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HD中字

主演:罗杰·伊伯特,马丁·斯科塞斯,沃纳·赫尔佐格,查姿·艾伯特,埃罗尔·莫里斯,吉恩·西斯科尔,艾娃·德约列,拉敏·巴哈尼,斯蒂芬·斯坦顿,玛琳·西斯科尔,A·O·斯科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生如戏 剧照 NO.1人生如戏 剧照 NO.2人生如戏 剧照 NO.3人生如戏 剧照 NO.4人生如戏 剧照 NO.5人生如戏 剧照 NO.6人生如戏 剧照 NO.13人生如戏 剧照 NO.14人生如戏 剧照 NO.15人生如戏 剧照 NO.16人生如戏 剧照 NO.17人生如戏 剧照 NO.18人生如戏 剧照 NO.19人生如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电影的化身——罗杰.伊伯特

我从未有如此的强烈感觉想写一篇影评而且还是记录片。但,和罗杰的影评相比, 这根本不能算作影评吧,应该只能算作一篇观后感。

如果说以前的我对电影的热情是空洞的,是无内涵的,但看完了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彻底爱上了电影。如果你也在为自己爱电影爱的不够深刻而反思,为自己看不懂电影而迷茫,再或者你根本不怎么了解电影;看完《人生如戏》,看完罗杰.伊伯特的一生,你将会被他对电影的热情所感染,这种感觉你无法抗拒!它犹如惊雷,犹如巨浪,刺激着你每一个毛孔;你真的会爱上电影,同时会爱上罗杰。

也许在影片一开始看到大屏幕上的罗杰,你会不敢相信,可能会觉得他搞笑,可能会觉得他恐怖(在你不了解他本人的情况下)。那么接下来他在你心中的形象将会不断被升华;他会变得可爱,变得神圣!同时一种惭愧感也会油然而生,是的,你会为之前的自己的想法感到惭愧。他是电影界的霍金,爱因斯坦或者是苏格拉底(原谅我的知识浅薄,只可以想出这些名人与之相匹配)。乔托.卡努杜曾让电影成为艺术,而赋予电影生命的是罗杰!是他用他的影评显示出了电影正真的内涵。

影片围绕的核心主要有3个:罗杰在电影和影评上的坚持,罗杰和吉恩的真挚友情,还有罗杰与夏资的感人爱情。这是一部纪录片却有着如此丰富的感情线路,交叉蒙太奇的运用在此刻让人无法挣脱里面的感情漩涡。你会发现要有一个如同电影一样值得你追求一生的事物,是多么的珍贵,人生是多么的满足;而拥有一个像吉恩一样的朋友,是多么的难得,他会为不能再和你一起工作而烦恼,他会为你的第一次新婚喜极而泣,他会为和你愉快的度过生命中的每一个工作而隐瞒自己的绝症,像一个正常人在你的生命中走完他的最后一天,即使,他知道,你会恨他,但他也知道,你深爱着他。(写法有着肉麻)而拥有一个像夏资一样的妻子,那是你三生有幸!(无法用过多的言语表达了)

为什么美国的电影一直处于霸主地位,无法被超越?有人说那是因为好莱坞的存在,的确,好莱坞是很强大,我也曾一度以为是好莱坞的原因。但是看完了这部影片,我知道了,那是因为罗杰的存在!一个如此伟大的影评人,会让美国电影少走许多弯路,始终指引着他们在阳光大道上前行!如果他一直存活,相信电影事业也将永不衰败!

