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HD中字

主演:塔-内西·科茨,埃尔维斯·考斯特罗,理查德·道金斯,帕蒂·史密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2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6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3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4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5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纽约图书馆》将观众带到了世界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的幕后,这个图书馆是一个包容的文化交流和学习平台,每年接待1800万读者,线上访客3200万人。在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坦顿岛地区散布着92个图书馆分部,致力于为这个复杂而繁华的大都市的所有居民提供资源。影片审视了这个传奇机构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数字化革命的。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多面的,从位于第五大道的庄严宏伟的总部到分布在城区的各个分部,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项目和目标群体。图书馆的功能远不止借书,而纽约公共图书馆通过讲座、社区工作、为孩子而设的工作坊以及为找工作的人而设的培训课程,造福所有人。这部纪录片展示了图书馆是如何用书、音乐会、讲座、课程等多种方式教化读者,激发学习兴趣、传播知识并巩固社区联系。初恋的恶魔变化的季节On Call 36小时国语霹雳游侠第二季天坑鹰猎电影版凡尔赛 第二季鬼公子炎魔诅咒2023大清神捕2我的会长大人特别篇普通人托芙2020忍者刺客超能星之时空英雄小女上房揭瓦第二季印度麦克白玩命毒师2:大师班白头山拜托了,机长拉凡德山的暴徒斩·赤红之瞳假期惊魂非常幸运光复节特赦科佩尼克上尉樱桃2012牛老汉的幸福生活女武神的餐桌 第一季功夫小蝇救国同盟再生巨流圣乔治大学航空炸弹客疯狂大宝剑局中劫血色童心天津德云社成立一周年庆典演出系列之群口相声专场演出2022月之阴影赛尔号大电影4:圣魔之战求职者永远的北极熊39度青春靠近猫物语(黑)废墟行动(上)国语版与狼共伍

 长篇影评

 1 ) 真实记录的纪录片

影像片段 没有旁白 客观影像展示NYPL的日常 感受自己的感受 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图书馆不仅是书的储藏室 还有讲座 书的分享会 工作(消防员 边境士兵。。。)的分享和招募 儿童教育 阅读盲文的学习 竟然还可以租借热点!太多太多。。。管理者也是会会不断 讨论最多的都是围绕钱的 公共拨款 私人资助 申请拨款 资金分配等等 管理层 不论哪个公司或机构 都在围绕着钱来 钱往。。。印象最深的是一场读书分享会 霍乱时期的爱情 来参加讨论的大多是老人家 他们谈论书中的爱情 谈论自己的爱情 又哲又真诚动人。。。三个小时的纪录片 看到许许多多和图书馆有交集的人的状态 非常真实 这种真实尤为记忆犹新……

 2 ) 图书馆不是藏书之地,是连接人的场所。

#不一样的纽约# 《纽约公立图书馆》,整座城市有92个分馆,分盲文、黑人文化、华人图书,表演艺术、图片收藏等不同侧重。我们以为图书馆是藏书之地,其实它是充满热情和好奇心的人连接器。城市图书馆更是为都市居民服务:就业、学习、研究、分享文学诗歌、感受艺术;图书馆如此,遍布街道或者社区的书店是如此。书店不仅仅是卖书之地,出版社的职责也不仅仅是出书。发现一个细节,片子里的文学读书会(阅读马尔克斯)多为老人,表演艺术类讲座年轻人多。

 3 ) NYPL说明书

Pros:比较全面地展示了NYPL的各个方面。

既有管理者角度(筹款与款项的使用,图书与activity、program的选择,与社区的关系,对社会的影响),

也有不同分馆(teenage center, 盲人馆,古旧picture主题馆,etc)

不同activity的呈现(关于非宗教,种族,音乐,政治,诗歌的speech,关于可以在theater传递情绪的手语表达etc),

还有关于图书馆里的人与可以做的事情的截取。

Cons:观点不够突出,更流于表面的全面,更像是影像版的NYPL使用说明,关于图书馆本身,或者NYPL的思考不足够且凌乱;

另外,我一直很喜欢很多纪录片的ost,可这部完全镜头记录形式,几乎不存在ost,有点小遗憾。

很喜欢这样的电影,带给我关于更多其他人的思考与关注的了解。

图书馆的作用是什么?在当今社会可以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除了知识本身,还有更多的情绪,温暖,希望,可以在此聚集、选择、传递,真好。

另外印象深刻的场景很多,

有那个感情充沛朗诵poem的男孩,他对诗歌的热情本身带来的感染力与朗诵时会场里婴儿的啼哭的结合,太妙;

读书讨论会上,不同的老年人们提到的关于魔幻主义作品里的真实,看到他们提及书里关于七十岁的生活的真实,关于爱情的探讨的样子;

看到library的管理者在讨论畅销书与少有人读的书中的选择时,讨论是否建立更多的principle如不可入馆睡觉时,提到的希望做到的社会引导,希望体现的no distance,以及希望担当的社会责任……

