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蛋英国史

全5集

主演:戴安·摩根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2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3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4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5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6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3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4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5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6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7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8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19扯蛋英国史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本正经胡扯的BBC,污力满分!

首发于[流量君]微信公众号dotammm,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纪录片界大佬”,BBC“正规”纪录片的“高品质”毋庸置疑。

《蓝色星球》、《地球脉动》、《BBC:非洲》等等,就算深陷镜头造假门,也从未让我们失望过!

《蓝色星球》

但万万没想到,BBC调皮自黑起来也是一流的!比如今天君君想给大家安利的这部豆瓣9.0分的伪纪录片——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一言不合就开车的《扯蛋英国史》

编剧查理·布鲁克一向脑洞清奇,除了《黑镜》这种将讽刺进行到底的人性神剧,自黑喜剧同样是他的专长。

(来自《黑镜》第一季)

主持人戴安·摩根,也是江湖人称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而不脸红的“扯淡姐”。

(来自《扯蛋圣诞史》)

这对“黄金搭档”在2016年就用《扯蛋莎翁史》和《扯蛋圣诞史》这两部短片实力证明了BBC玩扯淡开荤的一流水准!

作为“扯蛋史”系列的第三部,《扯蛋英国史》依旧邀请了众多专业牛人和主持人一起,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政治、人文、历史三位一体地胡说英国史

01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每集的开场画面,纵深镜头由远及近,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交相辉映,搭配着大气磅礴的BGM,看起来还挺经典的。

主持人饱含历史厚重感的旁白,也和其它人文纪录片没什么区别。

但一进入正片,主持人就立马开始硬凹学识,一脸严肃地瞎扯淡了。

这里君君就拿第一集“起源”,给大家举些冰山一角的小例子:

宇宙大爆炸和耳朵有什么关系?因为大爆炸的声音是震耳欲聋的!

恐龙灭绝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哝,你看它们一个个都骨瘦如柴,明显就是因为营养不良,饿死的嘛~

人类为什么“选择”在恐龙灭绝后出现?因为害怕哥斯拉这种怪兽级别的庞然大物!

我们为什么了解不到中世纪的文化?因为后来的罗马人把笔都带走完了!

诸如此类无脑瞎编+硬凹学识的解释,基本每集的频率都保持在3分钟至少一个以上,君君在此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了。

主持人“扯淡姐”把历史解说变成胡扯大会的水准,果然不减当年!

(来自《扯蛋莎翁史》)

02

幼儿园级别的尬聊

采访业内学者牛人,“扯淡姐”更是全程实力尬聊,不搞得学者们生无可恋誓不罢休。

主持人问一位教授,是岩石组成了石头,还是石头组成了岩石?!

教授当场懵逼,憋笑回答,呃,总的来说,岩石就是石头!

主持人又问另一位政治编辑,英国历史上最政治的事件是什么?

对方更是单手托腮思考状,我是谁,我在哪儿,我为什么要接受采访?!

主持人还一本正经地问一位专家,雷利(英国著名探险家)是怎么发明土豆,第一眼看到土豆会不会害怕?

感觉这位专家的内心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但他依旧不失礼貌地微笑回答,雷利爵士没有发明土豆,也没有人会害怕一种根茎类蔬菜!

君君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他们每个人脸上的三道加粗黑线!

这种让权威学者集体想打人的“高级”尬聊,就问你们怕(笑)不怕(笑)?!

03

一言不合就吐槽开荤

此外,“扯淡姐”更牛X的是,面对污力十足的台词,一言不合就开荤吐槽

看到石器时代的武器和工具,她淡定地“解释”,除了无聊之外,按今天的标准,它们烂得像shi。

提到铁器时代时,她站在巨型人图的XX上调侃,跟黑帮一样乱涂乱画,比如这个装饰性的变态。

下面这个关于“黑死病”的三联问更是毁三观,下图你们亲自感受一下——

没被“扯淡姐”的弱智问题逼疯,真不得不佩服这位资深学者的优雅涵养!

04

换个角度看历史

不过话说回来,君君还是第一次感受这么惊险刺激的“伪·历史人文纪录片”。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部《扯蛋英国史》完全可以当做一部轻松愉悦的R级喜剧来看。

用插科打诨的口吻巧妙串联起整部古今英国史,在调侃历史人物、事件的同时,也不乏普及有趣的史政知识点。

并且三言两语间,一针见血地借古讽今,令人在捧腹大笑后,换个角度重新思考历史和现实。

这不禁让君君联想起之前央视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

通过让文物“开口说话”的全新形式,把原本沉重枯燥的文物瞬间打入年轻人的心中,瞬间刷爆朋友圈!

