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里的小石头

HD

主演:Signe Baumane

类型:动漫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1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2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3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4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5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6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13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14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15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16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17口袋里的小石头 剧照 NO.18

 长篇影评

 1 ) 血腥的外表,温柔的灵魂

就在20天前,《延禧攻略》里高贵妃“染粪而亡”,大家还记不记得,她是怎么死的?

想必你们都记得,她用尽生命最后的力气,为皇帝献舞一支,真真哀婉动人。

但你们大概忘了,她最终选择的,是用三尺白绫上吊而亡。

我得说,这个死法吃了没文化的亏!实在不够体面:

而且,她考虑过下人的感受吗?

非但如此,它还不够科学!

以上科学严谨的自杀动画示范正是出自这部神奇的拉脱维亚的动画电影:《自杀攻略》,

啊呸!是《口袋里的小石头》

这是一部非常与众不同的动画电影,

首先,它是非低龄的,其次,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一个神秘家族:家族成员全都年纪轻轻就离奇死亡!年纪最大的祖母安娜也不过活了50岁!!

那么,祖母究竟为何而死?Baumane带着我们苦苦寻找答案。

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她发现,发生在家族中的可怕事故全都并非偶然——

原来,家族中三代人都在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自杀,尝试过在河中溺亡,上吊,割腕……

到这里,你会不会以为它是一部悬疑片?恐怖片?

不不不!当然不是!

这可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被选为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怎么可能只是满足于肤浅的感官刺激?

事实上,电影一点也不恐怖,恐怖的只是人们频频自杀的事实。

这个家族到底为何如此执迷于自杀?

说出来你可能并不意外——是因为抑郁症

然而,事情却不像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抑郁症这个话题在近几年突然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有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榜,各种长篇大论的科普也层出不穷。

很多人慢慢开始能接受存在抑郁症这种疾病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

有多少人相信它就发生在身边某个看起来无比正常的人身上?

显然,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看了长篇的科普文章之后会不会好一些呢?

你会发现,人们非但不能了解,还会错误的给自己戴上“抑郁症”的帽子。

如果只让病人凭借医书上的症状就给自己断病,那恐怕他会患有书中80%的疾病。

这样说来,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还真是少得可怜……

那么多人因为抑郁症离开了我们,人们却依旧会归结于他们感情脆弱。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万抑郁患者 ,就诊率却不足10% ,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

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这部电影却可以让你真正了解抑郁症

没有人比抑郁症患者本人更适合讲述什么是抑郁症!

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抑郁症患者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Signe Baumane正是这个合适的人,

影片的导演、编剧、制作人、绘画师、旁白职务,幕前幕后皆是她亲力亲为。

不仅如此,影片还源自于她自己的家族与抑郁症和自杀抗争的真实故事

除了从自我的角度来展示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影片更是通过三代人的人生来揭示这一疾病阴魂不散的可怕属性对家族命运带来的无法抗拒的影响。

故事的表达非常艺术和大胆。

充满了视觉上的隐喻,超现实主义的形象和扭曲的幽默感。

个人成长、家族历史、时代变迁更是赋予它多元而深刻的主题。

抑郁症会致人死亡,致人死亡的却不仅仅是抑郁症,

作者并没有把一切悲剧推脱给抑郁基因,而是放眼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着脱拉维亚的历史变迁,时代进步。

如果说抑郁症是一杯毒酒,人们对抑郁症的无知和忽视,错误的关怀,不靠谱的诊断,以及愚昧的治疗方式则是劝酒者

这正是电影真正温暖人心的地方:

家庭遗传学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却有可能超越自己的DNA。

正如Baumane本人所希冀的:

我制作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我自己的治疗,而是为了让观众受益,让他们思考并让他们参与对话。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沟通的电影;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自我表达,但它也是一种思想交流,一种对话。

电影采取了旁白式的讲述,或许不像好莱坞商业片那么有趣,甚至主题会有点压抑,

但是,它有你不得不看的理由

它能让你摆脱对抑郁症的无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

同时,你可以理解这世界上又一种人的人生:

因为理解,所以慈悲!


