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完结

主演:香里奈,加藤成亮,相乐树,户次重幸

类型:日剧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2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3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4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5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6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3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4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5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6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7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8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19被讨厌的勇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被讨厌的勇气日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剧原案的书籍,是将心理学权威——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的话,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这样的理论,以对话形式而展开浅显易懂的解说的作品《被讨厌的勇气》。 此次,该剧将原著改编成刑警剧,以由香里奈饰演的单干刑警·兰子等人来展现“个人心理学”的形式,来介绍“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兰子组成搭档、身为“不想被讨厌的男人”的后辈刑警·青山由加藤饰演,协助搜查的心理学教授、作为“什么事都知道的男人”而登场的大文字由椎名饰演。奇异博士2016应有长风倚碧鸢超能赌霸2016机甲少女 Frame Arms Girl十四天之暖春来鬼寺凶灵2我老婆唔够秤(粤语)娇妻嫁到,少帅撩我上瘾斗破苍穹·觉醒德州电锯杀人狂4回到明天电影版向山进发 回忆的礼物天降娇妻,腹黑老公别装傻奇招尽出霍华德庄园迷镇 第一季麦克白夫人魔法少女网站养父2011红尖尖暗金烂狗3来自深海的他狱中花侠吏飞龙之滴水山庄霍夫人每天都想离婚奥特曼昆仑神宫(2022)夜车1959所有美好的东西我爷爷和奶奶的故事狂暴凶狮百年华纳迫降航班黑白来看守所梦寄东山有匪·破雪斩花仔多情粤语薛丁山埃及王子光合计划五宝奇兵总裁爹地追妻忙邢少,小助理又搞事情了

 长篇影评

 1 ) 2017.3.20

好看!

非常标准的日剧!而且是我喜欢的推理型的!

而且还是我喜欢的卡司!能不推荐么~我喜欢karina~シゲ也很可爱~不过我喜欢爱拔!(话外音)

相信大家对第一集中的草莓蛋糕这个场景的印象一定很深~

因为对方是小孩子,所以大家都有顾虑,都不点草莓奶油蛋糕~

可是兰子却偏偏做了大家都有所顾虑的事情,这应该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有些事情,虽然随心,虽然正确,但是做出来,或者说出来会让周围的人感觉不舒服,依旧有勇气提出,这恐怕也是一种“被讨厌的勇气”!

这样的人或许让人讨厌,就像兰子,被8课的人所认为是“怪人”特立独行,难以亲近,“缺乏常识”

可是她所做出的判断,决定,都是非常客观正确的

直到青山青年的出现

慢慢的一切开始有所变化~

虽然最后meshia是那个检尸官让我有些惊讶~完全没有想到!

但是故事还是很完整的,当中穿插的阿德拉的名言也让人茅塞顿开,有点懂又有点不明白的感觉~

香里奈好久好久没有主演电视了,没想到刚解冻出来就演一个扑克脸!

但是还是很喜欢!

 2 )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目的论

1.所有人都是活在主观之中

只要改变自己的看法世界就会改变

从那一瞬间开始,人就能获得重生

世界简单得令人惊奇

但是人总是用自己赋予的看法和想法

主观地将事物复杂化

明明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

2.不要叫我前辈

我跟你没有上下级关系

那我叫你什么呢

这是你的课题,你自己决定

那我先叫你名字吧

3.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这就是个体心理学的根本思想

如果这个世上不存在他人

一切烦恼也皆随之消失

4.无论什么犯罪 都不会因为单纯想做坏事

就着手去实施

无论什么恶性案件 对于罪犯来说

都会有一个应有的理由

也就是罪犯所认为的善

5.人之所以一直无法改变

是因为早已认定自己无法改变

是因为就算日常生活中有不如意

但是保持现状能更轻松更安心

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

6.糟透了 也太我行我素了吧

这么一来 搞得我也不合群了

7.我拜托你 别擅自行动了

大家都很生气

大家怎么看我是大家的事

不是我的事

也稍微听一下周围的意见啊

为了和周围的人更好的相处

我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的

我是说你这样做自己倒是满意了

但是会给周围的人添麻烦

我不会选择 在意别人的眼光

而让自己感觉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我不想对别人 也不想对自己撒谎

我最痛恨说谎

8.活在这个世上 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

这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 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

