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国语版)

正片

主演:弗拉基米尔·马什科夫,亚历山大·佩特罗夫,赛佛兰娜·科契柯娃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2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3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4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5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6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3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4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5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6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7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8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19英雄(国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平凡英雄》

该片根据“救助救治新疆和田断臂男孩”的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一个7岁的男孩因为意外断臂,在黄金八小时内横跨1400公里完成紧急救治的故事。2022年9月,该影片被列入国家版权局发布2022年度第八批重点作品版权保护预警名单。 对于《平凡英雄》这个片名,导演陈国辉解释道,在拍完《烈火英雄》后,自己没想过要拍别的“英雄”系列电影。“但当我们去了新疆采访完‘断臂小男孩’故事的时候,其中一位采访者跟我说,我们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平凡人做平凡事,不算什么英雄。这个就是《平凡英雄》电影名字的由来,这是一个老百姓的英雄故事。” 在片中饰演机场党委书记唐伟的林永健说,“这次表演在我的艺术简历里留下了浓浓的一笔、深深的一笔、也是厚重的一笔。我也有孩子,当一个作品触碰到孩子这根弦的时候,我都有情不自禁的感觉。《平凡英雄》值得所有观众进电影院观看,因为他们是大爱的化身,是最平凡的不平凡。” “《平凡英雄》改编于真实事件,从人物到故事都是不‘平凡’的,难得的是,它却着墨于那些平凡的普通人。”影评人“暗夜骑士”认为,“《平凡英雄》不仅用普通人的善意闪光作为共情点,而且在剧情铺成上也观感性十足。一个又一个戏剧性冲突,危机的不断发生,都在叙事技巧下,实现了类型之间的折叠缝合。《平凡英雄》拍出了平凡中的伟大,暗处尽头的光亮,在观赏性与共鸣感之间达成了不错的平衡。”

 2 ) 在平凡里看到希望

很出彩的一部电影。故事简单明了,剧情有起有伏。影片开始,小树折枝就已经为后面的影片做了铺垫。“8小时的救治时间”和“横跨1400公里的超长距离”为困难点,用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时空紧迫感。从而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使得电影更有紧张感。 电影名很贴合剧情,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真实的事件改编。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无论是张一山饰演的医生,在飞机上内心的挣扎,还是李冰冰饰演的空姐,对于突发事件的从容,毋庸置疑已经将事件的本身诠释的很到位。在这场生命接力中,涌现出了医生、机组人员、乘客、警察等各行各业的人物,他们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人性美和对生命的尊重,是影片刻画的重点。 真的很不错的一部电影👍🏻

 3 ) 本片故事来源 | 新疆日报:1400公里陆空接力,和田断臂男孩重获新生——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

新疆日报 2021年5月12日 A01版●要闻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杨 苏璐萍 王晶晶 马伊宁

春夏之交,乌鲁木齐微风轻柔,阳光如金。病房外,一树繁花簇拥在枝头,格外明艳……

5月9日,母亲节。来自和田的苏迪乌麦·伊敏托合提收到了最珍贵的节日礼物——7岁的儿子断臂再植危险期已过,有望很快恢复健康!

时钟回拨。8天前的那个夜晚,这个断臂男孩,牵动了无数人的心。黄金8小时,从和田到乌鲁木齐,一场跨越1400公里、惊心动魄的陆空接力,一次充满爱心与揪心的生死救援,为这个男孩的生命,开启新的春天。

断臂

4月30日20时30分,晚霞如火。和田县拉依喀乡的一个核桃园里,苏迪乌麦忙着打药,儿子在地头玩耍。

陡然,“哇——”的一声,划破天空。

飞跑过去,苏迪乌麦几乎呆住——儿子小小的身躯紧贴着飞速转动的拖拉机皮带轮,右肩膀血肉模糊。地上,掉着半截手臂!

