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HD中字

主演:斯蒂凡·温博尔,汉娜·许古拉,马克西姆·梅米特,小安托万·莫诺特,Sigurður,Skúlaso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浮士德 剧照 NO.1浮士德 剧照 NO.2浮士德 剧照 NO.3浮士德 剧照 NO.4浮士德 剧照 NO.5浮士德 剧照 NO.6浮士德 剧照 NO.13浮士德 剧照 NO.14浮士德 剧照 NO.15浮士德 剧照 NO.16浮士德 剧照 NO.17浮士德 剧照 NO.18浮士德 剧照 NO.19浮士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F·W·茂瑙眼中的浮士德

       黑白的默片,保留的着时代的印记,而能震动当代人的心,可谓难得可贵,是少有的,镜头和场景在拍摄角度上也让人震撼。对于本片的意义或许在于影响力,有没有引起反响和反思,可能就是本片的意义。
       无声的光影表达的主题则更是永恒的,对于人的命运,荒诞中有不停得思索,最后说“爱”或许并不能尽表达主题,人性和行为是复杂的,欲望中求生存,生存中找存在,存在中求意义,而意义是难以准确表述的。片中微妙的几笔勾画了浮士德先生被魔鬼诅咒的一生,欲望与意志在不停得挣扎,试图找到超脱和自由,在故事的最后导演的表述或许是一种个人期望的美好,而往往这种挣扎和悖论是永存的,人在其中生又死生又死...
       总是,这是一部良片,只是对于习惯了声色的现代人,本片完整得看完还要有些耐性。本片比较深刻...

 2 ) 不仅仅是爱情

      从电影的内容上来看,这并不单单是一部爱情片,影片结尾少女怀抱婴儿在冰雪中泪流满面的身影像极了圣母玛利亚,这便暗示了浮士德即为上帝,然而浮士德并非是一个我们理解意义上的上帝,他衰老、不被理解、懦弱,满腹经纶最后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子民们被瘟疫折磨死去,在浮士德不知为何生存几欲崩溃时与魔鬼做了交易。魔鬼满足了他的私欲,他变得年轻漂亮、逢赌必赢、艳遇连连,最后和长辫少女有了一段短暂且深刻的爱恋。这便暗示了即便是如上帝般的人,在内心中也期待着在私欲中寻找快乐。然而此导演对这一行为并没给予否定,在浮士德火中与少女最后一吻和天使大声的说出“爱”这个字的时候,浮士德所有的罪都被赦免。所以,从此片来看,导演已经将无可触及,布满神圣光环的上帝降低在于一个有着欲望有着罪恶同时也有着深刻爱的有血有肉的人的身上。虽然在此片中,虽然电影的主角从恶魔、浮士德、少女中来回旋转,但是,画面是如此美轮美奂,如梦境一般,确实是一部黑白色的视觉盛宴。致敬!
      

 3 )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天使:这里没有你的位置 魔鬼梅菲斯特拉:我赌赢了 天使:一个字破坏了合约 魔鬼:什么字? 天使:一个在全世界都回响的字 一个化解所有人类罪恶的字 一个永恒的字 你知道是什么吗? 魔鬼:告诉我 Love 〈人生第一部默片,8.6〉 看默片很费力气,但正因为没有声音演技就更突出。本部电影的情节改编自《浮士德》第一章。魔鬼狡猾奸诈,丑恶。而且片中的扮相非常可怖。天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爱永远是人类探讨的永恒话题。 影片以梅菲斯特与天使打赌为开端。只要魔鬼赌赢整个世界都会是魔鬼的。赌约是魔鬼需要用自己的黑魔法让人类浮士德签订终生契约,出卖灵魂。 魔鬼利用自己的法力让浮士德尽情纵欲,但浮士德始终不感到满足,直到遇到了可爱纯洁的姑娘克雷顿。魔鬼背后操作使两人相爱,又设计陷害浮士德杀死克雷顿,其实真凶是魔鬼。

可爱纯洁的少女被魔鬼诽谤成荡妇。在镇上孤苦的生下孩子。魔鬼骗浮士德少女过得很好。次年冬天少女神智恍惚误杀自己的婴儿被众人判火刑。浮士德宁愿抛弃年轻的权利赶来相救,两人一起葬身火海。

