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餐

HD

主演:陈永忠,谢理循,余世学,郭月,赵达清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路边野餐 剧照 NO.1路边野餐 剧照 NO.2路边野餐 剧照 NO.3路边野餐 剧照 NO.4路边野餐 剧照 NO.5路边野餐 剧照 NO.6路边野餐 剧照 NO.13路边野餐 剧照 NO.14路边野餐 剧照 NO.15路边野餐 剧照 NO.16路边野餐 剧照 NO.17路边野餐 剧照 NO.18路边野餐 剧照 NO.19路边野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路边野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贵州黔东南神秘潮湿的亚热带乡土,大雾弥漫的凯里县城诊所里,两个医生心事重重活得像幽灵。陈升为了母亲的遗愿,踏上火车寻找弟弟抛弃的孩子;而另一位孤独的老女人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去镇远县城的路上,陈升(陈永忠 饰)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那里的时间不是线性的 ,人们的生活相互补充和消解。他似乎经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重新思索了自己的生活。 最终,陈升到了镇远,只是用望远镜远远地看了孩子。把老女人的信物给了她旧情人的儿子。一个人再次踏上火车。分不清这个世界是我的记忆,还是我是这世界的一个浮想……青山翠谷1941头脑玄机小小世界第一季英雄第四季千谎百计2024阴阳大战记冬雾魔法一点灵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三季交响诗篇AO凛冬王第一季再造战士2007新·杀手悲歌如梅开店小绿和小蓝 第五季美丽人生放学后A计划2021百变爱人鲁邦三世2014仿生超极限默片摊牌了,我的五个哥哥是大佬1987:黎明到来的那一天派对十七岁女皇之刃 叛乱SP多此一女黄阿丽:铁娘子魔战 鬼战浴血野球场解放雷肖恩第一季Butlers~千年百年物語~自然之子1983云中花霍家拳之威震山河宝莱坞太太们的闪亮生活第一季随风而逝的记忆倒数三秒爱上我福尔摩斯美人鱼之吻日版我可能不会爱你青春德云社请把生命交给我银河战将

