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猎鹰人

HD中字

主演:黛西·雷德利,艾肖潘·纽尔盖,Rys Nurgaiv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其它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猎鹰人 剧照 NO.1女猎鹰人 剧照 NO.2女猎鹰人 剧照 NO.3女猎鹰人 剧照 NO.4女猎鹰人 剧照 NO.5女猎鹰人 剧照 NO.6女猎鹰人 剧照 NO.13女猎鹰人 剧照 NO.14女猎鹰人 剧照 NO.15女猎鹰人 剧照 NO.16女猎鹰人 剧照 NO.17女猎鹰人 剧照 NO.18女猎鹰人 剧照 NO.19女猎鹰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这个小女孩,凭什么有神兽守护?

如果你决心够大, 总会有人帮你拍完片子。

纪录片《女猎鹰人》上映后,红遍了报纸刊头,名列当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纪录片之一,提名了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纪录片,更引来了纷纷议论。

乍一看,影片的主人公艾莎潘纽葛夫(Aisholpan Nurgaiv)只是个普普通通的 13 岁小姑娘,扎个辫,戴着粉色蝴蝶结,也很爱笑。

她既会涂涂指甲油、和女孩子们闲逛,也会为和男孩扳手腕拿了第一而得意。

可她,或许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个会用鹰狩猎的女猎手。

在蒙古西北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她努力驾驭蛮野、激烈的狩猎游戏,试图成为当地猎鹰节大赛(The Eagle Hunting Festival)的首位女性参赛者。

而她面对的,是 70 名男性猎鹰人的竞争。

哈萨克训鹰传统的历经数千年,期间从未有任何女性染指。

狩猎一般在冬天进行。

经常是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猎鹰人长途奔驰于从西伯利亚延绵到蒙古戈壁沙漠的阿尔泰山脉的林海雪原。

迎着晨曦的阳光,猎人登上视野开阔的山脊和高峰,手举凶猛的金鹰,警惕地俯视四周。

一旦狐狸、兔子之类的猎物出现,鹰就会被放出。

发现猎物后,鹰常以高达 300 公里的时速从天而降,在最后一刹那嘎然停止翅膀的扇动,将利爪戳进猎物的身体,令其动弹不得。

如果第一只鹰捕杀失败,紧跟着就会放出第二只,再下杀手。

训鹰的技术是代代相传的。

鹰其实不能被控制。

你只能让它去狩猎,那是它的本能。

但它能否成功,你怎么让它回来?

这,就是主人可以教的。

不可预测的大自然有太多的未知数,

让这种原始的狩猎成了天人合一的技术。

这样一只鹰,不是圈养繁殖的,而是从幼鸟时就从鸟巢里掏出了,开始驯化 3~4 年。

猎人只挑雌性的精雕训练,可以长到 7 公斤。

身形巨大的双翼张开后,可达 230 厘米!

而且,从头到尾只能由一人完成训练,这样鹰和人才能充分信任。

鹰的寿命长达四十年,会被当作家庭的一员。

人们相信,如果不让鹰打猎,鹰就会死去。

当鹰服役到一定期限,长大了,猎人会挑一个春天的早晨,到山上放飞它,让它返回大自然繁殖后代。

在山上留下宰割的羊答谢后,猎人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鹰。

大部分小孩会害怕鹰,但哈萨克男孩在 13 岁的时候,就开始训练用这种猛禽捕猎。

作为其中唯一一个女孩子,骑在马背上的艾莎潘纽葛夫显得尤其瘦小。

她家历数 12 代都是猎鹰人。

她的父亲阿嘎拉伊(Agalai)是当地赫赫有名的猎鹰冠军,不顾聚落的长老们反对,誓要培养她继承父业,打破沿袭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

