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生命1966

HD

主演:约翰·兰道夫,弗朗西丝·瑞德,芭芭拉·沃勒,埃特加斯坦利,莫瑞·汉密尔顿,杰夫·科里,威尔·吉尔,理查德·安德森,罗克·赫德森,韦斯利·阿迪,莎乐美·延斯,内德里克·扬,多迪·希斯,伊丽莎白弗雷泽,威廉·温特索尔,卡尔·斯温森,Thom Conroy,Frank Campanella,Robert Brubaker,Dorothy Morris,Carla Balenda,Burt Brandon,Helen Brown,Irving Burns,Fritz Ford,John Francis,大卫·加菲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2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3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4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5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6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3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4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5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6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7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8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19第二生命196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二生命1966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Middle-aged banker Arthur Hamilton is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start a completely new life when he receives calls from his old friend Charlie. The only problem is that Charlie is supposed to be dead. Hamilton is eventually introduced to a firm that will fake his death and create an entirely new look and life for him. After undergoing physical reconstruction surgery and months of training and psychotherapy, Hamilton returns to the world in the form of artist Tony Wilson. He has a nice house in Malibu and a manservant, a company employee who is there to assist him with his adjustment. He finds that the life he had hoped for isn't quite what he expected and asks the company to go through the process with surprising results. Written by garykmcd赌城大冒险魔翼杀手我爱喵星人塔米的旅行昨日的美食十荒六梦之初恋忧郁的申石基XX我本狂婿王牌保镖初恋补时简爱1996枪火2014乐高蝙蝠侠大电影超级8宽松世代又如何 电影版小马宝莉大电影致命学分失魂的森林合宿24号房用心棒哥们游戏现场清理人第七季吹响悠风号剧场版:欢迎来到北宇治高中吹奏乐部梦断南洋开心超人名门媳妇意大利制造2018爱丽丝梦游仙境帮规罗斯福:美国混蛋食梦者第三季重生之回到古代当刺客朝鲜王朝内幕第一季夏目友人帐 第四季绯闻女孩 第六季这是南瓜大王哦! 查理·布朗!眼镜蛇我自己的情歌美国之锈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瞎扯淡自以为是的短评闭嘴吧别丢人了

客观的青春自由无罪。什么嬉皮精神成了消费社会的帮凶。消费社会从何而来?人。这一切的帮凶都只是人自身的各种欲望。与什么嬉皮精神无关别尬黑学几个破词汇净乱扯污名化嬉皮精神。为了黑嬉皮什么都跟它硬扯上关系是吧。

剧情不够连贯惊悚元素没有完全不吓人故事也无比简单就是美国中年男子心理危机寻求青春与自由。整个片都在无病呻吟不作就不会死。一开始亚瑟没有珍惜现有生活身在福中不知福真正改头换面变成另一个人后又无比怀念希望回到从前的生活各种作最后又被弄死了。一切不过无法控制自己欲望的人最后自食恶果。NOZUONODIE。也有人说什么青春与自由都成了商品时嬉皮精神也成了消费社会的帮凶?这一切无关精神嬉皮精神无错哪来帮凶一说纯粹借着几个破词汇瞎扯淡。消费社会从何而来被金钱欲望蒙蔽的人只想通过消费获得短暂快乐的人所以这些客观的自由青春完全没有任何的错一切都是这些人自己太过贪得无厌只想纵情享乐。富人有了钱后又想同时拥有青春自由这怎么可能不过有需求就有市场又是人,他们将青春与自由做成商品。所以一切客观的青春自由嬉皮精神都没有×更别在那扯淡什么帮凶了。根本没有这一说。什么消费社会都是因人而起帮凶也不过人的各种享乐欲望。而嬉皮精神是珍惜热爱现有生活的一种热情方式。但这部片展现的恰巧就是主人公没有嬉皮精神看不到已拥有生活的美好之处所以不停想跳出成为别人他有的只是空虚迷茫与那种贪得无厌想拥有一切的贪婪有了钱又想再同时有青春自由鱼跟熊掌还不能兼得呢。所以这部片你又扯嬉皮精神成帮凶真是为了黑而黑什么胡言乱语都说。第一主人公是没有嬉皮精神的但他仍然深陷消费社会。第二消费社会皆因人自身而起不用说了第三消费社会的帮凶自然是人谁消费人啊?!消费社会愈演愈烈的根源是人无法控制自己贪婪任性的丑恶欲望罢了。他们太过空虚狭隘精神匮乏只能用消费获得物质享受弥补。

