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她第二季

已完结

主演:屹芝,余秀华,邓亚萍,何超莲,伊莎贝尔·于佩尔,杨倩,秦海璐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止于她第二季 剧照 NO.1不止于她第二季 剧照 NO.2不止于她第二季 剧照 NO.3不止于她第二季 剧照 NO.4不止于她第二季 剧照 NO.5不止于她第二季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她演的70个女人:“35个是裸体,35个是疯子”

1

看腾讯新闻近期新出的女性访谈节目——《不止于她》,一个从18年开始聚焦女性的节目,这一期嘉宾,是法国女星于佩尔。

于佩尔是谁?懂的都懂。虽然身边有00后的小朋友表示不认识,但在70后心中,她是《茶花女》中秀美可人的阿尔方斯妮、《包法利夫人》中风华绝代而又陷于欲望之火的艾玛;

在80后眼里,她是《钢琴教师》大胆率真的艾瑞卡,是《心房客》中过气的女演员。

而在90后眼中,她又是《她》中尽显复仇本色的烈女。

今年,于佩尔69岁了。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像。

场景始于一家书店,主持人屹芝问于佩尔,你认为自己是偶像吗?后者摇头“不,这样的词我觉得太重了。”安静的氛围中,两人会心一笑。

经历了几代人,作品超过100部,她永远是法国一众女星里对角色最有掌控感的一个,不光是她如何塑造人物,更在于她演绎下的女性命运,一贯离经叛道——在年少时,她要演与大叔纠缠不清的少女,而当她到了中年,却又总是让血气的少年对自己依依不舍。

在作品里,她没有禁区,任何角色都可以演。

节目中的场景在不断转换,巴黎的艺术影院里,她告诉屹芝,说自己看一遍剧本,就能够背下来台词。这其中,应该是跟角色之间在这许多年里建立起来的共情——当你经历过足够多人的人生,你对人这个物种,也就有了更多感同身受。

尤其是那些并不寻常的女性。

2

就像那句在坊间流传甚广的话,“于佩尔演的70个女人,35个是裸体,35个是疯子。”

而重要的是,这些女性虽然是疯狂而特别的,却都有着自由的灵魂。她们的选择是从环境中生出来的自我释放,而非被旁人尤其是在男性压抑下的无奈爆发。

只有女性能够感知女性。这一点,在节目里双方的交流中,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

17岁的时候,于佩尔已经读完了读完了波伏娃的《第二性》。她应该记得波伏娃在其中的名言——“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在波伏娃那里,“婚姻的悲剧性并不在于它无法保障向女人许诺过的幸福而在于它摧残了她;它使她注定要过着周而复始的千篇一律的生活。”

但在于佩尔那里,虽然疯狂充满了电影,但在生活中,却充满着属于家庭的欢乐。并不像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她没有扮演一个世人眼里的独立女性,而是享受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

节目穿透光环,电影之外,于佩尔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丈夫是一名导演,她有着稳定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节目里,也有对她儿子的采访。儿子很有礼貌,他说,当于佩尔的儿子,并没有什么压力,如果有压力的话,那可能在自己当演员的姐姐身上。说着,笑起来。

于佩尔的英语说得很慢,有着特有的法国口音,而屹芝则是标准的腔调。在电影院场景中,对谈缓缓展开,她们一起聊自己的经历、对当下的看法、聊电影的未来。

不像一个访谈,而是两个女性的下午茶时光。没有更多的追问与思辨,只是在一个寻常的下午,彼此分享人生,回忆过去,并憧憬未来。

3

一路行走,一路聊着,从书店到展览现场,或者路边随便一一个长椅之上。

你会觉得日常的生活就是如此,于佩尔的日子,也并不像电影里那样轰轰烈烈。“在鼎鼎大名的时候默默无闻”,这种秉持,贯穿在节目里,也是她人生的一个切面。

在城市里游走,感受并融入,在巴黎街头的车来车往里,她们走进一家路边的小店,小店里还在卖DVD碟片,这显然过时了,但于佩尔说,以后还是会有人看的,就像现在大家又开始听黑胶唱片了一样。

结尾,她走进一家花店,给屹芝也买了一束,两人约定在中国相聚,当屹芝向她离去的方向望去,她走得笃定,头也不回。

做一个女性,而不是饰演一个女性,更不是大众定义的女性,这就是于佩尔。

《不止于她》已经是第二季,从2018年的第一季到现在,已经走过4年,这四年,发生了太多事情。就在今年2月,于佩尔还因为新冠,缺席了柏林国际电影节。这一届电影节上,她以视频连线的方式,拿下了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

在节目里谈变化的,还有诗人余秀华、前职业运动员邓亚萍、赌王之女何超莲……这里面的每一个女性,都在自己的领域独当一面,而她们也都在这个身份之中,不断突破着惯常的定义,去努力实现自己追求的生活与存在的方式。