最近抖音联合国内各大博物馆制作刷屏的《文物戏精大会》,也同样让文物化身“戏精”现身说文化。

尘封千年的文物们一言不合,跳起“拍灰舞”。

兵马俑们也一起唱起rap纷纷现身为中国icon秦始皇实力打call!

时代在不断变化,这种幽默诙谐调侃历史的形式,也代表着越来越多年轻一代对文化的另一种态度——

用全新的视角和年轻化的形式,重新解读历史人文知识

原本沉重枯燥的“老古董”变得新奇有趣,“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变得贴合现代生活。

这种看似不正经的“伪纪录片”,才是历史文化遗产走下神坛、走入更多人心中的正确姿态!

【每日一片】今天的电影是“扯蛋英国史”,根据上面的提示,回复“扯蛋英国史”即可获取。

 2 ) 评论

为什么会出现“部落”这一族群?

根据戴安·摩根的解释:当铁器时代的人类(钢铁侠)诞生之后,因为不能拥有像小唐尼钢铁侠一样的飞翔技能,也不能够一直忍受格温妮丝·帕特洛,所以他们才不得不通过一些手段来保护自己。

比如,铁矛。

再发明铁矛后不久,他们又发明了戳刺。

为了确保捅的是对的人,英国人于是形成了原始的帮派,叫做部落。

 3 ) 『有趣纪录片冲冲冲』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作为一个英音学习者,BBC出的搞笑纪录片真是永远的神,这部纪录片从宇宙大爆炸一直讲到此时此刻,除了需要努力不被带跑偏才能学到的正经英国历史,还能顺便了解很多英语里的巧合和“谐音梗”。

这是最从容的一位教授了

当然,也了解到了BBC《疯狂漆画》,这是每集正片吗啊哈哈哈哈哈哈。

把历史和独特文化以有趣又亲民的方式向大众宣传,这好像是现在很流行的国家教育形式,最起码我们一直都是。从《国家宝藏》到《典籍里的中国》,从《上新了故宫》到《中国诗词大会》。能有幸看到这么多制作精细,立意深远的各国记录大片真的太感动了。

话说这张图真的是要笑死我

 4 ) 第二集

15th Century

Hampton Court(汉普顿宫)

the Tudor Dynasty

Henry of eight

the Church of England

Queen Mary-不容忍异教

Queen Elizabeth

Shakespeare

航海时代开启

-Sir Walter Raleigh

-potato

-Drake 据知是在麦哲伦之后第二轮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

-Spanish attack 最后英国胜利了

King James 统一了英格兰和苏格兰

克伦威尔和内战,国王被处决

the Plague of England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寻找到女巫然后处死

牛顿~牛顿定律

1776.7.4 美国独立战争

海军中将Lord Horatio Nelson-Napoleon Cumberbatch(the Battle of Trafalgar)

 5 ) 跟腐国人学习如何优雅地自黑

我会探索古人类如何进化成Ed Sheeran.

“政府当初为什么要开办BBC呢,这是不是政府犯下的一个愚蠢错误,就像英国脱欧那样”。

“维多利亚女王的离世正好伴随着影像的发明,得以让全英国人观赏她的葬礼,不过遗憾的是她自己看不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虽然我也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把时代装进棺材里的。”

“丘吉尔的演讲鼓舞人心,且能撩起人的欲望”。

©《扯蛋英国史》,咳咳丘吉尔被玩坏2333

主持人小姐姐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讲起,全程一本正经地胡说英国史,以及戏涮历史名人和各个领域权威教授。

就有了这部好像在侃英国史,其实在扯蛋的BBC出品、伪纪录片喜剧《扯蛋英国史》

但凡让英国人引以为傲的,女王、工业革命、莎士比亚、福尔摩斯、亚瑟王...放心,各个逃不了被拿出来一黑再黑。

©《扯蛋英国史》,小姐姐黑起莎翁来也很毒

真是应了那句,英国人自黑起来说第二,没人敢认第一。

即使是再严肃的名人和历史,也能拿出来自嘲一番,算得上是腐国人“黑天黑地黑自己”的英式幽默传统了。

01

英式自黑,和政治諷刺劇

1961年,当一位年轻的英国喜剧演员开始在伦敦的舞台上模仿首相时,这几乎是英国人头回看到这样的东西。

在此之前,没有人会在公开场合拿首相开涮。

即使,讽刺艺术一直是英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

16世纪,莎翁就已经写下了极具讽刺意味的《威尼斯商人》和《理查三世》;