结尾魔鬼赌输了。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但是爱可以。

 4 ) 走向“爱”,茂瑙对时代的解决

表现主义大师F•W茂瑙很聪明地选择了“爱”这条主线,避开了过于宏大难以驾驭的原著,使电影流畅地进行下来。

虽然名叫《浮士德》,但是本片并没有完全“忠实”地继承歌德所赋予浮士德的一切形象,浮士德与摩菲斯特关于人类、艺术、知识等一系列的矛盾也被茂瑙忽略。但是这可以理解,毕竟《浮士德》本身即使有一部韩剧的长度和一部好莱坞大片的预算也未必足够,更何况还处于默片时代的1926年了。

此外,如果从时代背景来分析的话,那么茂瑙采取这个角度——瘟疫和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也就可以理解了。一战后的德国,百废待兴,战争几乎摧毁了整个德国,人们极度恐慌。同时社会贫富差距极速拉大,造成社会矛盾日益严重。表现主义应时而生,在社会现实的压迫下,表现主义电影将人的扭曲、痛苦完全展示在了荧幕上,以极度风格化的影像语言诉说着导演的不满与思考。从这,也就能够看出茂瑙为什么会在结尾,放上一个大大的“爱”字了。

如果说摩菲斯特是与上帝打赌,其实在我看来,不如说是摩菲斯特只是被上帝利用。在对浮士德的考验中,如果浮士德真得堕落了,摩菲斯特赢了的话,那么对于上帝而言,人类也没有什么拯救的必要了,他不会损失什么。而如果浮士德抵住了诱惑,那么上帝自然而然也就赢了,更不会有丧失什么。所以,上帝对赌局其实非常有把握,而摩菲斯特,或许只是考验浮士德的工具,上帝对浮士德的考验正像《旧约》中上帝对约伯的考验一样。而在影片中,茂瑙对基督教的态度的矛盾也昭然若揭。一方面,摩菲斯特轻而易举地杀死了极力祈祷的牧师,轻而易举地烧书而且在这过程中似乎还达到一种狂欢,渴求上帝拯救的瘟疫中的居民也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是依靠魔鬼的力量的浮士德拯救了城市。然而另一方面,最终浮士德的拯救却还是通过上帝的出面才成功的,魔鬼的诱惑也没有战胜代表上帝的爱。茂瑙的这种矛盾可以通过尼采在关于“上帝死了”的表达来理解,上帝死了,然而人们(指当时的西方社会)并没有准备好后基督教的生活。这是现代以至于后现代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

在茂瑙这里,最终他似乎还是回归了传统的基督教的爱中,这也是他提供的对于社会问题一种解决方式。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道德的残忍与不公,这尤其体现在玛格丽特身上,由于她与浮士德的爱情导致了母亲和哥哥的死亡,她只能流落荒原,独自生下她和浮士德的孩子,后来她又被认定为杀死她孩子的凶手,不由分说就被判处火刑。至于最终跃进火堆浮士德,也同样如此,为了拯救瘟疫中的民众,他与魔鬼签订了契约以此获得了力量,然而他却被认为是异端或者可以说是巫师而被驱赶。在当代社会,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与之何其相似!网络暴力的力量又何其强大。

