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模样

HD

主演:Mahzarin Banaji,Raychelle Burks,Kathryn Clancy,Nancy Hopkins,Paula Johnso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科学家的模样 剧照 NO.1科学家的模样 剧照 NO.2

 长篇影评

 1 ) 印象最深的十一个点

1. Nancy年轻的时候和DNA的发现者Watson工作,其中有一天Francis Crick来实验室作报告,结果对Nancy进行了sexual harassment……她很震惊但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这是什么状况,也没有和Watson说

2. Nancy当时已经是senior faculty了想争取更大的实验室空间,去抗议说有些junior faculty的空间都比我大,那人不信。于是Nancy利用课余时间量了每间房间的位置,并发现了男女教授的办公空间的巨大差距,然而把这数据递给管space分配的面前时,那人选择了不看。

3. Nancy写好了一封给校长的反馈性别不平等的信,先找自己的朋友,也是MIT的女性教授过目,她的朋友非常严肃非常认真的读,Nancy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对方是不是认为我是水平太不行了才会遇到这些问题”,太真实了!而对方看完之后,不仅表示赞同,而且说我也要加入其中,啊太感动了。

4. MIT的School of Science女性教授committee,并在她们的推动下最终发表了MIT report,并促使MIT在性别平等上做出了诸多改变,太powerful了!但想想她们在这上面花了多少精力,才可以得到本该得到的东西,而男性教授却不需要花这样的精力!太难过了。完整的MIT report可以在这里看:http://web.mit.edu/fnl/women/women.html

5. Jane在南极的经历太让人难过气愤了!那老师简直就是在bully学生啊!但天寒地冻,老师有那么有权有势,只得忍气吞声太让人难过了!多年后Jane在自己三岁女儿的一句话的刺激下,终于写了title IX complaint,太棒了!不过一开始BU居然就让那老师停职三年,开什么玩笑!影片里还请了一位没有露脸的,这个老师的第一位graduate student,她因为这个老师的bully最后只拿了master,离开了科研界太难过了!

6. Jane在file title IX的时候,找到了一起去南极的同事,当时也是graduate student的Adam。Adam的反思让人有很多思考,他说当时他是觉得那老师就是being a dick,但是因为Jane很tough,他没有觉得Jane深受困扰和伤害,就没有站出来。估计还有别的原因就是当时他只是个graduate student,对方却是有权有势的业界大佬吧。

7. Jane对Adam说自己很tough有一番非常深刻的分析。她说不这样tough,不这样laugh it off的都离开科研界了。你只有tough,只有laugh it off才可以在这里站住脚跟。而正因为此,反应这些事情的人才少。

8. Raycelle Burks,天呐太棒了,她是化学教授,不仅是女性而且是少数族裔,在白人男为主的学术圈就更少见了,收到的歧视更是多了一层。好喜欢她,一个充满了热情和能量的人,但从她的讲话中也看到了她是多么的不容易,采访中数次哽咽。提到了很多比如被认为是Janitor啊,被

9. 其中对她的一个演讲片段印象深刻,她说我们常被说要“形象要专业”,但是这个专业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她本人是一头卷发,就曾被人说,你要不要把你的头发弄的“专业”一点?采访中她还提到,过去她努力的“专业”,从样貌到手滑方式都试图迎合他们的标准,但是仍然不被认为是集体中的一员。她说到了于是她决定做自己,并通过写blog,做podcast,上电视增加少数族裔女性科学家的曝光度,令人敬佩!

10. 影片中除了讲非常直接的sexual assault比如,Nancy和Jane经历过的,还花了很多篇幅讲“隐性”的歧视,比如开会被人忽视,被认为是janitor,秘书或者technician等等,这是女性受到的歧视中更大的部分。

11. 另外纪录片里还提到了一个实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是一个逻辑上非常简单的test,最基础的版本是左边是单词male,右边是单词female,然后屏幕上随机出现一些单词,有三种类别:姓名(有偏女性的有偏男性的),职业(医生,科学家等等),家庭相关(厨房,洗衣服等等)。Test的第一步是,职业都喊left(即male),家庭相关都喊right(即female),姓名和性别保持一致喊left和right,记录下反应时间和正确率。Test的第二步是,职业都喊right(即female),家庭相关都喊left(即male),姓名和性别保持一致。发现是第二种配置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更高。这个测试反映出,即使我们可能表层上认为自己没有歧视别人,但是底层其实还是有bias的。这个网站提供了很多版本的Association Test://implicit.harvard.edu/implicit/selectatest.html