关注公众号【动画电影鸭】,回复“小石头”即可获取高清电影资源~

 2 ) Trivia

1. 当时kickstarter的页面://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1055277857/rocks-in-my-pockets/posts

2. 据说因为没钱长期租录音棚于是先排练了四个礼拜voiceover然后正式录音的时候10个小时录完。然后animation是根据voiceover加上的。

3. Signe Baumane说本来这个片子没有打算在拉脱维亚放,而且但是她家亲戚听说她要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全都去找她爸妈说你们不要让她把家里这些事情拍出来啊这样我们家的的孩子们以后都没法结婚了啊!但是因为片子是kickstarter资助所以有些给钱的人说我就要在拉脱维亚看这个电影我给你们钱了的!而且谁也不能阻止一个艺术家!于是还是在拉脱维亚放了。在拉脱维亚首映的那天来了600个观众一大堆都是导演家(疯狂)的人(忘记具体多少了)。但是除了导演家的人之外的观众都说这个片子其实就是他们的生活。(除了mental illness之外还有战争时代的事情。)

4. 有人问导演说到底拉脱维亚是家还是纽约是家的问题,导演说在拉脱维亚的问题是你想做什么肯定马上有人跳出来说你不要啊!但是在纽约你爱干嘛就干嘛这也算一种illusion了。(观众哈哈哈)而且在纽约的时候跟着Bill Plympton(多谢1L同学!)干活学到了怎样用low budget拍好片子。

5. 导演说她每一秒都在想sex,每12秒想自杀。

6. 导演说她本来没有学animation,她学的是philosophy. 她觉得philosophy和animation should get married.

7. 据说电影的marketing budget是每天20刀维持facebook页面。(然后Q&A结束之后就看到有人给了支票。。)

2014.9.27 Gene Siskel Film Center

 3 ) 口袋中的家族问询

《口袋中的小石头》这部拉脱维亚动画独特而充满奇思妙想,讲述了一段笑中有泪的自传式家庭故事。导演Signe Baumane用温暖的画风和地道的口音,讲述家族中个人的成长与数代人生命的延续,贯穿了时代的变迁。她用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将文字图像化,演绎出极复风格化的个人作品。电影做为艺术中的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将政治历史渗透进一个家庭成长的故事中,类似影片还有伊朗裔艺术家玛嘉·莎塔琵的《我在伊朗长大》。它们的动人之处正在于传统视野和个人经历的化学作用,当然还有幽默感的中和以及真诚的倾诉。

一、挖掘家族史隐秘基因
导演根据家族中五个女性(包括自己)与抑郁自杀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成这部电影。 家庭回忆,隐喻与象征,像极了尤里·诺尔施泰因《故事中的故事》。

《我在伊朗长大》以主人公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历程。电影中的小人物Marjane,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或是回归父母的怀抱,或是追寻情感的慰藉,或是在婚姻生活中安身立命,或是在学业海洋求知过程中充实自己。Marjane一一经历了各种生存之道,但大多失望而回,最后她再一次出国,移民他国。Marjane Satrapi十分会讲故事,叙事逻辑清晰,描绘人生悲喜的方式是温暖幽默的,观众看完能够笑中带泪感同身受。