18世纪,斯威夫特借格列佛游历大人国、小人国的经历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

但也是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的50年代,公然拿大人物开涮,不再是什么不能打破的禁忌了。

二战后,美国国务卿曾评论说,“英国失去了帝国地位,但还未找到自己的位置”。

战争结束,大英帝国再也不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

瞬间沦为二流国家的衰落,让整个社会环境开始失去对权威的敬重,那些大人物,也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这种背景下,首先成名的,就是以模仿时任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闻名的年轻人彼得·库克

©彼得·库克被誉为“现代讽刺之父”

彼得·库克出身自剑桥脚灯社,他和来自牛津讽刺剧社的几个好友,共同组成了一个专写政治讽刺剧的剧团——

边缘之外(Beyond the Fringe)

©边缘之外剧团

他在舞台上化身装模作样的首相老家伙,把首相可笑的日常展现给大家。

首相开始成了观众们的嘲讽对象。

一次首相本人就坐在台下的演出中,彼得·库克却即兴发挥,加了一句凉风瑟瑟的台词:

我有时间时,喜欢去剧场看四个浮夸的年轻人演出,脸上挂着愚蠢的微笑,装作听懂了他们的笑话。

就是它的犀利和可笑,让这部叫做《边缘之外》的同名戏剧,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风靡整个英伦三岛。

彼得·库克甚至带着剧团,开始了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巡演。

©演出时的边缘之外剧团

而在英国国内,因为它的巨大影响,催生出了一系列模仿它而出现的舞台或电视戏剧。

其中,最成功的一部当属62年开始在BBC播出的《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那一周)。

仍然是把矛头对准了政治公众人物,仍然模仿/致敬/抄袭了很多彼得·库克的段子。

总之,这两部的成功,带起了整个60年代英国讽刺剧热潮。

从此之后,戏剧舞台和电视荧幕上,就再没有什么大人物是不能拿出来开涮的。

所以,你看到80年代《是,大臣》、《是,首相》系列风靡全国,经久不衰。

©《是,大臣》中嘲讽外交部

不仅是普通观众爱它,据说每次电视台播放,下院就没人了,因为都跑去追剧了。

就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本人都爱到为它写了个短篇,跑去客串了一集。

看到《黑镜》里第一集就是恶搞首相和猪需要直播羞羞,来救王室成员;

©《黑镜》里被黑到没眼看的首相

或是《权力的猴戏》里拿英国脱欧、特朗普竞选来戏耍一番,就都不会感到奇怪。

毕竟,这绝对算得上是英式自黑多年来的优良传统。

02

小人物的自嘲,和冷度幽默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憨豆先生有过一段表演。

他一边弹琴,一边摆弄手机,间或打个喷嚏,这种小人物式的自嘲幽默就这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在伦敦奥运会上的憨豆先生

《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坦利评论说:

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会像英国这样,在10亿观众面前来一番自嘲。要知道,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显出愚蠢可笑的样子是需要勇气的。

《是,大臣》里,首相自嘲英式没落说:

可不是,从世界局势来看,外交部可有可无,我们(英国)又没有实权,只不过是个美军导弹基地罢了。

如果连大人物都是这样反英雄主义的,那英国银幕上的小人物呢。

60年代的讽刺热潮里,受彼得·库克和他的“边缘之外”影响——

同样是出身剑桥脚灯社和牛津讽刺剧社的6人喜剧团体,巨蟒剧团(Monty Python)横空出世。

©巨蟒剧团,被誉为“喜剧届的披头士”

他们带来的经典《飞翔的马戏团》走了和政治讽刺的彼得·库克并不一样的路线。

6个毕业于剑桥、牛津或医学、或法学的高材生,在里面分饰各个角色。

而那些角色从主妇、店员、流浪汉,到主持人、医生和警察,几乎对整个社会无所不包。

或展示缺点、调侃失败,或制造窘境、演绎尴尬,反正,那些性格古怪又单纯的小人物,成了银幕上的幽默来源。

他们调侃王室、嘲讽名人,也展示自己的缺点和窘境,自嘲便成了终极目的。

©《飞翔的马戏团》调侃警察

英国人似乎一直有着一种颇具冷感的幽默文化。

美国人的幽默是热闹的、趣味的、充满着乐观精神的;