但是,明知会被人讨厌却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是很难做到的

直面自己的内心 不在乎他们的眼光

决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活法估计很多人连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9.我只是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已

10.明知会被人讨厌却还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是很难做到的

但是阿德勒告诉我们 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

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

11.也就是说 感情是一种可收可放的道具

您是说我不是真的生气吗?

不好意思 谢谢你

有什么奇怪的吗

对于不相关的人 你马上恢复了礼貌的应对

你可以自由地控制怒气

也就是说 所谓感情

只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每个人都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活

这是阿德勒倡导的目的论

12.的确 世间的家长们

经常使用 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

可实际上

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 面子又或者是支配欲望

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与欺骗

孩子才会叛逆

那您言下之意就是放任不管吗

我并没有说放任不管

只要告诉孩子 这是他自己的课题

我们随时准备给予帮助

之后 只要在一旁看着就好

13.不干涉别人的课题 仅此而已

无法割舍掉别人的课题

继而把自己的希望强加于人的话

有时候会酿成悲剧

14.我也想帮她 但是不知道怎么帮

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

但是不能让它喝水

不管你多想帮她

喝不喝水 是她自己的事

也就是说 不需要无视当事人意愿的援助

15.你不是想拯救美沙

而是想通过拯救美沙来拯救自己

你想抹去自己的负罪感

真正的目的是让自己被原谅

16.最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

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能够改变自己的 只有自己而已

别人是别人 自己是自己

课题的分离

17.在阿德勒心理学中

将相信这个词区分为信用和信赖

比如 你如果要向银行借钱

需要担保吧

也就是说要附带条件

这不是信赖 而是信用

因为这是银行的业务

与此相对 信赖是相信他人时

不用附带任何条件

你是说无条件地相信别人吗

正如你所说

18.决定背不背叛的人不是你

那是别人的课题

可是 要是被背叛了会伤心 会难过吧

难过的时候 尽管难过就行

你只需考虑 我该怎么做就行了

都这般地步了 我还必须无条件的信赖别人吗

不是的 无条件的信赖只不过是

搞好人际关系的手段而已

如果你

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

大可以用剪刀彻底剪断关系

19.阿德勒说过

所有的烦恼都是与他人相处的烦恼

另一方面 所有的快乐也是在与他人相处中获得的

不管会不会遭遇背叛

只要有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的勇气

人生就会更加充实快乐

20.无条件地相信对方 也就因为着

要相信信任对方的自己

所以只有相信自己 才能信任被人

意识是实践的开端

21.确实 只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是不够的

这毕竟只是一个出发点

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另有其他

共同体的感觉

但是 所谓共同体

真的只限于家人和职场吗

还能不能扩大范围去考虑

比如说 这个国家 或者是世界

甚至宇宙整体是一个共同体

所有的他人 都是和我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伙伴

因为被伙伴环绕着 所以我才能站在这里

这里有我的容身之处 我也应该对他人做出贡献

这就是所谓共同体感觉的思想

22.说到底 我觉得被讨厌的勇气和共同体感觉

本身似乎就有矛盾

青山 如果这点你不能理解

就无法继续深究前进了

23.想要改变需要勇气

改变自己也并不轻松

所以人们为了不改变自己而找着理由

不断逃避着

24.一切经验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成功或失败

而是人们在经验中找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而已

那个闭门不出的男子先是有了不想出去这个目的

之后才制造出不安和恐惧的情绪

要是一直闭门不出的话 父母会担心

