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斯1960

HD

主演:柯克·道格拉斯,劳伦斯·奥利弗,简·西蒙斯,查尔斯·劳顿,彼得·乌斯蒂诺夫,约翰·加文,尼娜·弗彻,托尼·柯蒂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2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3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4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5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6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3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4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5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6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7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8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19斯巴达克斯196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斯巴达克斯196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公元前73年,来自古罗马利比亚省的奴隶斯巴达克斯(柯克•道格拉斯 Kirk Douglas 饰)在加普亚格斗学校中爱上了女奴瓦瑞妮娅(琼•西蒙斯 Jean Simmons 饰)。同年,格斗学校的奴隶在斯巴达克斯带领下发动起义,获得自由,随后斯巴达克斯与瓦瑞妮娅团聚,结为夫妇。起义震惊了罗马的统治集团,激化了元老院中贵族派和平民派的矛盾。贵族将领克拉苏(劳伦斯•奥利维尔 Laurence Olivier 饰)乘机击败平民派首领格拉古(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 饰),篡夺了首席执政官的权力,实行独裁。格拉古为了打击克拉苏,打算私下放走奴隶大军;克拉苏却重金收买了海盗,并召回在国外作战的两支大军。斯巴达克斯起义军三面受敌,寡不抵众,数万奴隶战死,他与妻子和六千幸存战友均被克拉苏所俘。在最后的关头,由于格拉古的帮助,情况又发生了变化。离开拉斯维加斯国语版射雕英雄传余生的第一天初恋日记(普通话版)备胎逆袭战2度假伙伴2向前一步是幸福十二宫金牢外滩佚事保镖小姐与初恋先生陀枪师姐3国语卖房子的女人的逆袭万古龙神 第二季温暖的一句话与浪争锋 第二季小美绝对不可能 侦探 上水流涼子的解析乐活姐妹:怪诞冒险第一季血胎换骨海诗行动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达人也疯狂大运千年在爆炸前吻我后院计划与Bono&TheEdge面对面:大卫·莱特曼回归都柏林虎2019冷总的绝情前妻多情剑客母亲林深暗香来你的婚礼2018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如果你能触摸我吸烟致咳远大前程·双龙会鬼剑奇兵继续前行2017茶亦有道伤害2018普通攻击是全体攻击而且能二次攻击的妈妈你喜欢吗?小飞的梦想制霸擂台梦 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对人类多点耐心。

