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上空的鹰

HD

主演:弗雷德里克·斯坦福德,范·强生,弗朗西斯科·拉瓦尔,伊妲·伽利,路易吉·皮斯蒂利,伦佐·帕尔梅,刘易斯·达维拉,克里斯蒂安·艾,雅克·贝尔捷,特雷莎·希梅拉,乔治·里戈,爱德华多·法哈多,乌戈·阿迪诺尔菲,翁贝托·迪格拉齐亚,里卡多·巴列,埃迪·比亚杰蒂,安赫尔·德尔波佐,阿尔弗雷多·马约,瓦尔特·帕特里亚尔卡,阿方索·罗哈斯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196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2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3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4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5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6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3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4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5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6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7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8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19伦敦上空的鹰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图说大片-银幕上的战鹰(2)《伦敦上空的鹰》

《伦敦上空的鹰》是欧洲多国合作拍摄的“欧洲战争”系列电影中的一部,故事发生在1940年,一支德军特工小队假冒英国军人,借敦克尔克撤退之机混入英国本土,要破坏英国的雷达站和防空指挥部。英军也展开对潜入者的搜捕,最终粉碎了德军的阴谋,保障皇家空军重创来犯之敌。虽然这是一部谍战动作片,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不列颠战役,不过跟同年上映的《不列颠大空战》相比,制作上就显得不够严谨了。

详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881f20102wpea.html

 2 ) 那首激昂回荡的进行曲

很小的时候看的,具体几岁已经忘记了。后来又看了好几次,当时只记得几个场景,敦刻尔克大撤退,空战中飞行员的雄姿,电影中的男主角英俊,女主角美丽。以及贯穿整部影片的那首激昂的进行曲,我不知道这首曲的名字,但是每当想起该片都会哼哼几声。

雄浑战争场面,惊险诡异间谍战,正反面的男女主角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哦。仿佛该有的元素都有了,那个年代,尤其特效很差的年代,能够把电影拍成这样吸引人,我觉得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哪怕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抹去它的色彩。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有回荡起了那首进行曲........

 3 ) 乾坤大挪移......

小时候视为经典的一部二战影片,随着成长光环退却......仔细一看,原来是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合拍的英国背景2战片......片中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对不列颠空战的表现.....老道具是不好找...理解,关键是道具找了个八九不离十,为什么偏偏是英国人开着梅塞斯米特和驾驶喷火的德军打做一团?!?!
此片的精髓在于其经典的上译配音

 4 ) 敦刻尔克的奇迹

这部影片80年代就在央视播出过,所以印象极深。影片大部分其实是以德军特工视角为主的谍战片。不过后面谍战情节没有印象,倒是开头的敦刻尔克撤退一段记忆犹新,而且从各个角度来看,迄今还没有更好的描写敦刻尔克“奇迹”的影片出现。记得90年代初期,央视刚刚推出《军事天地》节目时,有一期介绍敦刻尔克大撤退,还用了这部影片的镜头。

 5 ) 这部经典的谍战片,打肿了大英帝国的脸

我们看过的很多谍战片采用的视角都是主观视角,主观视角有助于观众们加强对剧情的理解,主观视角同样有助于观众们认识到对手的凶残。慢慢的这样的拍摄方式就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比如说我们之前看到的优秀谍战剧《潜伏》、优秀谍战电影《风声》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视角。这样的视角一定意义上将正邪两派分割开来,有助于我们理清楚对立的双方,然而缺点也不是没有,就是失去了紧张的气氛,主角与敌对方针锋相对的时候,悬疑感少了很多。但如果给这样的谍战片换一个视角,结果就会好很多了。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

《伦敦上空的鹰》是一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电影,本片主要的故事核心是英国进行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的国内局势。在撤退之后,德国间谍混进了撤退的军人当中,当所有的军人都撤回到英伦三岛上后,这部分德国间谍便开始了秘密行动,行动的目的很简单,为了配合德军进行空袭英国的行动而摧毁英国的防空雷达。

本片与之前很多谍战片不一样的点恰恰就在于视角呈现方面。本片采用德军的视角,通过这部分潜伏的间谍,为观众们呈现出来这场战斗的残酷性以及作战双方的种种反应等等。这样的呈现方式很独特,因此当时的这部电影获得了很多观众的青睐。作为上译的引进作品,很多观众对本片都很熟悉,这也一定意义上增加了本片的经典程度。当然,要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本片的话,也就那么回事,但是在几十年前,电影呈现方式还没有像今天这么多花样的时候,本片意义就非凡了。

