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寻仇

HD中字

主演:西恩·潘,欧文·弗热瑞,伊芙·休森,Johnny,Ward,山姆·基利,Danielle,O'Brien,Margaret,O'Reilly,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Mairin,O'Donovan,西蒙·德兰尼,Jer,O'Leary,Master,Deng,Jane,Myers,Heather,Fedyk,Iris,Frank,李伦·勒夫,大卫·伯恩,弗里茨·韦弗,贾德·赫希,Bern,Cohen,谢伊·惠格姆,戈登·迈克尔斯,乔伊丝·冯派特,Madge,Levinson,凯瑞·康顿,塞斯·艾德金斯,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为父寻仇 剧照 NO.1为父寻仇 剧照 NO.2为父寻仇 剧照 NO.3为父寻仇 剧照 NO.4为父寻仇 剧照 NO.5为父寻仇 剧照 NO.6为父寻仇 剧照 NO.13为父寻仇 剧照 NO.14为父寻仇 剧照 NO.15为父寻仇 剧照 NO.16为父寻仇 剧照 NO.17为父寻仇 剧照 NO.18为父寻仇 剧照 NO.19为父寻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小烟熏加老朋克都对不住追寻纳粹罪恶及犹太人耻辱的调调啊

     
      电影的光色影音质感都太好了,台词棒。就是西恩潘这种朋克造型和怪异扭曲以为受过性虐及性倒错的样子,和追寻前纳粹复仇、反思犹太人遭受的耻辱罪孽太不搭配了。
     这样沉重的主题,实在不需要西恩潘折腾如此花俏的形式,夺了主题的美。浓重的烟熏妆,刺激人胃口的红唇,爆炸发型,各种苦逼特写,哦也,每一张面部特写都有异装癖嫌疑,但全身还是那重金属摇滚的皮夹克和小裤子,有什么东西欲说还休呢?西恩潘,令人白白喜欢你多年。
      这几天正好在看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加之以前读了一点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可谓两股战战汗不能出。看了这里的主题和素材,以为是一盘好菜,结果,还是坏了胃口。
     最后的几个镜头震撼到底,冰天雪地,孤绝人世,是任谁也逃不了世纪末审判的绝地,是美国式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可惜不是“孤舟蓑笠翁”,而是全裸的皱皮的老者,在天地之间被审判者,无处可逃。
    这样如镜之新开、冷光乍出的调调,最后转到“你父亲很爱你”之类的噱头,最后回归到西恩潘洗净铅华粉黛的样子,感觉兜兜转转,想起《疯狂的石头》里,黄渤一口山东话的讥讽来————费那事干嘛????

 2 ) 为什么人们都歧视中老年杀马特眼线男?

题目的答案不言自明。在遇到The Cure的主唱Robert Smith(萝卜头)之前,我也歧视。眼线、红唇、蜘蛛发型,耳钉扳指大皮靴,皮肉松弛、行动缓慢,还总穿一身黑——这不就是中老年LOSER的具体化?

但我们并不仅凭一个人是失败者就厌恶他。人们歧视杀马特的原因,是其丑而不知其丑、蠢而不知其蠢,明明是个屌丝还自以为屌炸天,洋洋得意,恶心至极。

而像萝卜头这种情况,天性敏感外加社恐,长期受抑郁和药物问题折磨,以至于精神不太正常的……他也不想把自己搞那么非主流。曾经年轻水嫩时是为了扮丑吓人,后来成了标志形象,就被困在里面走不出来了。你忍心叫他恶心?这跟歧视残疾人有什么区别?

怀着这样的心态,我每次看到萝卜头的近照,脑海里都会响起Pulp名曲《关爱老年人》(<Help the Aged>),洒几滴怜悯的鳄鱼泪。

驳斥了对非自愿型老年杀马特的歧视,我们来讨论第二个前提性问题。即,为什么人们很容易对「摇滚明星」这个符号产生抵触情绪?

