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部半

HD

主演:马塞洛·马斯楚安尼,克劳迪娅·卡汀娜,阿努克·艾梅,桑德拉·米洛,罗塞拉·法鲁克,芭芭拉·斯蒂尔,玛德琳·勒博,卡特丽娜·波拿托,埃达·盖尔,圭多·阿尔贝蒂,Mario Conocchia,Bruno Agostini,Cesarino Miceli Picardi,Jean Rougeul,马里奥·皮苏,米诺·多罗,Nadia Sanders,Georgia Simmons,Rossella Como,马克贺伦,Marisa Colomber,Neil Robinson,Eugene Walter,Gi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语言:意大利语,法语,英语年份:196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八部半 剧照 NO.1八部半 剧照 NO.2八部半 剧照 NO.3八部半 剧照 NO.4八部半 剧照 NO.5八部半 剧照 NO.6八部半 剧照 NO.13八部半 剧照 NO.14八部半 剧照 NO.15八部半 剧照 NO.16八部半 剧照 NO.17八部半 剧照 NO.18八部半 剧照 NO.19八部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八部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导演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在完成了一部影片之后感到筋疲力尽,他来到一处疗养地休息,同时开始构思下一部电影。他受到恶梦的困扰,精神不振,灵感也陷入停滞。他让情妇卡拉(桑德拉·米洛 Sandra Milo 饰)也来到疗养地和他作伴,但卡拉的到来反而增添了他的烦恼。此时,充满朝气的年轻女郎克劳迪娅(克劳迪娅·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 饰)的出现,令圭多压抑的世界乍现出一抹亮色。然而随着圭多妻子路易莎(阿努克·艾梅 Anouk Aimée 饰)以及许多电影圈人士纷纷来到疗养地,圭多不堪忍受个人感情生活的混乱与电影拍摄的双重压力,他的精神危机愈演愈烈,梦境与幻觉不断侵入他的现实生活……  本片荣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最佳服装设计(黑白片)两项大奖。公园与游憩第一季权欲第三季《宁安如梦》答谢礼——如梦一场 后会有期乱世亲兄弟大武生粤语远去的飞鹰碰碰狐音乐电影:奇幻城嘉年华布鲁纳瑟非斯丁兄弟,得罪了新村喜事大地的女儿强者无惧一世牵挂猎手太空一号娜巴特生死英雄妙探寻凶小满生活寄生异种地狱厨房(美版) 第十四季当我们离开再见,总有一天白雪公主之神秘爸爸非凡舞团电影版2如常天使禁猎区坚强之岛萌宝驾到爹地又求复婚啦蛰伏浴血无名川新百战天龙第一季最爱2021东京朋友 电影版猎犬2020听见她说恋爱有效期今天开始做魔王 第二季天鹅公主:明日公主今日海盗灰色:幻影扳机狗血屯江湖往事历劫佳人无尽之夏

 长篇影评

 1 ) 《八部半》的字面意思

毫不夸张地说,《八部半》是我心中最爱的电影之一,我心中的神作。

我不是学电影的,更不会拍电影,就连影迷我自认为都不算发烧级别的,但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很多人都说难懂费解甚至装逼的电影,不错,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一头雾水,这是在干什么呀?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看不懂并非它难懂,只是我之前没看过这种电影而已,它带给我的是极大的陌生感(给人以极度陌生感才应该是所有艺术家最高的追求),从侧面也证明我眼界的短窄,后来我看了不少解析和评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予这部电影字面意思上的解读,放心,如果你真觉得它难懂,请对照电影耐着性子看完我的文章,我保证你能看懂《八部半》的字面意思,就是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看完后我保证你不会再觉得它难懂。

下面我们一场戏一场戏来仔细看,跟着我一起!

1.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非常拥挤的堵车场面,每个人都百无聊赖坐在车里,主角圭多(马塞洛·马斯楚安尼饰演,由于很喜欢这位伟大的演员,在下文中我一律写做马塞洛不写圭多)在车里显得非常憋闷,这时车好像出了故障,冒起了烟,他努力想打开车门,却怎么也打不开,其实这一切很正常,但接下来一个很超现实的镜头也许会让你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参看下图,也是从这里开始,一切都不正常了。

一群人在公车上将胳膊伸出窗外,脸却没有,更加给人憋闷和奇怪的感觉

马塞洛最终逃出了自己的车子,却飞向了天空,如果你用心体会就能明白这也许是一个梦,他飞得那么高,最终还是被人用绳子套住了脚,怎么也挣脱不开,给直接拽了下来,掉进了海里,马塞洛终于惊醒,证明这的确是一个梦。往后看你就能明白这个梦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表现马塞洛自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无论是事业还是婚姻皆是如此,他努力想逃离却不可能,只能借由梦境来实现这些,可讽刺的是在梦里他一样不得安宁。

马塞洛只有借助梦境才能自由飞翔

2.马塞洛醒后便一切不得安宁,先是医生帮他检查身体(他正在疗养院休息),然后编剧进来俩人约好在温泉那里见面谈话,最后是马塞洛独自照镜子,他的面部特写终于出现,眼窝深陷,状态显得比较颓废,然后他到温泉那里排队领水喝,在此期间出现了一个大美人。

马塞洛眼窝深陷,状态极差
马塞洛开始臆想

注意上图马塞洛这个表情,他的眼光是微微向斜下方的,这是一个思考或者臆想时才会有的表情,而绝非一个男人看到美女后的表情,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接下来会突然出现这个大美人,一切都是马塞洛的想象。八部半这个电影一定要细看精读,大师的每一个细节都不是白给的。接下来马塞洛与编剧聊起了电影,还巧遇了自己的朋友马里奥和他略显神经质的女友,女友的名字叫克劳迪娅。

马塞洛臆想中的大美女首度出现

3.马塞洛来到车站接自己的情妇,等待时把编剧给他的建议扔在地上,后来又捡起来揣在兜里。一个细小的动作反映出马塞洛与现实格格不入却又没有真正的勇气将它击垮。接到情妇后她求马塞洛给他丈夫找一份工作,然后两人到酒店里玩起了性游戏,马塞洛还帮情妇画眉。

情妇的随意一瞥似乎暗示那里会有事情发生

后来马塞洛睡着了,情妇一个人吃东西看书,她无意间往马塞洛这个方向看了一眼,这个动作我认为是老费的电影语言,暗指那个地方将会有事情发生,接下来一幕那个位置确实出现了一个人,但熟悉开头套路的观众肯定知道又要走进马塞洛的梦中了。

那个位置的确出现了一个人,是梦中马塞洛的母亲

4.马塞洛在梦中与父母见面,这一幕很明显,爸爸已经死了,所以他才进入地下,这也与这个梦开始时妈妈的悲伤和马塞洛的掩面哭泣相照应。

这个镜头暗示父亲已经去世

然后马塞洛与母亲拥抱亲吻,而后镜头一转,母亲变成妻子,梦境继续。妻子对马塞洛说,我是你的妻子,不记得我了吗?接下来一幕马塞洛消失,只剩下妻子孤独的身影,一句问话+一个镜头反映出两者之间关系异常疏离。

这个镜头表现出马塞洛与妻子的关系异常疏离,妻子非常孤独

5.回到现实中,马塞洛与各色各样的人谈论各种问题,但是所有话题都离不开自己的电影,剧本啦,演员啦,酒店啦,我数了,这场戏与马塞洛见面的人共18人,每个人都只有一两句对白,你乍一看肯定一头雾水,那么恭喜你,已经开始进入《八部半》的世界了,因为主角马塞洛跟你一样一头雾水。我不会拍电影,内里的流程更是一窍不通,但就这一段我认为也很有象征意味,就是表现马塞洛内心的乱,需要应付各种人各种事各种关系各种头绪,他已经应接不暇,剪不断理还乱。说个题外话,我不知道是否有立志成为导演的人在看了《八部半》之后放弃梦想的,我觉得应该有,不善交流沟通的人我估计很难成为导演,需要应对的事情实在太多,在这个基础上要成就艺术或是大赚票房,无疑难上加难。

