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X档案

HD

主演:爱德华·诺顿,爱德华·福隆,比佛莉·德安姬罗,艾弗利·布鲁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美国X档案 剧照 NO.2美国X档案 剧照 NO.3美国X档案 剧照 NO.4美国X档案 剧照 NO.5美国X档案 剧照 NO.6美国X档案 剧照 NO.13美国X档案 剧照 NO.14美国X档案 剧照 NO.15美国X档案 剧照 NO.16美国X档案 剧照 NO.17美国X档案 剧照 NO.18美国X档案 剧照 NO.19美国X档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X档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瑞克(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一名黑人毒贩射杀,从此给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原来德瑞克功课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自从父亲遇难后,他就将一切心机都放在了对付有色人种上面。他积极组织起一帮白人青年混混,到处和有色人种对着干。一次,他射杀了两名黑人,因此入狱。  入狱后,德瑞克加入了一伙新纳粹的白人。后来,因工作关系他和一名黑人成了好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当他意欲脱离狱中新纳粹组织时,遭到了拳打脚踢。德瑞克出狱后,决心和以前自己组织的帮会脱离关系,带着弟弟远走他乡开始新的生活。强风吹拂2018演员男友与歌同行狐踪谍影妈祖的传说我的1919(独家修复版)一拳超人 第二季 OVA2奇迹盲探粤语养鬼屋家庭经济学第三季吸血鬼的颤抖心灵师粤语铁三角天在上完美对垒天使之翼周六夜现场: 吉米·法伦精选集倒数到零奥加内实黑狱断肠歌2无期徒刑国语雪绒花海盗盾牌第一季夺冠2020奇波和神奇动物的时代第三季轮家也疯狂第一季看着不错魁拔之幽弥狂爱在身边却未觉女优灵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燕云台树妖大西洋帝国第四季牧场趣事第四季痉挛1974王牌校草偷不走的爱与光辣身舞2:情迷哈瓦那我的朋友,我的同学,我爱过的一切婚姻料理禁播档案

 长篇影评

 1 ) 青春与成长,自由与爱

先说点实的:青春与成长

Derek的家庭在美国太常见,父亲不太过问孩子的意识形态问题,偶尔发现他读了自己不喜欢的书,才没头没尾的发两句牢骚表示异议。剧情简介上说,正是这几句话,“在Derek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开始逐渐靠拢新纳粹帮派。直到父亲被黑人打死,他彻底变成了白人至上主义者。

假设,那天早餐,父子聊的是球赛或者数学,仇恨的种子没有被播撒,Derek的人生是不是就会改变?首先,人的一生中有太多机会接触仇恨,CCAV,网络,朋友,路人甲,一则动机不纯的新闻,一个抱怨,一句诅咒。Derek和父亲的谈话并不是唯一制造麻烦的机会。其次,如果没有这次谈话,Derek必定会顺着老师的思路去理解种族问题,最后得出一个种族平等的结论来。可过于顺畅的思考过程往往因为流于片面,逻辑脆弱得令人不安。不出所料,父亲那几句抱怨的话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居然就让Derek招架不住了,直到彻底投诚。

我觉得,影片说的不仅是种族问题,其主旨更关乎青春和成长。冲动是魔鬼,特别是年轻人的。

直到后来,Derek因为监狱的经历,重新回归到他高中老师渴望他回归的轨道上来,重新认识了种族,认识了生命的意义:“你曾努力让你的人生更好么?”(高中老师的提问)。

很多人认为电影对Derek狱中转变刻画得太突然,我不这么想。种族主义热衷的是宏大叙事,其逻辑推理的主要策略是忽略个体差异。在狱中,Derek才第一次有机会去认真的观察一个作为个体而存在的黑人——说脏话,偷懒,喜欢死对头湖人,爱好姑娘,说黄笑话,有点义气。一旦开始观察,他逻辑里脆弱的一环又被凸显了出来:黑人和白人,或者他这个黑人和我这个白人又有什么不同呢?Derek能在一夜之间心魔顿生,也能在一夜之间立地成佛。

911发生的时候,宿舍刚好熄灯,我的一个同学通过拨号上网关注着新闻动态,那一刻,宿舍楼里所有人都不睡,在传递新消息的同时传递着幸灾乐祸的表情。第二天,我们去上课,一个女老师面容憔悴,但掩饰不住的高兴,她跟我们说,她的女儿就在世贸附近上班,她刚刚确认了女儿的安全。我这才知道,昨夜我有多么残忍。

我们或多或少都存在成见,极端的成见造就了种族主义,克服成见的最好方法是去了解,交个“对方阵营”里的朋友。

我们也或多或少都还年轻,没人成熟到可以洞悉一切。但越早经历波折,越多接触不同的观点,距离成熟的标准就越近。我相信,Derek的种族观念在未来也许还会反复,还将因为不同的事件——比如影片结尾他弟弟的死亡——作出修正,但他的逻辑基础已经足够坚固,足以禁得起任何扰动。而这,就是成长。

 

再说点虚的:自由与爱

这个片子让我懂了一个道理:自由和爱,这两个概念如此紧密。而我以前竟未察觉,恨,在渴望限制对方的同时,也绑架了自己。Derek身上的纳粹刺青一直是压在他胸口的一块巨石,无法轻易抽身。

