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

HD中字

主演:巩俐,姜文,滕汝骏,钱明,陈志刚,计春华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红高粱 剧照 NO.1红高粱 剧照 NO.2红高粱 剧照 NO.3红高粱 剧照 NO.4红高粱 剧照 NO.5红高粱 剧照 NO.6红高粱 剧照 NO.13红高粱 剧照 NO.14红高粱 剧照 NO.15红高粱 剧照 NO.16红高粱 剧照 NO.17红高粱 剧照 NO.18红高粱 剧照 NO.19红高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红高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改编自莫言1986年发表的两部中篇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因为一匹骡子,“ 我奶奶”九儿(巩俐饰)的父母要她嫁给一位拥有一座酒坊的50岁麻风病人。九儿乘坐花轿出嫁时,在途中被一名强盗拦截。其中一名抬轿男子余占鳌(姜文饰)打退了强盗,九儿因而和他开始相互喜欢。3天后九儿回乡探望父母 。抬轿男子突然从高粱田里冲出来,抢走了九儿。他们在高粱田野外交合。九儿回到酒坊的时候发现麻风病的丈夫死了,“ 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不久余占鳌正式成为 “我爷爷”,并独创酿制好酒十八红的方法。抗日战争期间,“我爷爷”和“我奶奶”连手谱写了一曲悲歌。他1953快乐宝贝GO密室闯关季庭审专家第六季武庚纪第一季棕榈之风(普通话)温柔杀戮卓别林1992害羞的人谍战深海遗孀秘闻现实中学离狼之歌碧海蓝天暗夜第六感2041铁掌连环拳末栈之望子成龙大力神重生007:大破量子危机昆仑铁骑遨游四海家族游戏战悚目击者白日升月格莫拉第四季舞会战士汉化日记第四季丈夫死了天亮就去见你深海兽我是僵尸第四季衣柜里的冒险王(原声版)卡拉的抉择鬼新娘国语孤国春秋第一季流星花园2君临早死早投胎之地狱摇滚篇两杆大呲花蜡笔小新:超级美味B级美食大逃亡亲爱的客栈2022那个重逢的夜晚夺宝天团

 长篇影评

 1 ) 我喜欢红高粱

《红高粱》是爸妈带着看的。虽然那时候还很小,小到还不懂得爱不爱的事情,但是却牢牢记住了姜文的眼神,他盯着巩俐的样子。也算是最早的爱启蒙了。《红高粱》是一部多么热烈的电影。过去20年了,再看的时候,还能在电影红火的节奏中不时触摸到还做小朋友时看这个电影的紧张心情。
我觉得好电影使人感到自己的呼吸。不论是沉重的,或是压抑的,或紧张、热烈,这些呼吸的感觉仿佛在唤醒自己对于生命的感觉。《红高粱》让我体验到元气充沛、酣畅淋漓的呼吸。整部电影都活跃着热与力的碰撞,在激烈的色彩、高亢的音乐以及精致的构图等等每一种电影的元素后面,都隐藏着导演执着而饱满的生气,让人感慨。无论如何,这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所有的激情与热烈,在我可见的将来,是不会再看到了。它里面有那个年代里激情洋溢最真实的张艺谋。
在《红高粱》里,张艺谋的色彩还没有像后期商业巨作中的那样华丽与精致,但是却充满力感。所以当导演灵感迸发的时候,一个红色的滤镜就可以解决掉导向平庸的所有问题;再豪华的阵容和充足的资金,也没办法挽回一个权威导演的才气。《红高粱》是有仪式感的电影。人是喜欢用仪式来陷入某种情绪的动物,张艺谋成长的那个年代,刚刚好正是最喜欢仪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年代。在一个火热理想的感召下,文化大革命的集会、讨伐,都是用仪式的方式使人们陷入激奋。张艺谋受到的影响也可见。在电影里,婚礼、野合、消毒、祭酒、杀人都是很富有仪式感的。电影的构图,用光,乐器,也全无例外,都为仪式感服务——不仅是红色,还有红高粱、耀人的光和十八里坡的土门。道具并不很多,但是却用的很极致。风中呼拉拉的红高粱,站在土门旁的姜文的身影,迎着阳光眩晕的镜头,就是这些,让人体验到毛茸茸有活力的呼吸。因为是这样的富有仪式感,电影里唯一的一场不好看的戏就是讲两个人家长里短吵架的细节——九儿和他父亲的争吵。真希望这场戏用别的方式出现。在电影里,这段戏因为太琐屑而格格不入。
《红高粱》里还有《黄土地》里的底气,有《一个和八个》对构图的探索。所谓第五代的视觉叙事,这部电影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作。从颠轿开始,那群光着膀子的汉子无论如何组合,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在荒野里,在酒窖中,在烛光下,在阳光里,都构成各种质感很好的油画。我想只有最年轻的心态,才能够把这群汉子的朝气,从镜头中蒸发出来,散到银幕上去。经典的红高粱不必说了,一瓢一瓢的红高粱酒,呃,谁看了会无动于衷呢。这不是几个镜头的组合,这是一个电影导演的欢乐与呼啸。是一个从生活的底层,经历过坎坷的艰辛的年轻人,怀着改变电影模式的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卯足了劲儿要拍的漂亮,表达的酣畅。这又不同于陈凯歌和田壮壮,他们的生活环境一向是从容的,不能有这样的爆发。
很长时间不会再有这样的电影了。有一个时代的狂放与压抑,有一个从底层走出的青年人的压抑与狂放,还要有那样的机遇。