纵欲、糜烂、中二病,满嘴脏话、智商低下,是颜值下线的那喀索斯,文盲版的萨德主义者。搞出来的音乐吵吵闹闹,没事也要闹点儿事出来;偶尔有安静的,还是因为药嗑太多、脑子烧坏。

更可怕的是,这样一群人居然被狂热粉丝当作「神」来膜拜——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如下言论:「约翰-列侬觉得自己是上帝。我觉得自己是约翰-列侬。」

(……)

然后此话一出,各路报纸杂志网络论坛纷纷疯传,粉丝一边点头如捣蒜,一边咧着嘴就开骂。作为一个非摇滚乐迷,白眼儿都要翻到后脑勺了。

所以我至今都没法喜欢 Oasis 哥俩儿。他们太符合人们心中对「摇滚明星」的偏见形象了;就像性手枪之于朋克,玛丽莲-曼森之于哥特, 很容易让对其所在领域一无所知的旁观群众直接产生抵触情绪:「朋克全是傻逼,哥特都是疯子……摇滚?一群流氓。」

而且还是足球流氓——大晚上喝多了上街发疯的英国光头二逼青年,输球了打砸抢、赢球了打砸抢烧的那种。社会渣滓,人间败类。

唉,这一代年轻人不行。

(……)

带着两个致命的标签,本片的确很容易让人先入为主、产生偏见。

回到这部电影。除了主角夏恩(西恩-潘饰演)的人设,老年退休摇滚明星,明显致敬萝卜头,本片跟The Cure或者摇滚乐都没太大关系。所以,观看之前,没必要带有抵触情绪,谢谢。

(👆以上这句话特别高亮@我妈。你女儿虽然脑残了但在电影评价上还是有节操的!你看立不挺和Pulp的传记片儿我都直言很一般!卡女神主演的欧洲小艺术片儿那更是一个字,烂!烂烂烂!)

(Liam Gallagher:有人叫老子?)

作为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打入英语市场的第二部作品,本片可以看作其2015年戛纳获奖电影《年轻气盛》的前奏。绝美的摄影与构图,行云流水般的配乐,共同营造了索伦蒂诺一贯的浓郁艺术气息。与泰伦斯-马力克、锡兰、贾木许甚至塔可夫斯基等公认的艺术电影大师不同,索伦蒂诺的片子们往往套有一层无比精致的学院派外壳,让其能在很多「什么都没有表达」的瞬间依然征服观众的心。

至少我是真的相信某些场景「什么都没有表达」,而不是「表达无意义」。但是它们聪明、直白,又美得令人心颤啊;美本身就能容纳无限的解读。

比如本片中,夏恩的公路旅行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汽车旅馆的老板夫妇在前台玩儿拼图,面对前来询问是否有「一间空房」的夏恩,生硬地强调「我们这儿全是空房」。小餐馆里遇到的小老爷爷,跟夏恩喝着一样的果汁,告诉夏恩他是有轮行李箱的发明者。前纳粹妻子的老婆婆,住着温馨的小房子,养了一只宠物鹅,半夜醒来会跑到厨房、拿出冰箱里的大盒冷藏果汁对嘴喝。酒店吧台旁的中年秃顶男,自称「以替人文身谋生」;夏恩说这工作很棒, 文身男面容严肃,回应道这不是工作,是艺术。夏恩轻飘飘地评论,他发现如今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去从事艺术了。

种种碎片化的情节充斥了全片,荒诞、繁冗,叙事线则平淡而单薄。豆瓣中文简介里说,这是一个「某退休摇滚巨星,踏上旅途寻找前纳粹军官、为父报仇」的故事——这让人想到啥?现代版的《俄瑞斯忒亚》、重金属版的《老无所依》?种族恩怨?代际复仇?血浆、暴力与谋杀?