可是,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多可恨的事情。比如腐败,官僚,谎言和愚昧。其实,我们不如去可怜他们,不如去歌颂廉洁,公平,真诚和智慧,我们不如因此去更爱那些美好的事物。我最喜爱的博客作者之一,饭饭,曾经这么说:“连岳过得越好,我就越爱国”。一句反体制的话,却说得这么动听,只见得玫瑰,闻不到任何血腥气,令我叹服。如此举重若轻的表达,在我最喜欢的歌手之一,张楚,的歌词里也有:“朋友来作客请他吃块西瓜皮,仇人来了冲他们打个喷嚏。”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偶尔为之可以,旁观者清可以,但不能作为全职,比如民运,打假和一夜情。天天把同一个事物摆在眼前,想尽各种方法去恨,长此以往,就不知道怎么去爱了。天天把不同的事物摆在眼前,想尽各种方法去爱,时间一长,也就不知道什么是爱了。不知道爱的结果很可怕,因为丧失了体会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的能力,从而变得不怎么像人类了。

 2 ) zz野兽良民和愤青

无论如何,我还是被这个文字感动了。当初我看的时候可没这么多的感想。
如今看这部剧,的确有了更深的感受。作者说得对,主人公就是把命运的不公转嫁到了对其他人的憎恶。我想,寻找情绪的根源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自觉自愿去自省和发掘的事,所以这对我还是有启示的。


from 天涯 作者:天涯太猛

      很多熟识我的人都会说我是个愤青,我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接受现实,如果有这么多人说我是愤青,那我应该是。这促使我开始思考愤怒的根源。
  
  抛开父母家庭对我的影响,抛开成长过程中发生过的一切。我想起了野兽良民里导师在监狱里问男主角的一句话:Did you do anything to change your life?
  
  "No" 然后他就哭了,接下来我也被感染了
  
  说实话看过很多这部影片的评论,我始终觉得他们的理解都太浅
  
  并不富裕的家庭,底层的社区,父亲的意外死亡,主人公把命运的不公转嫁到了对移民和有色人种的厌恶和憎恨,他们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捣毁商店,朝黑人开枪,残忍的杀死了他们,锒铛入狱。这样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剧本。
  
  “永远不要迷失”导师一再的告诫,但年轻的我们有时候搞不清楚愤怒的对象,无谓的愤怒只能使自己把精力渲泄掉,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主人公在监狱发现,那是黑人的地盘,白人甚至要向黑人交保护费,感到自尊受伤的他选择了独立,既不跟白人交朋友也不跟黑人交朋友,结果双方都要置他与死地。他感到迷茫,他动摇,他不知所措。当他恳求导师帮助的时候,我也觉得心里有一个声音在问同样的问题。
  
  影片中,有个好心的黑人最终帮了他,他幸运的没死,并且刑满出狱了。但是片末,他的弟弟被黑人开枪打死。这是代价,这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痛。
  
  主人公的将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跟黑人死磕嘛?还是接受弟弟被黑人打死的现实?
  
  有很多的答案
  
  法西斯头子认为要跟黑人永远的斗下去,最终取得胜利,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
  
  宗教倡导人要为善,要忍,说白了就是让大家不要闹事,平静的接受,说难听点就是逆来顺受。
  
  各种古语,各种心灵鸡汤,各种“社会经验”,说什么换位思考,说什么忘记过去才能有为了,说什么冤冤相报何时了,算了吧。
  
  再比如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吃吃喝喝,麻木不仁
  
  这些答案要么是错的,要么就是很肤浅
  
  老罗说过,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如果有一天我无论遇到什么都不会再愤怒了,那就是我老了。那就是我被这些答案腐化了,堕落了
  
  只是,要把愤怒藏在心里,要了解根源,要知道谁才是真正应该被问责的人,乱发脾气是不成熟的表现。最最关键,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我觉得那是扯淡,对于我这种人,寻找真理的路永远没有尽头。因为我的心永不麻木和腐朽,那才是愤青的真谛。

