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叶一家法语

HD

主演:露安·艾梅哈,嘉莲·维雅,弗朗索瓦·达密安,伊连·贝加拉,埃里克·埃尔莫斯尼诺,卢卡·戈尔贝格,罗珊妮·杜兰,玛尔·索度佩,斯代芬·沃杰托维茨,克莱芒丝·拉萨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2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3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4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5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6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3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4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5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6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7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8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19贝利叶一家法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又小清新又污

大晚上的看了一部催泪片…影片走的是浅浅淡淡的小清新路线,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喜剧片,虽然笑点不多但都很独特内涵哈哈哈。催泪的片段好多…其中有一段是宝拉与男同学对唱,我摘下耳机打算体会宝拉父母的感受,结果戴上耳机再听发现电影本身就用了静音的处理模式,我…@&#。不过歌是真好听,Michel Sardou的Je vais T'Aimer,听哭宝宝了…还有啊,这片子毛爷爷实力上镜两次,宝拉书桌前贴的“广阔天地炼红心”笑死我了😂总体来说,感觉豆瓣分数给高了,没有预想的好,结构太松散,不过就内容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ps.觉得这个片子和台湾的《逆光飞翔》很像,都是为了追寻音乐梦想,推荐~

 2 ) 贝利叶一家-静默-Les mots qu’on ne me dit pas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法语说的太差,被外国友人建议看看法语电影。于是就撞到这部出现频率很高的电影。最开始我以为是个音乐剧,怎么会有这种错觉呢,主要是因为“每日法语听力”APP上面《贝利叶一家》这个栏目里面,全都是歌曲,导致我一直认为这是音乐剧。我是个听音乐剧现场会睡着的人,所以虽然这片子下载了很久,却一直搁置。直到被外国友人建议看法国电影,我就把下载的片子都点了几十秒,看看哪个合我心意。点到这部的时候,发现竟然是我喜欢的类型:色彩明丽,故事温馨,演员可爱养眼,最重要的是,这不是音乐剧哎!是的,我对此类电影毫无抵抗力,基本上都是被这几点所吸引。就这么看下去了。

故事发生在法国乡村。画面颜色特别温馨明丽,感觉暖暖的。其实就是一种纯补真实干净的感觉。乡村小房子,青春期少男少女,性感美丽的爸爸妈妈,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幸福了。

不过我今天不是来只评论电影的,电影有那么多人评论,也不需要我赘述啦。因为我看了电影的小说原著,中文版,法文版。我要说说电影和小说的联系,以及小说的翻译等等。

首先,来说说小说和电影的区别。

第一,主人公的名字。法语原版小说名字叫做Les Mots qu’on ne me dit pas,字面翻译过来就是:那些不跟我说的话。中文版取名静默(中文名是不是逼格很高啊!)。说是小说,其实也不算小说,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为了方便,就暂且叫做小说。作者姓Poulain,在原著中提到过,这个姓的意思就是小马。于是电影中主人公的姓,就找到了来源:主人公一家叫做Bélier,法语就是公羊的意思。小马,公羊,都是动物,电影也算是被小说启发改造而创新吧。

第二,家庭结构。原版小说中,作者一家只有一个孩子,且是听力正常孩子,其他表堂兄弟姐妹也都是听力正常孩子,但上一辈都是聋哑人。电影中,女主没有表堂兄弟姐妹,倒是有一个亲弟弟,还是聋哑人。原著中还提到了听力正常的爷爷奶奶,而电影中却没有。