而英国人呢,幽默常常来自自我揶揄、挖苦和自嘲,就像他们的天气一样,充满了一种阴翳感。

所以有个词,就叫做British Cold Nature,我觉得用来形容他们的幽默文化也刚刚好。

巨蟒之后,约翰·克里斯在70年代编剧了经典的情景喜剧《弗尔蒂旅馆》,同样是这种小人物的冷度幽默典范。

©《弗尔蒂旅馆》旅馆的四个人

市侩、怕老婆的旅馆主人,爱唠叨的女主人,经常搅进倒霉事的侍者,各种各样的客人,一起卷进无数窘境,贡献了无数尴尬笑点。

80年代笨拙的《黑爵士》,将法、德国人一起带跑偏的《法国小馆儿》;90年代恶搞自黑的《笑料一火车》;

再到新世纪后,孤僻古怪的《布莱克书店》、将尴尬美学发挥到至高境界的《办公室笑云》、自黑到没有下限的《小不列颠》。

©《布莱克书店》自黑

©《小不列颠》讽刺广告

这里面的腐国人,往往就是在周而复始地重复着嘲讽生活与自我嘲讽。

他们不吝于展示自己最庸常的无奈与尴尬,或喋喋不休着蔫坏儿抖包袱,或冷艳十足藐视一切庸常规则。

没有“美国梦”式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也便没有了庸俗,只剩清冷难忘的讽刺诗。

理解了这个谱系上的喜剧,基本上也就懂得了腐国人的深层性格和内心。

有人说,他们自嘲式冷幽默的背后,是英国的岛国环境、森严社会,是阴霾和封闭。

一方面是这样。

另一面,就像《扯蛋英国史》里面,对英国历史和名人的胡扯调侃背后,我看到的,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自信和豁达。

©《扯蛋英国史》

自黑,和自信常常一体两面。

自嘲式幽默的背后,其实自然也是英国人那种不迷信权力和规矩,随时保持自省和思考的迷人特质。

-

作者/卷卷毛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6 ) BBC 教你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泥石流系纪录片之扯蛋英国史

BBC 又出了一部厉害的纪录片,但这次是泥石流系的!编剧是黑镜的编剧之一。

强烈想安利给大家!Cunk On Britain (译作:扯淡英国史)

Cunk 是指图中的主持人 Philomena Cunk,然而这不是她的真名,这个人是虚构的,之前在 BBC 的其他节目已经出现过,由 Diane Morgan 扮演。

编剧是 Charlie Brooker,也就是 Black Mirror 系列的其中一个编剧。

它是这样介绍这部纪录片初衷的:

一个接一个的地标,震撼的镜头,各种大牛学者解说,妥妥的 BBC 纪录片画风。

道理我都懂,但是历史纪录片有什么好看的??

这可能是你看过最不正经的历史纪录片,但也可能是你唯一看完全程没有分神的纪录片,因为开个小差就看不懂下个梗了。

先黑英国的地理位置

"Showing how important is was..."

再黑英国的国旗

"Whoever was doing this probably

just had a ruler..."

再黑英国的 St.Paul's Cathedral

"It would get ten out of ten in Cathedral Monthly if that magazine existed, which it doesn't..."

再黑英国的牛顿同学

"He just took the credit for it ..."

黑博物馆里的恐龙

"It's only real dinosaur left in the world,

which is probably why it's so angry ..."

黑中产阶级

"Luckily, nobody was yet middle class,

so they just put up with it..."

好吧,看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这和你看过的正经BBC纪录片不是一个路子。

介绍国家历史,它是从大爆炸讲起的。

"Although, luckily, ears didn't exist yet ..."

"Over time, all the countries decided to split away one by one ..."

Cunk 小姐姐全程一本正经,说的我差点全都信了。

而且她也许就是传说中的杠精本人。

诚恳地向每一个专家“提问”关于历史的各种细节

"Couldn't we have had him a little bit lower ..."

"How long would you get off work if you got the Black Death ..."

"Not being able to clap wasn't the most annoying thing is Nelson's life..."

弹幕里很多人心疼回答她问题的专家

偶尔还会把专家问倒

专家说太久还会不耐烦

其实这已经不是 BBC 第一部以 Cunk 为主持人的纪录片了,杠精小姐姐之前还讲过莎士比亚史 ( Cunk on Shakespeare ) 和圣诞史 ( Cunk on Christmas ) 。

圣诞特辑毁童年系列

"Santa judges a child's goodness based largely on parental income..."

"Probably because the Church Wi-Fi isn't as good as Starbucks ..."

"It's the perfect way to cheer up a world worried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dwindling resources..."

非常走心地解读莎翁的童年

"He probably had one childhood, otherwise he'd never have become a grown-up..."

