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第26集

主演:任重,黄曼,何佳怡,王菁华,于子健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宣言 剧照 NO.1宣言 剧照 NO.2宣言 剧照 NO.3宣言 剧照 NO.4宣言 剧照 NO.5宣言 剧照 NO.6宣言 剧照 NO.13宣言 剧照 NO.14宣言 剧照 NO.15宣言 剧照 NO.16宣言 剧照 NO.17宣言 剧照 NO.18宣言 剧照 NO.19宣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艺术应该追求真诚而不是真理

1.影片中除了情境主义宣言借由男性之口说出,其他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激浪派、超现实主义、波普、极简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当代艺术宣言都是女性之口说出。而历史上真正发表这些艺术宣言的都是男性,借女性形象说出充满男性气质的宣言本身就是对于历史上女性艺术家话语权缺失的一种暗讽。 2.情景主义者发表宣言的场景是真实的荒凉,而女性形象发表宣言的场景是繁荣的虚假,场景配上宣言让人感觉极度压抑、造作和浮夸,违和感和不适感挥之不去。印证了片头字幕所说的“所有当代艺术都是谎言”,即艺术都是虚伪的,抨击了“艺术要求真理不是真诚”这一错误价值取向。 3.影片赞同的是情景主义者的观点(即使人的日常生活重新成为真实生存的瞬间,使日常生活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只能在发自天性的游戏行为中产生,这分别对应了片头几个成人在玩烟花和片尾孩子们的玩耍,并且这些玩耍场景都是真实的,交流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这才是培育发展艺术的真实情境。 4.影片临近结尾道格玛95的宣言被应用在孩子的教育场景中,一方面是提倡艺术创作要力求真实,另一方面教条式的宣言又扼杀了真实,这也是对当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的讽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只能成为前人思想的复读机。 5.影片所有的主旨都在开头,后面都对前面所述思想的印证。

 2 ) 大魔王布兰切特背后的男人|朱利安·罗斯菲德

尤记得去年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宣言》中一人分饰13角。

各大媒体都聚焦在她惊人的操作,却忘了真正的幕后“黑手”。

大家难道不好奇,连大魔王都想与其合作的导演,是何方神圣?

朱利安·罗斯菲德

Julian Rosefeldt

朱利安·罗斯菲德于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有着影像艺术家,电影导演,美术学院教授等多重身份。

“艺高人胆大的德国获奖导演”,这是《宣言》香港电影海报上对他的定义。我们绝不否认,轰动一时的《宣言》为他赢得了名声,但这也是他应得的。

Deep Gold,单屏电影,黑白,2013/ 2014

算上90年代到现在,朱利安也已经有至少超过20部影像作品,还不包括摄影作品。

早期他制作了大量的16mm和35mm电影,多以影像装置形式展出。

The Shift, 2008

他的作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全景多通道投影,屏幕巨多,并同时播放的沉浸式体验。

American Night, 5屏影像装置;彩色,声音; 2009

第二是时常充斥着辛辣的讽刺幽默。

The Swap,2015

第三是对自我深刻的反思,对当代社会深刻的反思。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

沉浸式体验很好理解,他善于将电影投射到多块屏幕上,创造出一种类似全景的效果,把观众带入一个超现实的、戏剧般的世界,那里的居民被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仪式所困。

The Shift, 2008

《宣言》

《宣言》是罗斯菲德最新的一部作品,有电影和影像装置两个版本。

去年《宣言》作为影像装置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昊美术馆首次展出,采用的方式便是用十三个屏幕同时播放,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昊美术馆展览现场 ©️昊美术馆

《宣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罗斯菲德的一次观影,以及与布兰切特的相遇。他很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托德·海恩斯,曾执导了一部纪念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

《我不在那儿》剧照,布兰切特饰演鲍勃

片中多位演员饰演“不同”的鲍勃·迪伦,其中布兰切特正好是最后一位演鲍勃的。他对这部电影多人分饰一角的表现形式和维度吸引,所以与布兰切特达成了合作。

“历史上的艺术宣言能否影响当今社会”,这是《宣言》对当代的提问。

《宣言》剧照

《宣言》的剧本是罗斯菲德引用了20世纪的一些艺术家的发言,观点和宣言。他认为这些宣言绝大部分仍符合当下实际,毫不过时。这是一次对创作者的致敬,也是一次曾经的宣言能否适用于今的检验。

《宣言》剧照

罗斯菲德通过从100多篇宣言中筛选出了60篇,并浓缩成13个文本,借由1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下的职业身份表达出来,将艺术宣言引入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宣言》剧照