 长篇影评

 1 ) 专访 | 毕赣:电影节奖项因为我的电影,才有意义

说《路边野餐》是近几年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都不为过。从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提名到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到各大电影节展映上的一票难求,《路边野餐》得到了太多赞誉。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首诗,一场梦境。 导演毕赣毕业于山西传媒学院,从小爱写诗爱看书爱动物。因为想用影像去记录动物而慢慢走上电影之路。少有导演像他一样,在第一部长篇中就呈现出完整的美学体系,复杂的时空关系和有设计感的影像。 非常喜欢毕赣说的那句“我的电影是一场雨,希望你不要带伞”。所以,你愿意在盛夏淋一场雨吗? 【【【“我的诗不一定好,但是我的诗适合我的电影,它就是我电影的文本。”】】】 《金刚经》《惶然录》和《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你的电影都用了书名,它们给了你什么灵感? 毕赣:看过,但它们没有给我灵感。只是觉得他们取名字取的好,也适合我。 但这样做是有风险的,这么说可能有点冒犯,但是刚看到《惶然录》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妈的一个新人导演套这么大的名字”。 毕赣:没有冒犯。这样不是很酷么。 《路边野餐》的整个叙事手法,时空上的各种重合和混乱,(当然里面还是有非常清晰的逻辑的),是不是想达到一种整体的朦胧的诗意? 毕赣:想达到“时间就是一只隐形的鸟”。但是怎么能让你们看到它呢?首先需要一只笼子,这就是持续完整的时空,就是长镜头的段落。其次需要给这只鸟涂上颜色,这种颜色就是梦幻的文本。当这两个东西都有了的时候,你们就能看到这只鸟是什么样子了。 很多人都说看过《路边野餐》会感到一种诗意。你对这种诗意怎么想。 毕赣:对这个一点想法都没有。诗意是个特别无聊的概括,什么都可以是诗意。地产都可以被广告描述得很诗意,但它不一定就是诗意。 那你觉得哪种诗意最贴近你的作品?你可以举例事物,或者艺术作品,都可以。 毕赣:最接近我电影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方法一样——是《佩德罗·巴拉莫》。他要讲的最根本的东西和我在《路边野餐》中要讲的是一样的。 写诗的时候有什么习惯吗? 毕赣:会用手机来写,这样随时都可以写。现在写的比较少,前面两首是我孩子出生和我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婆去世的时候写的,它变得只有在越来越重大的事件发生时时候才会有。不像以前,每个月都会有一首。忙是直接性原因。写它并不是为了作品,写它只是因为想写,所以没有任何的压力。哪怕以后再也不写了也没有压力。 17岁就开始写诗,有没有哪些现代派的诗人对你有影响? 毕赣:说实话其实没有。最开始也写得很烂,慢慢我觉得它到了好的地步。 怎么评价它的好坏? 毕赣:就以我自己的标准。自己写的时候就会知道好或者不好。我的诗不一定好,但是我的诗适合我的电影,它就是我电影的文本。我看过一些电影里的诗,不一定能成为电影的文本。前段时间余秀华很火,我觉得写的好,有天赋。我们不需要以诗人的标准去要求诗,她写的好就可以了,哪怕以后不好,也就只是不好。至于她诗人的身份是怎样,不太重要。 电影里的诗是提前写好的还是为了电影写的? 毕赣: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为了电影而写。它们都是我创作的,所以有共同的地方的时候就可以放在一起。 那有没有某些画面是从诗歌里获得的。 毕赣:有啊,比如手电筒的那段就是。 还有一些是在台词里表现出来的,比如天上的海豚在云里游泳的意象。 毕赣:因为理发店那场我想写一场情欲的戏,就找到了一首我写情欲的诗,把不可拍的放到台词里,可拍的设计成动作细节。 能不能想一个比喻,形容你的电影和你的诗之间的关系。 毕赣:诗就是自己和自己喝酒,电影就是和大家喝酒。诗有完整结构但是很私人,要比较隐秘一些,我不负责给任何人解释我的诗。 《路边野餐》开篇就是《金刚经》,你对佛学感兴趣吗? 毕赣:感兴趣,但只是读而已,什么都去看一看。《金刚经》《心经》《华严经》。 你觉得自己理解到了什么程度? 毕赣:理解到电影里的程度。 可以理解为是在用电影翻译经? 毕赣:是对话,不是翻译。与神对话是创作者其中的一个诉求。包括《卢布廖夫》里画穹顶。艺术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与神对话。 【【【“没有理解到的东西,我用作品抵达它。”】】】 你说会给演员不同的剧本,这是首创还是跟别人学的? 毕赣:跟佩索阿学的,精神分裂。这些都是小聪明而已。 理发店的姑娘叫什么?看了两遍都没有找到名字? 毕赣:张夕。 是与他妻子的名字一样的? 毕赣:剧本里是这么设置的。剪辑的时候我让信息饱和度降的很低,就是为了让大家觉得她可以只是个陌生人。但有些人阅读到那些信息,会相信她是他前妻。 所以你给出了一个画面,他俩曾经在瀑布旁边的房子里。电影里不仅时空不是线性的,还有很多身份的替换,卫卫、张夕这样的重名,还有光莲的爱人最后穿上林爱人的花衬衫,也有她变成林爱人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叙事上的轨迹吗? 毕赣:是叙事上的方法。这不就是blues么,不同的段落,不同的语调去唱同一种感觉,不断的去重复它。 你好像对时间特别着迷?你理解的时间是怎样? 毕赣:是因为不会别的,没办法。我要是哈内克我就会别的了,我没有那么深刻,不懂哲学。没有理解到它,所以我要用作品抵达它。我的作品只是通过技巧和方法去描述我所看到的,它不一定是对的,甚至可能是不准确的。 长镜头段落是不是真正的画外画内空间一致的时间? 毕赣:不是的,它物理时间是现实中的时间,但是有很多的层次。过去现在未来交融在一起,她穿上花衬衫,拥有其它记忆属性的时候,她也不一定在那个时间,可能已经在另外的年代,做着同样的事情。 长镜头里面你有客串,边演边导是怎样操作的? 毕赣:我很职业的,我在演到一个地步才能下来,马上下来不就是演戏了嘛,我得走完那个状态,至少要完成落幅。在长镜头中演戏的目的就是要监控那一段,但是我得先把我的那一小段演完。下来我给自己加戏,听演唱会什么的,就是为了监控他们。 《路边野餐》里有很多托梦的情节,它是你理解的吗? 毕赣:它是电影表达的一种手段,每个艺术电影导演也许都会用到它,它跟绿皮火车一样是很普通的手段。这是我们的文艺意识里面产生的。 电影里老陈这个形象有原型吗?还是完全的文学想象。 毕赣:有一些我姑父和他朋友形象的杂糅,但不具备原型。七七八八的人汇集起来,变成一个有灵魂的东西。 你写剧本有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比如陈升为花和尚报仇,不是因为杀他儿子,是因为杀他儿子还要把他的手砍了,他过不去这个坎儿。这种细节就特别的抓人,要比其他编剧在剧情上更近了一步。你也创作小说吗? 毕赣:我都是为了拍动画片会写一些脚本。小说特别的天马行空,电影则是特别写实的,用动画片可以实现的更好。 之前你说到,一个真正的创作者不是在写剧本,而是剧本在写他。 毕赣:是从2011年开始写《路边野餐》,我写到一半的时候就发现里面是他们在塑造我,他们让我变成一个创作者。我写的时候我知道我的角色知道我家地址在哪儿,他们进入我的房间。我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现实中有的人的面孔也会帮助我想象他们。后来我发现福克纳也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拍电影都是为了体验那个过程,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结果。”】】】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是,第一次看《路边野餐》都会想到阿彼察邦,你认同这点吗? 毕赣:我无所谓大家怎么去误解。我跟他不一样,他是更像植物的,跟蔡明亮是一样。我不是。 大家之所以会想到阿彼察邦很多也是因为有野人。 毕赣: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范畴相近,佛教、热带、鬼,都有。 我自己非常偏爱《南国再见,南国》,觉得是侯孝贤作品中被低估的一部。陈升盘旋山路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南国》里高捷的那段。所以陈升这样的角色有没有让你想到高捷? 毕赣:有血缘的关系。是高捷这样的角色让我有兴趣去设定一个陈升这样的角色。他们不一样,但是他会让我有这样的启发,用中年男人形象去讲这个故事,不要用跟我一样年纪的人。 这点我也很好奇,作为新导演,最顺手的就是拍同龄人的生活。我很惊讶你竟然直接上手了一个中年人,而且是非常复杂的背景。你自己内心深处是不是个中年人呢? 毕赣:我是小孩中年人老人都有,你也是他也是,人都是复杂的。 侯孝贤在提到《南国》的时候说他最怀念的就是《南国》的拍摄状态,一个小型剧组一路南下,他喜欢的是这种能量的可能性。 毕赣:我的作品跟《南国》肯定不一样,我的特别复杂。但是我们拍电影都是为了体验那种状态,体会那个过程,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结果。《南国》是为了得到什么结果吗?