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常1997

HD

主演:Pamela Gidley,Simon Bossell,Valeriy Nikolaev,Helen Moulder,Norman Forsey,Merl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失常1997 剧照 NO.1失常1997 剧照 NO.2失常1997 剧照 NO.3失常1997 剧照 NO.4失常1997 剧照 NO.5失常1997 剧照 NO.6失常1997 剧照 NO.13失常1997 剧照 NO.14失常1997 剧照 NO.15失常1997 剧照 NO.16失常1997 剧照 NO.17失常1997 剧照 NO.18失常1997 剧照 NO.19失常1997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失常199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 nature field researcher is investigating the strange extinction of small animals and insects in the area, which indicates that something is wrong. His suspicions are soon to be proven right when he meets May, who lives in a cabin in the forest nearby. May says that her house is infested by small creatures that she thinks are mice or rats. When the couple search the house further, they notice that they're not rodents or insects. They are fast evolving lizards that have the appetite for animals and humans, no matter what size their prey are...窒息家庭 第一季政坛混战尤哈超时空同居2018鳄妻2死战传说闪婚总裁是前夫-闪婚前妻:霍先生乖乖宠我我的漂亮朋友追光少女印尼版猛鬼街燕翎义薄云天北漂爱情故事陪月阿尔卡拉斯刀说异数游戏制造者我的88次逃婚大哥死后,大嫂杀疯了反击2021那些名字那些年未婚爸爸粤语Soho区惊魂夜大军团广场事件歼十出击黄金渔场之明星电台热爱村井之恋保卫孙子回家明日创作计划最美的安排凌云之志午夜弥撒师姐大晒警察故事1985粤语踏上征途2021天下无双剩斗士的店顾太太,你的马甲掉了这是我们的时代第二季猎手记录的地平线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万绿从中一点红

      不看预告和影评先有时候是会被骗到的,当这部动画里男主的前配偶以男声并和一张雌雄莫辨的脸出现时我一度以为这是不是部GAY动画啊,直到一半才意识到这种诡异设计的目的。
       有人说这是中年危机,我倒觉得这是很多人的现实状态,跟年龄,甚至跟性别都没有太大关系,就如 同男主的那个多年前的前任配偶,我相信她当初也是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只是激情过去,现实盖过了一切梦幻,于是她变得和其他人一样千篇一律,就如同男主的一夜情,那一刻他都相信这就是此生真爱,她是那么特别,那么与众不同,别的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世上唯一两个不同的你我遇到了,可惜梦还是醒了,那个与众不同终究变成了另一个千篇一律,而且是那么迅速。男主依然迷茫,依然活在一个自己痛苦万分的世界里,他孤独,因为他永远不知道如何看清自己,如何欣赏他人,他要的是不一样的刺激,就像那个诡异的日本娃娃,虽然诡异,但是不一样啊~~~醒醒吧,愚蠢滴男人,愚蠢滴人类~~~~娃娃如是说。
       虽然这是木偶定格动画,但细节真的很有趣,那张疑似面具一样的脸,其他人一模一样的脸孔,其实最后那个镜头,主叙人变成了lisa,大家发现Emily换了一张脸孔了吗,不再是男主眼中那个千篇一律了。这也是我头一会看到定格动画的OOXX场景,这定格起来是有多么有趣啊,把OOXX的动作分割成无数份,再一个一个摆,极致的强迫症啊~~~

 2 ) 亲友很多但依旧孤独的城市狗都该看看

威尼斯电影节第七日迎来了主竞赛单元唯一一部动画片《失常》。为什么会期待《失常》,有两个理由。第一个,这是一部R级定格动画(木偶),什么是定格动画,把物体一格格拍下来,每一格都做细微的运动,进而连起来播放产生运动的电影效果,我们以前看到的《僵尸新娘》、《玛丽和马克思》都是,作为非常久远的一种动画制作形式,它的优势是其他动画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什么是R级,就是17岁以下必须由家长或成年监护人陪同才能入场观看,影片会涉及暴力、裸露等等。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它的导演之一便是查理-考夫曼,这位好莱坞的鬼才编剧,手中握有一座奥斯卡原创剧本的小金人,和原创剧本、改编剧本各一项提名。他总是会给人带来一些出人意料的东西,纵然这是他与人合导的一部动画,它玩出新意的部分非常值得期待。

 这不是一部非常商业的动画片,完全没有《僵尸新娘》或者其他3D动画片那样热闹的场面。故事讲了一位畅销书作家出差去一个城市做演讲,在旅馆他感到了孤独和抑郁,进而想要找到一个人陪伴、抚慰的故事。创作者试图把现代生活里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摆在桌面上进行探讨,有的人觉得它的主题是这个中年人遭遇中年危机,我不同意,这个主题太俗套了。