只要和自己的鹰在一起,艾莎潘纽葛夫就会成为那个有着钢铁意志的人。

一提猎鹰,她红扑扑的脸上就洋溢着快乐和自豪。

从亲手抓住自己的第一只鹰、面对所有人的冷嘲热讽,到猎鹰大赛夺冠,再到带着硕大的鹰在冰天雪地捕获第一只猎物,片中这个追梦之路简直是个神话。

每个幻想拥有守护神兽的人,都能从中受到鼓舞。

全世界仅存的鹰猎人为数不多了。

对剩下这部分人来说,猎鹰不仅仅是传统或者运动,更是他们活着的理由。

这部片有着雄伟壮丽的风光、潜在的社会议题,以及一个经典的以卵击石的故事.....这简直是纪录片的梦幻设定。

这个比迪士尼电影更有魔力的大作,到底是怎么拍出来的?剧组是怎么在极寒中拍摄,却毫发未伤的?第一次拍电影的导演奥托·贝尔(Otto Bell),又是哪找的这么多厉害角色?

一切始于一张照片。

摄影师艾舍·斯维登斯基(Asher Svidensky)在蒙古西北部的山麓外偶遇艾莎潘纽葛夫,拍下了这张照片——当时,她还没有自己的猎鹰。

摄影 | 艾舍

贝尔看到了这张迷人的照片,心想,这背后一定有一部电影。

说干就干,他找了个了摄影师,飞去了艾莎潘纽葛夫一家。

贝尔后来说:

那里没啥媒体,但蒙古人习惯了相机——很多留宿的旅行者会拍不少照片。

这是个放牧之外增收的好方法。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与古老传统很自豪,所以也喜欢展示。

贝尔在艾莎潘纽葛夫家里喝茶,提到要拍部电影。她的爸爸站了起来。

拍摄就此开始。

而贝尔,也比他们接待的旅行者留宿的时间都要长,一直赖着没走。

幸好蒙古游牧民族非常好客,因为在外面好几天都见不着一个人影。

这部片看着像30个人拍的,

其实只有 3 个

在冻土苔原花了差不多 22 天,片子才拍完,这个过程真是感天动地。

从来没有三四个人的剧组,会带 700 公斤的装备,装了 28 个百利能箱子(Pelican case)。

每个能扛相机的,都扛了。

拍摄中,每两周要飞一次到故事主人公所在地区,可小型双翼飞机却载不动全部人员和装备。

结果,导演贝尔投入拍摄的毕生积蓄中,最大一笔支出花在了行李超载费上。(泪)

因为东西太多,最后离开时不得不留了大约 200 公斤,锁在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机场。

然而寒冬里,很多东西都坏了,结果最后一幕耽搁了 5 天才去拍——就是艾莎潘纽葛夫和爸爸去深山荒野猎狐狸那场戏。

每晚,剧组都要开回蒙中边陲的村子,所以预计每天只能实拍 3 小时左右,而找狐狸的过程却异常漫长。

幸好有阿嘎拉伊,他对地形和自然的了解像神一样,可以大概指出该在哪拍:

没有他,剧组可能还在那找啊、试啊哪能拍。

上阵猎鹰前,艾莎潘纽葛夫父女俩会很自然地练习 5~20 遍,直到掌握为止。

这给了剧组时间拍不同角度,然后混剪得连续流畅。

《女猎鹰人》工作照 摄影 | 安德鲁 雅姆(Andrew Yarme)

剧组开的都是些破破烂烂的老式俄国面包车,把车门开着拴在车头,然后把如影稳定器(Ronin Steadicam)上的摄影机架在侧门,在主人公从雪地飞驰下来跨过苔原时跟踪拍摄。

这么拍猎鹰人,根本停不下来,不可能叫人“从头再来一遍”。

这些人可是下定决心捕猎来的,不但很忙,而且警觉,永远都面临着挑战。

为了克服重重困难,摄影师西蒙(Simon)还发明了一个 9 米的绞车,收起来能装进滑雪板背包,而且才 25 公斤。

《女猎鹰人》工作照摄影 | 雅姆

我从没看过这样的片子。

怎么能帮到你?