这部片就是展现了放任欲望贪得无厌只会让你最终自食饿果。如果亚瑟在最初能够看得到生活美好之处不一直想着变成别人拥有一切就不会被有机可乘影片中说了他也是被赞助的,公司要求赞助他的人必须确保她一定会接受改造。所以他自己一开始就是自愿的 结果又反悔在他反悔那一刻我就知道最后公司弄死他是必然的。就像这故事不是架空的他是个现实故事发生在现代都市里所以现实中的公司会做这样的赔本买卖么你不动脑子想也能知道吧要是你还有点点脑子。比方一个整容公司把你整全脸了就因为你自己不喜欢硬要求别人把你整回去。更别说片子里不仅改了脸还有身份各种各样的当他做出这个决定时就该想到自己会承担什么后果但他显然完全没思考过。改造之前亚瑟只想跳出现有生活得到什么自由但其实他不好过的原因并不是他没有自由只不过是他自己精神太匮乏了心灵空虚才会如此而他只愚蠢将一切归结于没有自由当他被改造后呢自由青春后呢但他依旧那么不自在又开始怀念无比渴望回到之前的日子希望有一次重来的机会但他在接受改造之前其实他随时随地都能重来那就是看到他现有生活的足意并珍惜这一切从而对生活再次拥有热情期待但他没有他不停的自怨自艾觉得自己孤独不自由实际就是他太空虚太狭隘了精神匮乏的人总认为自己缺乏自由其实他只是单纯的缺乏深入思考。就像开头跟老头对话那样他总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因为他压根不知道自己缺哪根筋他没法说出完整的想法嘴是健全的但他仍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说不出这一部分就看到他的空虚迷茫但同时他又是个非常贪得无厌的人非常不知足当然最后他也后悔了知道自己多么可笑可悲以前从没珍惜过已拥有的。空虚狭隘他自认为一切都是“没有自由”害的。然而在被改造后他又渴望回到“死”前的生活渴望重来但机会早已然被他自己浪费他接受过一次彻头彻尾的“change”了所以说回去就回去压根不现实他以为自己是个三岁小孩这么任性最后被弄死了纯粹意料之中的事。这片就告诫那些富人NOZUONODIE珍惜眼前人也让我看到主人公的无知可笑贪婪与造作。最后他顿悟了想回去但早已不可能的他必须为自己的贪得无厌无知任性付出代价。这一切与什么青春自由嬉皮精神无关。完全就是主角自己。他的贪婪任性无知可笑最后也令自己自食其果罢了。仅此而已。对后世有告诫警示作用。1966年代能看这种电影的也不是什么流浪汉也都有点💰尤其是类似主人公身份的富人阶级的美国中年男子。对他们有一个告诫为他们展现了一个如果他们真能同时拥有青春自由与钱后的生活世界然而结局是主人公反悔了他居然渴望回到从前的生活最后惨死。也警示当年的观者珍惜你自己已有的生活吧别做什么鱼跟熊掌兼得成为别人的贪婪任性无知大梦了。因为当这一天真正来临时说不定你也会跟主人公一样反悔最后自食其果为自己的贪得无厌空虚狭隘任性无知付出代价。

 2 ) 最后的幻灭

天才的电影,需要第3次阅读的电影。战斗的电影。当然也是,政治的电影。

首先我得承认,当年弗兰克海默的名片,满洲候选人,而且也在百大电影名单当中,我就没太看得懂。和当时美国冷战的高峰有关,那种心里的屏障和被谋杀的恐惧感,在电影中呼之欲出。