 2 ) 至少先开始

疫情期间研究所组织了这次Zoom上的电影观赏活动,选的就是这部影片,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看的时候因为网络导致画面一卡一卡的,但声音很流畅,本来打算当podcast听听,没想到片子本身很吸引人,看完之后大家还讨论了一阵。

片子访谈了几位年轻和年老的美国女性科学家在学术界遇到的针对女性身份的歧视和权力下的压迫和骚扰现象,以及后来通过多方努力组建避免类似事情的机构和研究。本片厉害的地方就是不是单纯的讲这些事情,而是对每一个女科学家的研究内容和对社会贡献也做了很好的描述,这部分甚至可以当成很好的科普,把她们既当成“科学家”也当成“女性”,也让整部片子不是简简单单的“罪行控诉”和“喊口号”。

里面提到的经历过的各种事情估计很多人看了都会有共鸣。有几段印象很深,其中一位女科学说,知道自己女儿将来想当科学家感觉很心痛,因为不想让自己女儿遭受自己经历过的痛苦。然后也讲了个故事,说是在一个会议里一个教授不停的搭讪年轻学生,这些学生都是一笑了之,女科学家也说,只有对这种事“一笑了之”的人才能在学术界继续往上爬。片子里另外一名黑人女科学家也谈到自己收到的双重歧视,比如停车场门卫质疑自己的身份。我有个朋友在国内也经历过类似的,因为人长得很年轻穿的不那么“老成”,也被门卫质疑过教授的身份。片子本身也有个“主线”,就是一个经常性骚扰和言语攻击女性的大教授最后被制裁的故事,也揭露了学校因为其能带来高额科研经费而对这种人和行为不闻不问。

这些事情千百年来都一直发生,甚至未来也会,终于从近几年开始终于有反抗的声音,电影的拍摄和各学府主动公开放映这部片子就是很好的开始,一定要开始。

 3 ) 远超预期的一部纪录片

之前看过很多厚重的讲女性不公待遇或性骚扰的纪录片,但这部《科学家的模样》很有意思,质地很轻,但却有四两拨千斤的观感。它用了很大篇幅讲了一些隐性性骚扰,当我们绝大部分人对强迫性性侵和性骚扰达成社会共识的时候,那些很subtle的隐性性骚扰和性别不公对受害者造成的(消极)影响不亚于强迫性质的。

当女性在普遍不公的环境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取得卓越成就的时候,不同形式的歧视依然存在,客观证明真伪的STEM领域也是这样。我想起之前一个(女)导演朋友给我讲的她的经历,在一次拍摄间隙,团队在一起闲聊,(男)总导演说“为什么现在干电视的女的越来越多了?因为她们干不了电影”。我朋友很生气,但也没争辩什么,只是走开了。当女性群体在某一领域取得优于男性的成绩时,被认可的同时,还要遭受一种无意识的侮辱。就像《Picture a Scientist》里讲的那样,implicit bias是我们文化里固有的东西,我们是环境作用下的产物。

整部片子没有什么花哨的视听设计,单凭女科学家们智慧、幽默、一针见血的采访就撑起了全片,她们不再是主流媒体刻画的愤怒的activist,她们反抗不公和骚扰的方式也颇具科学家精神,晚上没人的时候用卷尺测量不同性别科学家实验室大小,起草对《教育法第九篇修正案》的投诉,做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证明implicit bias,特别是MIT全体女性教员联合发表的不公待遇研究的故事简直值得被改编成电影,但就像Nancy Hopkings教授说的那样,当她每周花费20小时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性骚扰和不公待遇后,她会质疑自己为什么,她只是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啊😢women in science都太迷人了!