猎鹰节结束那会,贝尔把电影制作生推硬拽到差不多三分之二的进度,就花了他这辈子所有的 8 万美金存款,还欠了银行 1.2 万。

可之后还得拍一趟冬季狩猎。当时真的是惨,睡都睡不安稳。

于是,贝尔就剪了 10 分钟的影片片段,厚着脸皮寄给一个行业大腕。

他这辈子,从未那样孤注一掷。

没想对方竟然回了电话:

太神奇了,我之前真没看过这样的片子。怎么能帮到你?

天降的贵人,为项目提升了专业度,一夜之间就介绍了导演认识投资者,给了他地方剪辑,挽救了导演和电影。

最后影片大量使用了慢镜头和宏大的的配乐,营造出了艾莎潘纽葛夫成长为被认可的女猎鹰人的艰辛。

一定要完成片子。

去逆转乾坤吧!

在圣丹斯电影节,艾莎潘纽葛夫一家第一次看到影片,热泪盈眶。

他们很感激,艾莎潘纽葛夫也很喜欢。其实,她才是最重要的评论家。

影片结尾还致敬了外公。他在圣丹斯电影节和特柳赖德电影节(Telluride Film Festival)之间过世了。

贝尔从未见过阿嘎拉伊那么感伤。他的父亲过世了,而他还能在银幕上重温他的音容笑貌……阿嘎拉伊流着泪说:

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

瞬间,贝尔也泪如雨下。回忆起艰辛的拍摄,贝尔这样鼓励后来的电影人:

如果有决心,就会有人帮你。总有办法拍完!