像在教师篇中便引用了贾木许的名言:“没有什么是原创的”。布兰切特试验的老师对学生教育道:“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窃取,那些与你的灵感有共鸣,或激发你想象力的地方…”

颇有误人子弟之感,却有着辛辣的讽刺与幽默。

宣言,2016-2017 ©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Park Avenue Armory

《宣言》与其以往作品都不大一样。《宣言》的话特多,但在他另外的作品里,人物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反而突出的是音效。

《交易》,《干涸之地》

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7

《干涸之地》拍摄于摩洛哥,片中工业部分取景于德国。

影片描绘的是一个未来世界,一队科学家来到了已经被人类搞得一团糟的地球,人类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古老的庙宇,宣言以及工业文明,连人类也销声匿迹。科学家们身着白衣,对遗迹展开研究。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 2017©Roman März

罗斯菲德一直很关注在现代社会和消费时代下心自由资本社会,如何塑造这颗星球和人类本身。并将我们变成“愚蠢的消费者”。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审视这些问题,来开阔观众的视角。这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里。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2017© Angela von Brill

他从青少年便乐衷于电影。

在《交易》中,他专注于特定电影种类,探寻电影本身。

The Swap,2015

他没受过专业的电影制作人训练,但他经常感叹于电影拍摄所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在拍摄中及不同电影种类下营造某种氛围,创造出虚构现实和精神现实中的真实感。

The Swap,2017,昊美术馆,© Liu Feng

另一方面,《交易》与《干涸之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们都是探讨的都是当代社会问题。它指问如今的一些货币交易,财产失控,以及银行存款不透明的情况。现如今“交易”不断地发生,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金钱的基本控制。

The Swap,2016 © Kruszewski

《小丑》,《愚人船》

American Night,2009

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对于生命荒诞性的发问。

对于生命中的日常仪式,我们毫不怀疑,想当然地遵循,但我们审视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时,我们会发现,那是多么的戏剧和荒诞。

Clown,2005

《小丑》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丑,没有观众,没有舞台,只有大自然和漫长的一天。

Clown,2017 昊美术馆© Liu Feng

若隐若现的角色,可以被看作是生活日常荒诞的隐喻。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

众所周知,德国有着悲剧性的历史。

罗斯菲德正好是二战结束2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这代人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早期经常创作具有自己文化认同和名族认同问题的作品。

The Ship of Fools,2007

因此他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所以在他的影像作品中,经常有一个多次出现的主题:一个人面对大自然,镜头向后运动,观众产生被自然淹没的感受,再直面这种自感渺小的美妙感情。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

人类何其渺小,生命何其荒诞。

现在哪有人还会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呐,我们一直在接受,接受被安排,工作,接受观念,接受标准,一天结束了,大家就开始高举自由的酒杯,抱怨几句,最后再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

当我们审视自己这一天的遭遇,就好像什么都没做般荒诞至极。

American Night,2009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稍作改变,只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

「AME影说」第二期,便是一次不守规矩的放纵之旅,改变的机会放在这里,就看你想不想打破僵局了。⬇️

AME影说 | 想要触摸现实,何不进行一次虚构的影像创作?

参考网址:

朱利安·罗斯菲德官网

//www.julianrosefeldt.com/photo-works/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导演与艺术家,哪个才是你? | 阿彼察邦

 3 ) 人性的自由与艺术的反抗

人性的自由与艺术的反抗

《宣言》(Manifesto 2015)好像是有关艺术(哲学)史的电影。它涉及到不少哲学概念,比如自然主义、无政府主义、存在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反智主义等,也涉及到许多艺术名词,比如文艺复兴、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先锋派、激浪派、概念艺术等。重要的是,它还提到人性、本能和潜意识。然而,它似乎又意不在艺术史或艺术哲学,因为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它在不断地进行价值判断,分明是在引导观影者认同它对艺术的看法和态度。据说影片是由本来组成“装置艺术”的12个短片经导演打乱顺序重新剪辑而成的。既然定名为“宣言”,那就是想向这个世界宣告点什么;既然组成了一部电影,那就应当有个统一的主题。我不知道导演藉以串起整部片子的确切主题是什么,但我看出这个主题应当与人性有关。不妨解释如下:

影片一开始有段前言,似乎是要说明,本片名虽是“宣言”,但它却是非常“个人性的”。然后分别对艺术和人性给予整体性看法:艺术应当是“自由”的;人性从来都有点“自大”。