最后,科学发展是女性占一半比例的人类才华的结晶,如果不解决性骚扰和性别不公待遇,是人类的损失。

 4 ) 学历真的和人品无关

🐯看之前以为是介绍科学家的日常,说科学家也是平凡人,也有油盐酱醋,看了之后才知道,在所谓科学的领域也有对女士如此的不公,歧视,性骚扰,本来觉得那些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名校里面的教授应该除了学识之外,其他的譬如人品这东西也应该是好的,没想到学历跟人品真的无关,即便是名校也是如此。 🐯片中的女性讲述自己自己的遭遇,听着真让人心疼和生气,即便她们现在得到了公正的待遇也无法抹除当初的不公在自己心里刻下的痕迹。去南极考察,被自己导师霸凌到一整天不敢喝水导致自己膀胱炎;明明同一级别可是自己的实验室面积要比男性少很多;明明自己是教职工却因自己女性身份被人怀疑等等等等。性骚扰,语言暴力,性别歧视还有其他的很多一点一滴的区别对待都在讲述自己身为女性身份所遭受的不公。 🐯之前的“米兔”运动,让美国娱乐圈的丑闻轰动一时,这还好,毕竟戏子这份职业在那呢,既当又立这都正常。但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园丁不是呵护他的花朵而是摧残,那真的让人唾弃

 5 ) WAS, IS, and COULD BE ME

"You can say *I don’t do it* but you can't say *I don’t see it*"

What is the most original argument of the work?

Science is thought by many (including myself) to be the most objective thing in the world. Yet, science is a human endeavor, and we see this world through our own eyes so our perspectives can be biased. The scientific evidence of gender bias in science is so striking that "one can say *I don’t do it* (because that's your opinion and choice) but can't say *I don’t see it*"

How does it differ with similar works?

I haven't known enough about this subject so the database for comparison is quite small. The movie reminds me of the book *Invisible women* in many aspects, but differ in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the use of graphics to present data.

How does it influence me?

Certainly, I need more education. However, the reason why the bias remain in human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 and in science for hundreds of years suggests we need to speak and listen more. The tip of the iceberg is relatively visible but the deeper part is where the larger fraction lies and much harder to identify. If we want to make changes, we have to actively do something; if we want to do something for others, we should listen to them and get feedback.

However, there is a dilemma. What can be found through self-reflection is limited because some things are taken for granted for so long, thus feedback from others is critical, while no one has the obligation to give me any education, considering the benefit is usually negligible to the cost. In addition, this kind of education adds to the burden of those already in disadvantage. Thu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eedback loop requires a mechanism that foster the speaking out and make those believe their efforts are not in vain.

Why give 7/10?

+1 for having influence on me. Might adjust later when the database is larger.

 6 ) 一点感触

我实验室老板推荐给全学院(远程)观看的,感触颇多。女性在stem学科中的弱势地位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我们自己的压力。

从本科开始到博士,亲眼目睹身边的女生同学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女生都活在周围人的偏见/既定思维下,需要付出比男性同学更多的努力,获得更多的成果才能获得同等的认同。从中学开始我就陆续听到身边的老师/家长说女孩子数理能力不如男孩子,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会有人说“女孩子应该选管理人文之类的”,研究生期间会被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分配less challenging project。如果你自己不去奋力争取,奋力发声,奋力证明自己的能力,你便总会比男同学获得更少更次的机会。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经受的教育让我们对自己/社会也有了既定的偏见和预期。在组会上我经常发现,我们组的女生提问比较少,通常会在深思熟虑,确认这不是一个stupid question才会提问。而男同学们通常会非常自信的立马提出自己的疑问,即便有些问题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这种教育,环境,和社会期待在女性学者身上留下的印记是另一个扣在women in stem身上的枷锁。

 短评

I think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he got really into it is that she really was good at not showing that it was bothering her. So then he turned the dial up. <- 这个 Adam Lewis 太好笑了,演都演不出这么虚伪又 narcissist 的 male ally

7分钟前
  • 嘟嘟
  • 推荐

We are fighting the same fight.