纪录片《女猎鹰人》精彩片段

参考 | //nofilmschool.com/2016/09/eagle-huntress-otto-bell-interview-tiff-2016

 2 ) 《女猎鹰人 The Eagle Huntress》碎想

所有片段在微博上。因为我看的是没有字幕的,而本人也不懂蒙古语,所以。。。 应该没什么剧透的,也不能算严格意义全方位的剧评。随意读读即可。 【片段1】“2016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五佳纪录片之一,提名1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纪录片讲述了生活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区的13岁小女孩Aisholpan,打破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男不传女的风俗,跟随父亲学习猎鹰,并成为地区"猎鹰节大赛"首位女性参赛者的经历。该片由英国演员黛茜‧雷德利 Daisy Ridley担任旁白,片尾曲"You can do anything"由澳洲女歌手希雅(Sia)献声。。。 第70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2017) 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 (提名) 第69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2017) 最佳纪录片导演 (提名) Otto Bell 第28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 (2017) 最佳纪录片制片人奖 (提名) 第8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6) 五佳纪录片 (提名) 第37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2017) 年度纪录片 (提名) ” 几年前我曾经打算助养一个蒙古女孩,那个女孩和我生日一样、也和我一样喜欢绘画,家境不算赤贫但也只能勉强过活。每个要被助养的孩子背后总有一段心酸掉泪的故事。我原本有很多的话想写给那个孩子,那时我甚至一想到要去学蒙古语就有点兴奋欲试,我还一直想着那个和我同一天但不同年出生的女孩是否也会拥有和我一样的困惑和共性?那时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孩子带给父母的意义比孩子需要父母的意义更为迫切。因为有了孩子,你也许会更想要更努力地生存和拼搏、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值得孩子尊敬和向往的人、一个和孩子共同进步互助相互学习的人。 要助养孩子就必须与慈善组织签订一年的合约,原因是为了保证孩子和家庭能得到稳定且并不间断的经济资助。助养人和孩子可以通过慈善机构有书信方面的交流,但是不能未经允许就实际接触。我最终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全信任那个机构是原因之一、自己的调研还不充分、自己的经济规划等),未能助养到那个女孩。但我依旧希望有一天我能尽己所能地去帮助一个或一群孩子。有一天我能看着孩子们的疾苦,当着TA们的面,告诉TA们自己曾走过的历程,让TA们少走一些弯路、让TA们对人性多一些信心和善心。因为TA们的痛,我懂。即使不曾感同身受,我也希望能安静地聆听、然后给予静好暖阳般的拥抱。这个世上或许并不适合某些温良的人存活,但是坚持存活下来的温良才是某种意义上真正值得呵护与尊崇的温良。 —————————————————————————————————————— 【片段2】虽然此片我全程一句蒙古语都听不懂;虽然我对蒙古这个国家的风俗、地理、人文、历史、语言、现状等也所知甚微;虽然我对蒙古猎鹰的生活习性和驯服过程全然不知,但是这些都并不妨碍我去欣赏那片辽阔苍茫的大地、雪山、草原、和天空。虽然此片因为据说是按照剧本而进行的,被批其刻板做作和不真实,但是我想制作团队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跟访了这位据说是蒙古第一位的少女猎鹰人。这一段是讲少女和父亲是如何深入鹰巢捕获幼鹰的。那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未曾涉猎或经历过的领域和寸土。期待未来有一天能去那里呼吸高地的空气、参加猎鹰节、见见汗血马、摸摸喂喂猎鹰、骑上蒙古马来个策马奔腾。恶劣的环境未必能造就强悍的体魄,但是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都是适应力、忍耐力、和生命力是相对顽强的。 【蒙古马 — 中国军队为什么选择蒙古马或以蒙古马为基础的杂交马作为主要军马?】 (来源:新浪 — 马日报) 中国军队称使用蒙古马的好处有几大: 1. “个子小,但耐力好、不畏寒冷。要在广阔的空间里作战,蒙古马是最优秀的”。 2. “成本低。蒙古马能适应极粗放的饲养管理,这也是一大优势,不需要吃很好的料,能适应艰苦的补给条件。” 3. “生命力强。在马当中,蒙古马生命力极强,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容易繁殖也是一个重要条件,战马总要损失、补充,如果生命力弱,就补充不起,慢慢会耗光,无马可用。” 4. “胆大,勇猛,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因此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因此经过历代筛选,总是被中国军队认定为最合用的军马。” “不过,实际上的军马,虽然广义上讲仍然是蒙古马,但细分血统,也是经军马场杂交培养了多少代的改良品种了,也不再是纯种的蒙古马了。比如山丹军马场培育的山丹马,撤销骑兵之前,鼎盛时保有6位数之居,它以蒙古马为基础,经过复杂的杂交,有了更多的优点,仍然是蒙古马的一个种类。 总起来讲,军马与赛马不同,和女骑警不同,要考虑到复杂艰苦的环境,和多种战争用途,不能单讲奔跑速度一个指标,蒙古马就是最好的选择。” 【蒙古马 — 科普】(来源:百科) “蒙古马(Mongolica)原产蒙古高原,处于半野生生存状态,它们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饲料,在狐狼出没的草原上风餐露宿,夏日忍受酷暑蚊虫,冬季能耐得住-40℃的严寒。 蒙古马体形矮小,其貌不扬,然而,蒙古马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没有失去雄悍的马性,它们头大颈短,体魄强健,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抵御西伯利亚暴雪;能扬蹄踢碎狐狼的脑袋。经过调驯的蒙古马,在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历来是一种良好的军马。” ———————————————————————————————————— 【片段3】 【猎鹰经历】 去蒙古参与猎鹰节的经历: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2476 【猎鹰节】 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7%8C%8E%E9%B9%B0%E8%8A%82 【鹰,隼,雕,枭的区别是什么?】 知乎://www.zhihu.com/question/48543887 【金雕】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9%87%91%E9%9B%95/49924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6%9F%AF%E5%B0%94%E5%85%8B%E5%AD%9C%E6%97%8F%E9%A9%AF%E9%B9%B0%E4%B9%A0%E4%BF%97/2813475 【哈萨克驯鹰】 百科:http://baike.baidu.com/item/%E5%93%88%E8%90%A8%E5%85%8B%E9%A9%AF%E9%B9%B0/7445518 ————————————————————————————————————— 【片段4】驯化任何一种野性生物都是一个漫长的对峙和磨合过程。驯猎人必须要倾注很多的耐心、耗费很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而驯服的成果就是要为自己带来长远的、数倍于投资的利益。驯鹰人首先要削去猎鹰的野性和锐气,通过连环的饥饿和暴力的强迫方式。然后要软硬皆施,反复磨练造成猎鹰对食物的条件反射。最后要让猎鹰长膘,有了膘才可以练就肌肉、提升战斗力。也就是说,驯养人必须要比猎鹰考虑得更深远、更有计划性的循序渐进。 而需要被驯服的动物大多都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备的利用价值、先天优势、和巨大潜能,那些人类和其他牲畜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驯养人对猎鹰驯服后预估的利一定是大于弊和投资的。也因为草原上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猎鹰的存在,加上这是先祖留传下来的代表尊严和地位的文化与传统。那份自豪的成就和使命感无疑也是驯鹰人的动力之一。雄性,天性就是渴望征服其他族类的。而被征服的对象越是强悍、驯养的过程越是困难,即使花费的心血再多,大多数雄性一定还是会被挑逗起那份血性的征服和胜负欲的吧? 是否,有一天,人也可以完全被驯化呢?是否被驯化总比随便放养要强得多呢?因为那至少说明自己是有被利用的价值和优势的可能的?