《八部半》的对白有时非常碎片化,确实会让人产生一头雾水的感觉,但这恰恰是本片的一大特点,也是它与众不同之处

还有一点,《八部半》除了在现实和梦境臆想中来回穿梭之外还有一点让人觉得难懂的地方,我认为恰恰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就是他的台词遵循的是生活逻辑(碎片化的),而非电影逻辑(整体化的),举个例子,接下来一场戏马塞洛跟一些人正在吃东西随意聊天,开始谈的是宗教信仰问题,而后镜头一转,两个老男人(其中一个是制片人)正在谈论电影里的飞船问题,然后制片人突然问(镜头没明确给出被问的对象):“你的胆固醇还高吗?”这一场戏下来看惯了一般电影的观众肯定又是一头雾水,这都是在说啥啊?那么恭喜你,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电影,其实我觉得这不难理解,不要太拘泥于普通电影的窠臼,试想你在家跟老婆吃着饭聊着天,难道会像一般电影里把一个事件从头聊到尾吗?日常普通聊天一般来说是没有逻辑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前一秒说这个菜好吃,下一秒可能就变成明天得参加某某的婚礼了,这不稀奇,而一般电影为了说清某个事或者为了推进剧情会刻意设置谈话内容,一步一步遵循着电影的逻辑,把观众一步一步套在里面,其实反而并不真实,而在《八部半》里老费只是把这种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搬到了电影里而已,却导致很大一部分带有固有思维看这部作品的观众直接懵掉。

在这里我负责任地说,看《八部本》一定要摒弃以往的固有思维,用更开阔的视野去用心体会这部电影,你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否则我劝你别看,别浪费时间。

6.接下来一个小丑式的人物出场,他跟一个老太婆一起变魔术(我们在电视节目上也看过类似表演),小丑问在场的人你们心里想什么,或者钱包里有什么,老太婆蒙着眼却能说的一清二楚,最后轮到马塞洛,老太婆在黑板上写下三个词:ASA NISI MASA(马塞洛的内心所想),小丑问什么意思,接下来顺理成章就来到了马塞洛小时候的场景之中。大人让小马塞洛洗澡,小马塞洛淘气不想洗(说个题外话,罗伯特·贝尼尼的《美丽人生》中主角也叫圭多,圭多的孩子也不喜欢洗澡,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八部半》的影响,贝尼尼主演了老费最后一部作品《月吟》),到了晚上睡觉时谜底揭开,那三个词似乎是开启某个宝藏的咒语,折射出现实中马塞洛的某种内心渴望。

那三个词其实是咒语

7.然后马塞洛跟一个老头(就是之前跟制作人谈论飞船问题的那个)发生口角,马塞洛对老头说你还是以前那个你,老头却对马塞洛说你可不是以前的你了,再次挑明马塞洛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接下来马塞洛回到房间,那个最早在臆想中的大美人再次出现了,马塞洛做起了美梦,却接到电话,对方说情妇生病了,刚刚还在做着白月光的梦,紧接着一粒汗津津的饭粒子就来了,情妇问马塞洛“你为什么跟我在一起?”而马塞洛却在想着别的事情,再次与现实脱节。

马塞洛臆想中的大美女,目前身份不明
情妇汗津津的病体

8.马塞洛找教父请教问题,没谈几句又开始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教会学校时的情景,几个小伙伴怂恿他“我们去看看吧!”

小马塞洛跟高大的妓女跳舞

结果小马塞洛逃离学校跟他们来到海边,剧情立即反转,从神圣的教会学校转到妓女的破房子里,一个小孩给妓女钱,妓女开始跳舞,小马塞洛跟她一起跳,旋即被学校逮了回去。小马塞洛被戴上高帽示众,是否让你想起了《末代皇帝》里的英若诚,或者想到中国那个特殊年代里的特殊道具?

小马塞洛被戴上了高帽
《末代皇帝》中的一幕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小马塞洛办了这件错事后,他的妈妈表现了极度的伤心和失望,但请注意,他的妈妈在这里跟第一次出现时完全一样,按理说小马塞洛这时候顶多10岁左右(电影里他43岁),30多年前的妈妈应该非常年轻才对,但却跟刚出场时一样老,再次说明了回忆的不可靠,在回忆里妈妈只是个符号,只负责出来伤心,不负责打扮修饰自己。

儿时记忆里的母亲依然苍老

接下来有一场集体在澡堂的戏,这场戏非常隐晦,我不太明确到底在讲什么,也许是马塞洛拍的电影里的某个片段,也许是马塞洛与宗教的某种关系,主教说“主会宽恕你的罪过,有人会去天堂,有人会去地狱。”这时蒸汽盖住了主教,窗子欢欢关上。

9.轮到马塞洛的妻子本尊出场了,两人见面寒暄非常礼貌像多年不见的朋友却毫无夫妻之感,马塞洛问妻子来了多久了,回答说5天了,我去酒店找你你不在(来了5天才第一次见到丈夫,这难道正常吗?自己去品),对话也证明两人之间的貌合神离。

马塞洛与妻子貌合神离

然后两人跳舞,妻子问马塞洛作品有进展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妻子问马塞洛碰到了什么麻烦?注意,这是本片第一次有可能借助马塞洛本人之口说出自己心结的时刻,但紧接着妻子碰到了身后的舞者,谈话中断转而其他话题。

10.接下来制片人等一行人来了,大家一起去了片场,注意,马塞洛独自上了制片人的车,坐在后座,他上去一会儿后妻子才也上了车,却坐在副驾驶,马塞洛旁边则坐着妻子的朋友,再一次体现出两人的疏离感。到了片场马塞洛跟妻子的朋友聊了起来,也第一次直面自己的迷茫,他说自己想做真实的电影,对每个人都有意义的,能名垂千古的,这样才能让他充满激情,但现实却令他困惑。事实上他连跟自己的妻子怎么相处都不知道,跟片场的人关系也比较紧张,是哪里出错了呢?马塞洛自己也不知道。妻子的朋友只能疏导他几句。

马塞洛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困境,是全人类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本片的片名叫《八部半》,马塞洛是个导演,但纵观全片你也不知道他拍的电影到底叫什么,对于片子的内容电影里也极少提起,只在这场戏里借别人之口说了电影大致剧情:地球受到核战争摧毁,人类坐着飞船试图到其他星球上避难,可能是一部带有末日题材的科幻片。我觉得,《八部半》之所以没怎么提起这部让导演马塞洛如此头疼的电影到底在说什么,是因为这不是本片的重点,本片说白了就是在讲一个人的困境,面对外部世界时的无从反抗,面对内心世界时的无力之感,这种问题是普世的,全人类的,绝非从事某种职业者独有的问题,所以即使马塞洛不是导演他一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他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的问题。因此,那部电影本身是什么显得微不足道。

11.妻子终于来到她该来的地方,刚进房间马塞洛就开始装睡,没一会儿俩人就开始吵架,从对话中能知道妻子已经知道了马塞洛的外遇,说白了这俩人肯定好不了了。

妻子终于来到马塞洛的房间,但婚姻已然摇摇欲坠

12.下一场戏很有看头,马塞洛跟妻子和妻子的朋友在一起喝着茶,情妇无意间也坐着马车来了,已经知道实情的妻子当然妒火中烧,言辞激烈地谴责丈夫的虚伪,骂情妇是婊子,要是一般电影,这俩女人肯定该干起来了,但对不起,您看的《八部半》,不是肥皂剧,您的期待注定要落空了。我们的主角马塞洛又开始神游天际了,老婆和情妇开始亲切交谈,比亲切的闺蜜还要亲切,进而翩翩起舞起来。

马塞洛又开始神游天际了

然后就是《八部半》这部戏的真正高潮了,本片中(或者说马塞洛的人生中)跟马塞洛有各种联系的女性汇聚在一间房子里,而马塞洛无疑是帝王般的存在,这里面的女性有:妻子,小姨子,妻子闺蜜,情妇,马塞洛朋友马里奥的女友克劳迪娅,想在马塞洛影片中出演的女演员,小时候那个妓女,还有几个之前影片中没见过的女性,比如夏威夷的黑人姑娘,还有一个穿怪异服装的女孩杰奎琳,后者因不愿上楼陪那个老头(不知道什么梗)而遭到惩罚,女孩有了反抗情绪,而马塞洛淡定地说了句“规矩就是规矩”表明了他的统治地位,但女孩的这一举动显然触动了不少人,一部分女性开始对这位“帝王”喊出了“打倒他!”,马塞洛拿起了鞭子教训这帮女人,而其中几个甚至表现得很享受,进一步说明了马塞洛在这里可以为所欲为(当然这是他在本片中做的最大的白日梦),而最终杰奎琳还是上了楼,帝王就是帝王。