最后一部库布里克,接近完美收官,回头来看,这13部重要的不是技术手法运用得多么出类拔萃,而是每一部都引起我的思考,且思考的内容各不相同。技术会过时,而对道德、法律、战争、家庭、犯罪、人的精神世界和命运的探讨,却是比技术更有生命力的。这是库布里克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先说这部的几个点,再说一下感悟。 演员很出彩,除了老Kirk Douglas,还有顶级演员Laurence Kerr Olivier,《控方证人》胖律师Charles Laughton,两名贵族间只动口不动手的戏相当精彩,前者的隐忍和野心,后者的狡诈干脆,都刻画得十分到位。 特别说一下扮演奴隶贩子的演员Peter Ustinov,表演相当浑然天成,自然而有张力,不输主角,绝对是气氛担当,得奥斯卡男配实至名归,十几年后他扮演了大侦探波罗。 观看中的几个point: 角斗士正在生死相拼,台上的看客甚至没在观赏,而是热切咨询着他的未来前途。这样安排虽然刻意,却成功引起了观众对于贵族的厌恶和对立情绪。 男主与黑人互博是第二对,第一对被忽略,只听见了声音,把镜头对准了坐在里面的男主与黑人,这样的安排给观众时间培养情绪,也避免第一对就吸引观众注意力导致对第二对降低新鲜感。个人觉得,是黑人的死激发了男主的反抗精神,女人被卖只是导火索。 有个地方感觉少点戏,两个贵族大佬计谋相反,刚演完格拉古跟凯撒说他串通海盗私下放走奴隶大军,接到斯达巴克斯处,马上就海盗翻脸不认账了,衔接处少了克拉苏收买了海盗并找到帮手的部分。可能这样安排是为了给观众措手不及的落差感,但我一点没体会到落差,只感觉到了少戏。 几个大场面人多的戏确实挺恢宏,因为片子是在《宾虚》成功以后拍的,所以也算跟风。动作戏自然不能同今日相比,泛泛可陈。当然,重要的还是故事,动作戏再好也好不过中国功夫,场面再大也没有中国人多。 战败后,众人争先恐后冒充斯巴达克斯“I'm Spartacus.”确实比较感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也必定是这群勇士们的结果。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战斗到最后一刻。当然,这样的剧情只是为了戏剧张力。 有点感想:我们古代有没有这样追求自由的故事?想想也就《水浒传》还可以,结尾都是悲惨的。 国内古装的战争片多拍的是诡谲的计谋,出神入化的战术,华丽的动作戏,缠绵悱恻的爱情,勾心斗角的宫斗。 思想境界能拔高的目前还没看见。 时至今日,人类有了进步,在大部分国家买卖人口是犯法的,奴隶制消失,没有人被钉在十字架上。 但只要有人,就有阶级,就有剥削,一些人为了生存就要为另一些人的欲望而劳动,一些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经济上奴役其他国家。 惩罚似乎更人道了一些,但战争依然存在,核弹不比十字架更有人情味。 乐观地说,对人类有点耐心吧。 悲观地说,没有耐心也得受着。 现在是最好的,未来并不一定值得期待。

 2 ) 为了自由 选择战斗 给我死亡

不知道影片的故事情节与历史史实的差距多大,但这是一部把(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 毋宁死诠释的淋漓尽致的史诗片无疑了!

近三个半小时的影片长度可能会让观众感受到一点枯燥,但这是影片向观众酝酿感情的多维度的展现,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大决战,战斗场景也并不是宏大壮观的场面,但战斗只是其中一个维度。

奴隶们所展示的兄弟姐妹之情、渴望爱情和家庭的美好生活、人之所以为人的多维度渲染,到两军对垒决战前、两军统帅也就是奴隶和奴隶主分别面向自己的队伍所做的演讲那一个时刻,我感觉到了全片的最高潮,而不是之后的尸横遍野的大决战!

决战后的剧情也超乎我的想象,胜利的奴隶主感受到奴隶们不屈不挠的意志,由衷的恐惧和不安和脆弱,而斯巴达克斯的爱人和孩子最终幸运得以逃脱,并能够在最后时刻幸运地获得告别,全片的大结局,让观众感受到了正义战胜了邪恶,心中充满着希望!

 3 ) 狗血八卦一下

很多很多年前,北京还没有高楼大厦的时候,夏天的长安街上是树荫遍地,蝉鸣阵阵的时候,妈拿着单位工会发的票,带我到二七剧场看“斯巴达克斯”。

我坐在二楼的第一排,可以爬在栏杆上,恍惚如悬在空中看电影。当时觉得场面好大啊,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壮丽的银幕,让人头晕目眩。

时隔这多年,居然又在小屏幕上看到了这片子。巨大收获之一是读了霍华德.法斯特的小说,片子中的人物突然有了更实在,更立体的性格。从前少年人不懂的种种细节,突然豁然开朗了。克拉苏自然有龙阳癖,但当年那段经典的“吃蜗牛还是吃牡蛎”的挑逗加自白式的对话,还需要安东尼霍普金斯来配音,盖因原音轨找不到鸟…霍普金斯压低嗓音捏着鼻子学劳伦斯奥立佛,仔细听真的很好玩。