贫富分化往往孕育着变革,而变革期间,艺术家们又往往是时代的急先锋。虽然革命能够清除那些空洞恶心的美学余孽,但在革命的废墟上依然需要重建,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激发人的潜意识中蛰伏着的“创造本能”。

当神权之外的世俗力量被人认识时,人的思想便开始解放。人们在束缚中争取自由,打倒中寻求解放,速度或效率成为时代的关键词;人们热爱危险,崇尚消费,勇于挑战,鼓吹战争,愿为理想捐躯,集体主义至上。人们相信打倒对过往的崇拜,才能从所谓的“伟大”中解放出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近代文明的统治,“为青春、暴力和胆量留出空间”。

艺术的旭日正待破晓!人是有意志的动物,这必然会带来变革。在变革中,在打倒的传统主义的废墟上,崛起的也只是“机器”:一切只为了生活的方便。而这正是那个时代艺术的标签。(极简主义?)

“方便”是以“人”为中心的,不考虑“自然”。“方便”不会带来人与自然的和谐。“方便”可能会牺牲环境;“方便”会让人愿意留在方便的空间里;“方便”的另一代名词是“简化”或“单调”。所以,当方便的空间成了艺术家的桎梏,当“方便”成了艺术指导思想,那也正是艺术有待进化之时。文艺复兴让人文精神发扬光大,但过分崇尚“自然”,注重单纯描摹,让艺术的创造无异于对大自然财产的“查抄”;极力地追求真实,排斥浪漫,那种逼真也往往徒具其形而丧失神韵。(未来主义?)

“死亡”其实没有什么好哀悼的,它为新生命让出了空间,这也是“死亡”的道德意义所在。对死亡的“恐惧”,人们追求世俗“名利”和寻求精神“依附”,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虚无”和“无意义”。终结一切没什么值得难过的,“破坏有时就是创造”。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所谓的“主流”中解脱出来。(达达主义)

人是万物的尺度,艺术最终还是为人服务。艺术应当来源于人,用于人、满足人性的需要。

理性是人认知的前提,不合理性会带来恐惧。所以,不合理性或不合常规的东西会遭到排斥。然而,艺术的发展有时需要“绝圣弃智”。在理性和逻辑的范围内,任何作品都是可以预期的,而可预期的东西无论如何也难以让人震撼的。然而,也是令人奇怪的:“未知”虽然能带来恐惧,但这正是人们好奇和兴趣的来源:能够引导人们去了解它的正是它令人震撼的“未知”。所以,是“真相”而非“真诚”才是艺术的本质需要。(表现主义?)

应当为“美”而欢呼!那些令我们神清气爽的优美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象征。当然,之所以优美,是因为它们满足了我们不同的感官需要。我们也会为“永恒的建筑”欢呼!能称之为“永恒”者,是因为那是让人感觉到“生气”之所在:“没有生气,便是死亡”。色情通常受道德规则约束,但艺术中的色情部分往往最让人心旌荡漾;色情可以说是人性之永恒需求,当色情与建筑结合,那便是建筑之生气所在,震撼力之源头。(波普艺术?)

人性是崇尚自由的,即便有规则,人也经常会越轨而行,由人组成的世界当然也就不总能协调一致地运作。正因为人性的如此特点,艺术世界既有体制和规则是可笑的,所谓的“艺术自律”更与人性背道而驰。艺术需要创造。虽说艺术也提倡“真诚”,但艺术家若为情感和欲望所累,他的真诚就不过是一种“取悦”。眷恋过去,难免模仿,大脑不易形成新的物象,惧怕未来,我们更无法追求“真相”,这就是先锋派为何提倡“革故鼎新”、“活在当下”的原因了。“我们唯已,压倒一切;自信,坚定不移;独特的自我照亮我孤独前行。”这是那些反传统、反规则的先锋派的自画像。由此,我们似乎也能看出,“随性而行”有时并不是为了快乐。(先锋派)

生活可以属于过去或未来,但艺术只能在当下,“当下”才是活力之源。“活在当下”是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自性的解放,意味着对自我真情实感的关注。那些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些我们尚未意识到的,那些在梦中才能显现的,在通常情况下被称为愚昧和兽性的东西,可能反映了我们真正的需要。然而,虽然原始,但它们正是艺术的本能。(涡旋艺术)