第三,发生地点。电影中是发生在乡村,而原著中是发生在城市。

第四,小爱情。电影中有少男少女懵懂美好的爱情,而原著中,却没有过多描述。

第五,故事情节的区别。从电影一开篇,就是贝利叶一家吃早饭的情景。说实话,我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直到我看了原著,我才知道,原来原著作者说聋哑人因为听不到自己的声音,各种动作会弄出很大的声音,但是他们自己却不觉得,因为听不到嘛。作为听力正常的女儿,听到这些日常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吵很吵,但是却无可奈何。电影的表现稍微逊色一点,作为观众,我几乎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作者在原著中描述,妈妈会在大街上放屁,因为自己听不到不觉得怎样,听力正常的她自己会很尴尬。电影中没有提到,可能觉得不登大雅之堂吧。不过,电影中有对女主爸爸妈妈在床上啪啪啪声音很大,随时就开始了的描述。放屁和啪啪啪哪个更不登大雅之堂,每个人心中自有自己的尺度,但是啪啪啪永远是热门,会吸引人的眼球,所以电影一定不会错过。实际原著中对聋哑人啪啪啪的描述更加细致,比如聋哑人欲望都很强,是因为他们不会说话,他们的表达很直接,就是直接就用身体表达了。原著中的聋哑妈妈非常开放开明,在青春期就让女儿吃避孕药,为了以防万一。只不过女儿吃了三年,其实也是白吃,因为听力正常的女儿,并没有像聋哑爸妈有那么强的欲望。只是我不太明白,电影中的爸爸对女儿有一点管教过严,他们自己随时啪啪啪,当老爸发现女儿的男同学在家里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是有没有和他睡过,女儿说没有,他还打了闺女一巴掌。这个让我无法理解,逻辑上讲不通,前后矛盾呢。这不是严格要求别人,宽容对待自己吗?可能导演编剧就想表达一下现实社会中,严格要求别人,宽容对待自己的人太多了,是婊子还要立牌坊是全世界流行的社会现象,哈哈哈,我只能这么解释了。原著就没有逻辑漏洞了,父母对孩子啪啪啪的问题,很直接,不大惊小怪,循循善诱。还有一点,电影中体现不到,就是聋哑人的世界里面,语言很简短直接。他们的表达中没有法语的变位语法,就是词汇的组合,所以有时候听力正常人觉得很正常的句子,可能要花点力气给聋哑人解释,因为逻辑不同。这点只能通过读原著感受到,看电影我们看到的只是动作,所以体会不深。

整体上感觉,电影就是电影,要考虑受众和票房。现在比较流行小清新,青涩的爱情,美丽的乡村,温馨的家庭,和睦的人际关系。电影改编以后,所要宣扬的主题和原著完全不一样了。电影要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温情,青涩的爱情。而原著,其实是作者对聋哑父母的爱,以及聋哑人和听力正常的女儿的日常生活,和大家为聋哑人事业所做的努力。原著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以前在法国,就是作者父母那辈的聋哑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学校给聋哑人正规系统的教育。这个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因为我们小时候被西方文化洗过的脑就是他们这种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什么都好。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他们也是经历重重的困难挑战,才不断完善了社会体制。他们也是从无到有。所以,这点对我触动极其大,因为很多时候我大天朝的无良舆论导向会偏向一方引导人们认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好。我们是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就没有希望,因为现在发达的国家,也是从我们这样的状况过来的,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吸取他们的经验,其实可以发展的更好,有时间不如努力发展自己,而不是天天指责我们的自己的家人却无所作为。扯远了点,回到电影和小说,小说中还详细描述了聋哑父母,舅舅舅妈是如何加入到改革的大潮中,为聋哑人争取利益,创造机会。原著对此描述比较多,比如她的爸爸参与编写聋哑人词典,以前他们是没有这种统一的语言的;舅舅舅妈爸爸妈妈参加聋哑人戏剧表演。原著中一开始就提到小时候父母如何抚养自己,这个电影中是完全看不到的。作者并没有上演苦情戏,描述父母多么艰难的抚养她,而是很真实的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爷爷奶奶觉得正常人抚养她更有利她的成长,于是就把她送到保姆那里寄宿了,还是个小婴孩的时候就送去了。保姆给她吃安眠药,就为了让她不吵。看到这里我也是震惊的!和前面一样的问题,以前接受的西方文化侵袭,让我觉得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在西方国家,而实际上,这种事情,全世界都会有,没有谁比谁更高级,是人都会发生这些无耻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善,杜绝这些事情的发生。好吧,我承认,随着年纪的增长,不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所谓的好不一定真的都好,所谓的坏也不一定都坏。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下结论,有时候,我们的愚蠢往往都是因为读书太少视野太窄造成的。如果不能身体游走远方,就让精神游走远方,多读书,就不会轻易被骗了。电影中还出现了中文海报,出现那段时我正跟着剧情酝酿了满满的感情,突然看到这幅海报,一下子出戏了。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在外国电影里看到中国元素。看来中国元素会越来越多出现在外国电影中,这是一个趋势了。我觉得这些在外国人眼里看起来,可能就是很异域风情,很酷很逼格的东西。