根据小说改写的剧情免不了要狗血一些,比如斯巴达克斯的“冲冠一怒为红颜”,比如英雄总是战死在最后的俗套,比如千百人高呼“我是斯巴达克斯”的煽情。导演库布里克也觉得编剧很狗血,但不知道他老人家最恨哪一出。能和大导演同仇敌忾一下,很爽很虚荣。

巨大收获之二是看到了演凯撒的那个西班牙裔帅哥,真是天使面孔魔鬼身材。如果凯撒是这么个样子,俺们全部跟随他老人家高卢赏花去也。奇的是该帅哥日后被提名作第二任007,可惜未遂。更奇的是,幸亏没有做成007--帅哥和好莱坞的另一个小生里根成了脸熟。后者作总统后,帅哥成功的作了墨西哥大使。男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脸啦!

巨大损失是小说中的那个超酷的犹太人大为完全被抹杀,大概编剧觉得他抢了主角的风头。斯巴达克斯意识到造反者的无望时,掉了两滴英雄泪。俺不知道,男人的泪需要流给老婆看,还是流给哥们儿看。反正小说里他想着想着,大滴眼泪就滑下来了。酷小子大卫就莫名其妙的看着他,一言不发。我猜他一开始不是害怕,是绝望。影片里,道格拉斯干脆滚到老婆怀里哭去了。俺无能,俺分不清这两个场景间的微妙区别。

其实这剧本把樊梨尼亚塑造成了很酷的女人,有着很铁血的神经。天下有多少女人能抱着爱人的腿,说“死吧,快点死吧”?当然小说里也把她写的非同凡响,赫然是个超然的圣母,睿智的观音。乖乖。


然后么。。。。当当当当!-------斗篷翻飞,亮出尖声高笑的同人女王本相:镜子镜子告诉我,这影片最值得YY的是什么?

编剧加进了一个克拉苏的龙阳癖对象,娇媚可爱的吟诗少年安提诺乌斯。其实那演员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不够粉嫩。但你听人家那名字起的,透着淫靡引诱的味道。还没等阿佛洛迪特上手,俺们的大将军克拉苏就想在浴池里把美少年扑倒鸟。可是克拉苏毕竟是克拉苏,劳伦斯奥立佛毕竟是莎翁代言人,不是梁朝伟。于是奥立佛对着镜头用口唇品位“(Rome) you must serve her, you must love her”词藻的快感时,眼睛亮得吓人,目光流转,喉头微微发颤,他已经在意淫中准备就绪了。无须任何暴露镜头,奥立佛的神情一定让同志们口干舌燥,这简直就是用文字作前戏么。但克拉苏强忍着欲火一转身,美少年早就吓得逃之夭夭鸟。

少年逃到了斯巴达克斯的流亡大军中,因为识字通音律,作起了随军参谋,在大帐中与造反头头儿朝夕与共,那脸上全是崇拜爱慕的深情。末末了和斯巴达克斯一起被俘。克拉苏凭着龙阳君的直觉,一眼在人海中看到安提诺乌斯,并且居然挑了旁边灰头土脸的斯巴达克斯,叫他们配对儿作最后一场生死角斗,胜方上十字架。且不说两人都想牺牲自己,让对方死得痛快些,只说两个男人一场悲壮的生死角斗后,双双扭在一起-----俺就是喜欢看两个强壮男淫互相蹂躏的道道儿----斯巴达克斯还是把剑刺入了对方的胸膛。克拉苏很耐心很配合的让两人好好搂了一会儿。亲手杀死自己的爱人,如此狗血煽情的同志剧情,就这么出现在60年代的史实片中,这可比clamp那帮脑残早30年啊!!!!