4

这种节目的意义在哪里呢,我想,最表面的,大概就是它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观照另一个女性的生活。

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类似的节目,好像根本没有。这市场其实并不小众,但好像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前面说过,女性最能够感知女性,一个男性再怎么标榜自己的女性主义,终究还是隔着一层的。他们之间也不会有类似送花的那种互动。

当两方彼此戒备和提防,你以为是访谈性质的密会,也就慢慢变成了礼貌性质的social。

更自然的分享和袒露是难得的——于她们,这不是跟一个摄制团队,而是跟一个女性的朋友,在自己习惯的节奏里生活。

当然,与女性身份有关,也跟整个节目的气质有关。我猜,节目组在接触嘉宾的时候,一定会介绍这个“观照真实女性生活”的初衷。

而这些嘉宾也一定会知道,自己能够给别人,尤其是女性力量的部分,一定不限于自己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是自己如何如实地接纳自己的身份,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层面上,于佩尔如此,邓亚萍如此,余秀华也是如此……

这一季,嘉宾更多,职业更广泛,能够折射当代女性生活方式的样本意义,也就更足一些。

我想,这可能就是《不止于她》想要探寻的——“她”这个身份之外的她,究竟是什么样子,又能成为什么样子。

更进一层,这个节目中的她,也一定并不止于她自己,她来自于“她们”。

 2 ) 打动我的瞬间

余秀华:

感动一:痛苦与拥抱

缩小与难过,难过但接受。

保持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也没有意义,因为你对农村有种叶公好龙的想法。

江郎才尽就是江郎才尽。

回应第一张图片初读书会上的回答。

好厉害,能这样面对变化。不麻木,不虚张。如果战车必须碾过自己,接受,感受痛苦,同时拥抱被碾过后的世界。

邓亚萍:

1)理性精确的思维惯性

主持人问邓老师一年飞多少趟,她说记不清楚,助理回答,她拿出手机,我以为有别的业务进来,没想到她说打败了99.24%的人,原来她在查准确的飞行数据。

吃烤玉米,一串1.5元,一串有多少粒,一般人都是说大约20粒吧,邓老师一粒粒数,16粒。

2)实用型母爱——支招。

其他的感悟倒不多,全民健身我大约懂,但商业的全民健身事业我也不太理解。

 3 ) 余秀华:女人最可怕的事,是欲望少了

文:闫晓雨

昨夜失眠,我打开了这档节目《不止于她》。

没抱有任何目的,仅仅是想在这沉闷的夜,倘若我不能出去走走,灵魂得空溜溜弯儿也是好的。

原本抱着消遣的态度,看完后却一头扎入文字的月亮。

不得不说,第一期请余秀华真的太「加分」了。

此前我只读过她的诗集,匆匆掠过几眼她的新闻,并未真正关注过这个“人”——她身上那种既天真敏感又有侠女匪气的特质,令人忍不住想要探寻下去,看着她和主持人屹芝行走在乡间小路,坐在暮光四合的院子里聊天儿,好像我也坐到了隔壁似的。

一粒微尘也能活得荡气回肠。

这是只有中国女人才能讲出的故事。

很多人说她太过「矛盾」,而我恰恰觉得她身上迷人的矛盾感,来源于她的通透。

屹芝:“你怎么理解虚妄?”

余秀华:“虚妄就是虚无和不存在。”

屹芝:“那你怎么看虚无对面的真实?”

余秀华:“我觉得没有真实的东西,这世界就不是真实的。”

屹芝:“那,你认为爱情真实吗?”

余秀华哈哈笑道:“爱情是最不真实的,两个很相爱的人走着走着也会改变了,而且凡是需要两个人合作的事情都很难,何况,爱情是高难度合作。

余秀华写给男友的诗

联想到近期有网友评价余秀华最新一段婚姻是“恋爱脑”,我就想笑。

这天下还有比她更通透的人吗。

在爱情里:先是女人,才是诗人

爱本身就是一场自我毁灭。

在我看来,女人遇上良人,过上庸常的幸福生活,时间吞噬你;遇上不对味的人,更是直接对着你的心灵和三观来一个恢复出厂设置。

但敢于走向毁灭的人,本身又是另一种精神层面的重生。

所以我仍倾佩那些爱里的「孤勇者」。

我想《不止于她》第二季,邀请余秀华的初衷并非想专注探讨爱情,但爱情,却又与她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写这篇文章从这个角度入手,也不只是想聊爱情,或许你可以把“爱情”理解为女人的一面镜子,把余秀华看作这节目的放大镜。

我在看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分享给好友。

“哎呀,余秀华真的太懂爱情了!”