但是另一方面,这个爱也是说给资本家之流听的,在极大的贫富差距下,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状况下,在这些暗流涌动中,茂瑙试图用爱来唤醒将工人异化的大工业时代的老板的人性。从这点出发,《浮士德》似乎也是对《大都会》的解决。结尾处浮士德越入火堆,舍弃了“博士”选择拥抱爱情,也可以被视作是对浮士德放弃现代社会的名利的象征。在火光中,老迈的浮士德再次年轻,然而这种年轻与摩菲斯特给予他的易逝的年轻不同,这种年轻属于永恒,就像原著中的“永恒的活力”一样,是不朽的,是神圣的,是在浮士德舍弃肉身去追求更高的价值时上帝所应许所交托的。浮士德的年轻最终代表了上帝的允诺,关于拯救的允诺。这与摩菲斯特在签下契约后不断在浮士德背后搞阴谋,甚至是违约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代表了归属上帝的爱。如果我们进一步解读,或许摩菲斯特的行为也可用来代表当时的资本家们丧失道德的逐利行为,契约只是一种经济,是资本家逐利的工具,可以随意破坏,而不是双方所确立且必须遵守的。因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力量的绝对的不对称导致资本家可以任意撕毁或更改契约而不必付出任何责任。摩菲斯特的力量是作为凡人的浮士德远不能及的,因此浮士德实际上可以对契约任意行事。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摩菲斯特和资本家不能胜利的原因了。因为他们缺少爱,而对于人类来说,只有爱最终才能拯救。而在现实的一切不公,只有上帝能够为人洗刷冤屈,让人各归其位,才能履行审判都职能,才能对契约的效力和结局做出评断。而摩菲斯特之流最终会在商店的力量面前失败。或许,这就是茂瑙和一批表现主义导演在信仰上的归宿。

本片既是对原著显而易见的背叛,但同时又有所继承。比如浮士德在火中玛格丽特相聚时突然年轻,并依靠与玛格丽特的忠贞爱情得以解除契约,摆脱魔鬼升入天堂,这似乎正呼应了原著结尾的合唱:“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在中途道路的分离后,茂瑙最终又走回了歌德。我们不妨将这视为茂瑙对这句一直以来争议不断难以理解的诗的一种解读。

 5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指环王

如果说科幻片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世界的名片的话,那想象力却是全世界人都未曾缺乏的。德国人在上个世界上半叶就证明给了我们。我崇拜好莱坞给胶片施加魔法来制造银幕神话,但我也钦佩Wolfgang开天辟地的勇气。
独立日,指环王,后天,2012,这些符号曾经在影院里让无数人尖叫和惊叹史诗的恢弘和灾难的无情。但我相信,1926年那些从影院走出的人,也都是带着没有合上的嘴和溜圆的眼睛,然后交流着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
《浮士德》毫无疑问是德国文学得以在世界立足的最有力的支撑点。几个世纪以来,被译成多种文字的浮士德一直作为一个介质交流着各个文化。它早就告诉我们,艺术没有国界,全世界的经典都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它是经典。浮士德就是这样的经典。
在我十七岁生日的时候,一个现在已经没有联系的朋友曾经送过我一本《浮士德》作为礼物。那个时间正值青春爆发时稚嫩的叛逆,对一切权威的专家的事物都抱有批判和不屑,对《浮士德》这样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更是没有什么好感。那时我也想读一读来增加自己的成熟,可是很不幸地,因为脑子里的那种批判性的潜意识,我自始至终都没有读过三十页。
五年之后,我没想到,当我重新遇到浮士德竟然这么容易就被电影里蹩脚却不尽豪华的特效所震撼。庞大的恶魔俯视整座城市,仅仅是一名披着披风的演员站在缩小比例的泡沫模型后面。辽阔的大海仅仅是一池不平静的清水。还有很多一眼就能看出蹊跷的画面。虽然这样,却没有人敢否定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科幻巨制。
很容易看出,爱情戏在电影里不免显得单薄。两位主角的感情在剧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影片结尾出现的那个巨大的“爱”不像是突出影片主旨,而更像是《浮士德2》的伏笔。不过,没有影片是完美的,我们不必也不能这样做。就像《独立日》里我们不能找到喜剧元素,《指环王》里缺乏侦探镜头,《后天》里我们也不想看到外星飞船。不是吗?

 6 ) 静默于无声处

音乐奏响时,一切便归于静默。静默悄然等待影片的上幕。随着音乐的高扬,低沉,起伏着的,也是内心深处涌动着的情感。色彩隐退了,光亮处,人物的表情,活动便都显然。你知道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你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翻涌着种种复杂的情感。你不得不用心去感受。他们什么也没说,但是都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了。在一片静默中,在光亮处,伴随着音乐的悲伤与欢乐,这一切活动仿佛驻在自己的心上开始。你没有被牵着走,默片把你带进一个场景,那里的人们正在追寻着什么。伴随着的音乐,仿佛是来自内心的呼喊。
        