电影《贝利叶一家》中墙上的中文海报

接下来说说中文版小说,中文版小说是新星出版社出版的,袁筱一翻译。纸质质量上乘。翻译的很温馨贴切。因为原著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描写聋哑人,很多词都是用聋哑体,也就是短小简明,几乎没有很长的句子。因此,中文版我用了一集《欢乐颂2》的时间就看完了。只是有几处翻译不是很明白,我列在下面,大神们可以帮我解答。原著是Le Livre de Poche 2015版本:

中文版-静默

法文版-Les mots qu'on ne me dit pas

1. 原著18页第二段:Ma petite main attrape la rampe.

字面意思:我的小手抓着楼梯栏杆。

中文版9页第二段:中文版找不到相对应的翻译。

2. 原著31页倒数第五段:Il est temps pour moi de voler au secours de ma mère.

字面意思:是时候我来解救我的老妈了。

中文版22页:中文版中找不到此句话的对应。

3. 原著37页倒数第六段:Eux aussi compensent.

字面意思:他们也是在补偿。

中文版29页:中文版找不到对应。

4. 原著55页第一段:Il faut que je les avertisse, quand même.

字面意思:我还是应该提醒他们一下。

中文版47页:中文版找不到此句话的对应。

5. 原著60页第一段:Ainsi, mon prénom, mon signe, celui qui me caractérise moi et personne d’autre, c’est « Rêveuse ».

字面意思:因此,我的名字,我的绰号,用来形容我,也用来形容其他人的,是 “梦游人”。

中文版51页最后一段:中文版翻译:因此,我的绰号是 “梦游人”,用来形容我,当然也可以用来形容别人。我的问题是,mon prénom不翻译出来,是怕有歧义吗?

6. 原著64页到65页

中文版57页到58页:原著中描写作者梦境的那几段是用了斜体字,以便区分现实。中文版没有做字体区分,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奇怪,稍有突兀感。看了原著发现调整为斜体字真的效果更好,更便于读者理解。不知道中文不做字体调整是因为中文没有斜体强调说明吗?

7. 原著76页倒数二三段:Ifonfrate et autoproute. Iphone 4 et autoroute.

中文版69页: 中文版翻译:平菇四和考苏空陆。苹果四和高速公路。这段翻译的太好了,原著是说,小朋友圣诞节一项传统游戏,就是模仿聋哑父母发声,让大家猜是什么意思。这段翻译特别好的体现了聋哑人的发声,看的时候觉得特别生动搞笑。

8. 原著82页倒数第三段:C’est bien ce qu’il me semblait.

字面意思是:我就是这么觉得的。

中文版74页:中文版找不到对应。

9. 原著106页倒数第二段:Alexis a une autre méthode. Ce qui l’amuse, c’est de raconteur n’importe de quoi à ses parents, qui l’écoutent religieusement.

字面意思:阿莱克斯有别的办法,让他觉得搞笑的是跟很虔诚听着他讲解的老爸老妈说些有的没的。

中文版93页最后一段:中文版翻译是:阿莱克斯有别的办法,我觉得很有趣,那就是随便说点什么,而他的父母总是如教徒般虔诚。这里l’amuse是不是翻译成“让他感到很有趣的”而不是“我”呢?

10. 原著152页倒数第三段:pas entendu, donc indicible.

