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

HD

主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梅丽尔·斯特里普,安妮·科利,维克多·斯勒扎克,吉姆·海尼,莎拉·凯瑟琳·施密特,克里斯托·弗克朗,菲利斯·里昂斯,戴布拉·莫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廊桥遗梦 剧照 NO.1廊桥遗梦 剧照 NO.2廊桥遗梦 剧照 NO.3廊桥遗梦 剧照 NO.4廊桥遗梦 剧照 NO.5廊桥遗梦 剧照 NO.6廊桥遗梦 剧照 NO.13廊桥遗梦 剧照 NO.14廊桥遗梦 剧照 NO.15廊桥遗梦 剧照 NO.16廊桥遗梦 剧照 NO.17廊桥遗梦 剧照 NO.18廊桥遗梦 剧照 NO.19廊桥遗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the whole life and the rest

我喜欢的女电影明星多半是那种一眼看去就风情万种的人,有丰润的嘴唇,优美的颈部曲线,或者流畅丰盈的身体。我一直觉得Meryl缺少最致命的吸引力,直到今天老师在课上放廊桥遗梦。她留给我的印象简单说来是老,有些臃肿,看起来不那么讨喜,但存在感大的惊人。那时她年轻许多,皮肤红润,虽说腰肢不细,但臀部浑圆饱满,还带着习惯性的小动作,看起来像朵洁净的乡村野花。有些女人,你看着她就能感觉到微风,赤脚走路,都让人觉得情欲浓浓。Clint是多情的男人,他能用画面把男人和女人表现的同样性感。偷窥的视角,浴帘里透露出的结实裸背,拿烟的手不经意碰触到女人的小腿,以及躺在浴缸里沉思的样子,都让人深切的觉得,情欲和爱情果真是两回事,一个发生于电光火石之间,一个则需要长长久久。

其实对爱定义是很难的,我一直认为,爱一个人就代表愿意与其厮守,即使是在最平淡无聊的日子里,你还能靠着身体里那份无法磨灭的需要感,而毫无知觉的耗掉大部分平淡无聊的时光。但或许任何东西都不能脱离激流,不能安然于一种顺势的流淌。一个女人,精心打扮举止得体时是没有激情的,只有当她穿着最柔软合身的衣服,不浓妆艳抹,抽着烟喝着酒,放下挽起来的长发,随着音乐摆动时,才施放的出那藏在身体里的本能。这世界上就是会有那么一个人,让你无法抵挡,收不住自己的目光,想要近一点,再一点,让刚刚留过他身体上的水,再在自己身上流淌一遍。弗朗西斯卡躺在浴缸里想,这是他带给她的,她从来没有过的感触。

一个被囚困在乡间的女人,若是有一颗闭塞安乐无知的心,就是幸福。可若是带着对生活无止境的新鲜幻想和对生命激情的渴望,就会是不幸的。因为在那里,举止粗俗身体健硕才称得上得体,她要抛弃的不单单是幽雅,还有那份能在烛光映衬下微笑注视的幻觉。记得以前看绝代宠妓,母亲把女儿推到图书室时,女孩说,我不该来这的。母亲说,淑女是不应该来这,但是宠妓,都是饱读诗书的女人。当时根本理解不了,只觉得那是对妇女根深蒂固的蔑视,或者说,一种讽刺。但如今看来,所谓生存之道,不无它的道理。有时候我会去想,为什么生活老是会设计一个又一个难以抉择的困境,让人在其中挣扎取舍。或许意义相对的词语终究不能共存,所有人面临其实都是同样一个问题,这个和那个,你究竟选哪一个。

夜里,弗朗西斯卡坐在门廊摇椅上阅读叶芝的诗集,她仿佛听到什么声音,便站起来。习习的风吹过来,她解开睡袍,面对无尽的黑夜,让风侵略自己赤裸的身体。轻薄的棉布在她身后被吹的鼓胀起来,涌动着。她仿佛飞起来了。那个时候,她或许就知道自己日后要面对一场大雨里的诀别,剩下无尽难耐的岁月,以及最终沉睡在廊桥边的决定。可总会有一个时刻,似乎什么都是可以抛弃的,只需要,这晚风的惬意。

雨里面的那个人,让我哭到无法控制。

for a moment, I didn't know where I was, and for a slip second the thought cross my mind that he really didn't want me , and it was easy to walk away.

I was wrong to stay but I can't go. Let me tell you again why I can't go.

Tell me again why I should go.

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but only once in a lifetime.

 2 ) 关于《廊桥遗梦》的看点汇总

快快乐乐同游在异境 ———评《廊桥遗梦》 看到后段,落泪难止。是痛惜,是想质问,人类文明何以把我们带到这个境地?婚姻的本质是否与幸福无关,而是为了个人生存保障,还有维系组织的社会发展产物。它未曾顾及人性幽微、沧海桑田,也无知当走到某些时刻,责任要求违了人性,陷入道德的两难境地时,简单粗暴地凭曾经誓言标榜定论今昔,是多么肤浅且毫无意义。 当提及“婚外情”这样的字眼,首先浮现于你脑海的是道德层面的谴责,还是切身体会过畸胎产生心跳动人又脆弱的火花呢。现代文明中我所能想到的盛大悲剧其一,莫过于风平浪静的枯燥日常下内心住着那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可能性,却凭它的存在才得以过活。

“曾经的梦,都是美梦,虽未成真,但庆幸我曾拥有过”,摄影师写下这样的句子。而弗朗西斯卡在日记的最后说:“我把生命献给家庭,把所剩下的给罗伯特。” ——连同她的心,她的亢奋与激情,她余生每个日日夜夜痴缠缱绻的思绪。也许,就在弗朗西斯卡帮全家人晾晒衣服、准备晚餐的间隙,她便把那四个闷热、黏腻、甜苦交加、好似不会结束,却终于在某个大雨天落幕了的夏日,又度过了一次,且此生还要度过很多很多次。