 3 ) 我歧视你,你歧视我

本来只是去看爱德华诺顿遛鸟的,结果看完想了一些东西,忍不住写出来了。 2007年高考安徽省考生人数是56.4万,录取率是51.45%,北大在皖招生人数小于30人。同年北京的高考生人数是11.03万,录取率是73.6%,北大在京招生人数300人。 这是我那一年的高考。 07年高考安徽文科出了猫腻,北大分数线就是一本线,所以实际录取的人数绝对没有30人。我们高中有个姐们报了北大,分数正好是551分一本线。这姐们兴高采烈地去调档案了,结果热脸贴了冷ass,被北大拒收,嫌它分低。随后北大的录取就神秘而低调地消失在老师和家长的闲言碎语中。 北京的所谓好大学,稍微数数就有清华北大人大北外北航北邮中传政法……安徽的所谓好大学,就一个科大上得了台面。都市传说这还是当年在合肥市长苦苦哀求下才留下来的,因为科大想回北京去。此外还可以看看其他所谓好大学的地理分布,复旦同济上外华政中科院南大什么的。 回到美国X档案,国内对种族歧视其实没多大感觉,所以一些人看这片子high不起来,在中国地域歧视更加严重吧。你去打听打听MIT在俄亥俄州的招生名额是多少,在博士屯放几个名额。 以前流行做那种问卷,有个题是这样的,问你如果能穿越时空要穿到哪里,我说我想穿到高考填志愿的那天。现在我大学都快毕业了,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咬牙切齿了。而且自从亲身经历了那种高考猫腻,觉得公正平等、付出回报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08年奥运会的时候,有阵子风传北京封城,我记得当时围观了好几场掐架,后来愈演愈烈直接掐到北京控制人口、禁止外来户口进城这事。我当时就想,你要是嫌人多,就把人大啊、北外啊、中国传媒啦、中国政法啦这些学校都搬到安徽、广西、甘肃这些地方来,保证你人口锐减再也不用担心人多问题,so easy! 所以说这种坐拥各种资源还护着不让别人过来抢的嘴脸跟美国白人提防黑人的心态都是相通的,而且中国特色的户口制度并不是问题的根源。 同理可证上海人歧视硬盘。 同理可证城里人歧视民工。 同理可证香港人歧视大陆人。 同理可证职场上的性别歧视。 同理可证X零后歧视(X+1)零后。 同理可证豆瓣歧视人人。 同理可证听摇滚的歧视听爱情买卖的。 同理可证葫芦屯歧视小清新。(其实根本就是一类人 我们在怕什么?大概是怕其他文化对自己生存空间的污染,怕自我认同的迷失。 我自己就是学跨文化交际的,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是不同文化,安徽省和北京市是不同文化,甚至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文化。我私下里觉得跨文化的种种问题根本就是无解的,像这个片子里爱德华诺顿那样的仇恨尤其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不过美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啊,我说的是文化输出这回事。最近热映的雷神,大家都去看看赶个时髦。你看,雷神啦、蝙蝠侠啦、蜘蛛侠啦、钢铁侠啦,这都是美国人小时候看的漫画,把这些电影捧上天的大陆人,有几个是漫画粉啊,有几个知道蝙蝠侠跟钢铁侠不是一个漫画公司的——也就看个热闹。同类的还有指环王、纳尼亚传奇啥的——我小时候至少还看过魔橱、狮子和女巫的童话,但对电影也不是那么粉——也就是感受下时髦的氛围,往自己身上贴贴文化标签。 这也证明跨文化交际里至少有一条原则还是挺稳定的:我们都喜欢好的东西,我们都向往融入“大文化”。 其实敲了那么多字,还跟电影没甚关系,我只是想说——操!这片子早点看我论文就写这个了!

 4 ) 沉重历史下的个人对抗

   当诺顿不再饰演腼腆而又有些口吃的双重性格角色,而是饰演一位性情颇为镖悍的帮派骨干时,这样的角色变迁本身就让我有X般的未知期待。在我看来,在《美国X档案》中,他的表演是成功的,他以他的经历演绎了一段美国X历史。X通常给我带来这样的感觉,即神秘而不公开,同时有着数学赋予的意义,即未知性。这部电影即演绎了一段美国白人和黑人冲突的X档案,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现实很残酷,但是又充满希望,而未来还是那么的未知。诺顿饰演的德瑞的人生分为两段,一段在入狱前,一段在入狱后;一段是仇视黑人和移民,一段是希望和解与宁静。但是,德瑞的故事绝不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先进性故事,它表现的是在美国社会中种族冲突的现实困境和个人对现实微弱却又温情的对抗。

    关于美国种族问题,我们已经听过太多的新闻,在美国,黑人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黑人倍受歧视,特别常被警察殴打,冤杀,这些故事揭示了事实的一个方面,却又让我们陷入单线思维,将种族歧视单纯归因于自大的白人,这样的思维痛快但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美国X档案》中展示的是简单却又复杂的美国种族冲突现实,简单是因为他们的一次次冲突是那么直截了当的暴力,一场口角就能引发血案。复杂的是这背后又牵扯到复杂的暴力和仇恨的轮回,观念的扭曲与谎言的放大。就如德瑞仇视黑人时杀气腾腾,可以冷酷而又干脆,但是他的心路历程却又复杂而又微妙,从一个崇拜其黑人教师的少年到狂热反黑排外的帮派骨干,再到狱中又认清昔日谎言出狱后试图拯救陷入自己曾经歧路的弟弟,这绝不是简单的转了一个圈,而是曲折的前行,一个人生痛苦的历练过程,终于,他走出了迷惘,即将迎来更灿烂的生活,弟弟却又惨死于黑人枪下,仿佛又一个轮回,种族的仇恨仍在不断滋长。影片就此结束,留下的是X般未知的疑问,弟弟死后,德瑞会怎样?他对黑人的态度会再进入下一个轮回吗?