字面意思是:听不到,就无法形容。

中文版143页:中文版没有此句对应。

以上是我在阅读中文法文版时的疑问,希望大家指教。

再来说说法文版原著。法文版的小说很薄,用词也相对简单,句子不长。不过碍于我的水平,我也用了一周时间参照着中文版才把法文版看完。中文版翻译质量很好,能感受到法文版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果还在学习法语的孩子们有空,可以读读这本法文版小书,因为简单,能够增强信心,而不是一上来就看难的书,很容易放弃。

另外,感谢字幕组,我把字幕组做的法语字幕全部都抄写下来,中法对照,学习口语,当然,很多词是乡村用法,但是对我来说,真的能学到很多东西。抄写字幕用时一个月,里面有几处貌似和我听到的不一样,以后总结好和大家探讨。希望大神们继续给力,给我们这么好的翻译。

 3 ) 一部温暖又励志的电影

当聋哑家庭出生的孩子,汇报演出的时候,父母虽然都听不到,和周围欢腾的人比起来有点格格不入,虽然不理解但为自己的女儿感到骄傲,当女儿用手语唱歌的时候,正是我要哭的时候,这时他们一家人才真的心连在一起了。 很温暖很浪漫的一家人。笑对人生的各种不幸遭遇,很不错的音乐励志剧。有笑有泪,女儿的歌声很美。

看了这部电影,被影片表达的爱、温暖的主题深深吸引,被贝利叶一家浓浓的亲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贝利叶一家是一个特殊的家庭,一个聋哑家庭,只有小女儿宝拉是健康人。 以前好难难以理解用手语交流的人为什么总是看上去很激动,后来才知道只是因为他们把寻常人用五官表达的感情倾注在了手里。这部电影以亲情为纽带,场景虽然寡淡,但蕴含着情感,聋哑的残缺并没有使他们幽怨沮丧,相反他们苦中做乐,笑对生活的日常,使我感动。

 4 ) 羽翼渐丰的少女

羽翼渐丰的少女

法国人,无疑是这个星球上最懂得拍爱情片的民族。无论是错位三人行,中年迷情外遇,同性爱恋,又或者少女的朦胧初恋,他们都能拍的别致动人。仿佛是,这世界上所有道德禁忌通通对这高卢雄鸡民族网开一面,他们在爱情里总享有着“例外”的特权。

当然,这也仅仅是影迷们对法国的一厢情愿,或者对巴黎这种恋爱之城的浪漫幻想。现实呢,法国是一个天主教国家。家庭的概念,虽不及美国般一有空子就要钻出,来说教一翻。但也是举足轻重般地存在在他们的生活里。于是,每年总会那么几部轻喜剧去描述家庭,代际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票房都不会差。众所周知,法国的家庭们,除了有点“出名”的复杂外(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情形太多了。),另外,法国人在20世纪开启的女性独立运动,倒是让这个国家的家庭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儿子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女儿则是长大独立,翅膀硬了就要飞走。”

于是,电影里诺曼底的奶农贝利叶一家也面对了这样的问题。只不过,这个家庭有些特别,他们是由聋哑人和正常人组成 : 有些粗鲁野蛮但本性善良的父亲,穿衣打扮品味好但有些咋咋呼呼的母亲,傻傻木木的弟弟,他们都是聋哑人,生活在没有声音的世界下;还有一个有些自卑和迷茫,但却拥有音乐天赋和女高音嗓子的姐姐——宝拉。

贝利叶,这个特殊家庭的姓氏,Bélier, 与“白羊座”在法语里分享同一个词。因而,不难看出,导演是为这家人设下了一个白羊座的性格基调。于是,他们每每总是火急火燎地下决定,不顾后果的行动主义,常常争吵,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团结一致,克服难关。旁人看了这家人的所作所为,大概会心生无奈,甚至可笑。但是,生活又不是活给别人看,归根到底,它是要“作”给自己玩。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父亲一时激愤下跑去竞选镇长位置;妈妈一激动下抖落出内心许多担心与生为聋哑人的自卑;弟弟在少年情愫初夜下竟遭遇安全套过敏事件;又或者,宝拉每每羞愧就夺门而逃,怒气之下能猛攉暗恋对象。剧情就这样在一波矛盾平息后,另一波矛盾又起中,将观众拉入贝利叶一家的“寻常”生活里。