“感谢你们和我走过的一切,我们电影院见”。——罗杰.伊伯特遗言

 2 ) 关于生活本身

      《人生如戏》的开头30分钟并不怎么吸引人,作为一部讲述已逝名人的纪录片,导演并没有采取常见的倒叙手法,而是采用了将罗杰·艾伯特在医院的日子贯穿于其成长过程的非线性式叙述手法。直到40分钟后,与友人合作开设电影专栏、50岁结婚、友人患病逝世、自己患癌症切除下巴、做一个无法“发声”的影评人……看到这里,释放出一个影评人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的信号,泪目中,罗杰不完整笑脸一直充斥着屏幕。
       人生如戏,戏如一个以语言吃饭的影评人竟然被摘除了下巴无法发声,戏如白人与黑人坎坷又完美的结合,戏如被赫尔佐格评价为电影战士的完美主义者病倒后依然追梦。罗杰将自己的生活导演成了独一无二的励志电影,病倒后的他坚持完成了建立电影网站、出版影评、巡回演讲等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直到他觉得自己可以放手离开。
       而《人生如戏》中罗杰创造的一系列数据,本身就是向电影或曰所有电影工作者致敬的最佳证明:对25年间看过的上万部电影写出了6000余篇影评,在《伟大的电影》一书中推荐的100本电影,每一部均欣赏过不下十遍……他一生只做了两件事,看电影和写电影,人们评价他写的影评甚至比电影都要好看,这,难道还不够吗?在生前最后一篇博客中,罗杰写道:虽然离去,心将犹在,我们电影院见。
       影片中引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奋力前进,却如同逆水行舟,注定要不停地回到过去。不知为何,也想将此句作为今日结尾。
        以上。

 3 ) 既是伟人,也是保持大爱和善良的普通人

也曾宣称自己喜欢电影,但却是在前几天去看电影周刊面试时以为看上去年轻但睿智的编辑给我和另外一位的建议:可以多看一些电影史的书和影评,提到建议看罗杰 伊伯特的影评,这才第一次听说后,实在惭愧。

这种纪录片的形式依然是很喜欢的形式,片中也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说倾听跟罗杰 伊伯特有各个层面联系/关系的人的带着回忆亦或是采访,以及病房里主人公的现况、病情的实际拍摄;妻子家人相处的片段;;回忆的片段来全面展现罗杰 伊伯特。史上唯一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影评人,是很伟大的影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丈夫,努力找寻自己的爱人-找到了现在的妻子;在跟吉恩一起主持影评节目相处的过程也有“孩子气”的一面;对于有才华的导演非常惜才,电影中马宾斯科塞斯曾经有一度很低落,也是因为罗杰和吉恩的“帮助”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电影中还有两位被采访出镜的导演(直接和间接)提到罗杰的帮助,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他们现在的成就。

感动于罗杰 伊伯特和吉恩·西斯克尔的相爱相杀的友谊。同时作为影评人,彼此视为最大的对手敌人,纪录片中罗杰 伊伯特配音的声音回忆说他们认识的前五年互相是不说话的,后来两人合作了一个电视影评节目——《西斯克尔和伊伯特电影评论》。一影院,两人,看完开始互相给出对电影的评价,罗喜欢坐在电影屏幕可以放大两倍的前排,吉喜欢坐在最后排靠边的位置,也经常因为互不相让、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争论、掐起来而不得不中止拍摄;也会因为谁的名字排在前面而争论,他们的两位制片人回忆:“他们似乎没有不用石头剪刀布决定的时候”。片中吉恩的妻子也提到后来两个人关系的确变了,变得互相尊重。吉恩50多岁时被检查出癌症-脑癌晚期,也许因为担心只有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和妻子的姐姐知道,罗杰不知道。罗杰因此没有见上他最后一面,没有做最后的告别。这种感觉应该是最不好受的吧,曾经(我)也没有见上爷爷最后一面,是最后悔的事之一。在吉恩去世后,罗杰发誓说如果以后自己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一定不会隐瞒,尤其不会向那些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人们。

片中罗杰说在过去25年间,他看过1万部电影。在芝加哥最喜欢的是二手书店,也很喜欢写作。这些让自己觉得在喜欢电影的阶段里,我简直就是在幼儿园阶段吧。要不断坚持多看电影、看书、多写才行啊。

罗杰跟现任妻子结婚时他50岁,他说也许这一辈子就为了等到她。他多次提到妻子的爱,如果没有妻子自己早就不在了。片中也能看到妻子的坚强、乐观,在悉心照顾之余讲笑话逗他,陪他偷偷溜出医院去看他喜欢的电影,在他低落时鼓励他、给他勇气。女性的力量真的是很伟大。

其实再伟大、优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伟大的背后有天赋、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普通人的背后有爱,还有善良。在罗杰生命的最后阶段,对电影的热爱依旧,在病床上通过电脑写影评、甚至比以前写得更多、质量更好。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他的葬礼上那么多人竖起大拇指,街上、网络上有很多普通人、粉丝悼念他吧。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动于他的大爱和善良、乐观和坚持。