马塞洛是自己臆想出的女人城里绝对的帝王

注意:

(1)这帮女人中只有妻子自始至终都站在马塞洛这边,在他打女人时仍说“他可真是与众不同啊。”我分析,这是不是说明妻子在马塞洛的潜意识里仍是最爱最重要抑或最特别的那个?或者这才是他最理想的妻子形象:任劳任怨,维护丈夫,不干涉丈夫的任何事,永远处在最中心位置但却绝不过分彰显出来。

最理想的妻子形象只存在于马塞洛的想象之中

(2)此前两次出现的那个白月光般的大美人没有出现在这些女人中,也许是因为她单纯是马塞洛臆想出来的,而其他女人都或多或少曾经出现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白月光只能在自己营造的浪漫臆想中独自存在,不能带一点烟火气;再也许这个女人确实存在但在马塞洛心中是个特殊的存在,所以在马塞洛的潜意识里不会把她跟任何女人放在一起,而只会出现在另一个空间里,那里面只有白月光和他自己。后面的剧情证实这个女人是真实存在的,后面再讲。

总而言之,这场奇幻大戏再次表现出马塞洛幻想掌控一切,却在现实中处处无力,输得很惨。

13.马塞洛跟一群人在剧院里,他身边有最早出现的编剧,妻子,妻子闺蜜和小姨子,还有一位应该是喜欢马塞洛妻子的男性,他在前面的戏里也出现过,编剧一直在叨叨,马塞洛大手一挥对他实施了绞刑(当然仍是他的想象)。后来制片人来了,他们要在一起进行演员试镜,结果进来的女演员的穿着跟马塞洛情妇的一模一样,镜头马上给到妻子的面部特写,妻子微微冷笑了一下,而这边马塞洛的表情更多是厌恶,可能是根本看不上这个蹩脚的女演员,可能是对自己一团糟的生活的厌恶,与妻子的关系危机,对自己作品的无力进行,都让他心中充满厌恶。然后另一个女演员在台词中讲出了马塞洛妻子之前关于丈夫撒谎的话,妻子可能因为受不了也可能因为累了而选择离开,然后她跟丈夫在剧院过道里进行了在《八部半》现实层面里最后一场戏,最后她撂的全是重磅炸弹:“我们该结束了,这次我保证不会再回心转意了(证明已经回心转意多次了),你可以去死了!”马塞洛听后径直回到了剧院,他们的夫妻关系正式宣告破裂。

马塞洛与妻子的关系彻底宣告破裂

然后有人来到马塞洛身边说自己是克劳迪娅的经纪人,你们15年前见过的,克劳迪娅(跟马塞洛朋友马里奥的女友同名)就是马塞洛臆想中的那个白月光,不得不说这真是个大美人,对于她跟马塞洛的关系剧中没有说明,应该是马塞洛年轻时认识的一个女演员,她的美貌在马塞洛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想在自己的电影里给她安排一个角色,除此之外我没看出更复杂的东西。

大美人白月光 克劳迪娅终于出场

后来马塞洛在克劳迪娅的车里极尽赞美了对方的美貌,给她讲解了自己想在电影里为她设置的场景,她穿着那件白衣服(并非现实出场时的黑衣服),像月光一样温柔,但接下来剧情马上反转,克劳迪亚识破了马塞洛的虚伪,他根本没为自己安排角色,马塞洛也承认了这一点,非但没有她的角色,马塞洛干脆想把所有人遣散了,换句话说,他想放弃这部电影了。然后剧情再一次翻转,剧组找到马塞洛,制片人准备办个舞会庆祝开拍,电视台,广播台,还有国外记者都会来,一把无形的刀已经架在了马塞洛的脖子上。

14.接下来就是庆祝会的场景,第一个镜头让人不禁想起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拥挤的车辆也折射出马塞洛的心乱如麻,他以一种搞笑的极不情愿的姿态被人架到了庆祝会现场,真不清楚他到底是一个导演还是一个罪犯。

马塞洛开枪自杀

接下来一连串镜头是各种人的各种问候和问题,别说马塞洛,就是身为观众的你估计都有点受不住了吧,几百万只苍蝇嗡嗡嗡的感觉,马塞洛已经受不了了,这时有个人走到正在胡思乱想的他身边说:“我放你右边口袋里了。”马塞洛听后钻到桌子底下,在一群嘲笑谩骂声中对自己开了一枪,注意一个小细节,如果上边的右边口袋没翻译错的话,那这就是费里尼给观众开了个小玩笑,因为马塞洛是掏左边口袋拿左手开的枪,证明右边口袋并没有枪,也能证明这一切又是马塞洛自己心中所想(或者说这也是个梦)而非现实。

15.看到上一幕这么乱糟糟的画面,如果你有了之前的经验,应该早就明白这又是马塞洛奇幻世界中的场景而并非现实,开完枪后场景终于被拉回到现实之中,压根没什么庆祝会,马塞洛决定把所有场景全部拆除,并跟剧组人员道了别,编剧也表示他支持马塞洛的决定,并说:“生命本来就有好多疑惑,我们何必自寻烦恼呢?”然后跟马塞洛在车中讲了一通大道理,与此同时,马塞洛脑子里又开始腾云驾雾了。最后的终极臆想拉开了序幕。

马塞洛最后的臆想

16.最后的场景,本片中出现的所有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出现,事实证明妻子在马塞洛心目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最后一场戏里他独自牵住妻子的手也证明妻子的与众不同),诚然,马塞洛也只能在想象中与妻子,与自己的内心达成和解。这最后一幕就是马塞洛心中的伊甸园,没有烦恼,没有冲突,没有焦虑,只有爱和快乐。

马塞洛最终牵住了妻子的手,但一切都是虚幻的

17.最后的最后,小马塞洛与几个小丑式的人物一起演奏乐器,证明了老费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一生钟情于马戏团,那才是他的伊甸园,当然,也是回不去的伊甸园。

小马塞洛演奏起最后的华美乐章

我对《八部半》的解读到此也结束了,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单纯的电影,就是描写一个导演或者说一个人的外部世界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状态,由此交叉对比拍出的一部电影。无论外部现实还是内心现实都是现实(或者说现实的投影),所以我姑且称《八部半》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电影。细细看,慢慢品,它真的很难懂吗?我不这么认为。至少字面意思不算难吧?还是开头那句话,我不是学电影的,更不会拍电影,我觉得作为普通观众,把字面意思看通顺也挺好的,不是吗?

最后再谈一点,有些人说《八部半》是很多个梦组成的电影,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准确的说,它是由现实,梦境,臆想和回忆一起组合拼接的一部含有梦幻色彩的艺术电影。而且你细品后不得不佩服费里尼艺术世界的奇妙精微,《八部半》里的梦拍的确实很像梦(主要是开头的那两个梦,事实上该片中非常明确的梦就这两个),因为没什么逻辑性,它不受马塞洛控制,有些不太会拍梦的导演会把梦拍的很有逻辑性,这就非常假;但反观臆想就不同了,臆想受马塞洛控制,所以片中的臆想片段几乎都非常合马塞洛的心意,不会像他在梦里或者回忆里那么尴尬,这一点特别真实,所以我才说《八部半》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它非常写实,写真的现实,写梦的现实,写臆想的现实,写回忆的现实,写它们揉杂粘合在一起的现实,灌铸在一起成就了这部高超的艺术品。

费费真英雄也!