 3 ) 少女训鹰师

中学时学到苏轼的词《江城子 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是何等的一副意气风发的画面,养猫养狗和养鹰相比,就是小儿科,没想到《THE EAGLE HUNTRESS》这部纪录片讲的就是一个小女孩成长为一名训鹰师的故事,把它翻译成《女猎鹰人》总感觉不太贴切。

蒙古阿尔泰山区的小女孩Aisholpan,出生在一个游牧人同时是训鹰人的世家,由于家族的耳濡目染,从小就对鹰着迷,可是几百年的风俗,训鹰只传男不传女,家族长老都反对Aisholpan成为训鹰人,父亲却决定一意孤行支持她,帮助她捕获自己的幼鹰,教她如何训练鹰,如何与鹰融为一体,她也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学习很快,并在13岁参加“金鹰节”时,作为历史上首位女参赛员,并斩获冠军。

作为一部纪录片,很难避免摆拍的痕迹,但内蒙那辽阔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心驰神往,训鹰师把训鹰当做一件很骄傲光荣的事,同时也是需要得到神明庇护的神圣的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如此孤傲不群的鹰,也会甘愿作为训鹰师的伙伴的原因吧。

 4 ) 13岁的艾(Aisholpan Nurgaiv)

13岁的小艾(Aisholpan Nurgaiv), 生就一张圆脸,梳着两条大辫子,颧骨两侧堆着的两团“高原红”,让人可以感受到阿尔泰山脉中常年刮着的凛冽寒风。 这天,忙完农活儿,小艾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家的毡房前休息。立在她跟前的,是一只雌性金雕,名叫“白翼”。 小艾拿出两小瓶指甲油,一瓶粉红色、一瓶粉紫色,她一边大咧咧地给自己的指甲上色,一边对“白翼”说,“明天是最重要的日子,你准备好了吗?” “白翼”当然无法说话,但第二天,它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主人的问题——它训练有素地从小艾的右臂上起飞,翱翔于天际,随后以极快的速度俯冲,在数秒之内生擒地面上飞奔的猎物。小艾策马扬鞭,一声号令,它又快速返回,安稳地落在主人的右臂上。 “白翼”干净利落的表现,让小艾成为第一个在蒙古国哈萨克族“金雕节”盛会上获得冠军的女猎鹰人。她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与她同场竞技的,绝大多数是成年男子。 事实上,女猎鹰人不仅在赛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存在,在哈萨克游牧民族漫长的历史上,也屈指可数。因为,这是一项在传统上“传男不传女”的技艺。 目前,世界上大约仅有250名左右的猎鹰人。这项传承了2000多年的古老技艺,在古时候,帮助游牧民族训练鹰作为捕猎帮手,捕获猎物,然后用猎物皮毛换取生活所需。而今天,这一项技艺更像是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图腾。 要驯服和驾驭鹰这种猛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老鹰的狩猎只在冬天进行,有时候猎人需要独自骑马上山,带着自己的鹰,在最低能达到零下50摄氏度的高原戈壁和雪原中穿行。这就是为什么,猎鹰被认为是“男人的活儿”的原因。一只鹰的体重约为10公斤,在不起飞的时候,它一般都立在猎人的肩膀上,这对于女性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小艾对这些困难和局限都有很清楚的认识,10岁那年,她开始对父亲养的鹰着迷。在哥哥参军后,小艾作为这个七口之家的二女儿,正式接下了家庭猎鹰人的衣钵,这是这个家庭12代中的第一个女性猎鹰人。 小艾的父亲诺尔吉夫(Nurgaiv Rys)也曾是一名金牌猎鹰者。他打破常规,将猎鹰技艺传授给女儿的做法,也在部落中受到非议。“人们说她不应该这样做,所以我担心她。”这个48岁的汉子心中的真实想法却很超前,“我认为男孩和女孩是平等的。” “女孩为什么不能呢?”小艾在心中也这么问过自己。在拥有了第一只属于自己的鹰以后,她知道,这再也不是个问题了。 去捕幼鹰的那天,父女俩骑着马