而《口袋中的小石头》也是儿童视角,导演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娓娓道来。开篇以祖母安娜的青葱岁月和生活磨砺展开,讲述了几代人的生命延续。1949年4月纽约,电影以人类的一万种死法为幽默开端,将人想象成兔子,设定出成功路上潜在的障碍。闪回至1920年代的拉脱维亚,美丽而不同寻常的安娜信奉父亲的教导“知识会给人带来机遇”,勤奋向上充满智慧。她和进取而拥有绝妙创意的企业家相恋,可这个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商人和政治狂热份子,却并没有让她的生活如预期顺意。经济大萧条打击他们的事业,由于丈夫的妒忌心,安娜被囚禁在树林小木屋,不与人交流,养育八名儿女,日子饱经风霜。安娜想要离婚,但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由此婚姻困境是安娜抑郁的其中之一因素。在探寻家族抑郁基因的过程中,Signe Baumane将视线对准祖母安娜。坚强的安娜挺过所有风浪,却过不了脑里的关卡。独特的幽默语言搭配色彩浓郁、想像力丰富的动画,导演将长年束缚家族及自己的忧郁问题,转化成古怪鲜丽的视觉飨宴。

不同于《我在伊朗长大》片名的直白叙事,“口袋里的小石头”却尽是隐喻,代表了家族中的抑郁基因。时代变迁,远走他乡的背景设定,浓厚的自传色彩,Signe Baumane的生活经历和玛嘉·莎塔琵基本都如出一辙。它的亲切之处不在于宗教氛围,而是其中蕴涵的普世的青春期叛逆把戏,透着少女般的可爱。这个世界的人们、国家、女人共通之处太多了,很多经历都是共通的,革命在记忆中就是幼年时的狂欢,大人们的各种表情、言行在孩子的眼睛里有些很可笑,有些无法理解和感同身受,又潜移默化在成长之中。同伊朗里的小玛嘉一样,国家的改革、经济发展,都在个人的记忆之中,生活的细微之处,印刻出万千图象,其中深入心灵的无所依存没有归属的感觉又是那么相象。

二、国家史的变化渗透
电影做为艺术中的一种与我的生活越来越紧密联系,也越来越数学化。电影透过家庭反映大时代情况,以及过往数十年的时代转折,聚焦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遭遇,动员整个家族的问询与探索,使一个国家的变化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口袋中的小石头》通过祖母和祖父的发家奋斗落难史反映出一幅起伏跌宕的时代画卷。20年代的拉脱维亚,保守固执,在那个男女受教育都极其脆弱的年月,女人的本色只是生产孩子减去长发,而这样的境况下诞生成长了聪慧美丽而不同寻常的祖母安娜。从公元10世纪拉脱维亚境内建立了几个封建公国那时起,到20世纪20年代拉脱维亚先后受到德国、波兰、瑞典和俄国统治。 经历一系列血战,叛徒被抓,企业家祖父因杜利斯幸存,开展政治商业冒险,一时兴起的性格让得到和失去成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摆脱俄国宣布独立,影片中祖父借钱造船,一桩生意成全一个政党。1920年8月,当时的苏俄政权和拉脱维亚共和国签署了《里加和约》。生意的起伏失败,崩塌的财政危机让丈夫生性起疑缺乏自信,婚姻成为祖母安娜生活的枯燥牢笼,那个裹在裙子里有着蜜桃色皮肤的女人体内,逐渐酝酿出深深的抑郁情绪。

动员整个家族的问询与探索,隐隐表达地对前苏联体制的批判,这是电影将国家政治融合于生活的最佳体现。 安娜与八个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她勤恳劳作将八个孩子拉扯大,并送他们求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个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却完成了如此壮举。Signe Baumane探究祖母的死因,安娜的八个孩子都说母亲是死于药物过量,在睡梦中死去。然后,Signe Baumane也讲述了她聪明美丽堂姐的悲剧,这些内容也都牵扯了前苏联的医疗系统和精神鉴定等方面,愚昧的治疗方式以及不靠谱的诊断是断送她们性命的一个因素。所以可以看出Signe Baumane也隐隐表达了她对前苏联体制的批判。这种侧面的不动声色的批判其实最为尖刻和犀利。