即便如此,艺术仍然反映了我们的生活,或者艺术本身即是生活。有人对此深信不疑,一如对宗教般虔诚。

艺术有时是需要通过“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发展。通常,人们在打倒中树立,但激浪派是把打倒本身当作“树立”,这种行为确实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这未尝不是人性的一部分,或者说,条件合适人人都可能是激浪派。激浪派除了“化有为无”,因为它否定一切,也能“无中生有”,打倒了一切,推翻了全部,剩下的就是它认可的。虽然它未免有形式大于内容之嫌,但它多少掀起了艺术改革的洪流,它的反艺术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的独特性要求正相契合。(激浪派)

超现实主义也是人性自由的反映,因为它同样在谋求反抗一切束缚,只不过是借助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和幻想作为创作背景来实现。所以,它礼赞“想象”,崇尚“思想自由”;批判“逻辑”,抵制“实证”,视“理智”如大敌,认为“梦”也能用于解决人生基本问题。那些幻想中的、潜意识中的东西同样能够塑造人,塑造人的艺术个性。如果它们仍受理性约束,心之自由将无法实现,人也无法感受到“纯粹的愉悦”;“梦”是介于人“活着”和“死去”的中间状态,只有在梦中,人才能真正放飞想象的翅膀,这些才是超现实主义反抗传统束缚的真正原因。(超现实主义)

激浪派打倒一切艺术元素后,会将一切“日常”都视为创作素材,它当然要求对这些素材一视同仁,但当这种“意识”当中的素材无法满足激浪派的艺术追求时,呼唤潜意识中的原始冲动(水下巨人)便成为必然。

生活就是艺术,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为艺术的素材,虽然有时一种巧妙的组合、改造,会展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形态,但到底会调动观者什么样的情感还得由观者自己去感受。比如那满屋子的动物标本,恐怕动人心者也就那只还能吆喝一两声的乌鸦吧!(环境艺术?)

没有观念、理念支撑的艺术品无异于赝品;能给带来震撼和冲击的东西一定蕴含作品中的观念和创意。后现代的世界,速度和效率是关键词。人们痴迷高速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今日就是昨天,记忆已经湮灭。网络时代的到来,那些曾让人类保持原真性(原创力和真实性)的基本官能和情感已被剥夺殆尽,传统的艺术对此也已无能为力。不过,概念艺术,虽被人指责为寡情少欲,但在“好的”创意支持下,不仅可以展示创作者的观念,还可以在不经意间撩起观者的经验和情绪,促使他们去思考。艺术的目的有时并不于艺术之本身!(概念艺术)

不要以为艺术的存在只是为了艺术的目的,艺术家可以远离历史斗争。艺术从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

的确,艺术的发展需要无拘无束,不仅在观念的世界里,也在现实的环境中。艺术教育应当强调艺术的原真性,而非原创性。原真性能带来共鸣,激发想象,造成心灵的巨大冲击,但原创可能是独特唯一却无灵魂,因而强调原创性并无多大意义。以电影创作为例,我们应当有的态度是什么:反智,反规则,反个人品味,还是干脆,反一切电影课上提到的“我们应当……”?真谛带来启迪!电影的“真谛”离不开虚构、想象和风格化。“我一无所有,我在和一切战斗,我不知所终,我向一切宣战!”不知这能否概括历史上艺术反抗者的风骨,但它确是是我们应秉守的宣言。(文/石板栽花 2017年10月14日星期六)

p.s.感谢 凯特·布兰切特吧翻译的中文字幕!

 4 ) 涉及到的所有流派

流浪汉:情境主义

股票经纪人:未来主义 工人:建筑 化工员:绝对主义,建构主义 葬礼演说家:达达主义 家庭主妇:波普艺术

朋克:神创论,条纹主义 聚会组织者:旋涡主义,蓝骑士派,抽象表现主义 编舞:激浪派,贫穷艺术(Mario Merz,感谢concis),行为艺术 人偶家:超现实主义,空间主义 新闻播报员与远程记者:概念艺术,极简风格 教师:道格玛95

 5 ) 震憾,象充了一场电。 震憾,象充了一场电。

本人完全不懂艺术,就谈谈看了一场电影的直接感受吧。

就是看百老汇办德国的影展,看到票都卖完了,然后就买了最后的票进去坐着。第三排最边一个座位,在最近银幕和最边银幕的地方,大场景的俯视和全屏镜头,头要抬得高高的,蛮辛苦的。说实话真想到最后一排的地上去坐着看了,但又出不去。不过只有一秒钟,就秒呆了,被凯特的阵势,和对白的内容。我的天啦,震憾。

一边看,一边根据场景写出这些感受的词语:

冰冷 空洞 满屏 俯视 愤怒 力量 僵硬 笨重 沉重 死板 空无 复杂 凌乱 空旷 笨重 垂死 老旧 丑陋 伪装 控制 未知 迷茫 梦幻 年轻 希望......