肯定不是,但它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电影,就因为对于创作者他和高捷和林强和角色和演员本身,他们一起去体会了这种状态。林强跟我说,体会完他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办法走出来。 拍《路边野餐》也是这样,我可能体会的不是那种状态,而是怎么在四十分钟里面交融那么多的时间。在现场听到了唱歌,我非常的幸福。这才是他教会我的地方,也是我跟他一样的地方。 据说请林强担任配乐经费不是想象中那么高。 毕赣:他是不在乎钱,不是他便宜,是需要看作品的。强哥出淤泥而不染,他是信佛的,是另外一种状态。以前像个动物一样,现在更像个植物一样。(笑倒) 【【【“所有的创作都是背对观众的,是裸体的,如果你站在观众面前,那你就是要跟他发生关系,是种交易。”】】】 《路边野餐》用侯孝贤创作《聂隐娘》的方法也是成立的,就是背对观众的创作。 毕赣:所有的创作都是背对观众的。负责任的创作都是这样。创作的时候是裸体的,如果你站在观众面前,那你就是要跟他发生关系,是种交易。 不管写诗还是做电影,有没有理想中的读者、观众? 毕赣:没有。我可能就是一个国家的、社会上的每一种人,没有具体的观众。我已经具备很好的品味和判断力了,我不需要别人帮我再来判断。除非我不懂电影,我是很少看电影的人啦其实。 你为什么总是会弱化自己影迷的这个身份? 毕赣:是因为我不想把大家往那方面引导。我是这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我不认为我是个迷影导演是因为,我见过真正的迷影导演,新浪潮那帮人,侯麦和特吕弗,他们是真正的迷影导演。我不是的。那些东西本质上都是拍电影的时候为我所用,并不是因为我看了多少电影,我了不了解电影,而是我不是。这是本质的关系。我并不是迷影导演,我是一个看了一些电影的导演。 你之前说导演要看5000部片,做导演和他的看片量是有关系的吗? 毕赣:这个问题要到了五千部再去谈。当时我看地图,每个国家有多少电影来拉片单,大概就是四五千部。 是否承认有些天才型的导演看片可能真的不多? 毕赣:都是骗你的。五千部就不多。人一辈子会看好多电影,特别是现在,看片很方便,五千部是很基础的量。 以前写过影评吗? 毕赣:我从来不写影评。所以我不是个影迷,真的影迷一定要去写评论的。我看电影真的是轻松愉快的,只是因为我品味好,判断力好,让很多别人不想看的电影我会觉得它好。但好只是爽我自己,我不会把它写出来,也懒得去讲,有些人没有这个基础,讲起来也很费劲。 毕赣向英文媒体透露的2006-2016年最喜欢的10部影视作品,分别是:《周围的事》《聂隐娘》《地心引力》《兽爪》《利维坦》(吕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维瑞娜·帕拉韦尔)《诗》《地球之盐》《寂静之光》《郊游》《禁忌》 前段时间外媒列出了你近十年最爱的影视作品,其中也有《兽爪》,平时对动漫了解多吗? 毕赣:大众型的都会看。汤浅政明是天才,但他也有很多平庸的作品。《兽爪》和《乒乓》很好。 对今敏呢? 毕赣:天才。但我对他一般。我对视听特别的自信,所以会发现他的一些小小的漏洞,还有节奏上面有时太快了。但是汤浅政明就完全是天才。天才就是你永远跟不上他的节奏。但是今敏我能跟上他的节奏。 你觉得自己是天才吗? 毕赣:我觉得我是的条件就是我跟别人的诉求不一样。这就会是,本质上就会是。 当时看完你的片单我就开玩笑说很难聊,每个展开都很大。 毕赣:《利维坦》你看过吗?不是俄罗斯的。是哈佛人类学研究所拍的一个纪录片。在一条捕鱼的船上安装了十六个GoPro,有些安装在船的底部,船在浮动的时候,GoPro潜下水再浮起来,有很多黑色的鸟飞过。把所有素材经过精心剪辑编排,做成一部纪录片。非常的震撼,是我这辈子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拍电影,而是为了人类学的研究,拍了《人民公园》的史杰鹏就是他们的学生。 阅读习惯也是没有系统的? 毕赣:一般谁被归纳系统,也就差不多要拍烂片或者可以不用拍了,我远远还早。会同时看好多本侦探小说,松本清张、宫部美雪等等。下一部电影《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是讲时间和记忆的侦探,莫迪亚诺也是侦探片,但是目的不是为了侦探。比如《路边野餐》是个公路片,但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公路。这是被人长期被人训练好的形式,拿来用就好了。 【【【“电影节奖项因为我的电影,才有意义”】】】 《路边野餐》连跑七八个电影节。现在独立电影要出位只能靠独立电影节吗? 毕赣:不是的,你强的话电影节就不是变成电影节的这个符号而已,它变成这个体系当中的一部分,会有影院、影展、点映、长线,只要你足够好。除开一些运气不好的情况,不能公映什么的,大部分情况下只要你作品够好,就会进入到放映的体系里面去。 电影节只是一个放好电影的地方,顺便为好电影证明。对拿奖我一直的态度都是,我的电影是去给电影节颁奖的,不是它给我颁奖。 洛迦诺新导演奖因为《路边野餐》,这个奖项才有价值,我的作品要大于这个奖项,不能让奖项大于作品。影展的意义才会变得更有效。 但你说去电影节奖项给我多么大的快感,我19岁就拿了学校最佳影片,那个阶段我得到的快感和今天我拿任何奖都没有区别。对获奖我也是个老司机了。 非常多外媒,包括法国《电影手册》杂志都对你做了长篇的报道。 毕赣: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法国的发行方都吓到了,因为从来没看过哪怕一个成熟的导演,会收获这么好的评价。但是没有什么卵用,观影人次还是不到两万而已。 洛迦诺电影节的时候有很多杂志会去看,他们有个媒体场,大概一百人的厅,都是世界知名媒体。这就是一个好的电影节所提供出来的条件。还有很多出乎意料的导演也很喜欢《路边野餐》,比如《沉默的羔羊》的导演乔纳森·戴米,比如《潘神的迷宫》的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 学生时代会去跑一些电影节看片吗? 毕赣:从来不去。平时就在电脑上看。我参加其他电影节之后才在银幕上看一些艺术电影,发现,哦,原来银幕上更好。后来才会想说尽量银幕大一点,但我没法满足这个条件。可能我搬新房子了家里电视会大一点。 【【【“好的电影需要给观众一点时间”】】】 塔科夫斯基和侯孝贤是你承认的精神导师,怎么看待戴锦华老师写文批评北影节观众这件事? 毕赣:需要戴老师这种人去骂骂,我骂有什么用,我也不会骂别人,我还巴不得别人看不懂就走嘛,相互浪费时间。戴老师是学者,讲的很有文化。 你当年看的时候也是看不懂的对吗? 毕赣:对呀,所以有什么关系呢,连我拍这么好的电影的人都可以看不懂它。我们反复在讲我的作品是与时间对话什么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观众一点时间呢。看不懂没关系,可以看完它,反正钱都花了。 你觉得宗教是理解他电影的障碍吗? 毕赣:不是,电影都是很肤浅的,它就可以让你了解到宗教。塔科夫斯基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 所以你的电影里也没有宗教化的东西,只是把它当做…… 毕赣:学问。我下一部片子会有非常深厚的佛学根基,但是没有人可以看得出来。读经的时候都会在想它是什么意思,但是你表达不出来,我也表达不出来,所以我拍了部电影。我并没有在上面有天赋。 有什么是你现在在思考,想在下一部电影中去解答的? 毕赣: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我用这个来建构一个侦探片。 【【【“资本是来帮助你的不是限制你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评价出来了,难免也有些过度读解…(毕赣:“也有过度的夸赞。”)怎么看待这些? 毕赣:人和人之间就是由误会组成的,所以观众和作品之间也会误解、过度、猜忌。 会关注这些评论吗? 毕赣:不会。以前(豆瓣上)有五条评论,现在有五万条,我怎么阅读的完。 现在最不满意哪点? 毕赣:没什么不满意的,拍电影不是为了一个结果,而是一种体会。你问侯孝贤《南国》他最不满意什么,他没办法不满意,因为他们体会到了。 是说时隔一段时间后宣传这部电影,一定有遗憾之处。 毕赣:技术是资本可以解决的,遗憾也没有意义。遗憾应该遗憾得有意义,是回去可以弥补的。回去还不能弥补的不能叫遗憾,那个就叫命运。所以我没有不满意和遗憾。 以后会给自己设定方向吗?或者会有压力和限制吗? 毕赣:没有人限制我。资本对于创作者来说,如果一个人说资本限制了我,那就是借口。资本是来帮助你的不是限制你的。但是李安的制片对我说,你需要一千万但是只要两百万,也是你的问题,资本就限制了你。但我以前就是这样,因为我不想对资本负责任,以前负不了责。现在我的态度就是有多少要多少,这才是资本的效用。资本、科技、技术都是为了让我的电影拍得更好,它不可能限制我。 你对技术手段是开放态度? 毕赣:没有好的创作者会拒绝。所以卓别林不一定是好的创作者,因为他拒绝声音。逻辑上不可能会拒绝。就是因为科技才有了我今天拍电影的条件,设备越来越小越来越清晰。 在准备拍摄的金马奖短片据说是用胶片拍摄。 毕赣:这是关于家庭关系的短片,我的意识里家庭影像是古惑仔录像带,它的影像质感就是胶片转化过来的质感。它更能带给我对家庭介质的书写。 你和杨潇、陈骥2013年成立了一个电影书信计划,这是一个创作型的小组吗? 毕赣:就是一个三个人的无聊吐槽的地方。后来我也忙了,大家也不吐槽了,就没有了。 不是一个正式的说我们要一起做什么的地方? 毕赣:会这么讲,但事实上并不是。哈哈哈哈哈。 【【最后20分钟聊得非常深度有趣有启发有意义,但是毕姥爷嘱咐,不能写上去。微笑。】】

