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乐队:回归

更新至03集

主演: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乔治·哈里逊,Mal Evans,迈克尔·林赛-霍格,乔治·马丁,Heather McCartney,琳达·麦卡特尼,小野洋子,比利·普林斯顿,莫琳·斯塔基,Geoff Emerick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新西兰,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2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3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4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5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6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3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4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5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6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7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8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19披头士乐队:回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披头士乐队:回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打造的披头士新纪录片《The Beatles:Get Back》要推出了。迪士尼前CEO、现董事会执行主席Bob Iger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该片定档于9月4日北美上映。   此前该片透露的信息是:记录的是披头士如何录制出经典名曲&专辑《Let It Be》。基于长达55小时的此前未曝光录像,包括披头士在录音室中制作的少见画面,拍摄时间为1969年1月2日-31日。1970年5月,《Let It Be》专辑发行,而当时乐队刚分崩离析。录像高潮为披头士那场著名演出——在伦敦萨维尔街苹果唱片公司总部旧址屋顶上的表演。   这段录像本来是用来做一个特别节目的,现用在纪录片上。此外还有140小时的音频。   《Let It Be》那段时间经常被看成乐队的动荡时期,而杰克逊说,他很高兴看完这些新得到的视频后,发现事实跟传说并不一样:在那些录像中...传教士第二季一个女演员的梦财神到粤语青春永驻觉醒:仿生浩劫芦花寨冲出康普顿杀手烙印服务至上(女总裁)水乡的春天朝政灿烂的外母粤语死亡音乐三月的狮子:前篇鲍尔的抗争我真不想当帝师啊盲国萨满生命之忏甜蜜的事神鬼任务3:惩罚汤之国绿箭侠第七季嘉庆君游台湾风起南城远大前程2016杀戮禁区铁证悬案:真实之门第三季长生诀变形计第十九季少年篇隐士归来花仙子大夏第一赘婿大凶2020畸变第二季洛特爱在异次元重生丫头狠狠爱享受世界的方法心连心天空中的露西职场小烈第三季少林叛徒罗小黑战记大电影

 长篇影评

 1 ) 走进披头士的创作之旅

原文://variety.com/2021/film/reviews/the-beatles-get-back-review-peter-jackson-1235118878/