其实,在活生生的人性面前,所谓“道德”充其量只是某种暂时的标签。但人的社会属性往往压倒自然性,大部分人毫不犹豫没有自知地便服从规则,剩下的一些又已经在世俗之中有了牵挂,比如舍不得让孩子承受似乎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事情。最后挣脱枷锁的那极少数,终于成为毛姆笔下《月亮与六便士》中斯特里克兰德一般的传奇,成为流言蜚语里的疯子,却也成为理想主义中的胜仗。 我并非批判人类社会发展至此,整个道德体系泯灭人性的错误。而只是想说,当某些人某些热望突破陈规,若是出于一片赤诚便无可厚非,不应落入传统价值观的桎梏一味给予负面评判。事实上,如果没有文明没有道德,人类便会更轻易被人工智能、数据代码所取代:若只是要一个美好结局的“最优抉择”,那不如用算法从概率上来决定那天,弗朗西斯卡该不该在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打开车门。可其实,我们正是在一大串的纠缠、游移、孤勇、遗憾当中,亲自完成人生的未知弧度。 潇洒果断、听得清清楚楚自己心灵声音的人总有,但也总是极少数。无论弗朗西斯卡选择离去与否,都是不可复制的电影剧情,真实的人生里光景各异,但都走向我们唯一正确的结局。 观影过程中,第一次眼泪冲破自抑便是弗朗西斯卡说,“没人明白,当女人做出结婚和生孩子的抉择时,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但在另一方面,它停止了。她建立了现实的生活,而把她个人的需求放到一旁,好让她的孩子能长大成人。当他们离去时,亦带走她现实的一生。此时,她不能再过回自己的生活,也不记得,是什么令她活着。因为没人问过她,她自己也没有。” 这段话太绝望而真实,不禁不甘心责问:为什么偏偏是女人?为什么婚姻对男性的影响就没有那么大?丧偶式育儿几乎都是男方角色的缺失,是因为生育过程中男人的付出成本远不及十月怀胎的女人,羁绊就不够深切吗?还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在劣根性里残留。盼望在女权运动日益普及的今天有越来越多平等的关系,但偏见根深蒂固,我们也不应该单纯指望有运气遇到良人,更应当首先将自己置于平等的资格:经济与人格齐独立。不依赖谁附属谁,让自己被关系滋养,而不是被消耗。生儿育女已不该是当代女性的生命意义,只有她自己才是自己的灯塔。当然,电影并没有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我看不出弗朗西斯卡是否有独立的女权精神,是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牵绊,还是出于内心对这个家真切的爱意,选择了留下来,终究是留下来。生而为人,我们注定受自由之苦。 弗朗西斯卡在解释自己无法离开时说,她的丈夫一生未做过错事,不该被如此对待。她的善良与无私令我鼻酸,我甚至想,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足够幸运拥有那四天,拥有能在余生里汲汲于此的养分来源。大部分的人,其实连这四天也没有,连把他们从平静的绝望中解救出来的药引都没有。 饰演女主角的梅丽尔还演过另一个我分外钟爱的电影《时时刻刻》,便是讲述这样的故事。庸俗无奈的生活是个铺天盖地的巨大牢笼,当有一天,躲避在一日三餐、柴米油盐之后的空虚感和孤独感挣脱麻痹的神经,将破碎梦想囚禁的心突然看清生活荒诞的真面目,那种莫大的虚无会偷偷携带死亡的阴影一起靠近。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死亡,只有不被理解的死亡罢了。所以有人说,聪明人糊涂,选择不去看,选择逃避,麻痹可能的痛苦与挣扎。然而,短短数十载我们要想真正尝到几口幸福,就必须 “要直面人生,永远直面它,了解它的真谛,永远地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只是放弃时间早晚的问题——我想加缪的西西弗斯会同意我。 有种错觉,好像如果弗朗西斯卡没有遇到罗伯特,就不会有“廊桥遗梦”,而只剩下“时时刻刻”的走向死亡。是这个故事中的夏夜晚风和桥边野花,坦诚夜话与蜜意缠绵,温柔地浇灌了女主不甘禁锢的灵魂,让她看到生活中仍然存在的闪光,并保存于心,在今后每每空虚绝望的大萧条里把这火花掏出,带着无法实现却可堪回味的暖意,不断不断地拯救她。 张爱玲说,对于年轻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也许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那四天便已是一生。所以,尽管在大雨那场戏里,我随着梅姨纠结下不下车的表演哭得不能自持,影片结束我依旧不认为这是一部悲剧,因为存在那样美好浪漫的爱。按影片的说法是“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无论有没有生活在一起,他们两人已遥远又隐秘地相连。 更何况,弗朗西斯卡不仅是善良,更算得上聪明,在事无巨细的婚姻生活中,她早已隐约窥见爱的本质——在罗伯特离去的那个夜晚她对自己说:“我意识到爱是很难捉摸的,它的神秘是纯粹和绝对的,罗伯特和我如果真能厮守,那种感觉反而会消失。”这结论与我不谋而合。渡边纯一《失乐园》里所描绘的,即便已经是越轨的爱情,却依然需要殉情来保持纯粹充分的热度——她写:“从相识到互相爱慕,再发展到难以克制而结合,这一过程是那么一帆风顺,恋人们自己往往无所察觉,烈火般燃烧的恋情使他们忘却了这世间的种种不如意。然而,就在情爱逐步升级达到顶峰的一瞬间,他们突然发现前方出现了一条峡谷,便往往驻足不前了。当两人沉浸在快乐之中,以为这就是爱的伊甸园时,才意识到前面荆棘丛生的荒野,于是变得紧张起来”、 “现在才发觉爱情这个很好听的字眼,其实是极端自私的,隐藏着破坏、毁灭这些剧毒的东西”——这就是原因。也许所有事都会有那个“尖峰时刻”,再往下怎么走都是下坡路,极端者不愿意看到消磨与褪色,选择永久留在盛放之时。可注定的无常变幻与消逝,无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泥沙俱下的真实生活。我们对世界怀抱热望,却也只能在失望中修行。 的确,我大抵对亲密关系本身就持悲观和怀疑态度,那些常见又固有的贪婪、自私、软弱、逃避、耽溺、自我陶醉、见异思迁、首鼠两端,距离越近看得越清楚,在不同的面孔上重复遇到毫不新鲜的人性,令人索然又丧气。看过太多故事的 “后来”,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生活在一起后再之后的后来,会像王朔说的那样“就像童话中两个贪心的人挖地下的财宝,结果挖出一个人的骸骨。虽然迅速埋上了,甚至在上面种了树,栽了花,但两个人心里都清楚地知道底下埋的是什么。看见树,看见花,想的却是地下的那句骸骨”。等闲变却故人心。 可若像顾城笔下:“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意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一般过活,未免又太过懦弱。如果亲密关系注定是一场失败,那也没有关系,反正人生也好,感情也罢,多的是大失望后的小慰藉,我还记得王小波在回复李银河的信里怎么说的:“ 别怕美好的一切消失,咱们先来让它存在。” 太浪漫的答案。也许,即便是羸弱而幽秘,在夹缝中探出一点火苗的明灭爱意,即便它抵挡不住风雨,也没有一个明确利落的目的地,即便是一点火星带出些许烟来,成不了燎原烈焰;是在风中护住一根火柴,撒不了手也浇不了油——即便是这样不成气候的情意,依然能给我们带来甜蜜与快乐:稀薄、短暂,却依然真实的快乐,在峡谷的荆棘醒来前的那小段时间里,悄悄穿过人性弱点,清晰可辨、掷地有声地矗立在那儿。就像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之间的爱,她只得在他面前才是真实的自己,那些轻盈又闪光的褶皱、举重若轻的提炼里,即使有些还需要不断的自我拷问,但只有彼此的时刻,足够把什么都忘记:生活固然是生活,而爱是另一回事。是这样永不完美但无可抵赖的爱,令人仿佛走过千山万水,身心俱疲依然想踏上征程,迎接所有的甜蜜与心碎。即使明知两性之间的暗涌与角力,情欲中的虚妄、摇摆,甚至殊途同归的陷阱,也愿意穿过谎言去拥抱你。 一直很喜欢陈奕迅的一首歌,叫无人之境,标题也来源于此。还喜欢其中一句:“这个世界最坏罪名,叫太易动情。但我喜欢这罪名。” 关于爱,是永远摸不清道不完的复杂命题,太阳底下无新事,但具体遇见的每个人每段感情,层层涟漪下总有不尽相同的形状。关于婚姻,莫阿罗在《人生五大问题》中说,“婚姻起初是吸引,但维持靠的是友谊与爱情的融合,尊重有礼。接受和伴侣种种精神上、灵智上的异点,包容它而非“罗曼蒂克”式必要找到那个百分百匹配的命中注定。” 我同意。所以当弗朗西斯卡可称幸运地遇到她的罗曼蒂克继而被吸引,我想不到任何责怪她的立场。只是可惜,夫妻关系是比一般亲密关系更微妙的另一种关系,其中不止是“爱”,还有惯性、依赖,共同创立了一切的合作感、友谊与重重妥协。王安忆也说,夫妻是什么啊,夫妻是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在现代文明里,我们早已失去自由去迎接那些时刻可能发生的、脆弱又动人的爱。我们只剩悄然动情的权利,所以仍旧喜欢这罪名。