在影片中,城市病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作家的家人、朋友很多,却总是感到没有人爱自己;作家的前女友,在二人分手后一直处于单身状态,未曾恋爱;作家从窗子向外张望,隔壁楼的窗子里,一位单身男子对着电脑自慰;作家所住的宾馆附近有一家性用品店,寂寞的人在那里买性工具陪伴……这些不单单是身处中年危机的男主角所具有的症状,而是大部分人都处于一种病态之中。

这部动画片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配音。它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男声配音,男人男声,女人也是男声,包括他的前女友、家人、饭店的服务员、同住一家宾馆的女士……这些拥有男声的女士们,无一不是戴着一张面具的人格,深深陷入刚才所说的病态里。但唯独作家的一夜情对象保持着女声,这位女士没有美丽的外貌甚至脸上还有伤疤,她敏感、自卑,照顾对方情绪,温和而恬静。但是,一夜情之后的早上,两人谈话陷入日常琐碎事后,女士开始变成男女同声,最后彻底成为男声,男主角抱头而窜。

另一个亮点在于,电影还有些许惊悚元素,因为是木偶动画,人脸是组合而成的,隐喻现实中人人都带着社交面具一般,他们生怕自己的脸掉下来,露出本来面目。这一点尤其戳痛我,因为我本身也像是这部动画的其中之一,单身那么久的原因或许就是像电影里的人物一样戴着面具,其他人很难发现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又谈何爱上我呢。

整部电影虽然是R级,但并没有那么燃的场面,除了日常的粗话,裸体,完整的木偶泡妞、做爱过程以及性用品店……再无其他大尺度元素。看的时候,老外们时不时会哄堂大笑,我多少有点纳闷他们笑点到底有多低!所以期待火爆场面的人应该会失望,但是想看一个温情小品的人,倒不妨期待一把。

 3 ) 编剧大大查理·考夫曼 |《失常》

这几天没看电影,瞥了几眼关注的一些电影公众号,发现有好些标题都是关于《失常》,但还没来得及看(这些文章)。不过仍然想讲一下查理·考夫曼。

自作者论在上世纪50年代形成并流行开始,认为“电影为导演一人核心创作意志的展现,导演为电影的中心”的观点广泛流行。作者论盛行,加上荷里活这个明星制造机,配备好流水线式的产出模式,编剧们在这行业里这椅子想必也坐得不太安稳自在。进电影院的观众们充其量也不过是知道几个大明星,看得多的厉害点的多知道几个大导演,又有谁能记得住剧本作者的名字。最明显的就是奥斯卡里导演、主演、配角都是放人名出来,然后到了剧本就是电影名代替了。(可怜今年#OscarSoWhite话题中躺枪的Creed的两个白人编剧,好不容易提个名容易么。)

荷里活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会圈一班业界高管投票出“剧本黑名单”,选到的本子都是质量上乘而且未经拍摄,盛产颁奖礼电影。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电影拍得好都是导演的功劳,拍得不好那就是剧本差。其实我认为编剧在产业中的确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营造一下编剧这口饭,就算是在荷里活的万丈光芒中,也并不容易吃的氛围。于是乎当你看过鬼才编剧(兼导演)查理·考夫曼的电影,你就能知道这个人是有多么的了不起。

看考夫曼的《失常》是个巧合。一般来说,动画片都是我实在是没选择的时候才会看的类型。即使皮克斯今年的《头脑特工队》得到盛赞,我还是觉得他们是时候要稍为脱离自己的“安全区域”了——至少往不同的方向尝试下吧?年复一年的弱智鸡汤路线,我反正是受不了的。就算是日韩系,也是缺了点“人”的情绪。事关人的微表情是很难在动画类别中被复制的,即使做出来了,人为感也很强烈。可是这些细节在电影中却是强烈的要素,你不知道当这些细节和台词、世界观、舞美等等碰撞之后会产生怎么样的化学反应。好坏也都是有趣的部分。

说回《失常》。我不知道《失常》是个动画,所以看到男主Stone是个小人偶的时候还是有些惊讶。故事讲Stone去出差的一天,很简单,也像很多人的一天一样,过得很乏味。所有人都是一样的面孔、一样是男人的声线。突然间,这种乏味好像太猛烈了,压得人透不过气,于是Stone开始找出口。在最后,Stone好像找到了正确的另一半,可是激情过后第二天醒过来,她一切的无关紧要的动作都令人烦躁,最后也是褪成了男人的声音。《失常》的表现手法也是新鲜而贴切的,虽然不及考夫曼之前的剧本惊艳,但是面对奥斯卡这一大班子白人老男人,讲一个老男人突然的空虚为刹那激情来开脱的故事,料想必然很对他们的胃口/人生路径。