《口袋中的小石头》和《我在伊朗长大》一样,述说的都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故事。小小的Marjane一生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情——追求民主,反对皇帝暴政的革命运动被血腥镇压;信仰共产主义的大伯流亡后又潜逃回国,终于被逮捕并且处决;两伊战争,使国家满目疮痍。终于,伊朗的原教旨主义势力抬头,女性地位大大下降,社会环境日趋保守压抑…… Signe Baumane的祖母安娜,历经歧视妇女的时代,沙皇和纳粹的入侵,反对沙皇专制革命的失败,不同政党的勾结争斗改换,沙俄的头鹰,国际化冒险,新兴产业的云涌,经济大萧条……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可不要出生。这个浑浊的世界。《口袋中的小石头》所反映的大时代,并不单单是拉脱维亚一国的内部情况,而是过往数十年的时代转折—一方面,这片国土留下她童年的回忆、家庭的温馨和文化认同,是她永恒的归宿和根源;另一方面,这个国度又让她备受伤害,战乱纷呈、亲人死去、自由受限,直至最后不得不远走他乡,忍受其他文化人们的恶意揣度和猜忌。父辈追求马列主义的美好理想,或是追求自由民主的平等世界,可是在镇压后任何思想都一蹶不振,而年轻人则信奉无政府主义或虚无主义思想,带着苦闷的心理从现实中抽离。就像《我在伊朗长大》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仰与世界观,但在小女孩Marjane的心中,形形色色的思想都不能满足她,时代不同了,信念被抛却,如她所说,我们渴求快乐,但只感到更不自由。

三、 视听语言
作为一部贯穿成长经历的女性电影,导演用定格动画和传统手绘结合,留下她童年记忆、家族温情和文化认同的故乡,又让她自由受限、饱经风霜生存维艰的国土。影片风格中暗含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画面中个人亲历生活用多角度表现,超现实场景自由运用,传统与怪诞技巧相得益彰。

《口袋中的小石头》贯彻着一种天真女孩的纯真视角和女性气质。漫画风格中包含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交融着独特想象的部分如同绘画,节奏明快如同阿拉伯美术中图案的线条节奏。以手绘动画结合定格动画的形式呈现出个人的成长、家族的历史,还有时代的变迁,拉脱维亚女导演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延续与自我救赎的故事,尽管拉脱维亚口音的英语旁白从头到尾都是絮絮叨叨的节奏,但却并不影响观影过程,因为那怪诞的构思和浓郁的色彩非常吸引人。 此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动画家Jan Svankmajer和Bill Plympton 。作为动画艺术家的她选择用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将这些文字图像化。

和《我在伊朗长大》不同的是,相较于后者画面中个人亲历的生活用多角度多视角表现,转述的部分全是平面化的侧面表现;石头则是通过一人的视角纵身拓展。伊朗中用黑白画面表现出伊朗女性的色彩,让一个伊朗女性的叛逆在自嘲中解放;石头则是通过清亮的颜色变化衍生出一剧家族隐秘史。 这部动画作品很好的运用了视觉隐喻,怪异图像以及黑色幽默来包装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同时,观众也能从这部动画中看到艺术,女性,历史,自然,冒险等等元素。它同时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本片可爱的方式阐述使得精神疾病不再那么可怖。极富想象力的画面配合贯穿全片的意识流般的的浓重口音的英语旁白十分有意思。

Signe Baumane一个人承担了整部电影的编剧、导演、制作人、绘画师、旁白职务,幕前幕后亲力亲为。一笔笔手工画出来的,在电脑时代这让人惊奇。在伊朗,画家大致都属国家中的异议分子,笔下的画面却那么传统。《我在伊朗长大》中的细密画足以表现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有着八百年历史的伊朗乃至整个中西亚绘画传统的钟情,只有黑白二色,专注执拗。而《口袋中的小石头》画面色彩缤纷艳丽,你可以看到一个由赤橙黄绿青蓝紫构成的幻想世界,那些信仰虔诚的画家们毕其一生执着地绘制真主眼中的世界。色彩对立党同伐异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背景色,也是作者的性格特点。还有些超现实场景用的非常流畅巧妙,祖母是这片子里的女神,有个美好的癖好,她总是把茉莉花瓣放在胸罩里,这样就会满身芳香,影片就是在飘扬的茉莉花瓣中结尾的。导演是在利用绘画的抽象化特征使自己的故事具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魔力,她对发展与民主的思考也足以引发所有人的遐思。