母亲大声哭喊求救。

“找车,送医院!”村民小组组长图尔荪麦麦提·图尔荪托合提大叫。

“上我的车!”说话间,一位村民已经发动引擎。

孩子舅舅马上抱起孩子,跳上车。

“我和你们一起去!”图尔荪麦麦提说。一位妇女取下纱巾,捡起地上的手臂,包好递给他。

从村里到和田市区,25公里,开车要40分钟。

有村民拨打了110,和田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组组长伊孜哈尔·麦麦提敏协调120,前去救援。

载着断臂男孩的车还未出村,电话来了——“你们往这开,我往那边开,中途会合!”和田地区120急救中心司机麦图尔荪·艾合麦提急匆匆地说。

孩子的哭声撕扯着每个人的心。“快点,再快点!”车上,大伙儿都紧紧抓着把手,急切地望向前方。

图尔荪麦麦提给村委会主任艾力·马木提发微信,报告情况。

艾力回电话,“别慌!我们现在出发,去和田会合。”说罢,他叫上2名村干部,直奔和田市。

“全力抢救孩子,有困难及时汇报,我们协调!”乡干部的电话也来了。

距和田市区14公里处,相向而行的两辆车,很快碰头。孩子迅速被转移到急救车上。

21时01分,急救车驶进了和田当地一家专做显微外科手术的医院。伤情太重,该院无法救治,值班医生给和田地区人民医院骨二科主任艾尔肯·日介甫打去电话。

21时15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艾尔肯早已等在那里。

对断肢和伤处进行冲洗、清创、包扎……创面太大,胸部也有外伤,光是包扎,就用去4条绷带、8块棉垫、3包纱布。

艾力也赶来了,手里拎着塑料袋,里面装着村民们临时凑来的2500多元钱。

“伤得太重,我们做不了接臂手术。”走出处置室,艾尔肯摇摇头。众人的心,瞬间冰冻。

“没别的办法了?”孩子舅舅问。

“我和乌鲁木齐的医生联系,他能接!”原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与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以往遇到这种情况,一个电话,该院骨三科修复重建组组长、副主任医师黎立就会乘飞机赶来。

可用手机一查,当天乌市飞往和田的最后一班航班,刚刚起飞!

医生来不了,只能让孩子飞过去!

“断肢再植黄金期只有8小时,快去赶飞机!”艾尔肯说。

和田飞往乌市的航班,只剩最后一班,23时46分起飞!舱门提前30分钟关闭!此时,已是22时45分。

孩子再次躺上急救车,交警闻讯赶来导引。一路上,车辆纷纷避让,一条生命通道,就此打开了。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30公里,18分钟,机场到了!

返航

23时许,和田机场。停机坪上,只有一架航班——CZ6820。

候机厅里,一台抢救车被众人推着,车轮发出的“咔哒”声,在大厅回荡。

“孩子胳膊断了,必须上这趟飞机,否则就保不住了!”艾力手举输液吊瓶,对机场服务人员说。

“飞机已经推出廊桥,马上就要起飞。”

“能不能把飞机叫回来?”孩子舅舅的声音颤抖着,手里医生开的乘机证明被他攥得湿透。

23时42分,南航和田营业处机场站站长吴靖祺接到旅客服务部来电,一位断臂小旅客急需上飞机!

“还有4分钟,飞机就要起飞了!”吴靖祺的心猛地一沉,抓起电话,联系运行指挥中心,请求飞机拖回。

不到1分钟,指挥中心下达“拖回廊桥,二次开门”指令。

23时43分,和田机场塔台。

“南方6820,接到通知,有断臂小孩需要上飞机,请将飞机拖回。”航行管制员王丰恺戴上耳麦,向机长呼叫。

“6820收到。”机长汤辉忠回答干脆。

飞机返回,二次开门。这在中国民航史上,极其罕见。

鼓励

23时46分,舷窗外,繁星满天。计划起飞时间已到,CZ6820航班机舱内,101名乘客等待起飞。

“叮咚”,客舱广播响起,“……有位旅客需紧急前往乌鲁木齐救治,飞机现在将拖回停机位,请您谅解……”