 2 ) 《八部半》的“空间”分析

图文版见http://site.douban.com/251106/widget/notes/18421283/note/487419266/


费里尼拍摄《八部半》的时候,43岁,电影事业堪称到达巅峰。在此之前的一部作品是《甜蜜的生活》(1960年),夺得戛纳金棕榈奖。随之而来的,除了极大的声望,还有有世人对费里尼极大的期待。费里尼接下来要拍什么?他准备怎么拍?……在“举世瞩目”之中,费里尼完成了这部(在我看来的)最惊世之作《八部半》(1963年)。这部片子,讲述的是男主角——导演Guido如何构想并准备进行一部电影创作的故事——这与费里尼当下的心境和状态形成一种微妙的关系。

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在1963年的一篇影评中对《八部半》非常称赞:“关于医药的电影另医生头痛,关于飞行员的电影让飞行员生气,但费里尼的《八部半》却让电影人看着高兴……”

在这里,我试图选择影片的几个片段,来分析镜头语言对“空间”的“叙述”,或者说“表现”。也就是影片如何通过摄影和剪辑,如何运用镜头语言来展现事件“场景”的。这是一部交织着真实(现在)、想象(梦境)和回忆(儿时)场景的片子,真实的情境衍生出想象,牵连出回忆,宛若是在Guido(费里尼)的精神和心理上剖开了一个切面。


Scene 1 梦境:汽车逃脱

导演Guido的第一个梦:身处狭小、禁闭到令人窒息的汽车内(图1),马路上塞满了堵塞的汽车,诸多旁观者(图2)。终于从车窗挣脱逃出,滑翔(图4)、升空(图5),却被绳子束缚(图6),跌落入大海(图7),梦醒。费里尼以此作为开篇,强有力的表现力,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


Scene 2 真实:露天剧场(白日)

为了讲述Guido的内心,影片有些镜头是以Guido的眼睛来看到的,在“Guido视角”和第三者视角之间切换。最典型的也许算是在露天剧场的一幕。

始于约6’28’’的片段,几个长镜头,展现了一副让我想起修拉的绘画的场景(也许因为晴好的天气下人们都打着遮阳伞),也在某些瞬间,也许因为镜头扫过人物的方式,让我到起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这几个镜头中的空间层次非常突出,近景(特写)镜头的人物、中景的人物和远景的环境,层层分明,通过人物所处的位置关系,将空间的纵深感与层次交代的非常丰富。而近景人物有些还对镜头微笑示意,做出反应,形成具有观察主体的视觉感受。(图7-图12)

(在此,需要一提的是,Guido在烈日之中恍惚看到了一个美丽白衣女子——她终于在片末出现,是Guido的一个演员朋友,象征着Guido对女性形象的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Scene 3 梦境:父母和妻子

整部片子中对空间表达最曼妙的桥段,大约从20’17”开始至23’17”,约3分钟(强烈推荐)。这一段,是长镜头与蒙太奇、近中远景镜头的完美结合啊!

这是Guido的梦境,在与情人的床榻欢愉之后,他梦到了父母和妻子。梦中,先是母亲直接出现在Guido的卧室,仿佛在擦玻璃(图13),这个动作持续到面对一大扇玻璃,场景被转换到一片看起来像是废墟的地方。父亲的身影也出现在玻璃的映像中(图14)。第一个摇动的长镜头开始跟随父亲的身影,但是视点高度却是不稳定的(这里是三维方向都在摇动的长镜头),捕捉父亲走进一座玻璃门——正是之前倒影出父母身影的“小房子”——宛若一座坟墓(图15-图18)。第二个长镜头,另外两个男人从另一个铁门走进这“小房子”(图19-图20)。玻璃窗、平滑的石材贴面、铁门——在这里,建筑的材料、室内空间与场所的空旷和室外废墟的粗野形成对比。

与长镜头相对的,几个剪辑镜头处理的非常好,用以表现空间(梦境)的断裂感和跳跃性,例如梦中父亲的出场方式(图15)。梦境开始于母亲,也结束于Guido与母亲的拥吻。这里有一个曼妙的经典蒙太奇手法,特写镜头对准母亲的手,而剪接到妻子的手,亲吻过后的女人(由母亲)变成了妻子(图21-图23)。

废墟之中的梦境,长镜头在视觉上是连续的,而蒙太奇的碎片式空间是断裂的,所有镜头经过剪辑,行云流水的组织起来,形成一种连贯的荒谬,真实的不真实。我相信,电影镜头语言对此空间的表达,挖掘出了真实空间中被忽视、甚至有可能无法实现空间体验——“相机眼”的空间体验与人体和人眼的体验是有差别的——因而,看起来超越了人对建筑空间的通常理解和体验,达到了梦一般的自由。


Scene 4 从真实到回忆:露天剧场(夜晚)到儿时洗澡

先插播一段昆汀对费里尼的效仿(致敬)。始于约29’35’’的一段舞蹈,在夜晚的露天剧场,其中女性角色的造型被昆汀用到了《低俗小说》中女主角乌玛·瑟曼身上,且也安排了一段酒吧中精彩绝伦的舞蹈。(图24-图25)

夜晚的聚会将结束之时,Guido被魔术师邀请参加一个猜人心思的节目,魔术师的助手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词语,问Guido,这是你心里想的么?由此引出了对儿时的一段回忆。

小Guido似乎不爱洗澡,在桌子底下躲避嬉闹(儿童似乎总在无意识地寻找最接近自己尺度的空间——其实成年人又何尝不是呢,图26),在高大的房间里追逐(图27),最终被大人们捉住(图28),在大澡盆里洗澡,又被包裹着抱出(图29)。相对于净空极高的大房子来说,桌子和澡盆是大空间中的小空间。洗完澡之后,女人们用布把小Guido包裹起来送入卧室(图30)。布的包裹,以及各种象征和隐喻,在影片后部有了呼应。


Scene 5 回忆:海边跳舞的胖女人和受罚

Guido在露天剧场见神父(讨论剧本),看到从后山上走下一个胖女人,童年的回忆又被勾起了。

海边跳舞的胖女人(其实应该是一位妓女),住在一个低矮的小房子里,小Guido和伙伴们付钱给她,看她跳舞。可以把这个肥胖臃肿甚至肮脏淫乱的女性形象,看作是Guido的性启蒙对象。男孩们靠着残破的墙,观看着欢笑着。广阔无垠的海边形成了轻松快乐和自由的空间。(图31)

当小Guido被抓回学校之后,教士们当着母亲的面“审判”他(图32),并在午饭时间当众惩罚他(图33)。小Guido在学校去向神父告解(图34,告解室的窗子),神父说,胖女人是恶魔。天主教学校是冰冷的、高大的、秩序化的禁欲式空间,与Guido儿时家中的高大空间是完全不同的氛围。最后,小Guido独自跑到河边跟所谓的“恶魔”胖女人挥帽告别。(图35)


Scene 6 想象:沐浴

这是一段亦真亦幻的想象。在一个极具“仪式感”的大浴室里面,Guido被主教召唤(图36)。一些人从他眼前流过,与他交谈,交代见主教的各种事宜。影片并未直接表现Guido与主教的教堂,而是通过一扇“窗”,镜头切入天主教教皇的浴所,再以“窗”的闭合而结束。(图37-图40)

为什么选择“窗”这个元素?在Scene5的童年回忆中,小Guido在天主教学校里,有在忏悔室里通过“窗”向神父“忏悔”。此外,整部片子大量出现“白布”(图39),这是一个柔软而暧昧的空间分割元素。


Scene 7 梦境:“洗澡”

Guido梦到洗澡的场景。我想,费里尼对于母亲和女性的情感,在这里可以说得到了充分表达。

这次,成年的Guido如孩童般被自己生活中的一群女性包围——妻子、情人、儿时跳舞的胖妓女、女演员、工作伙伴、女性朋友等等。甚至,像他小时候那样,在沐浴后被女人们用白布包裹。(图41-图42)我个人以为,包裹的意向指向女性的子宫。然而,“子宫”是决计回不去了。在一段看似无逻辑意义的对话中,Guido与女性的关系紧张起来,女性集体开始声讨Guido,最终导致了一出舞台剧般的暴力鞭笞。镜头并未过多的直接对准手持鞭子的Guido,而是更多拍摄被Guido追逐的女性的反应(女性流露出扭曲的享受的快感,只有妻子及其好友除外),并通过配乐(辫鞭子的声音),来表达这一场闹剧。(图43-图44)这个关系的转换很有意思,Guido由“被包裹”变为了“手持皮鞭”,由一个被保护着变为了施暴者。而这看似的“暴力”却终以戏剧的谢幕而告结——宛若是一场演出。