要想给观众们呈现出来一种紧张的氛围,本片在环境的渲染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首先,本片中的大环境就很特殊。它所选择的节点非常符合本片的主旨。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种痛,这种痛是一种惊魂未定的痛。当时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的士兵们都可以听到德国装甲部队的大炮声音。德军和英法联军相距只有十几公里。然而在关键时刻,德军却没有继续推进,这就给了英法联军宝贵的撤退时间,而这次撤退实际上就是溃逃。军队没有士气且忧心忡忡,英国举国之力完成这一壮举固然伟大,然而回国后的英军各方无外乎长舒了一口气且麻痹大意,这给了德军可乘之机。

其次,英国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涣散,缺乏一致的反渗透方案的英国各部门之间对于反击德国间谍,更多的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想当然,他们认为反渗透工作的麻痹大意使得德国间谍们渗透的机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上至军官,下至普通士兵,大家的态度都是暧昧的,且没有重视,因此,在英国军方与渗透进来的德国间谍的较量中,一开始就输了气势,败了下风。

最后就是德军情报人员与主角之间的角力。情报人员本身就足以让这些英国军人们惶恐,更别说此时此刻,这些情报人员已经潜伏到了英军的各个部门,就连主角的身边也不例外。然而这一切主角一点都不知道。这无疑给了作为观众的我们一种直接影响,就好像大家在看希区柯克的电影,除了主角之外,观众们都知道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片的观感。

当然,本片之所以经典,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反派人物并没有彻底的反。给反派人物一点点良知,这毫无疑问提升了本片的整体质感。从本片来看,给反派人物加戏,而且是增加了反战的戏码,这样能让这个反派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这已经超出了之前的很多作品中,反派人物一黑到底的人设,而反派人物心中的一点点良知也符合当时国内引进这部电影的主旋律。拯救那些迷途知返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人良知未泯。因此,治病救人才会有必要。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符合当时国内的大环境。

其次,上升到战争的角度去看,本片也比较符合当时国际上的主旋律,犯罪的是纳粹党人,而不是普通的德国士兵,因为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他们一旦以士兵的形象出现之后,就不得不抛弃个人情感,转而服从上级委派的任务,即使是自己心中并不认同这种方式,但也不能抗命。这样的设定有助于战后的战败国人们形象的恢复,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对于战败国的人民放下敌对的态度。这是一种的引导。

而本片也渲染气氛以及引导舆论这两个特点,在大多数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上世纪引进国内的译制片,本片在很多同时代的观众心中也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于之后国内的很多时代作品中对于本片中闪进闪出的镜头运用也得以采纳施行。一句话总结本片,伦敦上空的鹰是幌子,而伦敦底下的德军才是核心,对于核心的刻画,本片出色完成。

……

你好,再见

 6 ) 伦敦上空的鹰观后感

20161224 这部电影与我了解的不列颠空战不符,首先空战虽然以英军获胜而告终,但是过程是德军战机数量始终大幅超过英军,但是德军飞机主要是轰炸机,配属部分战斗机,英军主要是战斗机,配合雷达,德军远离本土作战,失败就是飞行员被俘,英军本土作战,失败还可以重新升空。本片中感觉英军飞机好像多于德军,另外以精锐小分队渗入敌后破坏,这是战场上的打法,没听说精锐小分队潜入敌国首都进行破坏指挥中心的行动的,简直就是送死,何况电影里的德军还手脚不干净,烧东西不彻底,杀人留命,简直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结果是潜入变成强攻,真让人无语,把空战拍成间谍战,真让我大开眼界啊。还有电影中描述因为没有飞行员,中将亲自开飞机杀敌,并战死,很假,德国参谋则像个马屁精,如果德国参谋只是马屁精的话,德国军队能那么强大吗

 短评

lazy bastards

8分钟前
  • 星月日
  • 力荐

我们一定要永远珍惜这一胜利

11分钟前
  • 都德大白
  • 推荐

德国人弹啊……当初看时就记得军士长的粗口“狗杂种”了,回家之后老说,结果被狠勊

15分钟前
  • V0ID0
  • 推荐

德国女间谍死得好凄美,影片其他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一个长镜头对这她绕啊绕,绕得人心都碎了。。。

16分钟前
  • 无趣
  • 力荐

英吉利海峡上空上演滴二战空战经典。有意思的是英德大空战,却由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合拍。著名滴敦刻尔克撤退为欧洲战场保存了实力,但此片滴制作,现在看来真是相当粗糙。不过主题曲的激情澎湃,现在听来都余音绕梁呐。