一边看,觉得这样满屏的表达,真要考演员的水平啊。

一边看,并把电影的文字翻译全部拍了下来。

前面的那段话,我真是想录下来啊,就是太慢了。

以下是整理的,花了一天的时间,根据拍下的照片做的文字记录,前面部分没记完,从1/4开始记录比较完整,但偶尔会拍少几张。

艺术就是感受,记录文字的感受。


达达,就是虚无。一如你们的宗教,虚无。再无宗教,再无共和主义者,再无保皇派,再无画家,再无作家,再无乐师,再无雕塑家,再无帝国主义者,再无无政府主义者,再无社会主义者,再无布尔什维克,再无政客,再无无产阶级,再无民主党人,再无资产阶级,再无贵族,再无军队,再无警察,再无祖国,再无这一切,再无一切,只有虚无,是虚无!

形态不定的变种,如何指望建立秩序呢。

不想冷得发抖的人,就得大步走。我们和一起大步走的人,看到远方。

正在苏醒的晨曦,晶莹透亮,正发出第一缕光芒,令人欢欣雀跃的第一缕黎明之光,和伟大的艺术乌金,将开始其胜利之旅;

今天我们比以往,更相信我们的意志,因为它为我们,创造了唯一的生命价值。而这个价值就是,永恒的变化。

我们必须重建城市,使它变得,像是巨大喧嚣的造船厂一样,无一处不灵活,机动,有生气

在空空如也的未来门前,今天我向你们艺术家,画家,雕塑家,赏和诗人宣告,艺术不是谈资,而是真正快乐之源

向你们宣告我的言行,我已将自己,变形为零的形式,从不良的学术派,艺术泥沼中摆脱出来,物体象一烟雾一样,消失无形,我已摧毁了边界,摆脱了物体的限制,这受诅咒的边界,禁锢了艺术家,并误导他,远离毁灭一切的目标,我们永远有新发现,而我们的发现不可隐藏,强行将我们的年代,融入过去的年代,实为荒谬之至,生活必须纯净,才能进行正常演化,艺术不应趋于简化,而应趋于复杂

我在所到之处宣扬堕落,手从天堂指向地狱,眼从地狱指向天堂,人的生命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如泰山,其实是一回事,唯一永恒的,就是“死亡”一词

你可能享受生活,别人教你什么,你就喜欢什么,如果你不是那么胆小地退缩到,那些你被迫去想的崇高理想和不存在的抽象龟壳中,所有这些废话,不过是教条,你就会站直了,玩大屠杀游戏

你不明白,一个人什么都不靠,也能感觉幸福,我们见识过一切,我们什么都不爱,我反对体制,最能接受的体制是,没有体制的原则,逻辑的废除,记忆的废除,考古学的废除,未来的废除

你就象你的希望一样,虚无

你就象你的天堂一样,虚无

像你的偶像一样,虚无

像你的政治人物一样,虚无

像你的英雄一样,虚无

像你的宗教一样,虚无

放弃爱,放弃唯美,放弃智慧,这负累,因为在新文化里,你的智慧荒唐又渺小,只有迟钝无能的艺术家,才会用真诚,来掩饰他们的作品,艺术需要真相,不是真诚,为透明,为清澈欢呼吧,为欢呼吧,为水晶,为流体,为优雅,为笨拙,为闪烁,为光亮,而欢呼,为永恒的建筑欢呼,建筑可以很空旷,火红色,质地平滑,坚硬,有棱角,残酷,圆形,精致,彩色,不雅,彰显欲望,梦幻,有吸引力,让人不快,悸动,充满活力或死气沉沉,如果冷,就冷得象块冰,如果热,就热得像烈焰,建筑必须燃烧

现代主义者,有完全相同的情感价值,人不是有规律的,人的想法经常跑题,想完一件事再想另一件,而是同时想两件事,断断续续的。

什么逻辑,逻辑就是个错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整个世界,就像个见鬼的业余乐队在演奏,是谁对真诚提出质问的

