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战车

HD

主演:刘德华,梁咏琪,吴大维,秦沛,钱嘉乐,徐锦江,柳影红,夏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烈火战车 剧照 NO.1烈火战车 剧照 NO.2烈火战车 剧照 NO.3烈火战车 剧照 NO.4烈火战车 剧照 NO.5烈火战车 剧照 NO.6烈火战车 剧照 NO.13烈火战车 剧照 NO.14烈火战车 剧照 NO.15烈火战车 剧照 NO.16烈火战车 剧照 NO.17烈火战车 剧照 NO.18烈火战车 剧照 NO.19烈火战车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烈火战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祖(刘德华 饰)母亲逝世后,父亲(秦沛 饰)管教方法不当,父子俩的关系疏离。阿祖离开家独自生活,生活状况并不如意,幸好有女友阿仪(梁咏琪 饰)在旁鼓励照顾。阿祖一向喜爱赛电单车,但他性格要强,一次与父亲车队中的大伟(吴大伟 饰)比赛,结果阿祖在比赛中受伤了,昏迷了十天。女友悉心照顾并劝他以后不要再赛车了,于是阿祖康复后便决定放弃赛车,好好经营修车店。可是好友嘉乐(钱嘉乐 饰)在一次与大伟的比赛中身亡,事件令阿祖的初衷改变了,阿仪却失望离去……蝎子之策反行动山海经之再见怪兽热爱[2014]胶囊计划第一季心灵驿站杂技狂人喋血柔情国语玄帝附体,我已无敌慈悲街第二季这就是生活香水2020惊魂录像因爱之名重生韩版信札疑云焚情短剧版抑制热情 第十一季优雅的世界(上部)铁手无情 鐵手無情奈何试婚总裁要娶我骨之谷逆天奇案粤语盛世仁杰粤语反恐行动之浪漫满屋发生火灾的信灵犬当家:圣诞节的危险斗破苍穹 第二季愉此一生行尸走肉:达里尔·迪克森 第一季千术友灵造办请吃红小豆吧!第一季星期五晚餐(美版)第一季极限网红重生后,我继承遗产一路开挂萌娃助攻后我闪婚了亿万首富阿基米德大战红柿子和平公主减肥记飞哥大英雄中国礼中国乐第二季杜鹃之巢纵情一曲横竖横死亡占卜山海伏魔·追月特殊使命

 长篇影评

 1 ) 这样乏味的电影,为何会得奥斯卡?

1. 为何不使用职业教练? 2. 为何大中庭跑很少有人完成? 3. 为何为教义放弃金牌? 4. 为何没有女性角色的塑造? 5. 为何会得奥斯卡?

1. 为何不使用职业教练?

最初古希腊的奥运精神是“要么取得桂冠,要么死”,尽管如此,奥运依然属于业余活动,是贵族通过体育运动体现地位与优越感的方式。1894年,巴黎国际体育会议通过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对于运动员的“业余性”明确规定:

凡以竞技运动为职业及曾经或现在靠竞技运动获得金钱者不得参加奥运会。为此,奥林匹克运动会永远不设金钱奖,只设荣誉奖。

这正是顾拜旦认同的奥运精神——“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奥运是业余的、体育的,而非是职业的、盈利的。这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解禁,仅剩拳击不允许职业选手参赛。

2. 为何大中庭跑很少有人完成?

大中庭跑(Great Court Run)的规则:在三一学院的大中庭,钟声敲响12下前完成。学生通常在入学晚宴的晚上尝试(电影中跑步是在中午)。大中庭跑全长367米(401码),而当时大钟敲响12下用时43.6秒。367米43.6秒折算400米是47.5秒,而埃里克(Eric Henry Liddell)在1924年跑出的400米记录是47秒6,所以说哈罗德·亚伯拉罕(Harold Abrahams)与埃里克的实力相差无几?

其实不是。第一个进行大中庭跑的运动员并不是亚伯拉罕,而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男子400米栏金牌得主伯利侯爵(Lord Burghley,全名David George Brownlow Cecil,1905-1981),他在影片中的名字是安德鲁·林赛勋爵(Lord Andrew Lindsay)。1927年12月,伯利侯爵在剑桥抹大拉学院的最后一年,他在午夜时分完成大中庭跑,也就是1924年奥运会之后的三年。亚伯拉罕在1919年至1923年期间就读于剑桥,伯利侯爵是在1923年至1927年,所以两人八竿子打不着……(但大中庭跑确实很难完成就是了)

3. 为何为教义放弃金牌?

首先,电影中埃里克拒绝在周日比赛的事件是部分虚构的,他并非直到登上前往巴黎的船才知道100米将在周日举行,而是提前几个月就拿到了时间表,并拒绝参加100米比赛(这在当时成为世界各地的头条新闻),然后改为400米(这也是他同样擅长的)。在去巴黎前的几个月,他一直在练400米。

教义上有着保守与激进之分,而埃里克属于偏保守的。电影名“Chariots of Fire”的构思来自编剧科林·韦兰(Colin Welland)在电视上听到的歌曲《耶路撒冷》(Jerusalem)中的一句:

“Bring me my Spear: O clouds unfold: Bring me my Chariot of fire!
给我矛吧!云啊,请不要遮住!给我火的战车!”

这首歌由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创作,1916年由休伯特·帕里(Hubert Parry)编成音乐以歌颂英格兰。《耶路撒冷》被称作“英格兰的非官方国歌”。而威廉·布莱克的创作则出自列王纪下2章11节:

他们正走着说话,忽有火车火马将二人隔开,以利亚就乘旋风升天去了。
And as they still went on and talked, behold, chariots of fire and horses of fire separated the two of them. And Elijah went up by a whirlwind into heaven.