浓郁的动画美感、舒缓的电影配乐,《口袋中的小石头》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女孩的成长史,更是几代人的成长延续。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成长经历,由此这部自传体漫画电影承担起它几乎无法承受的文明阵痛。这是一部政治片或文艺片,轻松的漫画形式已盛不住那沉重的内核,以致作者不得不在影片中穿插这样一些话来鼓舞起观众的勇气:“回到子宫里的懦弱想法,你做了选择,就要忠于它”、“理智而有活力地活着,是每天都要做着并努力着的。”……

当我们想不开时,看下自己的口袋是不是多了一些小石头。它能提醒你,亲人们永远与你在一起,帮助你回到自己的呼吸,让爱在心中滋长而生生不息。这颗小石头能帮助你永远保持一颗觉悟的心,战胜阻难,攻克抑郁。

 4 ) 《口袋里的小石头》:展开双臂努力拥抱这个世界

《口袋里的小石头》是一部用停格动画和传统手工绘画结合创作的独特而美丽的作品,在这部动画中导演Signe Baumane用可爱的画风和口音,拆解自己家族中女性隐藏的抑郁基因,同时也涉及了拉脱维亚的时代变迁。这更像是导演创作的一篇自传色彩浓厚的文章,而作为动画艺术家的她选择用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将这些文字图像化。每一个孤独的灵魂,或者都能从电影中感受到一些什么。导演最后呼吁世人别太拘束于自己的世界,学着去努力拥抱这个世界。
Signe Baumane一个人承担了《口袋里的小石头》一片的编剧、导演、制作人、绘画师、旁白职务,幕前幕后亲力亲为,这显然是一部极其私人化的作品。真实情况也是Signe Baumane根据自己家族中五个女性(包括她本人)与抑郁和自杀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成了这部电影。时代变迁,远走他乡的背景设定,浓厚的自传色彩会令人想起的伊朗裔艺术家玛嘉•莎塔琵的《我在伊朗长大》。而动员整个家族的问询与探索,也会让人想起加拿大才女萨拉•波莉的家族纪录片《我们讲述的故事》。隐隐表达的对前苏联体制的批判也会联想起《红军冰球队》,表面上是个励志的体育故事,内里却是对两种制度的比较。
总体而言,《口袋里的小石头》是个关于解谜与救赎的故事,导演Signe Baumane在影片中提出了一个问题:基因决定我们生为何人还是人类后天能战胜DNA。这部动画作品很好的运用了视觉隐喻,怪异图像以及黑色幽默来包装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同时,观众也能从这部动画中看到艺术,女性,历史,自然,冒险等等元素。
片名“口袋里的小石头”其实就是隐喻,代表了家族中的抑郁基因。祖母安娜,穿戴整齐走进河里没有自杀成功,Signe Baumane认为是她口袋里没有装石头帮她下沉。而片中也多次出现了六块石头,按照导演的意思是:第一块石头代表恐惧,第二块石头代表痛苦,第三块石头代表强迫性思考,第四块石头代表迷惑,第五块石头代表负罪感,第六块石头代表自残行为。口袋里装着这六块沉甸甸的石头,家族中的女性深受折磨。最后一幕孙女将六块石头递给河中的祖母,祖母把石头远远扔进河里,故事才迎来了转机,走向了光明的一面。探寻到了答案,看开后的Signe Baumane选择张开双臂努力拥抱这个世界。
在探寻家族抑郁基因的过程中,Signe Baumane将视线对准祖母安娜。1920年代,作为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不同寻常的女性,选择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三十多岁的商人和政治狂热分子。由于丈夫的妒忌心,安娜被囚禁在家里,不与人交流。安娜想要离婚,也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理由与中国古代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理念一致。婚姻困境是安娜抑郁的一个因素。
在这期间,Signe Baumane还聚焦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脱维亚的遭遇。首先被前苏联侵占,随后又被纳粹德国占领,最后又被苏联侵占。安娜与八个孩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是她勤恳劳作将八个孩子拉扯大,并送他们求学接受良好的教育,一个深受抑郁症困扰的人却完成了如此壮举。Signe Baumane探究祖母的死因,安娜的八个孩子都说母亲是死于药物过量,在睡梦中死去。然后,Signe Baumane也讲述了她聪明美丽堂姐的悲剧,这些内容也都牵扯了前苏联的医疗系统和精神鉴定等方面,愚昧的治疗方式以及不靠谱的诊断是断送她们性命的一个因素。所以可以看出Signe Baumane也隐隐表达了她对前苏联体制的批判。这种侧面的不动声色的批判其实是最尖刻的,就像《红军冰球队》(“奇遇”制作了字幕)一样,表面上是个励志的体育故事,内里却是对两种制度的比较,孰优孰劣尽在不言中。
《口袋里的小石头》同时也是一部女性题材作品,另外本片可爱的方式阐述使得精神疾病不再那么可怖。此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动画家Jan Svankmajer和Bill Plympton 。极富想象力的画面配合贯穿全片的意识流般的的浓重口音的英语旁白十分有意思。惊喜作品,候选年度动画。