弗兰克海默总是在颠覆人们的常识。

比如在第二生命当中,每个人都接受的美国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挣钱,最后出人头地,然后养老送终。在男主角与自己的夫人像老年人那样的接吻之后,他已经彻底幻灭了。

当时美国就流行说,有一种办法能够让你过另外一种生活,让你完全整容,就好像,日本同时期安部公房拍出的,假面的告白一样。

所以就有一个公司来运作它。特别是出现了男主人公或在第二生命当中在葡萄狂欢节当中的找到了年轻的自己,感觉到了青春的欲望,这是电影的华彩乐章。

但却挡不住最后的幻灭!什么第二生命,根本就没有希望。

电影的结构,摄影都极度值得推敲,制造出来的紧张的悬念就和满洲候选人一样。可以说是希区柯克+库布里克。

很多画面都参考了弗兰克海默最喜欢的玛格丽特的画作。

 3 ) 第二生命、脱胎换骨,第一生命、黄金夏季

1966年11月14日上映!1966年11月14日上映!Jesus!天才!天啊!深刻!大摄影指导还是华人!真是超级的意外惊喜!收获连连!而私人登录了上千部好电影,约翰·弗兰克海默导演的作品还是第一次看自己都吓尿~ 好片看不完。经典却可以拍完,在这段有生之年杰作连连。

2015时在其15年前出了一天才作品《入侵脑细胞》塔西姆·辛有新作《换命法则》,电影60多岁的老年人换成35岁的中年男人——当然一样是身为社会和人生的成功者当然也就是爽死了!但是其电影才杰出精彩了30分钟、节奏一换就俗套了,不成、但是它的那原念原来是与这里相关!而后者、这里,可是天才也~!

你现在是富人了,中老年人、但是你这样拥有什么?年老的太太、电影里它这么说女性太坏了实在,但是也因此深刻到底——所以我说,要趁年轻即可,不是富二代啊,自己成为富一代、自己孩子是富二代成了,黄金年华现在、青年与中年不一样,也是因为这人生夏季有最可贵的成就只有在这样的时期才可以完成,做到的这、也是天命和人生最幸运的眷顾!啊!Jesus!

《第二生命》的镜头在1966年非常前卫,分镜甚至有点像艺术生的风格、也就是现在都少有的大牛!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拽到飞起!哈哈哈哈!”天啊、这又是多少年前的名著?

里面的老人老头、电影怎么不是反映真实命运的真谛?!只是需要发现,人生的美好支点自会呈现。就连走出家门外世俗里,都是人生的真谛,只是其中会有少数成功的或者无与伦比的,就是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命运和命途进行选择,你认为你可以决定你的命运、你是对的,你认为你不能决定你的命运、你也是对的,人的思想观念物质成就没有亏欠。

“谢谢你!”这一句是水平的反映,电影里知道感激什么的、才会获得,也在生活里、要付出才会有收获,《第二生命》就分了好几个水平、妙极可言:“当您知道没有退路了,不是更有劲向前冲吗?您是知道的,不是吗?当您……您当然是。”天才的作品啊!天才的作品啊!Jesus!Jesus~ 哈哈哈——绝对的说服力!

 4 ) 《脱胎换骨》--想法颇有新意,实施差强人意

看的是英皇EE-3172版本。这个故事应该启发了不少电影,比如《心理游戏》,《变脸》,《楚门的世界》甚至是各部以人体试验改变人生的科幻小片,拥有很好的想法,关于如何给人第二次重生以及去审视世界的机会,弗兰肯海默基本重复了自己在《满洲候选人》里关于人体试验的风格,画面富有一定的惊悚效果,但在快50年后的今天,感觉此片还是在实施想法上稍欠火候,没有把各个人物之间的张力和关系编的扣人心弦,关于重生的思考也不够有深度。洛克-哈德森一改《枕边细语》喜剧风格,表演实力派