 2 ) 《路边野餐》:文本,非影像

 —— 一种叫“毕贛电影”的东西尚未诞生

一、

在《路边野餐》中,我没有感知到任何阿彼察邦的东西,这种感觉也许在电影结尾陈升面对那丛茂密的芭蕉林时有一瞬闪现(只因物候环境)。我有的是如下错觉:那几条在夜晚发出吠声的狗也许是从N·B·锡兰的《三只猴子》里借来;那几只忽明忽暗的灯泡也许曾在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中用过(而那两个在沉睡之脸上移动的镜头则完全是林奇式的);那辆在山间行进的摩托,可能是侯孝贤在《南国再见,南国》使用后沿用至今;当然,还有那几首诗可能在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念过;那架用来进行微移摇摄的摄影机曾现身于安哲罗普洛斯的片场……

阿彼察邦、N.B.锡兰、大卫•林奇、侯孝贤……作为新世纪空间-影像的开拓者,均创造出自己的影像风格。塔可夫斯基、安哲罗普洛斯虽然从未构筑过空间-影像,但他们依然是创造体验(诗影像)的大师。这些导演的影像风格不是简单地通过复制标志性手法获得,而是建立在完整的美学感知上,他们直接与空间-影像或诗影像(用来感知,而不是叙事)的构筑有关。当毕贛尝试将这些技巧挪用到自己的电影中,可能未曾想过它们的用意何在。在《路边野餐》里,它们简单地牺牲为让影像风格愈加鲜明的手段。

因此,当毕贛将《路边野餐》这个简单故事进行复杂的时空处理后,便将整部电影文本化了。重点已经从对影像本身的体验上转移到叙事游戏的分析与破解上,快感不再来自于抽离自身进入影像空间或对情绪的体验,而是大脑的运作。从此点上看,毕贛的《路边野餐》确实带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不同的是,不是前进了五十年,而是倒退。上述援引的导演们,所做的正是相反的工作。

二、

<图片2>《路边野餐》由两段相互嵌套的故事元件组成。除那段发生在荡麦的现实与梦幻相结合的长镜头之外,其余均在现实的层面展开。整个故事是一个叫陈升的中年男子出门寻找侄子卫卫的故事,让故事复杂的是电影碎片化地插入了陈升的青年岁月、爱情往事、家庭纠葛,并通过他行医的身份带出老医生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通过细碎的对话在观众脑海中还原,并通过道具(花衬衫、磁带)在那段梦境中得到了“重现”。在这个长镜头里,因为这两件信物的出现,现实与过去、幻觉与记忆的阻隔遂被打破,并在两个叙事段落间形成“互文”:陈升奇妙地“重演了”当年老医生与情人离别的瞬间。同时通过对人物设置(遇见青年卫卫),给人以现实与未来并置的错觉。

这是一种时间的游戏。这个长镜头时长达到惊人的四十分钟,其亮点尚不在于其调度(用DV拍摄削减了这种难度),而在于背后的文本设定。这种设定,导致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呈现首尾闭合的幻觉,因而给人以奇妙的精神体验。当陈升穿上花衬衫,为女理发师高歌一曲《小茉莉》,并在离别之时将磁带送予她的时候,当年老医生与旧情人相分别的情形得到了“重演”,只不过对陈升来说,这是他新恋情的开始。但事实是陈升所怀揣的任务是帮老医生归还信物,是对旧恋情的象征性终结。开始与结束在同一点相遇,预示着时间循环往复的错觉,而轮回正是影片开头对《金刚经》的指涉。

当然,问题还不只是这么简单而已。在这个复杂的长镜头里,可供我们展开分析的还有陈升自己的恋情。当陈升在理发店里对着女理发师讲述自己的爱情往事,两人间的情态也让我们有了一种幻觉,女理发师可能就是那位逃跑的妻子。同样,出现于其中的还有一段发生于未来的青年卫卫的爱情故事,在双重意义上成为陈升与老医生两人爱情往事的现实模板,如同一面镜子。因此这就不再只是双层嵌套的问题,而是更为复杂。老医生、陈升、青年卫卫,这三个分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物,不仅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里相遇,而且相互间还形成了身份的互指关系。

三、

这种发生于影像内部的指涉,可以称为一种“元影像”。在贾法•帕纳西的《闭幕》中,这种互指的情形显得更为“艺术”:一位名叫贾法•帕纳西的导演有一个拍片设想,内容是一位作家正在创作,而其创作素材是贾法•帕纳西本人的生活记录。与毕贛不同的是,贾法•帕纳西在《闭幕》中所做的仅仅是创造文本影像,而不是像毕贛那样在尝试构建空间-影像的基础上去完成一份复杂的文本。影像用来体验,而文本只能被分析。当毕贛像那些大师一样想要获得一种影像风格时,他只捡起了皮毛,虽然这些皮毛经由毕贛之手点化出精致的画面(显然拥有天赋),但事实也仅此而已,毕贛尚未发现的是,用这种方式创造影像其实有它们自身的目的。

且不提《路边野餐》有王家卫式的暧昧摄影、港台流行金歌、潮湿的物候环境等的助阵仍未能提供多少情绪体验(因为一切已转为文本),只说那个精彩的长镜头是以低劣画质的DV拍摄,可能已经暴露出毕贛在影像美学上不具有一种自觉性。设定因此遭到背反:《路边野餐》中现实的部分因为光、影、调度而有了梦与幻觉的氛围,而那段真正的梦却以一种极具纪录风格的视频影像完成。如此,再具有幻觉性的设计也因此部分地消解。这也许解释了这段长镜头的精彩不是从对影像本身的体验中获得(体验本应是长镜头最能展现的优势),而是通过对散落于电影各处的“玄机”的文本性解读。如果说,情形正好相反,这是毕贛的特意为之:用这种极度记录的风格,所要获得的正是对幻觉的破除,让观众产生“真实”错觉;那么这种手法放在21世纪,这也只能算是一种低劣的处理,很显然,阿彼察邦不用任何显明的技巧,已经可以达致相同效果。