他就可以集父母的关注于一身

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

那他这是在达成自己锁定下的目的吗

没错 换言之 人们虽有满腹牢骚

但仍然觉得现在的我更轻松 令人安心

这么说来 警官所说的就是

虽有抱怨却不想改变的人们

她就是从这里得到案件的提示的吧

25.一旦意识到竞争或胜负

就势必会产生自卑

得经常意识到别人 为了不成为败者

就必须一直获胜

处于竞争之中的人内心一刻都不得安宁

健全的自卑感

并非来自于他人的比较

而是来自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不过 我们虽然各有不同 但都是互相平等的

26.我也感觉我明白了 被讨厌的勇气

和共同体感觉之间其实并不矛盾

被别人怎么看都无所谓

最重要的事自己能够的的确确感受到

自己在为他人做着贡献

27.另一方面 阿德勒认为

我们应该活在当下

就算偏离了假话中的路线走上了别的道路

只要当下的生活很充实就够了

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

都与当下的你毫无关系

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 也不是你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沉湎于过去 不惧怕未来

即使平庸无奇

只要活在当下就足够了

28.你作为被害者的亲属 心中的伤究竟有多痛

我无法估量

但如果你把现在过的不顺

归因于过去发生了悲惨的往事

是绝对错误的

你这样做只是把过去当做接口而已

而你更应该活在当下

29.你一直活在过去里

如果你走不出过去的阴霾

今后你将一直活在孤独中

心理阴影的否定吗

是的 阿德勒不赞同心理阴影对人的控制

30.人们经常会在生活中篡改自己的过去

将不符合自己目的的记忆封存起来

只保留能达成目的的记忆

一边更改者事实所赋予的意义一边生活

 3 ) 被讨厌的勇气,获得幸福的勇气。

想先记录一些体现了原作书中理论的情节。

第二集开头,青山找大文字教授声讨兰子,教授对他解释了目的论:包括愤怒在内的情绪,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青山在对大文字教授发怒的时候,教授喊了土方来送茶,结果青山可以很有礼貌地对土方致谢。

教授指出,青山在面对和自己的愤怒不相关的人时,瞬间就变回了礼貌的态度。

说青山将这份愤怒收放自如。

感情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

这就是阿德勒所主张的目的论。

书中原文:

哲人: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你是先产生了要大发雷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捏造?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哲人:那么,你为什么会大发雷霆呢?
青年:那是因为生气呀!
哲人:不对!即使你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你道歉或者是用干净的抹布为你擦拭。总之,他应该也会采取一些应有的措施,甚至还有可能为你洗衣服。而且,你心里多少也预料了到他可能会那样做。
尽管如此,你还是大声呵斥了他。你感觉讲道理太麻烦,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并不抵抗的对方屈服。作为相应的手段,你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不,不会上当的,我绝不会上当!您是说我是为了使对方屈服而假装生气?我可以断言那种事情连想的时间都没有。我并不是思考之后才发怒。愤怒完全是一种突发式的感情!
哲人:是的,愤怒的确是一瞬间的感情。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天母亲和女儿在大声争吵。正在这时候,电话铃响了起来。“喂喂?”慌忙拿起话筒的母亲的声音中依然带有一丝怒气。但是,打电话的人是女儿学校的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后,母亲的语气马上变得彬彬有礼了。就这样,母亲用客客气气的语气交谈了大约5分钟之后挂了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开始训斥女儿。
青年:这是很平常的事情啊。
哲人: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这位母亲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青年:您是说愤怒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哲人:所谓“目的论”就是如此。

本集结尾揭晓凶手时,凶手自述了杀人动机,最后表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年前自杀的受到不公对待的成美。

杀掉市川是对成美的祭奠。

然而兰子全盘否定了他。

我明确否定你这个说法。

你并不是为了祭奠成美而杀害市川。

你不过是为了杀掉市川,利用了“不能原谅逼死成美的人”的这种感情罢了。

你就是个罪犯,别把杀人的行为说成美谈。

兰子姐姐太帅了有木有!!