 5 ) 重生的假设

重生的假设
第二生命Seconds
出品:美国 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John Frankenheimer 年代:1966 文:西帕克
        在达希尔·海密特的小说《马耳他之鹰》中,大侦探斯派德曾描述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位丈夫为了摆脱自己无趣的生活,选择了消失,在另一个城市隐姓埋名重新来过。斯派德受此人妻子委托,千方百计找到了失踪者。最终,却惊讶的发现,这位丈夫,依然还做着几乎相同的工作和与妻子类似的女人过着他曾经逃避的无趣生活。确实,每个人都想着如果自己可以摆脱如今的生活,相信在新的环境会完全不同。但事实上,真正摆脱自己的身份,却几乎毫无可能。在约翰·弗兰克海默·1966年的作品《第二生命》中,导演便做出了相同的假设。如果给你一次机会,让你脱胎换骨,生活真的会更好吗?
        影片一开始,观众便随着华裔摄影师黄宗霑的镜头,进入了一个由扭曲肢体和玻璃组成的奇异世界。弗兰克海默在本片中,第一次尝试使用了长焦镜头,将人体细节无限放大,虽然我们看到更多,但被摄者的身份却离我们异常遥远。当这层符号被移除后,弗兰克海默展示给我们的,却是真正赤裸的真实。黄宗霑根据要求,在本片中进行了大胆的创作。虽是黑白片,但本片却完全放弃了黑白电影常用的1.33:1视屏,而选用了彩色片标准1.85:1格式。直观的表现,便是将人物拉长并置于画面两边,或利用广角镜头进行变形,最终得到的便是我们所见的扭曲影像。完全利用构图说话,让本片得以部分摆脱言语的桎梏,更好的呈现给观众真实的可怖(这也让本片难以使用Pan&Scan技术,进行电视移植)。
        纽约中央车站,中年银行职员亚瑟,即将面对他不得不接受的第二次生命。神秘男人的纸条,已经“死去”的朋友不断的电话骚扰,亚瑟的世界,被突然闯入的难言真实,搅的天翻地覆。他无法和爱妻接吻,也无法正常工作,他必须知道真相。为了营造这层世界崩塌之感,弗兰克海默特地选择了在中央车站实景拍摄,但这层现实,却并非分毫不差,人们盲目的走向一个方向,反倒让亚瑟一人更显形单影只。黄宗霑晃动的手提摄影,仿佛让主角的视线也跟着这层异样一起显现出来。为了能达到人群快速移动的效果,弗兰克海默在拍摄当天,特意找来《花花公子》兔女郎在车站表演,顺利转移了人群对剧组的视线。但也用事实证明了,在欲望面前,人们都轻易忽略了镜头这一不属于日常生活的现实污点。
        最终,亚瑟来到了那个被称为“公司”的神秘组织。一场春梦成真以后,亚瑟也被迫加入了换取第二次生命的终极假设。有趣的是,在本片里,亚瑟的春梦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版本。第一是在梦中,亚瑟走过变形的走廊,仿佛置身表现主义画作之中。第二是公司为其播放的偷录影像,镜头简单粗暴。而我们更愿意接受的,确是第一种,靠近亚瑟内心的欲望。直接的真实,反而将他推向了无法自拔的深渊。随着越来越靠近,难以触碰的真实,导演也将镜头的调动缩减,长镜头的蛊惑下,亚瑟终于相信了改变便是获得新生的唯一方式。
        经过漫长复杂的手术之后,脱胎换骨的亚瑟,也变成了由罗克·哈德森饰演的托尼。这个完全符合亚瑟心中超我的存在,他有着极高的道德感,并有着人人向往的职业,和了无牵挂孑然一身的自由。起初,弗兰克海默选择了柯克·道格拉斯一人扮演亚瑟和托尼同一人物的两面,但由于其过于显眼的外形难以掩盖,才转而招入了有大众情人脸的哈德森。哈德森只愿意出演整容后的形象,让弗兰克海默也打消了只找一个演员的念头。不过,这无心插柳反倒有了不一般的效果,正是这前后的极大反差,揭示了虚伪的皮囊无法真正左右人内在的空虚的真理。
        一开始,一切都顺理成章,功成名就的身份地位,悠闲的加州生活,以及美妙的沙滩邂逅,亚瑟终于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但飞机场被陌生人认出,管家的遮遮掩掩,又在冥冥之中,提醒着他,总有那么一层虚幻的网,将他和梦想阻截。果农踩葡萄酿酒的狂欢是一个让亚瑟放下自己的信号。在这个没有道德束缚的自由家园里,人们脱光衣服,彻夜狂欢,不管他是亚瑟还是托尼,都显得无足轻重,以为第二次生命就是一切的他,终于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有了裂痕(拍摄此场时,黄宗霑因为东方价值观念,不愿拍摄裸体狂欢,转而让助理代劳)。
       酒会的醉后吐真言,成了亚瑟最后的遮羞布,这也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原来,这里的一切都尽皆虚假,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公司的眼线。真实已不再重要,当我们一窥实在界的面庞之后,想要再次回归符号界的序列,则变的无比困难,而真正面对他的,只剩无止境的虚无和怀疑。带着这层疑问,他探访了曾经的妻子,妻子已将他的遗物收起。慢慢放下的回忆,让他永远消失于曾经的符号系统中,建立过往的理解,已再不可能。公司的新符号系统,也已满目疮痍,不甘再用。
      但重回符号界,也并非想的那么容易,正如开篇的例子那样,你可以选择逃离环境,但永远也无法逃离真实的自己。亚瑟回到公司,想到的也是如何换一个新的身份。但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代价,他必须举荐并赞助一人,才可重新回到队列之中。但即使变换又何如?规划好的人生,总是缺失意义,放弃寻找有时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正如亚瑟所说“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告知,该做什么事,但这仅仅是事情,却忽略了人本身”。当我们被社会打磨成完全一样的零件之后,真正背叛的却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小客体。
       电影的结尾,亚瑟被带往那个让他获得新生的手术台,接受最终的死亡手术,他将变成另一个人的尸体,成为符号界直指实在界的变量,成为让能指链脱节的小小一环。“真可惜,你曾是我最好的作品”死亡医生这个游戏中的大他者,用极度无情又略带悲悯的眼光,结束了其造物的生命。不过,这又何妨?完全重生,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完全死亡。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模糊的沙滩之中,这似乎是亚瑟的一段不曾被我们所知的最后记忆。即使到最后,我们也对他知之甚少,即使到最后,亚瑟也不知道内心深埋的渴求。其实,了解你自己,永远是比重生更加困难的假设。