不要急于批判这好似不负责任的论调,罗大佑在四十年前就唱过:你曾经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占有”另外一个人的呀,因为人与感情总在变,失去本身也是生命必然的一部分。阶砖不会拒绝磨蚀,窗花不可幽禁落霞,好景不会每日常在,唯有变化是恒久常态。倒不如坦然拥抱流转变幻,因无尽的流动中尚有真实的人生况味。 我曾在日记里写:“那是不是,相聚本身就是一场虚妄的浪费。嬉笑着也好,掏心窝子也好,皆是虚度彼此的一段人生罢了,反正最终都会走到离别。戛然而止的、慢慢淡去的、依依道别过的、来不及反应的。[遇见]一词,究竟有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呢?” 后来明白了,就像看过许多感情的开始,都甜甜蜜蜜信誓旦旦,结尾又都鸡飞狗跳黯然收场,却不能因此便不相信爱情——而只是不相信“不变的爱情”了——即使是一地鸡毛的故事,也不能因为结尾的狼狈,就说开头的甜蜜不可信,哪段感情的最初不是真诚的“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呢?不光爱情,每一段关系本身就像一个生命体,会经历生老病死,而我们身在其中每捧每滴带着温度的具体感受,才是它最珍贵的部分。也许“唯结果论”是一种投合精英需求的高效率方案,而对我来说,能撒欢一时就纵情四海。遇见喜欢的人不再考虑会走向何处,只求开心尽兴,活着当然有不断的离别,但也有不断的相遇,要到大限将至的最后一刻才发现,这场“相聚并虚度”中的那个“虚”字,其实是必然的——不如就慷慨点。 说到这里,思绪再泛泛些,便想到村上春树在1q84中写:“所谓人生,无非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您手中滑落。取而代之落入手中的,全是些不值一提的伪劣品。体能、希望、美梦和理想,信念和意义,或您所爱的人一样接着一样,一人接着一人,从您身旁悄然消逝。” 绝望而丧气。但是,你猜怎么着? 再来一万次,我也愿意伸手去捧水中碎月。什么都是虚的,但是没关系:月色真美我享了,到头来的一场空也是我该承受的。所以没关系。 而电影中这段纯粹浪漫的爱,其空甚至始终贯以梦的形式,而非某些爱情,被庸常生活里的琐碎、争吵、猜疑、嫉妒来结束的空——仅凭这一点,便也足够令人羡慕至极了。如果《爱乐之城》最后几分钟对于可能性的幻想是[更好更圆的月亮],那么《廊桥遗梦》便是关于我们何以心甘情愿成为宇宙的囚徒。 在此间的虚无与孑然之中,唯愿尚能遇见某天月色拯救你我。

 3 ) 廊桥遗梦25周年:四天的完美之恋,换来半生的彼此怀念

曾几何时,我们都会不假思索地使用“美好”、“浪漫”、“神圣”这些定语来形容婚姻,总是会期待着拥有这样一份特殊的关系,甚至会作为人生目标。而如今这样一个两性利益共同体似乎越发地不那么稳定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反而会开始用“恐惧”、“焦虑”、“痛苦”来定义。

5月28日,新的《民法典》也表决通过了,2021年1月1日将正式施行“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规定,民意汹涌!我们或许真的需要冷静思考一下婚姻这个命题,既然提高了退出机制的门槛,那么在进入时是否一样要更加谨慎呢?如果已然深陷其中,又该如何自处呢?爱情和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扪心自问,你是否也萌生过一些同传统道德观念也许有所违背的念头呢?是否同自己做过一次坦诚的交流,来了解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爱情或者婚姻。

正好2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95年6月2日,《廊桥遗梦》上映,时年65岁的东木老爷子用一部根据畅销书改编的电影非常认真地探讨了“当婚后遇上真爱时”这样一个很多人都会面对却总是选择逃避的话题。

电影曾一度遭到不少非议,别说在当年,即便已经是2020年的当下,敏感词库依然花样百出,很多命题仍然不能放在台面上公开地进行讨论,否则自会有道德卫士捶胸顿足,悲叹礼崩乐坏,如果打开本片豆瓣的差评,理由几乎清一色都是因为无法接受出轨!似乎无法反驳。

著名电影人徐浩峰曾经这样评论道:

叙事艺术是大众艺术,同时是逆反大众的艺术,在看电影、读小说和听评书时清洗头脑中的约定俗成,从而活得放松。这种逆反是生理需要,是一种新陈代谢。

要做商业片,首先在固有习俗、道德、流行趋势中,找到一个东西为敌。以好莱坞为例,《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是偷情,《第一滴血》是爱国主义的破灭,《异形》是对领导阶层信任的破灭,《罗马假日》是爱情战胜不了阶级差异。均在大众梦想和常规道德之外,因为头脑需要刺激。老实人做不了商业片。

所以看电影时不用保有一种道德洁癖,与其高估人性,不如直面人性的真实。《廊桥遗梦》也不应被认为是一部为出轨洗地的电影,他只是在尝试展现这种超出一般伦理之下的爱情所需要面对的彷徨、挣扎、焦虑、困苦以及一样存在的美好、浪漫、感动。这些细腻的情绪也是电影的动人之处,让我们一探人性幽微。

下面请随笔者一起重新回到25年前那场四天的完美之恋吧。

故事一开始由梅特尔·斯特里普饰演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已经去世,儿子儿媳以及女儿被叫来处理母亲的后事,被告知希望死后可以火化,并将骨灰撒在罗斯曼桥下。

这座桥因为在麦迪逊县境内,故也叫麦迪逊桥,是一座长20多米有朱红色遮棚的木质结构桥梁,因《廊桥遗梦》而闻名于世,值得一提的是,后和中国的赵州桥结成了姊妹桥。

当儿子听闻母亲这样的遗嘱时,非常震惊,完全不能接受也无法理解母亲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要求,因为在他眼里,墓地早已购买,自然应该入土为安。

困惑之际,他们也看到了母亲生前留给他们的一封信,告诉他们这段一直埋藏在心间的隐秘往事,并留下一把钥匙,指引孩子们找到母亲的遗物。

打开木箱,发现了几台相机、几本札记和几本杂志,以及杂志上的那个男人,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饰演的摄影师罗伯特。

在母亲遗书的指引下,女儿拿起了那几本札记开始阅读起来,原来母亲和摄影师的故事源于几十年前仍然是十六七岁的女儿参加的一场比赛,父亲带着孩子们短暂地离家4天,独留妻子一人在家。

虽然作为家庭主妇难得有了闲暇时光,却也一下子空虚了起来,闷热的夏天竟有些无所适从。

此时,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驱车而至,因为找不到想要拍摄的麦迪逊桥前来问路,而倍感无聊的弗朗西斯卡为了打发时光,主动当起了人肉导航。

一段短暂而美丽的旅程就此展开了。

其实一开始,弗朗西斯卡依然比较拘束,甚至有些紧张,毕竟很少有机会像这样同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独自待在车内。

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弗朗西斯卡生在意大利,后来到美国嫁给了作为丈夫的农场主,从此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而罗伯特则是四海为家,是一个仅仅看到美景就会下车的男人。不经意间的肌肤接触也让气氛变得无比微妙。

因为麦迪逊桥距离弗朗西斯卡家只有几里地,很快他俩就到了。罗伯特熟练地架起了相机开始工作起来,而弗朗西斯卡羞涩地站在桥上的朱红色遮棚下方悄悄地观察起这位有些苍老却依然不乏帅气的摄影师。

明媚的阳光,闲适的午后,美丽的木桥,一切都那样如油画般美好,似乎有一些东西开始在弗朗西斯卡心中慢慢生长,慢慢发酵。

罗伯特成熟稳重又不失浪漫,竟然悄悄在桥下摘下了一束野花想要献给她,而弗朗西斯卡却开玩笑骗他说花有毒,惹得罗伯特一下子呆若木鸡,逗得她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欢快了起来。