说回书中理论。个人觉得和这里相关:

哲人: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假设有人因为金钱纠纷而杀了人。即使如此,对其本人来说也是有“相应理由”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善”的行动。当然,这不是指道德意义上的善,而是指“利己”这一意义上的善。
青年:为自己?
哲人: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其实关于“善”这一点我记得第一集里也有涉及,回头再翻一下。

这之后兰子批判成美的同期(忘了叫啥了),说她明明和成美关系好,是最能理解她的苦衷的人,却什么都没做。同期辩解说是怕自己说了多余的话被市川讨厌。这时青山想起了大文字教授说的话:“人们就算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也会觉得‘我还是维持现状就好’。”或许正是在兰子的潜移默化之下,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你们是为了“不作出改变”,才给自己找了“不想被市川讨厌”的借口。

做出改变需要勇气,改变自己也并不是轻松的事,所以你们是为了不改变而寻找借口逃走罢了。

这里讲到的则是关于“人何时何地都能够改变”。

哲人:不是你不能改变。人无论在何时也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改变。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青年:您说什么?
哲人:人时常在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使像现在这样促膝而谈的瞬间也在进行着选择。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尽管如此还是没能改变,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青年:不不不,这完全讲不通。我很想改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心。既然如此又怎会下定不改变的决心呢?!
哲人:尽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你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觉得一直这样不做改变比较轻松吧。
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可谓是轻车熟路般的状态。即使遇到点状况也能够想办法对付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会遇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未来难以预测,生活就会充满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青年:您是说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
哲人:要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你一定是选择了后者。
青年:……现在您又用了“勇气”这个词啊。
哲人:是的,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同样的理论在第一集也有出现,兰子对那个搬家到东京的主妇所说的,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想要做出改变,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改变所带来的不安也令人望而却步,所以我们往往就算对现状有诸多不满,也至多只是口头抱怨,真正采取行动的人是少之又少。我们就这样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放走了。

这个剧,是一部心理学书籍演化而来,我觉得不能称之为“改编”,因为毕竟原作通篇都是像上文引用的那样,是用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形式来阐述阿德勒的理论,几乎没有故事情节,所以也就谈不上改编,但剧中贯穿的是书中的理论,所以我想称之为“演化”。当然,也很明显,青山年雄就是书中的青年(有趣的是他们课长也叫他青年,而不是叫他的名字),大文字教授就是书中的哲人。而兰子则是天生的阿德勒心理学(又名个体心理学)的实践者,虽然这个设定很极端,但个人认为不这样的话剧情就没法推动下去了,毕竟阿德勒的理论如果要从头开始学习并实践应用的话,是需要许多年的时间的。

哲人:阿德勒自己也说:“理解人并不容易。个体心理学恐怕是所有心理学中最难学习和实践的一种心理学了。”
青年:就是这样!即使理解了理论,也很难实践!
哲人:甚至也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40岁开始学的话,需要20年也就是到60岁才能学会。20岁开始学的话,加上10年,得到30岁才能学会。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目前两集只展现了其中很小一部分。有些理论一看就会觉得十分有道理,比如关于改变的勇气,有些则是很难让人接受,毕竟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彻底颠覆正统心理学中的因果论的思想”,但如果尝试去学习、理解、接受的话,你会发现这真的很有趣,换个角度去思考事情,改变你曾经理所当然的想法——这不就是已经迈出“改变”的第一步了吗?