 4 ) 关于《斯巴达克斯》

拍摄《光荣之路》的过程,库布里克与柯克·道格拉斯合作甚欢。柯克·道格拉斯当时是名符其实的大明星,库布里克只不过是刚出茅庐的青年导演。制片公司愿意出资,前提是柯克·道格拉斯得在本片当主演。电影耗资90万美元,柯克·道格拉斯一人就独占35万美元。

《斯巴达克斯》原本由安东尼·曼导演,但在拍摄过程与主演柯克·道格拉斯发生矛盾,柯克·道格拉斯因为是大明星,在当时话语权很大,便撤掉了柯克·道格拉斯,找了之前合作甚欢的库布里克。因此,执导《斯巴达克斯》,库布里克是临危上阵。

《斯巴达克斯》耗资巨大,在当时是典型的好莱坞大制片厂模式,导演话语权很小。片子最后拍摄完成,但似乎很不合库布里克自己的意思,并非完全他想要的。剪辑确实是库布里克自己掌控,但是在柯克·道格拉斯的控制下。后来谈起《斯巴达克斯》,库布里克说是“唯一一部不是自己完全掌控的电影”,语气里颇有微词。

这段经历对库布里克影响很大。为了能够独立制片并完全控制自己的电影,库布里克在自此之后离开好莱坞,将工作重心搬到英国,在伦敦郊外建立自己的电影城堡“伯翰姆伍德”,也没有再和大制片厂有过合作。他后来所有电影都是独立制片,在英国拍摄,即便那部表现美国当代生活场景的《洛丽塔》也全部在英国摄制完成。

除最开始两部失手的长片外(库布里克生前希望将其销毁,不列入展映片单),《斯巴达克斯》在库布里克所有长片作品中是质量最差的,不过库布里克的最差比起其他导演仍然好了不止半截。甚少有人谈起库布里克的电影,说自己喜欢《斯巴达克斯》。不过有一个人例外,在库布里克身边工作三十年的贴身助手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表示喜欢这部电影。

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曾经是职业赛车手,对电影一窍不通,因为单纯善良的个性和细心负责的态度获得库布里克的信任。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一开始没看过库布里克的电影(平时就很少看电影),后来回家休整时看完全部库布里克电影。当库布里克问他最喜欢哪部时,他回答《《斯巴达克斯》。不知道库布里克听后是什么心情。

 5 ) 史诗片要有史诗片的看法

这不是近来热映的很黄很暴力的电视剧,这是1960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电影。是的,这是库布里克导演的,虽然我们从中几乎没有看到库布里克的影子---灰暗,冷静,人性和体制的毁灭等等,反之它主题鲜明,立场分明,也很热血,除了血肉之躯也没见到什么毁灭。莫非又是库布里克力求多样性的结果?经查实得知原因乃是主演柯克·道格拉斯。放到今天来讲,柯克·道格拉斯属于“戏霸”,他左右了片场和影片的风格,导演库布里克相当于只是他请来的顾问和助理。无怪乎库布里克拒绝承认本片是他的作品。

柯克·道格拉斯是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爹,看上去真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连说话音色都一样。他在本片中开场算是出彩,旁白说他“Dreaming of the death of slavery, 2000 years before it came true”的时候,他很血性的咬断了一个罗马士兵的脚筋。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柯克把斯巴达克斯塑造成了一个单薄的高大全形象,大义凛然,爱自由也爱美女,领导人民得解放,面对剥削阶级的威逼利诱视死如归,最后英勇就义云云。片中展现奴隶起义军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场面让我产生了穿越的幻觉,宛若来到了圣地延安的大生产。可能除了爱美女,他和东方某个国家塑造出来的2000年后的一大批形象如出一辙。

然而这是一部史诗片。史诗片的主角形象细腻和真实算是一种惊喜,本片没有这种惊喜罢了。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史诗片中登场的历史人物上。本片的另一大核心人物便是镇压斯巴达克斯起义的罗马执政官克拉苏,他是典型的铁血式的人物,主张独裁来消灭罗马共和国的腐败,让罗马的辉煌更加耀眼。这样的人物由鼎鼎大名的劳伦斯·奥利弗饰演,可以想象本片不仅高大全,还是舞台剧式的高大全。他们保证了本片的传统的味道,纯正、辉煌。所幸我们还有提比略·格拉古,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务实主义者,他的政见和克拉苏争锋相对,除了元老院的慷慨陈辞,他还用了各种或阴或阳的手段来对付政敌,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相当幽默感的桥段。摇摆于他们之间的是朱利乌斯·凯撒,所有初闻罗马的人第一个听到的名字。多亏了他们,本片的层次丰富了,人物鲜活了,而元老院内部的斗争也比斯巴达克斯的砍杀要来的精彩。

