犴达罕

HD国语

主演:维加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犴达罕 剧照 NO.1犴达罕 剧照 NO.2犴达罕 剧照 NO.3犴达罕 剧照 NO.4犴达罕 剧照 NO.5犴达罕 剧照 NO.6犴达罕 剧照 NO.13犴达罕 剧照 NO.14犴达罕 剧照 NO.15犴达罕 剧照 NO.16犴达罕 剧照 NO.17犴达罕 剧照 NO.18犴达罕 剧照 NO.19犴达罕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犴达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犴达罕是大兴安岭森林里体态最大的动物,威武,敏感,拥有尊严。近年生态的破坏,偷猎者的增多,犴达罕也更稀少。 而这不是一部关于犴的片子。       具有犴一样孤独气质的鄂温克猎人维加在禁猎后失落悲伤,经常酒后用诗和画怀念逝去的狩猎时代。春天来了,维加和伙伴进入原始森林,寻找犴达罕的足迹。       城市里教书的夏老师爱慕维加的才华,维加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爆笑虫子在中国第一季红剪花探长薇拉第三季异形猎手恐惧与欲望大师(2012)哎呀好身材第二季秘密版日落日出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四季听说很好吃只要你愿意脏话雍正王朝我的黑历史误答笔记谎言真相怪化猫异教徒2元素少年逃离黑水关东太阳会最机密第三站农奴最初的晚餐女子监狱第七季家计会实况剧粤语宿敌假面骑士零一 中文配音非常道满足第一季木木川我爱夏日长TOKKO特公迪斯科之王上帝保佑美国2024海南春节联欢会《向往的春天》黎巴嫩的布拉瓦海岸冒牌搭档(粤语)小鬼真难缠死亡闪电王牌调酒师惩罚者2:战争特区

 长篇影评

 1 ) 这样NB的片子,看一部少一部

这个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压迫,而是弱者对弱者的鄙夷。

在鲁迅的小说里,我们常常能读到这样的故事。

比如《药》里,那些在茶馆嘲笑造反派的普通老百姓。

比如阿Q,在赵太爷府上被打了之后,一句话也不敢说。

但碰见和自己地位差不多的小D,却气不打一处来,动手就打。

路上看见小尼姑,也要调戏一下,摸摸她的脑门。

这样的事,你说今天就没有了吗?

打开社交媒体,看看那些热搜微博底下的评论,你就不会这么觉得。

前阵子,我在微博分享了一个叫做《犴达罕》的纪录片。

这片子讲的是北方一个叫鄂温克的少数民族近年来如何逐渐衰落的故事。

没想到不少人评论:

“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自然就要被淘汰”“消亡就消亡吧”“少点矫情吧”……

看到这些评论,我只觉得愕然。

但仍想好好推荐一下这部小众却生猛的纪录片。

我想着,如果认真看完这个片子,那些说着“落后就该消亡”的人,或许也会动摇他们的想法。

在我国北方的大兴安岭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少数民族——鄂温克人。

大约三百年前,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来到了大兴安岭,靠饲养驯鹿与打猎为生。

几百年来,鄂温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但因为外来人口增加,出现了大范围的砍伐和偷猎。

半个世纪下来,大兴安岭的森林面积逐渐萎缩,生活于其中的野生动物也急剧减少。

进入21世纪,当地政府决定进行“生态移民”。

大批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从大兴安岭腹地搬出。

从小生活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住进了定居点的小楼,享受上了现代的医疗和教育,还有人开始从事旅游业。

但部落里的老人却忧心忡忡,因为会说鄂温克语的小孩越来越少。

2003年起,鄂温克人还被禁止使用枪支,他们的驯鹿也被赶下山饲养。

可驯鹿是放养的动物,无法适应山下的圈养,大批大批地死去。

很多鄂温克人也无法适应山下的生活,于是他们带着驯鹿,重新回到了山上。

这部片子的主角维加,就是其中之一。 从外表上看,维加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人高马大,穿着朴素。

和很多鄂温克男人一样,被收了枪之后,他仿佛丢了魂,无所事事,终日酗酒。

但谈起过去的日子,他那懵然的双眼里,却透露出温柔的哀伤。 外表粗旷的维加,其实是个大学生,还是画家和诗人。

谈起大兴安岭,他对着镜头吟诵起自己写的诗:

大兴安岭是鄂温克人的祖先留存的地方,我记得幼时,跟随母亲沿敖鲁古雅河而上......我记得那时候的人们与大自然交谈,仿佛她也有灵魂......