《圣经》中只有以利亚和以诺(创五24)未经身体死亡而直接升天,“Chariots of Fire”即是虔诚的象征,同时在本片中也衍生出赛跑的象征。影片中的《耶路撒冷》合唱是1978 年由英国合唱团在哈罗德·亚伯拉罕的葬礼上演唱,结束了这部电影并升华了主题。

4. 为何没有女性角色的塑造?

《烈火战车》的所有内容都是关于男性的故事,他们的梦想、关系、仇敌、力量,这是对女权主义社会思潮崛起(70年代)的有力回应。

在越来越城市化、市场经济导向和工业化的近代英国社会中,有着一系列对男子气概的全新要求,这种男性理想被英国罗汉普顿大学(Roehampton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约翰·托什(John Tosh)称为“布尔乔亚男子气概”(bourgeois masculinity),其发祥于中产阶级男性群体,并逐渐成为全社会的理想男性典范。

体育运动不仅是为了娱乐身心,还是检验男孩的决心和评估适应力的重要方式。在没有战争的年代,不用进行军事斗争便证明他们的男子气概,体育就是严酷的考验。正如英国社会改革派人士呼吁的那样:“城市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正在腐蚀男子气概,这种恐惧已经渗入英国社会文化中,城市生活是女人气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使得男性变得柔弱,而竞技场将男子气概保存了下来。”

5. 为何会得奥斯卡?

Decidedly slower and less limber than the Olympic runners at the center of its story, Chariots of Fire nevertheless manages to make effectively stirring use of its spiritual and patriotic themes.
《烈火战车》的情节发展虽然比电影里的奥运选手慢了太多,但它用对了奥运精神和爱国的主题。(烂番茄评价)

首先,是20年代的故事背景80年代的影片发行背景

20年代正值种族问题日益严重的时期,而奥运发展又如日中天,两者间形成强烈的对比。1977年,制片人大卫·波特纳姆(David Puttnam)生病期间,翻到Bill Henry所写的《An Approved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看到关于埃里克(Eric Henry Liddell)的传奇事迹,然后又查到了哈罗德·亚伯拉罕,两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动机都有极大不同,却都是奥运金牌得主。这样的故事启发了他。

80年代正值马岛战争与美苏冷战时期。英国方面,1979年撒切尔夫人警告“英国文化存在淹没的风险”。1981年,《烈火战车》在英国上映。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重现了狂热的沙文主义。苏联方面,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投入高达90亿美元,然而1979年12月27日,苏联派8万军队出兵阿富汗,战争持续长达十年。1980年,在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成员国中,有67个拒绝参加此次莫斯科奥运会,包括中、美、日、英等,人们对奥运精神感到灰心失望。因此,这一部电影来得正是时候。

此外,是电影的优秀配乐。为本片谱曲的是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他是80年代电子合成乐的翘楚,还曾为《银翼杀手》(1982)、《苦月亮》(1992)等电影配乐。在影片开头与结尾“赤脚沙滩跑”的经典场景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合成器配乐,不同于早期电影常见的管弦乐器。这从此成为一个经典的电影桥段,配乐被广泛在广告、电视、电影中反复使用,甚至有人认为其与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一样具有胎教功能。

这部影片在商业和评论上的成功为八十年代长期处于低谷的英国电影业带来了复苏的迹象,同时带来了美国大制片厂对英国电影的投资和发行。评论界认为,本片迎合了英国人对回溯历史的怀旧心理。导演休·赫德森在谈到影片的主题时说:“我们需要一个社会准则,否则无论从个人还是集体的角度来讲,我们都会垮掉”。这就是《烈火战车》企图传达出的价值宣传。虽然大量慢镜拍摄有些令人反感,但在当时也是开创性的,也对之后许多电影中的体育情节有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
【1】 //www.1905.com/mdb/film/48000/
【2】 //en.wikipedia.org/wiki/David_Burghley
【3】 //en.wikipedia.org/wiki/Chariots_of_Fire
【4】 信仰与金牌:“烈火战车”埃里克·利道尔的人生后半程: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29091
【5】 很多“业余运动员”,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mp.weixin.qq.com/s/oB6wuY6W_KG6PnguZt8y8w
【6】 杨昊霖,高姊婷.跑者人生哲学——《火之战车》的文化隐喻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04):87-89.
【7】 《火的战车》——烟云火柱中的信仰之光: //movie.douban.com/review/1249835/
【8】 “阳刚之气”的理想与现实: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男人是如何理解男子气概的?: //www.jiemian.com/article/5656758.html

 2 ) 赐予我烈火般的力量

总是觉得自己能够徜徉在康河的柔波里,冥冥中和一部电影脱不了干系。

剑桥大学,一直存在于我遥远的梦境之中。那种遥远不只在于空间,更在于时间,中间隔了几个世纪的路程。宗教王权的阴云,学术思潮的厚重,都裹着历史的尘埃,渺小如我被隔绝在外,唯一的通路是书架上的那卷徐志摩,还有他热烈而又隐忍的爱情。这种隔绝使剑桥成为一道灵光,在我梦想中偶尔闪现。她成为我梦想中的梦想。

也许扯得太远了,该说到那部电影了。那天晚上我一无所知,只是照常去上戴维的电影选修课。戴维是我的大学外教,因共同热爱电影而成为好友。他义务每周开一堂电影选修课,放一部他认为值得一看的片子。那天放的电影名为《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据他介绍,是讲述两位年轻人为不同的信仰奔跑的故事。