“不对。”

“是她太懂女人了。”

她说:“心动跟爱情的区别很大了,心动就是遇到一个好看的男人,转眼你对他的行为漠不关心,可爱情就是你随时随地关注这个人的一举一动,并为他魂牵梦绕。”

世上女子坠入爱情的样子,莫不是如此。

在爱情里,余秀华先是女人,才是诗人。

镜头里余秀华始终是自信的、神采奕奕的样子,但唯独提到恋爱这件事,她垂下了眉眼,悻悻地说:“有时候我会想自己要不残疾,是个正常人就好了。”

她说,女人唯一的自卑就在爱情里。

我想到自己少年时代曾发生过的炙热爱恋,走在林荫小路上和对方打招呼的张扬模样,以及当他真走近我的生命时,我却满脸紧张不知所措。

越喜欢一个人,就越想要逃离对方,那种隐隐约约的自卑感,大概也是爱的一部分。

节目中有一幕还挺戳我的,余秀华说“我好羡慕你的身材啊”,屹芝摆摆手,“好看有什么用啊,得不到的还是得不到”,天才如余秀华,优秀如屹芝,她们都有爱而不得的时候,何况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这些隐匿在女性本能里对爱执着的追求和对镜映照下的自怜,恰恰是我们生而为人,脆弱又蓬勃的美感。

原来再怎么花团锦簇,爱上一个人时,仍是无可救药的。

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个私人观点。我不认为余秀华的爱情来自某个男人,某个90后,她的爱恰恰来自于她对生命的热烈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纤细敏感,她自身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独特的爱情。

“最可怕的是欲望少了”

对女人来说,爱是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

以前看过一本小说叫《怪味豆》,里面道:“人们从来不把恋爱当作必做的功课,只是在闲暇的时候,无聊的时候,寂寞的时候,孤独的时候,顺便为之的事情。如果你一心专注在恋爱上,别人一定要说你被情所困,说你痴,甚至怀疑你心理不正常。

余秀华自成名以来,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强烈的讨论,我想与她对爱的执着追求密不可分。以前我也认为她是个沉迷于「爱情」的女子。

看完这期节目之后才发现,原来对她深深地误解了,她不是需要爱情,她只是渴求爱的力量,依恋那种由爱滋生出的火花感来点燃生命本身。

屹芝问她:“你怕老吗?”

她回复:“真正有魅力的女人不怕老。女性魅力不是年轻美貌,而是在你年纪很大的时候,还有对生活的热情,对爱情的热情。

这样的话哪个女孩听了不拍案叫绝。

下一秒她又说:“我现在欲望降低了,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很可怕,它证明我的生命力在走下坡路。”

喜欢无疑是一种能力,但这个能力并非某个男人/女人赋予的,爱是作为你全部生命力的最大分支——当爱的欲望逐渐衰退时,这意味着你对这世界的兴趣逐渐丢失。

所以我很能理解余秀华说的,女人的欲望少了,才是件可怕的事情。

《不止于她》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立体的余秀华,比看1000条新闻都亲切。

以往社交平台上很少听余秀华提及自己的儿子,她和前夫轰轰烈烈的“离婚故事”倒听了不少。不知道是不是在录这期节目时,坐在余秀华旁边的,不是一个‘记者’,一个‘主持人’,而是同样身为女性身为母亲的屹芝,两人轻松的聊天,这种氛围下提到儿子更像是两个姐妹间的拉家常。

童年时期总是看到父母吵架,儿子内向敏感,节目里并未出镜。

聊起儿子,余秀华说:“我从来不觉得孩子是我活着的理由,但我觉得我活着,孩子应该是一种安慰。

“如果我死了,他就是孤儿了。”

同为母亲的屹芝听到这话有些哽咽。

这一幕同样让屏幕前的我泪目,可能同样是单亲家庭的缘故,听不得这句话,我相信余秀华是真的真的很爱自己的儿子,毫不逊色于她的爱情、诗歌和生命,甚至远超这些。

她的爱,没有传统单亲妈妈身上的「牺牲感」。

反倒是用自己的勇敢和豁达,为孩子开辟出一种可以追逐新的理想生活的可能性。值得女性相互学习。

在成为______之前,先成为自己

第一期节目里余秀华贡献了太多的“金句”:

“你只需要活着,上天自有安排。”
“你要那么多人理解你干嘛,他们又不给你钱。”
“人性本来就是丑恶的,你只需要不去暴露它就可以了。”
“由爱生恨可以是一种情绪,但你不能让它成为一种行为。”