考夫曼的剧本一向出人意料,鬼斧神工。考夫曼作品,全是ACE级别,而且从2008年的《纽约提喻法》开始,考夫曼貌似开始导演/编辑两手抓。我仅看过《改编剧本》和《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前者讲一个编剧想剧本的故事,写得实在是太屌,印象非常深刻;后者世界观一绝,无法解释,看过方知。如果是对剧本写作有兴趣的话,人物对话必须看昆汀;但是如果想学习“如何让观众记忘记导演只记得你”,那就非考夫曼天马行空惊为天人的本子莫属了。考夫曼的剧本是有点难懂,但是回味无穷,可以一看再看。(虽然我并没有。)

这篇东拉西扯的,其实也就是想安利下考夫曼。也是给自己个提醒,哪天得把《纽约提喻法》补了。
                

 4 ) 严肃影评#11:考夫曼的镜子 – 10/10

<图片1>
自从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里带我们进入马尔科维奇的大脑,在《改编剧本》中制造了双胞胎尼古拉斯•凯奇,在《暖暖内含光》中呈现了清洗记忆的结果之后,世界上能够企及查理•考夫曼高度的编剧已经所剩无几了。因此他尝试作出新的挑战,不仅编剧而且导演了可能是2000年以来最大胆的电影《纽约提喻法》,带我们走进影史上最大的剧场的同时,用最讽刺但真切的方法讨论了人性。然后他突然在影迷视线中消失了,就像他害怕无法超越他2008年的这部作品一样,完完全全地消失了。

至少我害怕他无法超越这部2008年的作品,因为那直接成为了我心目中的2000以来的并列最佳电影(另外两部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血色将至》,以及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甚至在我心中的历史最佳上也能名列前茅。不少人抱怨《纽约提喻法》无剧情的结构让观众摸不着北,但却没有人会否认它的独特之处,而我则觉得它是2000年以来最伟大的电影。因为作为编剧的考夫曼总有办法用最靠近内心的方式跟观众探讨人类最深层的问题,生与死,爱与恨,转瞬即逝的机会,生命的意义……

导演杜克•约翰逊/查理•考夫曼

虽然在电影的长河里注定会被铭记为最有原创性的编写巨人,考夫曼的身高却不及1米65,因此当得知他的最新作品《失常》用的不是真实演员,而是一个个身高30厘米的玩偶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合情合理。或许他只是玩腻了大家习惯了的电影画面,决定要去挑战一下定格动画;又或许他觉得在过往作品中对演员们的控制还不够,所以这次启用任由他摆布的玩偶。

又或许他只是想颠覆他自己的杰作而已,因为《失常》跟《纽约提喻法》在很多意义上都是截然相反的两部作品。《纽约提喻法》的场景是一个覆盖纽约市的剧场,而《失常》的大部分时间仅仅局限在一个辛辛那提的酒店房间里。《纽约提喻法》讲述了主角悲喜交集的一生,而《失常》仅仅描述了主角平凡生命中的一天。《纽约提喻法》讨论了人生命中所有深层而富有哲理的问题,而《失常》表达的,可能仅仅是每个人心里面龌龊的一面。但是他们都盖上了考夫曼的烙印,因为无论他们的背景相差多远,考夫曼都能用最靠近真实生活的方式直击观众的内心。

最真实的人性,这是考夫曼每次都在探讨的问题。

<图片3>
《失常》讲述的是客服专家迈克尔•斯通(大卫•修里斯配音,哈利波特里的卢平教授)巡回演讲旅程中的一天。而在辛辛那提这无聊平凡的一天,他见到的人包括话痨司机,包括他久久不能遗忘的前女友,包括豪华酒店那些让人厌烦的服务人员,包括爱他的酒店经理,包括远道而来听他演讲的观众。而那些玩偶组成的场景,真实而细致得无懈可击。比如计程车上的计程表真的一路在走动,比如主角肥胖的肚子真的那么的下垂,比如酒店房间里的装饰真的跟现实中一模一样。有趣的是,跟这些精确无比的玩偶相比,每个人脸上的接缝却特意没有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覆盖起来。考夫曼说这是制作团队从一开始就决定的做法,因为他们不想遮掩观众看到的这些人物仅仅是玩偶这个事实。