一天,维加和同伴上山寻找犴达罕,这是兴安岭里体态最大的动物。 过去,森林里遍布着野生的犴。

但由于偷猎者增多,犴的数量急剧减少。

森林里布满了套索和陷阱,旁边就是犴的白骨。

对于拿枪捕猎的鄂温克人来说,用陷阱是他们所不齿的行为。

巡山时,看到被套索困住的驯鹿,他们都会打开绳索,把它们放走。

鄂温克人对自然的索取是有节制的。

他们狩猎时有一个原则,那就是遵循自然时刻表,对于交配期的动物,绝对不打。

捕猎到熊妈妈和小熊,也一定要把小熊放走。 维加记得小时候,他和姥姥一起去打猎。

顽皮的维加踢了一个蚂蚁窝,姥姥叭就给了他一个耳光,还骂他:

这是它们的家,你没有家吗?

仰赖森林生活的鄂温克人,从小就被教育要尊重自然,尊重所有生物。

因为他们知道,竭泽而渔就是自毁家园。

但贪婪的伐木者和偷猎者可不管这些。

无情的陷阱也不会分辨什么动物能捕,什么动物不能捕。 人口稀少的鄂温克人,没能抵挡住庞大的偷猎群体,守护住自己的家园。

然而禁猎政策下来后,他们却一样被要求下了山,收了枪。

中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就这样告别了森林......

讽刺的是,狩猎有节制的鄂温克人下山了,但偷猎者却不会遵守政策,反而因为失去了鄂温克人的监督,更加猖獗。

这让维加和同伴们感到哀痛,但更让他们悲伤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消失。

在山下生活的小孩,很少会说鄂温克语。

更不用说,从小就没见过枪的孩子,怎么可能还会狩猎?

眼看着自己民族的生活方式逐渐式微,醉醺醺的维加在镜头前,愤怒而无奈地说: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失去了一切就面临着消亡,喝死拉鸡巴倒。 在他写的诗里,同样能看到他的愤怒:

我从弓与箭的文化环球来到了原子弹的时代

他们把我抛出去我们的文化 正在消失

语言和制度 也在消失

还有四个青年被带上了法庭

这是对狩猎文化的末日的审判

审判吧!审判......

喝吧 喝死我得了剩下的只能适应了

在他那个小小的部落里,已经有8个男人死于醉酒。

为了管住维加的酒瘾,他妈妈给他发布了相亲消息。

一个海南的姑娘——夏老师因为仰慕他的才华,找到了维加,并把他带到了海南岛。

夏老师的出现,是维加生活中的重要转折,也是片中难得明亮的部分。 但可惜终究是昙花一现。

夏老师使尽一切办法让维加戒酒,像哄小孩一样,跟他谈条件。

还带他去戒酒中心,带他看中医喝中药。

因为爱情,维加也剔去了飘逸的长发,不拿酒瓶,改喝凉茶了。 看到这一段时,虽然明知道戒酒对维加是好的。

但看到他庞大的身躯佝偻在矮小的楼房里,看他像小孩一样被哄骗时,我却仍然觉得他就像那被圈养在山下的驯鹿,格格不入。

也让我想起了左小祖咒那首《爱情的枪》里唱的:

跟我去北方吧,逃离爱情的肤浅,南方的江山太娇媚,腐蚀了我的热血......