    影片一上来就展示着社会现实的残酷一面,而德瑞的弟弟丹尼作为X档案的“记载人”,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角色演绎和叙述着这段历史,记载兄长的一段历史。丹尼叙述着哥哥那段仇视黑人的狂热岁月,德瑞如同一个恶魔般歇斯底里的攻击黑人和移民,甚至对家人恶毒的谩骂攻击,直到进入监狱。而丹尼也只能记录他眼中的历史,历史就是如此,它永远有未知的X档案待人书写,每个人的角度都可以写出别人不知道的X档案,历史就如一个方程,里面有太多未知变量,只有更多的人将自己在这段历史中生活的“常量”填写这个变量,才能得出方程最完善的答案。从德瑞走入监狱开始,历史开始由他书写,本片在回顾昔日时都用了黑白画面,这样看起来更有历史感,就如《晚安,好运》中一样,尽管没有《晚安,好运》中的厚重感,但是依然显得凝重而深刻。在牢狱场景中,导演表现了一种良好的希冀,德瑞和一位牢中洗衣房的黑人渐渐建立起友谊,而德瑞的选择也表现出了一种困境,社会上黑白人的矛盾延伸到了牢狱,作为一个因为杀害黑人入牢的白人,他面临黑人的仇恨,所以他必须和白人亲近。而作为白人,他与黑人的和解又不为白人群体所忍受,于是他在澡堂被白人鸡奸,殴打,在这里,一种美好的和解愿望遭到了强暴,当德瑞奄奄一息的趴在澡堂地上时,他手上的“白人强权”显得充满了讽刺意义,他作为白人遭到了“白人强权”。我希望这样的电影,导演展现着现实,同时表达着良好的希望,而现实正是如此,它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总是充满了残酷的角落;它或许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黑暗,在一片黑暗沉重中总是充满了希望的光亮。所以,德瑞出狱后试图拯救走入歧途的弟弟,他几乎成功,弟弟完成了X档案,弟弟同哥哥撕去蛊惑人心的狂热标志,但是,最终,常常带着迷惘眼神的弟弟死去,一个或许即将走上与黑人和解之路的年轻人死于黑人枪下。随着影片的结束,下一个X的档案等着被人书写,片子完了,留下的是未知的未来。

    德瑞只是很多曾经歧视,甚至仇视有色人种的白人之一,他个人无法改变历史,但是,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历史,他个人的历史。显然,他的改变很不容易,个人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大历史的推动或牵制,就如德瑞所做的,他顽强的改变着自己的轨迹,同时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是,他的努力毕竟为个人历史的发展的X提供了更多答案的可能,他仍然对抗着将更多年轻人带入歧途的谎言与欺骗,他仍然尝试着陪伴家人的安宁生活,他努力了,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历史发展轨迹上和谐前景的可能,或许这正是在丹尼惨死后影片仍然让我不觉压抑和沉重的原因。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94348.html

 5 ) 还好,他原谅了这个世界 --《美国x档案》

还好,他原谅了这个世界 --《美国x档案》

文:十一月的雨

这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电影。

也许,是因为我习惯了电影中的温情,习惯了影像之中的童话。所以当电影中的残酷现实以我没有接触过的方式赤裸裸的袭来的时候,我完全被击中了。第一次我静下心去思考,我内心没有去触碰过的那些地方。

影片用黑白和彩色两种色调来记述,黑白讲述过去,彩色描写当前。这一手法的用意不言而喻,即使现实每天看起来都亮丽丰富,却无法抹去灰色而又沉重的过去。那种苍白和无力呼之欲出。

这是一部描述种族歧视的电影,但它又远不止如此。这是个陌生的领域,至少对于我来说,它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那几句寥寥无几的的概括,不痛不痒,无关乎己。仔细想想这也不能怪我,身处在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大国里,身边都是留着同一种血液的黄种人,即便曾经也有过汉族对所谓的“蛮夷”民族的压制,但归根到底都无法催生出种族歧视的浪潮。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很难身临其境的想象两个种族冲突的真实境况。然后,渐渐的淡然,渐渐的美化,渐渐的把这个词从疑问中抹去。以至于它再次以电影这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眼前时,那一刻,我虚弱的不知所措。

德雷克,一个极端的厌恶和反对黑人的白人少年。他崇尚希特勒和纳粹,他把美国社会的各种丑恶和动荡都归结于政府容许黑人迁移到自己的国家来。在他眼中,黑人的就是万恶之源。他的一言一行都明显的体现了他自以为坚定的立场,他无时无刻不对身边的黑人投以鄙夷的眼光。

乍一看,这又是一个极端的种族主义分子,仅此而已,并且,这是不对的。多少年的爱国主义定式教育让我们的思想不自觉的停留在这个阶段。但是,深入进去后想一想,他会无端的变成这样吗?他的血液和思想天生就充斥着厌恶和抵触吗?导演显然知道我们的疑问,他不紧不慢的,用真实的镜头向我们展示着关于一个青春凋谢的和一颗仇恨的种子发芽的过程。

果然,一个种族思想严重偏离正常的父亲,在儿子还未能独立的拥有自己判断是非曲直之时,就向他们灌输着这种非理性的思想,近乎偏执的让他们接受。我还记得那时德雷克那时还纯净的双眸,父亲极端的思想和他自己刚刚萌动的正确的思想碰撞时眼里闪过的那一丝疑惑和不安。但,仅仅是一丝。在他眼中,父亲就是上帝,他的观点不会错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在无形中慢慢的吞噬着你,当你发现的时候,已经陷入其中无法自拔,丧失了自己的灵魂,却毫不知情,这是最大的悲哀。

所以,当父亲因为在黑人街区救火时丧生的时候,埋在德雷克心中的那些错综复杂的迷茫,混乱和挣扎终于无可避免的转变成了愤怒。他终于完全相信了父亲的话,他终于把一切罪恶的原因都集中到了黑人的身上。