然后考夫曼给我们开了整部电影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玩笑,那就是所有这些人的声音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这些人,还有主角的儿子,甚至妻子。电影里除了主角以外的所有人都是由经常跟考夫曼合作的演员汤姆•诺南配音的,而他仅仅根据角色的性别进行微妙的声音调整。但观众很快就会注意到整个电影的所有人声都是一样的。路人聊天的话音充斥着整部电影,让人心烦。至于导演这个选择的创作意图,除了显而易见的为了表达显示生活的机械重复以及乏味之外,估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其中一种看法,当然是因为要突出主角自身的问题。这位客服专家,在讲座的时候给大家说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楚。然而在他的世界里,其他所有人的脸跟声音都是一样的。考夫曼总喜欢跟观众们玩文字上的游戏,而他尤其喜欢研究的则是各种精神疾病的文字游戏。《纽约提喻法》的主角叫科塔德(Cotard),对应的是科塔德妄想症,一种患者以为自己已经死了的精神病,因此整部电影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生与死。到了《失常》,主角入住的酒店叫做费格利(Fregoli),对应的则是费格利妄想症,一种患者相信身边的人都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精神病。考夫曼希望用一种玩笑的方式给观众说这个主角自己有很大的问题,因为他是一个自大的人,因为他觉得全世界的主角只有他自己,其他人都是乏味无趣的;他觉得所有其他人都有问题,而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才是最大的问题。但谁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呢?现代社会中我们甚至被反复告知,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当然是主角,其他人当然只能是配角。所以难道这不是最平常不过的想法吗?电影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巧妙地把这个世界最极端的一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交由观众自己做决定。而我,只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

<图片4>
在男主角的世界里,唯一能与普通人分辨出来的声音来自于他的粉丝,丽萨(詹妮弗•杰森•李配音,神一般的配音)。而她的出现,拯救了正要把自己的脸撕破,处在崩溃边缘的男主角,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存在。但是在温存过后,在那段比任何真人演的电影更真实,甚至真实得让人尴尬的温存过后,男主角再次忍不住给丽萨挑毛病,而丽萨的声音,她的脸谱,也不可避免地逐渐变得跟其他所有人一样。但难道这不就是平常生活中最寻常普通的爱情故事吗?每天都渴望遇见那个最特别的人,最后却在跟伴侣的互相挑刺中结束一段恋情,这不仅发生在玩偶的世界里,更是我们每天的亲身经历。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一帮被考夫曼全权掌握的玩偶,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我们荒谬而真实的生活照射给了我们看。他没有发表评论,因为他明白这只是大家生活的常态,所以把理解的权利交回给观众。实际上,观众们对电影同一个情节的不同理解与体验,恰恰是一部伟大电影的标志。可能你会为男女主角最后的分开神伤,因为你也才刚刚抱怨完恋人,似乎看到了丑陋的自己。也可能你习以为常,因为你明白眼前的这一幕是如此的真实,因为你亲身经历过这样的痛苦。还有可能你完全不为所动,因为在你的世界里这种跟恋人分享自己意见的做法才是最合理的。一千个不同的人眼中,对考夫曼的故事一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因为这些故事都是我们自己生活赤裸而诚实的投影。

这面考夫曼镜子的高潮,同时也是《失常》里最大的“迷”,当然是观众在电影结束后对丽萨是否真实存在的疑问。如果你是一个乐观的人,或者是为男主角的思想感到无奈的人,或者是当他挑刺的时候会觉得遗憾的人,可能会希望丽萨是真实的,因为你会希望无论男主角多么的失常,多么的缺陷,总有那么一个人可能会把他拯救出来,可以让他改变。而如果你是一个悲观的人,如果你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或者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把拼图一片片拼好,你可能会定论丽萨不是真实的,她只是那只性爱娃娃,因为电影有太多伏笔指向这个结论了。然而写到这里,我觉得仅仅把观众们的看法归为这两类,本来就是对这部电影的不尊重。考夫曼塑造了这些奇妙的世界,就是为了让拥有不同经历的人,根据自己不尽相同的切身感受去理解同一件事,进而更好地反思自己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人性的体现。到最后,我发现这部2015年最具有人性的电影,竟然连一个真人都没有。


至少我觉得丽萨是真的,或者只是我宁愿相信丽萨是真的。但是突然想到主角的名字叫斯通(Stone:石头),我不禁打起了寒颤。因为石头是没有感情的,因为石头是冰冷的。去你的考夫曼,我已经失常了。

还记得以前影评们总是夸张地说“这是你从来没见过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吗?