谁能想象出披头士是如何写歌的?答案很神秘也很简单。在彼得·杰克逊这部散漫展开的工作室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发生的伟大时刻。1969年1月,披头士乐队的成员们来到了如洞穴般潮湿空旷且色彩鲜艳的特威克纳姆摄影棚。他们留着长发,蓄着胡子,不修边幅,看起来十分成熟,但仍然自称为“小伙子”。在那里,他们只有三周的时间来创作和排练14首歌曲,然后他们将在电视特别节目的现场观众面前演奏这些歌曲。(他们的时间很紧张,因为林戈要在1月24日开拍的《财神万岁》中与彼得·塞勒斯演对角戏。) 开头几天,乐队并没有什么进展。直到第四天早晨,火花被点燃了。约翰·列侬还没有走进录音室,保罗·麦卡特尼便穿着一件整洁的黄毛衣坐在那里开始弹贝斯吉他,他像弹普通吉他一样漫不经心地弹奏着熟悉的推进节奏。他一边弹吉他,一边即兴唱着高音,但他只唱了一个音符——这个音符后来变成了“Jojo was a man…”有一两分钟,他一直在玩弄那个音符;他有了一个节奏,一种感觉,但还不是一首歌。然后,就像这样,吉他的节奏从下面传来,他的音调上升到了第六和第七音符。他开始演奏旋律,仿佛它是与生俱来的。这首歌还没有被命名,但突然间Get Back就在宇宙中存在了。 在电影尤其是纪录片的世界里,所有没被剪入正片的素材都被遗弃在了剪辑室里,它们不够生动有力、引人共鸣或是有戏剧性。《披头士乐队:回归》是一部长达八小时的纪录片,分为三个部分,它可能包含了上千个你以为会被丢在剪辑室里的片段。 当然,我们在1970年的《随他去吧》中便见到过披头散发的披头士,这部原先的80分钟纪录片就是由这些对话场景剪辑而成。在那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的同志情谊,他们激烈的争论和喜悦。然而,《回归》却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细微视角来窥探披头士的排练现场。我们看到他们四处嬉闹,像烟囱一样抽烟,模仿巨蟒剧团的腔调唱着他们正在写的歌,对关于他们自己的八卦专栏哈哈大笑——这些专栏读起来就像火星报告,即便再寻常不过的眨眼也能被当作他们的个人信息贩卖——更不用说他们还时不时演奏些摇滚老歌,包括他们15岁时写的一些歌,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摆脱创作瓶颈。 《回归》最摄人心魄的一点是,你在观看过程中会逐渐沉浸在电影的真实时空里,感受到披头士是怎样为他们的倒数第二张录音室专辑忙碌,而电影中所有的怪癖和乐趣、无聊和兴奋都会变得更加迷人;你会上瘾。我们就在摄影棚里,和披头士并肩而立,亲眼目睹他们所做的一切。有些时候《回归》似乎显得过于冗长(看到第三部分的某个时刻,你可能会觉得你再也不想听到Don’t Let Me Down或Let It Be了)。然而,这种重复也是这部纪录片体验的一部分。当你沉浸在这部电影的整体中时,它显得十分重要且令人感动。《回归》是对披头士的相聚和解散的长篇描述。它关乎我们所有人。 有关于聚会的电影,而《回归》则是一部史诗般的关于聚会的纪录片。杰克逊用60个小时的电影胶片和150个小时的录音剪辑而成,这些素材都拍摄于那个决定乐队命运的一月。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一直被一种观点所主导,即它将呈现一个更加乐观的披头士形象,而不是像《随他去吧》里所展现的那样阴郁,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组合的绝唱,并被神话化了。同时,他们也像任何披头士的粉丝一样担心,《回归》会变成保罗和林戈所说的那种文过饰非:原先的神话电影属性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把晚期的披头士渲染成面带笑容的乐天派。 事实证明,最终成片超出了片方和粉丝的预期。《回归》确实把披头士描绘成一个关系紧密的团体,他们是一群爱出风头的人,既喜欢胡闹又彼此相爱。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氛围是喧闹而明白无误的。有趣的是,这种联系也体现在他们的幻想王国《一夜狂欢》《救命!》和《黄色潜水艇》中——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结合,一种漂浮在世界之上,超越他人的感觉。他们仍然说着自己的语言,陶醉于自己的力量和魔力。他们并没有自命不凡。这就是他们生活的现实。 《回归》所涵盖的时间只有22天(不包括休息日),杰克逊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逐日记录,以至于我们感觉自己是在翻看披头士的日记,每一页都有引人入胜的细节。但《回归》不只是一本日记,它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故事,比《随他去吧》更加丰富和充实。并不是说《随他去吧》不好。《回归》也不全是轻松愉快的,它的第一部分实际上比《随他去吧》要黑暗得多。在这个更完整的版本中,披头士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他们的内部正在分崩离析(如果不是现在,那也很快)。他们会在不经意间提到它,而这种可能性明显让他们感到不安。 但当他们从窗台上走回来时,他们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虽然在和谐的表象之下依然隐藏着矛盾,但事实是他们终究会不可避免地分开,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于是这张他们正在录制的极不寻常的专辑——没有任何加录或修饰,只为现场演出——让他们重新找回了一起演奏的意义。他们再次成为一支乐队,一支卓越的乐队。他们提醒彼此并告诉观众为什么他们是披头士。《随他去吧》里的暗流依然存在(就像这部电影中的许多场景一样),但现在它们是更丰富、更美好的东西的一部分,就像大理石蛋糕上的深色条纹。 杰克逊在2019年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里做了一项非凡的工作,在不破坏影像真实性的前提下,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粗糙镜头修复得更加现代和易于观赏。如今,他再度使用一种独特而惊人的技术修复了这些披头士的镜头。在《回归》中,我们看到的镜头不是带着虚假现代光彩的模糊老画面,而像是昨天拍摄的。我们仿佛和披头士在一个房间里,他们的长相和声音都清晰无比。作为一部修复电影,《回归》是一个奇迹。 葛洛丽亚·斯旺森在《日落大道》里说:“我们有面孔。”她指的是好莱坞的昔日明星,但即使是二十世纪的电影明星也没有像披头士那样的面孔。杰克逊技术革新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我们能够与约翰、保罗、乔治和林戈的面孔交互,而这些面孔仍然在与我们对话。这和他们英俊的外表以及他们表现出的自在的真实有关:保罗总是很帅气,现在看起来宛若一个时髦的、梳着头发的爱尔兰伐木工人。约翰稀疏的长发从中间分开,戴着眼镜的脸像一副尖刻的面具——直到他的笑容把它撕开。乔治,他性感优雅同时又酝酿着严肃的情绪,是他的不满引发了团队的分裂。还有林戈,带着那双天真的狗狗眼,像只毛茸茸的惹人喜爱的牧羊犬。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完全是关于音乐的,它淋漓尽致地展现了Let It Be这张专辑的创作过程。但我们从披头士脸上读到的是字里行间的戏剧性。