Scene 8 最终的两个想象:在片场

想象一:Guido无力应对记者、同事,逃到(象征子宫的)桌子底下,饮弹自杀。这个桌子很有意思,桌面是一个镜面,Guido低头便可与“自己”对话,桌面也映射出了同事的身影,以及新婚时候的妻子的影子。桌子和躲匿于桌下的形象再次出现,这是非常打动我的一个人的行为。(图45-图48)

影片中并未直接表达Guido在片场的新闻发布会上如何宣布影片计划破产,而是以想象中的“饮弹自杀”来表明,虚空的电影计划破灭了。尽管是想象中的自杀,但在此后,Guido似乎获得了新生。他接受了与妻子的分离,接受了事业的失败。

想象二:Guido生活中的人以“和平”的姿态出现,包括父母、妻子、情人,Guido生活中遇到的女性与男性,大多着白衣。大家拉手围成圆圈跳舞,圆圈舞从白天至黑夜,马戏团的演出也谢幕(图49-图50)。根据费里尼儿时的经历,他对马戏团似乎情有独钟,而最后一幕那个着白衣的小男孩,谁说不是小Guido呢?

在这最终的幻想里,空间的模型包含着隐喻,圆形的场地宛若一个不加顶的马戏团。


当然,此片的配乐非常考究和精彩,无力详述。

我记得,第一次看《八部半》的时候,就被深深触动了。其原因,一方面是费里尼简直超越建筑师的空间感,另一方面,大概也出于当时自己的心境。我在片中看到了隐藏在自己心里的暗室。费里尼是一位真诚的导演,不惮于袒露自己的内心。

特吕弗在《八部半》影评文的结尾,总结说:“费里尼当作演员、编剧、杂技迷、设计师。他的电影和Guido在《八部半》里面想要拍摄的那部电影一样完整、简单、美丽和真诚。” I can not agree with him more.

真诚,是通向自由的第一步。

 3 ) 手法细腻 含义丰富

  《八又二分之一》属于意识流派作品,导演费里尼通过讲述一个中年导演在生活与事业中遭遇的数个波折,将当时社会的一种令人窒息的,使人迷失自我的境地表现出来。这部电影由梦境、幻境、现实交错重叠构成,具有十分强的心里感情色彩,具有一定的观赏难度。
  电影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体,时空艺术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片多次运用了闪回,中断,复原,停顿等电影时间和特殊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充满幻想,甚至难以理解的电影世界。片中梦境与现实的穿插大多数是直接进行,并无明显过度,使观众误以为幻境即为真实,而之后才得以猛然醒悟,那只是主人公甚多的幻想而已。如片中,有一段是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众多媒体的刻薄问题人物显得手足无措,接着出现了他钻入桌子下面,并从右口袋中取出手枪自我了断,以求摆脱窘境的一系列画面,这一段幻想与现实的衔接十分紧密,使观众信以为真,达到了十分成功的“误导”作用。还有一段是基多与妻子露 伊莎在休息时巧遇可情人卡拉,敏感的妻子当即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基多戴上墨镜,产生了妻妾情同手足,其乐融融的遐想。这当然是极不合理的,但这不合常理的遐想却影片增色不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反讽作用。片中还有同时处以绞刑,与已故的父亲的对话,童年沐浴,童年时代的“胖女人”面向大海歌唱等多个虚幻的情节,无一不推动着这部电影的发展和情感的迁移,可见这些营造出来的意识的的错乱场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剧中的经典台词颇多,这些对这部难度较大的影片的理解有所帮助,并起到了凸出导演意图,表明导演态度的作用。比如大教主队“它可以腐化也可以圣洁千万人的心灵”这句话来诠释宗教。妻子队基多说:“只有你自己了解你自己。”来体现出基多的伪善。编剧说的“我们不可能在虚无中来来往往”……这些话语的出现实际上成为每一个情节的所想表述的感情的寄托点,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起到表白编导理念的作用。
  本片结构复杂,但终究是在为同一个主题服务,由什么讲这些零散的画面攒连起来的呢?片中的魔术师便是一个重要的“线”。这条“线”在影片中虽然只出现了两次,但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串联作用。精通“读心术”的魔术师第一次出现将情妇卡拉的心理表现出来,也表现了基多的态度。此处既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又增添了感情色彩。魔术师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片尾处,此时基多已经决心放弃拍摄影片,他再次解读基多的思想,并将他决心悔改的心意传达给妻子露 伊莎,最后两人牵手加入狂欢的人群一起跳舞,暗示着两人的心结已经打开,获得了心灵的重生。“魔术师”是以一种旁观的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剧中情景的,没有添加任何的感情因素,反作为一个点,一条线,将影片的结构清晰化。
  《八又二分之一》体现的东西太多,是具有巨大挖掘空间的影视佳作。由于每个人的观赏心理的不同,对这部影片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但是,作者所表达出的几对矛盾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是中产阶级的人们对生活的疑惑和忧虑。片中以爱情为模板,映射出一个不可忽略的社会现象。基多与露 伊莎的爱情名存实亡,因为基多的贪婪和虚伪,这正好映射出当时金钱下的感情的腐坏,而基多与卡拉之间的感情也是对社会风气的一种无情揭露。感情的缺乏和安全感的匮乏使得人们走向歧途,而基多与克劳迪娅之间的感情,实则为基多单方面的精神寄托,克劳迪娅仅认为基多是一个自私的人罢了。这一切的矛盾都源自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互相猜疑,当然也源于人本身虚伪做作的行为。导演尖锐的指出了这个矛盾,希望社会能坦然面对这个问题,并给予期待,片尾的设计便体现了导演对社会寄托的期望。
  其二是人的渴望自由的天性与宗教道义的矛盾。主人公小时候因看“胖女人”跳桑巴而被处罚,宗教将“女人”与“神明”相隔离,相对峙,这是一种极不公平的态度,可见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们难免是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而剧中有一个镜头是小基多此事被处罚,接着镜头转接到圣女雕像上,雕像也是女人的形象,既然宗教认为两者对立,又为何要有这尊雕像呢?这的确发人深思。女性是柔美的象征,是美好的体现,而宗教既然是倡导“美”,何以不让两者并存呢?
  其三,社会对人的一种压抑导致人性的扭曲。片中所体现的社会是充满了金钱利益的资本主义社会,女演员故作优雅来抬高身价,基多在遐想中制定妻妾共处的“规矩”,制片人满口的哲学道义只是为了凸显身份,这些剧情都体现了社会对人的一种过分压抑,人与人的关系是沉闷的,缺少真诚沟通的,这样的社会状况是可怕而可悲的。
  当然这部经典之作,还有许多闪光点等待有心人去探究吧。
  《八又二分之一》给人一种感觉,是一些无法用评议或文字表白的东西,或许,这正是它成为经典电影的原因,也是它难以被超越的原因,我们应该用更深远的眼光去探索,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感悟。
                                                                 

 4 ) 1/2

9.2/10 真实和荒诞的结合体,我喜欢费里尼。

懒得找中文字幕,英文字母又和蚊子一样小小地蜷缩在画框底部,确实看得比较辛苦。

guido导演,snaporaz老伙伴,Gloria Morin老伙伴之情人(象征被世俗拉拽的脱俗),Luisa导演之妻,Claudia新演员

梦境或者说思绪的呈现极有意思,但我在吃苹果就没有截图。被各种名利、问题、意见簇拥的导演。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是费里尼部分自我的写照吗?

桑拿房这部分的转场设计既表现逼迫感,也表现迷茫感、梦境感,可以作为练习模版。

时空是让人们感受到存在的场域,只有在诺大的空间(广场/大厅/桑拿房)、涌动的人潮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女人的第六感真的准到离谱吗?