我跟你说:这真的是你从来没见过的独一无二的东西呢。

 5 ) 人人都是恋声癖,因为人人都厌倦

写这部电影之前,我和一个朋友说,想不出来要写它的什么,因为它如此明晰,不需要再啰嗦一下、重提一下了。她说是啊,看得见的(人)就看见了。我认同她的看法:如果你不觉得他(查理·考夫曼)创作的东西只是为你一个人而创作的,你就不是他真正的观众。

上一期我们推荐了考夫曼的《纽约提喻法》,你也许已经感觉到了,只有这个不甘沉默的天才编剧才有可能将一个故事的复杂和细微玩得如此精熟。他也非常明白,只有他能将自己构想中的故事表达得准确、完美。是的,准确、完美,所以《失常 Anomalisa》非常明晰,修辞、象征、寓意、梦境、困惑、爱情、孤独、沮丧、疏离、厌倦等等,你看得一清二楚,我本不该再废话一通进行重述了。

但还是想说点什么。因为它准确地袭击了我的情绪,因为你也许还没有看、也许会错过这部电影。所以还是说几点吧。

先说一点背景:
1,《失常》是一部R级定格动画电影,全部使用30cm左右的人偶拍摄完成;
2,考夫曼不愿受到叙述制约,所以通过重筹获得五千多粉丝的资助,而筹集了最初的拍摄经费,但最终制作完成,花费远超粉丝赞助;
3,整部电影除了男女主角,其他角色都由一个男配音演员配音完成;
4,这是考夫曼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拍摄时间超过三年,距离《纽约提喻法》已八年之久;
5,获得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电影的故事主线很简单,一个励志作家去辛辛那提做演讲的一天里发生的事情。出机场打车、入住酒店、与妻子打一通电话、约见旧情人、与让自己动情的女粉丝发生一夜情、做一个噩梦、演讲失败、回归乏味的生活。

但考夫曼融于这个平凡甚至乏味故事的反思和情感,却是激烈和意味深长的。恰恰由于平凡和日常,他准确地击中了每一个现代人。简单说来,主角迈克尔·斯通,这个励志作家的处境和情感,等同于我的、你的,等同于每一个人:他是一个恋声癖,我们每个人都是恋声癖。

恋声癖?是的,电影里的迈克尔·斯通处于一个所有人说话都是同一个男人的声音的世界,喋喋不休的世界。这种声音的重复,就是意义、思想、观念的重复,迈克尔是一个畅销作家,他所做的也是在传播重复的思想和语言。电影里说,客服是服务业的“90%”,迈克尔参与制造了世界的扁平,也在忍受90%的扁平带来的厌倦、孤独和痛苦。

迈克尔一直在厌倦,对飞机上误握他手的乘客、对喋喋不休的司机、对程式化发言的礼宾员、对妻子和儿子、对电话里的工作伙伴,对一切和他一样以男人声音说话的人,充满厌倦。怎能不厌倦呢?你体会一下你对周围千篇一律、夸夸其谈、故作玄虚的所有语调的感受,是否和他一样也厌倦至极?并因此厌倦而渴望听见清新的、不同的、独特的声音?

在这种90%都一样的世界上,寻找剩下的10%成为生活的内心出路。所以,当迈克尔在洗手间里听到外面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在说话时,他处于一种在漫长洞穴的迷宫中发现天光的狂喜和激动里。对女人声音的渴求和迷恋,是迈克尔代表我们每一个人所发的病症——恋声癖。并且在这种遭击的狂喜中,自然而然地误以为,这迷恋就是爱情。

想拿爱情来拯救生活,我们自然知道这事情的失望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女人的声音让迈克尔可以接受她的不美、面疤、平凡、冒失,但一夜情之后,阳光普照的早晨,女人喜欢吃着东西说话的细节开始让迈克尔不耐烦。这个细节非常准确:迷恋掩盖不了所有的缺陷和不适,细小的引发了堕入凡俗日常的洪流——女人的声音开始伴随着男声。

声音不再纯然,开始融入世界的另外90%:结束了,迈克尔发现,任何一个人也和这个世界一样扁平和趋同,他要获取10%的不同,就面临着忍受剩下90%的相同的困境。

所以,迈克尔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出在这个世界吗?不是,出在他自己,他自己选择性地观察和筛滤性的爱。局部的温柔替代不了生活整体的无望。一点点激情解决不了彻底的厌倦。因为,他和我们一样,都从激情和爱进入生活,都完整体验了它们的消失,最终落入了生活平凡而宽广的困境中。

迈克尔对这个女人的爱,和对妻子的爱、对旧情人的爱,无甚不同,结局自然也无甚不同。所以,他的演讲失败,除了失败于他情感的崩溃,也失败于荒诞的普世逻辑:他宣扬在客服态度中,关注每一个人的不同,但他举例说那些不同的时候,说的是每个人都需要爱,这其实是相同。到底不同还是相同?迈克尔在自己荒诞的励志逻辑里迷失了,他没有答案,也无从告诉别人,答案是什么。