大概也许,撕逼这种“可大可小”的事儿,对法国人来说,大抵是“寻常便饭”吧。因为爱,所以才要“撕”,不然心怎么靠近,不然我们如何知道彼此真实的想法?东西方思维之间的不同,婉转与直抒,也如此在电影里对比刻画而出。

电影的标题是贝利叶一家,但绝对主角却是女儿宝拉。一个聋哑家庭里的正常人。然而,她的生活却不像父母与弟弟他们那样是安静无声,反而是充满了噪音。这种日积月累的反差,也为她的少女成长提供了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尴尬,让她的心灵很难避免不染上自卑。而从小便要成为这个家庭对外界的对话窗口,等同于一个人要照顾拉扯三个“大小孩们”,被迫与主动地成为他们的保护伞与粘合剂。有时这一切是充满快乐,但有时更多是充满疲惫。

电影开头,小宝拉便要帮父母在家庭医生和他们之间做翻译,于是成人世界里的性话题,无法不让内向少女有些无措与无奈。最好玩的剧情是,父亲与镇长之间“挑衅”,导演真是将法国人“好斗”天性展露无疑,却又让人捧腹不经。

定位为一部轻喜剧的贝利叶一家,而非完全的少女成长史来说,倒是为观众提前打了一剂定心针。因为我们会知道少女一定会克服自卑,拥抱自己的天赋,在最后赢得父母,家庭与朋友老师们的支持。而大部分的法国的少女电影,总爱着调于“冷与狠”,惯性地为观众送上一份怅然的”断篇青春”。大抵现实里,又会有多少家庭单纯快乐且知足如贝利叶一家,又会有多少少女幸运坚持如宝拉?

少女羽翼丰满,那她便只愿属于天空。结尾的告别像似甜甜的怅然,而后的独自成长便是押下一口的咖啡,有多少苦便有多特立独行吧。当然,导演那样温柔地留给我们一幕少女宝拉自信的眼神,就像是轻叩下的未来。

 5 ) 在法国电影中遇见中国式家庭

我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在法国很火,于是抱着某种浪漫的期待打开了这部电影,看的过程中我很感动,感动于电影美丽的音乐,深情的叙事。
但看完了,却有些悻悻然,因为我的期待似乎没有被满足,因为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有些主旋律的感觉,我对法国人奔逸想象力的高涨期待被一下子拉了下来,一时间有点恍惚。

待我稍微平静,我发现影片中的家庭在其实在中国很常见,尤其在当下的高考季,这样让一个孩子来承担整个家庭满满的爱与希望的典型故事,可谓司空见惯。

我渐渐意识到,我的悻悻然,大概只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法国人而言,他们在自己的电影里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更像是邂逅了一种来自于异域的家庭关系和结构。

相比于独居的音乐老师,还有被父亲“抛弃”的那个小男孩,在家庭关系日渐淡薄和疏离的西方家庭,影片中家庭中彼此高度依赖的家庭关系,已经逐渐成为西方家庭中的遥远记忆和神话,只有借助影片里一个这样的特别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间高度依赖的关系才能得以在法国观众的心中复活。如果说这样的家庭是一个靠翻译与外部沟通的异族部落,那么这部电影作为一部民族志影像,被法国挑剔的电影节认可也就理所当然了。

影片中的女儿是家里唯一一个有听力的人,因此承担了父母的希望与爱,她是家里的支柱,作为翻译,她甚至直接影响到父亲的政治抱负---参加竞选。
在我们的文化中,大家不都是这么成长的吗?中国式家庭中,父母自然把自己的残缺和遗憾,投注到子女身上。
自己没文化吃了亏的,玩了命的在子女的学习上付出。
自己没挣来钱的,希望子女能富甲一方。
自己婚姻不幸的,拼命的干涉子女的婚姻。
自己仕途暗淡的,努力的希望子女官场能混个人样来。
。。。。。。