 2 ) 我对披头士的爱远超七个小时

七个小时的真情流露远胜于所有二手传记的千言万语,七个多小时的时长门槛意味着这个作品是一个十足粉丝向的作品,无论是对于制作人还是观众而言。

2014-2021,听披头士已经七年,现在不会每天都听,听也最多听1965之后的作品,但每一首都能跟着唱完,想一想对披头士的热爱远没有狂热,但足够深爱。

粉丝滤镜放大了我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情感捕捉,迷茫,苦恼,埋怨,关怀,愉悦,兴奋,又归于平淡,1969的披头士已经走到尽头,但四个人的人生似乎才刚刚起飞——如果继续作为披头士只能为自己带来苦恼,那么让自己的才华彻底释放才是最好的选择,不敢想象如果四个人继续妥协,会不会就听不到乔治的《All things must pass》了。

Rooftop Concert看了无数遍,这次前面六个多小时的铺垫让这次的演出带来难以言说的情感宣泄:披头士等这一场演出实在是太久了,录音室里的版本已经足够好了,但气氛始终沉闷,天台上的演出条件不能算好,但他们四个人都无比享受这次演出,想来保罗一开始的想法是对的,演出是把四个人联系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一时间时光交错,变了很多,但有些不变的东西留下来了,披头士还是披头士。

在披头士的最后时光,他们还是抢了同时代乐队摇滚人所有的风头,无论是空前绝后的Rooftop Concert,还是芳华绝代的《Abbey Road》。

不知道下一次这四个名字一起出现是什么时候

 3 ) Get Back的杂乱观后感

一次看完了将近八个小时的纪录片,大量之前没有公开过的片段让我看得十分过瘾。这次看完Get Back也让我对每一个成员有了新的看法。

和以前一样我还是最喜欢Paul,我觉得我跟他真的很像。在整个计划中只有他一直在带着大家往前走。Epstein去世之后大家没有了“家长”,都变得很散漫,Paul很想督促着大家把这个project做好,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说一些不中听的话,但George和John反而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搞得大家都挺难受的。

在Rooftop Concert唱Dont Let Me Down 的时候John忘词了,Ringo和George都在旁边笑,但 Paul却笑不出来,表情很凝重,等John想起歌词才笑得出来。

I‘ve Got a Feeling 在录音室里录了很多遍都录不好,制作人Glyn都觉得OK了,但Paul就是不满意。反而最后在天台演出的那个版本是最好的一次,包括George的那段吉他solo也很好,最后这个版本也收录在了专辑里面。