这或许解释了在《路边野餐》中为何找不到任何阿彼察邦的痕迹,因为阿彼察邦电影的独特性在于无从模仿的感知方式。当然,毕贛也可以自我辩解说:他所要创造的就是这类文本影像,而不是用来体验的其它影像,这些学到手的技法仅仅是为了让影像看起来更“可观”。对此我们无可厚非,每位导演都有权利保留自己的美学追求,但同时我们也得着实指出,这不是电影的未来,而是过去。对于一位想要建立特有的美学风格的导演来说,这将只会是一条穷途末路。我更愿意再看一遍《金刚经》,而不是《路边野餐》:短片的长度正好“容忍了”电影文本化的结果,那种在设定与解谜间的游戏适合于短篇幅。

 3 ) 毕赣《路边野餐》观后问答回忆@Hong Kong Kwoloon KITEC 2016/03/26

这是我三月底看完后写的日记。
首先,回忆是会被篡改的,所以张冠李戴,遗漏加缀必定有之。望见谅。
问:为何这部电影叫《路边野餐》,我觉得没有太契合。
答:一开始我想叫这部电影《惶然录》,但是制片说这个名字离观众太远。《路边野餐》是我第二部电影的名字,先借来用了。
问:我觉得这部片子让我想起了侯孝贤的《南国再见,南国》,另外我想问一下电影中出现的诗,音乐的含义。
答:我个人很喜欢侯孝贤。电影里的诗都是我自己写的。我把诗运用到电影中是从我大学拍的一个诗歌Vedio《老虎》开始,《老虎》当时拍的很烂,自己不懂怎么拍电影,所以拍的太碎,根本不能看。后来我想着用诗歌作为衔接,是个不错的方式。所以就在这部电影里运用了。关于音乐,我很喜欢流行音乐,很喜欢林强为侯孝贤在《南国再见,南国》中做的音乐。于是我写emial给林强,他回复我说他太忙了。后来我又写email给他,他回复我发一个我拍的电影的link给他。我告诉他我很希望他能帮我做音乐,但是我没钱。他回复我说,你能等么,能等的话就等。
问:电影里面的男主角叫陈升,是很偶然地与台湾歌手陈升重名么?
答:我在2011年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正好在听陈升的歌儿。我写剧本的时候喜欢听流行歌。正好这个演主人公的演员姓陈,我想正好,就叫陈升吧。
问:电影里面有很多大师的影子。请问你平时是他们的影迷么?
答:不是,我不怎么看电影。我觉得每一个大师都是不可复制的,反而是好莱坞电影有它的一套操作程序在。我个人喜欢侯孝贤的电影语言,我想我会自然而然地与他的风格有些接近吧。
问:海报中出现郭月穿旗袍的那张为什么电影里面没有是后期剪掉了么?还有什么背后被剪掉的故事是我们不知道的?
答:那张穿旗袍的照片不是我们拍电影的时候拍的,是我们自己随意玩的时候拍的。后来这些照片被送去国外用作展览资料,国外很喜欢这张照片,所以也就一直留着用了。但其实跟我的电影内容无关。这也可以看出西方的审美与我们的差别。影片其实后面还有20分钟的内容是关于陈升在火车上的长镜头以及后来他见到了他死去的母亲。后来我觉得陈升实在太辛苦了在这部电影里,而且其实电影的情绪已经推进到了最高点,所以没有必要放后面的那段。于是就删去了。
问:【荡麦】这个地名之前就出现在你的短片《金刚经》中,我想问为何你对这个词情有独钟。
答:我原来问我的一个苗族朋友,【隐秘】在苗语里面怎么说,他说【荡麦】。影片中,主人公去了那个地方,也就是到了隐秘之地,一个与虚幻之地。在这个地方他时间是被打乱的。后来我在要拍这部电影的时候,特意去查了一下,原来那个苗族朋友骗我。【隐秘】根本就不叫【荡麦】(笑),不过我还是沿用这个名字,去标志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空间。
问:为什么陈升把老奶奶托他给老爱人的磁带直接送给了别人,而且自己穿上了那件衣服?
答:在虚幻的时间里,陈升本就不用如往常一样,这种对于现实托付的处理,亦是一种对抗。
问:虚幻中陈升与那个洗头店的女人坐在曾经瀑布边的小屋,一个舞厅灯坠在他俩中间,这样的画面是要暗示洗头店的女人是谁么?后来陈升也把那盒李泰祥的磁带送给了她。
答:可以理解成这个女人是他的老婆,其实无所谓。正如我所引《金刚经》: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图片1>

 4 ) 恭喜,你及格了

你也许烦了,最近每个人都在聊《路边野餐》。不仅聊,而且变着法儿夸,一副生怕自己没看懂的样子。 你也许厌了,每个微信公众号都在说毕赣。不仅说,而且变着法儿八卦,连他的副导演、摄影都跟着出名了。 你真觉得这片儿好吗?我听说,大多数看完电影后观众其实没啥问题的。我看过一个提前场次,《金刚经》和《路边野餐》连放。放完后掌声淅淅沥沥,导演上台跟观众互动,没几个人举手。最犀利的问题来自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导演,我以后会超过你的。」导演说:「很期待那一天。」 观众统统陷入了失语的状态。好多人都担心「如果我问出一个傻问题,会不会被看作傻逼?」乐意去看文艺电影提前放映场次的观众,多多少少是憋了一股文艺理想的青年,问不出问题事小,没看懂、丢了面子事大。前不久有个不要命的人当众询问戴锦华:看不懂塔可夫斯基怎么办?被戴锦华一句话呛了回去: 「看不懂就回去惭愧、回去学习,有什么脸在这里喊看不懂!」 我猜塔可夫斯基本人也说不出这样嚣张的宣言。 《路边野餐》的成功值得嘉奖,不在于它得了多少奖,而是因为它是一部有开创意义的影片。它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可以容纳小众的作者电影。换句话说,不仅看好莱坞大片的人有钱了,那些看新浪潮和塔可夫斯基的年轻人也有钱了。 感谢时代,也感谢盗版商的多年培育。我们看了那么多塔可夫斯基,看了那么多安哲罗普洛斯,也看了那么多阿彼察邦和侯孝贤,终于出了一位模仿得还算及格的学生。尽管这位学生技术上很粗糙,表达上略显杂乱。蹒跚学步,但没关系,至少是起步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感谢观众,当这样一部电影来临,有如此多的观众宽容地接纳了它。观众赞美它的优点,容纳它的缺点。 还需要感谢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微博,在朋友圈,你可以读到一个又一个中国。但那更丰富的内陆和更为庞杂的小地方,还有无穷无尽的故事和景观。《路边野餐》的最大看点就是毕赣的凯里。毕赣双手劈开世界,打开了属于他的地理。视觉上,凯里、镇远、荡麦,盘山公路、隧道、台球厅,劣质粗糙的镜头底下,是导演本乡本土的柔情爱抚。声音上,听起来像是一门外语的凯里话,观众必须借助字幕才能理解其含义,配合精心钩沉的老派台湾流行乐,建构出这一套独特的视听奇观。 就像2006年横空出世的《疯狂的石头》,所有人都知道宁浩在模仿盖•里奇,但所有人都在疯狂地赞美他、期待他。以此上溯到电影尚不主流的八十年代,我们在文学上不断爆炸出地理大发现,发现了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米兰昆德拉」。我们因为「和世界接轨」而狂喜,因为我们终于「赶上了」而狂欢。坦白说,这种高兴是源自落后文明的不自信,就好像长年考58分的学生,终于考及格了。 《路边野餐》当然有很多问题,但没关系,宽容是给先行者的特权。2016年,孱弱而强大的中国电影终于拼齐了最后一块拼图,这真是它最好的时光。