黑暗中,故事开始。我的心剧烈地颤动了起来,那其中一位青年竟然是剑桥大学的新生!银幕上,他乘坐的老式出租车缓缓行驶过1919年剑桥古旧的街道。那是我第一次窥见剑桥的容貌。当时我并不知道,位于远景的那个尖顶建筑物就是国王学院标志性的礼拜堂。我更不知道,在那街道深处、木门背后,隐藏的是剑桥怎样的风神秀骨。我只是被吓住了,看着那些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身着白领结礼服(White Tie),外披黑色长袍(Gown),面色凝重,端坐在烛光摇曳的厅堂里,聆听院长关于荣誉、忠诚、尊严和传统的宣讲。

我的肋下开始隐隐作痛,那里怀揣的正是一份剑桥大学申请人的推荐表格。电影里的剑桥距离我的世界那么遥远,每一张大理石般的面孔上都镶嵌着一个杰出的名字,而我,却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难道我真地也能够坐在他们坐过的长桌旁?这可能吗?

我以前从不相信,一部运动题材的电影竟可以拍得如此耐看,这是我这个缺乏运动细胞的人唯一钟爱的体育影片。苏格兰传教士埃里克•利迪尔,犹太青年哈罗德•亚伯拉罕,他们一个为了对上帝的爱,一个为了对世人歧视犹太民族的恨,都在拼命地奔跑着。然而当时在我脑海里翻腾的只是故事的其中一半——哈罗德身在的剑桥。看电影的两个小时里面,我都在斗争,要不要把推荐表交给戴维。那真是煎熬啊,我多么怕在他眼中看到一丝暗示我自不量力的嘲笑。当我终于还是红着脸把那张纸递了上去,抬起头来,看到的是戴维明亮而善意的眼睛。

“刚才哈罗德不是说了吗?有梦想就要有胆量去实现。”就是这句话,这个理解的目光,让我坚持去实现这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临去英国前,戴维送给我的礼物,恰恰是这部《烈火战车》。

每天我都骑车经过剑桥那条古旧的街道,它和八十多年前相比几乎毫无差别,还是圣玛丽教堂,还是照在国王学院哥特式礼拜堂上的斜阳,还是街角那间叫Ryder & Amies、专卖长袍院徽的小店。只是学生们不必每天披着黑袍子满街走,学院也不再只是男生的天下,或艳丽或清秀的各色女学生在几十年间成了剑桥不可或缺的景致。

哈罗德和他的好友奥布里是在剑桥火车站结识的,两人因同是卡文基斯学院的学生而一起搭乘出租车。而前年的九月末,我和男友拖着两口沉重的箱子从伦敦搭长途汽车前来,舍不得花钱雇车,在Drammer大街上转了一个多小时,才搞清楚应该坐哪辆公共汽车可以到我的学院。那一天的狼狈辛苦完全遮盖了我去感受剑桥的心绪。而接踵而至的各等杂事更令人心烦意乱,我在最应该实现理想主义的象牙塔做着最现实的努力和挣扎,为了那一本本沉甸甸的原文著作,为了听懂老师和同学南腔北调的英语,为了买到更便宜的蔬菜和鸡蛋,为了在各种尝试中辨识自己应该沿着哪条路走下去。

从我的圣埃德蒙学院到系里,每天往复都要经过剑桥最著名的一串学院,圣约翰学院、圣三一学院、卡文基斯学院、国王学院、圣凯瑟琳学院,彼得学院……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心思琢磨街边的风景,只是在抱怨路怎么这样长,在祈祷千万不要下雨,在盘算不要忘记导师的约会、课后的功课。直到很久以后,有一次我经过这些学院,微风轻扬,我仰头望着学院大门上沉默不语的雕像,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何其幸福,每天都和这些古老的灵魂们擦肩而过。

圣三一学院是直到春天才去的。秋天里忙着适应生活,凄风苦雨的冬天又不忍心去,怕误解了她的本来面目。于是一直到日子一天天长起来,等一个有阳光的午后,终于悄悄推开那扇摇摇欲坠的木门,走进圣三一学院的回廊。84年前,哈罗德曾在这儿向七百年来无人成功的“三一短跑”提出挑战。按规定,挑战选手必须在正午12时钟响24下之前,绕庭奔跑一周,也就是要在43秒内跑完380码全程。他的这一举动引来观众无数,连院长都偷偷揭窗眺望。在一声高一声低的钟声中,哈罗德和他的朋友安德鲁•林赛爵士一道发足狂奔,竟然在钟响24下前率先冲过终点。全场沸腾了,欢呼、雀跃、香槟,人们把哈罗德像凯旋的英雄般高高举起。84年后,当我伫立在回廊的一角,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乍现,宁静平和,我侧头细听,却也听不到钟声和欢呼,只有遥想,几十年前的热情。

夏天的时候,我到苏格兰毕业旅行。被我忽略的这部电影的另一半,终于缓缓向我打开其神秘高远的面纱。漫步在大不列颠岛国的最北端、苏格兰广袤的高地上,天压得很低,几乎与大地相连,绿色高原旷寞无人,冰冷沉静的北海就在脚下波涛暗涌。我忽然间懂得了《烈火战车》中的埃里克。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孕育出埃里克这样深沉宁静的大爱啊。