是通过个人情感净化,明确我们自己的人呢,还是那些讨好本就不多的观众,不成形队伍的,艺术家们呢

我们自己以外,从不可能产生真相,生活就是, 对时不时的雨天,开放的系统,没有可以想象得到的,内在价值之物,其富有的诗意,只在内部维度发展壮大,我们寻求的真理,不在表象,而在思维上,我们必须创造,人类不再模仿,而是发明创造,他在为世界补充事实,人类生于自然,又在自己脑海中,形成新的事实,一首诗,一幅画,一尊雕像,我们必须创造,这是我们时代的标志

强加美学限制,从自己的能力中,不是整合旧的价值观,而是创造新的价值观,我们留在身后的过去,是腐尸,我们将未来交给占卜师,我们要的是今天,不再回顾过去,别再谈什么未来主义,奇迹般照亮着独一无二又对向上升的“我”,异常敏感,永远更新,又永远相同,让我们崇拜先锋派,让我们热爱这个无与伦比的世纪,我们的利己主义,我们的信心毫不动摇,在我光荣的孤寂中,我通电的神经,发出了奇迹般的炽热,我得到了启发

一个伟大时代业已开始,精神上的觉醒,不断恢复失去的平衡,对精神播种,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门槛上,一个伟大灵性的时代,艺术,文学,甚至是“精确”科学都在这“新”时代,处于不同的变化阶段,它们都将,被这种灵性所征服,我们正在摆脱,各种束缚,记忆的,联想的,怀旧的,传奇的,神话的束缚,我们正在创造,明显既崇高又美丽的,现实形象,不从基督,人类,或“生活”获得灵感,建造教堂,而从我们自己的情感中,获得灵感建造教堂

极点就是现在,和浪漫的人来说,它们只不过风景如事,饶有趣味,而富人毫无例外,全都令人厌烦,伟大的艺术漩涡万岁,我们的漩涡,并不害怕过去,它已经忘了过去的存在,“**”是唯一活跃的东西,生命是过去与未来,而现在是艺术,我们代表着现在,这一现实,而非伤感的未来,或是无赖般的过去,未来派如今,对机器飞机等过分赞赏,他们是当今那些所谓的现代主义者,之中最为浪漫以及多愁善感的人,如今我们,不想对着汽车大惊小怪,它们像刀叉大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类的无意识,人类的愚蠢兽性,还有他们的梦想,艺术直觉永远是原始的,还是爱恋的人,我支持的艺术

亲爱的想象力,你那慷慨的品质,“自由”是唯一,我们虽然继承了,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只有想象,给了我一些暗示,这已足够让我,投身于此不惧犯错,直接相关的事实,我们抛弃 了,所有不合常规 的,一个人从出生至死亡,所有不合常规的,在文明和进步的幌子下,考虑和我们经历,只允许我们,目前仍流行的绝对真理,我们仍然生活在,投身于此不惧犯错,提供我生活可能的样子,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诸多不幸可至少,仍能使我激动的词语,我最喜欢

我们仍然生活在逻辑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

把自己交给梦想家

看看孩子们,

树林非黑即白,梦中人永远不会醒

朝着人群开火,让自己入迷,万一你死了,你确信自己,会在死人堆中苏醒对吧,我相信在未来,梦与现实这两种状态,将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即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任何东西,在创造形象之时,它隶属于潜意识,潜意识是丰富的源泉,蓄满了,为心灵所感知的意象,包容着,构成人的本质的观念,潜意识塑造构成,并改变个体,

我相信人在自己所选的,非理性道路上,出发行进,以及抵达目的地时,会感到的纯粹的欢乐,别了,荒谬的选择,梦里的黑暗深渊,形形色色的对抗,以及长期的耐心,别了,季节的飞逝,人为的思想秩序,危险的坡道,以及一切事物的时序,

但愿你能下点功夫作诗,今年夏天玫瑰是蓝色的,大地披上了翠绿的斗篷,像幽灵一样,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活着和不再活着,不过是想象中的解决方案,存在感在别的地方,要耗费很多时间

做日常之事,将它们作为艺术,赶到意识层里

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它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蔓延着的线条

水生巨兽的强势站姿

观念或概念,是一个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使用一个概念艺术形式时,所有的计划和决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实施起来,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观念成了创造艺术的机器,这种艺术即非理论性的,也不是理论的例证,没有目的性,不管艺术品,最终以何种形式呈现,它必须源于一个想法,它是什么形式呈现,不那么重要 ,艺术家所关注的,是概念与认识,形成的过程,这个作品,不仅因为他们能轻松地说谎骗人,或是迅速而决然地,或杀害他人