不是吗?低沉的音乐,稍带点令人不安的音素,是魔鬼的狰狞与愤怒。缓慢而忧伤的音乐,正是浮士德看到人们一个个在瘟疫的蔓延下倒地时无助与忧愁的内在表达。短促而欢快的音乐响起,人们正在小镇上欢歌舞蹈,翻跟斗,耍杂技,用手指头做皮影戏。连同画面也是那样美丽动人,一半是台上放映着的皮影戏,一半是台下观众们观看时的场景,相映成趣,无不契合的欢乐,自成一幅人间自在安然的风俗画。但是音乐转而进入低沉,带点令人不安的音素。魔鬼出现了,俯瞰着整个小镇,一片黑暗便遮住了大半天空,如同要吞噬人间存有的喜气。“邦”的一声,台上耍杂技的人倒下了,再“邦”的一声,倒下便不再起来。一阵静默后,人们纷涌着上前搀扶起他,惊觉是瘟疫。“瘟疫。瘟疫。”多么可怕的字眼,吓得人们慌乱而逃。人倒了,帐篷也翻,一切蔓延如同大风铺天盖地而来,连同音乐也是这般澎湃,一波泛过一波。音乐正是人们内在的表达。当浮士德思考时,缓慢的音乐是带着他的思考的,那样绵长与沉静。少女凄怨般的哀求,使得音乐也是那般哀婉,悱恻,缠绵。
        
毫无粉饰,光亮中,我们才能看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人们打自内心发出的表情与活动,是随着音乐起伏着的内心深处的呼喊,这使我们在静默中,置身于影片中,能够感受到的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欢乐。克雷顿陷入爱欲的海滩,我看到她陶醉于痴心的初吻,采摘一朵小花,在爱与不爱间问询,完完全全沉醉在爱的无穷回味与朦胧遐想中,那时,也只有悠扬而抒情的音乐才能够表达她内心隐蔽着的的欢愉与紧张。浮士德握紧双手,倚身树边翘首窥望克雷顿与孩子们玩游戏,那是爱恋之心的焦灼与企盼。随之抒情的音乐,仿佛飘从一个恋爱的神秘花园中,充满浪漫爱情的诗情画意。但是你听,音乐里潜伏着不安,这一切并不顺利,魔鬼使劲全力刮起了大风,妈妈被惊醒了,房门被打开,谁都会被吓倒,哥哥愤怒赶来,带来一团火般,与浮士德把剑殊死决战。凶恶的魔鬼一把剑好不轻易刺死了哥哥,悲怆的音乐,任谁听了都会痛心。更可怕的是,人们,连同克雷顿的哥哥,从此把克雷顿划归为荡妇。凄婉的音乐,预示着克雷顿从此被世人孤立的悲惨人生。
        
音乐再也没有欢快过,而后所有轻快的音乐便只是克雷顿自以为抱着孩子的幻觉场景,现实与幻觉的反差竟是这般强烈。人们的心被克雷顿的命运牵动着。她孤零零的,精神萎靡着,走回空荡荡的家。一切已是不复存在,妈妈不在,哥哥不在,往日欢快的生活已不在,与前面我们看到的,哥哥蒙住妹妹的眼睛,送给她迷人的披巾时带给妹妹莫大的惊喜,形成巨大的反差。现在,唯一能够引起她幻觉的便是妈妈空荡着的椅子。“妈妈。妈妈。”字幕上出现的字眼就像克雷顿内心的呼喊。她整个人扑倒在椅子上,一头栽进自己的往后孤苦的命运里。
        