 4 ) Inspiring

普利策奖第一次颁给film criticism,怎么会有人这么热爱自己的事业啊,有那么多的激情和勇气和尊重献给与爱好合二为一的事业,并为之奋斗一生。看起来幽默又励志,但是几乎是从头哭到尾,很少有的不是被情感左右而感动,是被一股非常坚实的力量所鼓舞和触动到流泪不止。

太多让人emotional的点了,很多话我想在影院里掏出本子记录,也许这才能叫有温度的传记吧,影片快结束的时候,他的好朋友在公园里只凭记忆,给他朗诵《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最后一页,“这一年年在我们渐渐远去的极乐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会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的更远一点。”太美好太悲伤了。

而且这样一部片子,它所呈现的只是一种表达,而没有输出任何观点,真的非常难得,就像他的遗言“感谢你们和我走过的一切,我们电影院见。”说了再多的话,写过再多的字,留下来的,最终只会是电影本身。

看完电影从小西天出来,太阳落在了马路中间,把路另一头的匾照成了金色,北京的大风一阵又一阵,我不再为了干燥的天气焦虑,我的心里充实又快乐。

 5 ) 不完美但鲜活的人

之前对Roger Ebert有所了解,读过他的一些影评,但因为时代不同,并不太了解他的影响。这部纪录片拍摄于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在医院和疾病做最后的搏斗,着重于他对电影人和家庭的影响,十分感人。

一方面是他和Gene Siskel充满冲突也充满爱的关系,很明显,两个才华出众自视甚高的人在屏幕上满是不和,既生瑜何生亮。直到Siskel去世之后Ebert才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多么重要的朋友,这也改变了他对死亡的态度。两人的恩怨能在死亡面前和解,这是比电影还真切的故事。

另一方面是他对电影人的影响,他的影评挖掘出了很多现在所认为的名导,也对让自己失望的电影直书中肯之言,他的才华是无可争议的,如果本片能更加深入他对电影的理解和理念就更好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感人的一点,是他对家庭的影响,他的妻子Chaz真是充满力量和安定感的存在,让他从各方面成为了更好的人,延长了他的生命也提高了他生命的质量,最后Ebert决定let go,能体会到那种无力感,但Chaz最终尊重了他的选择,能感觉到他们真的很相爱。他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子女影响也很大,不仅是爱他们,还带他们进入知识和思想的世界。

诚然Ebert不是完人,但他的才华和对他人的积极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仅了解电影史必不可少的人物,还是对自己人生有指导意义的存在。

PS. 想找来他的自传《Life Itself》来看

 6 ) 伟大的电影

罗杰·埃伯特,美国影评人、剧本作家,是写影评中唯一普利策奖获得者。这是他自演的纪录片。他去年因病去世了。看后我又找来他的《伟大的电影》一书。他一生看了1万多部电影,从中写了3千多篇影评,就1万多部电影,是一般人不能望其项背的,而且他写《伟大的电影》时说,书里100部电影他每部至少看过十几遍,我们能有这样的耐心吗?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电影让我们能“一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这些片子就难以忍受”。这是一部普及经典的电影和书,从他个人经历,为我们观影人提供观看参考,少走弯路,当然每人都有自己的口味和选择,培养自己的观影品味很重要,你就不会肓从于热闹,如果人人都喜欢《小时代》这样的电影,那还要电影学院干什么,还需要培养导演吗?有什么样的影迷就有什么样的电影,这样的电影热门是真正电影人的悲哀,也是真正爱电影人的不幸,因为谁会去拍那些挖掘真相、直指人心的电影。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看多了垃圾,而不去认识这些电影中的魁宝那一定是人生的损失,译者说:看过《热情似火》就会认为《我为玛丽狂》是多么无聊,看过《彗星美人》就会发现《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是多么庸俗,看过《现代启示录》就会发现《拯救大兵雷恩》是多么幼稚,看过《卡萨布兰卡》就会发现《珍珠港》是多么肤浅。这些电影幸好我都看过,我非常有同感,好的电影能让你思考,丰富人生的经历。希望人们不追逐新的大片,也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回过头去看看那些大师留给我们的经典。从这一部电影、这一部书开始。

 短评

best of enemies之电视评论员篇,看二位台前台后斗嘴,还真有点像巨婴症。

6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看看人家影评人,老马丁听了就面露惊恐地虚心接受。这部电影主要是劝导我们豆瓣标记电影最好写点东西