各个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Paul真的是一个对自己很高要求且很自律的艺术家。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John也是一个天才,但是真的太散漫了。以前和Paul一起搞创作,质量真的太高,但和小野洋子一起之后就走了另外一个路线。每个人审美不一样,我还是喜欢他之前的作品。

George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在Lennon- McCartney组合的光辉下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他想要退出也是情有可原。

Ringo还是一如既往的可爱,每一次排练都准时到场,性格也很好,真的很让人暖心。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能看出来他对这个乐队也有很深的感情。

黑人小哥Billy的加入让整个乐队有了新的活力,他进来之后整个乐队的气氛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一手电子钢琴真的给很多首歌曲都注入了灵魂。太牛了。

一开始在Twickenham彩排真的太难受了,大家天天都在吵架,根本排不出曲子,后面搬到Apple Studio真的好了很多,又是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好的地点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最后真的很感谢导演Lindsay-Hogg。一开始也是他提出了很多建议,去北非演出的点子我太喜欢了,可惜最后没能实现。在整个project中他也给了很多建议,作为一个只比John大几个月的同龄粉丝,是他鼓励着他们四个一路坚持下去。

最后的Rooftop concert他也真的准备得太好了,哪怕在演出当天他都还不知道Paul想不想上去表演。十个机位,安排现场采访,hidden camera,真的牛,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真的太崇拜他了。

自此,Beatles的每一张专辑都过完了50岁生日了,相关的活动也都已经结束。粉丝们的下一次狂欢会是什么时候呢?虽然不知道到那时候还会不会有现在这么多喜爱Beatles的人,但肯定要算上我一个。

 4 )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八小时体量的素材,一周断续看完,依然舍不得快进一帧。彼得杰克逊本人对音画的非凡修复、举重若轻的剪辑、从排练到演出到后记巨细靡遗的呈现,本质也是一场盛大粉丝行为。甚至除了第三部对天台Live多机位多视角的分屏处理,干脆放弃或回避了一些技术性或预设立场的主观表达,忠于原始影像,谨遵日历22天的脉络,沉浸式还原了摄影棚内排练实况,让每一位Beatle除了被奉上神坛广为人知的摇滚明星风采,成为更立体、血肉饱满的“人”,有高光时刻也有人的局限。 虫团四人排练现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小组作业,披头士分崩离析的隐患也可见一斑,就像那句玩笑——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洋子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 泡是灵感泉涌的创作核心,也是这一时期的团队领导者,虽然有些执拗独裁,却也是最心系集体谋求突破瓶颈、重获联结、积极转型、有明确艺术主张的那个。 侬依然沉浸于自己世界,热衷一些无厘头侬言侬语,却早已悄然从先前领导者身份退缩,对团体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屡屡迟到,和洋子如连体婴儿般形影不离),可当投入工作时魅力不减,与泡默契演绎早期共作曲目时神采飞扬,就像一个疏懒散漫但关键时刻不会let you down的天赋型选手。 小乔一向温柔隐忍,为了让队友开心甘当绿叶,惯性please others甚至多少有些讨好型人格。但长期处于与保罗关系中的隐性弱势地位,剑拔弩张的压抑气氛这次初露端倪,而他的才华锋芒也再盖不住,纪录片里演唱的几首雏形《something》《all things must pass》《for your blue》,真是该死的甜美。讲到这,如果说列侬的传奇悲剧色彩构建了我对虫团的初印象,旋律天才泡用披头士三大件彻底拨动青春期的心弦,小乔的迷人之处则像是散开浓雾的湖泊徐徐展开。他对东方文化的痴迷、精神世界的求索使其创作除了西塔琴的异域风情,还多了一层忧郁的隽永。看到友邻评价小乔仿佛只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一面充满爱与关怀,一面又是不留余地的愤怒。这名silent Beatle可以只是腼腆笑笑,抱着吉他唱泡和侬的歌,也可决然选择退出乐队唱自己的歌,亲手打造信仰花园。如果说侬追求的是理想国,泡满足于物质世界,那小乔就是在二者之间柔和而坚定把握平衡的那个。 林果与世无争的个性在团队中润物细无声,难怪年逾八十却看着比儿子还年轻。幽默、豁达、洒脱、敬业,懂得真诚而恰当地表达欣赏、给予关怀,写《格局》的人见了都想当场采访的水平,这样的开心果谁不爱呢。 感谢这些镜头能在修复后重见天日,让我得以看见五十多年前那场摇滚史上著名天台表演、也是虫团最后一场公开演出背后的暗流涌动,有才华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有友爱和伤害,有剪不断的聚散纠葛,有追忆往昔的温情如初和令人感伤的物是人非,有天台反叛意气风发的高亢和分崩离析颓势已无可挽回的低落。是啊,all things must pass。每个人也像这支乐队一样有自己的long and winding road要走。但被定格在音乐和影像里的一切——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天我心里的Beatlemania,摇头晃脑的年轻利物浦男孩,不停歌颂的“all you need is love”,低落时总能抚慰我的《let it be》,mp3时代回家路上的《yesterday》,成为永远,永远。