或许我这不是剧评而像是书评了,不过我的本意还是想传达,这是一部特别的“刑侦剧”,它所要表达的是心理学理论,通过形象的人物和事件,把原作中的对白生动地呈现出来,让人更好地理解阿德勒心理学,我觉得它已经做到了,那它就是一部很成功的电视剧。至于浮于物外的那些,什么收视什么打分什么风评,就随它去吧。

毕竟,就如兰子所说,我不是为了谁活着的,别人怎么看我,是别人的课题。现实中要做到如此不动摇真的很难,但我想试着去做,也为自己赢得,“获得幸福的勇气”吧 :D

 4 ) 勇气的先决条件

勇气是个很美好的词,它包含着少年的热血,孤注一掷的胆量,以及奋不顾身的决心。不过,勇气从来都不止这么简单。尤其当它前面还被冠上了“被讨厌的”这个定语的时候。

阿德勒既要求我们从不惧讨厌出发做事,又要求我们以维护共同体为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做事应当随心所欲,由此招来一些人的讨厌,但我们却又要时时维护跟这些讨厌自己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将自己与讨厌自己的人绑在一起。要让自己为一群讨厌自己的人奉献,这样的要求应该很少有人能够实现吧。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共同体成员因为讨厌自己而给自己下套,使得自己虽然自由地生活但生活中却处处有让自己难过的小事,这时候自己就会为了避免这些难过而“自由地”修改自己先前的做事规则,由此,阿德勒自由依照他的行为模式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既然目的“自由”无法实现,那么手段“勇气”就无从谈起了吧。

至于庵堂兰子为什么能在影片中成为阿德勒的代言人,那是因为她2拥有两种很特殊的条件。第一是和善的同事关系。庵堂作为一名女警官,顺利成为了搜查一课里面出外勤的警务人员。而从其它的日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勿言推理》里面的女警在进入搜查一课之后被上级处处打压辱骂;《天国与地狱》中的女主,虽然性格较为强硬上进,但仍然难以争抢到案子。而《被讨厌的勇气》中的庵堂兰子,却从来不缺案子,甚至能抢别人的案子。就算同事对她不满也仿佛对她无可奈何。由此她一展身手到了全警局破案率第一的警探。试问,必须要同事都是善良的草包才能够实现被讨厌的勇气吗?其次,不得不提的是庵堂兰子的个人能力。且不论她同事的能力如何,整部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柱就是庵堂兰子要是聪明到像是神探一样的人。不然那个退休警察爆炸犯就不会点名要找她的麻烦了。可是拥有如此能力的人,若是她的性格也像工作能力一样能够服人,她早就不是现在这个地位了。不说升职之类的,至少应当是在同时当中非常有权威,能够得到大家信任的那种人。这么说吧,当你成为了一个组织的领导人的时候,你行为的自由度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放松,毕竟你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之一。并非一定要是反抗领导人才能表现自己的自由的。

所以我认为就算是庵堂兰子这样的人,她选择以被讨厌来实现个人自由亦是错误的。

聊完整个题目的大框架之后,再来谈谈本片中体现阿德勒思想的细节。

首先是第一个案件中提到的犯罪者心理:一个人为了掩饰自卑,会利用自己的不幸变的与众不同,凶手的目标变成了炫耀自己的不幸,把自己说成是轻信了她的可怜人。

其实在这一点上把人类的烦恼归结与人际关系是非常愚蠢的。尤其是说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样的论断。试问不与社会联系的人有烦恼吗?独立生存的烦恼,孤独的烦恼,不可能存在吗?其次,把烦恼归结于人际关系,能够解决问题吗?

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人忙于应付各种社交,他的问题在人际关系,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跟身边人正常的联系,变成了所谓问题的根源,那这一定不是真实的问题根源,因为正常联系无法切断,每个人都与自己周围的人有适当的交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把自己打造成受害者来引起关注。所以第一个杀人案,用来佐证不应过分在意周围人的看法,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其实第一个案件的凶手,与其说她是自卑,不如说她是想引起关注。想要跟周围人不同,想要引起关注时很多人天性中的一种,这种思想其实并不一定来源于自卑。有些非常优秀的人,自恋的人,虚荣的人,也喜欢引起关注。我觉得如果把自恋这样与自卑拥有相反意思的词,也归结于可以用自卑解释的话,那这两个词就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由此,我认为自卑也并非可以完全解释想要引起关注。