果然,一个北方森林的汉子,终究难以适应炎热的海岛。

一个被酒浸透的灵魂,更难摆脱酒精的诱惑。

因为戒酒失败,维加被夏老师送进了精神病院,关了好几个星期才被放出来。

因为无法戒酒,维加的这段爱情无疾而终。

最后,维加孤身一人回到了大兴安岭,回到了他熟悉的森林。

他仍然充满愤怒,眼里仍然透露着悲伤。

影片中,他一个人踉踉跄跄地走在雪地中,吟诵出他绝望的诗句:

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真实世界的警察没有向他开枪,但网络媒体上的键盘侠们,却已经向他开火。

很多人评论他就是个酒鬼。

还有人说,社会要发展,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自然要被淘汰。

读到这些评论,我不知该说什么好。

但我想起周轶君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有一集拍的是芬兰的教育。

芬兰同样有饲养驯鹿和狩猎的传统。

尽管如今依然过着狩猎生活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但在很多芬兰学校中,依然有关于驯鹿的课程,孩子们从小就被带到森林中学习。 如今,芬兰也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些年还接收了很多难民,所以很多学校里,都有许多说着不同语言的不同种族的人。

但是芬兰的学校,不会要求课堂上只能说一种语言,相反很多课程都以外语教学,从小学开始,每个学生都会学习两三种以上的语言。

为了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们为各自的文化感到骄傲,不管来自哪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广播室,和所有同学分享自己家乡的语言。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完全效仿芬兰的做法。

只是常常看到很多人说:社会需要发展,文明需要进步,不能跟上步伐的文化,就应该让它自然淘汰。

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式的说法,在我们这特别流行。

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在我们这的接受度也特别高。

但我想指出的是:

文明的进步其实不一定要以牺牲所谓“落后文化”为代价。

恰恰相反,在许多例子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先进的文明一定不是只能包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

真正先进的文明,是可以协调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努力达到和谐共存的生态。 所谓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真正和谐的发展,一定是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共同体,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都是我们所有国人所共有的财富。

任何一种语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消失,都不仅仅是那个民族本身的损失,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损失。

因为,从此我们可以选择或欣赏的的生活方式就又少了一种,我们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上的文化独特性就又减少了一些。

所以,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看完这个纪录片,我们可以事不关己,甚至幸灾乐祸地说,“落后的文化就该让它消失。”

 2 ) 犴达罕/沉溺又痛苦于消亡文明的醉酒诗人

看的过程惊讶也惊艳于维佳的表达能力,简单记录了打动自己的言语和诗: “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语言和制度,也在消失 这是对狩猎文化末日的审判,审判吧 喝吧,喝死我得了,剩下的,只能适应了 永别了,猎枪;永别了,兴安岭 他们像日本人(剖腹)一样,他们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失去了一切,就面临着消亡 小崽儿放跑,森林里的孤儿了 那时候我们太猛了,黄金时代 阳光下喷出那个红色的血,真他妈漂亮。跟他妈喷泉似的,太美了。在森林里喷出那种红色的光线在阳光下,荧光色,太漂亮了。 篝火从远古时代升起,一直为鄂温克人的文化燃烧着灿烂,这就是篝火,鄂温克人把她称之为女神,因为她把她亲爱的光和热献给了人类,高古的人们崇拜她,称谓她就是女神,为她取了个名字叫涩仁达女神 工业文明带来一个悲惨的世界,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

看完首先从言语中能感受到维佳对汉人和汉文化的敌意,也是,毕竟对鄂温克人而言,这是入侵,而非所谓教化。 再者则是中间维佳跟着夏老师待在海南,和别人同桌吃饭的一幕印象非常深刻,左边的两位女性受过良好教育,精致体面,维佳则邋遢、混沌又浑浑噩噩,这样一个不体面的人对着体面的两人谈景谈诗谈自己,说不出什么感受。像是两种文明体的撞击,又像是压根儿八竿子打不着的平行世界。 总而言之,维佳读过很多书,所以会表达,越是表达越能表达越会表达,带着绝望和无奈的痛感也就越强烈。维佳又会思考,越是思考越能思考越会思考,对于文化在眼前的消逝与破灭就越是撕心裂肺。相较于以“有才华、艺术家”的身份在现代社会里苟延残喘,在森林中醉酒、打猎、写诗,最后浑浑噩噩死去可能才是他的归宿。