机舱内顿时鸦雀无声。

23时49分,飞机拖回停机位。

23时54分,舱门二次开启。

在此之前,乘务组已做好应急准备。

靠近舱门的位置,留出一排空座。门开了,男孩被抱上去。乘务长赵燕赶紧接过孩子舅舅的手提袋,那是被冰块冷却的断臂;乘务员姚宇高高举起输液瓶;乘务员侯倩洁从厨房拿出准备好的冰块……

5月1日零时09分,航班起飞。

乘客董先杰自告奋勇,“我当过军医,我来帮忙看护。”他让乘务员找来绳子,穿过客舱隔板空隙,将输液瓶高高挂起来。

驾驶舱内,汤辉忠稳稳操控飞机,“争取提前到,为孩子手术多留出一些时间!”

乘务组不停更换冰块,为断肢保冷降温;安保组长两次为男孩接尿……

在镇定剂的作用下,男孩很安静,眨巴着大眼睛,打量着周围。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眼前的一切都很新奇。

“这么小的孩子,却遭这么大的罪……”望着与自家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赵燕的眼泪止不住了。

她轻俯在孩子耳边,一遍遍鼓励道:“宝贝别睡,你最勇敢……”

“我这有1000块”“算我一份”……汤辉忠和赵燕等凑出1600元,塞到孩子舅舅手里。

不一会儿,孩子打起哈欠。“绝不能让孩子睡着……”大家紧张起来。

赵燕反复为孩子擦脸,放动画片给他看,乘客李强不停地与孩子聊天。

1时36分,CZ6820航班稳稳落在跑道上。提前15分钟!

地面上,航班机位已由145号远机位,改为103号近机位。急救车、医护人员半小时前已就位。

舱门打开,医护人员冲了上去。

“感谢您同我们一起与时间赛跑,开展这场生命接力。”赵燕哽咽地向旅客广播道。

安静片刻,客舱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一次暖心的旅程。”一位年轻男乘客下机前对乘务员鞠躬道,“辛苦了,点赞!”

接臂

黎立得知断臂男孩登上飞机那一刻,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同步开启。

2时许,各部门准备就绪。

麻醉科主任曹新华——“已做好准备!”

输血科主任李清——“保证以最快速度备血!”

急救中心主任马骏麒——“人员设备全部到位!”

主刀医生黎立,带领团队成员预演手术细节。

2时10分,救护车从乌鲁木齐市黄河路路口疾驰而过,停在医院门前。

3时15分,做完术前准备,孩子被推进负压手术室。

3时20分,血红细胞和血浆送到。

建立静脉通道、全麻插管、清创……无影灯下,除了器械碰撞声和操作口令,静得能听见心跳。

4时15分,黎立抬眼望了望倒计时钟,距离断臂再植“黄金8小时”,仅剩15分钟!

他戴上显微镜,扎紧孩子静脉血管,选择了一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线,缝合肱动脉。

此时,千钧一发,不容有失。只要缝错一针,就要将血管头剪掉重来。

全神贯注,屏住呼吸,第一针、第二针……第十二针,血管接上了!

为排除一部分血液中的毒素,黎立在扎死的静脉血管上剪开了一个口,再迅速打开肱动脉上的血管夹。

能不能成功建立血供,成败在此一举!

短短几秒,等待回血。那一刻,黎立别过头,拿着镊子收拾用过的纱布。他不敢看,每一秒都是煎熬。

“呀!手红了!”就在大家静待结果时,一位护士兴奋地喊起来。

4时30分,倒计时钟上,时间清零。

手术成功了!孩子的手臂接上了!