我很能够理解给这部片子低分评价的人,抱着对上述类型片的期待,看到实际这一出清新文艺、磨磨唧唧的典型索伦蒂诺式作品后,会是怎样一个「什么鬼啊腊鸡啊快进键在哪里啊」的心情。

……

当然啦,不了解索伦蒂诺的话,可以先去看看《绝美之城》或者《年轻气盛》,无论是细腻程度还是整体完成度,都比 <This Must Be The Place> 成熟得多。但如果喜欢萝卜头,想分尝一羹中老年退休摇滚男的敏感小心思,这部片子最合意不过。

喜欢片中的夏恩,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喜欢萝卜头的原因。他们都不是前文所述的「Oasis式摇滚明星」;甚至可以说,在他们身上,一丁点儿明星的气质都看不到,虽然论其才华、地位,都接近传奇。说话语速极慢、轻声细气,是温柔、几乎怯懦的。内向,阴郁,脑电波跟正常人不在同一个频道;幽默感极其古怪,严肃说点儿什么都时候,又成了令人尴尬的冷笑话。在婚姻中极度忠诚,对相伴三十五年的妻子,有着近乎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这么一说,简直条条符合萝卜头人设。

纯粹、坦诚,完完全全的孩子气;没有极强的道德标准,只是柔软而善良。

初到纽约,夏恩去看了旧时朋友的一场音乐表演。演出结束后,两个人在空旷的后台琴房,夏恩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敢相信你把我当作朋友——你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把很好的idea具体化,传达给众人;朋友说,别逗了,你在台上演出的时候也是一样呀。

夏恩说不,我只是个pop star,唱些抑郁的歌曲给抑郁的孩子们听。他们中有人自杀了。他们说是受了我的音乐启发。我每周都要去他们墓前,我不知道我所做过的一切有什么意义。

这是夏恩在片中流露激动情绪仅有的两次之一。第二次是讲到刚过世的父亲,为什么两人整整三十年没说过话。他说我十五岁开始画眼线,父亲不同意,可让一个青少年改变主意是很难的……于是这些年来,我其实都是在拒绝长大。

不知道萝卜头要是看了这片子,会作何感想。索导的说法是,自己年轻时去看过The Cure的演出,结果2008年又去看了一次,对萝卜头「一个50岁的人依然画着15岁青少年的标志性妆容」感到很惊讶。但他同时觉得「这事儿没什么可悲的」,却很受启发,这才有了片中夏恩的样子。

是喔,整部电影根本不是讲「如何向纳粹复仇」,甚至也不是「前摇滚巨星的落魄退休晚年」,而只是在向你呈现一个人的生活。伟大却又卑微,杰出却又平凡,善良却造成过死亡,缺爱却还是被爱着的……任何一个人的生活。

 3 ) 为父寻仇:貌似重口味,实则小清新

电影看完之后我产生了两个疑问:1、既然西恩潘那么喜欢化妆,为什么不化的好一点?2、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或者说,电影究竟在讲些什么?

即使我承认潘叔没什么色相,但我也必须承认这部电影中他的造型很牺牲。无论电影成功失败,我想这造型都会被人记住很久很久。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些理解成为噱头,毕竟没有这样的造型有多少人会对片名感兴趣呢?

但西恩潘不是花瓶(当然这也不可能),作为一个60后,他已经拿下了两座奥斯卡影帝奖杯,想想都有哪些人做到,马龙白兰度、达斯汀霍夫曼、杰克尼克尔森、汤姆汉克斯······但似乎潘叔在我心中总是没有那些人那么抢眼。后来经过总结我发现,其实西恩潘是一个实用型的人才,他可以扮演各种角色——他可以很有喜感,沉下脸也可以变成一个大坏蛋;他可以是慈父,过一会你又发现他又和男朋友没羞没臊地搅在一起;他懦弱但也能复仇;他时而文艺又间或疯狂,种种这些,我想在《为父寻仇》中都可以发现。可见为了西恩潘的角色,导演索伦蒂诺没少下功夫。除此之外,《为父寻仇》还提供给观众一个从没有如此重口味的西恩潘。