查理·考夫曼说:“你写的东西将会成为时代的记录……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对自己诚实,你也会减轻他人的孤独感,因为他们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希望。”我们在《失常》里接受了迈克尔的诚实,感到了属于我们共同的孤独,但我们看到希望了吗?尽管考夫曼想给你希望,这种希望仍然是一种妥协的希望。

如同考夫曼厌倦导演们对自己的故事的无能阐述一般,他自己来拍摄自己的故事。但考夫曼自己感到满意了吗?我相信他对自己的电影仍不满意,但他仍然会拍摄下一部电影。而我们这些恋声癖们,无论如何厌倦,仍将继续生活下去:怀着一种被动的希望。

 6 ) [FW] ★榮獲本屆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

麥可史東是丈夫,是孩子的爸,還是備受尊敬的作者,著有《讓你更能夠幫助顧客》,卻深受平凡的人生所苦。有一次他到辛辛那提出差,即將在客服人員大會演講,入住弗瑞格里酒店那一晚,邂逅了食品公司的客服代表麗莎,這位恬靜的女子能夠讓他暫時擺脫失落感,很可能是他這輩子的真愛。這個美妙而溫暖的故事,挾帶著荒謬和詼諧,出自鬼才導演查理考夫曼(《紐約浮世繪》)和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之手,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獻聲配音,卡特伯威爾跨刀製作配樂。天才導演查理考夫曼以黑色喜劇和超現實定格動畫,刻劃出一位男性的午夜靈魂夢迴,印證了考夫曼深厚的編劇功力和原創實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首部動畫作品,可以從2005年開始講起。當時查理考夫曼和柯恩兄弟,為作曲家卡特伯威爾的實驗劇場寫了有聲獨幕劇,在紐約、倫敦和洛杉磯巡迴演出。卡特伯威爾為了這幾齣獨幕劇,籌組室內樂團現場伴奏,再搭配擬音師馬克柯斯坦左的特殊音效,總能吸引大牌明星共襄盛舉,其中查理考夫曼的獨幕劇《希望離開劇院》,更請來霍普戴維斯、彼得丁拉奇和梅莉史翠普擔綱要角,柯恩兄弟的獨幕劇《外科醫師》仿效以前的廣播劇,舞台上幾乎沒有佈置,演員直接坐在高椅朗誦台詞。洛杉磯巡迴演出期間,由於時程安排不佳,只好臨時把柯恩兄弟的獨幕劇,換成法蘭西弗瑞格里的獨幕劇《安諾瑪麗莎》,法蘭西弗瑞格里其實就是考夫曼的筆名。

舞台劇《安諾瑪麗莎》是勵志演說家麥可史東的故事,這位英國紳士跟妻兒住在洛杉磯,巡迴美國各地為客服人員演講,有一天在辛辛那提短暫停留,邂逅了他的忠實書迷麗莎海左曼,一位不善交際的業務代表。舞台劇演員陣容有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和大衛修里斯,當時執行製片夫妻檔凱斯考爾德和潔絲考爾德(《神祕訪客》、《下一個就是你》),正好坐在觀眾席品味這齣戲。凱斯考爾德說:「我很喜歡舞台劇《安諾瑪麗莎》,這集結了電影手法、管弦樂和特殊音效,不僅能夠讓人感動,也觸及孤獨與愛的主題,以及身為人的本質,這些都是千年不敗的題材,我不禁考慮把它拍成長篇動畫。」

動畫工作室Starburns Industries創辦人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拿到《安諾瑪麗莎》的舞台劇劇本後,立刻著手改編成電影劇本,這將是查理考夫曼的首部動畫作品,也是Starburns首次進軍大螢幕。Starburns創立於2010年,堪稱劃時代的製作公司,專門製作定格動畫和傳統2D動畫,曾以《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Abed’s Uncontrollable Christmas》,贏得艾美獎角色動畫傑出成就獎。《安諾瑪麗莎》的導演兼製片杜克強森,曾參與迪諾史坦默托普勒斯的動畫專案,被選為《安諾瑪麗莎》前進大螢幕的重要推手。杜克強森說:「迪諾有個節目告一段落,我們正在考慮接下來的計畫,他手上剛好有查理考夫曼的劇本,而我又是考夫曼的大粉絲,二話不說就加入了。」製片羅莎崔恩(動畫《機器雞》)也加入這個創作團隊,跟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把《安諾瑪麗莎》改編成動畫。