再说一说细节。本片的色调和布景勾起了我在庞贝的回忆,土黄色的大地和罗马柱,烈日当空,所缺的就是一队罗马军团绝尘而去。长达3个小时的片长也让本片有足够的时间为斯巴达克斯起义做铺垫,这其中显然不能少了爱情。琼·西蒙斯是古典式美女,但当这一角色非常合适。虽然爱情桥段拍的无比俗套,但在本片中爱情是斯巴达克斯起义的直接导火索---和诸多好莱坞历史片一样。斯巴达克斯甚至是为此即兴起义的---面对爱人被卖掉一怒之下把看守按进水缸淹死,没法收拾,就起义了。在此之前的铺垫里有一段斯巴达克斯的角斗情节。这一段的亮点是两个贵妇观众。她们可怜角斗士要站在烈日下角斗,却无视角斗士要打斗致死供她们娱乐。这种贵族式的伪善在今日仍不鲜见。

我认为此片的拍摄动机很可能是在1959年大获成功,斩获11项奥斯卡奖的《宾虚》。同样的古罗马背景,同样的碧血黄沙的画面,同样的是起义者的传记,同样的复仇动机,同样的史诗级别的场面,史诗级别的片长,史诗级别的话剧腔。甚至连片头长达10分钟的黑屏序曲和中场10分钟的黑屏休息都一样,这种在今天不可思议的叹为观止的做法我只在《乱世佳人》、《宾虚》和本片中见到过。不过,这些相似点都是表面特征,究其本质本片还是和《宾虚》有不少差距,首先男主角形象单薄,刻意的高大全形象塑造使其失去了人格魅力,本片的大部分精力也放在对奴隶解放的歌颂方面,不像《宾虚》浓墨重彩的讲了耶稣和他带来的世界观。总之是一部当时的大制作,总体质量也不错,只是除了了解历史以外,在今天找不到必定要看它的原因的一部电影。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看不看,看什么,怎么看

我想大多数人都是倒叙着看到这部吧,先看近几年的作品,再回看这部60年的作品。

无可厚非的,无论从场景、动作、声效上,这部作品都无法和近年的作品相比。但与此同时这部作品的经典在于其一板一眼科班出身,如电影制作教科书一般。非常非常典型的叙事架构,背景—变化—诱因(冲突)—抗争—结局,如数学公式一般的严谨。

理解了这一点,对于诸如对历史的修改等等也就不难理解了。那么对于修改,如何定义好的修改和瞎改呢?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和这部一样是为了符合叙事架构,或者符合观众的心理需要,或者符合当下的背景需要,那么就至少是可以被理解的修改;其他的,都算瞎改。

记载上的斯巴达克斯是战死的,本作改成被俘被订十字架。战俘被订十字架是真实记载的,改动的幅度是斯巴达克斯被订,这个改动所附加的克拉苏的狡诘、女主和孩子所寓含的希望、奴隶们患难与共的决心,以及众所周知的奴隶制最终的消亡(字幕中还专门写了许多年后奴隶制才消亡),戏剧的张力无与伦比,与电影标准架构达成了和谐。