还请千万不要被电影海报和一些周边影评剧透所欺骗。其实这部电影的毒性没有西恩潘的化妆那么大,你甚至可以把它归类为一种小清新,听到电影配乐就会发现索伦蒂诺是一个多么有爱的人。轻快的音乐搭配明丽的画面,剧情却向着复仇的B级片之路展开,加上很有个性的长镜头,《为父寻仇》散发出一种非常独特的味道。这也很好地贴近了人物,纵使西恩潘的外形再浮夸但也难掩心中的空虚落寞。

如果说一部电影很独特,那就表示这部电影并非所有人能够接受。电影前半部分是我可以接受的范围,气氛烘托地非常好,但是后面感觉导演有些乱了阵脚,叙事不够流畅,疲劳感也出现了。这也导致了电影主题的分裂——原本故事想通过一段为父寻仇的旅程展现出对种族屠杀的反思,不过反思这东西在脑海里转啊转就跑到了别处,最后西恩潘更多的是在思考生活如何枯燥乏味。结果,反思不深刻,思考也没答案。这部貌似重口味,实则小清新的电影还是足够酷的,即使算不上佳作。

 4 ) 关于抑郁症和一些故事线索

保罗索伦蒂诺的电影处处都有线索和寓意。

夏安确实是抑郁症,他20年前就不再唱摇滚了,但是还保持着20年前的装束,抑郁症患者不都是这样吗,察觉不到自己心理的问题已经反应到外表上,只是觉得自己不高兴。

他妻子是消防队员,说他爱她爱了35年……夏安十五岁开始涂脂抹粉,被父亲怒斥,一怒之下从美国跑到了英国,15岁认识的妻子,爱了35年,妻子像是救火队员一样破灭了他生活中种种麻烦,至今还是这样。

他的股票经纪人,或者是一起理财的客户吧,夏安说你肥的像猪,满身汗臭,一无是处,为啥还这么有吸引力,那人说,一个是时间,一个是好奇心,只要对女人花时间,女人就会好奇自己为什么值得那个那人用那么长时间来追?然后夏安就在街头碰到了自己的老婆,恍然大悟自己已经成了废柴,为毛妻子还是那么爱他,因为他一直没变心啊。

跟着她的小姑娘,要么是他的粉丝,要么是他的朋友。小姑娘的哥哥应该是夏安的粉丝,或者是好朋友,三个月前失踪了,叫托尼吧,托尼的妈妈很伤心,小姑娘玛丽安也很伤心,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夏安觉得自己有责任。

夏安虽然抑郁了,但是智商还是在线的,找起人来一点都不兜圈子,先是根据父亲留下的画找到了仇人的老婆,然后假扮她的学生套出来他家有个跑到香港去的儿子,儿子有个女儿叫瑞秋。半夜又冒险潜入老太太家里找线索,找到了那个曾外孙寄回来的画,背后就是曾外孙的地址。

然后他就直接到那个地方找到了瑞秋,台词很好,瑞秋说,我不是那种女孩,夏安说相信我,我也不是那种男孩。

瑞秋不知道夏安在找他的爷爷,但是因为他和儿子相谈甚欢,就说了很多掏心窝子的话,其中就有爷爷居住的小镇名字。第二天闲聊的时候,瑞秋透露附近有个空军基地,很多士兵。而她儿子的姓跟了爷爷的姓,并不是另外的姓,所以应该没有结婚,是和基地士兵生的私生子。儿子虽然很小,但是很有心计,瑞秋留宿外人,他故意把父亲的照片放在客厅,瞪着夏安,但是因为夏安陪他唱歌,他判断夏安是个好人,所以临走的时候把照片带走了,等于认可了母亲和夏安在一起。他父亲究竟是死了还是被长期派驻外国战场,不好判断,但是瑞秋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夏安刚刚开车进入犹他州的时候,就有瑞秋哭着从家里出来的镜头,这是在控诉战争给美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吗?孤儿寡母?