 3 ) 猎人维加和演员米娅

猎人维加和演员米娅
      《犴达罕》是纪录片导演顾桃“鄂温克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影片试图通过对失去(上缴)猎枪的鄂温克猎人维加的生活记录,揭开近10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社会发展背后的一块暗痂——少数民族文化在不容分说的现代化进程中受到的、并被强制愈合的伤害(仍将以伤口的形式持续存在)。
      影片中的很多时刻都能让人轻易地感到伤痛。譬如,醉酒后维加(跟他的鄂温克同胞一样,他也一直酗酒)的长篇大论。他谈论“使鹿的鄂温克人”因为失去工作(打猎)而带来的社会地位上的改变(由猎人变为无用的人)。不能再打猎的人们无所事事,只能喝酒度日(已经有八个鄂温克人喝酒而死),他还谈论喝酒而死的鄂温克人和日本人剖腹而死在赴死态度上的相似。维加的这些醉话,充满情感力量,让人心碎。但影片的失败也正在此处显露端倪。因为被这些富有情感煽动性的话语所吸引,导演索性放弃了对影片情节线的建构(甚至没能组织出一组清晰生动的人物关系),而是专注于维加的生活琐碎的呈现,尽情地让维加在镜头面前胡言乱语,试图建立一个简单粗暴的公式:维加越疯癫,导致他疯癫的东西就越坏。到这,鄂温克人的悲剧不再是让人动容的时代阵痛,它已经跟维加那张酣醉的脸和一直挂着脏话的嘴叠化在一起,彻底变成了创作者个人艺术式的谩骂。纪录片永远不该只是摆满“人文关怀”的文物展柜,导演对影片主题上道德感的发现太过振奋,导致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将作为“人”的猎人维加加工成了一个符号,并急于将维加放在自己艺术公式上的相应位置,从而最终毁掉了这个悲情人物和他充满伤痕的混乱世界。
      这部影片的失败跟达米恩·查泽雷导演的《爱乐之城》的失败有相似之处。他们都错在试图用形式的渲染代替电影叙事的关键部分——通过事件进行人物塑造。在《爱乐之城》中演员米娅与爵士乐乐手塞巴斯蒂安的相爱和热恋期均用歌舞的形式带过,这让两人的结合缺少动机。歌舞形式在情绪上制造了人物感情建设成功的错觉,但殊不知这样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剧作问题:因为人物没有经过具体事件的淬炼(没有就具体问题展开更多的谈话和行动内容),所以人物并不存在。屏幕前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的喜怒哀乐并不真正的深刻动人,不管他们的俏皮话说得有多好(多像个真正的人),背景音乐有多响多动听,对我来说,他们并不真正存在,他们只是像《西部世界》里的机器服务员一样——在不精准的程序上精准地运作着。
      在《爱乐之城》的结尾,导演让已经功成名就的米娅鬼使神差地(又是一场堵车)来到了塞巴斯蒂安所开的爵士乐吧,企图利用这对老情人的相遇再添一把煽情之火。在塞巴斯蒂安演奏的时候,导演邀请观众进入米娅的视角,创造了一场华丽的幻想。在幻想中,一切重头来过,米娅和塞巴斯蒂安规避了命运的陷阱,坚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在这里,最不应该被质疑的是,如果理性地想,真的有机会从头来过,结局不会有什么不一样。但影片在结尾这一刻的成功不会也不该被这种想法所干扰。我们的痛苦不就存在于无法用理性阻止的、幻想重新来过一切就会不同的冲动之中吗?在这个段落里,米娅跟我们是一样的,她在痛我们之痛。到这,我们才能真正感觉到米娅的痛和她的存在。但在《犴达罕》的结尾,虽然猎人维加从海南又回到了北方深林,但导演显然没有兴趣捕捉一个鄂温克人从北(山林)到南(城市),在由南到北所产生的变化——虽然猎人维加看似又回到了原点,但他已经永远不再是原来的他了,维加进入城市后再返回山林的不适难道不是对现代化文明所携带的伤害最有力的批判?