埃里克是苏格兰的短跑英雄,被誉为“苏格兰飞人”。他和哈罗德的奔跑拥有迥然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哈罗德的目标是击败所有对手,是为了雪耻和荣誉。因此他赛跑时面目严肃得近乎狰狞,两道粗壮的眉毛扭结在一起,令人畏惧。而埃里克则是怀着对上帝无限的崇敬与爱在奔跑。他为的是超越自我的极限。所以他的眼中没有对手,只有上帝创造的天与地。他在赛跑时总是面露微笑,脸上笼罩着神圣的光芒,仿佛他所迸发出来的力量不是源于自身、而是来自上帝的恩泽。他人在高地上飞奔,洁白无瑕的灵魂则在空中飞升,而我的心也跟着变得澄清洁净。

即使是在与法国的对抗赛上被对手恶意撞出跑道,埃里克也没有丧失勇气。在观众的一片叹息声中,这位短跑飞人竟然一跃而起,乘风追赶,第一个冲过了终点。他有如神助的爆发力震撼了银幕前的我,震撼了银幕上的观众,也震撼了观众席上的哈罗德。两位男主人公颇有些棋逢对手、英雄相惜的味道,但埃里克似乎站立在更高的位置,哈罗德不得不仰视关注。在两人唯一的一次较量中,从来不败的哈罗德竟然输给了埃里克。哈罗德执著的毕竟还是人力之争,而埃里克眼睛里闪耀的是上帝投下的光辉。

埃里克和哈罗德同时入围1924年巴黎奥运会,这是两位青年灵魂斗争的最高潮。哈罗德面对的是同自身的斗争。他不顾一切,付出全部,把速度提至极限,就是为了追求这至高无上的荣誉。当荣誉已近在咫尺,他深深恐惧如果这努力仍然不够,自己将再无力缩短哪怕一秒钟,那么面临的将是最可羞耻的失败。而埃里克则为了维护上帝的尊严而战。他参加的百米短跑被安排在安息日举行,这是和《圣经》教义两相冲突的。经过痛苦的挣扎,他坚决拒绝在周日参赛。国家的利益、个人的荣耀,全都不能动摇他对上帝的忠诚。最终,还是他们的朋友安德鲁慷慨让出自己在400米赛跑决赛中的位置,由埃里克顶替。

导演用了重墨渲染100米短跑比赛前的紧张气氛。哈罗德和其他参赛选手默默更衣,神情肃穆。他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然而每个人脸上都泄露了内心的恐惧和怀疑。我想,当我把申请剑桥的推荐表交给戴维时,一定也是这样的神情。我们都是血肉之躯。有一样东西你太想得到,但是否有勇气、有胆识去摘取,便要看是否能够战胜这内心的恐惧。教练萨姆放在行囊里的一封信拯救了哈罗德。他戴上萨姆送他的项链,目光变得坚定如炬,像一只大鸟那样张开双臂,胸膛第一个顶过终点线。

如果说,哈罗德的比赛是一场心灵的较量,那么埃里克的最后一战则是一幕庄严的仪式。400米并非埃里克的专长,但对于一个为上帝而跑的人来说,他没有疑虑和恐惧,平和地同每位参赛队员握手。全场散发着柔和的欢乐,不论是观众还是我,没有人怀疑埃里克最后的胜利。冲刺的时候,埃里克竟然扬起头颅,仰望苍穹蓝天,露出虔诚而灿烂的笑容,默念着赞美上帝的诗句,仿佛正沐浴着上帝之光,享受着人世最高的恩赐。这是最美的镜头,那一刻我热泪满盈。

最终哈罗德获得奥运会男子100米短跑冠军,埃里克则打破了男子400米跑的世界记录。跑步原来可以是这样美,哈罗德神色威严,古希腊雕塑般的面孔犹如天神,埃里克笑容沁人心脾,恬淡光洁的脸庞仿若天使。

有评论说这部影片表现了竞争精神和体育信念,我却觉得并不止于此。哈罗德和埃里克最动人心弦的魅力在于信仰。哈罗德相信自己生而与众生平等,埃里克相信上帝赐予仁爱与力量。只有心怀坚定的信仰,才能够无惧无畏,才会有力量与胆识,成为伟大的勇士。

那么我的信仰呢?我相信超越知识、学术和时间的永恒之美,这使我终于抵达了剑桥的彼岸。

每当我感到迷茫、需要汲取力量的时候,就会重温一篇这部电影。

 3 ) True power from within

“I believe God made me for a purpose, but he also made me fast, when I run, I can feel his pleasure!” Eric Liddle, his runing is an extention of his belief. 他的一生像极了他在赛场上的奔跑,为了他所信仰的全力以赴,坚持到底! 他的一生也可以用提后4:7来总结:“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奥运金牌会朽坏,但信仰之赛的冠冕将会永存。这部电影也让我们一瞥英国社会那种保守又自由的风范,学生可以和校长平等地辩论体育精神,君王也必须尊重普通人基于信仰的选择,不得以国家的名义强迫人做出牺牲,社会充满活力和荣誉感,古朴典雅,充满历史感的建筑,庄严神圣的赞美诗,得体又有个性的服装,还有日常交流中心无处不在的英国式wit,再加上苏格兰优美的风景,这样的人群和社会着实让人羡慕!