我想,当他找到愤怒这个宣泄的出口的时候,他内心一定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这种快感把失去父亲的痛苦,青春之时的徘徊一扫而光。年少的他,以为终于找到了真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其实,在他决定踏上这条路的那一刻,他却已经失去了方向。他开始肆意宣泄,他开始憎恨,开始放纵,开始把愤怒都付诸于事实。与黑人少年发生冲突,哄抢黑人店铺,他成了同样迷茫无助找不到出路的一批青年的偶像,他们发疯了一样的崇拜他的言论,他的行为。身上的纳粹纹身,代表反传统的光头,都成了争先效仿的对象。这不是偶然,德雷克只是大多数同样青年人的缩影罢了。我从中嗅到了美国当年“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运动的端倪,愤世嫉俗,当无法接受现实和极端失望的时候,这仿佛是最好的出路。在他们看来。

一切变化从那个晚上开始,当德雷克发现那两个正在偷他汽车的黑人的时候。他冷静的,但毫不犹豫的枪杀了他们,对待第二个还用了极端残忍的方式。

当警车急促赶来,警察掏出枪让他投降的时候,他从容的把手放在头上,脸上带的,竟然是满足的笑容。他一定认为,他作的天经地义,即使这样的代价是:他将失去自由。他要用自己的行为昭示:这才是真理,这样的情况必须有人来打破。

爱德华•诺顿把德雷克演绎的让人难辨真假。如果说处女作《原始恐惧》中的那个双重人格中的精彩诠释还略带青涩的话,这部电影里的他的表演则让我全身心的感到震撼。这种强烈的感觉只有过两次,前一次发生在《愤怒的公牛》中罗伯特•德尼罗身上。第二次就是他。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段是,当他被逮捕的那一刻。双手抱头,不做丝毫反抗。他注视着远处惊恐未定的弟弟,脸上得意的笑容仿佛在期待一直支持他的弟弟的对他的肯定。但是,他得到的还是惶恐,怀疑和不可理解的眼神。那一刻,笑容开始僵硬,凝固在脸上,化成一种同样的恐惧,他第一次开始触摸一个会让他发狂的念头:难道我做错了吗?这仅仅是开始,即使他不愿意承认,在监狱里的日子,这个念头扩大,膨胀,直至让他固执的理念翻天覆地。这是必然,真理不会因为你不承认就固步自封的,它总会在某个时刻以某个方式出现在你的面前,以你最无法忽视的方式,残酷的让人无法接受。德雷克开始反思了。

但他的弟弟丹尼,好像又在步他的后尘渐渐陷入泥潭。还记得《终结者2》里那个拥有些许叛逆些许纯净的翩翩少年爱德华•弗隆吗?他的气质简直像极了丹尼。在片中,他留着明显不符合他气质的光头,从这个微小的细节我们也可以看的出来,其实很多时候他都活在在哥哥的影子下,他所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是他内心最想要表达的。他隐藏了真实的思想,而且藏的很深。其实本片是以丹尼的视角来贯穿起来的,片中不知道出现了多少次他注视别人时的眼神,从一个无辜的单纯的眼神里,见证的是他亲爱的哥哥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愤怒的。在这个过程中,他原本纯净的世界也开始充斥愤怒,不自觉中他也在向哥哥靠拢,不同的是,他没有哥哥走的那么绝决。更为感性的性格让他一直犹豫不绝,一直在做更多的挣扎。还好,他的这些犹豫没有让他在扭曲的思维中迷茫到不可收拾。

当出狱之后的德雷克再次面对家庭的时候,狱中经历的种种早以褪去了他用愤怒包裹的外表,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一直坚持的错误,他知道了黑人也有好人,白人也有混蛋,在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种族的贫贱。他知道了自己的怨恨的代价是与他离自己寻找的生活渐行渐远。还好,他终于找到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这个过程让他用青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是无法弥补的,也是无法抹去的。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他弟弟:他之前一直宣扬的,其实都是假的。让他不要再用青春来做筹码。

德雷克开始关心多病的母亲,开始怜惜自己以前一直与之争吵的妹妹,开始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化仍在迷途中的弟弟。看过以前他努不可遏的把母亲逼得无法忍受后,再看到他眼里充满悔恨和歉疚紧紧得靠在母亲怀里得时候,我终于在灰色的心境里找到了那份遗失的温情。浪子回头用在这可能有点滥情,可这种欣慰的心情却只能这样来形容。

我是一个期待完美的人,因为电影曾经教给我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希望,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所以在任何一部影片里我都能找到一个给我希望的出口,即便是再绝望的电影也亦然。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温情的时候,我以为一切就会这么风平浪静的过去。但镜头却又在我最不愿看到的时候躁动不安了起来。

德雷克和丹尼完全化解了心灵之间的沟壑之后的第二天,他送自己的弟弟来到学校。丹尼也完成了老师要求他用最真实的心态写完的一篇论文《American history x》。兄弟两个人简单的言语,代替了复杂的深情,因为他们都相信,以后的生活会好起来的。临走前德雷克告诉丹尼:我会好的,会抬起头来做人,我会在家里等着你。

镜头越来越缓慢,缓慢到让人无法不有不好的预感.当德雷克在回家的路上缓慢的转身时,镜头切换到了丹尼在卫生间里。当他转身的时候,他的身后是那个曾经与丹尼发生过口角的黑人小混混,举着一把格外扎眼的手枪。枪声响了,伴随的是溅满墙壁的血花,伴随的是丹尼震惊的无法相信的绝望眼神。在血泊旁,是那篇凝聚着他的真诚性灵的文章。卷在一起,尚未开封。