 5 ) 《路边野餐》诗歌文本探讨

本文原为白岩诗社观影会讲稿,经过些许修改。 下文均是从诗歌文本出发对影片的解读,并不涉及运镜,场面调度等电影手法分析。

引言

距离《地球最后的夜晚》(后简称《地球》)上映也有几天,看着豆瓣评分的持续降低和友邻评分的逐渐升高实在有趣。这可能也是毕赣这个名字被讨论得最广泛的一次,爆米花观众的谩骂和站队的文青们(没有贬义,我也是其中一员)可能要占大多数。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地球》总不可避免地和《路边野餐》(后简称《野餐》)放在一起比较。如果实在要说的话,在我看来,技术上肯定是《地球》要好,毕竟资金摆在那里,艺术性上可能大体持平(如果不考虑《地球》过度宣传带来的折损)。《地球》、《野餐》以及毕赣的其他作品,“诗”是一个始终贯穿于其中的逻辑。当然《地球》可能是考虑到面向的对象群体,只在结尾“咒语”处直接引用了一段不怎么出色的诗。

诗文本探讨

所以啰嗦了这么多,开始讲《野餐》。 我第一次听到毕赣这个名字,就是由于《野餐》这部电影。当时根本不知道毕赣是何许人也,观影体验非常纯粹。除了那个有点炫技成分的长镜头以外,令我惊喜的是电影中对诗歌的运用。初看略有些生硬,仔细想想却很有味道。这一点很难不让人想到老塔,特别是《潜行者》。老塔的电影中,其父亲阿尔谢尼经常会以画外音的形式朗读自己的诗作。但可能是由于翻译的藩篱,为了理解阿尔谢尼的诗,我必须从影像本身以及其背景入手。但《野餐》则不然,它提供了从诗直接抵达画面的途径。需要再次重申的是,后文均是从诗歌文本出发对影片的解读,并不涉及运镜,场面调度等电影手法。这其实也是写这篇影片的初衷,因为在豆瓣的一千多条影评中,似乎还没有“诗文本”这个出发点。 毕赣坦言自己不是个诗人(我也不认为他是),但他有诗的气质和逻辑。他说自己喜欢的诗人有巴列霍、佩索阿、痖弦。事实上《野餐》原名是《惶然录》,这是佩索阿的一部随笔集的名字(也译作《不安之书》)。《野餐》里共有八首诗,下面按照时间顺序逐一罗列:

背着手 在亚热带的酒馆 门前吹风 晚了就坐下 看柔和的闪电 背着城市 亚热带季风的河岸 淹没还不醉的桥 不醉的建筑 用静默解酒 明天 阴 摄氏三到十二度 修雨刷片 带伞 在戒酒的意识里 徒然下车 走路到天晴 照旧打开 身体的衣柜 水分子穿越纤维

亚热带、柔和的闪电

第一首诗出现在9分45秒,起到的作用有点类似于开启主题和奠定整体基调。两处“亚热带”交待地理方位(“凯里是黔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还带有点回忆的黏腻感。随后出现的Disco球是毕赣常用的电影意象,其反光跳跃着,是为“柔和的闪电”。几个“不醉”和“解酒”,将人的回忆赋予到自然意象上,表达的仍然是对于往事的沉湎。此时画面中出现一本古旧的、标题为“路边野餐”的诗集,影片中的作者是陈升。现实中该书是毕赣写的,仅在台湾少量出版,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接下来连续用了几句日常性的描述,表现出“日常的诗意”,画面中出现了狗。狗是老塔电影中的一个意向,在本片中也多次被使用,不知道算不算一种致敬。尾句“照旧打开/身体的衣柜/水分子穿越纤维”甚是精彩,开放式的联想起到很好的开篇作用。如果身体是衣柜,那里面陈放的是什么呢?是衣服(回忆),往事?从感觉上说,表现出一种由内向外的困反感和梦境感。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 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梦中母亲的鞋

第二首诗出现在25分钟处,此时陈升做了一个梦。“没有音乐”显然是指他失去妻子这件事,从后面我们可以知道音乐对于他们有很重要的联结作用。“没有戒律”和结尾处两句不妨看做是对陈升失去妻子后的生活的描述,一种没有根基的惶然感。而“误解照相术的年代/你摄取我的灵魂”比较隐晦,浅层可以理解成对妻子或母亲的追忆,过度解读甚至可以联想到遗像(照相术摄取灵魂)等。

山 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像荷花

灵魂的酶像荷花

第三首诗出现在37分钟处,是表现两个冲突的片段。“山/是山的影子”看似废话,其实一方面挺符合凯里重峦叠嶂的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也有种让人走不出去的感觉。事实上,陈升的根本问题可能就在于他“走不出去”。“人的酶很固执/灵魂的酶像荷花”很明显暗示了后面的争吵,“荷花”还和暴力对比了一下,有种奇妙的错位美感。

许多夜晚重叠 悄然形成黑暗 玫瑰吸收光芒 大地按捺清香 为了寻找你 我搬进鸟的眼睛 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出狱

第四首出现在48分钟处,此时陈升坐在去往镇远的火车上,并穿插了他刚出狱时候的片段。“夜晚重叠”可能是表现一种反复感。毕竟会有这种“夜晚重叠”感受,可能是因为他每天晚上都想的是同样的事情。“玫瑰吸收光芒/大地按捺清香”可能指在狱中的生活抹去他的棱角,也可能指出狱后的生活让他没有活着的实感。结尾三句显然是对已故妻子张夕的怀念,让人唏嘘不已。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了四十二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 宇宙来自于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于回声 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 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 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源源不断的自然