如果她不是一个诗人,我想,她也会成为一个很“值钱”的文案。

《不止于她》的第一季我看过杨幂那期,浓浓的自我保护色彩(无贬义),恰恰凸显了她作为女艺人的独特生存法则。

如果说第一季是借娱乐外壳进行高质感内容表达,第二季则真正回归到「女性纪实访谈」的定位,分享欲这种东西,就像掉在街上的叶子,它不需要你懂它,只需要路过它。

可能是余秀华的这一期带给我太多惊喜,在这漫长的夏日里,有些期待后面的嘉宾了呢。

看节目介绍后期受访者有邓亚萍、何超莲、于佩尔、杨倩、秦海璐等5位女性,我期待着跟着屹芝,一起走进这些不同生活背景的女性,她们真实的世界。走到日子的深处一探究竟。

昨天看完节目,忍不住记录下自己的感想,想要分享给大家。是因为制作团队没有把镜头聚焦在单纯「宣扬女性独立、女性优秀」的这一面,而是真实暴露出被采访者的脆弱、迷茫、快乐,野心与无助,叛逆与乖真,我听过各个版本的「诗人余秀华」,却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余秀华」的真实样子。

余秀华不属于任何一个标签,这些特质组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她」。

而事实上,无论是荧幕中的她们还是现实里的我们,无论是母亲、女儿、妻子,任何头衔,任何标签,在成为xxx之前,我们都要先成为自己。

告诉大家,我是「她」。

告诉他们,不止是她。

最后借用余秀华的一句诗:“我希望下一个春天照到我,还原这相遇的美意。”

希望下一个春天照到所有女孩,我们都能还原生命本来的美意。

喜欢交流影评的朋友可加微信(注明来意哦)

 4 ) 于佩尔:演员和角色是租赁关系

前几天何超莲的一些「凡尔赛」言论被顶上了热搜,被大家好一顿讨论。

然后我去看了一下诞生了这番言论的节目《不止于她》第二季,由腾讯新闻出品。

我发现腾讯新闻一直在人物访谈方面下功夫,前有《十三邀》,后有《《仅三天可见》、《酌见》《我的青铜时代》,而在其中,开始于18年的《不止于她》可以说是一档纯以“她”视角访谈的节目。非常有人文情结。

在搜索完《不止于她2》本季的嘉宾阵容之后,我惊讶地发现这节目前几期选的人分别是:余秀华、邓亚萍、何超莲,接下来要播的则是于佩尔、杨倩、秦海璐。

这个阵容的确很牛逼。

因为这里的每一个女性都很有代表性,它们几乎都不热衷于矫饰,同时她们彼此之间甚至还包含着一些对立性与矛盾性,像是余秀华,就是那种野生的生命力,像是何超莲,就是另一个极端,她以命运的不可抗力为因由而被包裹在一层层世界之中的世界中。

但除此之外,《不止于她》也有一种耐人玩味的一致性与和谐感。

像是邓亚萍,就是中国女人在世界上「制霸称雄」的最佳典范之一,没有人可以撼动或者怀疑她的位置;

邓亚萍

像是于佩尔,也是法国女性在世界上「一览众山小」的登顶之人,没有人可以因为她是一个女性而对她的成就有任何微词。

看到于佩尔的名字之后,我立刻点开了她的这一期,毕竟要看到她接受中国媒体的访问不算容易。

在主持人屹芝跟于佩尔聊天的过程中,有一幕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对话,大概是这样:

俩人坐下。

屹芝:看来镜头的确会让你放松,某种程度上会让你感到舒服。
于佩尔:是的,但这不是唯一能让我放松的东西。
屹芝:似乎对你来说,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情感更加容易。在拍电影的时候,你可以有一种方式、一个借口或者一个角色,把它发泄出来。
于佩尔:不,我不这么认为,我把感情作为工具,去诠释我所扮演的角色,但是,这是我生活不同的两个组成部分,像其他演员一样,我用我的自己——用我的脸、我的眼睛、我的身体来塑造角色。当然,这离不开我自己的情感。你在舞台或者银幕上创造一个角色,这和你自己在生活中的情绪以及生活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实际上没有什么特别的。
屹芝:所以它不是和你的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的,两者是完全分开的?
于佩尔:对,二者是完全分开的。

「我把感情作为工具」,就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所非常提倡的表演方式。原因很简单,这是一种比纯粹依赖直觉以及现场体验更加进步的方式。

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过一件事,那就是:

中国民营电影真正发展不过三十年而已,并且在这三十年里,我们几乎并没有建构起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有效的表演理论(某种意义上,张艺谋、娄烨、宁浩等导演还是用自己的创作本身为中国导演语法和导演理论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但是理论层面我们始终太过疏忽)。

我们几乎一直以来都在拾人牙慧,所以我们的演员——哪怕是最成功的演员,对于这个方面的论述也都是那么地单调:真听真看真感觉。

殊不知,在电影产业的起源地法国,与我们同时代的女演员于佩尔她们已经让表演这件事变得不那么朴素了,她用并不尖锐的语言反驳了我们的提问,反驳了我们误以为「情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这种原始的表演观点,提出了「角色才是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情感只是在角色需要的时候为它进行服务的工具」。