夏安根据瑞秋提供的线索,到了那个小镇,然后遇到了发明轮子行李箱的老人,这一段在暗示什么。反正一开头,夏安每次出门就跟强迫症一样拉着一个四轮的行李车,去旅行也总是带着旅行箱,说明他始终惶恐不安,不把自己居住的都柏林当作家。最后,他减掉了长发,洗掉了浓妆,以真面目出现在托尼妈妈的面前,身边没有行李箱了。说明他真正的到家了。

夏安的父亲很执着,他就是因为在集中营吓尿了裤子,被看守的德国人嘲笑,一辈子才念念不忘要报仇。德国看守有罪,但是在夏安父亲这件事儿上罪不至死,夏安就按照他父亲的方法以牙还牙,报了这个仇,没有使用那支枪。德国看守的儿子应该是因为父亲的历史而无法忍受别人的冷嘲热讽,才不回家的,夏安也想到了自己 他第一次没找到德国看守,应该是妻子报的信儿,而不是瑞秋。

游泳池的寓意,也有点意思,夏安应该是不会游泳,或者惧怕游泳,所以家里的泳池才不放水,只用来打壁球。他看到瑞秋的孩子在水边跃跃欲试却又恐惧的样子,就自掏腰包修了一座泳池,让孩子健康成长。

牙弟的段落,那个皮卡车没看明白什么意思。饭店吃饭认识的金融经纪人,本来要开自己心爱的皮卡车回家的,但是中途接到老板电话要出差一个月,车怎么办,不放心那种公司,于是夏安主动提出帮他开回家?牙弟说,这是一种很古老很古老的习俗,叫信任。后来呢,他应该是买了辆红色皮卡,最后走的时候没有这个车,应该是给了牙弟的老婆?

夏安其实什么都懂,只是一直没长大。靠着早年唱片的版税过着豪华的生活也不错啊,好过大部分人。

夏安在纳粹看守妻子家里问了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要屠杀犹太人,妻子说,因为钱,夏安说,但是很多犹太人并不富裕啊,妻子说,但是他们总有点什么东西。这个问题直到枪店买枪,枪店老板才告诉他,用枪杀人而不用负责任,是人类认知上最大的转折,如果被授权成为恶魔,那么人类最终的愿望就是成为真正的恶魔。这就是夏安最终没有枪杀纳粹看守的原因吧。他不想成为恶魔。

这个电影到处都是寓意,所有有点凹造型的嫌疑。小小的故事承载不了太大的意义吧。

 5 ) 迟来的成长 [猫]

       退休摇滚巨星夏安——造型宛如The Cure灵魂人物Robert Smith之老年版——走到哪里都会被围观,年轻乐手一见他就故意飙琴技,找他当制作人。但他本人就像他家那个荒诞的没有水的大游泳池,生命干涸,他引人注目却又空虚无聊,没有生活目标,亦无子婿,他甚至抑郁自卑,直至他去参加老父的葬礼——他已有三十年没跟父亲说话了,自从十五岁那年施粉黛、涂口红,也就走上了诀别父亲的道路——才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犹太根基一无所知。他不认识路人皆知的犹太拉比,不了解大屠杀,除了循着父亲留下的线索去找当年在集中营侮辱过父亲的纳粹寻仇,他不知道如何弥补这三十年的感情缺失。你要是能忍着闷看完头半小时,一直看到夏安去看老友David Byrne和他的乐队唱现场,对他大声吐槽心事,读父亲手稿,上路寻仇,你就能接上看传统公路片的快乐——主角遇到各种人,这些相遇又揭示各种人生哲理,主角最终长大成人。成熟了的夏安,以牙还牙,用侮辱惩罚了暮年的纳粹,他抽上人生第一根烟——抽烟,在此片中是长大成人的象征。
       这不是一部光凭影像就能表意的电影,哲理仅蕴含于夏安与亲友、路人、仇敌及仇敌亲人的交谈台词中,影像本身不大说话的电影,多半不会成为经典,风景再美,也不成风格,不过导演尚能保证每一位出场人物都极有特点,且对剧情及人物性格的发展有意义,比如,执着等待失踪儿子归来的老妇,一如夏安那位终生寻仇的父亲;他匿名拜访过的数位纳粹家人,都有助于他思考自己与父亲的关系,寻找自我;打酱油的路人、动物也能造成荒诞效果。最奇妙的当属夏安自己的形象,西恩潘有点挑战演技的意思,演得收敛细腻,夏安说话走路极其缓慢,从不用手机,天天睁着天真淘气的大眼睛,用吸管喝饮料,时不时幸灾乐祸,耍耍恶作剧,始终处于背叛家门时的十五岁状态,还有个能搞定一切事的无敌妻子——摇滚巨星势必需要个彪悍妻子才能守护好三十五年婚姻。
       在这个成长故事中,电影大致思索了大屠杀、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这两个主题,夏安迟来的成长令他步履轻盈,他洗净铅华,找到生活方向,正如片名及主题曲之名——“一定是这里”,他找到了家,那里有亲情和温暖。