想要引起关注在本片中还有另一个犯罪者思想,即“追求轻松的优越性”:犯人故意在犯罪现场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所说的“唤起注意”,也就是吸引他人注意,脱离平凡的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通过杀人,来变得特别坏,本来,不论是学习还是运动,我们要想拿出一些成果,都需要一定的努力,如果通过正常的不懈努力,拿出好结果,让周围的人认同自己,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有些人懒得努力,他们想要更加省事地,让别人认同自己,这时他们就会放弃变得特别优秀,而想要通过变得特别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阿德勒称之为“追求轻松的优越性”。

我认为不管是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还是将自己塑造成坏人,本质都是一样的,是为了让自己获得关注。所以用第八集的案件中的理论来解释第一集,说不定会更合适。

第二集当中的“你是为了大声说话而发怒的,作为其手段,你捏造了生气的情感”,我也想说“我明确反对”。首先,如果感情是可收可放的,那么就不会存在迁怒这一说,也不会有冲动行事又后悔这种情况了。其次,为了大声说话而发怒,情感作为手段,使对方屈服作为目的,这隐含了大声说话者在此时是理性的运用手段达成其目的,即感性本不存在(是被捏造的),感性为理性服务,人人都拥有且只拥有理性。但理性并非生来就拥有的,而且一般认为幼儿并没有完全发育的理性。所以人人都有且仅有理性这一点与现实有所冲突。

说到理性,最后我还想说说第五集当中的课题分离。这里阿德勒的观点倒是与他自己提出的人人有理性相互贯彻:任何人都不应当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但回到我前面的并非人人拥有理性的观点,我认为正是因为有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者因为幼儿的理性未发育完全,家长,老师这些人才会需要去“干涉他人的课题”。我并不认为家长所有的“我是为了你好”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支配欲望,有时候确实是因为他们自己踩过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踩一遍而已。而且若所有人都将“不应当对别人的课题加以干涉”奉为圭臬,那不会助长社会的冷漠氛围吗?所以我觉得,并非是干涉不对,而是干涉的方式和程度需要加以考量。第五个案件中,花艺老师为什么错了,不是因为她不应该在自己朋友婚姻不幸之际参与其中,而是因为她应当做的事情是沟通引导而非帮助杀人。阿德勒难道会认为,站在花艺老师的立场,面对这个自己曾经不小心伤害过的,多年的好朋友,自己应当说:“这不关我的事”吗?

 5 ) 自由

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

不害怕被讨厌

阿德勒:不要为了满足他人的认可和期待而活着,活别人的人生。

为什么为了自己而活下去会被认为是自私的呢?如果自己不为了自己的人生而活下去,那到底谁会为了自己而活下去?这种行为方式可能不会得到认可,但是如果不付出这种不被认可的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无法得到自由。

不惧怕被非议,自由的活着。

 6 ) 勇敢做自己-被讨厌的勇气

编剧用悬疑剧的方式来讲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岸见一郎写的《被讨厌的勇气》。


第一个案件参考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一个人为了掩饰自卑,会利用自己的不幸变的与众不同
凶手的目标变成了炫耀自己的不幸
把自己说成是轻信了她的可怜人

人的烦恼不幸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阿德勒的“如果拥有不怕被他人所讨厌的勇气的话,就能够从烦恼中解放出来”
简单的例子就是拼单,公司有人要网购拼单正好缺一个人,他们来找你凑单怎么办
我是一口回绝,我干嘛用自己的钱买自己不需要不喜欢的东西
大部分人应该是不好意思回绝同事,只好勉强买了。
但是,以后你休想摆脱被凑数的命运
工作中生活中比比皆是这种拒绝别人的勇气

不怕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做自己的勇气
难不难
非常难
随波逐流总是容易的
做自己有多难
没实践过的人无法体会

人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
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性格决定命运
有些人天生就掌握了这种思考方式
而有些人无论怎样都是个唯唯诺诺 跟随他人的人
但只要真的开心
不要为了这些烦恼
有些人为什么会抑郁
让我们勇敢的做自己
让我们学习被讨厌的勇气
让自己生活的幸福开心
做个他人眼中无心无肺的人

 短评

根本看不下去🙄️……

9分钟前
  • 星崎 妙
  • 还行

先给个五星,只要不烂尾就不改,有些话说的太他妈对了!