 2 ) 王鼎钧 说:莫言违背历史

       文学家使某些植物完全脱离植物学,化为某种理想的人格,千百年来在松竹梅等几种植物中打转,到莫言有了一大突破。他将高粱提升到人文的层次。

        按,作家垂青高粱,与对日战争有关。日军侵略中国,占领了东北和华北,两处都盛产高粱。高粱是高秆作物,夏天长成,层层叠叠,连绵万顷,俗称青纱帐,抗日打游击要靠青纱帐掩护。抗日文学写青纱帐者多矣,如今莫言以遮天蔽地的气势,神话史诗的手法,将高粱与神州大地炎黄世胄合一。他一次把高粱写足了,使读者“五岳归来不看山”。在他之前,描写高粱的片片段段,虽言之有文恐亦不再行之久远。——你看,“一次写足”是很重要的!

        高粱在长成时通体碧青,故曰青纱帐。一旦高粱熟了,顶穗艳红,故曰“红高粱”。莫言爱红成癖,六谷中高粱独尊,不过他并未附会红军。在莫言笔下,游击司令余占鳌集地方豪强、帮会老大、江湖巨寇与社稷忠良诸般观念于一身,他什么党也不是,什么党也不要他不容他。可是抗日战争给这样的人一个地位,“当其贯日月,党派安足论!”莫言写抗战不忍埋没这样的典型,我很佩服。国内能容许这样的人物典型在抗日游击战中分一炷香火,是政策开放,也是莫言实在写得好。——作家的发言权跟他的创作水准成正比,有时候。

        “红高粱”有其人物原型,例如余司令枪毙了叔叔余大牙。大牙对占鳌有恩,但他不该强暴民女。余司令给叔父磕了个头,秉公执法,又把葬礼办得十分隆重,并在大出丧之日披麻戴孝充当孝子。本案的告发,辩论,判决,执行,善后,是小说的精彩情节之一,鲁老犹存,当能指出这是何时何地何等人的作为。那些人身死名灭,但其行谊成为渔樵闲话,进入莫言的小说。原来那人是谁似乎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好汉有这样的精神,中国需要这样的精神(不是这样的行为),不可将之埋没。