 4 ) 《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飞人传奇(第54屆奧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http://qfmeng.blogcn.com/10178.html

Chariots of Fire (1981)

继续腾硬盘空间,继续看奥斯卡获奖影片。本片获得第54屆奧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英国两个短跑运动员的故事。Harold Abrahams是一个犹太人,在1919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他在学校学习期间展现出惊人的短跑技能,很快就打破了学校已经保持了七百年的短跑一百米记录。随后,Harold Abrahams就与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训练,参加各种短跑比赛。Harold Abrahams想要跑得更快的目的,是要为自己的犹太民族争光。同时期,在苏格兰的另一个短跑天才Eric Liddell在朋友的劝告下也开始参加比赛,他逐渐成为了苏格兰跑得最快的人。Eric Liddell跑步的目的则是为了上帝而跑。就这样,Harold Abrahams与Eric Liddell在苏格兰与英格兰的比赛中相遇了,Harold Abrahams输掉了比赛。比赛后,Harold Abrahams沮丧不已。此时,一个著名的职业教练找到了Harold Abrahams,告诉他自己可以提升他的速度。就这样,Harold Abrahams雇佣了这个教练,即使学校后来反对他的这个行为。1924年奥运会马上就要来到,Harold Abrahams与Eric Liddell都在为参加比赛而刻苦训练,两人都忽视了朋友、亲人和爱人。奥运会终于要开始了,大家坐船来到了法国。因为虔诚的Eric Liddell不在周日比赛,他退出了一百米比赛,而选择了朋友转让给他的四百米比赛。一百米比赛中Harold Abrahams获得了胜利,随后的四百米比赛中Eric Liddell同样取得胜利。两人获得胜利,英国人都很开心。最后,两人载誉而归,回到了英国。

这是一部很乏味的电影,平淡的让人无法评说。仔细思考的话,本片可以说是一部励志片,讲述两个英国著名飞人的故事并记录一段历史,激励观众们坚持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本片的题材是非常小众的,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原因有二,一是它讲述的是英国人的故事,与我无任何关系;一是年代过于久远,没有时代感。总之,我对本片的感觉是没感觉,看过之后没有任何收获。搞不明白这么一部平庸的电影,是如何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还是IMDB250靠谱一些。

本片让人没有感觉的最主要原因是情节平庸,如流水账一般。电影只是单纯的塑造了两个人物,然后就分别讲述他们如何如何训练、如何如何比赛、如何如何参加奥运会并获得冠军的。两个人物很少有交集,他们的训练过程也没有起伏,甚至相当顺利。电影怎么能如此拍摄?至少应该有看点吧,至少应该吸引观众们看下去吧。可是本片偏不是这样,平铺直叙的讲述了两个小时。我真服了本片的编导了!如果一部电影拍成这样,那还拍什么呢?有看电影的时间,不如去看两个主人公的传记更适宜。所以说,本片堪称史上最烂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电影不好看,人物的塑造不成功也是一大原因。本片两位主角的塑造都不深入,看过影片之后只记得他们每人一个特点,一个是为自己的民族自豪,一个是虔诚的教徒。这有没有搞错?电影怎么能这么塑造人物!这也太片面了。影片没有描写他们的成长经历,没有描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没有深入刻画内心性格,没有展现跑步给自身带来的影响,更没有展现人物的成长。总之,本片看过之后,我对两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他们执着的想跑步,一个为信仰,一个为民族,再也没有其他了。两人就像两个傻子一样,就知道跑。哎,作为一部描写真实人物的传记片,它也太失败了。

最后来说影片的拍摄。本片拍摄方面只有两点还算出色,一是比赛时慢镜头的运用,一是影片舒缓悠扬的音乐。第一个方面,本片的慢镜头使得电影描绘比赛时的画面有一种特别的美感,缓慢的动作、奔跑时坚定的表情、矫健的身姿等等,这些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运动之美。这种美,也是运动的迷人之处之一,编导很完美的捕捉到了这些瞬间。第二个方面,本片曲调优美而抒情的音乐使得前面提到的运动之美更加打动人。尤其比赛时出现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温和而平静的氛围,可以轻松的让观众们忘掉比赛中的紧张情绪。总之,以上两个方面是本片仅存的优点。除此之外,电影的其他方面就很平庸了。

额外说一句,本片我看了两遍。一遍是用字幕组翻译的字幕,一遍用我自己调校的R3字幕。两个版本的字幕比较之后才发现字幕组翻译的字幕与官方字幕差之千里,有很多地方错的离谱!看来以后看电影还是首选R3字幕,即使字幕出得晚,也是值得等的,免得浪费时间再看第二遍。

本片演员都不熟悉,看来都没红起来,只有两位女配角给我留下了印象。Harold Abrahams女朋友的扮演者Alice Krige、Eric Liddell妹妹的扮演者Cheryl Campbell都是美女,遗憾的是她们年轻时的照片,现在在网上一张也找不到,真可惜。

总结一下。本片是一部名不副实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平淡的剧情、不鲜活的人物、流水账般的叙事,怎么都看不出它哪里好,甚至可以说本片是一部烂片。在看过几部八十年代初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后,发现那几年的奥斯卡评选实在有问题,欣赏水平还不如朋友观众!以后我可不相信奥斯卡了!