8分钟前
  • bird
  • 推荐

明月点缀了他的窗,他点缀了别人的梦。在电影和电影迷之间,影评人终于有了存在感。如果说罗杰·埃伯特的人生如戏,那么这部戏一定是“天堂电影院”。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很喜欢所有关于伊伯特和他的荧幕拍档、职业宿敌吉恩·西斯科的段落,一辈子能拥有这样的同僚,真是非常幸运。或许限于篇幅,伊伯特这个人本身,以及他对整个影评行业的影响我还希望看到更多,不知能不能在自传里找到答案。结尾也是看到哭瞎,555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哭到不行。

1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一部极其工整老练,情感丰富的纪录片,以罗杰·埃伯特的同名传记为蓝本,重点是他的生活,围绕他一生的各个时期展开,就像事业、为人、友谊、爱情和死亡组成的美丽乐章。他的文字除了敏锐的洞察力、幽默感和学识,其实更打动我的是情感,那些人生体验和心理共鸣的东西,人生真的就如戏。★★★★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Roger Ebert可以算是我的电影启蒙老师。若这只是一部关于影评人的电影,相信没多少观众能产生共鸣;它更多讲述的是一个内心丰富的人对生活的好奇和对人性的感悟。艾伯特说他活在电影里,因为电影就是生活本身。共享感受、分享感悟是它最大的魅力。我们爱他的影评,也因为那里面就是生活!片尾哭瞎!

23分钟前
  • 望潮
  • 推荐

夜观罗杰·伊伯特纪录片《人生如戏》几点感触:纯粹热爱一个东西,会充满幸福感,坚持一辈子,也许能出一点成绩;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评判标准,不迷信权威和固步自封;偏激观点也是观点,学会独立思考个性表达,面对团体圈子、利益关系坚持底线;开阔个人视野,一直保持新鲜感,永远学习。

2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为什么有些人会从生命中拿出那么多的年华交给电影,去忘我的看,痴迷的聊,倾心的评,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在影院中创造永恒的迷影情结,毕竟,人生有限,但光影无限。罗杰伊伯特,一个有戏而伟大的迷影之魂,天堂依旧会有电影院。

2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究竟是给“电影”,还是“喜欢电影”,还是“喜欢评论电影”,还是“影评人”,还是“影评人的观点”,还是单纯这一部纪录片,来一个评分?

33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极为精彩的纪录片,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美国最伟大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的人生旅程。本片对艾伯特早年酗酒、情场品味差、骄傲自负等缺点毫不避讳,对其家庭身世、职业生涯、爱情、晚年与癌症的抗争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最让我感动的还是Gene Siskel和Ebert的亦敌亦友“相爱相杀”的关系。(9.0/10)

3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位毒舌影评人最终丧失了吐舌的能力确确实实有种《人生如戏》的况味,然而我不喜欢职业影评人的原因是他们所持的“职业化”眼界。在那个狭隘的圈子里,且不说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坏电影的帮凶,至少他们的见解也难以逾越那方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是否拥有去职业化的观点是检验一个人学识和修养的尺度。

39分钟前
  • Muto
  • 还行

so basically he was a jerk.

43分钟前
  • Jin
  • 还行

无关成就多少,注定有落幕时刻的生命本身就令人感伤。

4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虽然差点哭瞎,但就纪录片本身来说太中规中矩了

53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还行

1 2015年第一部,让我更加坚定的在热爱电影的这条路上走下去。

58分钟前
  • 郭连凯
  • 力荐

从制作的角度这是一部教科书般的美式纪录片,导演过Hoop Dreams的纪录片老兵Steve James在各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本片有很多注定成功的元素:R. Ebert是一个电视明星,留下了大量的视频素材;那本天然剧本般的同名自传;那些极具视觉和情感震撼的医院内镜头;算不上经典之作,却无疑是一部精品

60分钟前
  • Dude
  • 推荐

更生动地了解了E的生平和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对作品的描绘比较边角,缺乏足够量的严肃批评,信息量不够大,基本还是粉丝电影。贵在真挚,有趣味。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著名影评人,赫尔佐格《在世界尽头相遇》即是献给他。

1小时前
  • hitlike
  • 还行

电影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期待。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