"Did Shakespeare write nothing but boring gibberish with no relevance to our modern world of Tinder and Peri-Peri Fries ..."

Cunk 小姐姐虽然毒舌到怼天怼地怼空气,但是这种小学生式提问 + 超冷文字梗 + 绕地圈三圈的迂回讽刺 + 偶尔真相帝 + 大白话解读历史的非正经纪录片还是俘获了很多人的心,简直就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范本。

看惯了 Civilisations ,换换画风也不错呀!英国史的部分 BBC 上五集都更新完啦,字幕组们也翻译到第三集了~ 莎士比亚史和圣诞史都是前两年的,可以直接找到!

附赠主持人红遍网络的 Quotes:

吃下这枚安利了吗?

答案也发表在个人公众号道年记,ID: daonianji,转载请联系公众号授权

 短评

一本正经的插科打诨。采访part是全剧最佳,尬出新境界的那种!

6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承接Cunk on 莎翁/圣诞的气质,Diane Morgan继续一本正经的扯蛋、乱提问以及瞎说,一口气有五集看太幸福!佩服节目里受访的嘉宾和她一边正襟危坐一边面不改色的讲着段子绝不笑场。最好笑是ep4BBC官方自黑,回顾广播史,顺带说自己“烂片制造机”;坐等回归,希望下季恶搞瞎说Meghan Markle~

10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为什么他们要把所有的东西都埋在地下,是怕被人偷走吗?”“不是,以前是都是在地上的,只是我们找到的时候是埋在在地下,我们考古学家要靠自己把它们挖出来”“噢😯”哈哈哈哈哈哈神经病啊!依然推荐电波字幕组翻译的……(上面那段是我自己凭记忆瞎比伯翻译的)

15分钟前
  • Caraway
  • 推荐

谁说BBC都是高大上,它污起来,节操也能碎一地……

18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哈哈哈哈,Camelot这下没人会忘记怎么拼了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分钟前
  • AshtrayGem
  • 力荐

blur首相!哈哈哈哈好玩

21分钟前
  • Jettatore6
  • 推荐

查了会儿Cunk,想着是什么粗口的集萃,结果,是女主持人的姓氏哼。一开始看她胡扯,总被带跑节奏,看到最后发现砖家终于莞尔一笑,熏疼大家一本正经得如此艰辛,哈哈。Get到笑点后,会在荒唐中找到许多自黑的坦然、忧虑以及被忧虑包裹的更大坦然。最精华的是Camelot,黄炸!

23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哈哈哈哈哈哈真·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不列颠真是个谜一样的国度

25分钟前
  • 🪩
  • 推荐

这系列居然还出了剧集版,比特别集还搞笑,由于加入了一些真的历史,以至于看着主持人一本正经的胡扯,常常会差点就信了她的话,采访时完全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一个劲的按照自己胡扯的方向问最好笑,看来可以再出几个系列,弄个胡扯宇宙

26分钟前
  • 周府真
  • 力荐

第一集,我非常非常清晰的记住了Camelot……

29分钟前
  • Eleanor
  • 力荐

太好玩了,BBC搞得了高大上,也做得了恶搞自黑,想象一下CCTV做一个不正经的纪录片自黑一把,做一个《扯蛋中国史》该多好玩啊,可惜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大概这部分功能不自觉的放在了古装剧里了吧。

33分钟前
  • 两生花
  • 力荐

四星,但是看到我的老师也在里面一本正经的跟着扯,我决定给满分了!

38分钟前
  • WiTS
  • 力荐

亮点是想看brush strokes了

42分钟前
  • n u
  • 还行

要问我有多喜欢这剧 就要看KingArthur 究竟came 多少了

47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第一集看的特别辛苦,后来习惯了这个风格以后稍微好了一点。

51分钟前
  • 岚君
  • 还行

扯蛋的最高境界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且让你心服口服的那种!

53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哈哈哈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我喜欢!女主真谈话终结者。。

57分钟前
  • Pitamakan
  • 力荐

看着女主睁着一双无辜的大眼睛,去问一些关于严肃历史的无厘头问题,这本身就很有趣呢!

60分钟前
  • 大威天龙
  • 推荐

教授们心态就是稳啊,黑死病那个段子回答真是机智哈哈哈。表白最最可爱正经的Ashley Jackson教授!

1小时前
  • 力荐

梗多如狗,笑出鸡叫。我只有两个问题:1.学者们是怎么忍住不把主持人打死的;2.每集必提的《疯狂漆画》到底好看吗?

1小时前
  • 子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