男人的终极幻想,看起来就极度幸福、享受。同时也折射出童年的力量,潜意识里渴望女子的拯救。

我觉得这个场景很美

最后的大和解盛宴很超现实。

意大利语确实蛮轰炸耳朵的。

总体而言,我理解得很不深刻,还会再来。

 5 ) 电影史上最执着的梦游者

    费里尼被称作电影史上最执着的梦游者,其毕生二十四部作品只为了陈述他的一个个梦境。费里尼本人这样解释他偏爱的梦:"梦也是表达我们疾病的一个方式,虽然它跟疾病一样,都在寻找健康。一部电影对我来说,十分接近一个友善却并不令人期待的梦。朦朦胧胧同时又急着暴露身份,有人解释时它羞怯不已,保持神秘的时候则令人向往。"在他的影片中,现实、回忆和梦幻,都毫无凝滞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特的、流动的、时空无滞的世界。

    《八部半》是最能代表费里尼电影风格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的电影天才的一次集中展示,到今天仍被看作一道高智商难题。影片描述了一个灵感枯竭的导演基多在筹拍他第九部电影时的经历,现实、幻想、梦臆和回忆交织穿插,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费里尼天才般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费里尼在本片中确立了他鲜明的个人风格:淡化情节戏剧性、打乱叙事顺序和个人化的主观镜头。而象征、引喻、怪诞也都是费里尼在阐释现代人精神状态和社会现象时常用的手段。他对现实生活戏谑讽刺的态度和对女人脾性夸张而不失真实的描绘,也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电影在现实和眼花缭乱的幻想中轻快游走,肆无忌惮的勾勒出一个如烟似雾光怪陆离的梦境。整部影片就好象一个天才的信手涂鸦,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这样一部电影面前,任何试图去解剖分析的行为都显得那样软弱无力。费里尼作为一个顽固的不可知论者,他根本就没有想为观众理清头绪的念头。"我并不想将这个世界系统化",这是大师掷地有声的宣言。至于你能从影片中得到多少,那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6 ) 《八部半》:費里尼的真實之夢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是反法西斯的產物,它醞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後期(維斯康堤的《驚情》被視為第一套「新現實主義」電影),興起於1945年至1951年這幾年間,以真實深刻的思想蘊含和紀實性美學構建,突破了西方電影熱衷編織故事的戲劇化套路。而在此其中「橫空出世」的費里尼,產生了對整個運動頗為深遠的影響,因為他不僅是「新現實主義」標誌性電影《不設防城市》的編劇,也因他1954年的《大路》(La Strada),由生活的寫實轉向到內心/精神的寫實,導致了「新現實主義」往「新現代主義」(或稱為「現象學現代主義」)演變的正式開始。

段落零散化的《大路》跟《單車竊賊》(Ladri di biciclette)的結構其實有些相似,它對情節的拋棄,符合了「新現實主義」有關復原性敘事的定義;但從另一方面看到,費里尼還於《大路》內,對「心理上」或「形而上」的現實,投以不少關注的目光。區別於那時新現實主義導演的做法,費里尼將主角人物的設置,賦予了更多具寓意、哲理的影射,而非一味地同情;弱智女傑索米納開始像無知的小動物,但在感情上卻比粗魯的充滿獸慾的贊巴諾成熟得快,從三位主要角色的設定,可以感知弱智女傑索米納代表人性應有的光輝,粗手粗腳的贊巴諾只是被「物化」的代表,而無私付出愛的「瘋子」則成為了天使的替身。法國《電影手冊》創辦人巴贊評論到「費里尼象徵永無止境」,他的象徵已是他的慣用手法,也是其「個人化」寫實的重要標記,而他自《大路》起,正式定下了自己的電影方向,並且為下一階段愈來愈「形而上」的精神之旅,做好了充分的熱身準備。

1963年上映的《八部半》,是費里尼確立自我電影觀的重要陳述,那被電影製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主人公古依多(由馬斯楚安尼飾演),仿如當時拍完《露滴牡丹開》後,深陷創作困境的費里尼之真實寫照。當然,認為古依多就是費里尼的看法並不完全正確,他只在影片內表現出費里尼的其中之一部分生活或精神狀態,而非費里尼的全貌。影片將電影鏡頭探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更徹底地建構了一種非客觀的「現實主義」,它比英瑪·褒曼的《野草莓》再進一步,不僅是關於人的夢境,更表現了人的整個心理狀況。《八部半》的故事主線毫不連續,又沒有時序上的統一,思維在過去回憶與想象之間的跳躍也是史無前例,但這符合人意識無定向的流動,或於夢中常常發生的,過去與現在不斷閃回穿插的體驗。

費里尼對影片的刻畫明顯受到了精神分析學和分析心理學說的影響,主人公古依多與情婦卡拉做愛後,母親進入了他的夢中,並切換到墓地的畫面(代表主角內心的罪疚感),這時古依多身穿的黑色帶斗篷衣服,便是他學生時代所穿過的;斗篷衣服穿越了時空,打破了前後出現的順序,成為「夢」任意發展可又會具內在聯繫的一個「符號」;而主人公在此夢內擁抱的母親忽然變成妻子,又暗示男性的「俄狄浦斯」戀母情結。從小在女人堆裡長大的古依多,總無法視一個女性為完整的整體,他有一位外表優雅、頭腦聰明的妻子,但他卻很難與妻子溝通;他有一名火辣能勾起他慾火的情婦,但情婦豪放艷俗,品味亦與他不相符。古依多的妻子、情婦、母親、奶媽,以致童年時看到的豐滿妓女,都是他心目中完美女性形象的一部分,然在現實裡面這一女性從沒有出現過,他唯有虛構了由克勞黛·卡蒂娜扮演的白色繆斯(如《露滴牡丹開》中的大波影星或聖母形象),希望從其身上獲取到安慰,幫助他渡過創作上的難關。

古依多被讀心術師形容他當時混亂內心的ASA NISI MASA,可解釋為anima靈魂的意思,這詞語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概念內,又表示「女性化的一面」。榮格於研究人的集體無意識時,發現無論男女的無意識中,都好像有另一個異性的性格潛藏在背後,每個男人身上應該也有自己的anima,男人幻想一個女人即稱作anima投射。影片中的古依多,體內的anima投影到了理想女神Claudia身上,從而使自身陰陽同體的心理現象表露為男、女之間的共處,因此,我可以大膽地認為(也是很多評論忽略的一點),古依多和Claudia其實好比一枚硬幣的兩面,亦能當作是兩個平行的角色。

意大利著名劇作家皮蘭德婁(193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對費里尼的影響顯而易見,他的《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通過雙線索的劇情,混淆了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界限,令到現實被虛構否定,也令到虛構超越了現實。皮蘭德婁的此劇和費里尼的《八部半》,跟一面鏡子相似,我們未必分得清鏡前的自己或鏡內的虛像誰更會是真實。這可聯繫到費里尼與皮蘭德婁的創作作品,其主題雖涉及到另一部不完整的藝術品,但整部劇本身的構思是完整的,表面講述古依多無法完成一部科幻電影的《八部半》,實質交代了他經過重重迷惑最終接受自我的心路進化歷程,費里尼以此手法很可能在寓意著,觀眾認為的主體不一定是最完整、最真實的部分,有時潛藏在我們意識底下的力量(即潛意識),才是更瞭解、更能認知自己的部分。

出現了很多次鏡子的《八部半》,暗示著古依多「人戲不分」,也暗示著「影片中的影片」就是本片的鏡像結構。電影內那個會對前段情節進行評述的影評人角色,仿如一面放在戲外、戲內或戲中戲的鏡子,還有主角們在劇場裡面,看著扮演自己的演員試鏡的時候,鏡像的語言被運用到極致。古依多身為費里尼鏡中的一個替身,他在電影內也有一個虛像,就是他的理想女神Claudia;身穿白衣代表純潔的Claudia,只在古依多的幻想內浮現,然現實中的Claudia卻「更換」了黑色晚裝現身於劇場實地,血肉豐滿地與她象徵的角色錯位。費里尼的「鏡子」映照了夢和真實,亦映照了內心的混亂,片末記者會上的桌面被設計成一塊大鏡子,以及電影接近中段時的走廊,安上令場景能延伸的落地鏡,都反映著主人公當時感受到的困惑。除此之外,少年的古依多因看妓女跳舞而被神學院的教士追捕,和結尾他被捉去記者會的一幕互為呼應,這種對比,如回憶跟未來/幻想在鏡中的對照,更可切入到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內,有關夢與現實總有著相似性的解釋(榮格思想的集體潛意識是指人類千萬年的智慧和生活經驗的積澱,而歷史是輪回發展的,或許我們今天遇到的事情,在千萬年前就以某種形態發生過,這些事情在人類基因中傳遞下來,深藏在潛意識內,當環境改變出現刺激時,我們潛意識層面的這些東西就會被喚醒,產生了我們常有的「似曾相識」的感覺)。