摄影师完成了拍摄,弗朗西斯卡的导航任务结束,理应就此别过,却转头又邀请罗伯特去家里一起喝冰茶吃晚饭,罗伯特欣然应允。

罗伯特就像充电宝一样,一下子让弗朗西斯卡从无聊、重复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恢复了满满的活力,他们开始一起合作做饭,也通过互相询问加深了彼此的了解。罗伯特也分享了他在世界各地从事摄影的各种逸闻趣事,让弗朗西斯卡笑得花枝乱颤,也许她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他们一起共进晚餐,一起漫步月下,一起谈论叶芝的诗《流浪安格斯之歌》,彼此都愈发欣赏对方。

不经意间,话题突然转到了一个另双方有些尴尬的内容上,镇上一位女子因为同有妇之夫有染,而被传得众人皆知。

而此时罗伯特问出了一个让弗朗西斯卡有些恼火的问题:你有想过离开你的丈夫吗?NO !她斩钉截铁的拒绝了。

罗伯特不曾料想她竟然会如此激动,这个问题似乎冒犯了弗朗西斯卡,为了避免尴尬,就借口明天一早要工作离开了。

但是这个问题似乎直中靶心,弗朗西斯卡再也无法逃避内心深处的欲望了,它已经开始野蛮生长,蔓延开去。也许,过去几十年循规蹈矩的生活压抑住了弗朗西斯卡内心的焦躁不安,而现在终于迸发出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尝试并学会同自己进行对话,有时候忙碌的生活和繁重的压力让我们无暇顾及内心深处的呐喊,向内审视同向外观察一样非常重要,请不要忽视自己。

弗朗西斯卡或许终于明白了一种新的生存哲学,她提笔写下了叶芝的诗,希望可以再次邀请罗伯特共进晚餐。

这里比较有意思的是这张手写留言全片一共出现过4次特写,其中第二次和第三次也就是弗朗西斯卡刚写完就开车贴到麦迪逊桥头上,两次的笔迹透过下图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来完全不一样,可见道具组和场记还是有些疏忽呀。

第二天,当罗伯特来到麦迪逊继续摄影的时候,发现了弗朗西斯卡的留言邀请,也许冥冥中注定他们不会就这样擦肩而过。

只是弗朗西斯卡毕竟已婚,罗伯特不得不考虑到他们的约会相处可能会引来诸多非议,尤其是这样一个并不大的小镇,更容易众口铄金,询问真的要继续吗。

然而接到电话的弗朗西斯卡态度坚定,她很清楚她想要什么?她不想让自己抱憾终身,甚至特意买了一条新的裙子。

会面的地点自然还是麦迪逊桥,这里将成为他们此生的难忘之地。

爱情就这样不期而至。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数的过客,一生就好像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自己也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说不定他们的片段早就被人剪掉了,自己居然还不知道。

然而罗伯特的出现,似乎打破了一切,显然他不只是弗朗西斯卡生命中的一个配角,他的分量无比重要。

至此,没有什么再能阻挡弗朗西斯卡了。

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发生了,拥抱,起舞,欲吻未吻...

一室旖旎。

又是一个美妙的夜晚,两人成长了一番醒来后,为了不负时光不负美景,一并驱车来到了郊外。

席坐草地,摄影聊天,酒吧拥吻...

只是时间也在流淌,第四天如期而至,弗朗西斯卡必须再次面临艰难的抉择!这种两难的境地使得她变得彷徨、焦虑起来,开始歇斯底里地指责起罗伯特。

这种将要得而复失感觉也许真的太糟糕了吧,弗朗西斯卡只能通过无端的揣测和对罗伯特肆意的批判来缓解内心的挣扎。

她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了。

此时此刻的罗伯特也有些哑口无言,他明白这是他们必须要面临的难题,他无法帮弗朗西斯卡做出选择,但是他必须要坚定地告诉她:我这一生所做的一切,都是领我朝你而来!

这样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回!

是的,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没有什么错,只是再美满的婚姻也无法承载一个人所有的欲望,总有求而不得的人显得更有诱惑力。可是,当你真的跨过界沉迷于此要死要活的话,也许反而会让那美丽的四天变得龌龊,会让这次美好的邂逅变成一场错误。

弗朗西斯卡希望通过放手来保存这份爱情,在心灵深处,守住你我之间最浪漫的回忆。

比赛结束,丈夫带着孩子准时回家,只是真正的诀别依然是那样痛苦与纠结,弗朗西斯卡拉住的门把手在颤抖,本以为分别是容易的,谁知道是这样撕心裂肺呢?

回头太难,前进不易。

日子重归宁静,好似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多年以后,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在去世前,也向妻子坦言,没能让你过上想要的生活,但是我非常爱你!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去世以后尝试联系过罗伯特,但是没有成功。某天,突然收到一份包裹,原来是罗伯特寄给她的,几个相机、一个手镯、一条项链、一本影集还有那张最重要的手写留言。

弗朗西斯卡泪流满面,罗伯特从未忘记自己正如自己从未忘记他,一切都是值得的。

弗朗西斯卡的儿女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选择火化自己的遗体了,他们也终于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婚姻生活。

原本无数次想过出轨的儿子决定要好好爱护自己的妻子,抛弃那些反复萌生的念头。原本被无性婚姻折磨地死去活来的女儿也穿上母亲留下的那套特殊意义的裙子勇敢地和丈夫提出离婚。

每个人都想明白,谁是自己生命不该错过的真爱。特别是在午夜醒来更是会感慨,心动埋怨还有不能释怀。

爱是无从捉摸的,是纯粹而又绝对的神秘。

没有人会鼓励出轨的,我相信伊斯特伍德也并不是想要通过电影为出轨行为洗白。只是希望告诉我们不要逃避内心的声音,懂得管理好自己的欲望,并对人性有着充分的预估。

并更加准确的审视婚姻的存在。

2020年了,没有人规定结婚了就不能离婚。女人也不应该像奴隶般锁在婚姻中被无情压榨,应该鼓起勇气,至少要让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

爱情,就算受伤,就算流泪,都是生命里温柔的灌溉。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到了90岁高寿了,鲐背之年的他相信仍然会老当益壮,继续奉献出更多的银幕佳作。