 5 ) 真实

首先它拥有纪录片的特点,真实。避开剧本和摆拍不谈,即便是完全虚构的故事还是能给人以真实感。只是一个延迟摄影的景色镜头或当地牧民的一个笑容就能感动人,是这个题材的优势。广阔草原和高山能给类似我这样的普通观影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再说其表达。女权已经是个烂梗,就不再废话。全片紧扣自由和生命等几点,其实也都是烂大街的主题。但即便如此就我来说,相信观众还是买账的。人想要这样自由、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感觉,即便不能获得真正肉体上的回归山野,精神自由也很有吸引力。虽然不知道能体会到这一点的人有多少。毕竟如果真正成为一个蒙古牧民,支撑你活着的不是钱,而是勇敢坚强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6 ) 阿莎潘和她的金雕

我从来没想过我会喜欢紫色,当阿莎潘黑黝粗糙的小手,欣喜满足地涂上那瓶马卡龙色的紫色指甲油时,我发誓我从来没有过一次,觉得粉紫色这么可爱惊艳。每每阿莎潘含蓄地咧着嘴笑开,我就笑开。每每金雕从高空俯冲直下,我就心跳加速。每每听到壮观宏大的背景音乐响起,我就感觉被带到了那片苍凉空旷的雪地上,开始尝试深呼吸。配乐简直不能再高级,拉高了整部剧的水平好几档。比赛的现场景象应该是十分热闹壮观的,大概为了节约经费,所以只用的小镜头来表现情节,此处有点遗憾。片尾阿莎潘和父亲的对话内容有点刻意,听着有些虚,像是草草结尾一般,如果再用略带悲怆而又沉重的配乐,加之节奏感强的鼓点,配之以父女满载而归的背影画面,应该完美。撇掉以上两点,此片长镜头表现力十足,真实还原,很有质感。

 短评

作为一部纪录片镜头抓得过于精准,有些不可信。但是情绪饱满,淳朴得很有感染力。

7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观影过程enjoyable。但是作为纪录片设计感太重,极匠气极刻意,导演的倾向性实在主观性过强,基本全靠剪辑,而且完全为了讨西方观众的巧。不过小姑娘笑容很美。小姑娘的爸爸简直是一个内心liberal的蒙古人- -

8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蒙古】拍出了一个崭新蓬勃的蒙古:尊重女儿选择并且并不计较她与她不够亲密的母亲;相信男女平等不惧他人议论的父亲还有日渐完善的教育。虽有表演的痕迹,但充满对天地神祗的感恩以及猎鹰人的崇高敬意。纠结在三四星和对导演手法的嫌弃,结果片尾Sia一首主题曲一响,就差没流出两行热泪...