(原载于《看电影》)

 6 ) 这不是西方画皮鬼故事

第一次看John Frankenheimer的电影,而且还是60年代的Cult Film,确实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最为影迷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手法极度前卫的摄影,从开场那一系列的扭曲的五官形象足以吓掉下巴!至于片中多次出现的鱼眼镜头和超广角镜头的运用,更是为日后无数继续追求艺术真谛的导演反复模仿和借鉴,《堕落天使》、《迷上瘾》、《内陆帝国》……

尽管是美国科幻惊悚题材,导演在不少场景的处理手法却带有浓浓的欧洲文艺风情,比如是葡萄酒女神狂欢的段落。部分场景竟沾染着安东尼奥尼的气息,如海滩上男女主角二人的对话。用两位演员来扮演同一个角色的做法确实惊为天人,比布努艾尔的《朦胧欲望》也要早10多年。

影片的主旨放在当前看来毫不过时。换了一张脸,而内在的心灵和行为习惯却是难以改变的。这不是西方画皮鬼故事,而是让人不断深思的深刻哲理。与其让我获得第二次生命,倒不如好好把握和珍惜眼前的一切。

 短评

黄宗沾深焦和长焦摄影真棒这种主观镜头算是gopro的老祖宗了吧。对于六零年代美国人自身身份的符号和去符号化。用一种这样敌托邦的构架反射出来。可以看出很多之后的科幻片都有这里的影子。配乐做得很好。声音好像是dub的

5分钟前
  • 好样的
  • 推荐

震撼。或许我们可以选择重新过另一种生活,但又怎么知道新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呢?也许并没有更好地选择,上帝对每个人命运的安排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人总想体验超越自身的事物,在我们决定重新生活前,先明确内心的渴望吧。这部电影的摄影超赞,气氛越到后面越浓,最后一个画面碉堡了。