查理考夫曼有個怪癖,他喜歡留白讓觀眾自行做結論。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羅莎崔恩,在募資網站Kickstarter成功募得資金後,就開始廣邀定格動畫專家,把主角麥可史東和麗莎海左曼的磨難和苦痛化為動畫,刻劃出他們在弗瑞格里飯店發生的點點滴滴,舞台劇本幾乎原封不動搬上大螢幕,查理考夫曼表示:「角色都一樣,演員都一樣,劇本都一樣,幾乎一模一樣。」杜克強森補充:「這齣舞台劇本來就有改編成動畫的潛力。」

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聯手合作,賦予《安諾瑪麗莎》獨特的風格。除了借助羅莎崔恩的定格動畫長才,還網羅雕塑、模具和鑄造、服裝、髮型設計、佈景製作、佈景和木偶動畫等專家,為每個鏡頭調整小人偶的動作,並且完成精密的紀錄,他們還請來攝影指導喬帕瑟瑞里。雖然《安諾瑪麗莎》是動畫作品,但故事背景都是再平凡不過的現實生活,舉凡主角所穿戴的服裝,旅館的套房、走廊、酒吧和會議室。

《安諾瑪麗莎》製作團隊對每個細節近乎苛求,盡量把故事場景做到逼真為止,有些設計師專門負責微乎其微的細節,例如閃亮的眼睛、粗糙的質地、厚實的雙手。查理考夫曼說:「我們希望人體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人偶體積很小,動畫師必須小心調整動作,讓那些眼睛彷彿有了生命。我們的目標,就是讓角色有了靈魂和感情。」然而,製作團隊卻不掩飾麥可和麗莎等角色的臉部縫合線,這有別於一般的定格動畫,以數位手法修飾前額和下半臉的接縫,形成更光滑的擬人面孔。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偏好不修飾,以呼應麥可史東的存在困境。查理考夫曼說:「你注意看大製作的動畫片,他們都會在後製階段,把人偶修到完美無缺,看起來跟電腦動畫毫無差別,但我們不想抗拒素材的本質,這同時是一種象徵和隱喻。」

動畫版的配音員,也是舞台劇的原班人馬:珍妮佛傑森李、湯姆諾南、大衛修里斯。《安諾瑪麗莎》的聲音不同於其他電影,查理考夫曼只說他很滿意原班人馬:「我們聚在一起拍這部戲,大家全力以赴且樂在其中,這完全憑藉著一股熱情,就如同回到高中戲劇社,每個人都是發自內心而來,所以才會令人感動,我還想跟這些人再瘋狂一次。」

執行製片凱斯卡爾德,早從2012年開始參與《安諾瑪麗莎》,他看完舞台劇版本後,跟查理考夫曼、杜克強森和Starburns團隊相談甚歡,隨即投注大筆資金。他本人也是查理考夫曼和杜克強森的粉絲:「我看完《變腦》就被查理考夫曼收服了,杜克強森《廢柴聯盟》第二季耶誕特輯也是上乘之作。卡爾德的製片公司Snoot Entertainment,製作過五花八門的電影,恐怖片、紀錄片和電腦動畫不一而足,但定格動畫倒是初次嘗試。凱斯卡爾德說:「我們很想嘗試以前沒做過的類型,定格動畫、查理考夫曼和Starburns的夢幻組合,根本令我們無法抗拒。」

《安諾瑪麗莎》跟查理考夫曼其他大螢幕作品不謀而合,無論是《變腦》、《蘭花賊》、《王牌冤家》或《紐約浮世繪》,這些經典電影描述令人難以忘懷的悲劇主角,不幸的靈魂無盡忍受著超現實的黑色喜劇,《安諾瑪麗莎》片名大玩雙關語,突顯查理考夫曼對文字遊戲的熱愛,探討考夫曼深愛不已的主題,例如孤立、孤獨、憂鬱、沮喪和對關係的渴望。

對考夫曼和強森來說,把《安諾瑪麗莎》搬上大螢幕,最大的挑戰就是把聽覺作品付諸視覺。查理考夫曼說:「這部作品有一些隱喻,需要觀眾自行領會,我們不想把事情說得太白,這時候如何透過圖像來詮釋,就變成漫長而繁複的過程,隨著有聲獨幕劇逐漸淡化,電影於焉成形,一切端視什麼想呈現在螢幕上,什麼想留存在觀眾心中。」

 短评

故事普通,形式却异常有效,考夫曼用千篇一律的声音和面孔来重演当年《纽约提喻法》中的绝对孤独,但震撼和深度也随着简单化的形式弱了许多。开头的信件与结尾的留言形成精妙回环,此时的Lisa又演变成十年前的Bella,所有的非同寻常都在陌生的面纱被揭下的一刻速朽。