重生

5月2日,术后第一天。

正是关键期,各项生命指标都需密切注意。

“肺部出现渗出和空洞,怀疑有肺结核既往病史……”

“可孩子没有咳嗽、咳痰的情况,建议做CT,排除肺结核可能……”

“不行,孩子现在绝不能移动,可能引起右臂血管危象……”

10时许,骨三科医生办公室。儿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10位科室主任围坐一起,一场多学科会诊紧张进行。

“手术只是第一步,术后治疗如有偏差,可能前功尽弃!”黎立说。

防感染、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加强营养和护理,3个治疗重点确定后,各科室又分别制定详细治疗方案。

随着孩子病情变化,多学科会诊随时进行,有时甚至在深夜。

5月4日,经过详细检查,小家伙的肺结核排除了,食欲也大增。下午,见到查房的黎立,男孩嘟起小嘴:“叔叔,我想吃烤肉!”“没问题,但你的小肚子还没恢复,只能吃两串!”黎立回答。

5月5日,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案,再加碳光子治疗,对再植右臂活血化瘀,孩子的精神越来越好,跟妈妈打视频电话时,还唱起歌来。

5月6日,活血化瘀效果明显,孩子右臂出现了皮纹,胳膊消肿了!躺在病床上,和着音乐,他扭动着脖子,左手左右摇摆,“跳”起舞蹈……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呵护下,断臂男孩像茁壮成长的麦苗,向着阳光,奋力拔节!

感谢

5月6日22时许,病房里,孩子正缠着护士讲故事,忽然,门开了,是妈妈!

病痛的委屈和对妈妈的思念瞬间爆发,嘴角向下一撇,长睫毛忽闪几下,男孩“哇——”地放声大哭。

放下手中的大包,苏迪乌麦奔向孩子床边。出事后,她也病倒了,一有好转,就来乌鲁木齐看儿子。

母子俩额头相抵,妈妈泪如泉涌。男孩伸出左手,摸摸红润润、打着支架的右臂——“妈妈不哭,你看,我的胳膊正慢慢长好。这里的医生叔叔和护士姐姐对我可好了。”

翻身、擦背、防褥疮;喂水、喂饭、送玩具;陪玩、陪聊、陪锻炼……在男孩眼里,护士阿比达·阿里木就像妈妈。

23时,刚下手术,黎立顾不上喝口水,就来查看孩子情况。

见到救命医生,苏迪乌麦哽咽了,她从大包里掏出一袋干果,塞到黎立手中:“谢谢!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孩子!”

“为了救孩子,飞机都能叫回来,大夫和护士就像亲人。我们的国家太好了,生活在这里太幸福了!”苏迪乌麦说。

“和田断臂男孩获救”的消息冲上热搜后,千万网民每日关注孩子的动态,为他打气;主治医生的社交账号“爆”了,素不相识的人们送上几万句“感谢”;乡亲们、“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自发捐款,期盼小巴郎“满血”归来……

在希腊神话中,断臂的象征意义最强,因为手是改变世界最有力的部分,所以断臂的故事,总是与力量有关。而这一次,人们用爱填补残缺。那条重新“长”出来的手臂,给了7岁男孩走向未来最大的底气。