而且所有的这一切,还“都是为你好”、“都是因为爱”。

这不就是电影中的故事吗?发生在多数的中国家庭中,人们有着高度的亲密感和依赖性,但这是以牺牲个体利益为代价的。
当女孩决定放弃去巴黎之后,在那个明媚的早晨,她从牛圈里放出那母牛和她的孩子,她阳光下忧伤的面容格外让我动容,然而转瞬她在母亲面前强作的笑容也格外让我心碎。
这是一种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常见的写照,人们彼此爱着,彼此微笑着,同时却又很沮丧。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一度对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持否定态度,因为看到了太多以爱之名的伤害,以及各种各样的委屈求全。但时间久了,我也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更好的家庭结构,就像这部电影让我发现,相对疏离和独立的西方式家庭文化,也会在电影院里努力的试图回归一种依赖和温暖,哪怕这会让人面临失去自我的阵痛和危险,人们也还是需要它。

或许如影片结尾那样:尊重和理解其他成员,同时又彼此的深爱着和依赖着,才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最后再提一下,那首让萨德侯爵羞愧,让妓女脸红的歌,还真是非常非常好听!!

 6 ) 我听到你们做爱的声音


一对相爱的聋哑人,生出一个漂亮而嗓音超好的女儿,也许是上帝跟他们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也可能只是遵从了“能量守恒”的世间定律。

父亲惊人的毅力与坚持赋予这个家庭力量,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永恒如花灿烂的笑容温暖了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而他们对彼此直接而纯粹的爱,他们对彼此的支持和为家庭的付出,是这个“家”的“宝盖头”。

想起中学时的自己和身边一些中学生,方才知道,这个家庭虽然有物理上的沟通障碍,但却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隔阂的东西。天黑了,把灯点亮;说不出的爱你,那就拥抱并亲吻。
终其一生,弗洛姆得出那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为什么呢,我们那么害怕走近她/他,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我想更多地了解你们?

这个四口之家就这样磕磕碰碰地一起生活,养奶牛,出售奶酪为生。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里说:“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纵使失却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纵使与外界沟通最直接的媒介——女儿终究要离家,也不会阻挡奶牛孕育小奶牛,不会阻挡皮肤上的过敏疹子,不会阻挡天还亮着的时候他们在隔壁房间大声做爱。

记得有位艺术家曾说,他在父母很老的时候还能听到他们做爱的声音,他相信父母到了“这个年纪”还依旧相爱。
而在讳言性的国度,是否能够听到看医生的时候,夫妻二人直截了当地拒绝医生“三个礼拜不能嘿咻”的建议?反而一方面是对穿着过于裸露者的无端谴责,另一方面是这样那样的丑闻不断被揭发?

果真是寻常可见的影片吗,励志吗,治愈吗,你已经免疫了吗?
那就停止这些抱怨吧,抱怨父母没有给你最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抱怨在家要做很多的事甚至要带弟弟妹妹,抱怨他们无法给你的人生铺路,抱怨他们无法指引你的人生方向为你保驾护航,抱怨他们非官非富不能为你在北上广深购置房产,抱怨他们催婚催孕……

放心,不是免疫,大抵都是阶段性的,片子还会在那里等你,某个街角。








——————————
因为专业的关系,很多时候阻碍了观影的乐趣,对自己写影评的要求也特别严苛,非要找到几个能够使用的理论,再将故事情节人物等归纳分类一番。更多的时候,因为思来想去翻江倒海,最后无从下笔,看过便忘了。不是好的习惯。
今年开始打算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抓住一个或者两个点,写。不求多,更不求这个理论那个叙事。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在颠扑不破的真理面前,做一个谦卑的体悟者。

 短评

渐入佳境的片子,一家人乐观又有趣,完全不将聋哑视为残疾。对唱时切换角度“消音”就意在让人飙泪了,父亲在台下虽然听不到,但还是满脸自豪对鼓掌的人点头示意;以及晚会后把手放在女儿的脖子上感受她的声音。最后试音那段太感人,用评委的话来说:选歌不错!女主有点像弗兰西斯哈和兔牙哈。

4分钟前
  • 燕爷
  • 力荐

结尾的那首歌确实很催泪,收于亲情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聋妈对女儿说:当你出生后他们告诉我你有听觉时,我有多崩溃吗?我是那么厌恶有听觉的人!你爸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把她当成聋子样,她就会以为自己是聋子。你现在说你要去参加歌唱比赛!这个世界太完美!