亮点:歌曲很美,David Byrne的原声配乐极棒,与剧情契合完美,他那段有超现实感的现场表演很出彩。有些幽默场面很妙,如纳粹前妻半夜起床喝水,夏安躲在暗处被她的宠物鹅啄;夏安开车激起一地水溅到一队路人身上,下车讲,对不起,但我是故意的,众人无语。

你还可以看:大卫林奇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外壳没摇滚明星这么华丽丽的噱头,倔老头的公路片,不妨一看。


刊登于《环球银幕》300期。有格式要求,所以比较怪。。赶上300期特辑,好吉利的说。。

 6 ) 《为父寻仇》:佛将不佛

保罗·索伦蒂诺这个意大利学院派,
在此片里更是把他娴熟的摄影和配乐技巧融会贯通,
连那些不适的MTV桥段都被剪的这么闷骚;
以人物特写为本的风格太突显他调度的匠气,
虽然故事讲的支离破碎,
而字字珠玑情绪化的台词绝对让人流连忘返;
记得夏安和那个失去父亲的单亲小孩一起,
用那些简单的和弦弹唱多温暖,
傻瓜和天才可能也就一线之间。

估计他也不是故意要把公路片楞是拍的如此华而不实,
因为这里面有个“妖孽”西恩·潘。
据说《 大牌明星 》上市的当年,
他就很喜欢保罗·索伦蒂诺塑造人物的手法,
保罗·索伦蒂诺也很想为西恩·潘量身定做一个人物,
可见这个剧本也是蓄谋已久。
可两人真正到了合作的时候,
西恩·潘夸张的表演完全让保罗·索伦蒂诺“崩溃”了,
他必须给这个人物更多的维度去发挥,
还不如说给西恩·潘加更多的情绪戏铺垫,
于是在路上之前那些个局促感情戏让人觉得犀利的不行,
我真的看不惯,
你要是真这么做作,
为什么不下来一起打个太极?

即使怀着如此矛盾的心情,
我还是看的很愉悦,
把焦虑抛在了脑后,
个人评分:7.8分。
这就是两个牛人的火花,
对,一定是这样了。

 短评

#我的电影节# 很简单的电影,看完之后就记住西恩潘的剪刀手造型了。用不着太复杂深刻,就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摇滚大叔,游美国,从别扭到自在的过程。嗯,还可以。

9分钟前
  • 飞行家
  • 还行

我尽力了。。

1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真心无法阻止西恩潘了,他对角色的诠释出神入化,细微到嘴角的一点颤抖,爆发如受伤猛兽般的嘶吼,收敛自如震撼十足。影片摄影调度和配乐也是绝对的享受级别。不过索伦蒂诺的这个公路故事讲到最后乱了阵脚,格局和主题都嫌平淡,更像一部美国独立制作。