 5 ) 感动我的10句经典台词

3个部分,8个小时,记录了1969年1月2日到31日,披头士如何创作录制了最后一张专辑Let It Be,以及那场著名的屋顶演出。52年后我们有幸拿到一张“Yoko体验卡”,借以窥探天才音乐人的创作过程,以及乐队在最后合作时光里的无奈和感伤。

1 We've had so much success, we don't care if it fades tomorrow. We've reach the point where we don't have worries anymore. 我们如今已功成名就,因此不惧他日凋零。我们到了无所忧虑的地步。

Paul的这番“狂言”是有耀眼成绩作底气的:1960年The Beatles成立时,四名成员平均年龄还不满十九岁。从1962年发行首支单曲Love me do, 1963年发行首张专辑Please Please Me,创下连续30周位居英国流行音乐专辑榜榜首的纪录。到1964年4月4日,创下包揽公告牌Hot 100单曲榜前5名的纪录;同年凭借歌曲A Hard Day's Night获得第7届格莱美最佳乐队奖。再到1965年推出歌曲Yesterday成为乐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67年发行专辑"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获得第10届格莱美年度最佳专辑奖,1968年发行单曲Hey Jude连续9周位居美国公告牌榜首。

2 You tell me what do you think I meant and I'll tell you whether I agree. 你可以告诉你对我的话是如何理解的,我会告诉你我同不同意。

几乎所有的名人都会遇到媒体的断章取义,无论如何解释自己,总有更多层出不穷的异议。John从认真回应到放弃解释,“不如(记者)你来告诉我,我是什么意思吧”态度的转变也蛮摇滚的。

But I'm not saying that we're better or greater or comparing with Jesus Christ as a person. 我没说我们更优秀或更伟大,也没有将我们与耶稣基督相比的意思。

3 The thing is that an open-air sound is fantastic. I've always wanted to do something in the open air. 其实露天的声音才妙啊,我一直想露天演奏一次。

排练场地的音效不尽人意,John表示希望可以在open air露天场地演奏一次。1969年1月30日,他们在伦敦萨维尔街3号的苹果唱片公司屋顶进行了42分钟的表演,那是他们最后一次公开演出,表演的大部分被录制下来并收录于纪录片Let It Be中。

4 I'm scared of me being the boss. 我害怕自己颐气指使

有人说,Paul就像一个勤勤恳恳的学霸想带着小组继续往前走。但他自己也迷茫甚至有些恼火,为什么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和回应。总显得自己一个人叨叨着,好像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似的。You are the boss. 你是老大,你说了算。