 4 ) 《犴达罕》——— 一部“不美”的高分纪录片

纪录片一开始,是一个昏暗又脏乱的小屋子,一个邋遢的男人坐在床上,满口脏话胡吹乱侃,说他打猎的事,还说他是莫斯科大学毕业的。相信观众看到这点都会一笑了之,随后忘掉。而框住这幅画面的镜头也没有摆好扶正,略带仰视的角度非但没有把对象显得高大,反而更加猥琐邋遢。或者又感觉就像是在偷拍一样。这就是获得第二届“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最佳纪录长片奖的《犴达罕》,一部反映鄂温克族生态移民后,狩猎文化遭到冲击的纪录片,在豆瓣上获得的评分高达9.2。
我相信,没有人能从开头看出这是一部受到如此好评的纪录片。随意且摇晃的镜头,根本不讲究构图,不谈美学,不考虑观众的观看感受,而只简单的记录,看起来就像一个外行拍摄的一样。而在后期的剪辑上,只使用简单的硬切和叠化等,还经常会有跳帧的情况。每个画面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美,很不美,非常不美。
      我相信没人会喜欢看不美的东西。就像纪录片的开头,人们对主人公维加不会有一个很好的印象。然后早上他喝醉酒闹事,被推上拉猪的卡车里,睡在猪群中被带上山的时候,观众对他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但是为什么这样一部纪录片会很这么好的口碑呢?这缘于纪录片反映的内容:鄂温克狩猎文明随现代文明的拓展逐渐消失的情况,以及:我们看到的不美就真的是不美的吗?
      纪录片的内容是关于一个鄂温克族的猎人维加的生活。在禁猎以后,维加无所事事,只能靠饮酒来麻醉自己,在对别人的吹嘘中回忆自己当年的狩猎经历。春天来了,他和同伴一起进入森林寻找犴的足迹。犴是鹿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威武庄严,然而随着盗猎活动的猖獗,也逐渐消失了踪迹。维加和同伴进入森林,却只找到了几处犴的尸骨。后来维加和海南的一个女老师结了婚,过上了现代社会得到生活,最后却不适应,又回到了大兴安岭。
      纪录片虽然名字叫《犴达罕》,然而讲的却是猎人维加的生活经历,犴在整部纪录片中只占了很小的部分。那为什么要叫《犴达罕》呢?犴逐渐消失踪迹的原因,要归结于盗猎活动。而盗猎活动的主体,是那些追求利益的人,可能是汉族,也可能是别的族。但不管是什么族,只要是追求经济目的,都是现代社会的特征。而这,是和鄂温克族的狩猎文明相违背的。犴的消失,也代表着传统的猎人无猎可打。一方面是数量变少,另一方面是政府禁猎。所以,犴的消失,也代表着狩猎文明的消失,于是像维加这样的猎人在文明被更替的情况下,显得特别孤独和悲伤,就像孤独的犴一样。
      于是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部纪录片为什么会有好口碑了。虽然顾桃没有把它拍得美,但是却更现实地还原了这种文明更替的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和讨论。而传统的鄂温克族以及狩猎文明,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顾桃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不美拍摄手段呢?
      观众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采用的是现代化的审美标准。什么是美的呢?绚丽的、灿烂的、香的、规则的、有曲线的、干净的等等。但这些标准只是现代社会的标准。影片的一开始,维加说他是莫斯科大学毕业的,我一笑了之。后来,字幕说南方姑娘夏老师欣赏他的才华,跟他在一起了,我不禁疑惑。首先疑惑的是这样一个满口粗话的猎人都有人喜欢?然后疑惑的是维加有什么才华?再看到后来,出现了维加画画的镜头和作诗的镜头,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真的是有才的。于是我们不再把他之前的酒话当酒话。之前,我们用现代化的审美标准评价维加——一个粗鲁的猎人。维加的确是一个粗鲁的猎人,满口脏话,他在现代文明里是不美的,但他在狩猎文明里却是美的,他的美在于狩猎文明的朴素与可爱,就像他的姐姐一样,记录片的最后,姐姐对维加说的话就是真诚而可爱的。
      而在狩猎文明看来,这些绚丽、规则、干净也许美,也许不美。在狩猎中,人只有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更接近猎物;森林里的树也不像城市里的绿化带那样规则整齐,而是顺其自然;维加描述了一次猎熊的经历,他在杀了一头熊之后,熊的血液喷出来在阳光下的绚丽,在他看来是美的,但在现代文明看来却是血腥残暴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现代文明就比狩猎文明优越吗?这就像同样是在现代文明里,西方文明认为自己比东方文明优越一样,就像美国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应该得到世界推广一样。
      而导演用了一种朴素甚至原始的拍摄方法,表现了鄂温克族狩猎文明的特征,这种文明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就算别的文明用自己的审美标准评价它不美,它也是这样的。只有这种拍摄手法,才适合展现这种文明,以及怀念这种文明的粗鲁、自由、孤独、醉醺醺的猎人维加。
      “天下大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境界?现在的鄂温克族有了政府的支持,都迁出了他们祖辈生活的森林,有了漂亮的房子,有了舒适的环境,孩子们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只剩下维加这样没有枪可以拿,没有猎可以打的猎人,在森林里叨唠着酒话:“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5 ) 鄂温克族的只言片语