不只是音乐,画面同样触动人心。歌剧音乐与画面协调到了高度的统一。影片里最触动我心的便是克雷顿在雪地里冻晕的场景:克雷顿幻想着摇动摇篮呵护小宝宝而事实上却是雪慢慢淹没了她们,十分悲惨,这个画面给人心灵的冲击是巨大的。而最终被淹没时,我看到她们身边斜倚着的一个大十字架,仿佛是对她们凄苦生活的一种悲悯。另外,哥哥倒地后,魔鬼狡黠着跑出去,双手在嘴边打开喇叭状,对着镜头大喊,“杀人了。”又跑到小巷路口,朝向外面的房屋,朝向镜头大喊,“杀人了。杀人了。”而后是幸灾乐祸双手高举扬长而去。场面并未结束,这时,黑暗中,一处角落打开窗户,探出来张望着的一盏灯,另一画面,又一盏灯亮在路口,引来人们出门张望与讨论,魔鬼的幸灾乐祸,狰狞狡黠与人们集群窥探的活动跃然屏幕,让我觉得是一幅幅镶嵌在生活中的艺术画,熟悉又美丽,韵味别致。同样,浮士德与公主在闺房缠绵,魔鬼晃动高悬墙上的灯火,使得氛围带上缱绻的暧昧。魔鬼带着浮士德飞舞的画面又充满诗意与浪漫,带着年轻欢愉的无限遐想。

还有这样一幕,照样触动人心:一名虔诚的传教士站在高处,高举十字架,向绝望中的人们布道,告诉大家,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够得到拯救,只有信仰才能超越死亡,“忏悔,快点,祈祷。”“有信仰的人才可以活下去。”仰拍的角度充分显示信仰的高度。而另一部分人,则嘲笑着这名传教士的观点,她们肆意狂欢,在纵情声色中迎接死亡的来临。“我们还活着,我们还能爱。”“我们应该死在舞蹈之中。”随着魔鬼巨大的头像出现,带来可怕的瘟疫,人们练跳舞的欢乐也没有了。这让我试图置身于到中世纪,试图感受那时的人们对宗教神学,对人生信仰是一番怎样的思考。“信仰没有用,知识也没有用,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空。”浮士德看着人们一个个倒下,自己却无力解救世人感到万分失落。他颓丧着走回书房,把书籍都投入火海。
        
静默中,我置身于影片,感受着浮士德是怎样被魔鬼一步步诱惑着。当看到人们一个个在瘟疫的蔓延下倒地时,浮士德万分无力,气恼着把书籍投向火海,在这种情况下,魔鬼却出现了,魔鬼诱惑他,就一天,让他归从魔鬼,借魔鬼力量拯救世人。救人心切,契约上金晃晃的字眼怎能不把浮士德救世的切心俘获。在归依魔鬼,遭世人摈弃时心情沮丧想着死去时,魔鬼又在他的药水里投射出他年轻的模样,激起他年轻的欲望。当这欲望被魔鬼牵惹时,一触动,便不可收拾。他看到诱人的公主,美貌的女子,尝到醉人的初吻,恰巧这一刻,魔鬼告诉他一天的时间到了,该回到年老状态,无可遏制之下,他把自己的一生投掷出去,用下辈子的奴役换回此刻年轻的狂欢。在特定的时刻,人的欲望是这样被牵惹而出的,当欲望把眼前的地板铺满,人们总是容易被囿在一个圈子里,欲罢不能,欲罢不能。要么是自己控制欲望,要么便是欲望控制了自己。当一切回归静默时,浮士德才会恍然,“我真希望自己没有年轻过,带来了这么一场悲剧。诅咒,诅咒这年轻的幻觉。”
        
默片本是无声,但是人们的内在情感已在光亮处得以表达。我却感到,影片中,即使人们听到对方的话语,也始终没有听到人们内在的心声。当克雷顿妈妈,哥哥看见她与浮士德在一起时,都是冲动的否决。妈妈一下子惊慌倒地,哥哥气愤地要人们惩罚自己的妹妹,叱责她是荡妇。克雷顿被绑在石柱上,底下的观众竟像看玩偶般,嘲笑与讽刺,更有年轻女子,看到漂亮的克雷顿从此不再纯洁而幸灾乐祸。雪地里,只要知道她是克雷顿,便不给她开门,殊不知,据生命于凄冷的雪地中,已是不仁道。可悲的是,将士也是如此,看到克雷顿与孩子埋没在雪地上时,什么也机会也没有给她清楚解释,随即断决是克雷顿杀死自己的孩子。
        