第五首出现在58分钟处,此时时间已经是非线性的状态(当然第一次观影看不出来)。陈升坐在长大后的卫卫的车上,去找吹芦笙的苗人。“源源不断的自然”像是在表现坐在车上,两旁景物向后退去的画面。接着连续好几个“来自”探讨了起源的问题,本质上也是对时间的探讨。“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腾空的竹篮装满爱”暗示了后面和妻子,卫卫的重逢。“某种破碎像泥土”也许是指时间的碎片化,而“在谷底摊开”则指荡麦,即承载碎片化时间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荡麦这个地方并不真实存在,不知道和片尾出现的“荡麦影业”有没有关系。

今天的太阳 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地运走 整个下午 白醋 春梦 野柚子 把回忆揣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再次出现的Disco球

再次出现的鞋

再次出现的狗

这首诗出现在1小时37分钟处,此时陈升经历了一段梦一般的旅程,正在逐步返回现实世界。“今天的太阳/像瘫痪的卡车”可以理解为时间的瘫痪(太阳本身和时间关系密切),也可理解为一种大梦初醒的疲惫感。“白醋 春梦 野柚子”让人不明所以,但对于毕赣本身应该是有特殊意义的。比如“野柚子”就在《地球》中有了不少提点,个人感觉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代表。“手电的光透过掌背/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可能仅是对电影画面的重复描绘罢了。

所有的转折隐藏在密集的鸟群中 天空与海洋都无法察觉 怀着美梦却可以看见 摸索颠倒的一瞬间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表达 这对望的方式 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我搬进鸟的眼睛

第七首出现在1小时43分钟处,此时故事接近尾声。“密集的鸟群”似乎在呼应第四首诗,此时电影画面里陈升在用望远镜观察着放学的儿童。“颠倒”、“美梦”似乎都可以看成是对故事情节的总结。而“接近古人/接近星空”似乎在表述一种隽永的,不随时间而改变的东西,是生命吗?是爱情吗?还是牵挂和怀念?结尾出现初生的牛犊和葬礼的对比画面,似乎有所暗示。

初生的牛犊和葬礼的对比

冬天是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 重逢就是一间暗室

时钟意象

最后这首诗是我最喜欢的一首之一,我也不知道如何解读比较好。它暗含了一种开放性,所以不妨就放着让大家自己解读吧。

结语

尽管我只看过毕赣的几部影片(《南方》、《老虎》找不到资源所以还没看),但却莫名坚信他的才华和前景。诗其实是一种比影像更开放的媒介,它提供的信息要少很多,也有更多的可解读性。上面也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随便看看即可。“正确性”肯定不是诗歌解读的最终目的,我想只要能体会到美感即可。别的不说,起码毕赣在融合诗和电影这两种艺术上的努力和成果,我是佩服的。

【附一】毕赣作品年表:

2008,《南方》

2010,《老虎》

2012,《金刚经》

2016,《路边野餐》、《秘密金鱼》

2018,《地球最后的夜晚》

【附二】毕赣其他作品中出现的诗作:

《金刚经》诗歌文本

荡麦的公路被熄火延长 The roads of Dangmai is prolonged because of the flameout of the car

风经过汽车后备箱 The wind sweeps around the trunk

人们在木楼里行歌坐月 Some people is watching moon and singing song in a wood house

机器伴随着机器的光 The machine is polishing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分辨出痛苦不同于汽油 I have spent a long time differing the pain from the gas

它可以沉入河流底部 The gas could wind to river floor

但我希望痛苦能够挥发 While I wish the pain to be unleashed

花香无法加重花香潜入水底 The fragrance which can’t increase its weight can’t float down to the bottom of water

记忆却覆盖记忆飘在了身体的表面 The memory which has renewed itself is drifting within the body

人类代替人类掌管家园 Men replacing men control the world

地狱颠覆地狱成为天堂 Hell subverting hell becomes the heaven

忍耐,被困在花心和尚的胸口 The trapped monk is enduring

执着盘腿的上方 He is persisting and sitting cross legged

投下蜿蜒数千公里的眩晕感 The sense of dizziness hit him overwelmingly

焦虑,女人的胡须长满山坡 It is because of anxiety that the beard of women has covered the hillside

蜡染鲜花,捂住流水的微笑 The batik of flowers have eclipsed the smile of water

声音当作圈养的白兔关进竹笼 The murmuring of water has ended as the rabbit has been locked in the bamboo cages

痛苦,举着鲜艳的误会赶赴行程 The pain of life has sped up with the cover of the bright misunderstanding

同路人畏惧蛇摆动的尾巴 The fellow travelers are scared of dazzling viper

冷血的体温将它融化 He has been wrapped up by the cold blood

虚脱,水井与月光的交欢 The intercourse between the well and the moon has been exhausted man

又是孤傲的败军撤退水蒸气 The arrogance of the defeated army has vapored the air

野外的时钟修炼成了摆渡人 The wild clock has been ticking all the time

混乱,观看结果的树子和夏夜 The trees with fruits and the Midsummer night have witnessed the chaos

降落了许多故事无法挑选 The destiny can’t be changed and should be accepted by man

深色的梦飞过或者没来 The dream in the midnight has passed away or it has never strolled around

死亡,黑暗犹如掉落的速度 Dying, the darkness was like falling speed

阅读周围斑斓的石头 It touched the colorful stones and merged itself

娴熟的盛满毒酒 The darkness was full of the poisonous wine

消失,凭着比鸟儿更轻巧的骨骼 With the lighter skeleton than that of bird

追赶一条痉挛的公路 It dispersed along with the winded road

生活在平静的河水里 When you live with the tranquil river

就像农夫安心醉于回家的马路 It is like the farmer went home with the peaceful mood

吊在树上的鞋是路人的捉弄 The passerby plays the trick of hanging shoes on the trees

白天放生哀鸣的动物 The animals are wailing in the day

夜晚将星空收入囊中 Stars are twinkling in the darkness

温顺的心脏经常被琐事击中 The trivial always hovers over the peaceful mind

有时生活在草丛里 When you live with the grasses

听见魂魄之间的对话 You can hear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souls

巧妙地避开人们敞开的胸怀 It can avoid the typical mind of people

如同站在汽车门口 Just as standing beside the car

看它四个轮子匀和的转动 Looking at its four wheels smoothly running

生活在遥远的山上 When you live in the distance mountain

和相处的几户人家修建鱼塘 You can work with the neighbors to build fish ponds

将回光转移到梦境里的酒杯 The glass could bring you to the dream

随着蝴蝶的频率起飞 With the fly of butterflies

生活在天空的一次停顿 Life has stopped his step in the sky

世界依靠衰老维持平凡 The world keeps its routine with the birth and death

目睹了一切的律动 When you see the running of the world

经历了游荡的人群 When you taste the life

我走在其中 You could find that you are one of the common

以沉重的呼吸配合步调 You are walking with the heavy breathing

《秘密金鱼》诗歌文本

雨给梦冲凉

没关的窗户

研究风

我呀

在写信

寄给羊水

信里提到

宇宙称呼它为灰

我们叫地球

还提到

风车不能骑

但是石头可以打水漂

你呀

到时别忘了

用小小的哭声

款待我

 6 ) 毕赣的诗

背着手
在亚热带的酒馆
门前吹风
晚了就坐下
看柔和的闪电
背着城市
亚热带季风的河岸
淹没还不醉的桥
不醉的建筑
用静默解酒
明天 阴
摄氏三至十二度
修雨刷片 带伞
在戒酒的意识里
徒然下车
走路到天晴
照旧打开
身体的衣柜
水分子穿越纤维