新的网络形式是,人类扮演上帝,速度超越了时间与地点,速度就是力量,速度让虚假信息,让时间与地点,迷失了方向 ,它是一个我们对调整的痴迷,使得我们,腾不出时间或地方回头,如今说什么也太迟了,今天已是昨天,其记忆 已经消失,我们怎么能够向前走,意味着见机行事,双目久久凝视着某物,知识变成了信息,以致言不及义,话语成了观点,你一无所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反省自身就是照镜子,深思熟虑就是说,想着自己

如果人类,并非面对黑洞的话,这些或许都还可以解决,他意识到自己的绝对机能,自己最基本的存在意识,已被夺走,人类曾具有独创性,与一定的真实性,一切都消亡 了,终结了

光能够创造多少种彩虹,会对热浪的差别多敏感,想象一个,充满难以理解的事物,有着无尽的,各式各样的运动,以及不可计数色度的世界,“太初有道”,之前的世界,让所谓的幻觉,进入你的知觉领域,接受梦中所见,不管是白日梦,不必让心灵之眼,能令灵感产生共鸣之处,或是能激起想象力之处,你们可以参考,老电影,新电影,音乐,书籍,绘画,照片,诗歌,梦境,闲谈,建筑,大楼,桥梁,树木,云朵,水体,甚至光影,我希望你们只选择那些,直接与你们的灵魂对话的东西,这样做的话,就算称为剽窃

真实性非常宝贵,而原创性并不存在,所以不必费心隐藏,你的剽窃行为,让——吕克戈达尔的话,关键在于你要把它们带到哪里去

不能出现导演的名字,一定控制住个人品味,我已经不是艺术家了,我发誓,一定忍住作品创造,因为我认为,这个瞬间比整个永恒还要重要 ,我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我创造的人物,和场景之中带出真相,倾尽全力在所不惜,任何高品味,以及审美方面的考虑,事实创造规范,真理带来启发,电影艺术里,有更深层次的真理,还有一种叫做富有诗意,令人欣喜若狂的真理,这种真理神秘莫测,唯 有通过,虚构想象,及因袭才能触及

我与我所处的,与一切存在于僵化怯懦形式中的权威,我是数百万,不随大流的人中的一员,我们没有家,没有家人,不奉行教条,没有自己的地盘,不知道何为起点,何不终点,我向所有的偶像,与定局宣战,向所有,利用我自己的谬误,与可悲的恐惧,来束缚我的历史宣战,我只知道一些瞬间,一些如同瞬间的一生,以及一些带着无穷的力量出现,后来又“化为乌有”的, 建造众多世界的人,是一个崇拜肉体,崇拜美妙音乐,崇拜夜幕下轮廓的人,我没法知道你的名字,你也没法知道我的名字,明天我们将携手,建造一座城市!

直觉形式应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它不是,对人世间生灵的克隆,但其本身就是灵性之物,自然本有灵性,供我们顶礼膜拜,对于那些,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人,我们我们会不屑一顾地说,

你们,你们自以为自己是审判者,

可终有一天,是要受到审判的!


我这个非艺术者的对艺术的宣言:

感受,感受,感受!

 6 ) 存在 在别处

若用电影的角度去思考,算不上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宣言也显得空洞无力,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大了,根本无法浓缩成一部电影,但是对于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可以当成一部对了解艺术的入门教材之一,开头的宣言有股莫名激动,有种像在某种艺术社团里得气氛,“存在,在别处” (existence is in elsewhere)一下子触动灵魂深处。或许这是大部分艺术家的迷茫困惑的问题……

萨特(存在主义),昆德拉(生活在别处)

 短评

13 reasons why...Cate Blanchett ROCKS!!! 满天满地各种聊,关于新闻生态、艺术史还有政治文化隐喻...有字幕了还要再看一遍!餐桌前的祷告,葬礼的悼唁,课堂上的演讲,Cate女王沉稳的声音让每段“好像很无聊”的台词都变得如此有力量。少颗星是因为无缘看到展览,所以必须承认改成电影形式上的不足。

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一人演了12个角色,演什么是什么

9分钟前
  • 玛雅頭骨
  • 力荐

全程感觉是导演请大魔王把他对艺术的看法和吐槽对着观众狂喷了九十分钟,关键是也没说出啥道道来啊,开始还行吧,听到最后变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佳诠释“有喜欢的演员照样看不下去”的电影是啥样。不是形式的问题,是说的东西撑不起来啊,在博物馆看反而应该会更糟心因为门票更贵