 4 ) 每一点善意都是种子——从医学角度看《平凡英雄》

《平凡英雄》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断臂男孩在八小时之内接力救助的故事。故事是通过真实事件改编,并没有太多情节改编的余地,电影通过空间置换和环境变化来制造紧张感,在有限的素材里达到了一波三折的戏剧效果。如果把电影形容成菜肴,《平凡英雄》不是贾府里耗费数鸡和冬菇香干的茄鲞,而是《射雕英雄传》里黄蓉为洪七公炒得白菜,胜在天然,传达的是生命价值与尊严。 儿童因为好奇的天性,发生意外的几率一向不低,尤其是天性未得到束缚的男孩。多年前,我在急诊科上班时,出诊时遇到从二楼窗台翻出坠落的幼童,遇见过把蝮蛇当作泥鳅抓被咬伤的男孩,还有把玻璃珠当糖果吃进肚子的女孩。所幸,没有电影这样惊心动魄,幼童被灌木丛缓冲了坠落的力量,只是擦伤和轻微脑震荡;被蝮蛇咬伤的男孩在等待几个小时后,注射了从省城加急运来的抗毒血清;而吃玻璃珠的小朋友吃了泻药后,也顺利排出了异物。电影里的小麦比他们危险多了,机械造成的杀伤力是强大的,而小孩对危险的认知是懵懂的,当看到小麦伸手跨过拖拉机去捡竹蜻蜓时,我有先见之明地闭上了眼。 电影把这血腥的一幕完全呈现出来了,后排的小男孩响起一声惊恐的尖叫,想来他很长时间会对各种工作的机械敬而远之。相比起国产医疗剧闹出9%生理盐水的笑话,《平凡英雄》的外科急救处理基本上都经得起推敲,是花了心思的。 首先是事故发生时,小麦手臂被拖拉机铁索切断,悲剧发生时,母亲和哥哥不可置信,沉浸在痛苦中,但旁边的工人反应很快,立即解下皮带捆扎止血。在当时的情况下,断臂如果不止血,小麦很快就会失血性休克,根本等不到后面的治疗。这个应急措施是满分。 其次是断臂的处理。电影里,送医院以前,是放在干净毛巾上,到医院后,医生是将装起来的断臂放在冰块中保存。这个方法是对的,断肢再植是有时间限制的。断肢离开身躯后,没有血液和氧气的供给,时间长了组织会坏死,而如果组织已经坏死,肢体会释放毒素,会造成身体其他脏器的衰竭。低温环境可以帮助延缓细胞坏死的时间,但是要保持干燥,如果直接放在冰块中,被融化的冰水浸泡,断臂组织会产生水肿或者脱水,那就用不成了。电影里,李冰冰饰演的乘务长几次给断臂换冰,算是很还原了。 国内断肢再植手术虽然在63年就成功实施了,但其实这个手术不是哪个医院就能随便做的。手术需要缝合血管和神经,还需要处理是术后复杂的机体反应,不仅需要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还需要强大的麻醉师团队。电影里,冯绍峰饰演的林医生是在显微操作下进行动脉缝合的,这样的机器,在小的一点的地方根本没有财力配备,所以小麦必须要省会才能手术。 电影的主角不是小麦,也不是机长乘务员和医生,主角是时间,也是最大的阻碍。如果不能在三点半之前灌注血流,小麦会永远失去他的手臂。导演在与时间赛跑上,充分利用了空间置换和环境渲染。从惊慌失措的越野车,到救命稻草般的救护车,再到飞向希望的飞机,每一步,都是挑战,越野车的阻碍是步行街和欢庆的人群,救护车的阻碍是成功登机,飞机上的阻碍则是致命的气胸。 小麦在飞机上突发呼吸困难,联合他曾被拖拉机撞击胸部,气胸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张一山饰演的刘医生现场给小麦引流时,为什么先要用注射器吸取生理盐水,其实是在观察有无气泡溢出,电影里刘医生抽出了满满一管气体,则证实了他的诊断。当空气进入胸腔后,胸膜内不能维持负压,如果不处理,会引起呼吸衰竭。刘医生给小麦做的,是一个胸腔闭式引流,抽出胸膜内的空气,让肺恢复工作。 林医生给小麦做手术,是电影最紧张的桥段。当动脉被缝合后,没有变红,林医生用手不断抚摸小麦的断臂,给它缓解痉挛断,最后,血液终于顺利通过缝合的动脉,断臂恢复供血。这是最难的一步,断肢再植中,缺血时间越长,细胞受损越严重,肌肉细胞是对缺血最敏感的,缺血缺氧的肌纤维坏死,被吞噬细胞吃掉,如果坏死的肌肉比较多,就会形成痉挛。在缝合动脉后,还要缝合静脉和神经,而断臂血流情况是决定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观察皮肤颜色,皮温成了术后最重要的监测,电影能做到这一步,让整个故事的紧张感拉满,也让情感真实可信,充满感染力。 电影展现了人性最美好的那一面。越野车被唱歌跳舞的人群堵在步行街时,大叔看见哥哥硬闯本来是生气的,可是看到后排重伤的小麦后,他主动拿起喇叭帮忙疏散人群,给小麦让开求生通道。在机场里,等待登机的那几分钟,应该是电影里最难的煎熬,利己还是利他,这是一个漫长的选择。每个人都不想在凌晨下机,每个人都在等待别人的反应,但偏偏是那个看起来桀骜不驯的蓝头发青年迈出了这一步,把座位让给了小麦和哥哥。当小麦陷入昏睡时,那几个一开始不愿让出座位的乐团大爷大妈,拿出了乐器给小麦演奏,当整个机舱唱起《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时,我的眼睛也忍不住发酸。 这个桥段,应该算是电影里善良的最大公约数,原本不想让座位的人,原本嫌吵的人,那些事不关己的人,在这个时刻的心理奇异地一致——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坚持下去。善意把这些各怀心思的人们联合在一起,这洪亮的歌声,是打气,也是祈愿。这是人性里美好善良那一面压过自私冷漠的时刻,是希望的时刻。 电影里,除了一心救死扶伤的艾克拜尔医生和林医生,也有陷于迷茫的刘医生。张一山饰演的刘医生,是职场新鲜人,因为工作上的挫折——病人抢救失败,他陷入自责和自我怀疑,提出了辞职。这个角色其实还是蛮符合现状的,学医是个苦差事,人家本科四年就毕业,医学生本科就要读五年,读研读博又是几年,还要规培,几年下来,同年龄的人都在买房结婚了,自己还在拿着基本工资苦巴巴轮转,投入是巨大的。而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是有限的,医学能够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你得到的更多是打击。