Alice Krige

Alice Krige

Cheryl Campbell

Cheryl Campbell

序列:0710

Chariots.of.Fire.720p.HDTV.x264-3r1c

2012-02-04

 5 ) 电影《火战车》:缅怀1924年巴黎奥运会冠军——传教士利迪尔


    埃里克•利迪尔,中文名字李爱锐(1902—1945)。其父为詹姆士•丹露帕•利迪尔牧师,母亲名为玛莉•雷登,是一名护士,父母均为苏格兰人,是英国伦敦会差派中国的传教士。

    1898年利迪尔牧师进入中国,在上海传扬福音,次年和雷登小姐完婚。后因受当时义和团运动影响,利迪尔牧师和妻子离开上海北上。1902年1月16日,他们的第二个儿子埃里克•利迪尔出生在天津有名的马大夫医院。 1907年,利迪尔5岁时,随父母休假回国。次年,利迪尔牧师即返回中国参入教会服侍,这位牧师因宣教生涯饱受家庭分离之苦,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罗伯特和利迪尔留在英国。

    及龄后,利迪尔就读于苏格兰史达灵郡伦敦中学,此校内学生几乎皆有相同背景:宣教士的孩子,都在侍奉上帝极其虔诚的家庭成长,都因其父母忙于教会侍奉和福音差传,无暇照料自己。利迪尔在学校时,他在运动方面即显突出实力。并且,该校对体育运动也予以重视,阿尔门德校长曾在讲章内写道:“为什么在运动员和基督徒之间就无法有神圣的关连,事实上,这种神圣的关连可对抗二者共同的敌人,可抵御一些不良的品德,诸如:不节制、怠惰、游手好闲、柔弱、放纵肉欲、尖刻的嘲讽主义,以及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违逆自然及不道德的因素”。

    中学毕业后,利迪尔进入著名的爱丁堡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学位。并且,利迪尔也加入爱丁堡大学橄榄球队,并成为队内头号队员。后听取英国知名教练汤姆•麦格查的建议,专攻田径,利迪尔后来的表现证明这位教练的慧眼独具。利迪尔在大学生活中,除了橄榄球、田径及学业外,他也有在教会参入布道的侍奉,为主做见证;在平时,他就一直按时参加每个星期的查经班;他也曾在学校的以斯灵敦医药福音机构工作。他的信仰坚定敬虔,在他的信仰中,谨守第七日为安息日,也因为他决心守主日,逐很快的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1924年夏,第八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有44个国家和地区参赛,利迪尔代表英国参加田径比赛。巴黎奥运会上,由于他原来报名的100米比赛安排在7月6日礼拜日举行,而礼拜日利迪尔要参加教会的主日崇拜,所以他决定放弃比赛。而利迪尔是英国赢取奥运百米金牌呼声最高的人选,此时,英国王室成员出面劝说未果,国人也多有声音指责他为叛国者。而利迪尔在赛程表一排出来就做了决定,“一切都显得非常平静”,当时和他一起参赛的运动员尼尔•坎帕贝尔说:“利迪尔最不喜欢喧嚷这种事了,他只说:‘我不在星期日出赛’”。

    在事态发展陷入僵局之际,另一位英国运动员林赛爵士将自己的7月11日400米参赛资格转让给利迪尔。利迪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这个“会飞翔的苏格兰人”虽不习惯长距离比赛,但为了信仰——上帝的荣耀,他奋力拼搏。而在此赛事中,利迪尔不仅夺得400米赛冠军,并以47秒6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此时,他仅有22岁,他的此项纪录也保持了35年,直到1959年才被打破。后英国人以此为剧本拍摄了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火战车》。

    在勇夺第八届奥运会400米金牌后,利迪尔在英国如日中天。这时他也拿到了爱丁堡大学的化学学位,成为英国不少企业争相聘用的对象。然而,已经成为国际著名运动员和体育明星的利迪尔,告别了英国以及他在英国可能得到的各种荣誉,婉拒了所有邀请,怀着对中国的眷恋,于1925年夏,回到了出生地天津,在英国伦敦会创办的教会学校新学中学(现天津17中)做了一名中学教师,以期服务于中国、服侍于上帝。他说这是神给他的梦想之地,他爱这个国家。此时,他也仅有23岁,而他在田径运动上正处于巅峰状态。

    利迪尔在新学中学执教期间,对中国学生充满关爱,对教学认真负责。他担任学校的理科及体育教师,每次讲课后,利迪尔从不率先离开教室,而是礼貌地让学生们先走。走下讲台后,如果还有学生在教室里,他便坐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交谈。利迪尔负责而仔细,即便仅有一个学生听不懂他讲的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重讲一遍。一次,一个学生因上学时自行车坏了,迟到了几分钟,利迪尔问明情况后,将几分钟前讲过的内容又为那名学生重讲一遍。

    1928年,利迪尔接到邀请,参加在大连举行的一场国际运动会。在这次角逐中,利迪尔获得200米和400米跑的金牌。赛后,利迪尔为不影响学校课程,急欲返津,到达码头时,轮船刚刚起锚,离岸已有很远的距离。于是,他急速跑到离船最近的岸边,先全力将行李抛上船,随后,倒退几步,再全力起跑,飞身跳上轮船的尾部,全船乘客瞠目结舌。此时,利迪尔还穿着运动服。此被传为佳话,而利迪尔对中国教育事业和上帝事工的尽忠之心也可见一斑。

    在1929年,天津民园田径体育场举办万国田径赛,受主办方之邀,利迪尔主持跑道的设计与施工,其修筑水平,在当时亚洲堪称一流。在此次赛事中,利迪尔击败了500米的世界记录保持者德国运动员奥托•费尔萨,夺得了平生的最后一块金牌。62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的6月,由他的三个女儿把这块金牌赠送给了父亲曾经任教过的学校新学中学——今日的天津17中学,作为永久的纪念。

    利迪尔虽对教会的服侍和学校的工作勤奋有加,但其个人问题却无暇顾及。直到32岁时,才和一位名叫佛罗伦丝•麦肯齐的加拿大小姐结为伉俪,后夫妇二人相续生下两个女孩。数年后,埃里克•利迪尔受差会的派遣到河北肖张县传道。此前,利迪尔的哥哥罗伯特已经作为一名传教士在肖张县做福音工作。而此时,也正是中国抗战时期,肖张县饱受日军侵略之苦。1941年5月,利迪尔把妻女送回加拿大,此时其妻又有身孕。9月,三女在加拿大出生。不想,此行利迪尔竟与妻女成诀别。也是在此时,利迪尔被日本人关押,被送往位于山东潍坊的日军集中营——即潍县乐道院。