在NYC待过一段时间,至今还保留着NYPL的借书卡,可是以前了解的却远没有电影里的丰富。果真对于文化的更多理解,纪录片仍然是很棒的选择。

 4 )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对公共议题产生兴趣大概最早来自自己对社会非常肤浅的理解,一方面对公众抱有理想和希望,另一方面觉得对实际很不满,不满于公众的狭隘和短浅。现在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态度,轻视别人的视域、见识说到底和种族歧视没有区别。前段时间还和L老师谈到一种开放平台建立的可能性,这个想法最近也有变化,搭建平台当然重要,扩大视域当然重要,但它背后公共意识和见识的建立其实非常难,就连学校教育恐怕也只能做很小步的努力。

理解中国社会要回去看宗族社会、看乡村社会,看它的逻辑,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一二。但是如果想做改变,哪怕是一点点,也绝非一两代人能够完成,它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公众的、公共的力量。所以天职是什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想没有必要把终极的希望寄托在公众上,必须要在更加超越的目标之上建立自己对公众议题的态度。

 5 ) 一个政治童话

只能说一流的题材遇到了末流的摄影和叙事,让我在上影节迎来了一个翻车的收场。题材选的很好,一开始我很期待。但是这是个什么样的片子啊,只有拍摄,可以说是一个record而不是documentary。30秒的广告都要有一条主线,而这部三个多小时的片子全都是素材拼接,而且素材良莠不齐,不断重复。镜头就是语言,但不幸的是这里的镜头单调得让人抓狂,无论是角度还是选景,像是低配版的小津安二郎。后期剪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转场像ppt一样恐怖,仿佛都能听到“咔咔咔”切换幻灯片的声音。素材太多太杂太破碎,拿部手机拍几段都能做出一样的效果。这部片子的内容写成一本书,大概还是不错,毕竟没有时间轴的限制。

第二就是,政治过于正确,堂堂纽约难道大部分都是黑人吗?198分钟大概有180分钟,镜头对准的都是黑人群体,让我们这种没有去过纽约的人都感到了虚伪。关注少数族裔是好事,但是这部片子描述的是纽约公共图书馆,而不是纽约黑人的文化生活。

片子里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是community,可以看得出来NYPL这方面确实做得不错,可惜片子没有任何的深刻探讨,工作人员开会倒是拍了不少。作为纽约市政的“宣传片”,可以说是很不到位了。

 6 ) 图书馆除了书,还有什么?

有一种书的形式叫做索引,索引本身不传递任何内容,索引提供一个场所让人们找到自己想要找寻的内容。怀斯曼的纪录片就是一种索引,他不加引导地呈现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影像片段,仅仅是把观众和NYPL连接起来。难怪观众会觉得这部纪录片枯燥乏味,的确,谁会评价一本索引是引人入胜的呢?

抛开形式来说,片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人们称图书馆为“图书”馆,但除了书,图书馆还应该有什么?图书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纪录片镜头捕捉了图书馆里承载的各种。图书馆传播文字、图片、声音,是知识的传播载体。图书馆面向儿童、青少年、成人、老人,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图书馆为移民和社会底层人民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助,为听障视障人士提供特别的关照,为黑人族群提供展示文化自信的空间,为社区里的参与者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

就当我快要说服自己“图书馆是人类文化传承之场所”时,镜头扫过NYPL里的一条走廊,走廊的墙上挂着几幅油画。我突然想到,对啊,除了图书馆,还有博物馆在传承文化呢。但,等等,为什么大多数国家的文化机构会不约而同地演变成这两种形态呢?

脑海中再次闪回纪录片捕捉到的图书馆众生相。在阅读室里,在借阅处,在读书会上,在各处的大众如此平实、不加修饰。甚至图书馆本身就带着一种简朴又包容的气息,没有一点点张扬的气氛,也没有一切跟华丽有关的东西。图书馆最盛大的活动不过是柏拉图学院式的演讲活动,仅仅多了一支话筒和一束光罢了。这样来想,现代文明也许就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纠缠不清几千年的结果吧。

谢谢怀斯曼的索引。

 短评

怀斯曼的电影会透过仿佛互不相关的事件和聊天来传达人文关怀,这点就足够让人喜欢并且一直看下去了。“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书本的地方”,看到最后还有些许感动,哈林区的图书馆里人们在抨击课本传达的错误信息的同时,也说“生活在这个街区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可以来这里了解一切”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HOC DOC很叫座的片子,由一串谈话会议和图书馆一些列的mini lectures片段组成,印象最深的是开头的richard dawkins阐述无神论, 纽约犹太人族群史,南方右派对自由劳力的诡辩,和最后结尾处Harlem区的黑人们讨论德克萨斯对黑奴史的gloss over。信息量巨大。总之去纽约又有一个点要踩了。love NYPL.