1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还行

估计那些轰炸机是航模~~

21分钟前
  • ningbokai
  • 推荐

如雷贯耳的剧情雷片。所谓如雷贯耳,主要是经典国配的功劳,实际上这片在外网上连英字都找不到,可能与意大利人所拍的英国二战电影这个超奇怪的制作形式有关?而它也或许正是此片剧情超雷的主因!意大利演员太上相,既不像德国人也不像英国人……但个人是西班牙女演员特雷莎·希梅拉的粉丝——更准确地说是她左脸侧照的粉丝。

26分钟前
  • 赱馬觀♣
  • 较差

爸妈带我看的第一部电影,不过当时的我对于这种类型的片子一点兴趣都没有,在电影院里磨皮擦痒地跑来跑去买零食吃,最后出去跟别家孩子玩去了……我小时候一定是有多动症吧,哈哈~

28分钟前
  • 微风拂面微微凉
  • 力荐

【第609部】【2022 N.53】7.5老电影里似乎总存在着一种能够被称作“质感”的东西当马丁跟鲍尔摘了帽子以后我就再也分不清他俩谁是谁了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伦敦上空的“鹰”指的不是🇬🇧的战斗机啊orz

29分钟前
  • 檀弓
  • 推荐

80年代,长沙,电视,补登豆瓣。

33分钟前
  • 骑马的丁丁
  • 推荐

宏大场面与反间谍结合,大小兼顾,有面有点,大撤退、爆炸、枪战戏份都不错,但空战太弱且假。德国人说自己只是个服从命令的军人,亦表现其良心未泯的一面,可比较《朗读者》《南京南京》,一边亲吻一边枪杀己方暴露的女间谍,则更令我猥琐地想到《情不自禁》。

34分钟前
  • 慕鸥
  • 推荐

看多了各种说着英语的意大利人、法国人、德国人,难得看看意大利人演的英国人。这下英国人也知道这有多别扭了。

38分钟前
  • 金懋叔相公
  • 还行

丘吉尔在最后的广播里说,从来没有这样少的人为这样多的人作出贡献。事实上,电影是在讲,这样少的德国间谍险些改变这么多的人参加的战争。好吧,至少德国间谍杀死的英国人数量远远的超过了自己的死伤,而且,还重点描述了他们的人性。这个我们做不到。不是因为我们欠缺这个品质,而是因为英国是胜利者

39分钟前
  • 黄小佳
  • 推荐

60年代的欧洲合拍片,前半小时是敦刻尔克撤退,后面基本是个间谍片,一直穿插着空战戏。敦刻尔克的堆人实拍效果还是可以的,空战就因为技术限制,用资料片加模型加剪辑,完成的马马虎虎。全片摄影尚可,动作跟射击场面同样因为年代限制,假的一逼。对德国人有些正面表现,算是意大利导演的一点体谅了

4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本片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童自荣、毕可、乔臻、丁建华等知名配音演员倾情献声

4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110分钟版。「耷拉着黑头发还留着一撮小胡子的,就是该抓的德国人!」前30分钟主要是英军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场景,并交代了趁机混入撤退队伍的德军特工小队(但只模仿语言和军装是不是过于简单了)。回到伦敦后,故事转为敌我双方相互角力的间谍片,英军自然是英明睿智的形象,但德军间谍也并未被过分妖魔,双方更多是为各自国家利益而针锋相对,结局双方短兵相接的段落更是拍得惨烈,令人几乎忘了双方立场。谍战戏从现代眼光来看显得较为松散,而受限于成本原因,穿插在各部分中的空战段落也拍得麻麻。单架飞机的近景镜头上还算能糊弄过关,但是一到需要表现宏大战争的关键时刻就只能靠模型+历史纪录片来救场,倒是敦刻尔克靠着堆叠人头做出了些真实感和临场感。英德双方都有明艳的女性角色,算是平淡中的一抹亮色,床戏段落柔光直逼《迷魂记》了。

44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还行

1986年国内公映这部拍摄在我出生年的电影,彼时我已上高二,高中时期看过的仅有电影,情节一点都记不住了,重看发现也无需记住,空战场面电影是需要科技发展的,这部就跟1944游戏似的。基本史实,德国误炸伦敦,英国轰炸柏林,希特勒转向轰炸伦敦而不管空军设施和机场了,英空军得以喘息,2012年3月11

47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这种人物像走过场一样闪进闪出的战争片在那个时候似乎格外能得到我国译制人员的青睐。

49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当时的梅塞施密特本来就航程短,还不集中起来打歼灭战,这场关键性失败就是德军高层“作”出来的。

52分钟前
  • 暗夜精灵
  • 推荐

上译精配二战电影,虽不如“虎口脱险”经典,但有非常酷的空战

5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