音乐戛然而止时,一切便归于沉寂。我被带入到浮士德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才是一生值得追寻的。信仰在哪里?人们该追寻些什么?而影片本身,也是一个追寻的过程。屏幕上,年轻的浮士德拊首张望远方。魔鬼说,“尝遍了生活所有的快乐,一再纵欲,一再动情,但你还是不满足。你还想要什么?一个女人,一场赌博,一场纵酒狂欢?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教皇的皇冠?”浮士德不动声色,目不转睛地望向远方。在沉寂中,他悄然看见一幅美好的图景——那是家。那是爱。
        
有爱的人生,才是人们活着的企盼。影片的最后,火刑场景上,浮士德与克雷顿纵身火海,便是爱得以实现的最大救赎。银幕上出现一个硕大的:爱。这正是上帝要告诉魔鬼的——拯救世界的唯一力量便是“爱”。 ——“一个全世界都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哀伤的字,一个化解所有人类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爱。
        
        
        

 短评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开篇的神魔对峙可能是我至今看到最生猛的默片特效,随后茂瑙继续完美利用他魔术般的表现主义光影,制造压抑的气氛,管弦乐版本可能也是最适合于本片的辅助,整个结尾部分简直就是为之后的《日出》作预演,感情极为丰富,同时又是一出对女性的悲悯和歌颂。

11分钟前
  • TWY
  • 推荐

我看的是两个小时版本,配乐非常好,应该是“原配”。和原著比,电影几乎只是撷取了关于爱的片段,抽掉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所以,本片的价值尤在光影气氛的高超渲染,摄影棚里也制造出了宏大叙事,从茂瑙其他的电影如更早的《诺斯费拉图》里也能看出同样氛围的瘟疫及狂欢,相似造型的魔鬼等。

15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魔鬼给予人年轻、财富、地位、女人,上帝只教给人类“一个全世界都在回响的字,一个带着悲苦和忧伤的字,一个化解人类所有罪恶的字,一个永恒的字。”——无法衡量的爱。

1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20190713天山虹桥 2013修复版】茂瑙的最后一部德国影片,表现主义佳作。1.特效技术华丽奇崛,将微缩模型(片头魔鬼张开黑袍睥睨全城一手遮天的场景与构图极为震撼)、叠印、遮片与多重曝光等技术运用得炉火纯青。2.光与影的盛宴:浮士德招魔后所遇见者的双眼、教堂圣光(想及[日出])、雪地埋婴(摇篮幻象的遮片合成)等场景令人难忘。3.Emil Jannings的演技十分出彩,塑造出一个既狡猾邪恶又搞怪可爱的梅菲斯特形象。4.喜剧性段落的穿插(魔鬼与女仆的相互调戏),舒缓情绪并延宕剧情。5.美中不足的是将《浮士德》改编得十分肤浅,不过为了电影化也可以理解。(8.0/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恶魔是乔杉演的吧

23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開場的確氣勢萬鈞,令人為之一亮,中後段以後只剩茂腦的搧情,瞬間變得不堪一擊

24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还行

巨作改编得非常通俗了。梅菲斯特刚出现是是个下等人的打扮,却又有特别的礼数,后来还相当逗笑。我走了一点神在想,能成功召唤魔鬼,其实已经承认了上帝一定存在吧,所以最后落结在爱的救赎上。不过人类把魔鬼当成仆人,还是很傲慢哪。镇子上狂欢时候的节目很精彩。魔鬼的瘟疫和火焰都很震慑。女主角后段更好

29分钟前
  • aga四不象
  • 推荐

快要百年前的魔幻大片,无CG特效年代的胶片光学化学特效,不仅不逊色,就此题材而言反而有种类似老照片里散发的超越时间、神秘迷蒙、越凝视越诡异的魅力,天空中恶之翅膀遮天蔽日,骷髅骑士耀武扬威,“航拍”镜头更是效果惊喜原来《大师和玛格丽特》情节都早已有之;除魔幻也涉及多种类型片模式,神展开处莫名爱情喜剧,胖胖的恶魔都不叫人讨厌了,以及摘花瓣念叨喜欢不喜欢缘起于此麽?凭一部电影仿佛看了多部片,爱能破解一切的大团圆 ,更符合观众欣赏习惯的原著改编,可见电影世界的初期,各位先驱制作者们为吸引更多的观众,竭尽全力拓展电影剧情尤其是表现手法的疆域,为之付出的努力促使了电影技术的“茁壮成长” 20190713@天山重看