7分钟前
  • TimberNord
  • 力荐

这里收藏全部期号的纽约时报,有各种动态狗狗的图片,分布庞杂的图书馆分馆,但这里的核心不是书,而是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开会讨论运营的各类事宜,尚博格中心在这里庆祝成立的周年庆典,手语翻译用不同语气翻译独立宣言。每场讲座台下专注的面孔,草坪上或坐或躺悠然的人群,所谓精神才是这里的君王。

9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晨早的好时光,睡倒一大片。有些部分挺喜欢的,人们其实越来越需要图书馆,不仅为了书。

11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早八点半满场的上海影城,市民文化水平是不是要看齐扭腰市。

12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Fantastic idea yet hard to take in China.有意思的几个点1公私合营的运营方式,基金会吸引市政,市政增加私营利润.2.手语表演者的互动,小孩编程体验,盲人看书4.是否该接纳睡觉的人5.黑人社区问题6.《霍》读书会7.纽约文化活力与上海阶级固化

17分钟前
  • Lauren与海
  • 推荐

显然是一部比《国家美术馆》拍得更好的作品,只是本片镜头对准图书馆,少了展示各种名画作为看点,会让很多观众觉得更无聊。但恰恰是少了这种额外的看点,它作为一个纪录片才更加纯粹,导演的意图也显得更清晰。

20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多方面展示了纽约公共图书馆与分馆为大众提供的广泛资源:招聘讲座、免费技能培训、历史照片报纸搜寻、小语种服务、残障服务、儿童机器人培训、数字化努力…让人大开眼界,重新理解图书馆功能,深刻领会到资本主义的“水深火热”。充斥大量枯燥冗长会议与讲座,无数次昏昏欲睡

2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仅是拍摄,而非纪录

24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怀斯曼近几年作品,但凡看过,没有一部喜欢。作为一只苍蝇,聚焦于老百姓接触的到体制和接触不到的体制是完全两回事。显然这套方法作用于“正面”公共系统,除了接受媒体和影迷终生成就奖式颂词和情怀,就只剩下一张形式的空皮和了无趣味素材堆砌。

2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看怀斯曼的作品总能感受纪录片的尊严和创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感,无论是激烈的社会议题,还是对公共机构的拍摄,镜头间充满着平静的力量。用三个小时展现“世界上最美好的场所”台前的迷人和背后的运作机制,巨大的信息量缓慢流露,知识分子、民众、机构负责人,让这里成为一座伟大城市不可或缺的存在

32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怀斯曼近200分钟的纪录片巨作无比精彩。时而深入某场具体的讨论/演出/会议之中,毫不吝惜时间般,让一段段精彩的现场呈现;时而退出一步,带着meta的视角,讨论关于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角色、功能、定位等方方面面。

36分钟前
  • btr
  • 力荐

图书馆超越了借书功能,成为了市民思想交流沟通中心,成了淡化政府色彩的市民参与社区建设、曝露社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市民广场。豆瓣简介写的很好。

40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Venice2017# 百科全书式的纪录片作品,事无巨细地观察与展示纽约公立图书馆的各种方面的社会功能,并讨论图书馆的未来形态;同时也在地理上展示其分馆。虽说不及雷乃「全世界的记忆」有那么深刻的文化分析,但恰好与今年戛纳的博物馆电影「广场」形成一个有趣的对仗。

4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20181006@广州图书馆报告二厅197分钟版

43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到最后疲态尽露,转场都变成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日常影像,一次又一次重复。差不多是四条线:1)知识分子的演讲;2)对于纽约社区的关怀;3)关于得到资金赞助的讨论和努力;4)(也是最弱的线)传统意义上对于图书馆工作的想象,分拣书籍和处理借书请求。1最好,其他都有节奏控制的问题

47分钟前
  • Medea
  • 推荐

用直接电影的纪录片方式,来为纽约公共服务与纽约城树碑立传,更像一种包藏预设政治立场的宣传,在图书馆场景中出现的领导、馆员、主讲者与读者,更是精致的演员,怀斯曼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会用目见的「真相」来洗脑的纪录片导演。

49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一句旁白都没有。作为一个借书、参加新书沙龙爱好者和去过上海图书馆20个以上分馆的读者,我对片子里展示的各种图书馆可以做的工作都有了解,我看到的并不主要是很多人说的“图书馆除了藏书还能做什么”,而是那些枯燥的开会片段展示的“他们怎样讨论把图书馆办好这件事”。

51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D / 三流纪录片,二流宣传广告,一流英语听力练习材料。

52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公共机构如何搞钱、如何用钱。基于社区分布,自然而然侧重黑人议题。剪辑表达出Patti Smith也好哈莱姆黑人大爷也好同样是公共舞台上的一员。图片馆以前没听说过!题材所限开会谈话过多观感有些疲惫仿佛我也参加了一年份的领导例会(人家开会都不玩手机呢)机械工作类场面的调剂再多点就好了

54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