8分钟前
  • 半透明
  • 力荐

Frankenheimer在这里将人生目标这种终极命题用极端的思想实验进行了一遍。现代人经历了空虚的生活,但追求的却是更虚无缥缈的完美满足。只不过现实和幻想有差距,人生也不是能推倒重来的。片中大量极富想象力的镜头设置对于刻画主角亦真亦幻的体验很有帮助。

11分钟前
  • Nakadai
  • 力荐

超我伴随着自我的消失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梦。美国人相信,或者说表面上相信“The Second Chance”,与此同时1960s的嬉皮士们似乎同样追求着极致的,去秩序化的享乐,而《第二生命》则以一种冷峻的方式,将他们想象中的希腊—马克思式乌托邦展现出来,并暗示着,如果我们真的实现了这些愿望,如果我们真的不再匮乏,事情将变得多么令人恐惧,它可以是一种道德寓言,也可以是一次拉康式的噩梦,我们究竟多么犬儒?又是谁在逼迫着我们享乐?黄宗霑采用的鱼眼镜头构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表现主义,它将Art Deco的线条感扭曲,“理想”生活的狰狞一面,及其幕后的循环工业体制。

1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随波逐流半生的人为什么总觉得只要人间蒸发就一切都会不一样呢。嘲counter culture还挺辣。主要是摄影剪辑飞得一塌糊涂,配合风琴轰鸣的主题配乐,奇爽。Wesley Addy演男管家很合适呢

19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8/10。开头摄影机深入五官内部拍摄,仿佛寻找着身体内的灵魂,人脸起伏多变随即又被拼接,正如主角沉溺在金钱和肉体狂欢所提供的梦幻与虚妄之中,只得陷入精神被支配、肉身被奴役的困境,并强迫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改造,成为等待室里拉拢熟人进组织的芸芸众生一份子。[幻体]诸多设定都一模一样源自本片!

2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奇怪的重生故事,冷峻的摄影。酒神节那一段尺度很大,不过整体太独立太美式文艺,始终没有代入感

28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超现实主义摄影教材。嬉皮精神被讽刺被售卖,这样的电影真不多见……惊悚又cult,不知道是不是曾给过《楚门的世界》灵感。

30分钟前
  • 小爱
  • 还行

片头的配乐和画面布控到位,毅然惊悚,把我的鸡皮疙瘩全然绑架出来。看到半途才知cult,半接受,半拒绝的怪诞片。导演说这个影片在被观众接受过程中也经历了从failure到cult classic的过程。也算一种reborn吧。

32分钟前
  • k-pax
  • 推荐

#新好莱坞# 喜欢去年[逃出绝命镇]的小伙伴,千万不能错过此片。与种族无关,[第二生命] 描述了资本时代之下人类对于永生赤裸裸的渴望,Live TV Show出身的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赋予了影片别样的镜头意义,大胆地主观视角和别出心裁的镜头角度,将片中人类扭曲的欲念和反复的情感展现地淋漓尽致。

34分钟前
  • MovieManic
  • 力荐

准确来说是拿了一个惊悚片,或者说政治类型的惊悚片的壳子,讲了一个现代寓言,但这个故事本身指向不明确,就算是很创新性的,用很多单场戏再讨论一些现代性的话题,甚至是哲学思辨,可后期的故事走向更感觉像是纯粹的靠“惊吓”及视觉上的冲击感来强迫观众接受这个故事的荒诞,使得整个电影掉价了(类似于黑客帝国2)。摄影当然好,很多超脱现实的视角用的特别棒,专门设计的摄影器材拍出了很多充满先锋实验感的素材。剪辑则更像是为后期的电影人提供了一种分镜思路,快速剪辑上的短帧时间的平均分配。属于有瑕疵的中二科幻“神”作

39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推荐

感到可惜的片子,即使摄影有创意①片头特写的五官进行变形缩放,画面分屏的时候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②扭曲的房间以及使用广角镜头的变形面部特写很有意思③“酒神节”的狂欢派对,动感的镜头很好的传达出“醉”的状态,可惜的是黑白还是低对比度且无光影效果④叙事未能达到画面的水平,画面未推动叙事