        “红高粱”的另一件大事是,日本军队为了修建公路,要砍掉很多很多高粱。这是高粱的浩劫。由于高粱象征中国人,所以“屠杀”由日本军队出面,并在屠杀高粱的现场杀人剥皮。这恐怕是为文造境了。使用高粱田修公路其事绝对有,但征用劳力整平路基一定责成当地汉奸政府来做,“皇军”不会亲自出马。他们重视威仪,不亲鄙事,再说,青纱帐里,他敢?《红高粱》拍成的电影里,高粱夹道而立,抗日英雄躲在高粱地里,把酒精弹埋在路上,两辆日本军车驰过,立时炸毁。以我所知,在日军占领区内,公路两旁步枪射程以内一律不准种植高粱,即使如此,在青纱帐期间,两辆军车也不敢单独出动。我们的抗战文学还有许多相沿成风的写法,等待大作家脱尽窠臼。

        截击汽车的情节,小说和电影不同。有一种农具叫做“耙”,今天海外没见过耙的人恐怕比没见过高粱田的人还要多。耙的形状像梯子,插满了尖锐的钢钉,使用时钢尖向下,人站在耙上,牛拉着耙走,用钉尖把刚刚犂过的土块割碎拌匀,以便播种。游击队拿来钢尖向上铺在公路上,农村几乎家家有耙,征集不难,可以一夕之间使公路变成钉板刀山。汽车车队来了,如果前进,轮胎一定穿孔,如果后退,车辆已经挤在一起,运转谈何容易?这时游击队开火攻击,车队完全陷于被动,定要蒙受很大的损失。在《红高粱》小说里面,余占鳌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发明“钉耙战术”的人真是个游击天才,就地取材,四两拨千斤。不过据我所知,抗战期间这个战术并未出现,抗战胜利,国共全面冲突,它才大发威力。言念及此,对于抗战结束后和平之终不可得,内战之终不可免,油然而生涂炭之痛,多少事只好欲说还休了!

 3 ) 红高粱:那片地里的十九岁

伪造帅导大作时想起件事儿。电影“青红”别名“我十九”,海报问“你19岁时有没有那个”,而“红高粱”里“我奶奶”是十九岁过门,算虚岁的话,1987年落生的红高粱,今年又正好芳龄十九。

十九岁的中国电影。

截断百年沧桑,第五代中国导演坚决地改变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1988年,柏林,金熊奖颁给一部符号感强烈的作品——红高粱,红色中国的电影首次在全球四大电影节中获奖,自此一发不可收。

那年我们矿山的厂子里没有像样的电影院,职工俱乐部能放,空间有限,最后用头顶上安了大锅的的差转台把片子播到宿舍区千余户电视机上。破频道死活调不清楚,一会儿是雪花一会儿没声音,而懵懂少年的我已经能看懂电视里的译制片了,那次没头没尾的观影今天想来竟然完整而清晰。

厂子放红高粱是众望所归的结果,因为之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一直是叔伯们的谈资。说是红高粱在县里已经放了,有人看了,根本没有什么三级和剥皮的镜头,就有人反驳说,那是被剪掉了,没有那些东西怎么到外国拿奖。

三级说的是姜文把巩俐抢到地里,掰折大片高粱,巩俐朝天一躺,姜文跪她脚下,一时间镜头摇曳,高粱起伏,唢呐齐鸣,残阳如血——剪掉的部分一定很三级,没准四级五级都有了。

剥皮的时候电视机及时准确地糊满一片雪花,我听到撕裂的惨叫和“x你姥姥”,心下大乐,小男孩听到粗口总是很兴奋。暗暗感激把黄色部分剪掉的人,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因为害怕和害羞而闭眼了,身为男人,不敢如何如何实在是很丢人的。

很多年以后,好赖窝的“天兆”开始学姜文的样糟蹋庄稼,英吉利试着在大众影院放沾汤挂水的“九歌”,法兰西也有毛茸茸的“fxxx me”,血淋淋的画面在全世界都不算稀奇。而我一直没有再看红高粱,传说中的删节,我一直相信它们的存在,也许会带着这信念老去。