1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剧本痕迹太重了,小主人公数次让人觉得是在“演戏”,而非被纪录;但绝大部分时候她脸上原生态的笑容还是非常让人动容的。蒙古风光被这部纪录片拍得美到了一定的境界,让人十分有想去蒙古旅游的冲动。

16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extraordinary!!帥炸!!(看哭。。。

20分钟前
  • sarah🇺🇦
  • 力荐

很美的片子,蒙古旅游局绝对投钱了,风景太美好了。但是这片子还是局限于儿童片,没有对猎鹰人这一行业有过多的交代,而对小姑娘的努力也并未有太多的表达,好像说说她就行了,反而最后在雪地猎狐多了点乐趣和实感

24分钟前
  • 吃货F
  • 还行

不要给摆拍加纪录片啊,这样纪录片不真,电影又太真。配乐加一星。最喜欢的是他们带着第一次的猎物回家,莎潘问爸爸:妈妈会不会高兴?爷爷会不会高兴?而爸爸问她:“你呢?你高不高兴?”

25分钟前
  • 许慎
  • 推荐

看着草原姑娘们脸上的高原红那大脸盘儿也许不符合现在流行的审美,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心感觉到一种真实的朴实的美,比网红脸好看多了。

27分钟前
  • 光明王后
  • 力荐

涨了点姿势,原来还可以这般打猎:驯鹰,让鹰去对付猎物。十三岁的女孩和她的鹰,均出自草原天赋。虽然是纪录片,但拍摄、制作手法完全是剧情片模式的,不过,事实恰好符合“剧情需要”,也是难得。

3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生活于什么样的环境中,必然受着如此环境的影响。这些阿尔泰之鹰们,从小就与雄浑的自然融为一体,承袭自祖辈的一切,就是他们的世界。当然时势的发展,又给这种封闭的社会,注入一种新的活力,如影片中喜欢猎鹰的小女孩。她既传承传统,又让传统为其破例。人类其实就是这么不断发展的。

3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看完后我跟旁边的老美说:如果我在蒙古国,估计就是个放鹰的。

37分钟前
  • ᠲᠠᠷᠠᠰᠣ
  • 还行

是哈萨克族的小姑娘,今天的公号介绍写错了,是我太无知,尴尬了。片子就是女猎鹰人版的《摔跤吧!爸爸》,摆拍的够燃,剧本完全是当成剧情片写的。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1. 小姑娘,你好棒啊!2. 她爸爸非常有智慧,不跟那些保守、顽固男人正面冲突,我们就行动好了,小姑娘参加比赛,年龄最小,第一次参赛,第一个女性,就一举拿下了冠军,那些老顽固们还是在那里瞎胡说。

4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很好看,这种超震撼的生活环境本身自带好几分敬畏

48分钟前
  • YangYang
  • 推荐

同样是爸爸教女儿,它比《摔跤吧爸爸》更有力

53分钟前
  • vivian
  • 力荐

还是《蒙古草原,天气晴》更能touch到我。有的镜头太像电影了而不像纪录片,不知道导演要站在哪一边拍,感觉让小女孩涂指甲油那一幕完全是导演让她涂的,很多镜头都是因为“剧情”的需要,无可厚非雪山和鹰都会给本片加分,不过一些“布置”只能说是在跪舔西方中产阶级。嗯,尽管如此还是哭了两次。

54分钟前
  • 葵綠
  • 推荐

燃炸了,老人说“let it gets old with you"。 少女和鹰一起成长,严苛的环境,少女偶尔的笑容,多美的追求,对鹰的温柔。和前几天看的冈仁波齐比起来,真的甩了冈仁波齐10086条街,好看炸了。要风景有风景,要角度要角度,要刻画有刻画,镜头的调度,情绪的捕捉,对鹰的渲染,真的燃爆啊

56分钟前
  • forfaen
  • 力荐

讲的是哈萨克族的故事,同蒙古族一样都属于游牧民族,请不要混淆了

60分钟前
  • zaching
  • 推荐

看了不后悔。唯一的缺憾是:逻辑太简单了。

1小时前
  • 昊子
  • 推荐

看了这片子,感觉城市生活真是瘫软无力的弱智游戏

1小时前
  • 孔孔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