10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我的艺术积累真的无法很好地评价这个collection,相对于电影节,这组短片确实更适合艺术展,各个艺术学派地宣言。在展览看,一个黑暗空间里同时放3个短片,同一个点Cate的角色同时读一段长宣言,surreal。Cate可能是少数几个能这么演的人。NSW Art Gallery展出到一月吧

11分钟前
  • Karo
  • 力荐

观念先行,有病呻吟。

1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片,不是读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这些的别费劲了,不信中国大学有好好让学生讨论过现代西方(不只是艺术)思潮。台词翻成中文你都不知道哪段是共产党宣言,哪段是戈达尔说的,里面致敬的恐怖片都不一定看出来是哪部。

18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推荐

前年在ACMI看到这个展览感觉很羞耻就没进去,结果证明是明智的。女王用13个角色加全程尬聊向观众展示现代艺术的无病呻吟,简直是在逗我笑。导演赶紧回您的行为艺术小天地玩耍吧,别来祸害电影~~~~~~~~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艺术最忌讳说教,反艺术更加不应该说教,从头到尾的口号宣言,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相比之下,后半程会好于前半程。更何况在我看来,电影这样一门光影艺术,独白是画面苍白的无力拯救,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分饰十几个角色就有好转。别的不说,在电影院的观感,实在有点糟心。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现代艺术史名词解释合集。重新分条看了一遍,每个词条先维基下再观看,有了点背景了解就不觉得晦涩了。其实就是Julian Rosefeldt对20世纪先锋艺术各流派的注解(德国本身就是先锋派大本营),选个子高挑演技百变的电影演员来表现也选得好(赢了《天使在美国》里的梅姨)。

24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还真有这条目……本来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片(?)没报什么希望,然而真正震惊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一人分饰12角的自如与传神。化妆也细致,甚至每个角色的牙齿都不太一样。十二个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屏幕上,又突然在同一时刻看住镜头唱(?)出了充满仪式感的“宣言”。出艺术中心时我已怀孕。

29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又一次被演技折服,然而,是更适合在博物馆里放的镜像。

33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股票市场马克思宣言,葬礼现场达达主义,废物处理建筑美学,人偶复制超现实对视,新闻直播概念艺术,餐桌礼仪流行文化独角戏,小学课堂dogma95……将艺术史哲学史上的数十种宣言搭配情景独角戏展现,开心愉快

3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如果作为实验话剧或者最早的装置艺术来进行观赏会很不一样。就电影来说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有叙事有引导的过程,而非赤裸裸地反叛以及dada, dada, dada……

36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人生第一次去深圳看电影——刚开业的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各行各业中的每一位都有离经叛道的艺术宣言,仿佛在看一场个人现场演出的大型装置艺术秀。台词、构图、布景均深得我心,德国这些光怪陆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在太适合作为此片的背景陪衬。Cate Blanchett每一句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台词念读舒心无比,十分适合当英语听力及朗读材料使用。大魔王一人分饰十三人,不同角色和不同形象切换,连口音都不尽相同。最爱酒吧一段酷帅朋克摇滚范的大魔王。

37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 有些电影书读的不多是没法看的。由此产生的逼格焦虑需要看十遍葫芦娃才能平复

40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豆瓣居然还有这个!走到里面的厅十二个屏幕一起说“宣言”的时候还挺震撼的。其次就是一进去全部是Cate的声音,又都是独白,像是carol一直在念信😂大多声音重合了实际上多的好多话都没怎么听清,不过这主题一直在讨论艺术是什么,我只想知道没有cate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还有人看吗?

45分钟前
  • 蕭查某
  • 推荐

1.片段表演对于凯特完全没有难度,11天的拍摄期完成到这种影像程度确实依赖成熟高效制作团队;2. 形式上更适合装置而非电影;3. 宣言者成为宣言唯一可信/可欺媒介。3.5

49分钟前
  • Meng
  • 还行

意外地还挺喜欢,大概可以看作上世纪各种艺术宣言的拼贴画,内容涵盖了从达达主义到波普艺术等多个流派,致敬了包括雷内·克莱尔以及吉姆·贾木许在内的多位电影导演。饭桌上那段貌似是凯特老公和三个孩子友情出演,真·献身艺术。以及,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大魔王每次化完妆后对着镜子狂笑不止的样子…

5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了不起 信息量巨大内容繁杂 戈达尔 贾木许 库布里克和dogma95 莎士比亚和歌德 虚无的达达主义 past and future is life, but present is art @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56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这就是个贫瘠的时代无需再问,出现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个证明。凯特布兰切特真是可以拉黑了…

1小时前
  • Rhodesia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