很多年以后,内地放的电影还是常常被剪,不光剪黄色,还剪绿色,不光剪剧情,还剪台词,剪到不知所云,剪到颠倒结局。要说香港的电影人还真聪明,故意剪成挨骂的德性,让市场替他们喊冤。

很多年以后,那位一鸣惊人的谋导活跃至今。有人说他靠造星红火,他就全部群众演员;有人说他损中国形象,他就拍最美的武侠给世界。意大利歌剧,日本车广告,他其实在那征服自我,不鸟咱们褒贬的。

很多年以后,有人真拍出个号称“五级”的电影,可惜内容连三级都够不上。那导演跟谋导老熟了,曾经一个导,一个摄,弄出黄土地,大阅兵。等谋导自己导红高粱的时候,摄影是顾长卫,录音是顾长宁,这哥俩就是俩金鸡奖。

很多年以后,顾长卫成了导演,把我童年的点点拍成了电影,柏林很给他面子;顾长宁给姜文导演的电影录音,姜文在戛纳也很有面子。包括帅导在内的他们,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聚聚一堂,个个板着脸,有个很胖的老头往桌上画线说,第五代负责赚钱,第六代负责拿奖,谁也不许欺负谁。

很多年以后,喝了咱的酒卷起的黄土风,n多好嗓子只剩田姐姐笑语依然,圆滚滚的脸蛋越发年轻,开口就唱“有没有免费的爱情可以下载”,受到从我老妈到班上小女生的爱戴。

那片高粱地也正年轻,十九岁,谁说他老呢。

 
大胖 05.12.24

 4 ) 你的名字叫红——电影《红高粱》人物分析及简评

  1987年,绝对算的上是张艺谋导演生涯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那以前,他只是同为第五代导演的陈凯歌《黄土地》片中的一名摄影师。也正是凭借着多年的摄影经验,才练就了张艺谋在《红高粱》中那么多一幅幅如画般彻底而写意的镜头。 正是如此一部《红高粱》将张艺谋推上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领奖台,推上了人生事业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巅峰——相较现金的作品完全可以说明,张导之后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没有具备能和《红高粱》比肩的能力。
  那年,中国电影十九岁,第五代导演们将电影新的帷幕彻底拉开。
  “我给你们讲讲我家乡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的事儿。”电影《红高粱》的剧情在“我”的一声旁白之中徐徐的铺陈开来。影片的女主人公“九儿”正被贪钱的老爹狠心的卖给家住十八里坡烧酒铺并且患有麻风病的李大头做老婆,好换一头黑骡子。封建社会的教条与陋习在张艺谋洗练的镜头下赋予一种原始生命中具有宗教仪式性的写意感——“掩映在红布下蜷曲的新娘”“要完全盖住的红盖头”“大红大红的花轿”“小如蝉甬般的三寸金莲”九儿这个角色被张导赋予了太多太多中国传统女性的影子:隐忍,坚韧,洒脱,敢爱敢恨。它们被导演的大手聚拢在九儿一人身上,然后在影片中向外不断的扩散,影响着陕北大地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在这里,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颠轿”这场戏——八九个粗野雄壮的汉子红着陕北特有的民歌,在黄沙漫天的黄土高原上抬着大红花轿故作晃动的姿态向十八里坡进发,花轿内是十九岁的九儿,她害怕极了,手心里早已预备好的剪刀讲指关节压的发白,她不知道在遥远的十八里坡会有怎样的劫难将她裹挟而来,她只知道她已经预备好死亡——她是在将自己的生命捧在手心,用死亡来捍卫自己最后一丝的尊严。