——绝大部分来自一位始终酒醉中的鄂温克人

随着弓与剑的时代到原子弹时代跃进,狩猎文化也受到了审判。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怎么延续?在影片中可以窥探到一些视角。

1.森林在减少,驯鹿生活环境变差,偷猎者的威胁,让鄂温克人狩猎的好伙伴急剧减少。

2.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宗旨下,收缴猎枪、政府置楼房,鄂温克人把驯鹿带下了大兴安岭的森林。驯鹿不适应、猎人也不适应。没有枪的猎人是狩猎文化的末代人。

3.鄂温克人说鄂温克语、俄语,这是地域接壤自然习得的,包括吃列巴、奶酪、肉干的饮食文化也是如此。汉化后会汉语,则是有文化入侵的意图,因此老一辈人会出现听不懂年轻一代说鄂温克语的情况。另外,鄂温克人是没有文字的,只有口口相传的歌谣、习俗…多脆弱。

影片以犴达罕为名,这是现鄂温克人在孩童时期常见可猎,但如今难以找到的巨型驼鹿。而帮助鄂温克人狩猎的是驯鹿,因此不难想到影片还想表达的思想。

维加在影片中发问“鄂温克还有发展吗?”,我想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在其他文化的冲击下,是很难存活的。但在鄂温克人的只言片语中e体现的对生灵的热爱与亲近是珍贵的。

 6 ) 《犴达罕》:狩猎民族的“剖腹”与没落

“我看过这么多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却从未见过有作家写过‘狗的梦境’。”鄂温克人维加坐在饭桌前,双颊是被烈酒与烈日“腌制”过后的颜色,暗红、斑驳。他模仿着狗沉睡时的呜咽声,嘴里还不时吐出些脏话。

三百多年前,一部分鄂温克族从西伯利亚南迁至内蒙古以及黑龙江一带,他们是生活在驯鹿背上的民族,他们将太阳视为父亲,将月亮视为母亲,将星星视为孩子,将火焰视为女神。对于狩猎民族鄂温克族来说,森林就是他们的主人,它为鄂温克人以及他们相依为命的驯鹿提供了栖身之处。他们忠厚老实,从不违背森林里的自然规律,从不猎杀正处于“恋爱期”的动物,自然所给予他们的,他们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馈给自然。