5 If this comes off, we've got a great entertainment package. We've got an album, a documentary never seen before, and a performance. 如果这件能如约而至,我们就诞生了华丽的娱乐套餐,会出一张专辑,一部前所未有的纪录片和一场演出

The worst that we have is a documentary of us making an LP if we don't get into a show. 最坏的情况也会产生一部我们制作唱片的纪录片

Michel作为经纪人兴奋地规划着这次录制,既可以出畅销专辑,还能再整一部纪录片电影,以及一场演出。一旁的John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戏谑,就是最坏的情况也还有纪录片呢。LP: long-playing record的缩写,密纹唱片。

6 If this one turns into that, it should definitely be the last for all of us. 如果这次也不欢而散,恐怕我们今后再无一起演出的可能。

You see the people who are being stupid are the four of us. 犯傻的正是我们四个。

Paul几乎是最焦虑不安的那个,不断强调

7 Ever since Mr. Epstein passed away, it's never been the same. 爱泼斯坦先生去世后,一切都物是人非了

I mean we've been very negative since Mr. Epstein passed away. And that's why all of us, in turn, have been sick of the group. 爱泼斯坦先生去世后我们每个人都很消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所有人转而厌倦了这个乐队

如父亲般黏合整个乐队的爱泼斯坦先生去世后,披头士经历了将近18个月的低迷状态。随着才华和阅历不断的丰富,他们对音乐理念的分歧越来越明显,点点滴滴微妙的变化渐渐积累到濒临失衡。如果在一起做音乐已经不能感到快乐,继续下去只会sick of the group厌倦乐队。

8 Michle: Paul and you are not getting on as well as you did. It's not as easy? 你和保罗不似以前那么兄弟情深了 没那么简单

In other words, what do you feel about that? 换句话说你对此有什么感想?

It might make it better again. Whatever the wound is. 也许一切都会好起来,不管遇到了什么创伤

John: Yeah, that's what I was thinking. 对,我也这么想的

为何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这样的问题直面问当事人还挺扎心吧,Michle的自问自答像是给自己也给John一个台阶下。

不论受过什么伤,可能还会再好起来的。不过好不好的起来,只有他们心里最清楚吧。

9 The Beatles decide to turn "Get Back" into a protest song, condemning white nationalism. 披头士乐队决定把《回来》改变成一首抗议歌曲,来谴责白人民族主义

Get Back是披头士在美国发行的第一首高保真立体声单曲,也是披头士发行所有单曲中,唯一的著名其他艺人参与的作品(The Beatles with Billy Preston)。Get Back是披头士第十七首冠军单曲,刚好借此超过猫王的16首,成为史上第一。

作为全球偶像,The Beatles的影响力不仅限于音乐作品,他们还上演行为艺术呼唤和平,发表政见深度参与社会活动,后来的摇滚明星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这份使命感。

10 I think I'll be...I'm leaving the band now. 我想我要离开了,我现在要离开乐队了。

第一部分最令人难过的一幕是结尾时,在Paul和John欢笑玩闹的另一边,George的脸色渐渐暗淡下来,在大家说吃午饭的间隙他起身说自己要回家,平静地好像只是回家吃个饭而已,但George认真地让其他人考虑替补。

午饭后的他们回到排练中,George的位置空荡荡的,Paul不禁问我们在这里干什么,John故作轻松地回答:Just pretending nothing's happened. 只为了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至此,第一部分结束。即使当时乐队正在经历分崩离析,创作和排练中也有欢笑。我愿相信那时的他们仍彼此相爱,只不过要在各自的人生更高处再见吧。

 6 ) 最后,我们唱了Two of us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真的是万众瞩目了,之前还期待可以影院见面,可是因为疫情变成网络上映。(这或许是为什么有三级吧)

刚上映的时候我为了学习,忍了一周才看。第一集的前十分钟大混剪让我又兴奋又飙泪,直呼:奥斯卡,就你了!