12分钟前
  • 麒小鹿
  • 力荐

就凭开场买蛋糕那段戏,我就要给五星!太爽了!

13分钟前
  • 澄霧酱
  • 力荐

又完了一部[流泪]大Boss真的猜不到 明明是搞笑角色

16分钟前
  • 阿点日剧日影迷
  • 推荐

我靠我给帅气,没看的都给我看!!不看不行!!L!O!V!E!lovely西给酱!!#我也情不自禁开始打尻#

20分钟前
  • 绿酱(咬牙切齿
  • 力荐

日本人最怕給人添麻煩,被討厭。這劇提出的思路蠻新,但是還是太淺了。如果能深究就好了。目前來看稍顯扁平。

23分钟前
  • 痂蓝
  • 还行

第一波追新番下来最喜欢的剧,第一集杀人理由有点扯但据说是阿德勒书里的,人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幸福的理念我还挺喜欢,想看心理学的书了~

28分钟前
  • 六朝悬鹑
  • 推荐

可能是全日本仅存(唯一)的女汉子 添脸打四星

30分钟前
  • bettydraper
  • 推荐

不好意思,我觉得很好看。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兰子那样。人活着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PS:买草莓蛋糕那里真的爽死了!

33分钟前
  • Somewhat
  • 力荐

昨天在a站闲逛发现的剧,貌似现在只有一集,比较对味,决定入坑啦

35分钟前
  • peggysue
  • 推荐

发现了冈崎纱绘和堀井新太两个萌娃。饭丰万理江和相乐树算正常发挥吧。

38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还行

这部是心理学书籍改编的,本来就不是重推理的剧,肯定不会认真给你推理啊

41分钟前
  • 2146⋆͛
  • 推荐

2.19update:看着看着也追下去了,喜欢堆名桔平叔啊......剧情无亮点,推理弱。男女主让我想到大泽绘里香和花形,推理比boss还弱。相比草莓蛋糕的剧情,阿德勒的理论更吸引人。

44分钟前
  • 夏日何再来
  • 还行

我觉得还不错啊,香里奈经过那个照片事件之后确实星路打击很大,还能主演也是能力的体现吧。这个剧的主题我喜欢,勇气。

49分钟前
  • guji-jin
  • 推荐

第一集!小刑警!超绝可爱!!!理论渗透得也很棒!!!

51分钟前
  • けんちゃん
  • 力荐

「被讨厌的勇气」有点萨特「他人即地狱」的意思。拥有这种勇气的庵堂和害怕被讨厌的青山,从完全不同的两个角色出发改编原作,还能恰当地渗透原作的哲理,很好啊

56分钟前
  • 福音柠檬
  • 力荐

追!!!

1小时前
  • 鹿不鹿
  • 推荐

案件的确是比较薄弱,推理也不够精彩,女主角的人设和部分情节也显得牵强,各位主角的智商也时常捉急,但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心理学理念,我才追完了全剧,对于阿德勒的心理学还是有所感触的,打算直接看他的书了。

1小时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日本人在探索人性方面,超前意识了一百年。

1小时前
  • Jiang
  • 力荐

电视剧就不评价了 每集只看了大文字老师装逼部分(喂)我非常感兴趣 这些部分对于阿德勒的中心理论进行的诠释还是很值得思考和辩论的 很多命题存在悖论或是极端情况 但却能在某种层面上让人被说服 我决定要再研读一下阿德勒了:)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