事实上,这不是于佩尔最早提出的,但是她的每一座影后奖杯都离不开这个创作思路。

在我看来,屹芝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挺有代表性的——

它代表了「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专业门槛非常高的工作,观众对于表演的认知大量地停留在情感、感性的部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哭戏」「演技炸裂」这样的词语买上热搜的原因——

在很多很多很多人的眼里,那就等于是表演这件事了。

于佩尔告诉我们,不是。

她俩接下来有一段更精彩的对话。

屹芝:对于一些演员来说,他们很难从角色中脱离出来。
于佩尔:不,这对我来说不是什么问题。它们是分离的两个部分,这只是一个工作,也是一个游戏,但它与你自己的生活无关。人们经常问我,某个角色是不是也影响了我,当然,我会在角色中投入很多自己的情感,但这更像把我自己租给它而不是成为它,我是把我自己借给了这个角色。我和银幕上的这些角色没有任何关系。它们对我而言,完全是陌生人。

我不属于她们,她们只是租赁了我。

于佩尔直接把她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论述为了「租赁关系」,这是我见过的顶级女演员把自己跟角色关系撇得最为清晰冷酷的一次。

对于很多普通观众来说,这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在我们当下所听到的演员故事基本上都是某某某演员因为过于入戏而得了抑郁症,某某某演员因为入戏太深而无法自拔等等,我们总以为只有为艺术献身的人才是艺术家。

但是事实上在真正伟大的艺术家的创作中,那些自我感动和激情演绎的献身逻辑,既不是艺术创作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即便是这个世界上最感性的一门艺术——表演,也是如此。

因为在《不止于她》第二季中,于佩尔与屹芝的对话是在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进行的,所以她几乎没有去把这些严肃的表演正经八百地论述一遍,但事实上她的理念和态度已经非常清楚了:

在艺术中,我们需要美学,需要追求技术,但是唯独不需要追求感性,因为感性的运用应该是你的技术和美学的一部分,它长在你的身上,并且邀请你使用。

这种观点能够在今天,由于佩尔来向世人传递,我的感觉是既复杂又欣慰的。

复杂的是,人们即便接受这一观点,也是因为接受于佩尔,而不是因为接受这一观点;

欣慰的是,我们依然在努力地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依然看得见更好的创作者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创作,我们依然在去往更高的理想的路上连夜赶路,风雨兼程。


公众号:宋雯婷(ID:swtstory)

更多内容,欢迎搜索关注。

 5 ) 每个人都希望被理解!寻找明星女性的自由与真实

腾讯新闻的女性纪实访谈节目《不止于她》第2季,因为嘉宾何超莲的一句“家里有钱是原罪”而上了热搜,让这档节目收获了大量眼球,也包括我本人。

起初因为好奇,但真正让俺关注的,是这周的嘉宾——伊莎贝尔•于佩尔,法国国宝级演员,没想到节目连“于阿姨”也请来了。

节目中于佩尔与主持人屹芝之间有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屹:我感觉您不希望人们定义或者解读您。

于:他们有这么做的自由……以他们的方式,而不是我给他们的,我不会给任何人一个模板。

这些句子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意义。但对于这档节目来说,就像“不止于她”这个名字一样,嘉宾们远不止你所看到的,或者你想象的那样,包括这期的于佩尔,以及前几期的何超莲、余秀华等。也让不怎么看综艺的我点开了《不止于她》这档节目。

光环之外

“这是一份工作,一个游戏,但与自己的生活无关”

于佩尔是我喜欢的一位法国演员,节目中介绍她为“文艺片女王”,个人觉得还是有失偏颇。因为在于佩尔的作品列表里,很多作品在欧洲那个影视圈里,都属于商业片性质的了,比如极负盛名的《她》,欧洲同行就认为这是一部商业电影。而且文艺片和商业片的界限比较模糊。

就像她本人在节目里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喜欢的电影类型,只喜欢好电影,电影之间没有区别,但“差电影和好电影之间是有界限的”。

看过不少阿姨的访谈,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电影和角色,但想要了解于佩尔本人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至少圈子里是这样认为的。法国人的随性和自由,而且远离媒体的特点,让于佩尔本人对于大众来说,是“薛定谔”一般的存在:我们既熟悉她(的作品),也对她(本人)感到陌生。

所以我觉得《不止于她》还是蛮厉害的,至少30多分钟的访谈节目,对于阿姨个人生活方面的呈现,比我之前看过访谈内容加起来还要多。

当然这也是节目特色,对明星嘉宾的采访,而专注她们光环之外的故事。

对于佩尔的采访目的,节目开篇讲得很清楚。其一是作为两届戛纳影后,如此功成名就的演员,按理说应该利用其身份和地位,去从事更多的事情,但于佩尔并没有,所以就好奇。(当然,这些也是影迷们关注的话题)。

其二于佩尔演过太多电影,而且饰演过不少极端、疯狂的角色,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驾驭这样的角色?