失败让刘医生失去了职业自信,这也是他在广播之后没有站出来的原因,因为他害怕自己再次失败,要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枷锁和愧疚,不做就不会失败。而在小麦危在旦夕时,他终于克服了恐惧站出来。在勇敢承担起责任后,刘医生又找回了迎难而上的信心,在电影结尾,他决定重新回到医院,继续救死扶伤。 在运送小麦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和尊严。人体是柔弱的,在钢铁之下毫无防御能力,但人体也是强大的,在这样的剧痛下,失血的小麦却能一路保持清醒坚持到乌鲁木齐;我们也看到了群体的力量,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小麦的坚持让刘医生打开心防,乘务员的爱心让其他乘客不再冷漠。我们该相信,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扶的树林,一个人可以鼓舞另一个人,一个人也能影响另一个人。每一点善意都是种子,会在阳光下发芽生长,会在他人心田里造成回响,而我们也不该吝惜生活中那些小小的善。

 5 ) 这真的是个奇迹

身为新疆人的我一定要评论下,太有感触了。看到大家都说什么主旋律之类的,这个我不评价。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先说两点吧:

第一我们新疆真的很大,城市相距都不近,尤其是南疆的城市,两个大城市(地级市)经常隔了几百公里。我记得十年前,我去阿克苏出差,绿皮火车,一天一夜,才能从乌鲁木齐到1000公里以外的阿克苏市,而喀什和和田都要1400多公里了。新疆的交通是这十年才便利起来的,高速多了,火车提速,班次也多了,飞机航班更是多了很多(ps:新僵是全国机场最多的省)。

第二:新疆的医疗资源分布相当不均,乌鲁木齐集中了全疆最好的医疗资源。各地州的医院技术水平层次不齐,哪怕是地市级的三级医院,在设备和医生技术水平上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以前非常明显,这几年已经好多了,援疆专家帮了很多忙。所以基本上别说疑难杂症,以前稍微严重的疾病,需要大手术,只要家庭条件还行,时间允许,各地州的患者都会来乌鲁木齐的医学院和人民医院看病。我实习的时候,感觉各科室至少有一半的患者都是外地过来看病的。

所以,如果是十年前,这个孩子的胳膊应该是很难接上了。但是即使在现在,一千多公里,几个小时,又是汽车又是火车的转运,两个医院的接力,如果不是这些平凡的英雄,不是这超级好运,要成功接上断臂也真的是很难的事。很小的一个阻碍就能耽误重要的时间。这一个个,一段段,一层层的接力,让他成了。