下面想说一说整部纪录片改变了我对虫团后期的一些看法:

1. 泡并不是讨厌洋子才要闹解散,如泡所说,这个原因实在是太荒唐了。(不过洋子真的像那种坐在别人宿舍打游戏的讨厌人...)但是泡的性格比较要强,喜欢秩序和调理(泡泡你是INTJ吗?)他一直试图在侬无心统筹乐队事物时扮演领导角色,试图保证乐队的效率和质量。然而他的好心确没人买账,大家总是觉得泡的控制欲强,但是泡为了乐队正常运转又很着急,所以出现了乐队内部冲突。泡的完美主义还会要求大家不停录制。其实这不是谁的错,只是到了一定阶段,每位成员的方向有所改变,大家已经不在乎做最好的披头士成员了,所以人心难聚。(突然觉得我在团队里就是泡泡这种性格,我能理解泡泡的着急,也被其他人讨厌...)

2. 之前看电影Let it be,因为年代久远,整体色调偏暗,给人一种压抑、沉闷感,恨不得空气中都飘着“要解散”“要解散”的低语。看了修复后的剧版后,不仅色调明快了,而且加入的新片段里很多都是大家一起做音乐的欣喜和快乐。原来音乐真的可以治愈一切!看着那些片段,真的都会忘记这是一个马上要解散的乐队...

3.俏芝显然是一直受到JP两人的“压制”后终于爆发,不仅在与队友关系上,还在创作上。不可否认,俏芝一直被视为虫团中安静沉默的那一个,以至于受到忽视。事实上,他的确拥有独立制作优秀专辑的才华,虽然不及mclennon,但足以撑起All things must pass这样的专辑。所以Let it be 时期和大家闹翻,也是不可避免。

4. 果子虽然没有其余三人的才华,却是虫团里不可或缺的粘合剂。果子温和开朗,和其他三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反而是看似沉静的俏芝爆发了。

5. 有人说虫团解散也有

(未完明天继续)

 短评

最后四十分钟激动得手舞足蹈

7分钟前
  • Stiles
  • 力荐

泡儿都说了,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Yoko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了。然而50年过去了,这样思考的“粉丝”还大有人在。

11分钟前
  • 马可挖耳朵
  • 力荐

Lennon:懒散、政治见解、披头式幽默、Yoko;Paul:🎹🎸🥁🎤,精力旺盛、创作全才、反政府分子;George:吉他工具人、我有个想法、我要回家、有事请找Clapton;Ringo:zzzzzzz、下班😄

12分钟前
  • Daniel
  • 力荐

信手拈来的last night‘s song 距离传奇前所未有的清晰 与前所未有的近 All the girls come on then dancing! Harrison‘s fisherwife and dwarves and bunchbacks!

13分钟前
  • 四季豆炒饭
  • 力荐

小野洋子是不是自己没有家呀

18分钟前
  • Frankenstard
  • 力荐

看着深情对唱的侬哥泡爷,小乔心里一万只草泥马飘过,三个人的故事,我却不配拥有姓名,而小乔旁边的果子则表示,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22分钟前
  • 木石子
  • 力荐

2020.07.11 标记想看,其实在19年年末就听说了。其实我真的没有什么能说的... 不想错过每一帧,大部分时间还是看的很开心,观察他们的创作过程很有趣。但是当他们说到任何关于未来、关于五十年后或者他们老去后会怎么样的设想时,就会心里一紧。“The rest is history. ”“We'll never get a chance to do it again.”“I'd like to say thank you on behalf of the group and ourselves, I hope we passed the audition. ”“这是1969年的宏大声音。”

25分钟前
  • WalrusTuTu☮
  • 力荐

As you can see,Beatlemania never ends.听说这部纪录片之后主动了解披头士,所以看这部之前爱上了披头士,而看了这部之后则疯狂热爱披头士。庆幸的是还好没有错过四只虫🥰