8分钟前
  • carried
  • 力荐

整个管道都在漏水

12分钟前
  • ZIACOWOO
  • 还行

讲了大名鼎鼎的MIT report。然后David Marchant 2019年才被Boston University开除,Faculty committee一开始还建议只无薪休假三年了事,谁看了不害怕。

16分钟前
  • 北境收养办主任
  • 力荐

如实反映了女科学家的职场困境:性骚扰、性别歧视、荡妇羞辱、同工不同酬等等。尤其是那个去南极考察的女科学家被同行的男同事霸凌到连厕所都不敢去还患上膀胱炎,看得拳头都硬了。

20分钟前
  • 秀了个咻
  • 力荐

那些欺负女性的人渣的确可恶,但更可怕的是沉默的大多数。女性科学家的境况的确在变好,但这种改变太慢了。

21分钟前
  • 双修阁主
  • 推荐

太感谢在前面为我们开路的各位女性,无论在哪个行业优秀都不足以让女性成功,因为女性还要面对无数的歧视和性骚扰。希望每一位女性都能向上去获得自己的自由,虽然道路仍然崎岖,但是一步步的去走总会带来一些改变。不要在意那些说歧视和性骚扰不存在的人,数据在那证明了这些都是存在,而你的话,除了你之外没人在意。

24分钟前
  • 西伯利亚的松鼠
  • 力荐

看点是 The guy who doesn't get it

25分钟前
  • Millie~豆
  • 力荐

人身依附与半奴隶半学徒制的学术圈里的厌女及性骚扰历史和现状,之前也听闻过双螺旋大佬的性骚扰史,直到这片里受害人站出来讲诉,才再一次体会到性骚扰的普遍与恶臭,尤其是在一个男性和大牛可以为所欲为的世界。甚至受害者的随大流忍气吞声也是助纣为虐,但好歹现在女权意识觉醒,人人都敢站出来说自己的受害经历了。最后还是点评一下纪录片,缺乏深度和完整性,其实多采访几位施暴者,多结合一点白男至上的史实资料会更好。

30分钟前
  • 局外人
  • 推荐

当人们在谈成熟、明哲保身、拿得起放得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直线距离是最近的。改变从来不是体面的,而勇敢的人总有些钝气,我总在女性身上看到惊人的可爱、强大和美丽。

32分钟前
  • Evans
  • 力荐

用绘画和空间景象填充采访。

33分钟前
  • 枫树时光机
  • 较差

女性在工作里被隐形压迫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学术界这个问题非常明显,年轻女性更容易成为受害者。这种压迫不只是男性一方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潜意识里的共识,这意味着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存在的,甚至是受害者本人。我不止一次听到甚至是经历过身边男性和女性对其他女性隐晦或直白的偏见。听过在学术报告上一个白人老头对台上一个中国年轻女性说的刺耳的话语,我作为旁观者印象非常清晰,也许比那位台上的女孩受到的冲击还要大(这里不只是性别的差异,还有种族差异)。不止一次感受到身边的男性教授们甚至有些女教授对女学生毫不掩饰的鄙夷,非常理解那些最终选择不留在学术圈的女性们。They either deal with it or run away from this toxic environment.

37分钟前
  • 南极Chloe
  • 力荐

五星纪录片

39分钟前
  • 杨浦小囡
  • 力荐

数据说明问题,冰山一角,最先出现的是骚扰,本身成为这个领域的道路就很多阻碍,视频里一个心理学家的潜意识男女词语归类非常值得拷问我们自己内心的心理偏见。

42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唯一出境的那个男的,跟着一起去冰川的男的,太讨人厌了我的天cannot stop cutting shorts and brag about himself and took this as a self-branding opportunity. This is not bout you okay????!! 学术界除了性别bias种族bias也很严重,grad school里有色人种太少了

46分钟前
  • 豆丁
  • 力荐

★★★★★ 以前只知道Watson的种种劣迹,没想到Crick也是性骚扰一把好手。No one was born a 'radical' activist. 又有谁曾经不希望自己能低头专心搞科研、两耳不闻窗外事呢?MIT上一代的全体女性教授奋力抗争过,今日我们才得以坐享其成。一起加油把火种传递下去吧💪

47分钟前
  • 一个响亮的名号
  • 力荐

对 subtle harassment以及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部分印象深刻。希望可以在研究所内组织一场放映

52分钟前
  • Qgior
  • 力荐

性别歧视在科学家领域的方方面面,推及任何领域,女性依旧不被认可,甚至会被侵犯的无奈。

55分钟前
  • 倒带
  • 还行

women abuse in science. 防身必看,感谢先驱。

60分钟前
  • reneryu
  • 力荐

Focus在科学行业女性们在这方面的努力,感觉对sexual harassment的着笔比较多。但是对科学界的男性主导文化和背后的原因没怎么反映和深挖😳

1小时前
  • 限时清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