不得不说,张艺谋的人文主义情操在这个桥段中衍伸到极致。但是我想,那些憨厚莽撞的陕北汉子大概也是欢愉的,因为九儿的到来,犹如一场久逢的春雨一般使得原本萧肃寂寥的十八里坡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这也是这些淳朴的汉子们内心对于生命,对于喜悦,对于年轻,最为崇高的敬意与表现。
  故事进行到这里,画面的色彩是从一而终的黄。黄的彻底而应景。
  “一亩高粱九担半,十个野种九个是混蛋。”姜文所饰演的余占鳌就是如此混蛋而光着膀子的来到了九儿的面前。如果说九儿的形象是传统中国女性的完全写照。那么,余占鳌便是典型的陕北汉子了:嗓门高亮,身材魁梧,孔武有力,血性,真性情,同样的敢爱敢恨,但是对性的崇敬却是犹如信仰一般的存在。“天作之合” 这是影片进行到两人一见钟情时我第一个想到的词语,高粱地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者说两人的爱情就是在这篇高粱地里拔节疯长的。在这一桥段中,导演用及其写意的镜头语言,将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拍摄的极赋艺术感——影影绰绰的高粱,广袤的黄土地,碧蓝如洗的苍穹。躺在大地上的九儿,和跪倒在身下的余占鳌。导演的镜头仿佛一双神奇的大手,将躺在高粱地上交欢的男女和这荒芜的大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切都显得如此的恰当而神圣。
  有人说,在影片没有一处性写实,却处处充满性暗示。
  也有人说,这是黄土地上的儿女对性的敬畏与瞻仰。
  我却说,只要你抱着一颗审美的视角以及受治愈的心去看待这部电影,那么不管哪样都是对的。
  ——“我爸爸说,自从爷爷看见过那天的太阳之后,他的眼睛九患了毛病。好像看什么都是红的。”
  再说说影片的结局,我认为这是一个瑕疵,日本人的突然侵略,让这个原本可以以平和的姿态谢幕的电影起了一个不大不小毛糙。有狗尾之嫌。奶奶为了给死去的三炮报仇,鼓动烧酒店的上下伙计去炸日本人的汽车最后搭上自己的性命这样的情节本来就是仓促和头重脚轻。但是,影片结尾的画面和表现却是可圈可点的——日食下的高粱地比平常红了好几倍,是血一般触目惊心的红。余占鳌搂着儿子豆官站在废墟之上,出神的盯着被天狗吃尽的日头。儿子于是唱起了给死去的母亲最后的离歌。就此,影片在一声声稚嫩的歌声中结束。这一回,导演扮演的不再是策划者,而是参与者,他把镜头安插在这场战争当中。探索着这部影片中最后的光华,将黄土地上的儿女的内心最伉俪最原始的爱国情操毫无保留的挖掘出来。这也是整部电影最为动人之处。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陆,长长的宝船。”
——“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
——“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