标准化的好处是不会出错,同样也是瓶颈。在标准架构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只能依靠更炫丽的场景、更惊险的动作、更宏大的音效。本作中是没有斗兽场的,埃及艳后中是有的,再后来的作品中斗兽场已经可以跑赛车了,电视剧中的奴隶们甚至都把斗兽场拆了,斗兽场招你惹你了。至于为什么很多大制作、宏伟巨制你都不记得了,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还有一个因素,视角。近年的作品,斯巴达克斯犹如希腊半神,最能打、最有谋略、最有远见、最真挚;本作中除了不屈服,其他方面并不突出。谁也不知道实际上是怎样的,但另一个视角看,尤其我们中华文化更能理解,刘备、宋江、朱元璋等等。据我所知欧洲人不怎么理解“义”,更习惯把“义”拆解为真诚、坦荡、责任感等等,也许斯巴达克斯也是凭借“义”成为的首领也说不准的。

也许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这电影太简单了,我希望我们先把简单的做好,再升华不迟。

 短评

即使库布里克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9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虽然是库氏“弃儿”,但也有很多动人瞬间

1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老派叙事老派表演老派主题老派爱情。全有古希腊的浪漫,又不失对政治宇宙的描述之精准;善人之虚,恶人之虚;对位像是没发生过,像是一种很古典的对位。最爱之处时感觉到这么一大群人是在一个旅途且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一个极为现实的梦幻,且是在海边露营的感悟让我伤心不已。

15分钟前
  • NVHZ
  • 力荐

这部影片的导演本来是安东尼·曼,结果他在影片开拍之后不久就被制片人道格拉斯解除了职务。库布里克接任导演工作,但无权全面控制影片的制作过程。拍摄结束后,他也拒绝承认《斯巴达克斯》是他的作品。虽然我对于大部分6,70年代的史诗片感到反胃,但这部作品我却觉得相当好看,看来库神不是盖的。

16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看的是50周年版,惊叹于当年华丽的拍摄手法。我是个历史盲,原来斯巴达卡斯的时候凯撒还是个臭小子。

18分钟前
  • Jin
  • 力荐

很小的时候看的. 留给我的震撼多年不散.

21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A marvelous play!一部鸿篇巨制的戏剧,整体感觉与那个年代的许多史诗型电影相似。剧情安排应该说都中规中矩,结局则稍冗长。尸横遍野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而斯巴达克斯有些过于civilized,倒让人觉得像是摩西。反而独裁者克拉苏形象丰满,称得上雄才大略以谋略夺天下,却深深被斯巴达克斯的阴影所笼罩,毕竟这个既喜欢吃牡蛎又喜欢吃蜗牛的男人,他倾心的男人和女人都钟情于斯巴达克斯,也真冤家路窄,一世孽缘,哈哈哈。

22分钟前
  • luer..一串字母
  • 推荐

196min版。库布里克长片终补齐。几乎见不到确凿的库氏瞬间,但每一个框架内的起承转合都被执行得掷地有声。本作的薇瑞妮娅大约是旧好莱坞最不花瓶的花瓶,自由诉求的赋予与明晰使她得以藉“同心”代“附属”,加持主题纯度的同时更在雄性争夺间持续强化思辨,最终于精神传承中无声张扬母性大美。太爱。

27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死亡对任何人都意味着失去。对自由人来说,死亡是失去了生活的喜悦;对奴隶来说,死亡是失去生活的痛苦。死亡,是奴隶所能寻求的唯一解脱,这是他们不怕死的原因,也是我们会赢的原因!

32分钟前
  • 力荐

当时名副其实的史诗大片。看到吃牡蛎还是吃蜗牛那段对话的时候顿时觉得气氛很诡异...