43分钟前
  • Benjamin
  • 还行

弗兰肯海默这一片恐怖极了。这是对嬉皮年代的商业社会的猛击,同时也对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深深质疑:当青春和自由都成了商品,嬉皮精神也会成为消费社会的帮凶。这片欠缺的地方,在于后半段似乎少了些戏。意义的线索梳理得不清楚。不过男主人公的老婆说出:他早就死了。那句真是来劲。

47分钟前
  • dinosaurs
  • 推荐

获最佳黑白摄影提名的大师黄宗霑竟被人在最擅长的视觉领域抢了风头:扭曲面孔片头出自索尔巴斯!不过电影伊始男主是谁不知移情尚未建立就密集视觉轰炸表现焦虑消沉?很难不落下形式主义的诟病。演到后来也证明,所谓中年危机生命彷徨只是引子,影片真正要说的是:危机思变?稍安勿躁。右翼方案,很不靠谱!承载这一理念的关键人物就是与男主两次对谈的医院老叟。首度登场时的白色牛仔帽比较惹眼。道具在此释放重要信息:保守思维。果然稍后对白大谈矛盾自我为尊;可等男主感觉失望重回医院,老头却不再捍卫理想主张容忍错误,大吐苦水摊子铺开养人无数已没法回头只能唯利是图。换言之,以助人危机求变为初衷的革新机构本身沦为制造危机的源头。这里所隐含的意思:当初就不该变脸,银行高管不也挺好?……六十年代的弗兰克海默其实是体制内维稳人士。

5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弗兰肯海默60年代巅峰期的收官之作。惊世骇俗、极具实验性的科幻艺术片。论及身份认同,美国中年男子的心理危机 - 渴望自由、青春、情感及理想。黑白摄影极佳、梦幻般的镜头组合令人目不暇接。约翰.兰道夫和洛克.赫德森一前一后的对角色塑造刻画细腻。

5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构思出色的科幻,寻求认同的重生寓言,黄宗霑的摄影很有看头,扭曲迷幻如同梦境,在大银幕观看特别带感。还看到了很多后来电影的影子,包括达伦的《梦之安魂曲》和芬奇的《心理游戏》。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右的思考,充满了对美国新左派运动席卷的焦虑,类比昆汀的《好莱坞往事》,无巧不成书电影又在1966年上映,推陈出新的后果是旧的去了新的没来,教堂坍塌成废墟,圣书焚烧作灰烬,贤人沦落到嬉皮,严肃聆听右的想法于左而言是有益的。黄宗霑的摄影过分优越,裸体葡萄酒会的画面冲击力太强了,《酒精计划》引以为傲的麦叔跳舞都自愧不如

1小时前
  • FWSWU-LLDAF
  • 力荐

11/17/2022 - 11/18/2022, @ The Criterion Channel. 摄影与Rock Hudson令人印象最深。两场party scene太长了。Atmosphere of menace. 挥之不去的迷惘。Identity陷入巨大的裂痕,无法找回亦无法抵达,在虚无中失丧。You’d have to carry yourself wherever you go, how unfortunate. 今天来看,仍然现代,恰好很当代。

1小时前
  • P.s I love you
  • 还行

可能是新好莱坞电影破局前最先锋的尝试,黄宗霑的摄影,Saul Bass的片头设计,Jerry Goldsmith的配乐都令人惊叹。

1小时前
  • 小凯撒
  • 推荐

木匠推荐的,so。。人脸的特写与远景的同镜运用突出主人公与环境难以融合的疏离感,仰视镜头深掘出人物内心摇摇欲坠的脆弱感受,冰冷的器械和善变的人脸交相错映,转瞬即逝的狂欢和步步紧逼的运镜形成鲜明对比,用超现实主义的血肉筑起一个现实环境下日益丧失的存在感危机意识躯壳。我也不知道我说什么

1小时前
  • 秦丰禾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