最后别扯什么主不主旋律。这个真实故事打动我,尤其知道这个背景下,它的生成有多么的难得。好故事很难找,又能找到合适的演员不掉链子的把他拍好,就更难了。如果电影院有这个电影,我一定去电影院支持,这个有点可惜~

话说小麦这个称呼,让新疆人的我还是有点出戏的😂

 6 ) 优秀论文 反复点题

苦难太密集了 一味的堆积各种情感 情绪变化铺垫很少 上来就是苦大情深

电影不断的在你的泪点跳跃 仿佛立志这个点没让你哭 下个点一定让你哭 反正就是一定要收获你的眼泪

仿佛是教科书的文章 一板一眼 前面做的剧情铺垫 后面一定要收回来 绝不会遗忘任何一个部分

换成论文一定是很很贴近主题的论文 仿佛每一段都要点一次题 升华一次情感

 短评

3.5星 没想到电影的观感居然还不错 可能是因为从片名到上映前的宣传我是对这电影一点期待也没有 看完确实会被感动到 一方面是真实事件本身感染力很强救人的故事主线很清晰 另一方面虽然各个环节单拿出来看都普普通通但是组合到一起从交警到机场和飞机上的工作人员到医生等等众多普通人的努力加在一起效果就不一样了 加上小演员把疼痛和可怜演的很真实 就会感动到非常多观众尤其是身边有类似年龄的小孩的观众 而且李冰冰也真是难得演了部电影上一部居然还是巨齿鲨

4分钟前
  • 转眼
  • 推荐

海报坑爹,正片持平《中国机长》。

5分钟前
  • 凯文·史派东
  • 还行

“很少有电影让我哭成这样了……” 最早关注到《平凡英雄》是因为了解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从《中国机场》到《烈火英雄》这些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每一部电影都戳中了我内心当中最脆弱的那根神经。《平凡英雄》也没有让人失望,它让我一直揪着心看完了97分钟的影片——这世间虽千疮百孔,但总有人愿意用臂膀撑起生命的重量。 实话实说,前15分钟个人感觉有些拖沓,甚至一度准备差评了,感觉有故意“拔高度、上价值、硬催泪”之嫌,但是15分钟过后,我就再也没有靠在椅背上,全程给我揪心的呦……越揪心越想看!越想看越揪心! 荣幸参加首映礼,见到了喜欢的晓明哥冰冰姐等一众主创演员。但不得不说,小演员才真是演的好!是真好!虽然我们都是平凡人做着平凡事,但《平凡英雄》真不平凡

7分钟前
  • 安澈
  • 力荐

飞机上合唱娃哈哈的时候我实在受不了了😅😅😅

11分钟前
  • 睡得有点迷迷
  • 较差

博纳已掌握国庆档流量密码,看完会发现这个片可以完美加入到他们出的《中国XX》系列。

15分钟前
  • 基石君
  • 还行

重复了一遍中国机长和中国医生,就很没意思了。

20分钟前
  • 大上海红牡丹
  • 较差

哥哥演的不太行

21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李冰冰好久没有拍过电影了,没想到镜头感还是那么强,即使戴着口罩都能

22分钟前
  • 壹場煙雨
  • 力荐

我不知道这社会都怎么了,这个电影真人真事改编,会有人说太假,但我总觉得还是好人多,做好自己,帮助他人,温暖身边,感动社会,加油!