35分钟前
  • Suito
  • 还行

重温《奇爱博士》后,决定观看四部还没看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电影。—— 翻身奴隶把义起:-我们能赢吗,斯巴达克斯?我们有机会赢吗?-我们反抗了,我们就已经赢了。当只有一个人说「不」时,罗马就开始怕了。而我们几千几万人同时说「不」,这就是奇迹所在。看到一个个奴隶们 从尘土中抬起头颅,看到跪着的奴隶们起身 用力站着,嘴里还吟唱着诗歌,听到他们 呼喊声越过山野,听到他们歌声漫过平原。-他们如今已经死了。……你害怕死亡吗,斯巴达斯克?-相比之下 我更害怕出生。……→ 斯巴达克斯,这是你的儿子。他是自由的,斯巴达克斯!自由的!他是自由的。…他会记得你的,斯巴达克斯。因为我会告诉他…他父亲是怎样的人 还有他的梦想!… My love, my life. Please die. … Oh, God! Why can't you die? … Good-bye, my love, my life. …

3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对于真正的英雄,我们往往不能给他们机会留活口(我们这类刁钻的观众就好这口),当斯巴达克斯的双手被牢牢钉在十字架上,看着爱妻从脚下默默离去……我们满足了~

43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79/100 如果这部完全由Kubrick来把控,大约应该也能封神吧。把斯巴达克斯设定的理想化,可能是因为他不需要现实主义描写,这个世界表面看都是斯巴达克斯们在折腾,其实背后都是克拉苏们的故事。

48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50周年纪念版。史诗级大片。没有CG绿幕,一万个群众演员和道具,演出如此震撼的电影!神片神导神演员,3小时毫不冷场,大场面气势恢宏,值得反复回味!//20190623【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一场胜利的失败起义。一部伟大的平庸杰作。时隔整整八年再看大银幕,有一个桥段让我激动、震撼、流泪:有独裁野心的将军克拉苏要求钉死斯巴达克斯,下令不设坟墓,不立墓碑,火化尸体,秘密撒掉骨灰。为什么?因为他害怕了!斯巴达克斯,这个奴隶、反抗者,比凯撒更让他害怕!

52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从黑岩喋血的约翰斯特奇斯导评音轨中学到的东西,超过你过去四年的电影科班!”……其实说这话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肯定从很多名片汲取过养分,当然也包括黑岩。之所以特别把它单提出来以夸张语气极力推崇秒杀学院,无非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某个特定时间点让更多人去看这部争议主题作品。就像,某些名导强烈否定自己曾导过的某部作品,也并不是它们真有多差,只是不想让更多人在表态当下时间点……去看它!

53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胶片保存得不错,很冗长很古典。【资料馆】

5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31岁的库布里克被柯克·道格拉斯拉来做本片的导演,结果发现自己在剧本、艺术指导、摄影方面都没有发言权,于是就拍出了这么一部平庸到顶的史诗片,此后库神拒绝承认该片是他的作品,并且除《洛丽塔》外,均亲自出任编剧和制片。本片剧情俗套,主角高大全,场面感不佳,看点只有“牡蛎和蜗牛” (6.5/10)

5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大学生涯最后一部电影,献给最后一部老库,这也是老库“第一遍就能看懂”时期的最后一部电影吧......出乎意料地喜欢;4.5。PS,原来2001中开头黑屏三分钟的绝技,老库也不是第一次用了~

60分钟前
  • RIC
  • 推荐

大片厂史诗片就像是高精度流水线产品,库布里克在这部作品里的定位更像是个高级品控,偶尔能瞥见些许光彩;本片更大的亮点实乃特朗勃在黑名单事件后首度实名署名,剧本里也夹杂着他的所思所感,对统治的反抗却最终助力共和的消亡促成独裁的登场,乐观与悲观并存的个人英雄主义。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A / 虽不库布里克但极具当代意义的史诗。片长三个多小时,但在许多能够刺激的大场面展现上却做了刻意回避/压缩,从而突出战士的心理状态并区别于一般类型的好莱坞大片。“和平”与“自由”不被预设为完满的终极,而成为一种永恒的反叛与战斗精神,从而突破了“反抗权力”作为短暂动作的后现代状态。这种丰沛的情感在最后部分女性主义的处理与手足决斗中被升华到无比醇厚而崇高的境界,一种震悚的人性延展与生命体认,回味无穷——某种程度上和BPM的结尾处理是相似的。

1小时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