80年代至90年代,鄂温克人怀揣猎刀,手持猎枪在危机四伏的森林中四处穿梭,工业文明似乎从未染指这片纯净的土地。2003年,政府颁布了禁枪令,他们的“精神图腾”就此灰飞烟灭,政府为他们在山下修建了定居点,现代化的教育、先进的医疗、温暖的房屋。维加离开了帐篷,住进了砖房里,或许他时不时的梦见森林的一切,这位森林的仆人再也无法履行他的职责,只能依靠梦境延续荒芜的精神世界,从未有作家写过“狗的梦境”,从未有人窥见过他内心的荒凉。

驯鹿无法在平原生存,它们离不开森林里的苔藓植物,鄂温克人也离不开森林,山下的定居生活让他们愈加烦闷,维加和他的伙伴们重新回到了山林,只是这次“枪”换成了“酒”,从保护自我到麻痹自我,他们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抵抗着时代的改变。

帐篷里,镜头对准维加,他看着帐篷外无边的森林,思绪飞回鄂温克族的黄金时代,“那次咱们碰见一熊瞎子,烈日悬在我们头上,我拿出猎枪,啪地一下,子弹划过它的脖颈,阳光下喷出那个红色的血,真他*漂亮。”他模仿着枪声,模仿着那天的兴奋声,他枯涸的双眼散发出点点光彩,说完又黯淡了下去,“后来我们没枪了,真*巴操蛋。”

雪地上,维加说起他逝去的族人,说起他嗜酒的原因。“搬迁之前我们不喝酒,搬迁之后,狩猎文化丧失,我们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了,只能喝酒,对于我们来说,喝酒就是日本人的那什么……‘剖腹’!喝死了好多个。”维加不知道自己哪天会喝死,他可以在酒精中寻得慰藉,寻得遗失的“精神图腾”,对于他来说酒精中毒而亡是最为悲壮的死法,是对工业文明的抵抗,是游牧精神的不屈,是对森林的祭祀。

这部纪录片我最喜欢结尾部分,维加的母亲给他刊登了相亲广告,在三亚居住的夏老师倾慕他的才华,在她的邀约下,维加离开了丛林,来到了夏老师身边。维加依旧爱喝酒,夏老师教他英语,他趴在课桌上,沉沉睡去。夏老师有时不在家,他一个人在燥热的房间里,电风扇对着他呼呼地吹着,汗水淌过他皮肤的褶皱,他穿着花哨的沙滩服,手里握着画笔,画着阳光下皑皑的白雪、溪流边四处寻食的驯鹿、丛林间高高耸起的帐篷……他让我想起《肖申克的救赎》,别人问他是如何在幽暗阒寂的禁闭屋里生活下去的,他说“莫扎特陪伴着我。”夏老师是温顺的南方人、城市人,她倾慕他,却无法驾驭他野性的才华,她将嗜酒的维加送到了精神病院。对于维加来说,酒精为他竖起了一道道屏障,它能让他忘掉悲伤,为他圈起一片精神家园,它保护着他。对于夏老师来说,酒精阻碍了维加与社会的交流,让他变得麻木、迟钝。离开精神病院后,维加对此事耿耿于怀,他离开了海南,又一次回到了大兴安岭的山上。

丢掉猎枪的狩猎民族,他们用酒精完成“剖腹仪式”。在工业文明的碾压之下,维加永远不会被碾碎,他是嵌进轮胎里石子,他的纯粹为他保留了永久的完整性。

“工业文明带来的是一个悲惨世界……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要向我开枪,那就开枪吧!”