23分钟前
  • 电影小子
  • 力荐

博纳式创作我已经看累了,从此以后不会再看博纳出品的电影了

25分钟前
  • 凌晨一点的猫
  • 较差

有人愿意为孕老让座,有人把捡到的财物归还失主……这些小小的善意都可以很容易打动人心,在这个日渐冷漠的时代,这些小的善意被歌颂的越多,就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不以善小而不为的群体中来。

29分钟前
  • Lllll
  • 推荐

太煽情了 孩子陷入昏迷 飞机上有乐队开始奏乐 乘客大合唱 然后孩子就醒了 真是把我当傻子哄了

33分钟前
  • 阿娇姐姐
  • 还行

标准博纳公式化正能量电影(原型故事纪录片加长院线版)《中国机长》+《中国医生》给星:原型故事+1 李冰冰林永健演技+1 小男孩+1哇哈哈-1 给小男孩妈妈强行降智-1

36分钟前
  • 草地随处是自由
  • 还行

小演员很有天赋,毫无表演痕迹。冯叔好慈祥,对比之下,黄教主竟有些鲜肉味。张一山第一句台词出现的太突兀,没救活病人,医生过不了心里那关,用台词干巴巴的说出来不如在他两手紧掰安全带内心挣扎要不要站出来的时候用几个回放片段演出来。之前dy放出的片段,乘务长请最后值机的三位下飞机,那位站着说话的阿姨给的理由是他们都是老年人凭什么让他们下,而且说话的语气有点不讲理。但是正片里面那个阿姨给的理由是他们是一个乐团的,明早有演奏会。而且语气很正常,后面还说不如她让座下飞机。导演太想让观众哭了,每个镜头都像是在问观众“你感不感动?”每一个“障碍”的出现方式都有种“来了啊,困难来了,但是不用担心,秒解决。” 场景和场景之间完全是堆砌,问细节,没有。

39分钟前
  • Fairyta
  • 还行

2.5说实话,挺失望的。以后能不能别再拍这种强行煽情的片子了。感觉电影把原本的故事过于美化了,现实生活中那有那么容易,不是每个人都是圣母玛利亚的。看正片没有感动,尴尬更多一点,看到片花里的原型小男孩出来后,看他的表情神态才觉得他的确是个勇敢的孩子,这里才是最值得哭的。

42分钟前
  • Qwertyuiiiop
  • 还行

删掉刻意煽情的部分,是个好故事。

43分钟前
  • Paper
  • 还行

不吹不黑,海报上的C位不是白站的。基本上有李冰冰出现的戏成为全片精华,其他的部分嘛,比较拉垮,文戏的台词也是槽点多多,人物多为脸谱化。飞机上的戏份占了全片大多数,几次救治的过程看得人心情忐忑,煽情程度不言而喻,还是很好哭的。新疆美极了,要去看看鸭!!😍

47分钟前
  • 陈小皓
  • 还行

本着支持老莲出来演电影的想法买票,但凡换成其它(非)大花也不看了【。尽可能地在一起能直接用半版报纸刊登完的事件上完成了各种面面俱到的扩写,在真实的事件面前,很难让人有什么真正的挑剔。但有个很不和谐的瑕疵是为了给到大多数演员“沉浸式煽情”的氛围和体现无私的牺牲,都要摘掉口罩声情并茂地来段台词表情特写。P.S. 麦尔丹哥哥神似《摩登家庭》“Dylan”那一型外加进阶版陈飞宇,但是他一开口我都是《小时代》那个“你↗干!嘛↘”袭来:-(

48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一部揪心又感人的电影!7岁小男孩意外陷入绝境,8小时内必须得到医治。在这场紧急救援的接力中,每个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人,全力以赴,无私配合,犹如一缕一缕微光,汇成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炙热耀眼,是光明,是力量!但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并非大家合力完成的英雄壮举,而是普通人心中无法克制的善念,这一点在张一山那个角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作为一名刚刚经历过失败手术的医生,他产生了自我怀疑,在飞机上面对受伤的小孩,他几次想要出手,却又无法突破心魔,隔着口罩都能看见他收紧的咬肌,他的手反复放在安全带的卡扣上,那是他内心的斗争。当小男孩出现气胸,此时只有他能救人,这时他再也没有了犹豫。这时医生无法克制的本能,也是普通人心中无法克制善念!

50分钟前
  • 光影人生
  • 推荐

生命可以使规则让路,但不知道为什么总能让人想起没有核酸结果耽误治疗的现实。明明这部也是真实事件改编,那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53分钟前
  • xxx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