而25年前的这场《廊桥遗梦》却仍然值得我们仔细咂摸其中的况味,这里面除了有诗意的爱情,更有人生的哲学。

 4 ) 相逢尽在扼腕时

I'llonly say thisonce
I've never said it before
But 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justonce in a lifetime
      我有时候一直在想电影与文字的区别,文字的东西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然而当哈姆雷特被拍成了电影,定格成了画面,我们就很难在其中融合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像。文字的感觉是千种百样的,而电影却是唯一的。电影的画面感,细致的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是文字所不能达的。我很少去评论一部电影,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好,词穷到只会说感动。 我不大喜欢把别人的电影品头论足,批评得体无完肤。不管怎么说,导演都是尽力了的。陈凯歌同学敢于撕下自己伪艺术家的面具,敢于把霸王别姬的成就扔到一旁,勇敢的扛起摄像机,搞起特技,对着馒头,拍了无极,光勇气也是值得一赞的。
    而我今天要认真的说一部电影,很抱歉之前说了那么多废话,因为有些窘迫,不知要如何开始,只能东拉西扯了。我总是这样,越是在乎,越是语塞。思思说她在最后雨中两人一前一后两辆汽车里离开的场景里哭得不成人样。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站在漫天大雨里,那样颓然,那样哀伤,湿漉的他似乎随时都可能倒下。他用乞求的眼神望车窗内的她,求她跟他走。她是想的,她是想的,我知她是想的。绿灯亮了很久了,她丈夫不断的按喇叭,有些急躁,为什么前面那辆车还不走。他的眼神在后视镜里深深地望过去,望了很久很久,然后他缓慢地弯下腰,挂上她的链子,缓慢地拉起手刹,发动。她紧抓着车门的手颓然松下。这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一开始,我想,男主角太老,女主角不够漂亮,甚至觉得她的连衣裙太土气。我们看惯了俊男美女,看惯了门当户对,看惯了完美结局,习惯了享受视觉,无痛于身心。一开始,我直的没想到,会是那么难过。
    在麦迪逊下,他摘了野花给她,以表谢意。无论什么时候,有风度的男人总是易受欢迎的。没有哪个男人会无缘无故的摘束花给女人,也没有哪个女人会轻易跟陌生男子开玩笑。一切已经开始了,在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或许,在车里,在他拿烟的时候,在他的手臂貌似不经意擦过她的腿的时候,这一切,便已经注定好了。
    她再回请他喝茶,他调了她每天早上最爱听的那个台。他们顺其自然的聊天,我忽然在想,我们都需要交流和被理解,她与她丈夫结婚数许年,育有一子一女,却未必有一刻静下来这样谈过心。一个能够看懂你,理解你,不需要费力便能明白你的男人对女人来讲,实在是致命的吸引。
    他在她屋下的水井旁擦身,她在楼上,透过窗帘,看见裸着上身的他。65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身材还依稀能见昔日的健硕。她开始感到心绪不安。他帮她做晚饭,他们一起吃晚饭,他开始讲笑话,两个人都很开心。他们散步在月光下,两个人居然都爱叶慈的诗。我以为,志同道合是最重要的前题。可以不要家境,可以不要权势,甚至可以不要物质基础,虽然我认为这也很重要。但是,不能没有,心灵的默契。
    他对她说,法西嘉,我们没做错事,你无事不可对孩子说。这是一个好男人,在最后他埋在她膝头长叹,替她拉下膝头的裙子离开时,我再一次证实了这一点。

    我不知道,这一切,是否成为她在余下的岁月里独自生活的支撑。如果是我,这会是我一生的记忆。她是否在黑夜里想他的样子,想他鄂然把花掉下来的样子,想他与她共舞时的样子。他的气息,他的温暖,他的拥抱,他的背影,他的声音。她有丈夫,有儿女,而他走后,却始终是一个人。心灵的默契是无可替代的,当拥有变成了回忆,当回忆变成了唯一,当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离开时颓然转过身来说,我只说这一次,我以前从未说过,因为这样确定的事情一生中只有一次,世界顿时崩塌。

    他留着她当初送给他的链子,在他逝后再次回到她手里。他为她拍的照片,轻轻地冲他风情万种的笑。他写给她的信,他的相机,她一开始贴在桥上邀他共进晚餐的留言,所有的东西他都留着,留到最后连同骨灰一起寄给了她,包括他一直戴在手上的腕环....是的,他们互相拥有对方的一切,肉体和心灵,还有几十载的回忆,除了那个人。

    我不排斥伦理,也不迷信爱情,世间的事情都是自然的。对错的标准都是历来的统治者为了掩饰自己拿来压制别人的,时间长了,便成了我们思想里根深蒂固的尺度。亦有语评论说廊桥遗梦是为婚外恋找借口,我无意反驳。只是生活太悲苦了,何以不能幸福,何以不能顺其自然的相爱。我只是,只是在他说这样确切的事一生中只有一次时,在他绝望的回过头,用尽最后的力气发动汽车时,在她收到他去逝后给她的遗物时,心涣散,无法自拔。


——《廊桥遗梦》

 5 ) 自由和责任

我有时候在想自己是不是太过于脱离大众口味了,当我在“燃情岁月”的评价上摁下2颗星的时候,当我一次又一次克制自己想要关掉“廊桥遗梦”的时候。看到评论中,“无法抑制的泪水”,“撕心裂肺的美”。。。我有点茫然,开始审视自己的三观,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什么触动灵魂或者心灵的地方。 其实觉得这个片子和燃情岁月挺像的,其实探讨的是同一种东西,当自由和责任对立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什么?不同的是,燃情的二哥选择了放逐,无奈的主妇选择了责任。可是奇怪的是,最后大家都是哗啦哗啦的。。。你们到底认同的是什么呢? 我还没有经历过爱情,所以可能有人会说“你写这个影评的时候估计还没拍拖过吧?肯定没结婚吧?   你知道婚姻是什么爱情是什么吗?不知道是什么口口声声说什么这不是爱情,说什么恶心呢?   不懂装懂的人最恶心!   自以为是的人最恶心! ” FROM: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298173/ 其实谁知道什么是爱情,“爱情就像是鬼魂,大家都在说,可是谁也没真正的见过”。或许现在不懂的东西以后会懂,我看了和我一样的差评,也看了很多人写的好评。为什么要跑去骂人呢?你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也需要别人完全认同呢?8.2的评分足以说明你有很多的拥护者,可是为什么连少数的不认同也要排挤呢?你们一方面在宣扬自由,可是同时却在扼杀别人的自由。。。。这种双重标准,我能再说一句,真是奇怪啊 扯回来说这部片子,我为什么会给那么低的评价。其实我很喜欢斯特里普,也觉得这个片子其实她演的很好,一星给她!主妇面对突如其来的爱情,内心的恐惧,担忧,挣扎,矛盾,期待,痛苦,她都表达的很好。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把女主的情绪都完整的表现或者暴露出来。车里不经意的触碰;桥上小女生似的偷窥;二楼房间不经意的瞥见男主裸露的上身随后的紧张,好奇;再次见面紧握的双手...我想她在见到罗伯特那一瞬间就已经“情不自禁”了,剩下的只是不停的挣扎和斗争。片子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我不认同的是这种价值观,其实我也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只能觉得生活太过于残酷让他们这样相遇。 与身体的出轨相比,我认为精神出轨才是更为严重的问题。而对于女主的老公来说,所遭遇的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出轨,而且居然没几个人同情他。。。大家一致颂扬爱情和女主的牺牲,似乎认为女主留下来就是对老公最大的仁慈了。我实在很好奇,当弗朗西斯卡听到他最后的那句话“我知道你曾有过梦想,很抱歉我没有帮你实现。我非常爱你”她心里在想什么呢?会有愧疚吗?会有歉意吗?如果弗朗西斯卡没有主动,如果他们没有发生关系,他们还会出现所谓的爱情吗?一个人没有实现梦想的不满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宣泄和补偿吗?那么弗朗西斯卡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她那颗不安的心带她远离家乡却到达了一片更加寂静的土地,她是不安于寂寞的,她是不安于平静的,她需要新鲜感,她需要好奇心,她需要有些东西可以给每天的生活带来兴奋剂,可是一定要是这种方式吗? 弗朗西斯卡和她老公之间有没有爱情?当她义无反顾的跨过遥远的距离来到这片土地除了想要脱离原有的平静还有没有别的东西?这么确切的爱,一生真的只有一次吗?如果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如果罗伯特是她现在的丈夫,其实也可以出现相同的曲调。当爱情夹杂着太多生活的琐碎,当梦想被柴米油盐埋没,你们就认为那曾经的美好已经不是爱情,那曾经的悸动已经不是梦想?其实,有时候你最好能想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并且不要自私的把任性的欲望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从来不认为追求自由有什么不对,只要你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自由,以及明确那是否是你想要的自由。。。