更多电影资讯请关注“奇遇电影”官方公众号:cinematik

 5 ) 抑郁与救赎的特别体验

这是一部关于抑郁和精神疾病的影片。

循序渐进地讲着故事,让我产生了一种很接近抑郁的体验。这体验很不好,弹幕里很多人都说看的太难受,但大家好多都没弃剧,可能故事讲的太好了,没法抽离啊。

这里摘了一段,"She is standing, confused,in the water, not understanding why she doesn't sink. I think like her. I want to survive,but I don't want to live. When my brain is idle, it starts eating itself."

我太喜欢自我拯救的部分——开始走向身边的人,和他们交谈。因为先前沉重的体验,我也和主人公一样,迫切地渴望看到她和旁人交流,像黑暗里看到光。从这里开始,我觉得好开心。祖母生前最后十年常常都会被人们在河边发现,主人公一直觉的家里自杀倾向是从祖母这里遗传下来的,便断定,祖母不可能自然死亡,一定是自杀。最后,在梦里,重获自由的主人公拿着石头,终于可以和祖母说,把石头放在口袋里你就可以解脱了。但,祖母回答她,那样我会死。原来祖母每年都撑下来,直到她生命的尽头。

我觉得开弹幕看这个真的很棒啊,看到中间的时候,弹幕里很多人在说这么痛苦还不赶快解脱了,但最后,大家都在说愿所有经历过这样痛苦的人都可以走出来。我们很容易可以自己准备好口袋里小石头,因为一个人的时候,痛苦可以占据我们所有的目光,但如果别人推荐你一个好一点的死法,又很想和他们聊聊吧,眼前出了痛苦还有别的东西。最难过的时候,可能外在的一个力量就能帮你分担掉一些痛苦。

这应该是我接触过的最纯粹最好感受的抑郁症科普片了。精神上的疾病并不是脆弱造成的,是真的很痛苦,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能挺下来的人都是幸运的。生活太苦,相互的体谅和友好可能不能改变它的苦,但可以是我们存留在世上的一个原因。

 短评

旁白太满 不胜其烦 脑洞再大又如何

5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较差

一部家族精神分裂症人物传记动画电影。风格独特,故事中套故事,好会讲故事。如何和精神分裂和平共处。四星推荐。

6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推荐

7/10。像《我在伊朗长大》,将动荡时代下女性的悲剧血淋淋刨开来给观众,真正意义上的女权电影。国家、家庭、男人最终回归基因,扔掉口袋里的石头,最后祖孙的拥抱格外动人。这是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女导演呕心沥血的电影,也是她唯一一部电影。台词密到像写小说,画面沦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7分钟前
  • 乍暖
  • 推荐

3.5,我竟然能爱屋及乌到喜欢一个球员还要找几部他国家的电影看

12分钟前
  • 鱼是鱼的鱼
  • 推荐

看完后推荐给一个自称抑郁的朋友。

13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Being alive and sane is an everyday effort.