費里尼的不少作品,都會帶一些對宗教諷刺的橋段,當紅衣主教身後的鄉村婦女撩起裙子粗魯地走過,她與天主教嚴格的規範規程形成鮮明對比,也令到古依多記憶中那在沙灘為男同學表演艷舞的妓女形象浮現眼前。沙灘和遠方的大海,表達著一種鄉愁,而教士的捉拿、懲戒,滋生了人的恐懼。費里尼刻意將年輕教士塑造成像法西斯主義擁護者般的肆虐,也將近乎全白的懲戒空間和獨立的懺悔室,設計得既冰冷又有點恐怖感。在小古依多從懺悔室走出來看到聖母像的時候,她的臉居然就是成年古依多在酒店遇見的美女(電影前面的一幕也是將電梯佈置如懺悔室,接著便看到寬敞的酒店大堂),這揭露了古依多看待女性的兩種態度,一類視為聖女、一類視為妓女。宗教影響了他對女性的觀念,其性行為可理解成他對天主教學校抑制性道德觀的反叛結果,之後古依多幻想自己一生中所有女人齊集在後宮中侍奉他的場面,就是他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情慾,轉換為對女性操控的具體表述。

此外,主角第二次與紅衣主教會面的桑拿浴室裡,到處彌漫著蒸汽,混淆了現實與虛幻;語氣生硬的服務生下軍令般指揮著客人,人們裹著白色床單,默不作聲地被其驅使,緩慢步下古老的石階,如似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如下圖)。被主教召喚出「地獄」的古依多,透過一個小窗,看到主教瘦骨嶙峋、柔弱的一面。按照費里尼的構想,古依多原本要拍一部涉及神職人員帶領眾人登上太空船逃離情節的科幻片,如此有著濃厚宗教性的故事,最終古依多都無法把它拍成,一切都意味著,信仰之路對他來說根本行不通,然而被還原普通人外表特徵的主教,說出的一段話語,到結局時還會用得上,這段話雖像來自過去,但卻充滿預見性地點出了主角或很多城市人所遭受到的精神問題。

《八部半》內的不少場景,都能叫人如此地難忘,像古依多閃回兒時農場的生活,洋溢著溫暖,而愛與安全感,正是他成年後所缺。電影神奇的咒語anima或有另一層意思,如《大國民》中的玫瑰花蕾,象徵童年的純真、希望,揭示著對那些生命中稍縱即逝的美好事物之渴求。而釋放古依多快樂回憶的anima,猶像母體給予他心理上的安慰,為其逃避生活和創作中的困境預留地方。但現實殘酷,古依多的情婦再怎風騷,也難取替少年時令他性啓蒙的妓女;且代表心中女神的Claudia穿著黑色晚裝真正現身之時候,更致使了他幻想的破滅或於心靈中產生了一條溝壑。

費里尼用一個導演陷入創作危機的故事,來傳達這真實和理想之間的落差所帶給人苦惱與茫然之感,這像影片的開場,古依多夢見自己就快窒息,他於是極力逃出車外,冉冉飄向空中(令人想到《露滴牡丹開》內基督像飛躍羅馬的畫面),卻突然被記者和經紀人用繩拉回了地面,讓他又再次跌入到真實的噩夢裡面。古依多所拍的科幻片,其實跟Claudia一樣,是兩個能互相轉換的本喻體,我們可這樣認為,他的電影即指代女人,女人即指代他的電影。戲中試鏡會的不歡收場,接著是真實的Claudia出場,就如Jean-Max Mejean評論到「費里尼把實體和意義賦予給那些與真實剝離的東西」,而主角被自己的逃避、肉欲所虛空的精神危機,便由此的打破中更凸顯出來。

《八部半》的編劇之一Ennio Flaiano,曾建議將電影命名為《美麗的混亂》,當古依多第一次在酒店大堂的那場戲,令其人生亂作一團的人物,通過一氣呵成而追隨著他的鏡頭(暗示古依多走不出這些人的包圍和混亂的生活框框),不斷進入他的世界;還有試鏡會上古依多的妻子離開了劇場,不僅說明她無法忍受古依多的電影,更意味著她再也難以接受其愛說謊的丈夫;這時,古依多望著妻子的離開,卻仍是選擇了電影(謊言),回到去劇場,爲了表達他的心緒不寧、坐不安定(可他離開不了、走投無路),電影的剪輯、切換令人眼花繚亂,也起到了一種神秘的效果。在超現實的後宮幻想中,古依多一生遇見的女人們集體起哄反抗,以及影片尾段的記者會上,夾雜多國口音的記者一擁而上、輪著發問的場面,都說明了他碰到創作的焦慮和煩躁,一切並不順心。可是古依多最終拿起寓意秩序的長鞭,馴服了這些女人,也驅趕了心中的混亂,片末他的自殺不是終結,而是重生,如開頭他逃出車外、逃出擁擠的馬路,呼吸到沒有「混亂」的自由空氣。

費里尼常說:「我是小丑,電影是我的馬戲團」,他喜歡在其作品中用流浪的劇情尋求著生命的意義,而「馬戲團」便是他流浪的避難所,使他感受到不再孤獨的慰藉。《八部半》可看成關於人的靈魂穿梭在回憶、幻覺與醒覺之間的流浪,而電影的結尾,馬戲團的進場(團員還包括一名讓觀眾想起古依多童年時期的小男孩)、歡樂的遊行場面出現(費里尼電影的特色),又表示著對這趟迷失之旅的一種化解。

在古依多虛構的自殺行動之後,Claudia和他生命中遇到的人物,都穿回/穿上了白色衣服,往相反的方向走過去,費里尼用這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位置告訴觀眾,本片的主角最終也從混亂中接受了與問題的同在、接受了理想與真實的落差。古依多於最後的一個夢裡面,戴起著象徵「導演」角色、象徵靈感重現的帽子,拾回了他對創作及生活熱忱的話筒,而馬戲團樂隊內的年少吹奏者(也是穿著古依多學生時代的那款服裝,只不過衣服由黑色變為了白衣,代表著他的再生),走到去帷幕前,猶如電影的開始,帷幕漸漸拉開,跟著所有角色從飛船發射塔上走下來,這和蒸汽浴室內人們集體「入地獄」的場景形成鮮明對照。古依多的作品原來打算令到人類坐著飛船逃離地球,但《八部半》本片卻是召集回大家「重臨」到這世界,即便紅衣主教說過人世間一切都是憂愁,可費里尼也都要讓古依多,或無法到達天國的人們領悟到,生活於此處仍未儘是絕望。

負責《八部半》配樂的尼諾·羅塔,用快節奏、「快進式」的舞蹈音樂不僅襯出人物混亂的內心狀況,也跟主角走路時喜歡跳幾下舞步的微妙動作,以及他仿似大小孩般的心理狀態(因有「俄狄浦斯」戀母情結的緣故)相輔相成。電影內古依多閃回的童年段落,溫馨的配樂起到很重要的調和作用;再有是開場不久、以及古依多馴服女人們時,醒神地插入華格納壯麗的《女武神》(Die Walküre,1856),都如神來之筆,為本片油上了教人印象非常之深刻的色彩。