 6 ) 我们不能拒绝一朵昙花的意外开放

博尔赫斯把故事分为四大类:二个人的爱情故事,三个人的爱情故事,争权夺利的故事,还有,一个人旅行的故事。

    这种分法,真是很有意思。我好像看见这位盲眼的老人,举起裁纸刀捅破了纸张,把生活也切成了四牙。生活和故事,又有什么区别呢,分分秒秒流逝的时间,都流向未知的情节。就未知而言,我以为应该首推一个人的旅行。爱情,争斗,二人也罢,三人也罢,一群人也罢,别说看大街上的夫妻吵架,报纸上的奸杀﹑情杀,生活中的副科长陷害科长,就是看电视剧你也看腻了,古人﹑今人全都一个样,俗套得很。一个人上路就单纯了,带着包裹和车票,想去哪儿去哪儿,多好。满眼都是陌生的风景,和陌生的人,你不用理睬谁,应酬谁,想做什么做什么,一个人只有在旅途中,他才成为他自己。

然而,事情的真相也许是恰恰相反的,几乎每一个单身的旅行者,都渴望有什么事情发生在旅途中。没有事情,哪有故事呢?事情就是奇遇,奇遇中的奇遇,大概就是艳遇吧。生活在别处,走向别处,就是走向一种未知的新生活。有一次我偶到外地开会,见到一位走南闯北的老兄,饭桌子上神侃海侃,全是他旅途中的奇遇和艳遇,把满桌子的人,听得一愣二愣,满眼都写着两个字,是嫉妒。这位老兄面色黧黑,嗓音沙哑,流露出淡淡的倦怠,据说正属于那种“杀手级”的家伙,他的故事,散播在一个个车站﹑码头﹑航空港。看见一个让他动心的伊人,或者是伊人的背影,三言两语的答话,就造成一次戏剧性的邂逅,就像夜雨润物,瓜熟蒂落。而后各奔前程,邂逅的艳遇,成为收藏的记忆。同饭桌的一位男人问他,你不怕留下什么麻烦吗?他很酷地一笑,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另一位女性听了,叹息一声,说,唉,我都要晕了。

他最难忘的一件往事,发生在峨眉山的九老洞前。那天是春天,那时是傍晚,天突然暗了,还下起了微雨,他冷得发抖,跑进洞口去躲避。然而,那儿早已经有了另一个人。当然,那是一个女人了,不然,艳遇如何是艳遇?然而不然,这一回不是艳遇了。那个女人正在感冒发烧,全身滚烫,却冷得牙齿打架。她说和自己的同伴走失了,山高路远坑深,喊天天不灵,喊地地不应,她觉得自己只有等死了。他以旅行家的镇静,安抚着她,也拥抱着她。她太需要安抚了,也太需要温暖了。他和她相拥相偎,给她讲了很多化险为夷的故事,当然,都是他的故事。他随身带着一套心爱的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当然,也可能只是这漫长小说中的某一本。他把书页撕下来,一页页地烧了。火苗跳跃着,如同一根根敏感而滚烫的指头,带给他们温暖,也苏醒了他的欲望。但是,他什么都没有做。当书烧完的时候,救援队循着火光赶来了。就是这样,他在饭桌上喝干最后一杯酒,他说,我自己都感动得要哭了。

大家都沉默了。后来大家都在说,什么都叫你遇上了,我们怎么都没有戏?他疲倦地笑着,什么都不说。他送给我一个软盘,说所有的记忆都藏在里边呢。

后来,我在家里打开软盘,上面却只有一句话:“一切都是梦想,因为旅途总是孤单的。”

在哑然失笑之后,我们都很容易把这软盘扔到一边去。然而,扔不下的,却依然是梦想,梦想在我们未知的旅途中,有一次铭心刻骨的邂逅。因为我们必须要经历一次邂逅,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惊喜,什么是真正的悲伤。就像一棵树,它必须凿下一道斧头的印痕,才会变得结实、高大,才能散发出内部的气味,那种让人难过的芬芳。在梦想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小说家;而真正的小说家,是把我们的梦想当作潜在的素材,用来编造浪漫、唏嘘的邂逅。

 
                    二

 
邂逅的爱情故事,这二十年最畅销的,莫过于罗伯特·沃勒的《廊桥遗梦》了。 2003年10月8日早晨,秋光正好,爱荷华州一间农场的木屋起了火,弄得全世界媒体都在忙乱中作了报道,这让成千上万的《廊桥》迷都把心紧了一紧,因为同名电影正是在这间房屋中拍摄的。电影公映后,这屋子被美称为“弗朗西丝卡木屋”,和爱州的多处廊桥一起,都成了旅游者的必经地。由此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我是去年底才在小摊上买到《廊桥遗梦》的,距第一波“廊桥热”已过去十年了。当初为什么没读的原因,现在已忘了,大概是有点莫名的醋意和排斥吧。那天把书捏在手里,感觉是极薄的一小册,加上序言也才八万字,简直不敢相信它在读者心中折腾过那么大波澜。也许在这个缺乏浪漫的年代,浪漫正是它走红的通行证。浪漫的爱情,总是意味着旅途与邂逅,而《廊桥遗梦》就是一个远游天下的男人和一个居家主妇的故事,包含了浪漫所需的所有重要的元素。在读小说前,我是看过电影的,不喜欢伊斯特伍德扮演的金凯,夸张的沧桑和深沉,有一些做秀,却喜欢他的小卡车,车比人酷,有点呆笨、破旧,却自有翻山越岭的气派。有一阵,我特别想弄到这样一台车,四方去走走。弗朗西丝卡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的,我喜欢她所有的角色,这片子当然不例外,有北美内陆妇女的朴素、憔悴和美丽,却藏着一颗意大利少女不甘寂寞的拉丁心。她在与金凯的邂逅中欢喜时,我也在笑;当她为短暂的聚散而哭泣时,我也在难受。这其实是一个挺俗套的故事,而我不是一个很有心肺的人,却还是被它打动了。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之所以成俗套,并能一直讲下去,不能不承认,俗套其实是非常有力量:因为我们都是俗世中的人。

当然,因为是俗套的故事,当金凯开车向弗朗西丝卡的木屋驶去时,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那就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邂逅的故事,都是以相见恨晚开始,以天各一方结束。感人至深的,是那些精微的细节,一瞥、一笑、一个小动作,让弗朗西丝卡发木的内心和身体,都重新敏感起来,有气力、有激情,会发嗲。在为金凯带路去廊桥的路上,她说“向右转”,这给了她一个看一眼他侧面的机会。他替她点烟的一刹那,她的手碰了他的手,感觉到他手的温暖和手背上细小的汗毛。她还观察到,他的左腕戴着一只外表很复杂的手表,右腕戴着一只花纹细致的银手镯,而且她在想,这银手镯该用擦银粉好好上上光了。但她随即责备自己,这种鸡毛蒜皮的小镇习气,正是自己多年来在反抗的啊。她不知道,她正一点点从农夫之妻,被唤醒,回到当初那个学习比较文学的大学生。抽着烟,她向这个陌生的男人承认,“这不是我少女时梦想的地方。”少女时梦想的地方在哪里?只有少女成了脸上有风霜的妇人才能弄清楚,那地方其实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人,就如坐在弗朗西丝卡·约翰逊对面的流浪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天可怜见,她终于在凋零之前,见到了这个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几天,除去相识,试探,接近,两情相悦的时间其实就更短。然而,这已经够回忆一辈子了,弗朗西丝卡没想到自己枯萎的身子还那么感性,储存着激情。他要带她走,去天涯海角;这正是她所向往的,她愿意跟他去任何的地方。然而她不能够去,因为她还有家庭:丈夫和儿女。她丈夫是一个好男人,憨厚,重实际,不幻想,也不解风情,就象《水浒》里潘金莲的丈夫武大郎、《死水微澜》中邓幺姑的丈夫蔡傻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丈夫查理,然而,她却不是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她有责任感,是朴素、坚韧的草根阶层中的一员,她不能跟他走,她走了会毁了她丈夫。金凯也是一个好男人,他不会胁迫她,而只会尊重她,如她所说,“假如你把我抱起来放进你的卡车,强迫我跟你走,我不会有半句怨言。但是我想你不会这么做。因为你太敏感,太知道我的感情了。”唯其如此,这一场邂逅才不仅仅是一场云雨,癫狂的,邋遢的,汗腻腻,回想起来会反胃。最后分手那场戏,电影比小说更精彩,小说把弗朗西丝卡的悲哀统统写出来,而梅丽尔·斯特里普只用她的眼睛和手,就表达了压抑的千言万语。雾气沉沉,雨水淅沥,金凯的小卡车在十字街头挡在弗朗西丝卡夫妇的车前面,他在最后无声地请求她。她的手放在车门的把手上,拧开了,又拉上……丈夫不停摁响喇叭,声声催促。喇叭尖锐刺耳,像刀子割出疼痛。她只要跨出去,几步之外,就是她自少女起梦想的生活……但她还是把自己留了下来了。当小卡车终于在泥泞中远去,她泪水滚滚而下,而她注定要陪伴一生的丈夫,却憨憨的,浑然不觉。她死的时候六十七岁,在他之后,再没过任何艳遇。他也一样,整个后半生都在怀念她夏天般的气息,没有别的女人。