14分钟前
  • YuRAY
  • 力荐

纪念和Sico第一次一起看电影~加一颗星给这位艺术家女导演一个人做出这么大工作量的风格独特的整个过程!故事很不错,虽然可以算作狗血+老套,但还是会被击中在某些点。

19分钟前
  • 推荐

小家庭表达大背景,关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女性命运以及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虽然情节中插科打诨,有些许的黑色幽默,但还是改变不了叙事的单调与压抑,再加上单一的操浓重口音的英文从头一直絮叨到结尾,实在催人入睡。个人色彩太浓,不喜欢。

23分钟前
  • dreamer
  • 较差

渐渐的就成了碎碎念,讲着祖辈的故事,兔子河妖之类的处理很有趣,就像我们听长辈们讲故事一样,很多细节在我们脑子里是缺失的,或者我们的年龄不足以清楚当年的细节,于是脑子里就会自动幻想出一些神圣鬼鬼的东西,而生活苦难的细节却是异常鲜活的,这不是一家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隐藏在自己家族基因中的抑郁倾向被Signe拆解成了一段段生活细节和琐碎回忆,不求深究成因病理,而是坦然正视其已造成的伤害,被家人讳莫如深的私密往事也因此向更多的人而敞开。拥抱这个疯狂的世界,同时接受身在其中的自己,努力去快乐地活着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30分钟前
  • DurianEmpanada
  • 力荐

真是看了会很难过的电影。不知道kickstarter资助1w刀拍关于全家遗传抑郁的电影万一真的没拍成会发生什么。今天又赶上导演场了说因为没钱voiceover是十个小时录好然后再根据voiceover加动画。话说看完之后提问拿奖品但是自己记不住被问到的细节也会让人很难过很自责的啊导演作为抑郁症患者应该懂的啊。

32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推荐

病态和神经质的叙述,电影想反映的内容太深刻,不是一次愉快的观影体验。

33分钟前
  • 纸鸢
  • 较差

不动,blabla……

37分钟前
  • 持尘
  • 还行

从拉脱维亚独立时期,到熬过苏联/纳粹占领,看开头以为是家族民族史,原来重点是家族精神病史。滥用药物,吊颈算计,婚纱独舞,催命之声……几个兄弟姐妹的历史案例,以及自杀倾向的个人体验,独特而怪异地诠释了精神分裂者的内心和出路,很不错

3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致鬱

44分钟前
  • decidels
  • 还行

杨·史梅云耶的大石头和尤里·诺尔斯金的小灰狼。

48分钟前
  • Manchild
  • 推荐

导演经常看心理医生,还是有心理医生执照?!不错,几代女人的人生。

49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成人向动画,画风真是很赞,这貌似是我第一次看拉脱维亚电影,奇怪的英语口音的话唠旁边加上怪诞的视觉体验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在经济萧条的年代,纳粹与苏联的轮番入侵让这个小国家饱受困苦,而抑郁症和自我救赎这个话题伴随着作者的家族故事与大环境背景一起带出来,充满了幽默、反讽意味。

53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只记得各种花式转场

58分钟前
  • 卫卫卫
  • 推荐

旁白密集,从拉脱维亚国家历史讲述到导演的家族女性们对精神自由的激烈追求。本应是沉重的自传式独立动画电影,但导演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冲淡了源自崩溃和自杀的悲伤。

1小时前
  • 小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