对于第一个问题,于佩尔的回答很简单,就是一名“演员”而已,做好本职工作。访谈中于阿姨用“自我,但不自私”来形容自己:“你可以在意自己或对自己感兴趣,同时仍然对这个世界保持兴趣”。

于佩尔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对于演员的热情,让她保持了对这份行业的专注,更有着足够的热情:“喜欢拍新的电影,与新的导演合作,拍电影就像一场自我的心灵旅行,也是在导演所创建的思维宇宙和想象中旅行。”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是本期节目的亮点。于佩尔分享了自己如何驾驭这些疯狂角色的秘诀,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感情,但与角色保持着距离:

“但更像是把自己租给了角色,而不是成为角色,我和银幕上这些角色没有任何关系,我不属于她们,她们只是租赁了我。”

果然,于阿姨“演员和角色是租赁关系”这个金句,又成了互联网上的热议话题。

这大概就是《不止于她》的特色,能够在访谈和对话中,找到一个或几个亮点,而这些亮点会激发大众讨论,而最终目的,则是能发现一些明星嘉宾光环之外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不为人知的她们,或者说,真实的她们。

带着这个观点,我们审视前几期节目,同样会发现其内涵所在。

何超莲的一句“家里有钱是原罪”引发争议,但当你深入节目了解前因后果之后,就会发现,人家其实要表达的是,豪门家族的身份固然很好,但其实对她来说是双刃剑,也有利弊的。大众总觉得她是赌王千金,生活富足,但何超莲表示“钱都是家里的”,却在事业上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所以何超莲随后补充道,女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虽然大家总说我的事业很小,但那也是我的一个东西,没有大小之分。”

在节目里,何超莲抛去了豪门千金的身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漩涡中努力站稳脚跟的小人物,与普通女孩无异。

而余秀华的访谈里,让这个写出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女诗人更加立体。虽然话语间她依然会是那个保持愤怒、混不吝,对外界时刻警惕并抱持悲观的女诗人,但是看过以后才觉知,走出舆论的尘嚣之后,在她看似“疯癫”、“无畏”的外表之下,其实藏着一颗柔软、自在而平实的心灵。

“生活从来就不是为了诗歌服务,如果我不写诗,我也会感到痛苦和孤独,甚至会更加地痛苦和孤独。人本性本孤独,我觉得我很孤独,但是我也很自由。”

自由,真实,其实是《不止于她》这档女性访谈节目的主题,但如何找到挖掘到这样的信息呢,就要看方式方法了?

不止于真实

“银幕是有边界的,但思想是没有边界的”。

和以往访谈节目有点不一样的是,《不止于她》将拍摄地点从室内搬到了室外,没有刻意写就的剧本和台词,只是女人之间的侃侃而谈。

整个节目,是以“嘉宾的真实生活”为背景,“聊天式”的温馨对话为方式,以及“女性”作为关键词。

这样做的初衷,是因为该节目的宗旨就是要展现嘉宾最真实的一面。

这些光环之下的明星们,我们之所以了解她们,大多是通过他们的职业和身份。而工作需要的是职业化的表演,工作之余才会真正要面对自己。人最难的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身份之间转换。明星如此,普通人亦如此。

节目首先就是将镜头对准嘉宾工作之余的状态,从这里寻找她们最真实的一面。

于佩尔这期,主持人就跟着于佩尔的脚步,很多时间就在法国喧嚣的街头漫步,沿途之中,两个女人从生活谈到了家庭,她们彼此分享喜欢的电影,分享于佩尔最喜欢的一场戏,讨论法国与美国电影的区别,探讨电影行业的未来。

最后在街边于佩尔最喜欢的一间花店,屹芝接受了对方的一束鲜花,为这场名义上的访谈,实际上的聊天,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何超莲那期,她们一起去到了何超莲幼时时常光顾的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冰室,和主持人屹芝分享了记忆中的红豆冰,并说道了小时候都是求着小伙伴分享自己一点零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才知道自己爸爸是做什么的,就特别骄傲。

脱离了大银幕回到生活中的于佩尔就是普通人,她在这里彻底对主持人敞开心扉。而何超莲也是如此,借着年少时期的成长环境和关于亲情最初的美好的回忆,让观众认识到赌王的千金的童年也跟我们老百姓别无二致。

可见,通过这样的背景环境,节目从中能够挖掘出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是最真实的。

其次,比起传统访谈节目,主持人屹芝的能动性也起到很大作用。

访谈类节目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两个不怎么熟悉的人一起对话。在尬聊与亲密之间的化学反应里,观众才能从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

比如开场屹芝在图书馆的对谈过程中,于佩尔说回答问题要尽可能地“严谨”,让主持人察觉,这样的对话是否让嘉宾产生一些抵触情绪,从而改变了方式和方法,从于佩尔的日常生活喜好乃至周边人入手。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于阿姨儿子洛伦佐的访谈插曲。