俗套的爱情故事都有完美的结局。两人私奔,过上童话般的生活,恩爱至死,这是一种俗套,却俗得发腻。《廊桥遗梦》的完美,在于它的无法实现;实现的,是无穷尽的怀念。怀念,成了一个干净得不染尘土的完美的愿望。被这本书打动的人,大多不会相信世间真有这样的男女,但都会认定,这愿望的确是真实不欺的。

 
                       三

  

桥似乎在是邂逅发生最佳的地点。除了麦迪逊县的廊桥,中国西湖的断桥、英国伦敦的滑铁卢桥……都有过让人难忘的故事。桥把两个彼岸世界的沟通,压缩成了狭窄的通道,桥上的道路,就成了一扇更为狭窄的小门。这儿常常车水马龙,行人步履匆匆,头碰头的时候,脸对脸的时候,都是麻木和茫然,目光从对方的肩头滑过去,滑向茫然的深处了,即便有多少的邂逅,也在没有开始的时候就滑走了。真正的邂逅发生在傍晚,或者是雨天,两个世界都平静了,两个人的心情却无端地不安宁了。一般来说,桥上有风,也许还有一点儿雾,他们在桥上走着,或许一个在赶着回家,一个在懒懒地信步,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撞了一下,要在平时,撞了也就撞了,现在却在相互打量;也可能已经擦肩而过,却不期然地相互回了回头……这就是一个邂逅的开始吧,有一些模式化,却正吻合了我们对邂逅的期待。

然而,仅有回头一望是不够的。桥上的邂逅,最经典的也许是《魂断蓝桥》这部片子了,在邂逅的后面,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就是战争。战争是邂逅的粘合剂,把两个陌生男女的命运,猝不及防地粘合在了一起。战争是恐怖的,而战争片却总是制造玫瑰色的梦,虽然结局无一例外是破碎。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和平年代的战争片比战争年代更风行:人类离不开对战争的观赏,就像离不开世界杯足球的狂欢,离不开对邂逅焦灼的期待。在一部战争电影中,平庸的人生突然被掷上了巅峰;庸庸碌碌的生活,一下子出现了激烈的对抗;时间被打破了,习惯被打破了,每天面面相对的人,竟然彼此生离死别。以战争为背景的邂逅,没有不是光彩逼人的。洛伊上尉在防空洞里对初逢的玛拉小姐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战争让我们面对未知。”玛拉回了一句同样经典的话,“难道和平就不让我们面对未知吗?”这是《魂断蓝桥》中第一次经典的对白,可惜很多人都忘了。很多人记住的,是洛伊在雨中来看望玛拉,因为他忽然忘记了她是什么模样;他还在雨中向她求婚,而她说,“你疯了……”多少男人在为这句话陶醉啊,仿佛玛拉就是对自己说的;也有多少女人在流泪啊,多想自己也有一个好男人,让自己去对他说他疯了。但是这所有美好、浪漫、感伤的故事都结束了,谁都没有想到一切会是这样。就连在理论上知道“未知”的洛伊,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先知”。玛拉失去了洛伊,然后洛伊又重新回来,对于他,只是一个死去活来的奇迹,他可以是什么都没有失去;对于玛拉,失去了洛伊就埋葬了一切,贞操和尊严,希望和未来。后来就是毁灭,毁灭爱情,继而毁灭了生命。她没有责怪谁,她哪知道去责怪谁呢,只能责怪命运,偶然误报的那条消息,还有自己不争气的晕厥。她没有责怪战争,因为影片甚至都没有展现一个战争的画面,只有敌机呼啸而过的声音,给浪漫布下了一道战争的阴影。但是这道阴影实际成了这部影片的主角,因为它操纵了男女主人公的人生。他们原来都是平庸的人物,即便洛伊是贵族子弟,但是英国贵族多如牛毛;就算玛拉是芭蕾舞演员,可她可怜得不能和男人眉目传情。战争来了,其实就是敌机来临的警报,就把两个人萍水相逢在防空洞中。因为有战争在催赶,他们才能跟闪电似地相爱、订婚,并且错过了结婚。战争把你不能得到的,不配得到的,慷慨地给了你,再把它连同你的生命收回去。战争不让人类按常理出牌,不按理性思维,因为一切都是异常的。我们常常听到对异常或者意外的一个最好解释,“哦,亲爱的,这是战争时期……”这句话温和但又蛮横,那么说明一切,而且不容置疑。

“战争”是继“责任”之后,关于邂逅的另一个关键词。责任是自我的牺牲,是放弃伸手可及的爱或梦,把自己留在孤独、寂寞、思念中,让余生长满荒草、开满野花,无法诉说的凄苦,都和泪吞下去。而战争是伴随家国之痛,直截了当的生死之恨,绚丽繁华的生命如樱花突如其来地盛开,而后一阵风过,转瞬就零落成尘,来不及怀念、也没有时间寂寞,因为连肉体都被毁灭得干干净净:当玛拉在滑铁卢桥上一头撞车自尽时,她和罗伊之间两情相悦的时间,也就几天,和弗朗西丝卡与金凯没有两样。小说或电影中的战争把邂逅高度地美丽和残忍了,欢乐与痛苦无限地放大,惊魂一瞥的邂逅带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以为自己可以成为故事的主角,从未实现的激情,让我们为别人的悲欢离合而潸然动容。

 
                     四

 
邂逅似乎总和桥有关,而船是漂泊的桥,因而有很多邂逅也发生在船上。船把许多不相干的人,装在一个小而流动的空间里,从一个码头运载到另一个更远的码头。船的航行是缓慢的,这就决定了船上的邂逅有着水样的缠绵、神秘,甚至不可思议。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中,失恋的年轻电报员弗洛伦蒂诺·阿里沙乘船去遥远的小镇供职,在漫长而炎热的航程中,他思念着情人,发誓要为她保持童贞。然而,有一天夜晚他上厕所时,却被一个女人鹰爪似的手揪进了一间舱房,脸朝上按倒在床上,随即被夺去了他引以为荣的童身。他没有看清她的长相,也不知道她的年龄,只记住了她喘出的粗气,和一句严厉的话:“现在,您走吧!忘掉它!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这次邂逅是一次性的袭击,它的成功来自连细节都考虑周到的计划。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她要他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而实际的情形是,在性的高潮中,他有了一个难以相信的发现,这个发现连他自己都想拒绝接受,那就是对情人的幻想之爱,可以用现实的情欲来代替。此后,阿里沙在由此到老的岁月里,他一直在捕猎各种各样的女人,用来作为情人的替代品,却终生保持着自由,不结婚,以求在最后的时日迎娶自己梦中的新娘。这条线索构成了整部小说主要的情节,而转折点仅仅是一次突如其来而又转瞬即逝的邂逅,仿佛劫持或者是强奸。加西亚·马尔克斯也许是要告诉我们:人的命运,就是这样被偶然改变的。而邂逅是偶然中的偶然;阿里沙的被袭,则带着恶毒的快感,因为它击中了他隐秘的愿望:闸门打开,他成了一个放纵的浪子。