10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推荐

剧情有点顾此失彼,不过真是温馨有爱的一家子,最后女儿用手语唱“I'm Flying”的时候很感人。Michel Sardou的歌听起来~~~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作为我的电影节第一部赶场电影,它无疑是成功的。擦干泪笑着走在北京傍晚的大街上,就连加班都变得美好起来。尽管有着《普罗旺斯的夏天》和《阳光小美女》的影子,但优质绝妙的台词已足够被给予五颗星。同时残疾人,为什么《推拿》是那样的,这一部却是这样的?“听不见不是障碍,只是特点而已。”

17分钟前
  • 杨欢喜Metiche
  • 力荐

拍得太糙了,有种导演自己在快进,敷衍了事撸一炮睡觉那意思,也算不上音乐片。还有人说这片不是给"看大片"的那些人看的,乖乖,这明摆着就是个爆米花电影啊。

22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还行

聋人题材,挺少见的。静音那段真是神来之笔。

25分钟前
  • sosovipp
  • 推荐

相当惊喜。父母以及弟弟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哑剧演员,身体语言表达得堪称绝妙。这些听障人士完全没有一点对于自己的身体的自卑,只是把听不到当做身体和生活的一部分对待。女儿要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他们也黯然神伤,但最终他们仍然明白,让子女远走高飞才是真正的爱。

26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无聊无趣

31分钟前
  • 容貌见附件
  • 还行

当聋哑的父母坐在那里安静地看女儿唱歌,眼泪止不住地留下来

36分钟前
  • 梅特龙星人
  • 推荐

片中所有歌曲的原唱都是Michel Sardou,听起吧盆友们!!

39分钟前
  • 何鲤游™
  • 力荐

笑中带泪,美好至极,在恐袭案之后再看更是别有一番感觉,伟大的法兰西,爱与勇气从未远离

40分钟前
  • 小花明日香
  • 力荐

3.5 看海报一定觉得是一家合唱团吧,而且四个大头真不算有美感。虽说Louane Emera拿了奖,但真正演得好的是Karin Viard,从她说当女儿出生为她有听力而高兴开始,便煽情到不行。到最后,女儿非要跑回去跟家人告别,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外国人也看得懂小津的那些亲子关系。

43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北京国际电影节#老套路的追梦故事,换了个角度新意立马提升。法国人浪漫的氛围里说到的限制级话题都变成轻松的点缀,结尾的催泪药丸药效震撼。爱不是牺牲,追梦的路上会变成巨人,要以更强大的身躯来爱你。

45分钟前
  • 清_
  • 推荐

结尾的那首歌确实很催泪,收于亲情,法国电影总是那么轻盈...

4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前半段笑声不断,片尾全场飙泪,满场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平淡却走心的法国电影很有爱,OST强推!

52分钟前
  • 小桃酱
  • 力荐

笑中带泪的家庭轻喜剧,2014最容易忽视的好片,不浮夸搞笑的法式幽默。一家四口有三口聋哑,他们不离不弃、苦中作乐的姿态,分分钟被逗乐,而且全是那种让人感动的会心一笑…最后5分钟的唱歌,被治愈到决堤。“亲爱的父母,我将离开你们了,不是逃避,而是飞翔” #第5届北京电影节#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泪点低的观影前请备好纸巾。全片三处大泪点:1.宝拉与男同学二重唱被处理成父母角度的无声背景;2.爸爸用手抚摸宝拉喉咙来感受女儿的歌唱;3.最后宝拉比赛时手语同步歌声唱给父母弟弟“听”。

58分钟前
  • Sandra J
  • 力荐

法国人对爱的表达总是恰到好处。想爸爸了。

1小时前
  • 爱福楼
  • 力荐

好在题材有趣台词幽默人物亲切。坏在结构松散故事程式少女演技生涩。demo,法国哪来这么多气质好身材好演技好的三好阿姨啊!我小时候常有机会观察听障人士,他们的表情和肢体是会比较drama以便沟通。Karin Viard真是演得又萌又准确。连比手语的节奏都特别好!简直要被阿姨迷死了!

1小时前
  • 小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