 短评

我一直在想,我们这些打小在城里长大的鄂温克孩子,无论祖先分属是索伦部,雅库特部还是通古斯部,虽然带着高骨和细眼的基因,现在却都“连树枝都砍不倒”,更别提讲鄂温克话。被大文明同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是否带有原罪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啦,我没有负罪感,也不想加那么多戏。但每次想到这些还是会虚无主义式地感伤:人类文明也才几千年,已经有数不清的民族湮灭在了时间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人事消亡,直到沧海桑田,留不下任何痕迹。没有办法。(但有一说一哈,顾桃水准太差了,片子只占了素材好这个优势)

6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精彩到不像是纪录片,怎样的生活状态才算是“好”?这样的问题无需讨论,大多数鄂伦春人都已接受了小二楼的生活却是事实。狩猎文化的消亡和维加这样的人老死在医院才是时代的悲剧

9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竹林七贤活到现在也不过是如此了

13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2015年8月电博“极地光影”展补标;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冲突,如远古神迹般存在,犴达罕温顺而悲凉的目光,浑然天成的诗句在林木间流淌,愿他们即使远离故乡也能安好。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穿着大裤衩在海南闷热的房间里画着敖鲁古雅的驯鹿

19分钟前
  • 孔抽象
  • 推荐

现代不一定指代文明,也可能是野蛮的变种。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就是文化,也可能是未开化的抱团取暖。

2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有一年回东北,听我爸说"王叔死了。""咋没的?""老头儿抽了一辈子烟,儿女说为他身体好一定得戒。戒是戒了,没多久就死了。"

22分钟前
  • slow2ave
  • 力荐

为写一篇寻访满归鄂温克人的文章,看了这部一直没忍心看的片子。维加就是没有猎枪的德尔苏,他的归宿是死在山林里,而不是被文明的城市人丢进精神病院。

2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他神智不清,酗酒无度,满口秽言,粗鄙糟乱。一吟诗,语出惊人,一下笔,美妙绝伦。这个失去枪的鄂温克猎人,情愿酗死在森林,也不要被现代文明招安。

28分钟前
  • 王绛绿
  • 力荐

一开始以为他只是一个疯子,然后是哲学家,后来是诗人…

29分钟前
  • ₘₒₘb
  • 力荐

最难受的一幕:鄂温克汉子被圈在海南的小潮屋里吹电扇学小学英语……

30分钟前
  • 北之岚
  • 力荐

我只要一旅行,这部片子的几个镜头就会闪现到我脑子里,男主在海南的憋屈,在北方雪中喝醉了作诗,他不仅是民族的事,也是人生的事。

34分钟前
  • 恶龙
  • 力荐

刨除这个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话题。作为一部纪录片,它的主角以及相关的故事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猎人被收缴了猎枪,他们虽然养鹿为生,有山下的定居点,但在猎点还是终日无所事事,只能选择酗酒来杀死自己。沉湎的忧郁和悲伤,如大雪倾覆般的无奈,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猎人没了枪,远离森林。诗人喝了酒,倾述愁肠。生命的语言,描述死亡,死亡的语言,描述生命。海是天的唇,岸是浪的枕,什么是诗?远航的船只,没有码头。喝死拉鸡巴倒,请向我开枪

4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历史的孤儿,民族的遗种,最尴尬的境地。于是成了诗人,酒鬼,被现代人看作了疯子。操。

47分钟前
  • 不觉
  • 力荐

“工業文明帶的是一個悲慘的世界……如果有更文明世界的警察要向我開槍,那就開槍吧!”

52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力荐

全世界的作家都没有写过狗的梦境

57分钟前
  • 纠结的茶
  • 力荐

穿穿碎花花边裙就瞎嚷嚷的都歇歇吧,这里面的才配叫森林系啊。

58分钟前
  • 原生态树洞
  • 力荐

稳如老狗,悲如瞎熊,逝如母犴。没有枪的猎人一如没有未来的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愤懑寄托在酒上,酒并不会毁灭他们,束缚才会。维加从极北到极南,何尝不是“人生七年”,或许他只属于那片丛林。

1小时前
  • 判官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