浦宁也写过一篇跟船有关的邂逅小说,我以为这是他写得最节制的爱情故事,叫做《一束令人头晕目眩的阳光》。准确一点说,邂逅发生在船上,而实现它却是在一家老式的无名旅馆里。旅馆,对于旅行者来说,正是另一种意义上停泊的船。船在伏尔加河上航行,黄昏时靠向一座对他们俩来说都是陌生的小城。他是年轻、健康、挺拔的中尉;而她有丈夫、儿子,现在只身一人,从南方度假回来,黑黝黝的皮肤、薄薄粗麻布衣裙下的身体,都散发着阳光的气味。在这个多情的季节、时辰,他们彼此对对方想入非非。在一阵压抑的激情驱使下,他们下了船,坐着马车,沉默不语地辗过绵软、厚实的尘土,疾驰到了旅馆,进了房间。这一夜销魂荡魄,“在许多岁月之后,他们仍不能忘怀这一时刻,无论是他还是她,在自己的一生中,他们再也没有这种感受了。”然而良宵苦短,转眼就是天亮。她先走了,并要他搭乘下一班船。她没有留下姓名、邮址和任何可能重逢的机会。对这一次邂逅,她的解释是,“这是我一时的迷误……或者正确地说,仿佛有一束强烈的阳光,使我们俩都头晕目眩,心灵陶醉了。”说得很诗意,也就很轻松、很洒脱。

中尉果然也就怀着一种洒脱的心情,把她送到码头、送上了船。他回旅馆的时候,显得毫无牵挂,轻松愉快。然而,一切都已经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这个房间曾经充满了她的举止、声音,而现在被子还乱乱的,但她却将永远不会出现了。想到这一点,他心如死灰。他骂自己真见鬼,无非就是一束把人照得头晕目眩的阳光而已,这算不了什么。为了打发时间,他到城里去转转,集市上装黄瓜的车子,崭新的罐子、钵子,牲口的新粪,还有一串串的吆喝,都让他觉得愚蠢和烦躁。后来,他回到旅馆,喝伏特加、吃腌得淡淡的茴香小黄瓜,告诉自己无限的幸福和巨大的欢乐无所不在。但同时,他却五内俱焚,想着倘若再和她能共度一日,明天就死也是值得。他迅速跑到邮局去给她发报,可他可怜地发现,自己连发向哪儿、发给谁都不知道。他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蹒跚,看到的一切大大小小的东西,都让他联想到永远失去的那个女人。再次躺回到旅馆的床上,泪水不停地滚下。后来他睡着了,醒来时已经夕阳金黄了,而昨晚和今晨的种种悲欢,都宛若十年前的悲欢了。他终于在夜色中上了船,坐在甲板的凉棚下,感觉自己一下子老了十岁。故事到这儿就完了。

他为什么会老了十岁呢?浦宁没有说。大概是年轻的中尉透支了十年之情吧。或者是一日长于十年,他用这一天的时间,看透了需要用十年修炼才能明白的道理。那又是什么道理呢?浦宁依然没有说。我猜测,道理就是邂逅的爱情,完全没有道理可言:无论是弗朗西丝卡和金凯的关乎全部身心,还是阿里沙之于袭击者、中尉之于无名妇人的完全不要心灵,都是致命的一击,让你从此带着一个不能愈合的伤口,变为另外的一个人。

 
                       五

 
讲故事的人,小说家或者电影的编导,都在用千百个方式告诉天下远游客一个共同的结论,在一个经典的邂逅里,同时包括了聚和散。古人说,聚散有时。但真的是有时了,那还说什么邂逅呢?邂逅中包括了聚、散,却是无时,无故,而且无缘。贾宝玉是喜聚不喜散,散了总想方设法还是要聚。而林黛玉是喜散不喜聚,因为聚了总归还是要散。古人又说,世界上没有不散的筵席。贾宝玉是崇尚盛宴的繁华,而林黛玉却一眼看到了繁华后边的清冷。也就是说,邂逅的故事无论怎么讲述,都注定要从喜不自禁,走到低回婉转。邂逅的快乐是出其不意的,因为快,所以很快就失去;而邂逅的怅然是绵绵不绝的,因为始料不及,所以丝丝缕缕。但尽管如此,又有谁愿意拒绝邂逅呢?就像我们不能拒绝一朵昙花的意外开放。

 
           文/何大草

           发表于《江南》2005年5期 

           原名《为天下远游客》

 短评

记得当年还是初中,看这本书,阅至大雨滂沱的那一幕,泪水便止不住了。电影基本还原了书中的精髓。“我将我的一生都给了家人,我希望将身体留给他”。隐忍的爱情最美丽。

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又重看了一遍。《廊桥遗梦》这个译名,还是太过抒情太过明白了些,原名《麦迪逊桥》,一个普通的桥名,无情无感之物,衬托有情有感之人,反而更动人。

11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一直以来都以为这是跟«魂断蓝桥»一个年代的片,没想到是95年的……

16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弗朗西斯卡在卡车里握住车门的那一刻,爱情的意义一下子清晰了。不是个人的欲望主宰着人类的情感,而是责任和隐忍才让真爱凄美动人。

19分钟前
  • Paradox
  • 力荐

”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but once in a lifetime.“最纯粹的爱不一定是你的初恋,也不一定是你丈夫,你无论如何压抑,它也不会随时间流逝,只会封锁心中。(也许等不了多久,我会推翻这句话。)

21分钟前
  • 阿朽
  • 力荐

这片子看得我痛哭流涕。

25分钟前
  • 力荐

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摄影。摄影之于我的意义,是使我越来越走向你。这么明确的事,一辈子就一次。

27分钟前
  • 沈书君
  • 推荐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28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一个60秒的红灯,用多少年去等一个人。

30分钟前
  • 汪拾叁
  • 力荐

电影上映后,掀起了美国离婚潮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33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妈妈每次看都哭得一塌糊涂

36分钟前
  • dum-dum
  • 力荐

是因为无法结果,花儿才开到胜火红?

38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一个很浪漫的故事,如果你只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出轨”和“婚外恋”,这部电影算是白看了。

4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么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会怎样?有谁会看到其中的美好?” 两句话道尽婚外恋,雨中泣别太精彩。

46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我想我也无法做到“遇到美丽的风景就停下来。” 克林特老先生总是可以在电影的尾声紧紧地握住你的心门,让你除了流泪什么都说不出来。其实感动我的并不是这段难得的感情,而是她丈夫对她说的那段朴实的话。“我知道你曾有过梦想,很抱歉我没有帮你实现。我非常爱你。”

51分钟前
  • 高小柒
  • 力荐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之一!!“我不想需要你,因为我注定得不到你”,相爱并不一定要长相厮守,因为明知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却很难

5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情欲是一个终生话题。四天就是她一生的重量。千万不要与你爱的那个人在一起,这是你的幸运。

58分钟前
  • 草威
  • 力荐

发乎情 止乎礼 很多年后我用这部电影里阐述的这个东方道理来教育了美国人劲松同学 不知道他是否能明白的了

59分钟前
  • Mathilda
  • 推荐

我不能因你而放弃我的孩子与家庭,可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一生的挚爱。我不能得到你,但我一生都在怀念你。

1小时前
  • 唐露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