那一刻,我惊呆了。

我从来没有想象过影片会这样绝望的结束,在德雷克已经走上正途后,在丹尼已经意识到种族歧视的错误后,他却被一个黑人因为一个小小的口角所杀掉,不管他的生活能不能再延续,不管他们兄弟两个好不容易才开始真正的人生。就这么死去。

这是一个嘲讽,还是一个控诉,这应该让人放弃,还应该让人反思?
我的脑海一片混乱,这是第一次我无法平静的找到一个希望的出口,也是第一次,让我看到了绝望和人生的距离。

画面开始变得平静,夕阳,海浪,天空,缓缓的音乐,伴随着一段画外音,这是丹尼那篇论文的结尾:“我的结论是:仇恨是个包袱。生命太短暂,不能总是愤世嫉俗。那样不值得。德雷克说要拿引用来结束论文。他说,别人已经说了最好的话。如果你不能超越它,就借用它吧,它会让你觉得有力。所以我挑了一个喜欢的人‘我们不是敌人,而是朋友。我们不能彼此为敌,尽管可能会怒不可竭。我们绝不能剪断友爱的纽带。记忆的神秘和弦,一旦再次被拨动,就会响起来。它们一定会成为,我们本性的天使。’”

影片结束。

……

还好,至少他在临死前,原谅了这个世界。

作于2005.6.20晚


我的博客:http://www.mtime.com/blog/mxl117
  邮箱:nicolas_mi@163.com
  QQ:1075723

 6 ) 要警醒,要悔改,而且心里常存爱

       作为一个信仰基督的人,对悔改的关注度应该会比不信的人更甚,当然这并不代表我就是一个真正懂得悔改的人,只能说明我是一个愿意悔改的人。在别人评American History X的文章里面,我读到了杨威利的话:“凡是人类,均无法忍受自己是邪恶的认知。唯有在确信自己的正确性的時候,才可能变成是最为紧张、最为残酷、最沒有慈悲心肠的人。” 末尾这个评论还应用王小波的话:“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其他所有好处加起来,都要大得多啊。” 这两段话似乎比反基督的人更加能够动摇基督徒的信仰。然而但凡不带偏见地深入阅读过《圣经》得人,就可以发现这样的话其实并不会对我们的信仰构成什么威胁,因为圣经里面有很多防止信仰极端的话。

      首先是教导基督徒要谦卑的话随处可见:

      “登山八福”里面说,谦虚的人有福了。

       腓2:3“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
       箴11:2“骄傲来,羞耻也来。” 16:18“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

       弗 4:2“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其次,耶稣对于基督徒有要服侍人的教导:

       可10∶43-45: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必作众人的仆人。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耶稣在被捕的前一夜还给门徒洗脚,并且教导他们说要“彼此洗脚”。
       路10∶25-37记载了好撒马利亚人救助邻居并且服侍到底的故事。
       太25:31-46揭示了服侍弱小的人和永生的关系,耶稣用比喻告诉门徒服侍有需要的人就是服侍神。

       甚至对于逼迫基督徒的仇敌,耶稣也说:

        罗12:20-21: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 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最后,这些行为如果没有爱心的话,耶稣认为,也还是不够的:

        林前13:1-3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呜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如果是出于人的信仰,总是会走向极端,脱离圣经的基本原则按照人的意思随意解释圣经也会走向极端。耶稣本人是一个温柔的人,在传道的过程当中,很少斥责人,即便是对法利赛人的严厉斥责里面都包含着“造就”的意思。这里的启示就很明显了,即便对意见不同而且明显观点和逻辑不正确的人,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打击。旧约圣经里面许多武力争战都是在被敌人逼迫得没有办法才有的,新约里面对爱和宽容的强调次数多的不可胜数。所以按照圣经的这些原则,十字军东征的合法性很值得一再推敲。宗教的狂热有多少是耶稣在圣经里面批评的彼得式的血气,神学上是有很多争议的。在耶稣的启示还没完全的时候,彼得曾经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血气,对于耶稣的“鸡叫之前三次不认主”的预言不当回事,等到耶稣受难死去了才明白。很多时候,的确有许多自称基督徒的人不知道自己信的是什么,灵性上没有追求,所以认识自然也是在这个弯曲悖谬的世代里面变得越来越模糊。

      American History X的故事背景就发生在一个弯曲悖谬的时代。美国社会种族之间的冲突时有存在,信仰不清楚的基督徒很容易从自己出发(比如片中的胖子)和Derek的爸爸,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美国社会的变迁,把这个国家当作白人的国家。于是年纪轻轻的Derek心中,白人种族主义的种子就落地生根了,父亲的死使这个观念的偏差扩大。加上Cameron这样别有用心的人的煽动,Derek变成一个冷酷的纳粹主义者。好在他心里还有一些爱,于是在入狱之后经历同志的背叛和打击的切肤之痛之后,在体验到不同种族的黑人兄弟的友爱之后,他痛定思痛,彻底转变过来了。只不过我觉得电影当中对这个转变的着墨太少,和前面对偏见的刻画在篇幅上有一点不成比例。当然,那个黑人教授的启发还是很不错的,他说,你在做那些残酷的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高兴过?哥哥回答说没有,这个情节的设置非常的到位,合情合理,如果发挥一下会更加好。弟弟在写American History X的时候其实已经开始反思了,所以我不觉得他的态度转变会突然,他本来也就是哥哥的盲从者。哥哥的彻底想通一切我觉得应该放到弟弟被杀之后比较顺。可是影片结尾并没有交待哥哥的后续反应,似乎有一些虎头蛇尾。