 5 ) 《红高粱》: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红高粱》:原始生命力的崇拜

范达明


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常有人提起,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影片《红高粱》开始的一段旁白

                        

《红高粱》给我的总印象,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全力地表达了影片作者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这是一部带上张艺谋强烈主观意念的影片,应看做是一部较典型的作者电影。

在《红高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达到了几成精粹的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一种五体投地的崇拜境界了。

首先是对性的神力的崇拜。在“颠轿”一场戏中,从表层来看,它是偌多抬轿的粗野壮汉对花轿中一位红装红盖头新娘的戏谑式恶作剧;但从深层来看,它既是几条赤膊壮汉面对新娘九儿的魅力所萌动的性的潜在欢悦与渴望的自发宣泄,又是对九儿面临不合理不人道的两性结合却又爱莫能助的悲凉、怨愤之情的自发发作。而惟一能使这一载歌载舞的“颠轿”迪斯科从疯狂的顶点戛然而止的神力,不是别的,正是轿中九儿的几声哽咽的啜泣声。编导在这一情绪与节奏的转变点中,把这群粗野壮汉内心合乎人伦天性的美好性灵洞悉与烛照出来,是影片开始首先打动人心的点睛之笔。这一节奏休止造成的情绪落差,确定了九儿在野汉们心中实际占据的真正神圣的地位,是影片对性的神力崇拜的一个明证。而在这群抬轿壮汉中,又惟有“我爷爷”余占鳌,以其更加强烈的受性的神力驱使的生命意志力,敢于把自己内心的骚动与渴望一一付诸外在的实际行动——比之于其他壮汉,余占鳌确实高出一筹,是名副其实的独占鳌头——凭着九儿曾给他的一个美目顾盼,以至于接踵而来的杀夫、劫妻乃至高粱地里的交欢野合,都成了一桩桩不再是施暴施恶而是全部顺理成章的一揽子“仁”事美差了。这里的“仁”,不能以狭隘的法的定律为准绳,而必须从更加宽泛的自然与原始的生命定律——种的良性繁衍与发展、种的优胜劣汰中去寻找;而这里的“美”,自然是进行了艺术的选择与渲染的电影美(如略去了“杀夫”的直接描写等等)。当银幕上展现九儿痴迷地后倾倒地的诗一样朦胧的近景,余占鳌跪在那方倒伏高粱空地上的呈红色“大”字状展开的九儿身前的俯瞰大远景(这里干脆是一个宗教式性崇拜、生殖崇拜的肃穆仪式了!)以及逆光中红高粱影影绰绰在丽日和风中摇曳的动态空镜,可说是把影片对原始生命力的崇拜在此情此景以及情景交融的铺绘中推到了艺术美的制高点——不过反观影片,张艺谋实在应当在此处把文章的浓度做得更足一点,以使这一“天作之合,地成之美”的红高粱地交欢场面,华彩乐章般地达到更其神圣化的境地!

其次是对死的神力的崇拜。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要展示我们的人生图景是:这些十八里坡人,他们男欢女爱,活得自由自在,活得痛痛快快;而为族仇国耻,他们也一定奋起抗争,报仇雪耻,哪怕是为此而死——而死,也是要死得自由自在,死得痛痛快快!生死爱恨之两极,相反相成而一致。确实,这些人说死就死,那个李大头、那个冒充“秃三炮”的路劫者等等,似乎是死得那么容易、那么轻松又那么无声无息。这里自然不是指这些消极意义的死。而那些有积极意义的死、那些为反抗外族入侵而就义之死——无论罗汉大叔还是九儿乃至“秃三炮”之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与炮火之下,都成为壮烈牺牲之死、震慑人心之死!为此,张艺谋在影片中不惜让人接受血淋淋的感官刺激,并让牛的被屠宰与人的被屠宰之均成牺牲做了强化对比。对此,我们当不能表面地视之为在对“牺牲”一词做其概念本义的训诂图解,而是内在地在隐喻牛的牺牲与人的牺牲之不可同日而语。影片的结局使嗜血成性的日本侵略者明白:牛是在沉默中被屠宰而成牺牲,人则在爆发的反抗中成就自己的牺牲,并将与屠宰者同归于尽。这一表现,也最终成为了对死的神力的证明。

第三是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被美其名曰“十八里红”的高粱美酒,其品格在被重复唱过两次的《祭酒歌》中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口不臭……喝了这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而余占鳌正是在一醉方休的酒的神力中,把自己同九儿在高粱地里的私情一吐为快,并在十八里坡人中自古至今传为美谈的——红高粱酒的神力,就是十八里坡人的狂放不羁的神力;红高粱酒的品格,就是十八里坡人的自由自在的品格。一四七,三六九:九儿,这个十八里坡的惟一女性,不正是在她入主十八里坡酒坊为掌柜的那一刻,向酒坊众伙计们第一次宣布了自己的小名就是“九儿”(酒儿)吗?酒与人,其神力与品格之所以一致,就因为两者都诞生于红高粱地。十八里坡人以酒为氛围,十八里坡人以酒为依托;酒弥洒在十八里坡的人群中,酒成了十八里坡人调节与强化人际感情关系的催化剂。说穿了,影片对酒的神力的崇拜,就是对十八里坡人的神力的崇拜。

《红高粱》以对性、对死、对酒的神力的崇拜,表现了对人的本性中最基质的精神源泉——原始的生命欲望、意志即生命本质力量的崇拜;它在影片中得到了摧枯拉朽、恣肆汪洋的充分展现,使影片不同凡响地“游乎逍遥放荡纵任变化之境”1。这是当今中国影片的一次破天荒的尝试与探索。我认为,影片得以在国际影坛赢得共鸣与一致喝彩,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断不是用“愈是有民族性就愈有世界性”一言所能概括的。