3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好都源于表现主义,却也止于表现主义。技法上的优点到了极致,也无法掩盖由时代因素带来的解构不能,集中体现在人物侧重上。#今天凌晨#

36分钟前
  • Fae
  • 推荐

2019-7-13重看;20年代的布景、特技、用光、场面均不输于21世纪任何一部大片,令人叹服,茂瑙的想象和调度、控制能力委实先锋!教堂里斜射的荣光如神性显现,女主温婉柔美,是为引领浮士德走出迷障心灵的天使;与魔鬼做交易的条约,抵不过真爱焕发的光芒,这个永恒不朽的词语拯救了人类。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20年代默片的视觉特效享受。Emil Jannings的表演出神入化,特别是魔鬼跟老妇人谈情的那一段,太喜欢他的表演了,奸诈、恶毒、冷酷。Camilla Horn好美,末了的那个崩溃瞬间仿佛圣母玛利亚。不过描写爱情的那段实在是有点煞风景。

40分钟前
  • Chicology
  • 推荐

在我目前看过的黑白默片中,深觉这是最好看的一部。作为一部爱情剧,本片有些失败,但若以思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故事,则非常出色,尤其女主角被绑在柱子上时,围观群众的各种表情,堪称神来之笔。个人感觉魔菲斯特更像是主角,浮士德始终很被动,没有起到主导剧情的作用。

42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前半段的视效放在今天看依旧惊艳,秒杀一大把新世纪同行,只是后半段全然没了浮士德什么事。如果“爱”算神圣的一种,那为什么要骂人家小姑娘堕落?强行“爱最大”的结尾。飘雪那个镜头好美啊

45分钟前
  • 黑特-007
  • 推荐

Faust凝望鏡中笑靨,豈止是渴望青春,簡直滿眼是愛意

47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魔鬼作为一支邪恶的催化剂,将人性的崇高推向深渊,挖掘内心深处阴暗面。其用金钱女人青春等手段诱惑浮士德,并使其逐渐堕落。因其再次年轻产生的爱情,而摧毁了一个幸福家庭,并扼杀少女的一生前途,愚民们却不断摒弃她,士兵们惩罚她,他们却用一个永恒的字得到救赎:爱。战胜了魔鬼,登上天国。导演运用明暗的光线分布,古典的房屋,怪异的场景,精美的文字的来形成一幅幅诡异,魔幻,压抑,诗意的构图,整体格调沉闷,配乐渲染人物情绪,表现人物深层次的复杂内心。

48分钟前
  • Wander
  • 力荐

惊人的开篇。当凭借信仰和知识都不能拯救世人,是否可以借助魔鬼的力量?当召唤出魔鬼后,是否还可以保持内心的纯粹?人类是否能够战胜无尽的欲望?魔鬼降临村镇、空中俯拍人间,这两段借助片场内搭建微缩模型拍摄出的画面,气势如虹,表现效果丝毫不逊于后世的高科技数字特效。而后一小时简化为一桩爱情悲剧,原本营造的史诗感坠落凡尘,本来是对男人的考验,偏要放在一个柔弱女子身上受苦受难。一切堕落的罪恶,最后都因为”爱“而得到救赎——这样的辩解未免有些不能让人信服了。

52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默片时期,特别是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过程中,电影更是从表现的方式来描摹故事的。假定性的手法,风格化的造型,灯光渲染都在此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56分钟前
  • 非了
  • 推荐

侯麦评价说:jamais œuvre cinématographique n’a spéculé si peu sur le hasard la puissance de l’expression plastique prend manifestement le pas sur l’anecdote, (…). Les contemporains l’ont goûté, et nous le goûtons nous-mêmes comme une sorte d’opéra visuel, la

57分钟前
  • tomshiwo
  • 力荐

9.表现主义最后的巨投。目不暇的叠映,组合着一些停机再拍、推镜、倒放和微缩模型的方式来表现变身,梦境等奇幻世界中的邪术时刻。海量的叠映确实给次年《日出》打好了基础。550

60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