在儿子眼中,母亲的光环给自己生活带来了一些压力,但更多还是积极的一面,比如当女友知道自己母亲是谁后的趣事,这些日常话题的分享,顿时让气氛变得活泼起来,也更容易让对方对你敞开心扉。

儿子洛伦佐说,母亲,可能是她(演过的)最好的“角色”。

看完这期节目之后你就会发现,它更像是纪录片,主持人则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带着观众去了解明星不为人知的一面。这种陪伴式的、治愈 温柔的聊天风格,也是激发嘉宾们日常真实一面的元素之一。

通过生活中的日常和美好的回忆,寻找嘉宾卸下职业装束之后的真实状态;而温馨的对话方式,是发现这些“真实”的途径。最后必需的一条,则是性别对等的交谈条件,更容易让人卸下防备,就像以前人们常说的那句“只有女人才最懂女人”一样。

女性对于人生的见解、对于生活的感悟,是与生俱来的敏感。

★于佩尔说自己就是个演员,要“保持自我,保持我一直拥有个性”,所以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是那个从巴黎郊区出来,“简单且平凡的女人”(儿子语)。而她的演艺生涯,则离不开勇气与自由,我不是个冒险者,但如果向往自由,有的时候超越自己的极限也是件好事。

★何超莲现在独自在内地发展,拥有自己的事业,感觉还不错,生活比较自在。延续家族的传奇对于她来说“其实是一个噩梦”,“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一点点小事我都会满足。”

★余秀华强调“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种“命中注定”,无论你觉得自己再如何强大,最终也是沧海一粟,只能平凡地接受和承担上天赋予你的使命。

可见,无论是明星也好,普通人也罢,自己被他人了解,大多数是通过工作或者外在表现,但这些只是片面的,比如“文艺片女王”于佩尔,“赌王的女儿”何超莲,“愤怒的诗人”余秀华,“前世界冠军”邓亚萍……

其实他们内心里,何尝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所了解呢?因为被人理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不止于她》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些光环之下的明星,他们也就是另一个我们。

 6 ) 《不止于她》2·余秀华篇

《不止于她》第二季第一期观后感:

从书店读书会的“女人·农民·诗人”,到横店村的书本雕塑,从音乐会上衣着白裙的普通女人,到泸沽湖的“水性杨花”万物皆虚。整场访谈没有用其他节目惯用的抒情背景音乐烘托气氛,而是平平淡淡,但足以共情,因为这才是“摇摇晃晃的人间”。我看到更多的是情感,而非采访技巧。整场采访我认为没有高峰,但是每时每刻都不多余,此时此刻就是真实。 在新房子门口的两只朴素小木凳,一个笑着说“我儿子教会我的比较多”,一个也说孩子是活下去的理由之一;我只是一个19岁观众,没有如此丰富的经历,但是却狠狠的共情了。 我好像可以理解为什么她说她还是眷念那个困住她的地方,她说没有什么是真实的,她说干嘛要活给别人看。在横店村的拍摄,我觉得很熟悉,甚至是亲切。因为我也生在长在这样的一个湖北小县城,门前空地的两张小板凳、卧室里的凉席和摇头风扇、杂乱但又颇有秩序的书桌,这一切一切我都再熟悉不过。 我曾经也讨厌过我的小县城,觉得束缚,觉得旁人不懂,但是有一天你离开了反而会想念。以前的我只是一心一意想飞出去,反而读了大学离开了那个小圈子,却更加想念,更依赖。可能这就是不管走到哪里,故乡终究是故乡。还是会挂念那里的一草一木,会想念门前树荫下的那一轮自诩为最圆的月亮。 她成就了她的小村庄,其实不妨说是她的小村庄先成就了她。其实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她没有被挤压在她所成就的“中国诗乡”,因为她离不开那里。虽然现在乡村发展一些自然风光开始黯然失色,但她还是她熟悉的地方,她的生活还会在那里继续。 横店村给了她异样的眼光,给了她不幸,给了她贫苦,但也接纳了她的所有美好。我也不知道怎么说,觉得是种莫名的情愫,但是就是离不开那个曾经讨厌,亦或是说一直讨厌的地方。换句话说,我们永远背叛不了故乡,我们离不开平凡。但她找到了只属于她的平凡,她在平凡里找到了答案,她会迎着北风一直走。 她真实,她说江郎才尽就是江郎才尽丝毫不避讳但她还在写着;她豁达,她说活就是活着但她不只是活着;她心里住着小姑娘,她不相信爱情但还是向往爱与被爱;她勇敢,她面对的是提心吊胆的春天,但还是愿意卸下所有防备勇敢迎接。我们都是偌大的矛盾体,我们都在坚定地等待自己的春天。