27分钟前
  • Sylvia
  • 力荐

只是看了十分钟我就已经爆哭了呀……每首都那么熟悉要哭了呀

28分钟前
  • KellyKelly
  • 力荐

队伍都靠保罗撑着,列侬因为那个女人心根本不在这边。

31分钟前
  • OldKing
  • 力荐

什么也不必多说,就让时间的无言去讲述吧。杰克逊及其团队的剪辑技巧和修复技术让曾经年轻的面孔从半世纪前胶片里复苏,新千年二十年后的我们领受遗赠的恩赐恍如身临其境打扰了一段隐匿生命的安魂,观摩抵挡时光摧折的杰作如何在分崩离析的最后「回归」拼凑成整。「最坏结果不过是诞生一部关于制作音乐的纪录片」,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沉没近八小时的清晰影像观看他们无所事事打磨乐章已经是无上幸事。一首来自过去的幽灵之歌,被回到未来的科学神迹和流媒载体复活归返。那些卓越灵魂随着退场时刻的帷幕拉启先后离开,陷入黑暗,最早陨落的星辰投下的阴影也最深重,当我们失去他的时间远比世界拥有他的时间更长,他有觉察到摄录抵达的永恒吗?五十年前的他们是否想过,声音的遗产可以征服时空和死亡的边界,颠覆地球,长生不老,活在所有共存宇宙之间。

33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野洋子。因为她出现在好多排练和录制演出时的画面中。特别奇怪的是,她又不是乐队的,也不参与演出,但非要坐在乐队跟前或附近,让镜头不得不拍到披头散发的她坐在那里无所事事,有时就是玩弄着貂皮大衣,也不说话。。。超级诡异,就好像是阴魂不散的女鬼一样,甩都甩不掉。。。真的存在感太强了

36分钟前
  • Maggie_in_LA
  • 还行

第一集就太难过了。看着镜头聚焦打打闹闹自得其乐的列侬和保罗,然后转到话筒后面完全被无视仿佛局外人的落寞的乔治。''排练到午餐时间,离开披头士,回家。''

37分钟前
  • Sailing⛵️
  • 力荐

此前看过很多长长短短关于Beatles或成员的纪录片,买过所有能找到的专辑,还包括解散后每个成员自己的专辑,甚至还有一盘列侬儿子的专辑磁带,我也解释不清为什么这么喜爱Beatles,大概是因为他们而爱上摇滚吧,一生挚爱

41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全片三集七个多小时,彼得杰克逊的大型追星活动。顺带造福全球粉丝。音乐好听自不用说,他们的衣服也都很好看啊。

43分钟前
  • 北纬三十四
  • 力荐

先是六部中土,现在是七个多小时乐队纪录片,PJ告诉你什么是顶级粉丝

44分钟前
  • dreamy
  • 力荐

乔治怎么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这么漂亮

47分钟前
  • 卡里乌斯
  • 力荐

原来你们始终相爱,互相理解,彼此坦诚,但是你们也要去往不同的地方,做不同的事情。因为互相了解走到一起,也是因为依然互相了解而分开。

51分钟前
  • helenharris
  • 力荐

【A】素材,素材,巨量素材,呈现出一部“对所描述事件和所涉及人物精准刻画”的超长纪录片。但剪辑是不会说谎的,眼神的始与终,人物前后剪辑中的关系对比,以及画面与语言的割裂,却又能生成全新意义。一种高明的,被经过重重包装的恶趣味表达。至于某个短评“还需要导演做什么”的观点,我想最后四十分钟的分屏演唱已经足够把你的脸打肿千百次了。

55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将近八个小时的记录,最后一张专辑,最后一场演出,以及一个伟大乐队分崩离析的必然。保罗:用尽全力想带着披头士作为一个乐队往前走;林哥:兢兢业业地打鼓,不管你们吵什么;乔治:你们都不尊重我弹的吉他,我要退出披头士,回家;列侬:我必须带着我的连体婴儿。。

58分钟前
  • 余小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