注释:
1 借用王先谦对《庄子·大宗师·八》之“(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一句所做的译文。


1988年4月3—4日写于杭州
2005年6月29日录入电脑
原载《银幕天地》1988年第6期(总112)第8、32页



[相关链接]
影片信息
荣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1988年2月)
西安电影制片厂 彩色宽银幕故事片

编剧:陈剑雨、朱伟、莫言
导演:张艺谋
摄影:顾长卫
主演:巩俐、姜文、滕汝骏、计春华、翟春华、刘继






                                       
                                       






 6 ) 罗汉爱巩俐!

电影里的高粱并没有红,即使是在姜文推倒巩俐的那个镜头,山东农村的孩子都知道,高粱要熟透的时候才会红。

没有尝过高粱酒的味道,并不好喝,这种农作物在饥荒的年代可以作为食物,据说下咽的时候磨得嗓子眼疼。

姜文不是汉子。他有着农村人特有的那种鄙俗,为了得到巩俐,他跑到洒坊里去给伙计们讲高粱地里的故事,殊不知你置她的脸面于何处,从土三炮那里回来,他往酒缸里撒尿,为什么为了达到目的不是想得怎么付出,而是怎么破坏。我看不懂,除了刚刚造的那个词,鄙俗。

也许他是条汉子,在那个一头驴可以买一个好媳妇的年代,他敢于追求真爱。不,也许不是爱,高粱地里推倒巩俐,有可能是因为荷尔蒙。真正的爱从那块被铺平的高粱地开始。他可以去把那位麻风病杀了,他可以冒死独闯三炮的山寨,仅仅是为了他爱的女人。

巩俐是勇敢的,她与她爹决裂,她可以为了自由以死相博。巩俐是大气的,她支撑着酒坊,处变不惊,她有明确的方向。三炮面前,她说与麻风睡过成功保护了自己,罗汉死后,是她知道,要报仇。

巩俐,是红高粱里的“我姐姐”,是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农村妇女的形象被这位气质非凡的女人演绎的如此生动,感叹!

土三炮是仗义的,他不会去做抢劫轿夫的勾当,他没杀没有杀他的姜文,他打日本人,宁死不屈。

罗汉喜欢巩俐,这点可以解释他的一切举动。当然,除了后面他参军的事。在巩俐嫁给麻风的时候他没睡,在巩俐躺在院子里的时候他去关照她,在大家都改口叫九儿的时候他没改,在姜文真的把巩利睡了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

日本人出现后,这是部恐怖片,不说也罢!

http://www.imroy.tk/archives/629.html

 短评

全片就是个寓言,没有国家,没有士绅,有的只是生生不息的人。一切都符合当时的主流话语,可是又色情暴力惊悚俱全。用大色块画面叙述的偷汉子故事奠定了国师此后的创作路线。

2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撒泼尿的米酒成了佳酿,染了血的月亮吞掉日光。庄稼人肯让骡子换女儿,土匪头敢拿枪管劫姑娘。一身红袄的九儿委身高粱地,爱得坦荡。豪饮下这坛高粱酒,是男人就赤膊拿肉身当车。青杀桥的一次情断,青河口的一场义绝,土地上生长的爱恨,被剥了皮踩了扁。从此这里再也没了高粱,只留下三十里红的传说。

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老谋子代表作。莫言的本子、张艺谋的色彩、姜文的气质,完美地酿成了一壶酒,中国电影一下子活了。

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最后红日出现的时候,太阳与一地的红高粱都融为一体了,此间必不可少奶奶的鲜血吧。战争尚未打响,先把老婆给弄丢了,结尾那一景象真够悲壮的。喜欢秦川的土地,喜欢秦川的汉子与姑娘,都给人生机勃勃的味道。

11分钟前
  • 菩萨蛮
  • 力荐

火辣辣而野性十足的自然主义做派,镜头语言和摄影太棒了,弥补了故事的单薄;张艺谋绝对是黑泽明的粉,鲜明到炫目的色彩应用,尤其高粱地野合一段,像极了《罗生门》里的竹林强暴,还有那不得不提的标志性的直摄太阳,皆是如此。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等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小康日子以后,还有拍红高粱的地方吗?还有那么酣畅淋漓的大片红色吗?