「運鏡」功力爐火純青的費里尼,有時只需用很簡單或貌似很平常的影像處理方式,即可「騙」到觀眾。在古依多和其妻子即將入睡前的那一幕,通過對他們推得很近的鏡頭,令大家造成了以為二人同睡於一張床的錯覺;直到緊張的爭執氣氛加重,鏡頭的拉遠,我們才清楚看到二人分別睡在不同的床上!費里尼借此畫面,揭示著夫妻倆已經不再貼近的心靈距離,類似讓人玩味的影像,還見古依多跟真實的Claudia雖同坐在一輛車上,但由於他們身上的光影效果有異,致使二人像處於不同的空間之內。電影首次出現療養院的一幕,平移橫向運動的鏡頭,就把這地方各色各樣的人物攬入其中,而畫面與音樂融為一體,攝影機的穿行如跳著芭蕾,被某些評論稱作是「舞蹈動作」(Choreo-Graphic Movement)。費里尼的影像,很多時都會有它的隱含意思,佳例是古依多等待他情婦的到來,火車緩緩進站,我們先看到教士、婦女和一名小孩下車,寓意著道德和家庭觀念的進入,跟著是情婦的亮相,道德和家庭觀念被打破,令到古依多下意識地回頭望一望,暗示他心底內仍具有的犯罪感。《八部半》的黑白攝影,排除了色彩的干擾,有利呈現這些暗示,而拋棄傳統操作理論的攝影師Gianni Di Venanzo,用自由隨意的打光方法創造氣氛、展現了代表人物內心的光影,也是費里尼「新現代主義」風格作品的很重要一環。

「形散意不散」的《八部半》,探索了藝術創作的神秘角落,更探索了個體意識之島下的那片「海床」(即集體無意識),這些探索問題是嚴肅的,然而影片卻有用喜劇的手法,諷刺人精神的貧困。熱衷熱鬧馬戲式畫面的費里尼,最後反借著影評人一角說出,「我們被畫面、聲音、語言窒息了,人不可能在虛無內來來往往,藝術的真諦是從『有』走向了『無』」;或許很多電影,就像古依多的妻子所認為的都是一個個「謊言」,但《八部半》其中之一個偉大之處,正是在迷亂交錯的影像下,令觀眾感受到它從虛無走向了真實。

 短评

费里尼我不费劲理解你了

6分钟前
  • 彌張
  • 还行

算是第一部看完以后一点都没看明白的电影,不明也不觉厉(费里尼真是欺负脸盲,看豆瓣剧情解析说什么“梦境中xx的脸突然转变成xx的脸”,在我看来那分明就是一张脸啊!)

8分钟前
  • 黑特-007
  • 还行

我再也不怕那些未知的真实了

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怎么没人告诉过我这个片子这么好玩,要不我早看了!!!!喜欢呀!!!嗯,我看过的老费的第一部片子,以后也会看下去的!(后来,我讲了老费的名导主题季~~我觉得我的诺言实现了~~2010.11.12凌晨加)补充,是这个片子让我真正爱上了黑白电影。我才明白黑白片也可以拍得这么有光影

10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2010-3-4 19:25:35 8/8.2(27308)#168 主线其实挺清晰的,太多零碎就看个人悟性了,从茫然到找着北,直接感受就是一个由安眠药到兴奋剂的过程。

15分钟前
  • 德拉库拉拉
  • 力荐

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第一次看是少年时租借的英字意声VCD,完全是被影像折服的三个人渡过一个洗礼般的下午。他们看到大腿就嘻哈,我却整个人懵掉。 第二次是电影节,特地定了票子和Zoe同去国泰看大荧幕~ 好多大妈大叔....掌声雷动,气氛冻人,简直费里尼重生出席premier幻觉....

25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印象最深的是那段舞,一段在别的影片中成为经典的舞蹈,那部电影叫《低俗小说》

28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迷影的极致是仇影 大师必须得有一颗大心脏 经得住创作对心力的透支 这是费里尼写给电影的一封血书 过往名誉的负担 制片方与剧作者的挟制 与演员的复杂私交 媒体的嘈扰 这一切让外表光鲜的大导演在创作上寸步难行 而长期的拍戏经历又让他在现实中彻底迷失自我 造梦师为梦境所困 甚至无法感知真实的爱情

32分钟前
  • 東方不親
  • 力荐

文本上是《朱丽叶与魔鬼》和《女人城》的先行版,暨,费里尼对女性、对自我、对普世婚姻道德观的一次影像反刍。形式上是以象征主义的场景设置、并以诗意的、戏剧的、角色的内心独白,搭建出影片的感知节奏,从而达到一种形而上写实主义的高度。一部完美的旋涡式的内心自我凝视电影。

34分钟前
  • 仁直
  • 力荐

难懂的电影通常分四种:本身装逼,被识破;本身装逼,观者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也以此装逼;本身不装逼,观者以为识破了它的假逼。我觉得本片属于第五种:本身不装逼,观者想装却装不起。

3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太过于意识流,很容易被理解成装逼。这部可以看作是费里尼的自传,加入了大量的自我情感,观影过程难免备感枯燥。 梦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得到强烈的体现,他对梦的表现可以与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媲美,把情节和人物分裂成梦、意识流的碎片。但事实上费里尼更倾向于接受较为宽容的荣格的某些观点,在结尾处主人公基多建构新秩序:残缺的欲望与纯洁的灵魂握手言和。重回世俗生活,认清残缺本质,在交流与宽恕中继续生活。电影开头基多面临诸多困惑,不知何去何从。在秩序和纯洁面前,他欣然接受了荣格的观点,认同人性和人格的残缺,承认阴影的合法性,并与孤独、虚无握手言和,以喧闹的庆典致意残缺的生活。这部看起来没有情节的电影,其实是通过视觉画面向我们展示人的普遍问题与费里尼的选择。

38分钟前
  • 影人疯
  • 推荐

精妙绝伦的开场。大多数人做梦,只有他能把那些稍纵即逝的东西拍下来。发亮的黑白画面上总有一种地狱般的天堂的感觉。人生就是一场不眠不休的马戏,时间挥舞着鞭子抽打着你

4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费里尼代表作,奥斯卡最佳外语片.①展现导演创作与情感危机,将梦境,回忆,幻想与现实无缝交织,虽意识流,仍适用精神分析;②古典乐和Nino Rota配乐,喧嚣而梦幻;③芭蕾舞般精妙流畅的移动长镜;④开篇塞车,飞翔,拽入现实;⑤童年的妓女艳舞与惩罚;⑥妻妾成群,浴巾裹挟;⑦被[地下]借鉴的大团圆结尾。(9.5/10) | 20230218费里尼回顾展大光明4K大银幕重温,尽管确乎是意识流化作品,但其实并不需要你我去分辨本已契如梦境的电影中的幻真虚实(一如林奇和布努埃尔的不少作品),尽管部分段落颇让人不适,但不得不承认,在对创作焦虑、情感危机与内心矛盾的呈现上,费费已足够坦诚和浪漫。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好吧,我承认我是为了看《九》,才把这部如雷贯耳但注定看不懂的意识流神片翻出来膜拜一遍。看的过程实在很挣扎很痛苦。完全听不懂的语言真是没有安全感。直接导致我看片过程中坐着睡过去——喝咖啡——歪着睡过去——出去洗脸——趴着睡过去——开窗吹冷风……唉, 我承认我完全没有文青素质!

44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看不懂,惭愧

48分钟前
  • forever young
  • 还行

表现自我的现代主义,突破线性叙事结构,戏中戏双重镜像结构复调合鸣,两条心理动作线;诗性现实主义,马戏团式人工布景,戏剧化表演,大量闪回幻想与梦呓,漫画构图

5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重看#@影城;将最隐秘的心声铺陈银幕,模糊现实梦境、画框内外的界限,剖析精神世界的焦虑和向往;永远沉醉的童年,永远的小丑和马戏团,永远的肥女和少年,感谢你代替我们在银幕上做了一个永不消失的、巨大的梦;光线的分割、场面的调度无与伦比;后半部越来越棒,结尾完美的闭合。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给费里尼跪了!!五星电影的标准被这片子推到新高。我其实看过布列松就不惦记特吕弗了;看了法斯宾德则意识到文德斯的局限;看完这部,果断抛弃安东尼奥尼!

59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费里尼在谈到他的电影《八又二分之一》时说:我要描写的是由无数折磨人、不断改变的迷宫组成的人生。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中,而日常生活也是一个不断纠缠着记忆、幻想、感情、过去与现在种种事件交叠的迷宫。

1小时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