叙的罗生门视角段落推进以增强故事渲染,倒也是导演李少红的用心处。92年的如此卓越的现实主义力作,现在就这样的题材也是拍不出来的。8.2

1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以调查员的画外音增强真实感,以众人的询问构成故事。如拼图一般,渐渐拼成整个事件。结尾的围观无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是如今,都能找到相似的内容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8/10。且不论[心迷宫]从中汲取了多少养分,却有着神似的悬念前置、上帝视角,窥视每个人稀薄的好意和鸡贼之心,仍是第五代导演借暴民现象展现男权人治之类异端的农村题材。李少红准确把握住原著“都不相信谋杀真实性而期待由他人告状”的集体失声,结尾血案发生的调度段落镜头时而客观时而主观很出彩。

15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杀人游戏

19分钟前
  • 还行

摄影极佳,声音处理超烂。

22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真心是部NB的电影。戴爷的解读和胡子的八卦加起来差不多说尽了。如今被各种侦破题材的美剧规训了的观众(比如我)再去看仍有“悬念”(虽然很坑爹!)和未解之谜(这才是NB的)。叙事结构甚赞。少红老师有此片和《大明宫词》足矣。#2400

2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孔琳早期演的几部片基本已经看完,没红到巩、章那个程度真是可惜。

29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一片儿处女膜引发的血案。

3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一场事先张扬的谋杀,也是愚昧对文明的虐杀。

37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摄影很强。叙事非常缓慢沉静,使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意义。

40分钟前
  • junepig
  • 推荐

改编马尔克思《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将现实的无奈荒诞链至中国的落后愚昧问题,又某种程度上进行解构。生存法则完成审判,看客心理执行死刑。非线性叙事,第三者旁白,仪式感或生动性镜头。李少红说最后惊心的旁观者群像是片场现实存在,血红色调也是胶片搁置而成,天作矣@MOMA交流

4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看原著的时候就觉得有点中国特色,没想到早有这片子啊,融合的还不错吧就是情节太拖了。

42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终于看到传说中的《血色清晨》了。这是一部有着奇怪质感的电影,冷冽粗粝野气十足,精准到没有毫厘偏废,随着视点和叙事角度的切换,以为是又一个再版精装《罗生门》,它却给了你最残酷写实的环形结尾,让我以为它就发生在我的童年,村子中央唯一发生过的凶杀案,每每想起阴霾未散,不禁一身鸡皮疙瘩。

4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真实但刻意,表面上似乎合理化的改编,实则非常粗糙,因为环境特殊,这个本身的特殊性遮蔽了许多不足。红杏的角色从表演到编写都十分灾难,你说这部电影先进,但这个角色无比落后,因为她得要有用,这就是这部电影看上去有点偷懒的地方了,因为同样是拍山村,艺谋导演是人性的流动,而这部电影是人性只是合理。罗生门的故事有一个难度是在于极易显露导演与编剧的操控,这部电影里向村民问话一场戏,即暴露出来,这也是我觉得真实但刻意之处。电影开场的景,和我最早读的山村小学几乎一模一样,那里流传着令人恐惧的故事。

50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青年女导演李少红的影片《血色清晨》取材自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加西亚·马尔科斯的原著小说《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这部影片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坛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事实上,马尔科斯的故事仅仅为李少红提供了一个借口,一个别致而独特的事件依托来重现并改写80年代“文明与愚昧”的经典命题。

54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第五代吊车尾果然不同凡响。

55分钟前
  • 黑狗成
  • 很差

3.5。年代感强,改编版权费给了吗。

58分钟前
  • Jeannels
  • 还行

这部电影是现实主义的,跟李少红后来的那些电视剧很不一样,但是在一些与李红杏有关的段落中已经能看到表现主义的影子。这像是一部社会学研究的电影,最好玩的东西就是中国乡村社会的性话语:关于性的道德、关于性的表达无处不在,但是没有人会明确地说出来,因此才形成矛盾冲突和匪夷所思的结局。

1小时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可以清楚地看到《公民凯恩》和《罗生门》对第五代导演群体的深刻影响,至少从李少红的《血色清晨》和戚健的《天狗》中可窥一二。通过对不同村民的走访还原这起谋杀案的始末,时空交错的叙事模式,闪回的运用极其流畅。导演不动声色的批判,悲剧性的根源直指农村文化的愚昧落后,以及对于女性的压抑。

1小时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