没有了音乐就退化耳朵
没有了戒律
就灭掉烛火
像回到误解照相术的年代
你摄取我的灵魂
没有了剃刀就封锁语言
没有了心脏却活了九年


山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 像荷花


许多夜晚重叠
悄然形成黑暗
玫瑰吸收光芒
大地按捺清香
为了寻找你
我搬进鸟的眼睛
经常盯着路过的风


命运布光的手
为我支起了四十二架风车
源源不断的自然
宇宙来自于平衡
附近的星球来自于回声
沼泽来自于地面的失眠
褶皱来自于海
冰来自于酒
通往岁月楼层的应急灯
通往我写诗的石缝
一定有人离开了会回来
腾空的竹篮装满爱
一定有某种破碎像泥土
某个谷底像手一样摊开


今天的太阳
像瘫痪的卡车
沉重的运走整个下午
白醋 春梦 野柚子
把回忆塞进手掌的血管里
手电的光透过掌背
仿佛看见跌入云端的海豚


所有的转折隐藏在密集的鸟群中
天空与海洋都无法察觉
怀着美梦却可以看见
摸索颠倒的一瞬间
所有的怀念隐藏在相似的日子里
心里的蜘蛛模仿人类张灯结彩
携带乐器的游民也无法传达
这对望的方式接近古人
接近星空


                                                                                                             ——from Bi's movie

 短评

大致如下几点:1、可以用很少的钱,拍出很有趣的电影。在中国同样可以。2、来自导演人生、观影和写诗的二手经验,唤醒了观众的一手经验。3、人们经常说有些电影可以不用看懂,只需去体验,但是,你很容易产生本能抗拒。4、电影要讲的事情很简单,就是《告别》,“原来的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大陆终于出了一位阿彼察邦式的导演,仿佛是《南国再见》与《祝福》的合体,尤其是片头出现的那一瞬。作为长片处女作,导演自己的美学风格极其完整,短片里诗的念白、民谣与流行乐、父亲与手表这些独特元素也得以延续。那些人生的遗憾与时间的流逝,都交错在这段如梦似幻的旅程中了。

12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重看2018.12.31】拍出了我最期望看到的贵州,诗梦断章迷雾攀附,野性神秘和隐瞒的情感。但毕赣的美学在前半部分的几个极度精巧镜头中已有完整体现,45分钟长镜反而带来视听的强势感(加上斯坦尼康技术方面的问题)造成断层,起和落的时机都不够好。

13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果然大家都拼了命地想逃离农村和小城镇,却又情不自禁地憧憬着、怀恋着诗化的乡村和小镇啊。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先短评,后长评:我就一句公道话——普罗大众的灭顶灾难、电影迷的沉思与惊喜、学院派影评人的狂欢。

17分钟前
  • 新大町
  • 推荐

诗电影,游离于过去与现在、时间与空间之中。美学有独到之处,乡土气息拍的很不一样。许多意向表达非常好,对空间、音乐的选择都独具匠心,技术逊于剧本,越往后越扎实。尤赞40分钟长镜头的想法,只是技术上太糙,有点用力过猛。

1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看到豆瓣影评里分析说,长镜头其实用的是野人视角,他们总是跟着人……这个电影真是开启了观众们想象力的引擎……

20分钟前
  • 悦然
  • 推荐

然而像四五线城市都不排片的,感觉自己是方圆十里内唯一的文艺青年……

23分钟前
  • 223
  • 力荐

原来挖掘机是这样下坡的呀。小茉莉真好听。

26分钟前
  • 某S
  • 推荐

“离开的人一定还会再回来” 那些长镜头,那些诗意的梦。片尾曲《告别》大赞:“请不要畏惧此刻的沉默…各自曲折,让原来归原来、往后的归往后。”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时间,回忆,梦境,毕赣的电影非常私人,并不十分亲和观众,甚至有些粗糙。却因为其中迸发出的灵性与不完美,让人对其未来充满期待,一个很有潜力的年轻导演。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3 到了最后才有了些电影该有的样子,没有用处的镜头太多了,倒不是因为不知所云,而是跟电影的整体格调的形成完全没有关系。在揽阿彼察邦的瓷器活上还是太嫩,在表侯孝贤的情怀上还是缺气数,四十分钟的长镜头有很明显的技术瑕疵,但却颇有点意思。

3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中国版阿彼察邦,《电影手册》年度十佳之类的很有戏。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长镜头技术不到位竟然被粉丝吹捧成导演的艺术手法,这届粉丝不行(▭-▭)✧

36分钟前
  • pixy
  • 还行

差点意思 被抬高了 玩的太虚 好词只能说诗意了

40分钟前
  • 还行

其实,天朝的主流观众还停留在“以剧情为主”的观影审美层面,只要我看不懂,那就是烂片。但欧美—特别是欧洲—的观众,很早之前就已经转向了对“电影语言”的审美。毕竟,故事早已经被前人写完,像王朔说的—“全是改编西游记”。毕赣的电影湿漉漉的,脏乱,闷热,但一点也不差。

43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苏联的老塔,希腊的安哲,中国的毕赣,我认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至于第二个贾樟柯这种言论,简直是对这部电影的侮辱。

46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现实部分拍得像梦境,开始做梦了又转回现实风。那个长镜头是真厉害,如过山车一般上天入地,结束后感觉通体舒畅。看完甚至令人拒绝考虑任何技术的瑕疵,更何况那些画面的凹凸不平简直就像自带特效一样神奇...

4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浑然天成的片名,不落俗套的海报,方言念白的诗句,怀旧而感伤的歌曲,几段在路上的镜头, 这一点点已经足够动人。这样的电影,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感受。正如某位诗人所言:一首诗在被真正读懂之前就已经在感染着读者。

50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今天在南特第一次看大银幕,之前觉得技术上非常接受不了瑕疵反倒变得不是很明显。我还是那句评价,毕赣厉害之处是一出手就给出了一个完整影像世界,他对电影美学的自觉即使放到全部华语导演里都是极其出众。

5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