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影片整体给人一种怪诞的不适感,也许是源于定格动画的滞后和僵硬,也许是源于人物面部细节的高仿真,也许是源于统一声音的设定。让人联想到《迷失东京》和《在云端》,讨论的命题仍是人类的永恒孤独和抵抗庸俗的徒劳尝试。Lisa变成常人的过程是让人绝望的,似乎象征着所有的美好都是转瞬即逝。

13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尺度最大的动画片,中年危机,有点闷。

16分钟前
  • 月下独酌
  • 还行

蚀骨的落寞,浓烈的忧郁,我和世界之间隔了一面厚重的城墙,无意打破,不愿挣脱;没有哪个个体与自己完全合拍,没有哪个心灵完全共振,没有谁能体察到任何一个其他人所处的困境和焦虑,人人都是孤岛,这真是最最绝望的事。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威尼斯评委会大奖(好久没有动画入围了!),这个故事只能用动画来表现,把主观用到极致了(只有最后一个是客观镜头!),但是这种极简相信也是工期问题(考夫曼明明是极多主义的……)。考夫曼拍什么都脑洞如此大,这也是他拍什么都一片叫好的原因啊。

2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对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对所有的旮旯暗角腌臜毫不留情,统统曝光,但也正因如此,观影过程太难受了,包括人物造型,实在是部超超级难看的好电影。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B】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块能用真人电影表现吗?”,考夫曼对世界的怀疑在动画形式下显得更荒诞了

24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丧且孤独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配音处理有趣,一夜情动心的女人声音才是女声,但当她开始谈论生活的那刻,声音又快模糊变成其他大众那样粗糙。#大叔有点快#

28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垃圾,就算获得了奥斯卡也不能说明啥。

32分钟前
  • 比多
  • 还行

考夫曼的剧本依然将绝妙的呈现方式与几近残酷的精准和悲观结合,深深潜入心碎、孤独与恐惧之中。以为特别的人能为乏味沉闷的日常赋予某种意义,她却在一场噩梦后渐渐溶解在千人一面的灰暗世界中。毕竟孤注一掷地想从他人身上寻找幸福,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

3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为什么没有人旗帜鲜明的站出来讨厌那些打着爱情的旗号猎取新鲜诈骗真心,事后还一副受害者状痛苦的男人们啊!电影最后丽莎写下一封傻且天真的信,道出无意义的真谛:这个世界,痛苦的人,就算有高的阶级能轻易获得一切,但依然痛苦;善良的人,被骗被伤,平凡没有光彩,快乐却是真的。

3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是部用声音来表现的电影,千篇一律的低沉声音中出现女声,激情过后也消逝了,结尾部分的丽莎的声音以及日本娃娃声音是女声,只能说幸福都是幻梦,而孤独却是永恒。

37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查理·考夫曼首部人偶定格动画(还是限制级的),获2015威尼斯评审团大奖。一个人前是成功学大师人后则孤独而疲惫的中年男人的一夜情故事。千人一面与千人同声的呈现方式更彰显出了主人公对交际的厌倦,如此颓丧而失落。纵使是唯一具有女声与特异面孔的Lisa,也终究在阳光下失掉了新鲜的底质。凶猛炽烈的激情在死水一潭的生命中耗散得太快,徒留异域的人偶面面相觑。短暂的失常注定要堕退为恒久的庸常。(8.0/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观影时一直把男主想象成乔治克鲁尼

4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被考夫曼这个心思细腻的悲观主义者击溃了。一见钟情大约就是如此:世界是灰色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面孔,用同样的声音说着同样的话。(发觉这个设定的瞬间大概是今年最奇妙的观影体验。)这时她出现了,声音就像天使,只有她和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不同。但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梦吧,是吗?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看海报小图,以为查理•考夫曼生动地刻画出赵本山的近况。

4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这部诡异的动画片讲述的,正是“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如果只想着诗和远方,眼前的一切都必然苟且”,“觉得眼前一切都是苟且的人,不是因为太热爱诗和远方,而是因为他自己就苟且”。我怀疑这是查理.考夫曼的夫子自道。虽还是他一贯的脑洞,带着墙裂的个人风格烙印,只不过比起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世人皆病态,人身变换症,爱是一缕光,总在寂寞时;千人一声,孤独如你,不要入戏太深,也不要脱离人生

5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已婚老男人约炮无知女粉丝的故事,失常不过是中年危机的代名词。迷失东京+在云端,细节赞但三观乱,最后居然虎头蛇尾就结束了。这是史上第一部限制级定格动画吗?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