    潍县乐道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北长老会在中国建立的规模最大的一个传教基地。最早于1883年,由传教士狄乐播(狄考文的四弟)和其妻丁珍珠夫妇创建,最初包括教堂、学堂、诊所三部分。1942年3月,日本宪兵占领乐道院,将其改建为关押华北各地西方侨民的集中营。其中包括不乏知名人士:华北神学院院长赫士博士,曾任蒋介石顾问的雷振远、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燕京大学校务长司徒雷登、后来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辅仁大学附中教师恒安石,其中就有利迪尔。

    集中营生活极端艰苦,但是利迪尔还是帮助数十位青年人学习化学,因无教材,利迪尔就凭自己的记忆编写化学教材。大卫•米曹博士曾在集中营里生活过,也当过利迪尔的学生,他至今保存着利迪尔编写的化学教材。利迪尔永远是一个深受大家欢迎的人,即便是在集中营里。孩子们觉得他是一位慈祥的父亲,亲切地称他“埃里克叔叔”。年纪大的,则将他视为一位可靠的朋友、绝对可以信赖的人。

    1945年2月初,利迪尔有一周的时间没有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事后大家才知道他病了。2月20日,也就是利迪尔临终的前一天,他还和同学们在棒球场上交谈,谁也看不出他身上隐藏着巨大的病痛。第二天的上午,利迪尔脑里的肿瘤便夺去了他盛年的生命。狱友们在利迪尔的坟墓前竖起一支简单的十字架,由于找不到油漆,他们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写下利迪尔的名字,此时,利迪尔正值43岁。

    多年后,1995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一位日本教授发现了一件已经沉睡半个世纪、但保存完好的埃里克•利迪尔在山东潍坊日本集中营的死亡证明。这份死亡证明书共有3页,记载了利迪尔死亡时的年龄为43周岁零一个月,死亡日期是1945年2月21日傍晚9点20分,大夫签字日期是2月22日。如今,这份死亡证书保存在设在香港的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1988年,一批中外友好人士聚集山东潍坊,为在那里建立的埃里克•利迪尔墓地纪念碑举行揭幕仪式。纪念碑由产自他的家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镌刻有中英文碑文,正面是:“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背后则记载了利迪尔辉煌而短暂的一生。1990年,为了纪念利迪尔,一位出生于苏格兰、后居住在香港的土木工程师丘嘉先生,倡导并建立了埃里克•利迪尔基金会。

    就笔者个人而言,对于利迪尔的所知,首先,是在2005年时听我们班主任王牧师说起过。当时,王牧师亦曾向我们推荐影片《火战车》,并且就利迪尔的生平给我们做了简单介绍,给我们知道他是一位忠心爱主的神的仆人。另一次,是我们2007年集体访问潍坊教会时,由潍坊教会的石牧师接待我们参观乐道院,我们在乐道院里看见纪念利迪尔的花岗石纪念碑,对这位神的仆人更直观的了解,他对中国的热爱和为中国生命的付出。

    今日,在北京奥运会之际,我们重新缅怀这位昔日的奥运冠军利迪尔。他以一颗善良伟大的心灵,在自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来到中国的穷乡僻壤,饱受战乱之苦、妻女离别之痛。他为中国而生,生而恋慕不离不弃这片土地;他为中国而死,死后却连尸骨埋藏之地亦不可知。无神论的朋友们可以臆断为利迪尔超然的生命魅力,而信仰耶稣基督的弟兄姐妹们,我们的这位主内的弟兄也足以让我们自豪感恩弥足珍贵,愿如《圣经》所记:“他息了自己的劳苦,做工的果效一直随着他”。最后,以利迪尔自己的话作为结束:
 
      从出生到死亡,
      虽然每个人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
      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
      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

                                            

 6 ) 巴黎1924,范吉利斯

注:看图见 http://eastmas.blog.com/1502226/

在《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 1981)》出现巴黎的街和运动员宿舍到处贴的这张画,我第一眼觉得,1981年的剧本和配乐,一准是盯着当年海报创出来的。反正都得了奥斯卡。

那叫读图时代,招贴当道,报纸为王。想看视频新闻,得上电影院老实坐着。

1924年巴黎第8届现代奥运会,大致是这个规模:

⋯⋯原来就很紧张的法国财政,更是捉襟见肘。法国上层人士甚至提出,放弃主办权,让洛杉矶接替。担是筹委会顶住了压力,克服重重困难,筹集了400万法郎,修建了能容6万多人的"科龙市"运动场,不过场内的煤渣跑道长度为500米,不如上届标准。为了安排运动员住宿,筹委会在运动场旁盖了一排简易的房屋,它就是以后奥运会村的雏形。运动会于5月4日至7月27日举行。会期与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相比较,要短得多。大会正式开幕是 7月5日。开幕式前和闭幕式后,都安排有比赛活动⋯⋯

电影里有一段,苏格兰神勇的eric,为上帝而跑,遵从十诫,拒绝上礼拜天的比赛。王储都来厚着脸皮哄他,说这不正是为国牺牲表现机会嘛。然而 eric坚持上帝大过皇帝。我奇怪赛程为啥那么难改,最后他是跟队友换了项目,赢了。片尾点出旁白,奥运也是大于任何一国一家的。拔的挺好,没落入为国争光的俗套。