      至于弟弟死去的这个结局,安排的还算巧妙,而且颇出乎意料之外。其实很多情况下,单纯的一报还一报其实对犯罪的人真的还不够震撼,反倒是无罪的人担当有罪的人的过失或者承担不良的后果才叫人能够好好的反思。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耶稣为人类代赎的意义。有人说,和中国的文学作品相比,为什么西方能够震撼人新的文学作品相对比较多而且比较深刻,正是因为很多作品的主题当中都包括了代赎,比如《双城记》,比如《悲惨世界》,比如《九三年》。

     弟弟死于盲目仇恨白人的黑人少年手中。杀人的时候,黑人青年眼里充满了困惑,弟弟却很坦然,眼神很纯净。仇恨的苦毒没有把弟弟吞噬,他没有干出什么伤害人的事情,可是杀害他的人却和走上了他哥哥曾经走过的路。是啊,爱着的人才是快乐的,恨着的人是痛苦纠结的。只有从仇恨当中释放自己,才能轻松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死亡。是的,爱能拯救人,对仇敌都必须有爱,恨使人消亡。

让我们再回到圣经《哥林多前书》13章接着往下看吧:

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9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
10 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
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12 我们如今彷佛对着镜子观看,馍糊不清。(馍糊不清原文作如同谜)到那时,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因着爱,我们才能够得以完全地享受耶稣带来的恩典。

关于本片叙事伦理的个人解读和疑问

      再回到本文最初的两段引文来,怎么样才能拥有一种不偏执的信仰呢,就是要心里有爱,而且常常反思,懂得悔改。爱德华诺顿扮演的哥哥的仇恨来源于狭隘的结出了恶之花,苦果却最终由无辜的弟弟来承担,这也算是爱的一门功课,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能够结出好的果子,什么样的信仰才能不偏执影片虽然不能完全揭示,所以我只能给4颗星。忽然想起狄更斯的Our mutal friend里面那个爱偏执最后葬送了自己的小学校长。忽然想起我们要警醒的其实也许不是什么偏执的信仰,而是冒用神圣的信仰之名,爱或者正义之名满足可鄙的私欲。

        再接着谈谈叙事结构的问题。American History X这个电影的名字很有意思,对于片中的黑人教师来说,这其实是一个记录历史/社会性事件的很有代表性的个案,作为一个同时教授历史的兼职社会工作者,他具备敏锐的触角,知道如何启发自己迷途的学生发现真相并且得到教育。其实相对于热血Derek来说,Danny是一个忧郁而沉静的孩子,他所需要的认清事实的临门一脚其实正是要撇清对Derek的过度的仰慕,拿掉影响自己客观判断的情感因素,而对于设计这个故事的导演和编剧来讲,要讲清楚这个有道德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果借助Danny这条线的话就会显得更加有空间感。坐在电脑屏幕前打字的Danny在屏幕前面抽烟,思量,把玩有纳粹印记的十字徽章,然后打下几行字,第一行是拼写正确的analyze and interpret,接下去就开始了这几个字拼写错误的变体,最后一行居然变成了anal sex and interrrrrpetgyu, 这个细节体现了他思绪万千,心乱如麻的状态,然后他就开始回忆Derek在Cameron的授意下干的蠢事。Dereck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极端主义者,人很聪明,有理想,也不算自私。Cameron这只老狐狸鼓动哥哥去冲锋陷阵,自己躲在幕后的卑鄙做法,Danny其实未见得没有察觉,但是做弟弟的对哥哥的崇拜和信赖使他全然拒绝了理智,加上他那满不在乎的个性和青春的叛逆,他成了哥哥的尾随者,他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然而却有着无法推诿的负罪心理,心里深深知道自己的不作为是有罪的。为了帮衬哥哥的“伟大”事业,堕落得彻底一点,他写了一个《我的奋斗》的读书报告,对希特勒进行心理分析,把他说成是一个维护民权的英雄,孩子恶作剧的心理隐约在他俊秀的面容上显现出来。用这样的一幕接着充满色情、暴力和流血的开场白,为后面两兄弟性格和病态思维方式的剖析作了非常到位的铺垫。接下来的抽丝剥茧以Danny的反思为主轴,Derek的经历为实际的主线,形成一张纵横交错的记忆网和精神分析网,事件和事件之间充满着有机的联系,在情节上产生了侦探小说一般的吸引力,把观众们掳获,到了接近尾声的时刻,那种山雨欲来的感觉夹杂着悬念随着谜底的揭晓,产生了出人意料,也把影片的现实意义又推进了一层。叙事伦理故事的结尾常常是开放的,原因就在于故事的创作者并没有把读者或者观众看作被动接受道德宣讲的对象,而是要引发他们对某个道德难题多个角度的深入思考,最终达到更为深刻的教育效果。虽然这种思考的启发对象有限,必须是愿意思考的人,但是这样的作品有助于打开思路。