12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影片的配乐和西恩潘神一般的一样精彩,摄影时不时的也会亮一下,但是影片的节奏就像西恩潘的台词一样绵软,主题最后升华为纳粹大屠杀对于活着的人的影响显得过于牵强了,倒是父子关系的探讨更深得人心。命题很宏大,结果只能用不温不火来形容。★★★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比起剧情更喜欢里面的音乐

15分钟前
  • 彼岸之葵
  • 还行

有《我是山姆》的角色打底,出演《为父寻仇》这样的烈焰红唇角色对西恩潘来说并不算是多么有难度的事情。用网上的话来说:“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止西恩潘了”。本片的另一大彩点在于配乐。这部电影的原声带足以让二文青年们心驰荡漾!

16分钟前
  • 天崖乱步
  • 还行

无聊

18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较差

影片看似重口味的包裝下,其實是一顆小清新的心,而我心愛的Sean Penn大叔永遠能在表演上給我驚喜,這次誇張的搖滾造型之外,卻能散發出聖母般的耀眼光芒!攝影美翻,配樂極度搶戲,散文式敘事方式令影片節奏頗流暢,但是在形散之外神未夠集中,二戰反思的暗線也不理想。

21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隐隐约约觉得没怎么看懂。。。。。但是还是给你四星哟~

26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我要下载下来从新看一遍,太可爱了吧...

27分钟前
  • 佩鲁
  • 推荐

和保罗·索伦蒂诺前作差不太多感觉,非常的重视人物固定状态和视觉层次氛围。不过更加强烈的形而上的表现形式,甚至开始搞起公路片这档子事,如果找到符合作者风格的更具价值内核,还是会有喷发的一天。西恩·潘再次证明了自己无限制的体验意识,那张越老越有味道的脸不需要整成这个造型同样适合。

30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想当作公路片来看,不知不觉笑成喜剧片了。其他忽略不计。

33分钟前
  • Shy
  • 推荐

告诉大家一个秘诀:把男主角想象成朴树甚至窦唯来看的话,会觉得妙趣横生

34分钟前
  • 张百万
  • 还行

摄影很美,音乐很赞!海报上看上去,给人感觉此片似乎很哥特很重口味,其实完全不沾边,是个小清新的片。通过摇滚歌手装扮的西恩潘,用公路片形式来讲述反战和自我救赎。

37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There are many ways to die, the worst is live还有我的槽点太奇怪了,改了两次图一次崂山道士西潘叔一次剪刀手西潘叔。。。笑抽了看不太进去了就。算了只要他演得尽兴就行了。。。还有影片中途的命题开始升华太怪异太牵强了没有必要搞成这样。好吧,其实ost还是不错的

3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保罗·索伦蒂诺骨子里总有些奇怪的冷幽默,不过都被压在他的文艺腔里了。他总喜欢用很多时间去营造氛围,包括流畅的镜头和好听的配乐。故事则不那么紧实,再加上文艺范儿的情绪,很多人不会喜欢吧。西恩·潘的角色好像一个抽空灵魂的干尸,重新寻找他的方向,寻不寻仇的显然只是个借口。

4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音乐不错

43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还行

1感谢电影节,让我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个电影,这也是电影节的意义,发现属于自己的好电影2西恩潘自己出演的反向的荒野生存3被治愈4对我来说,这是看完就死掉也很开心的电影5R•E说"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成为了这些电影,它们变成了我们"

46分钟前
  • ZLY
  • 还行

给个前题“这是关于过气的摇滚乐手的故事”,观众就可以从任何片段开始看起。这么说其实也反映了这实在是一部故事性不强的电影。观看时注意力很容易游离于电影之外,但如果采用代入式观影法效果就会好很多,西恩潘在Glam Metal装束下却如孩子般总是不知所措。最后复仇的雪景让人想起了亲切的金子,不过

48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推荐

最大的亮点其实是片尾的老纳粹。

52分钟前
  • 蔡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