17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老谋子金熊奖作品,真是血气方刚啊。的确把颜色和意象用到极致了(这里要赞一个顾长卫)。台词略微有些单薄,尺度再大点就好了哎!(我指后半段)不过的确还是早期的改编作品好啊,现在已经走上了二逼中年的不归路。。。

1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这就是贫穷对富裕的呐喊。

21分钟前
  • 阿蒙君
  • 还行

看到莫言获诺奖了就来看看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实在是一部让我看的莫名其妙的电影 实在是厌恶这种乡土气息的作品啊。。。

23分钟前
  • physixfan
  • 还行

4+ 这部片真是看得我春心荡漾……姜文 我嫁给你吧!

27分钟前
  • 卡卡
  • 推荐

主要是镜头语言很棒,故事现在看来已经没什么了,运动摄影让我想起《罗生门》。演肉铺小伙计的是《雍正王朝》里的那个谏官。高粱酒的广告,哈哈。那时就开始毁庄稼了……

30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顾长卫的摄影哟。。。

32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摄影真是神了。年轻的姜文萌死算了……

37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没看之前我想,有些人就爱拍中国落后的一面给洋人看。看过之后我想,只有没看过的人才会说这样说,因为这句话和这部电影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40分钟前
  • 鱼山
  • 推荐

张艺谋导演,顾长卫摄影,莫言编剧,顾长宁录音,姜文、巩俐主演。这样的阵容,应该没有第二了。张艺谋说早期第五代都不在乎电影故事性,更注重其先锋。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性挺强的,但是先锋性更甚。

43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力荐

回头追溯 张国师的国家主义崇拜和小清新画面情愫一以贯之。这部片子是靠年轻人的创作冲动和才华堆起来的 剧本单薄 但有漂亮画面和领先于时代的机灵 后来青春褪去 张国师脑子的不够使就看出来了。不过有话好好说是个异数。

48分钟前
  • 门柱
  • 还行

最好的国产电影,充满了野性的力量。

51分钟前
  • Minjie
  • 力荐

#PYIFF#大银幕观赏,摄影太震撼了。不管是拍人还是拍场面,都惯用局部铺陈,带出了宏大的浪漫和诗意。这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蒙昧的男人在女人的感召下的三次反抗。贾樟柯说《红高粱》是中国电影的元气,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应该还因为片中破旧立新的魄力。

55分钟前
  • 居无间
  • 力荐

李大头50多岁还有麻风病,却用一头骡子强迫九儿嫁给自己。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李大头的做法固然不对,但在那个时代并不违法,毕竟是九儿的父亲同意的。相比之下,秃三炮就比李大头恶毒多了,绑架九儿开价3000大洋。尽管知法犯法,但秃三炮也有自己的底线,眼看余占鳌放了自己一马,就不再报仇。而日军就更是心狠手辣、惨无人道,强迫屠夫活剥秃三炮的人皮。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村民视死如归,与敌人同归于尽。从李大头到秃三炮到日军再到村民,电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仅把日军的歹毒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充分衬托出村民的高尚品质和无畏精神。尊重敌人,就是尊重自己。电影没有丑化敌人,也没有贬低敌人,值得国产战争片、抗日片学习。

5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当时姜文是张艺谋用的演员,现在姜文是超越张艺谋的导演。当时巩俐是巩俐,现在巩俐还是巩俐。当时张艺谋是张艺谋 ,可现在张艺谋已不再是张艺谋。

1小时前
  • mumudancing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