        在影片当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就是基本没有出场的Derek的父亲的完美形象在Danny的回忆中被打破,他对正在积极进取的Derek进行的“教育”是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扼杀了Dereck正面积极的思维,当时这个孩子正在热烈研究Native Son(土生子)这本书,脑子里刚刚形成一点对不同种族的理解,父亲就把一大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外来种族的错误归咎都灌输到儿子的脑子里,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一下子被不当的家庭教育所抹煞。懵懂而又早熟的Danny在多年后意识到了这一点,非常的忧伤。不过耐人寻味的是,Derek父亲所反对的Affirmative Action(平权方案)的确是一个有争议性的政策。为了大踏步改善黑人的不平等地位,美国政府曾经采取过这样的措施。有兴趣的可以看这个地方:

http://www.2000888.com/hudong/can/opennews.asp?id=622

至于英文的解释就多了去了。从前美国大选的时候,我上的一个暑期培训班的老师有讲过,当时他的态度是积极肯定,但是现在看来也许有些偏颇,一般看来,民主党倾向于支持这个议案,而共和党倾向反对这个议案。

        影片的写实主义风格也令人印象深刻。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Derek和Danny前后发型的变化,他们有头发的时候显得很俊朗,光头党的造型不仅冷酷而且怪异。Derek的光头造型显得很冷酷,Danny的光头造型显得更加阴柔和忧郁,走向极端的人从思想到外表都会有变化,发型和穿着是内心状态的外化。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和师长都要适当关注青少年穿着打扮风格的改变的原因。剧终演员表出来,Derek,Danny, Doris(妈妈), Devina(老二)这四个名字都是D开头。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没有。

       查了一下,影片结尾以Danny的画外音给他的关于哥哥的报告American History X做总结而收尾,Danny说,My conclusion is :hate is bagage,life i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还引用了林肯总统第一次就职演说当中的句子: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We must not be enemies. Though passion may have strained it must not break our bonds of affection. The mystic chords of memory... ...will yet swell the chorus of the Union, when again touched, as surely they will be, by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自此,个案的叙事和历史事件叙事的统一完成了。于是电影成功地以点带面,见微知著。

         片名翻译成《美国X档案》算作一绝,《野兽良民》从内容上看也算尚佳,只是不知内容的咋一看还是会有一点莫名其妙。

 短评

上帝不回答,那是因为你问错了问题

4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转变太快欠缺说服力,和开场的杀气帅气不成正比;说教味较浓,仇恨不会轻易消失,憎恨是人类杀戮的毒牙,绝非靠“真善美”和所谓信仰能消弭;为诺顿加一颗星,只是仅靠演员演技,还真撑不起如此沉重宏大的主题。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好片!不过诺顿的人性转折来的太快了点,欠缺了点说服力.

7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我们的思想中都有一个本我和一个超我存在。本我就是我们的欲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超我则是我们的理性,是我们用来约束自己的欲望的东西。在本我的支配下,我们都是野兽,而超我使我们压抑自己,成为一个良民。

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黑人是不幸的,黑人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那么多探讨黑人的电影,却没有几部探讨黄种人的电影。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在美国教堂枪击案后重看这片真是分外感慨。以及,豆瓣的top250毫无数据说服力...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整部影片太流于表象,很多镜头显得非常仪式化。过于强烈的对比——影像抑或是情节——使得影片说教意味太浓。

1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导演是英国人,一直在美国工作。看这种片子,一定是期待看见纳粹大杀四方血流成河才过瘾啦,但是这片子完全不是,千万别误会,它讲一个过气新纳粹出狱,出狱了变阳痿了,然后教育崇拜纳粹的弟弟当个好学生,是个教育片来的!

2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好莱坞的电影就不贯对中心的体现很紧凑,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新意,可能在美国关于种族歧视的事情谈得太多了,而这部片子对于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完全当不到《Crash》,当然,这个片子主要还是讲无谓的仇恨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

24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2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29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根本不值得。

31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几个慢镜很给力。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38王小波"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

38分钟前
  • 蕊蕊
  • 推荐

诺顿演技真是够拿一个小金人了。。。

42分钟前
  • 凤凰妞
  • 力荐

被爆菊后大彻大悟!杀死2个黑人判3年,抢劫1台电视机判6年,到底是什么左右这些!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在某些美国人脑中,恨有色人种无所事事领失业金过活,恨占有本该是他们的职位!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有些报应会报应在最亲的人身上,真恨不得死的是自己!爱德华•诺顿演什么像什么!

43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诺顿的谈吐竟有德尼罗既视感。转折和升华都有种小学作文式的牵强,依仗狱内一个黑人正面像和一场白人的浴室爆菊说明不了问题,在最关键的人格转变上处理欠奉。除此之外运镜、表演都是一流,影像黑白模糊肤色黑白,调配人性共有的灰。论种族问题,还是《撞车》诠释得最好。

4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47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最最最震撼性的结尾。种族、肤色、仇恨是否有一天可以结束?青春是一个坑,别人往里面丢什么,它就接收什么,所以,需要一个引导者,来归类这些东西。有时候别人并没有要你做什么,只是认为你需要了解而已。

5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被蒙蔽尚可原谅,丧心病狂的偏执才应当被"射杀"。所有人类中因种族、宗教、性向、地域、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造成的歧视,会否有彻底消灭的一天?

54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