 短评

拥抱生活的变化。

7分钟前
  • 二十六畫生
  • 力荐

主持人功力不够,看了一集何超莲,感觉她创业像跟过家家一样,头脑简单。很多人说她和何超琼长得像,同样是年轻时候的照片,眼神气场就截然不同。说起不能继承家业的时候也是非常酸葡萄了

8分钟前
  • super狐狸
  • 很差

一直觉得这个主持人自我意识过剩了,从第一季到第二季,证实了我的猜想。于佩尔这期,这种采访提纲能内部通过就是笑话,主持人不配采访于佩尔。

10分钟前
  • 小烨
  • 很差

看了于佩尔和余秀华的两集,采访于佩尔太尬了。。在DVD店抛出来那么多电影,主持人都接不上话。。。余秀华太可爱了

14分钟前
  • Calamansi
  • 还行

没有范俭那期深刻。答题的人把问题引向更深处,反而主持人接不住。

17分钟前
  • 跳跳糖
  • 还行

余秀华把女性这个身份演绎得很精彩,出乎意料却又合理极了。愿我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所谓“女流氓”。

19分钟前
  • 啾啾
  • 力荐

余秀华可太可爱了。她的可爱来自于早已跳脱客体身份,语言处处跑在采访者前面,以及时代的大多数人前面。我也很喜欢她对爱情的大大方方,李建、刘亚仁、杨储策...处处在表白,这是很有生命力的表现。她也警惕自己欲望降低。我也喜欢她在人物采访的时候的剖白。「他抵达不了我」。但她愿意毫无保留的给对方一切,并不看重对方占了自己多少便宜。这个访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在于,这个采访者是一个正在发育的选手,很多时候都在努力自证,因为余秀华跳脱客体叙事,但她的采访逻辑是根据常规猜想先入为主去问的,所以常常会有接不上话的感觉。。。。比如说生孩子,她认为孩子就是母亲的一切。但余秀华不觉得,她觉得活着不能只是为了孩子。当然,交流本来就是在碰撞。只能说余秀华这个人太有意思了。

22分钟前
  • 阿卷
  • 还行

这个春天也献给余秀华只看了第一集很日常她很真诚我时时能从她的话语中感受力量主持人也很真诚活着就是活着,它没有什么意义

25分钟前
  • 木子李
  • 力荐

如坐针毡 如芒在背 如鲠在喉

30分钟前
  • 持续冒泡
  • 还行

我很欣赏且钦佩余秀华的这种勇。想必她做出勇敢的反应也是源于自我保护。

35分钟前
  • 月上海棠
  • 力荐

节目组可以豆油我,于佩的采访提纲我可以写得比这个好一百倍。真、尴尬至死。

38分钟前
  • 里尔克之心
  • 很差

于佩尔那期1.25倍还是尴尬,提前做做功课很难吗,大把大把的采访可以看,非得问那么平庸的问题,我真的会谢。

43分钟前
  • Fiemiana
  • 较差

挺好的,采访的人选不错

45分钟前
  • 扣扣㤫了
  • 推荐

昨天(只)看了雨蓓那期。腾讯你找一个会英语法语又爱电影的人很难吗?腾讯你怎么一点版权意识也没有?腾讯你想点有深度的问题、多做点功课很难吗?看得我好尴尬,辛苦雨蓓了

47分钟前
  • roomfordawn
  • 还行

四星给余秀华,她凭一己之力将节目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这一季强调了日常感,有纪录片的特质。余秀华太有魅力了,她的魅力源于自卑、敏感、脆弱、坚韧与命运赠予的才华横溢。她的回答能超出问题本身,非常感性又非常透彻。强烈希望许知远的《十三邀》能再来一期。

48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四星因为余秀华

49分钟前
  • 用户01233
  • 力荐

一档不像是腾讯能做出来的节目,有娱乐性的同时兼具了深度。同时也能让我们引起里面对各种女性议题的思考。真的很感谢鹅这个平台能专门制作这么一档女性采访👍👍👍

51分钟前
  • 森保圆
  • 推荐

2022.5.24@office。可能是看过很多余秀华的访谈,有女性记者的,也有许研敏的。这部片子我跳跃着看完,其实我始终都在感叹,在没有看到余秀华真人前,始终难以相信是怎样一支笔能写出诸如“深夜,看见父亲背着月亮吸烟—那个生长过万顷麦子的脊背越来越窄了"这样的词句,实在让人拍案叫绝。她的纤细、敏感,让我感叹诗歌的天赋或许实乃是自然天成一般。

52分钟前
  • O_o煎饼果子
  • 推荐

主持人包袱好重,采访于佩尔多好的机会啊!却问了一大堆傻逼问题,还有中国影迷有不是都是因为《钢琴教师》认识于佩尔的,说啥呢你说。

55分钟前
  • 随心所欲
  • 还行

期待(๑˙ー˙๑)

58分钟前
  • 影迷小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