查IMDB,范吉利斯(Vangelis)在火战车之前作的配乐大多是TV,说火战车一举成名不为过吧。4岁就会作曲——不识谱就会作曲——38岁作火战车,39岁银翼杀手,49岁征服伊甸园,61 岁亚历山大帝⋯⋯我喜欢把年谱翻读成年龄,看都谁是少年英雄和大器晚成。范吉利斯的名言:天籁自喧嚣走来,我做的是那路。

"I function as a channel through which music emerges from the chaos of noise." - September, 1988


-大胖 7-2-3

 短评

片中这群一战后的年轻人,他们都努力追求着自己理想中的完美生活,有着自己的信仰目标和绅士般的行为准则。即使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但活着活着人生阅历就会让他们活明白,变得豁达,懂得人生最强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范吉利斯的电影原声太神奇了,总有一种冥冥之中听过的神奇感觉。★★★★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奥斯卡最佳,80年代初低迷不振英国影坛的一注强心剂。因伦敦奥运找出来从头看,看完发现也就首尾海滩奔跑最好...其余就比较拖沓无聊了。Vangelis的配乐依旧激动人心,电影用到开幕式上还是很贴切的,现代奥林匹克的原始精神力量已经消失殆尽了。

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好巧,下载的4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巴顿将军》和《猎鹿人》刚好都是战争片,而《洛奇》和《烈火战车》刚好都是体育片。—— 记得在看《恋爱假期》时,杰克·布莱克饰演的配乐师在音像店和凯特·温斯莱特聊电影时就拿着《烈火战车》的光碟情不自禁地哼唱主旋律<Chariots Of Fire (the Main Theme)>?……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因为奥运会开幕式上豆豆爵爷的乱入,跑去补了这个老片。看得我也好想跑出门去飞奔~比起总惦记自己犹太身份的苦大仇深主角一号,和虔诚的基督徒灵魂奔跑者主角二号,最让人着迷的还是潇洒不羁的阔少男配角啊,甩着飘逸的金发在自家的超大花园用斟满香槟的酒杯练跨栏,帅气地夺得一枚跨栏银牌~好萌

14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推荐

看来讲英国皇室的电影,都比较容易获得奥斯卡奖,我也有点同意这是最索然无味的奥斯卡最佳电影,不过主题音乐真是激动人心。

15分钟前
  • Seamoon
  • 较差

主演里怎么没憨豆?

20分钟前
  • 男二号
  • 推荐

第五颗心给憨豆~跑步或是急速运动的场面,用慢镜头加上适当的音乐看起来太有感觉了!!其中还有些配乐听起来像恐怖片中的。。

24分钟前
  • 薇薇在发光
  • 力荐

因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我知道了这部电影,一部1982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因为这部电影,我知道这个陌生的名字埃里克里德;他在获得奥运冠军后,回到了出生地中国传教,并且最后死在当时潍坊的日军集中营,本片只讲诉了奥运的那部分,期待有一天他传奇的一生都能被拍成电影

27分钟前
  • Kevin
  • 力荐

一边励志,一边说教,角色演技平庸,编剧有问题

32分钟前
  • 兮称
  • 较差

人家的学生上了剑桥牛津再去参加奥运,我们的运动员参加完奥运回来读清华北大

37分钟前
  • Finikz
  • 力荐

庸人与天才的鸿沟,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对手之间的惺惺相惜,均表现得鲜活生动;大英帝国的傲慢与偏见,黑法国人不遗余力;配乐好燃,开场海滩场景经典,越过恐惧的刀锋,在奔跑中享受满足的喜悦,和上帝召唤的声音。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个在剑桥的犹太寻找尊严的犹太学生,一个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传教士遵循着自己的信仰

41分钟前
  • mark
  • 推荐

憨豆跑得不错!

42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奥运会此片一战成名啊

43分钟前
  • Eisenheim
  • 推荐

运动就是为信仰和荣誉而战,可惜这部片拍不出激动人心。纯当捧Mr.bean场吧

47分钟前
  • A-sun*
  • 还行

重温这部经典的英国励志电影,仍然被感动,这是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为了尊严,一个为了信仰,这也是关于人性的故事,坚持你相信的,并取得成功!。。电影背后的故事更心酸,真实中的男主角死在天津的战俘营。

52分钟前
  • 遇见kevin
  • 力荐

为上帝奔跑的人 永远有最永恒的动力~ 因为西方从未出现人与上帝同一的情况 所以需要一直一直奔跑下去 直到永远

54分钟前
  • 阳极-半导体
  • 力荐

【又名:圣教徒李杜的奥运传教路或者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奥运自我证明路。】电影有点冗长和烦闷,平铺直叙的介绍过多,没有好好酝酿电影本身的节奏,但是比赛时候的慢镜头确实精彩。一个好的故事,还有完美的背景音乐。PS:中国3名网球选手参加了这届奥运会,预赛即被淘汰,这是中国人首次出现在奥运会。

55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回味那曾经与健步形影不离的信仰!作为体育电影本片立意高远,对体育精神的诠释深得偶滴认同,但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略显简朴,精彩有限

60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还行

那个年代的体育太美了。没有商业只有荣誉和兴趣的年代,体育给不同的人都提供了到达目的地的机会,他们有机会展示超越自我的精神来感动他人。亚伯拉罕反驳校领导时说,“你们只想要轻而易举的胜利”,真正的体育精神绝不会这么腐朽,它就长存在伟大的自我之中。

1小时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